第四章园艺植物病毒的脱除、检测及鉴定技术

合集下载

植物病害检疫检验技术真菌

植物病害检疫检验技术真菌
主要仪器和试剂:振荡器、离心机、显微镜、0.1%吐温 溶液等
2、检验方法: 样品制备:取样(5g)2份于100ml三角瓶内,加蒸馏水10ml
(加0.1%吐温溶液),振荡5~10min, 显微计数:悬浮液2000~3000r/min离心5~15min,吸去上 清液,留1ml沉淀部分,滴于5个载玻片,加盖玻片镜检,每 片检查10个视野,并计算每视野平均孢子数
为了防止细菌的污染,可在吸水纸上加些抗生素,如2×10-4金霉素 或土霉素等数滴。
优点:有利于病原物形成孢子,同时又避免因种子萌 芽伸长后造成相互覆盖,便于检查。
(3)琼脂平皿法
此法与吸水纸法所不同之处,
就是用1.5%-1.7%琼脂,经灭菌后 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一定厚度
的平面,代替吸水纸。
优点:因含水量均匀一致,有利
于病原菌生长,皿内洁净,杂菌少,
便于检查,因此常用于植物检疫检
验。
琼脂平皿法用于棉花枯、黄萎病菌的检验。
2.沙内萌芽检验
将沙用清水洗去泥垢,然后用沸水煮过,铺在经酒精或福 尔马林液消毒过的萌芽器内,加冷开水至含沙量的60%左右。
沙面应低于容器边缘4cm,在铺平的沙上排列种子,间隔一 定距离。排好种子后,再加细沙覆盖2-3cm,并加容器盖,置于 25℃的温箱中。
(十) 核酸技术
核酸技术是一种DNA分析鉴定技术,其方法快速、准确, 因此,在植物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等方面已有 广泛的应用 。
核酸技术基于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它是一种体外 DNA扩增技术,由于其快速、准确、所需样品量少的特点, 十分符合植物检疫检验过程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检疫对象, 需设计出特异性的引物,就可鉴定特定的病原菌。
(五)染色检验法

《植物脱毒技术》课件

《植物脱毒技术》课件
玉米
在玉米种植中,脱毒技术可以去除病 毒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提高产量和品 质。
脱毒技术在森林植物上的应用
树木
在森林植物中,脱毒技术可以消除病毒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提高树木的生长速 度和木材质量。
竹子
在竹子种植中,脱毒技术可以去除病毒对竹子生长的影响,提高竹材的产量和 品质。
04 植物脱毒技术的优缺点及展望
谢谢聆听
注意事项
嫁接过程中需保证嫁接部位的愈合良 好,并注意砧木的选择和处理。
03 植物脱毒技术的应用
脱毒技术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
花卉
通过脱毒技术,可以去除花卉中的病 毒,提高花卉的品质和产量。
蔬菜
在蔬菜种植中,脱毒技术可以消除病 毒对蔬菜生长的影响,提高产量和品 质。
脱毒技术在农作物上的应用
小麦
通过脱毒技术,可以消除小麦中的病 毒,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植物脱毒技术的优点
提高植物抗性
脱毒后的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更强,生长 更健康。
改善品质
提高产量
脱毒植物的生长速度和生长量都有所增加, 从而提高产量。
脱毒植物的品质得到改善,如更甜、更香的 果实。
02
01
延长存储时间
脱毒植物的寿命延长,更耐存储和运输。
04
03
植物脱毒技术的缺点
技术要求高
植物脱毒技术需要专业 的技术和设备,操作复 杂。
成本高
植物脱毒技术的成本较 高,包括技术、设备、 人员等费用。
可能产生变异
在脱毒过程中,植物可 能会出现基因变异,需 要进一步筛选和鉴定。
可能影响生态平衡
大规模种植脱毒植物可 能对当地生态平衡产生 影响。
植物脱毒技术的展望
A

园艺植物病毒脱毒研究

园艺植物病毒脱毒研究

园艺植物病毒脱毒研究摘要:园艺植物在长期营养繁殖过程中易感染各种病毒病害,严重威胁了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降低经济价值,目前世界各国对病毒病害的研究和防治都极为重视。

通过全面总结园艺植物病毒脱毒原理及常见方法,为提高园艺植物的品质与产量提供参考【关键词】病毒脱毒研究进展病毒病害影响着大多数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通过嫁接、扦插、根繁等常规无性繁殖的植物,使得多种病毒不断扩散蔓延,严重制约着农林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尚未找到一种防治病毒病害十分有效的化学药品,因此培育无病毒植株已成为当前解决病毒病害问题的首选。

国外的许多果树花卉等作物都已实现无毒化栽培,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病毒对园艺植物危害日益严重,世界各国对病毒病害的研究和防治都极为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目前,获得脱毒苗的基本方法有热处理、组织培养、茎尖微芽嫁接和化学处理,不同脱毒方法依据的原理也有所不同。

热处理脱毒,是利用病毒和植物细胞对高温忍耐性不同,选择适当的温度处理感病植株[1],控制病毒扩散和抑制病毒增殖,使植物体内的病毒钝化和失活,而植物细胞本身存活。

细胞生长速度加快,超过病毒的扩散速度,得到一小部分不含病毒植物分生组织从而起到脱除病毒的作用。

园艺植物某些营养器官或组织如茎尖、花粉、花药、珠心胚等有不带或少带病毒的特点口]。

因为这些组织和器官内部不存在维管系统,通过维管系统在体内移动的病毒不能到达;茎尖分生组织内源生长素含量较高,对病毒有钝化作用;另一方面,分生组织细胞分裂速度超过病毒的复制速度。

愈伤组织培养获得脱毒植株则可能是因为感染病毒的愈伤组织内还存在着部分无病毒的细胞,或者是因为感染病毒的愈伤组织中出现了新的无病毒细胞,或是由于愈伤组织培养中细胞间的联系减少,且缺乏输导组织,无病毒细胞可避免病毒的侵染而生长成簇状。

原生质体培养脱毒可能与愈伤组织培养的情况相同,是由于病毒不能有均等的机会侵染每一个细胞,因此从感病的外植体中分离出健全部分原生质体进行培养,再由原生质体作为原始材料可获得无毒植株。

植物检疫技术

植物检疫技术
切片置于1.5%水琼脂平板上, 在28℃和黑暗条件下培养3d
如确系该菌,则接种部 位软腐、维管束褐变
生理生化及快速测定法
• • 生化测定试剂盒: Biolog 测定:
噬菌体检测
血清学检测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ELISA)-- 酶联免疫吸
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logy assay,
电了显微镜观察
• 目前通常认为运用负染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能诊 断和鉴别植物病毒,一般可诊断到属的水平。
免疫学检测法
快速免疫滤纸测定法(Rapidimmuno afterpaperassay,RIPA)
免疫胶体金技术 (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植物寄生线虫的各种分离方法
直接解剖法-- 内 生线虫在体视显
微镜下用解剖针
直接解剖病组织

简易贝尔曼漏斗法:分离少量植物材料中有活 动能力的线虫。
清洗材料 收集线虫 切成小段
裹纱布
浸入漏斗12h
• 浅盘法

卡勃过筛分离法――本法用于从大量土壤中分离
各类线虫。
检疫性线虫的一般检验程序及注意事项
的检查、可用于病害普查,口岸检 疫和产地检疫等。
间接法
一抗
底物
二抗
免疫荧光技术
分子检测技术
特异性基因或DNA序列用于检测病原菌
核糖体DNA基础的PCR策略
分子检测试剂盒
生物学检测技术
• 鉴别寄主检测--以鉴别寄主反应或指示植物为依 据的方法。
• 曾广泛运用,目前却由于其检测速度慢、受环境 和季节影响较大等诸多因素限制,而运用较少。
第二节 病原细菌的检疫检验技术

植物脱毒

植物脱毒
植物脱毒技术
一、植物病毒 二、脱毒技术 三、脱毒效果鉴定 四、无毒种苗繁殖
一、植物病毒
1、病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943年,White首先发现已感染烟草花叶病毒的烟草 植株。 1948—1949年,Holmes和Masset等证实病毒的分 布随植株不同部位和年龄而异。
◆向附近细胞转移
◆由表面向韧皮部转移
三、再生苗脱毒效果鉴定 Ⅰ目的:用热处理方法和茎尖培养得到的植株, 不一定都是无病毒植株,必须对得到的植株进 行严格的鉴定,以确定真正的无病毒植株 Ⅱ 方法: ①指示植物法 ②血清法 ③电镜检测 ④核酸检测法
①指示植物检测法 指示植物:指对某些病毒特别敏感,一旦感染 后很快就出现特有病斑的植物,如千日红、曼 陀萝
3 微体嫁接离体培养脱毒法
把极小的茎尖作为接穗嫁接到实生砧木上 (种子繁殖得到的幼苗),然后将嫁接后的砧木 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培养。
微嫁接要求的剥离技术高,嫁接成活率与接 穗大小呈正相关,而脱毒率与接穗大小呈负相关
植物的种子一般是无毒的
注:关于茎尖脱毒培养
A 行之有效的脱毒方法,与热处理结合效 果更佳 热处理+茎尖培养
Ⅲ 病毒鉴定工作贯穿脱毒苗繁殖的整个过程 ①脱毒前鉴定母体植株是否为病毒感染; ②经过茎尖培养的再生苗是否确认已脱毒; ③炼苗移栽后的商品苗是否重新染毒;
四 无毒种苗的繁殖
组培室----网室-----隔离区----大田
注:培养室保留无性繁殖系
思考题: 某地区的一种马铃薯经多年的种植后, 植株变的矮小,产量和品质都下降,怀疑是 由病毒所至。请你设计一个病毒的鉴定和脱 毒的技术方案。
B 对难处理的植物,可结合微体嫁接等方 法,获得无毒种苗 茎尖+实生苗砧木

植物的脱毒技术

植物的脱毒技术



(2)方法 ①材料的消毒 茎尖既可来自于大田或是盆栽,也可以来自无菌苗。 来自大田或是盆栽的要进行外植体的消毒,消毒方 法则是根据经验灵活运用,与器官培养基本一致。 另外,培养外植体的环境为清洁干净为好,并且给 植株定期喷施内吸型杀菌剂(如多菌灵等)或抗生 素(如0.1%链霉素)。
四、植物脱除病毒的方法



畸形生长型 :各种反常的生长。 变色型:叶片的局部或全部颜色改变。 如褪绿、变黄、变橙、变红、变紫、变 蓝绿等。郁金香碎裂病毒感染郁金香, 使其花色由单色发生斑驳或纵向条点。 坏死与变质:某些细胞组织死亡或组织 质地变软或变硬或木栓化。
郁 金 香 条 斑 病 毒 (TuBV)
黄瓜花叶病毒(CMV)

胚状体的发生方式
三、植物快速繁殖的途径和方法

5.原球茎型:兰科等植物的培养属于这 一类型,原球茎(protocorm)是缩短了 的、呈珠粒状的、由胚性细胞组成的、 类似嫩茎的器官。培养兰花的茎尖或液 芽可直接产生原球茎,可以分化成植株, 也可以继代增殖产生新的原球茎,这取 决于条件和培养基。
四、植物脱除病毒的方法

在茎尖培养时为抑制褐化的发生,需要 优化上述各因子。应用抗氧化剂AC和 Vc也可有效抑制茎尖培养的褐化现象。 此外,在茎尖培养基中,应尽量多加些 有机营养成分,如水解酪蛋白、水解乳 蛋白和椰乳等,有利于茎尖分生组织的 培养。
小结


剥取的茎尖大小与茎尖的成活率呈正相 关系,茎尖越大,成活率越高。茎尖越 小,受伤越越多,褐化就越严重,成活 率越低。 茎尖大小与脱毒率呈负相关,茎尖越大, 脱毒率就越低,茎尖越小,脱毒率就越 高。
百合丛簇病(CTLV)
二、培养无病毒种苗的意义

植物脱毒技术

植物脱毒技术

三、植物脱毒的原理和方法
(一)植物脱毒原理:
1)植物病毒本身不具有主动转移 的能力。
在一个植物体内,病毒易于通过维管 系统而移动,但在分生组织中不存在维 管系统。病毒在细胞间移动只能通过胞 间连丝,速度很慢,难赶上活跃生长的 茎尖;
2)在旺盛分裂的分生细胞中,代谢活性高,竞争 抑制了病毒的复制; 3)在植物体内,可能存在着病毒钝化系统,它在 分生组织中比其他任何区域具有更高的活性。 4)在茎尖存在高水平内源生长素,也可能抑制病 毒的增殖 。
(一)无病毒原种的保存
获得无毒原种不易,若保存不好会很快重 新感染病毒。为防止再度感染,应在隔离条件 下保存。 若原种保存得好,无毒原种可以利用5-10年, 在生产上可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1、隔离种植保存 通过无毒原种要在隔离区或隔虫网室内种植保 存。植物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昆虫如蚜虫、叶蝉 2、离体保存 脱毒苗经鉴定后,选择无病原种株系,回接于 试管内,可长期保存,是最理想的保存方法。
(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供药用,有止咳化痰、清热 散结之功。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秦巴山区,甘肃等地)
5、便于运输
常规的块根、块茎等,体细胞大、 含水量高,包装、运输十分不便。 离体繁殖的种苗体积小,易携带, 运输十分方便。
以马铃薯为例:
按一亩地4000株计算,常规薯4000个重 200kg(每个50g),若用试管薯4000个则只有 2kg(每个0.5g)。

定义:将一些对病毒敏感、症状特征显著的植 物作为指示植物(又叫鉴别寄主),利用病毒在其 他植物上产生的枯斑作为鉴别病毒种类的方法 . 优点:方法简单\灵敏\准确\擦方便,仍为一种经济有 效的方法 缺点:枯斑法不能测出病毒总的核蛋白浓度,而只能 测出相对的感染力

第四章 植物的脱毒与快繁培养

第四章 植物的脱毒与快繁培养

第四章植物的脱毒与快繁培养第一节概念与意义一、概念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脱除植物细胞中的病毒,生产健康的繁殖材料。

二、植物病毒病简介及危害(一)植物病毒病简介定义: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

症状:①变色,叶片的叶绿素形成受阻或积聚,从而产生花叶、斑点、环斑、脉带和黄化等。

花朵的花青素也可因而改变,使花色变成绿色或杂色等,常见的症状为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叶症如烟草花叶病。

②坏死,在叶片上常呈现坏死斑、坏死环和脉坏死,在茎、果实和根的表面常出现坏死条等。

③畸形,器官变形,如茎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点异常分化形成丛枝或丛簇,叶片的局部细胞变形出现疱斑、卷曲、蕨叶及带化等。

(二)病毒的侵染特性①有性生殖退化、仅用无性繁殖方法繁殖的植物,极易受病毒病的侵染。

②大多植物病毒不经种子传播(专化性强的病毒除外)。

③病毒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繁殖速度慢.(三)植物病毒的危害:已超过500种,随着生产栽培时间的推移,危害越来越严重,发现的病毒种类也越来越多。

大多数植物病毒不经种子传播,对于有性生殖退化,仅能用无性繁殖方法繁殖的植物,一旦患病则毫无办法,从而使优良品种的生产力衰退。

目前受病毒危害严重影响生产的有:大田作物:马铃薯、甘薯、甘蔗、烟草蔬菜:白菜、大蒜、葱、番茄、萝卜果树:柑橘、苹果、草莓、香蕉花卉:香石竹、各种菊花、天竹葵、紫罗兰等块根、块茎、鳞茎为繁殖器官的作物,每年相当一部分产品要用留作种。

如:大蒜:留种量占产量的五到八分之一马铃薯:留种量占产量的十分之一贝母:留种量占产量的三分之一。

表1 危害园艺植物的病毒数目植物种类染病毒种类植物种类染病毒种类植物种类染病毒种类菊花19 矮牵牛 5 葡萄26康乃馨11 马铃薯17 樱桃44水仙 4 大蒜24 无花果 5唐菖蒲 5 豌豆15 桃23风信子 3 百合 6 梨11月季10 柑橘23 草莓24天竺葵 5 苹果36病毒的危害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损失,如草莓病毒的危害,曾使日本草莓产量严重降低,品质大大退化,使生产几乎受到灭顶之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 茎尖分生组织存在较高水平的内源生长素,可抑制病毒的增殖。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二)培养基

培养基: 一般以White、Morel和MS作为基本培 养基,尤其是提高钾盐和铵盐的含量会有利于茎尖的 生长。 植物激素: 其种类与浓度对茎尖生长和发育具有 重要的作用。适当提高生长素(0.1~0.5 mg/L)与细胞 分裂素的浓度,避免使用易促进愈伤组织化的2,4-D, 宜换用稳定性较好的NAA或IBA,细胞分裂素可用Kt 或 BA。有时需添加活性炭。
长,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种类越来越多。尤其是靠无性繁殖 的作物,由于病毒通过营养体进行传递,在母株内逐代积累, 危害日趋严重。而以种子进行繁殖的种类,可随着世代的交替 而去除病毒,病毒只能危害一个世代。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二、病毒在植物上的危害
病毒的危害给植物生产带来的损失很大,如草莓病
毒的危害,使草莓产量严重降低,品质大大退化。葡萄
要采用某种适当的处理、打破休眠才能进行。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三、其他途径脱毒
(一)愈伤组织培养脱毒
通过植物的器官和组织的培养去分化诱导产生愈 伤组织,然后从愈伤组织再分化产生芽,长成小植株, 可以得到无病毒苗 理由:①病毒的复制速度赶不上细胞的增殖速度; ② 有些细胞通过突变获得了抗病毒的抗性。 缺点:植株遗传性不稳定,可能会产生变异植株
在35~40℃下处理几十分钟至数月。处理时间因植物而异, 如香石竹于38℃下处理两个月,其茎尖所含病毒即可被清除。 马铃薯在35℃下处理几个月才能获得无病毒苗。

特点:热处理方法主要缺陷是并非能脱除所有病毒。例
如在马铃薯中,应用这项技术只能消除卷叶病毒。因此热处
理需与其他方法配合应用,才可获得良好的脱毒效果 。
植物无病毒苗的利用
二、无病毒苗的利用
无病毒苗在生产中也要防止病毒的再感染。 生产场所应隔离病毒感染途径,做好土壤消 毒或防蚜等工作。在此种植区及种植规模小的地 方,要较长时间才会感染。而在种植时间长、轮
作及种植规模大的产地则在短期内就可以感染。
植物无病毒苗的利用
三、无病毒苗的效果
无病毒苗可以表现出明显的优良效果。 如草莓可增产20%~50%,植株结果多,单果 重增加,上等果比例提高。菊花切花品种的脱毒 株,表现出株高增加,切花数增多,花朵大,切 花较重等特点。
一、热处理脱毒
(一)发现:
1889年印度尼西亚爪畦人发现,患枯萎病的
甘蔗(现证明为病毒病),放在50-52℃的热水中保
持30min,甘蔗就可去病生长良好。以后此方法被
广泛用于防治许多植物的病毒病。 热处理又称温治疗法。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二)原理
是当植物组织处于高于正常温度的环境中 时,组织内部的病毒受热后部分或全部钝化, 不能生成或生成病毒很少,以致病毒含量不断 降低从而达到脱毒的目的 。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一、指示植物法
1. 概念:利用病毒在其他植物(指示植物或鉴别寄 主)上产生特定症状(枯斑和空斑)作为鉴别病 毒存在与否和种类的方法。 2. 局限性:它只能鉴定靠汁液传染的病毒。
3. 适用:草本与木本植物
4. 优点:灵敏、准确、可靠,操作方便。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5. 鉴定方法: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3. 培养条件

温度:22℃左右
由于在低温和短 日照下,茎尖有


光强:2000~3000Lx
光照时间:每天16h 。 微茎尖需数月培养才能成功。 茎尖培养的继代培养和生根 培养和一般器官的培养相同。
可能进入休眠;
所以较高的温度
和充足的日照时
间必须保证。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脱除严重患病毒植物的病毒种类,提
高产量、质量。因此,到60至70年代在花卉、蔬菜和果树 等得到广泛的应用。
2. 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
少药剂的使用。
栽培去病毒植物可减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第二节 无病毒苗培育的方法
一、热处理脱毒
二、微茎尖培养脱毒
三、其他途径脱毒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扇叶病毒使葡萄减产10%~18%,花卉病毒的危害一般 会影响花卉的观赏价值,其表现是花少而小,产生畸形、 变色等。 由于病毒对植物造成如此严童的危害,所以世界各
国都积极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三、无病毒苗培育的意义
1. 去除病毒危害,提高作物品质与产量。采用生物、物理、
化学等途径防治病毒病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成效。而通过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2. 茎尖的剥离与接种
在解剖镜下,将灭菌的外植体放在一个衬有无 菌湿滤纸的培养皿内(防止茎尖变干 ),用解剖 针将叶片和叶原基剥掉,当一个闪亮半圆球的顶端 分生组织充分暴露出来之后,用解剖刀片将分生组 织切下来,可带1~2枚幼叶,然后将其接种到培养 基上。
注意:剥离与接种尽量要快,以防茎尖变褐死亡。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三)热处理方法
1. 温汤浸渍处理
适用:休眠器官、剪下的接穗或种植的材料
方法:50℃左右的温水中浸渍10min至数小时
特点:方法简便易行,但易使材料受伤。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2. 热空气处理


适用:对活跃生长的茎尖效果较好
方法:将生长的盆栽植株移人温热治疗室(箱)内,一般
(四)影响微茎尖培养的因素
1.外植体大小
外植体越大,茎尖越易成活,分化率越高,产生再生 植株的机会越大,但脱毒效果越差; 外植体越小,茎尖越难成活,分化率越低,产生再生植 株的机会越小,但脱毒效果越好。 叶原基的存在与否也影响分生组织形成植株的能力, 一般认为,叶原基能向分生组织提供生长和分化所必需的生 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汁液涂抹法:从被鉴定植物上取1~3g幼叶 →
研碎→过滤→取滤液涂抹于指示植物的叶面上→ 保温15~25℃ →接种后2~6d 可见症状出现 。
嫁接接种法:以指示植物作砧木,被鉴定植物
作接穗,常用劈接法。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二、抗血清鉴定法
1. 原理: 植物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核蛋 白,是一种较好的抗原,给动物注射后会产 生抗体,抗体存在于血清之中称抗血清。不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三)微茎尖培养方法
茎尖 (shoot tip)
顶端分生组织及其下方 1—3个幼叶原基构成
外 植 体
茎的顶端分生组织 (apical meristem)
茎的最幼龄叶原基上方的 一部分,最大直径约 100um,最大长度约 250um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1. 外植体的预处理 将带幼叶的茎芽叶片在75%酒精中浸蘸数秒钟 (叶片包被严紧的芽,如菊花、兰花)或用0.1%次 氯酸钠表面消毒l0min(叶片包被松散的芽,如香石 竹,蒜和马铃薯等)。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植物组织内病毒含量随与茎尖距离加大而增加的原因
① 在植物体内,病毒易于通过微管系统移动,但分生组织中无此系
统;病毒在细胞间移动的另一个途径是通过胞间连丝,但它的速度 极慢,难以赶上活跃生长的茎尖。
② 活跃生长的茎尖分生组织代谢活性很高,致使病毒无法复制。
③ 若植物体内存在病毒钝化系统,它在分生组织中比在任何其它区 域都有更高的活性而钝化病毒,使分生组织不受浸染。
同病毒产生的抗血清有各自的特异性。用已
知抗血清可以鉴定未知病毒的种类。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2. 鉴定方法:
抗原的制备 →→抗血清的采收,分 离→→把稀释的抗血清与未知的病毒植物 的汁液在小试管内混合→→根据沉淀反应 来鉴定病毒种类。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3. 特点:
特异性高(这种抗血清是高度专一性的 试剂),测定速度快,一般几小时甚至几分 钟就可以完成。所以抗血清法成为植物病毒 鉴定中最有用的方法之一。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三、电子显微镜检查法 病毒有一定的形态( 球状、杆状、线状等)
和大小( 0.01~0.3um )。

采用电子显微镜(分辨率0.0001um)可以直 接观察病毒,检查出有无病毒存在,并鉴定病毒 的种类。 优点:灵敏度高,能在植物粗提取液中定量测 定病毒。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第四节 无病毒植物的利用
无病毒植株并不是有额外的抗病性,它们有
可能很快又被重新感染。所以一旦培育得到无病
毒苗,就应很好地隔离与保存。这些原原种或原
种材料保管得好可以保存利用5~10年。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
• 二、无病毒苗的保存繁殖 • 1、隔离保存:防虫网室 • 2、长期保存: • 低温保存:培养基中,生长缓慢 • 超低温保存:液氮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二)茎尖微体嫁接
1. 概念:将无病毒茎尖( 0.4~1.0mm )嫁接在培养基上 培养的实生砧木上,以获得脱毒苗木的技术。
2. 适宜:茎尖培养难以生根的植物,如桃、柑橘、苹果等
3. 无病毒茎尖来源成年无病毒植物、温室培养的植物、
热处理植物和脱毒试管苗。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第三节 无病毒植物的鉴定
从上述途径培育得到的植株,必须经严格鉴定,证明确实 无病毒存在,才是其正的无病毒苗,才可提供给生产应用。
鉴定的方法有多种:
一、指示植物(indicating Plant)法 二、抗血清(antiserum)鉴定法 三、电子显微镜(electric microscope)检查法
植物无病毒苗的培育—方法
2.培养条件
在茎尖培养中,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有利
于茎尖的培养。
光下培养的效果通常比暗培养效果好,如马铃 薯茎尖培养时,当茎已长到1cm高时光照强度便增 加到4000L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