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详解
PCR技术在植物检疫性病害鉴定中的应用

1、样品采集:选择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样本进行采集,并做好记录。
2、DNA提取:将采集的病害样本进行处理,去除蛋白质等杂质,提取出其中 的DNA。
3、引物设计:根据已知的病害基因序列,设计出特异性的引物。
4、PCR扩增:将DNA模板、引物、dNTP等反应液加入PCR反应管中,进行PCR 扩增。
5、产物检测:对PCR扩增后的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或荧光检测,观察是否有特 异性条带或荧光信号。
3、植物生物安全监测:qPCR技术可以用于植物生物安全监测,如监测外来 入侵植物的扩散情况和评估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然而,qPCR技术在植物检疫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设备要求较高、 对实验条件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严格,以及可能出现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等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qPCR技术,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PCR技术在植物检疫性病害鉴定中 的应用
目录
01
一、PCR技术在植物 检疫性病害鉴定中的 应用前沿研究
03 四、PCR技术在植物 检疫性病害鉴定中的 应用案例及评价
二、PCR技术在植物
02 检疫性病害鉴定中的 原理和流程
04 参考内容
植物检疫性病害是指对农业生产和植物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植物病害, 其鉴定与防治对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 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在植物检疫性病害鉴定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本次演示将从PCR技术在植物检疫性病害鉴定中的应用前沿研究、 原理和流程、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以及应用案例及评价等方面进物检疫中的应用实践
1、植物病原物检测:q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植物病原物,如病毒、 细菌、真菌等。例如,针对水稻矮缩病毒的qPCR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对病毒的特 异性识别和定量检测。
果树类病毒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安徽农 业科 学 . unl f n u A r S i2 0 , (0 :1 5 6 6 J ra o A h i gi c 0 7 3 2 )6 6 — 17 o . . 5
责 任编辑 王 淼 责任 校对 王 淼
果树 类病 毒及 检 测技 术研 究进 展
黄家 刘升学 ( 河 大 农 院 保 ,疆 河 302 疆 团 洲 态 业 点 验 ,疆 30 风, 1 子 学 学 植 系新 石 子80; 兵 绿 生 农 重 实 室新 石 子80) . 石 23. 新 23
摘 要 类病 毒是 一类 单链共 价 闭合环 状的裸 露 R A 分子 , 染植 物 引起 严 重病 害 。概述 了危 害果树 的类 病毒 种 类以及 果树 类病 毒 N 侵 的危 害特征 、 理 学特 性 、 病机 理及检 测 方 法。 病 致 关键 词 果树 ; 类病 毒 ; 类 ; 病特 征 ; 测 方法 种 致 检 中 图分类 号 Q 8 7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0 1—6 120 )00 15 0 57 6 1(07 2— 66— 3
确 的有 9种 ( 1 。 表 )
苹果凹果类病毒( P ldm lf ivri ) AD V A Pe ipe r t i d u o Fd 苹 果皱果类病毒( P ins iv o A P u o ti i r d) ACV Jd 梨疱斑溃疡类病毒(er ltr Ot ri i) P C d P a i e l e r d 。 B V bs c c vo 葡萄黄点类病毒 , G aeie el eke v 1 号( r vn l ws c l , p y o p
平 果 锈 呆 英 病 毒 ( p l s o i v od 。 A pe c t kn i i ) s r
植物病毒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生物学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植物病毒生物学的研究。
植物病毒作为一类重要的病原体,对农业生产和植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其传播和病理机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推动生物农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植物病毒的结构和特性植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自我复制机体,其基本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一般来说,植物病毒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立体结构,也就是有外层蛋白质壳的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西瓜花叶驳斑病毒等;另一种是无壳病毒,没有蛋白质壳包裹的病毒,如花叶病毒、谷潼花叶病毒等。
植物病毒与动物病毒有所不同,其寄主是植物,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介体传播、接触传播和昆虫传播。
二、植物病毒的传播和病理机制介体传播是植物病毒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指的是通过介体将病毒传播到另一寄主上。
介体包括种子、器官、虫口、咀嚼式口器等。
接触传播是指在植物之间接触传播病毒,如擦拭、接触等。
昆虫传播则是指植物病毒通过昆虫进行传播,由于昆虫活动范围广,速度快,因此昆虫传播成为了植物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
植物病毒对植物的影响多种多样,不同种类的病毒可能对植物的不同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同的损害,典型的病症如变形、变色、坏死等。
病毒感染植物后,它会主导植物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例如改变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抑制植物免疫系统的功能,进一步使植物易感病。
三、植物病毒的检测和控制早期的检测方法多通过观察病毒在宿主植物上的症状、利用病毒晶体和电镜等技术诊断,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检测效果,但是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等问题。
现代的植物病毒检测技术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如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PCR、微纳米分析技术、测序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具有检测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
同时,控制植物病毒的方法也有很多,包括早期防治、农业生产管理和生物技术措施。
早期防治主要包括发现病毒早、尽早制定措施、预防感染扩散等,农业生产管理则是通过有机肥料、合理施肥、病虫害预防等方式来控制病毒的感染。
人参果种苗脱毒与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农业工程Agricultural Engineering第10卷第11期2020年][月Vol. 10 No. 11Nov. 2020人参果种苗脱毒与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蒋康I,罗俊杰I,王红梅2,刘新星$(1.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人参果具有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和高产高效益等特点,自引进以来已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在现代农业种植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采用植物茎尖脱毒技术和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是推动人参果种苗向大规模、优质高效、低成本和周年化生产发展的关键技术载体。
对人参果脱毒快繁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针对人参果主要病毒病TMV 、PMV 和CMV 的3种脱毒技术和4种病毒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我国人参果种苗脱毒快繁技术 研究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并对比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我国未来人参果种苗脱毒快繁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和科技管理部门、生物技术工作者和农业科技公司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参果;脱除病毒;病毒检测;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S668.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95(2020)11-0102-05Research Progress on Detoxiflcation and Virus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Pepino MelonJIANG Kang 1 , LUO Junjie * , WANG Hongmei 2, LIU Xinxing 2(1.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厶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f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Abstract : Pepino melon has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adaptability , high nutritional value , high yield and high benefit. It hasbeen promoted throughout country since its introduction ,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odern agricul tural planting structure. The use of plant stem tip detox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tissue culture factory seedling breeding technologyis the key technology carrier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large-scale , high-quality , high-efficiency , low-cost , and annual pro duction of pepino melon seedlings. Detoxification and rapid propagation technology of pepino melon were systematically sort out.Research progress of 3 detoxif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4 virus detection technologies for three major virus diseases of pepino mel on , TMV , PMV and CMV , were introduced. Seedlings of pepino melon in China were analyzed. Specific problems and short comings in research of virus-free and rapid propagation technology were analyzed. Compared with research progress in relatedfields abroad ,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virus-free and rapid propagation of pepino melon seedlings in China , with a view to help Chinese agricultural , scientific Biotech workers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mpanies provide references.Keywords : pepino melon , virus removal , virus detection , application prospect0引言人参果(Solanum muticatum Ait.)又名香瓜梨、香艳茄等,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分析

花卉中草药 1 植物病毒检测的基本概况植物的病毒检测就是指对植物的种苗、种薯、块茎以及块根等繁殖材料以及花卉盆景等各类植物进行病毒的检疫,植物病毒是一类极为重要的农业病害,几乎所有类别的植物都会发生,而且一旦发生,对农业的作物产量与质量都会带来极大的损害。
现代植物病毒学已经历经了近百年的发展,对植物病毒的检测手段与方法也正朝着快速、灵敏与准确的方向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随着我国的加入WTO,我们逐步参与到频繁的国际种苗调运、水果蔬菜买卖等农业交流活动中,植物进出口的种类更多,批次更多,货值也更大,这一方面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我国植物市场,另一方面却加大了危险性的植物病毒传入我国的风险,相关部门的病毒检验检疫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植物相关法律法规界定了三大类植物危害性有害生物。
其中一类中有6种植物病毒,二类中有7种植物病毒,而三类中则有67中,这些病毒对我国草本、木本植物的危害与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我们一定要尽快加强对各类植物的病毒进行系统而准确的风险性评估,切实加强对植物病毒的检验与检疫工作。
目前在对植物病毒进行检测中,主要用到的方法有生物学测定法、血清学检测法、电子显微镜检测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等,这些检测方法都各有优劣势,下文将对这些方法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1.1 生物学植物病毒检测方法通过对大量研究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植物病毒一般都会有一套鉴别寄主或者特定的指示植物,生物学植物病毒检测就是在隔离室温或者网室内,以相关的对某些病毒较敏感的指示植物作为鉴别寄主,进行病毒的接种,以此来辨别植物病毒的种类与归属。
这种方法又被称为指示植物检测法,是一种历史悠久、较为传统的植物病毒检测方法,目前仍然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在具体的检测中,因为指示植物的区别可以分为草本指示植物检测与木本指示植物检测。
草本指示植物检测运用到的植物种类非常多,如藜科、茄科、豆科与葫芦科等草本植物都有较强的指示作用,一般情况下草本指示植物检测会采用汁液的摩擦接种方法,在极为严格的防虫隔离情况下进行繁殖,最终获取可靠结果。
植物病毒分子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 : o .33 20 }50 5-4 1 778 (0 60 ,500盛, 向本春
(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植保系 , 1 石河子新疆 82 ) 31  ̄ 摘要 : 介绍 了双链 R A 核酸杂交 、 N 、 多聚酶链 式反应 、 核酸序列扩增 、 基因芯片等分子检测方法在植物病毒检测 中运
直接使用粗提液检测。以不同标记探针灵敏度比较 排序 , 放射性 同位素 > 地高辛 > 生物素 , 但放射性同
位素存在放射性污染 , 而地高辛 、 生物素及荧光素则
相 对更加 安 全 。
作者简介 : 韩
盛(9 1 . , 18 .男 硕士牛 , 从事植物病毒学研究 。em i hmhn1 81 1 3. 哪 . a :a e 9 @ 6 c l
3 1 反转录 P R P — C ) . C ( T P R 技术
大多数植 物病 毒为 R A病毒 , N 因此要 以 R A N 为模板 , 在反转录酶 的作用下逆转录生成 eN D A后 , 再以 eN D A链 为 模 板 进行 P R反 应 , 也 是 最 常 规 C 这
的两步法 R -C TP R技 术。R -C TP R技术 检测灵敏 度 非常高 ,ace N v r5 Sn z aa 0 j h r _ 采用 R -C TP R技术 检测 李 属坏死环斑病毒(N s ) P R V 进行比较认为其灵敏度可 达 f水平[ g 。随后 , 又发展了一步法 R - R技术 , TP C 即反转录和 P R在一个反应管 中全部完成 , C 从而大 大简化了 R -C TP R的操作步骤 , 并减少 了整个 P R C 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可能性。
杂交 , 地高辛 、 生物素标记探针的杂交产物通过酶联
植物体内病原生物的检测技术

植物体内病原生物的检测技术随着农业发展的不断深入,植物病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病原菌、病毒、真菌等病原生物是导致植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及早发现和准确检测这些病原生物,对于及时防控植物病害、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植物体内病原生物的检测技术。
一、PCR技术PCR技术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检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体内病原生物的检测中。
该技术通过特异引物与待检测的病原生物DNA结合,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出特异的DNA片段,从而判断待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病原生物。
PCR技术的优点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检测速度快等特点,缺点是需要经过特殊培养基种植样品,对于检测样品的纯度要求较高。
二、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检测技术,可以用于同时检测多种植物体内病原生物。
该技术通过将大量的特异性蛋白质固定在芯片上,与待检测的样品中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病原生物。
蛋白质芯片技术的优点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特点,缺点是价格昂贵,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直接检测待检测样品中未知细菌和真菌等病原生物存在性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将特异性DNA探针标准荧光染料,与待检测样品中的细胞核酸结合,从而识别待检测的病原生物。
这种方法在细胞级别上确定病原生物的变化,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特定病原体。
但是,由于该技术需要采集样品后,进行特殊的处理过程,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
四、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是一种检测植物体内病原生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基于病原生物和植物之间的免疫反应原理,通过对待检测样品中特定抗体或抗原的结合反应来检测植物体内病原生物的存在。
该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但是该方法容易出现交叉反应的情况。
结语对于检测植物体内病原生物,不同的技术具有各自特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检测技术来进行检测。
植物病毒病检测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植物病毒病检测及防治的研究进展摘要:植物病毒病又称植物癌,给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带来了严重危害,降低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每年仅在我国因病毒感染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就可达200亿美元,植物病毒病造成的损失是世界人口生存的威胁之一。
关键词:植物病毒病;检测;防治一、植物病毒病的检测技术病毒有两种,以D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称为DNA病毒,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称为RNA病毒,90%的植物病毒是RNA病毒。
早期RNA植物病毒病的检测一般采用传统的生物学方法(指示植物检测法),即通过汁液摩擦接种或嫁接传染方式,将待测带毒植株汁液接种到一株或多株指示植物上,从而观察其在指示植物上的症状。
指示植物是对某一种或某几种病毒和类病毒敏感的植物,感染后可迅速出现明显症状。
传统生物学方法鉴定谱广,操作简单,但需培育大量指示植物,检测速度慢,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出现,病毒的真实形态才得以展现。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直观、准确,还能观察病毒引起的寄主细胞病变及内含体特征,是深入研究病毒病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仪器设备昂贵,制片及操作技术复杂,难以掌握,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
由于每一种植物病毒产生的抗血清各有特性,人们研发一种利用抗原抗体外特异性免疫反应检测植物病毒的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通过酶催化颜色反应将抗原抗体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其具有灵敏、快速、特异性强、分析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可用于大规模样品检测,是血清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已成为检测植物病毒的关键技术。
随着生物体遗传物质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通过核酸能准确、快速地鉴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物种和种群。
基于核酸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比血清学方法具有更宽的检测范围、更高的灵敏度、更强的特异性,适用于大批量样本检测,在植物病毒检测中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应用。
包括核酸杂交技术(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反转录PCR技术(RT-PCR)、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PCR)、DNA微阵列技术(DNA microarra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刘茂炎摘要: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技术的发展,鉴定和检测病毒的方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确快速。
以PCR为基础的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病毒核酸分子的鉴定,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是与PCR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引物相关联的;于此同时传统的鉴定检测技术依然有其发展优势。
不论怎样的方法技术,都是以病毒的理化性质以及侵染性为基础的。
在此基础上,甚至出现了某些边缘技术在病毒鉴定检测方面的应用。
本文主要综述的是对植物病毒鉴定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植物病毒;检测技术;PCR病毒在生物学上特征(如病毒的理化性质,包括病毒粒子的形态、大小、对理化因子的耐受性等)以及在寄主上的反应(如寄主范围、症状表现、传播方式等)是对病毒最直观的认识。
常规的对植物病毒的鉴定检测方法有:生物学测定方法、血清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生物学测定依据病毒的侵染性,观察寄主植株或其它生物的症状表现;血清学技术以病毒外壳蛋白(CP)为基础;电子显微镜技术依据病毒的形状大小的不同;分子生物学鉴定则以病毒核酸为基础。
1.生物学鉴定最直接的方法是目测法,直接观察病毒对植物的病害症状。
如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病害症状为叶上出现花叶症状,生长陷于不良状态,叶常呈畸形;玉米鼠耳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田间症状表现[1]。
目测法因观察的主观性和症状的不确定性的影响而不精准。
1929年美国病毒学家霍姆斯(Holmes)用感病的植物叶片粗提液接种指示植物,2~3天后接种叶片出现圆形枯斑,枯斑数与侵染性病毒的浓度成正比,能测出病毒的相对侵染力,对病毒的定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就是枯斑和指示植物检测法。
国内报道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fijivirus,RBSDV)可侵染28属57种禾本科植物,该病毒的主要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玉米是灰飞虱的桥梁寄主而非最适寄主[2],以玉米作为指示植物可以良好地鉴定RBSDV。
目前接种鉴定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粉風接种鉴定、嫁接接种鉴定、农杆菌接种鉴定、基因枪轰击法接种鉴定(叶青静等,2009)。
后两种鉴定方法涉及到了分子克隆技术,是传统方法与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
用农杆菌接种法将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disease, TYLCD )导入叶盘和整个植株,TYLCV 在植株中进行系统侵染,诱导致病症状,同时此法还可以用来筛选抗TYLCV的植株[3]。
2. 免疫-血清检测方法2.1.血清学检测法目前血清学技术依然是植物病毒病原检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上世纪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的病毒检测技术,此类技术的原理主要根据病毒的侵染性以及其作为核蛋白的特性而设计的,利用血清中可以和具有某种特定结构特征的病毒结合的抗体,从而进行病毒的定性定量分析。
其中重要的一些方法有:补体结合测定法(补体能在抗体存在的情况下通过补体的酶作用溶解红细胞和革兰氏阴性菌)、沉淀法(不同病毒类型在电解质存在时抗体与同源抗原相互结合形成的沉淀也不同)等。
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中高效表达病毒的外壳蛋白,纯化表达产物制备抗血清具有特异性强的特点,可弥补常规方法的不足[4]。
2.2.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也是利用特异抗体吸附病毒颗粒的原理,只是在抗体上附带了酶标记,从而使反应可以有颜色强弱的变化,利于定时定量监测病毒浓度。
此法灵敏度高,且不受浓度范围或其他抑制剂的干扰。
ELISA基本类型主要有间接法(I-ELISA)和直接法(DAS-ELISA也叫双抗体夹心ELISA)[5]、三抗体夹心ELISA(TAS-ELISA)等(Accotto et al., 2000; Accotto&Noris, 2007;孙伟等,2002)。
其中TAS-ELISA是检测TYLCV常用和有效的手段之一。
1976 年Voller等首次将ELISA 方法用于检测植物病毒,Clark 和Adams 等[6]在1977年首次对植物病毒病原利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了鉴定。
ELISA 方法可以检测出0.1~10 ng/mL 的病毒,特异性很强、操作简单、简便有效,国内外已研发出许多商品化的ELISA 试剂盒[7-10]。
因此,在植物病毒检测中ELISA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病毒病的鉴定和进出口检疫上。
这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是结合了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和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酶与抗体通过化学方法相结合而形成酶标抗体,酶标记抗体直接与包被在固体支持物上的待测抗原或抗体特异性结合或通过免疫桥特异性结合,再在酶的作用下使底物产生有颜色或高电子密度的可溶性产物,结果通过肉眼或比色法来进行定性的测定,从而得到抗体的性质和数量。
2.3.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新技术2.3.1组织印迹法此方法包括斑点免疫结合测定法(DIBA-ELISA 或dot-ELISA)、直接组织斑点免疫测定(IDDTB-ELISA)等[11]。
这些技术直接将组织印迹在膜上, 不仅保持了ELISA 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等特点, 而且简化了操作程序, 使病毒检测更加快速、简单、方便, 且印迹在硝酸纤维膜上的样品保存时间较长, 检测结果能直观地显示出病毒感染的部位, 适用于植物病毒的大规模普查。
2.3.2免疫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免疫技术与电泳技术结合发展出了免疫毛细管区带电泳技术(Immuno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I- CZE)。
I-CZE 将血清学反应的专化性和毛细管区带电泳的灵敏、快速、可自动检测等特点结合起来, 实时检测抗原-抗体复合体,I-CZE 可快速分析多个样品, 因而在苗木带毒检测、植物检疫等方面可发挥巨大作用,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3免疫PCR技术免疫技术与PCR 技术结合发展出了免疫PCR技术(I-PCR 或IC-PCR)。
免疫PCR 是一种将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特异性与PCR 的高灵敏度有机结合的检测技术。
该技术先用抗体来捕获病毒, 提取核酸后, 再进行PCR 或RT-PCR 检测。
将PCR 技术和抗原抗体反应相结合,灵敏性非常高。
因其对一个分子的抗原都可以进行检测而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种用于检测微量抗原的PCR 技术。
该方法由于能去除抑制物质而改善检测环境, 比标准PCR 方法更为灵敏、可靠。
G. Harper 应用IC-PCR 检测到香蕉条纹病毒[12]。
此外还有快速免疫滤纸法、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沉淀法、免疫电镜、荧光免疫、放射免疫和Ig 指示试纸法等[13]。
3.显微成像技术病毒的很多特征如大小、形态、结构等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进行检查。
对于目前尚难培养而形态又非常典型的病毒,可直接从感染组织或分泌液,或者接种病料的鸡胚和细胞培养收获的材料作电子显微镜检查,直接观察病毒粒子。
目前通常认为运用负染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能够诊断和鉴别植物病毒, 一般可诊断到属的水平。
在植物病毒的诊断和形态鉴别中, 最有用的特征是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和寄主病变, 有些细胞病变特征还能用于区分不同的病毒种甚至株系。
3.1超薄切片法和负染法超薄切片法其优点是可观察病毒形态和形态发生过程,缺点是操作复杂,费时,但标本可长时间保存;负染法是指通过重金属盐在样品四周的堆积而加强样品外周的电子密度,使样品显示负的反差,衬托出样品的形态和大小,其优点是快速简易(10-20min)、分辨率高,缺点是敏感性低,要求病毒量在107以上,且所有样品应处于悬浮状态;T. Hatta 等用负染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区分了CMV 的6 个不同株系[14]。
3.2免疫吸附电镜技术1973 年, K.S. Derrick把电镜与免疫学技术结合, 发明了更为灵敏的免疫吸附电镜技术, 该技术现已成为植物病毒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15]。
免疫电镜技术是将免疫学原理与电镜负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电镜制样过程中病毒颗粒不能集中的沉积在有效的电镜视野内,而容易造成电镜观察时的疏漏,免疫电镜法利用了抗体、抗原的亲和性与吸附性的这一特点,在电镜制样过程中,于铜网上先铺展一层细胞色素A,稍后再添加一滴抗体,多余液滴用滤纸吸掉,最后点上一滴抗原和染液,由于细胞色素A的作用,减少了样品即抗体、抗原的表面能力,能形成均匀的涂层,再加抗体、抗原的吸附作用使病毒能较集中地沉集在有效视野内,从而便于电镜下的观察,大大提高了检测几率。
D. Louro 等于1984 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悬浮样品的胶体金标记免疫修饰法[16](也就是上述第二点免疫法中的免疫胶体金技术)。
此方法利用一抗对病毒进行免疫修饰, 再用胶体金标记二抗或蛋白 A 处理, 形成病毒" 抗体" 金颗粒免疫复合物。
由于在病毒表面的抗体“晕圈”上结合了直径5~10 nm 的金颗粒, 该复合物的电镜下的可见性好, 比单纯免疫修饰法更易判断。
3.3低温电镜技术以及一些局限性显微检测技术低温电镜技术,结合了电镜技术和低温结晶观察病毒的三维结构的技术,其不但有分辨率高的优点,而且对病毒样品的损伤和失真的概率都大大减小,常用于极微量和高保真要求的病毒观察检测[17]。
X-射线衍射技术,通过扫射病毒微晶得到的衍射图像来分析还原原始的病毒结构,但为了保证衍射图像的准确性,往往对样品的纯度和颗粒完整性要求较高,所以这种技术的使用范围相对受限。
核磁共振技术,对比前面提到的技术对操作的要求更低,运用范围也更广,但是对结构的准确性判断略低。
此技术主要用于病毒短肽的分析以及蛋白小分子构象变化的研究。
4.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寄生于宿主细胞的病毒有不同于宿主细胞的特异基因组序列,这是病毒的存在的证明。
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就是通过检测病毒核酸(DNA、RNA)来鉴定病毒的存在,由于是建立在核酸水平上,所以相对于血清学检测法有更高的灵敏度(Piccotbetal, 1999),并且有更强的特异性,更广的检测范围,还可以进行大批量的样本检测,甚至可以使用粗提液检测病毒。
在植物病毒鉴定检测方面, 目前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有核酸斑点杂交(Nucleic Acid Spot Hy-bridization, NASH)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dsRNA 电泳技术等[18]。
4.1.核酸分子杂交技术(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是20 世纪70 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以DNA 分子碱基互补配为理论依据,与待测样品的DNA 或RNA 用特异性的核酸探针形成杂交分子[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