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文集字-篆刻入门-篆刻字典

合集下载

篆书入门(打印版)

篆书入门(打印版)

篆书入门(打印版)篆书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1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2(3)行至底点勿顿(4)XXX,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XXX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持圆劲的接,衔接47.摆布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篆刻基础教学讲义

篆刻基础教学讲义

篆刻基础教学讲义印章艺术的发展历史——秦汉魏晋印秦始皇(公元前221——207)统一全国后,同文字一样,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官印制度:确立了秦代制作玺印的标准书体,印材质地及形状、大小有明显规定,并以此来区分官吏的大小与等级。

秦代的私印,也逐步被官印所同化,显示出一种秩序与井然。

尽管如此,秦印仍然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印章书体相对于当时小篆在结构、疏密与舒展关系上的"印化",以及边栏界格的支撑与充实,使秦印有一种平稳、安定与充实的美感,并开启了汉印精美、质朴之先河。

秦代建立起来的印章制度,到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并奠定了玺印"盛于汉"历史地位。

汉印种类繁多,较之古玺与秦印,汉印显现出方正、质朴、平和、博大的整体风貌,这种风貌不仅与中华民族的崇高审美理想相契合,同时树立了后世篆刻艺术的最高审美典范,正是汉印的风貌,造就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印章的审美感知力。

汉印的风格容量极大,在金、银、铜、玉、石等各种材料上,印工用琢、铸、凿等多种制作方法,让印面产生不同艺术效果,同时对缪篆的不同处理及由此所产生的印文异化,使缪篆的平整绝不是绝对的均匀、整齐与机械划一,而是包含了种种潜在的对立的统一。

除此以外,在汉私印中,还体现出在外在形式上的更加丰富与变化,在印文的处理章法布局乃至于制作工艺方面,在平正朴茂的总体风格之中,还体现出一种追求装饰与精致的风尚。

值得一提的还有秦汉封泥。

封泥是古代印章作为封缄时在泥团上形成的印记,它可以弥补存世秦汉官印的不足。

在艺术方面,由于它特殊的质地(泥),使用特征及由此所产生的极为自然的不规则的边栏,使其呈现出一种与秦汉印相对应并互为补充的纯朴虚和与天真自然的美感。

魏晋南北朝篆刻承汉印之风,正如明甘旸所说:“魏晋印章本乎汉制,间有易者,亦无大失。

”(《印章集说》)因此广义的“汉印”是包括魏晋南北朝印章在内的,不过这时的篆刻趋于瘦挺方直,率意为之,不及汉代印章精整严谨,沉穆雄浑。

篆刻入门常识篇:白文印、朱文印

篆刻入门常识篇:白文印、朱文印

篆刻入门常识篇:白文印、朱文印话说,本文是系列文章里的一篇,为了使整个系列文章更系统、完整,可能会发一些非常小白的内容,大家、行家可以忽略。

初学入门的篆刻爱好者,这些内容可以认真看一下,还有点用。

一、白文印白文印,通常情况下也叫阴文印,也就是印文在印章表面上是呈凹陷状的印章。

蘸印泥钤盖在白纸上,印文线条呈红底白字,因此叫“白文”。

例如这方“周诱”印:通常情况下,根据白文的粗细程度不同,白文印还分两类,一类是像上面这方印一样,白文线条较细,间隙较大,印章总体来说,看起来还是红色的较多的,称为“细白文”印。

而相应的,白文线条较粗,间隙较小,印章总体看起来白色较多,而红色较少的,称为“满白文”印。

如下图赵之谦的“餐经养年”印:汉印里面白文印较多,因此,在初学篆刻中,很多入门的印章都是白文印,而且白文印相对后面的朱文印,一则没有边框处理的要求,相对章法较简单,另外对印章石料要求也较低,适合入门,初学者可以多刻一些白文印,再动手刻朱文印。

二、朱文印朱文印,通常情况下还叫阳文印,与阴文印相对,即在印章表面上印文呈凸起状的印章。

蘸红色印泥钤盖在白纸上,印文线条是红色的,所以称为“朱文”。

朱文印分出来的种类比较多,大致有下面几种:圆朱文印,比如下面陈巨来的这个“双江阁”印:朱文线条圆润细滑,看上去极尽金石精美韵味。

粗朱文印,比如吴昌硕的刻的这方“甲申十月园丁再生”印,线条粗壮些。

这类印章,沧桑感从印面自然流露,读之让人心生感叹。

阔边细朱文印,比如民国蒋介石行文常用的印章,这方“总统之印”:宽边细朱文印多较正式,政府的印章,皇帝的收藏印等,篆刻史上,米芾曾经因为这种印章的边界太宽影响收藏品的内容反对过收藏印用这种类型的印章,但不管如何,看上去,蛮正式,好看。

无边朱文印,朱文印一般有边框,但也有一部分没有边框的作品,比如文彭的这方“琴罢倚松玩鹤”印:有人说,这方印可能原来有细边框,现在只是因为破损严重才没有边框,回头要去看看真印,落个实处,另外,没有边框,不是挺美吗。

篆刻教程

篆刻教程

鸟虫篆
张乐萧 曾经沧海
黄 氐 君 实
虫 书 鸟 迹
章法(布局)
印文的排列
开始动手了
第一步:选石头
第二步:选刻刀
第三步:选字体
之张 印三
之张 印三
运 刀和刻 法
运刀分为冲刀和切刀

刻法分为单刀法和双刀法,汉印用双刀
单刀法
双刀法
被线下刀和向线下刀
被线下刀线条光滑向线下刀线条粗糙但是比较自然,一 般向线下刀只是一面两面就没有力度。
被线下刀
向线下刀
边款

篆刻的收尾工作,边款的好坏可以决定篆 刻作品的质量。边款也可分为单刀和双刀, 单刀用于阴文双刀可以是阴文也可以使阳 文。
各种边款
图像 单刀 双刀
印章分类
线条:白文印
朱文印
朱白相间印
内容:名字印(斋馆名、房子名) 词语印 图像印
历史划分 古玺:秦代以前 汉印:盖封印 流派印:明代以后出现各个流派,之前 都是文人写好印稿请工匠刻。
印章使用的文字
篆字分类:大篆、小篆
篆刻专用字体:古玺文字、汉印文字
工具书:古玺文编、汉印文字征
甲骨文
金文 现代文字都可以用于篆刻,还有一种鸟 虫篆字体线条特化成鸟虫的形状。
中国印记--篆刻
篆刻起源
印起源于商朝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先后 经秦、汉、唐、元、明、清的发展,逐渐 成为一门集实用欣赏于一体的艺术。 战国和战国之前是铜质印,汉代出现玉印、 木印和竹印。明代后主要是石质印。 中国的四大名石为:寿山石、青田石、昌化 石、巴林石

篆刻工具
一、印材 二、刻刀 三、印床 四、印泥 五、笔墨纸刷 六、印矩 七、砂纸 十、棕刷 十、拓包

篆刻入门:初学刻印全过程,参考书、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如何上手练习如何提高

篆刻入门:初学刻印全过程,参考书、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如何上手练习如何提高

篆刻⼊门:初学刻印全过程,参考书、字法、篆法、章法、⼑法如何上⼿练习如何提⾼篆刻⼊门字法、篆法、章法、⼑法⼊何上⼿练习原创谈艺录2016-08-05 21:11:09前⾯讲过,篆刻⼊门须从四个⽅⾯⼊⼿,也基本可以说,解决了这四⽅⾯的问题,就可以完全⾃信地说,⾃⼰在篆刻上⼊门了。

这四个⽅⾯分别是:1、字法;2、篆法;3、章法;4、⼑法。

按我的⼊门道路来⾃我衡量,他们⼤致对应的是:⼀、字法、篆法对应篆书的练习;⼆、章法对应的是基本章法的认识掌握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综合修养;三、⼑法对应的是长期的汉印和名家印的临摹练习。

也就是说:练习篆书、临摹汉印、增加相关修养(⽐我们打从开始学习篆刻那天起,可以同时做三件事情:练习篆书、临摹汉印、增加相关修养如多看印章,多看美术作品,多看雕塑作品,多看书法作品,多看⼀些经典名著,多看⼀些评分⽐较⾼的电影等。

)练习篆书掌握字法和篆法是⼀个慢过程,都有较⼤的练习量和观察量。

练习篆书时要真的学会篆书本⾝所具有的本⾝的特征,⽐如中锋⾏笔,不偏不倚,以及每次运笔成字时的藏头护尾,每⼀笔都圆润饱满等,它同楷书、草书、⾏书都有较⼤的不同,它最⼤的特⾊就是左右上下均匀对称,甚⾄⼤部分偏旁部⾸都是对称的,⽽且笔画与笔画之间所预留的空⽩也相等,笔画的粗细也相同,仔细体会,篆书的形体就像是精美的图案,是绝佳的装饰画,同时,书写的时候,对⼒度的要求也要⼀致,也就是说,练习篆书时最重要的⼀个诀窍是:慢。

慢!这也是临摹汉印和名家印的⼀个重要⽅法。

也就是说,我们在临摹汉印时,找来的汉印⾥的⼀笔⼀画,每⼀⽅都值得认真体会⼑法的来回⾛向、冲切的结合,⼑法的快慢运⾏,甚⾄要了解每⼀⽅印的原始印料是什么质地的,从⽽感觉到每⼀个笔画为什么会是那样的结果,⼑与⽯之间的感觉如何,都⼀点⼀滴地去做,去体会,去找到技法上的⼼⼿相应,⼼⾥理解了,⼿上能够做得到。

篆刻学习是个慢功夫,第三项我所说的修养问题,也是个慢功夫,是没有⼤量的读书量,没有⼤量的审美体验过程(⽐如参加美展、篆刻展、书法展等),没有⼤量的⽣活积累⽆法达到的境地。

印的篆体字15种写法

印的篆体字15种写法

印的篆体字15种写法
1.大篆:以《尚书·鬼谷子》为基础,构成于西汉末年,又称“玉篆”,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2.小篆:以《春秋》为基础,构成于东汉早期,又称“砚篆”,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3.隶书:以《乐府诗集》为基础,构成于西汉中期,又称“士书”、“文言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4.行书:以《论语》为基础,构成于东汉中期,又称“行体”,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5.楷书:以《三字经》为基础,构成于汉朝晚期,又称“正楷”,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6.草书:以《礼记》为基础,构成于汉朝晚期,又称“行草”,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7.曹隶书:以《汉书》为基础,构成于汉朝晚期,又称“曹字”,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8.宋体:以《宋书》为基础,构成于宋朝初期,又称“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9.元体:以《元史》为基础,构成于元朝早期,又称“大正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10.蜀体:以《蜀书》为基础,构成于宋朝后期,又称“小正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11.南宋体:以《梁书》为基础,构成于南宋时期,又称“梁式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12.金文:以《金石录》为基础,构成于元朝中期,又称“金文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13.篆書:以《篆書经》为基础,构成于元朝初期,又称“篆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14.汉文:以《汉文書》为基础,构成于清朝中后期,又称“汉文体”,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15.派克体: 以《派克语录》为基础,构成于清朝后期,又称“派克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书体。

篆刻入门:元代官印、私印和元押

篆刻入门:元代官印、私印和元押

篆刻入门:元代官印、私印和元押1.元代官印元代官制繁复,地域广大,种类、语言文字亦颇为复杂。

由于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因而印文也分为两种:(1)元代国书八思巴文。

(2)汉文篆书。

八思巴文亦用篆体,印背凿有年月以及铸造单位,均用汉文作释文。

印边较过去又有加宽,较印内文字三至六倍不等。

大小也各不相同,较小者5厘米见方,较大者则10厘米见方。

如'沿海巡防于户之印'便以八思巴篆体入印,大约7厘米见方,笔画盘绕曲折,规矩工整,但篆刻的艺术性已几乎丧失殆尽;又如'益都路管军千户建字号之印',9厘米见方,以汉字九叠篆文入印,字法屈曲、盘绕、繁复,线条平实,但多有呆板之感。

沿海巡防千户之印益都路管军千户建字号之印2.元代私印元代私印与官印相似,亦可分为两种:汉文篆书印、蒙文篆书印。

当时汉族文人学士、书画家多以汉文入印,蒙古族人则多以蒙文入印。

如'帖木儿不花记'一印,便是以汉文九叠篆入印,为外粗内细的双边,增加了一些变化,去除了九叠篆的一丝呆板,别具新意。

帖木儿不花记又如'陈信记'为蒙文加押。

印面文字线条较印边略粗且有变化。

分朱布白,疏密得当,因而印面显得灵活而不呆板,别有一番情趣。

陈信记再如'松雪斋'一印,为赵子昂之书室印。

篆文为朱文细篆,承汉唐朱文印之法并以小篆道劲流转之笔意入印,不受宋元九叠之影响,空间均匀有致,开元代朱文印一代先河。

松雪斋3.元押花押印都以朱文表现,形式多样,有方、圆、葫芦、琵琶等多种形状。

传世最多的花押印为元代押印,故称为'元押'。

元押的文字排列一般为上书楷书姓氏,下为花押。

'索记'一印为琵琶形元押,印文为蒙文,两字排列疏密有致,以当时流行乐器琵琶的外形为印形,颇为新鲜。

'马押'为葫芦形,'王押'为鱼形,'赵押'则为普通的长方形,从中可见元押形状之多样。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基础知识

篆刻的基础知识一、篆刻的起源: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因自古以来治印多用篆字,故称之为“篆刻”。

中国的篆刻与书法、绘画、雕刻一样,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篆刻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代,便盛行刻字艺术。

印“缪政治身份和行使、授与的权力(权力的象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印章不仅是国家权力机构必备的评证,也是整个社会采用与检验的凭证了。

“印信”印证、信誉、印证人生。

至秦代,作为官印经过汉代继而形成了与传统中国书法并存的艺术体系。

唐宋至元,元押的出现,演于明,它已成为与书法绘画艺术并存的姊妹艺术。

严格地说,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他出现后与书法同步发展,并与共法共依于汉字的发展,从而又与书法一起造就和发展了汉字艺术,并使书法国画产生了更具欣赏价值的感染力。

它虽是文字,却抽象于画,但又不是画,在方寸之间给人们以无边辽阔的想象。

篆刻艺术熔书法,雕刻、绘画于一炉。

与书画作品同居一席,有力的渲染了书画的艺术魅力。

现代篆刻更是作为书法与雕刻合成的艺术形象,存在于中国文化艺术园林之中,以其高格调的艺术欣赏淡化了它的实用价值,多见于名言、警句、。

这。

“田”宋代官印接近唐,但至金、元时期则用“九叠篆”,入印。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叠篆”,印面尺寸变大,多数是阔边粗朱文。

清代官印正规官是正方形,临时派遣的官,其印为长方形,叫“关防”。

半边用汉篆,半边用满文。

4、姓名印:也叫“私章”,使用范围广泛,日常应用及书画作品上常见。

(1)只刻姓的,(2)名后加印,(3)加“……之印”,(4)……印信。

5、闲文印:又名“闲章”,最初的闲章多为吉祥之物,自诗文名句入印后,书画家即把它钤在作品上公开传播。

如:齐白石的“鲁班门下”,“三百石印富翁”,吴昌硕的“一月安东令”自嘲怀才不遇。

6、收藏鉴赏印:分为三类:(1)收藏类:收藏、考藏。

(2)鉴赏类:珍赏、清赏、心阅。

(3)校订类:考定、审定鉴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入门] 印稿上石的几个步骤 [复制链接]
王海杰
网站管理员

串个门
∙ 加好友 ∙ 打招呼 ∙ 发消息
电梯直达
1楼
发表于 2011-8-24 09:34:59|只看该作者|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王海杰 于 2011-8-24 09:37 编辑
一、用水砂纸将印底磨平(也是将腊、油磨掉),一定要新磨,否则不好上墨。

最好用
240号的德国进口砂纸,放在平整的石板或玻璃板上,蘸水(最好是在水龙头
下滴水)磨,直接用油石磨则要注意油石必须平整。

可以用记号笔在印石四周涂个框中间打个叉,把记号笔的痕迹磨去就显示磨平了。

磨后用干净的布将石头擦干。

二、将印稿纸复在石面上,用铅笔将印的边缘擦出来。

选好用的印稿纸是关键,印稿纸必须薄、韧、半透明(方便覆在上面修改重写)。

我是用一种
“日本航空笺”,
可惜很难买到。

我的学生用钤印谱的连史纸,效果还可以。

甚至有用卷烟纸的。

晒图纸湿水后太皱不好。

一般的宣纸太厚,太吸墨,而且压印时会化开,效果不好,但刻的印如果大也可以用。

三、将擦好边缘的印稿纸反过来(记住对应印石的上下左右),如果四方印石平分四
份,可以用折叠的方法分。

用小楷毛笔写稿(可用7、8块钱的双羊牌“写卷小楷”)。

此步墨是关键,不能用现成的墨汁,一定要现磨,但墨砚上有宿墨(旧的干墨)则不怕,甚至可以用小木棍将宿墨重磨使用。

墨要浓。

墨条最好用旧墨,或松烟墨,油烟墨胶太重。

四、一次没写好,可以另取一张稿纸重擦印边,再覆在原稿上修改重写,反复写到满意为止。

可以初稿细心经营,最后一稿纵情笔意。

投机取巧的方法可以最初用铅
笔经营再写墨稿,好处是节约稿纸。

篆刻追求的“笔、墨”二品几乎全赖此步。

写好就要上石,完全干透就不行了。

五、将写好的印稿反扣在印面上,四边对准,两边拉下来用手捏紧,用干净的笔在纸上均匀地蘸上清水(湿就可以不可太多),
用一张裁好的小宣纸覆在上面用手掌上的拇指肚轻压,要能够均匀地看见水痕,否则要在宣纸面上补蘸稍许水。

再覆一张小宣纸,两边拉下来捏紧,用指甲或光滑的硬物压磨。

要在宣纸面上模糊看见墨痕。

六、趁稿纸未干轻轻揭下来,反字就留在印石上了。

待水分完全干了就可以刻了。

我喜欢待墨痕干后用红色的油性记号笔将印面涂一层透明红色(深色的石头不行),刻起来效果鲜明。

写稿的过程显示了篆刻是一个艰苦的艺术创作过程,没有任何“碰彩数”取巧的成分。

在纸上写稿,能最大限度地将篆书的艺术特征显现出来,因此能追求古人所说的篆刻“笔墨刀石”四品中的“笔墨”二品,至于“
刀石
”则因直接的工具和材料的原因不难表现。


拼音
: s h ào S h ào
董其昌
敬世江 明人 赵孟頫
更多相关内容:
汉《张迁碑》
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
说文解字【卷六】
【邑部】晉邑也。

从邑召聲。

寔照切
启功书法
编辑图片作者:邵宇时期:
类型:
释文:邵备注:
编辑图片作者:邵宇时期:
类型:
释文:邵宇备注:
作者:邵宇时期:
类型:
释文:邵宇备注:
编辑图片
编辑图片作者:邵宇时期:
类型:
释文:邵宇备注:
编辑图片作者:邵章
时期:
类型:
释文:仁和邵章之印备注:
作者:邵章
时期:
类型:
释文:邵章印信
编辑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