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基础知识.doc

合集下载

篆刻的基础技法1

篆刻的基础技法1

篆刻的基本技法工具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印材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

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基本步骤磨章料、写印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篆刻章法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设计和布置印文。

一字印。

主要是把笔画均匀分开。

二字印。

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进行,笔画均匀、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统一。

三字印。

分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

布局的时候,可根据印面的大小,改变字体的形状,使空间显得相对协调。

四字印。

分为:顺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

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

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长一个字,另外三个字响应缩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长两边的字,中间的字要缩小。

要做到均匀,恰当、得体。

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

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写印稿写印稿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书法好的可根据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写或写到拷贝纸上。

书法不好的,可把拷贝纸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进行描摹。

我们以“印”字为例,描的时候要用铅笔,依着印字的轮廓边缘描下来,注意:小的细节千万不能漏掉。

然后,依着“印”字的轮廓涂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过轮廓线。

按顺序把“印”字涂抹好。

然后要把印稿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两种:1、水印法:首先准备一张透明的拷贝纸,把拷贝纸覆盖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着印石的边缘在纸上压出痕迹,在压痕范围内用浓墨写下要刻的印稿,把印稿晾干;然后把墨迹干透的印稿翻过来覆盖在印面上,用毛笔蘸些清水涂抹在拷贝纸上,再用干净的宣纸或手纸吸干多余的水分;之后,在印稿上覆盖上一张宣纸,用指甲盖儿在毛边纸上轻轻的用力均匀地刮几遍,完毕后把宣纸和拷贝纸取下来就可以了。

篆刻常识与基本技法

篆刻常识与基本技法

篆刻常识与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种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是通过在石头、木头、金属等材料上刻字或刻画,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

下面介绍一些篆刻的常识和基本技法。

一、篆刻的常识:
1. 篆刻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2. 篆刻的主要材料有玉石、金属、木头等。

3. 篆刻有印章和作品两种形式,印章是刻在印章上,作品是刻在纸张或其他材料上。

4. 篆刻的主要风格有篆书、隶书、楷书等。

5. 篆刻的主要作用是印章、书法、绘画等方面。

二、篆刻的基本技法:
1. 刻刀的使用:篆刻主要采用刻刀,刻刀有直刀、弯刀、圆刀、刨刀等。

2. 刻字的方法:刻字时要注意字形和字间的距离,还要注意笔画的顺序和方向。

3. 刻画的方法:刻画时要注意形象的比例和细节的处理,还要注意前后层次和阴阳呼应。

4. 刻印的方法:印刷时要用适量的印泥,把印章按平稳力度压实,并注意避免刮破纸张。

以上就是篆刻的常识和基本技法,希望对爱好篆刻的人们有所帮助。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一、书法篆刻的基本概念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书法是指通过汉字的笔画、结构、意境等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篆刻是指用篆刻刀在印章上刻字的一种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之一,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了中国书法和篆刻的独特魅力。

二、书法篆刻的历史渊源书法篆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在古代,书法篆刻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六书”为基础的传统汉字书写规范,这为中国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书法篆刻一直都是文人雅士们的重要艺术活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书法篆刻的艺术特点1. 书法篆刻强调“气韵生动”,通过书写文字来表达意境和情感,追求笔墨的意境和虚实结合,强调“气”的韵律感和生动感。

2. 书法篆刻注重结构和形体的美感,追求笔墨之美,着重表现书法和篆刻的结构美和形体美,讲究字形的优美和规范。

3. 书法篆刻强调“神韵”和“意境”,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文字的神韵和意境,追求文字的韵动和意蕴,注重文字的内在品质和思想感情。

4. 书法篆刻强调“独特性”,追求自身风格和个性特征,注重个性表达和创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四、书法篆刻的技法要点1. 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包括:端正、稳健、柔韧、流畅。

端正是指笔画要工整、规矩,不偏不倚;稳健是指笔画要有力、有劲,不紧不慢;柔韧是指笔画要柔顺、有弹性,不生不死;流畅是指笔画要通顺、连续,不断不绝。

2. 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包括:上下贯通、左右对称、形神兼备、虚实相间。

上下贯通是指整体布局要统一、通顺,上下呼应;左右对称是指整体构图要平衡、对称,左右对称;形神兼备是指结构要合理、意境丰富,形神兼备;虚实相间是指结构要松紧有度、虚实变化,虚实相间。

篆刻基础

篆刻基础

赵 之 谦 篆 书 与 篆 刻
吴 昌 硕 篆 书 与 篆 刻
篆刻的流派



吴门派---文彭 文彭是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 诗书画均传家法,尤以篆刻擅 名当代,后来的篆刻家奉他为篆刻之祖。文彭对恢复汉印的 传统作出了努力,他的圆珠文印,参以小篆结体,秀丽典雅, 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也颇具匠心。他的以 “六书为准则”的主张,至今仍是篆刻家所遵循的法则。 徽派---何震 何震,早年师法文彭,后来转而取法秦、汉玺印,在篆刻上创 造了多种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 对后世影响很大。



皖派---邓石如 邓石如篆刻,早期师法徽派,又受程邃的影响,初以小篆入印, 后又参以石鼓文、汉碑篆额等笔意,为印外求印开拓了新的 途径。 浙派---丁敬 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朱简,又以汉印为宗,但 他不以膺古为目的,而是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来孕育变化, 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赵派---赵之谦 赵之谦,书画造诣精深,篆刻曾出入浙皖两派。他不仅借鉴 秦、汉玺印,又以碑刻文字入印,形成了他篆刻的多种风貌。 他的白文印端庄,朱文印秀丽多姿,能在刀石之间流露出笔 墨情趣。他刻的边款也别具一格,突破了前人窠臼,终于建 树了赵派的地位。
印章发展简述

先秦古玺


第一个高峰--秦汉时期(秦印,汉印)
汉印的总的特征可以用“平正方直”来概括,--看似平淡却奇崛. 现在我们所说的汉印是泛指. 魏晋时期--印章转型萌芽时期--从实用到艺术.




第二个高峰--明清时期
开拓.学习 朱简与汪关 思考.探索 丁敬 邓石如 变化.发展 赵之谦 吴昌硕 现代篆刻--个性张扬 齐白石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
篆刻,是集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称谓,它灌输著自古以来多元而独
特的艺术讯息。

仿古篆刻,是因应传承古代廉价但不断发展的技艺。

篆刻的起因,可以追溯自宋代。

篆刻,有着精细的技艺要求,是对传
统中国文字和文化的一种意义非凡的演绎形式。

篆刻,主要是以石头制成字体,力求模仿古人不同字体及大小。

刻字时,要用刻笔或用金笔,里外同切,以达到精细的艺术效果。


人用金环连接字与字,形成清新而变化多样的意境,相比于其他技艺,篆刻还要求字体密度对称,极具美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家的
真功夫。

篆刻技艺的完善,不仅要求字的比例和大小,更要求其工艺和技巧,保证曲线的优美,变化细腻,这需要艺术家花费大量的时间而高
超的技艺Le及耐心。

除了传统的方法,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篆
刻制作方法,通过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进一步拓展了篆刻
技艺的手段,使其无比丰富而绚丽多姿,令人惊叹。

精湛的篆刻技艺,是中华文化中尊重细微,勤学苦练的精神的象征,它深入人心、不可抹灭,百转千回,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熠熠生辉,能处处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光芒。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doc

篆刻入门基础知识.doc

一.篆刻入门基础知识[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玺印的使用]: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

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

这种于是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

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

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候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篆刻入门

篆刻入门

篆刻入门目录前言一、刻印步骤1、磨平石面2、印稿上石二、执刀1、执刀2、握刀3、抵刀三、刀法1、切刀单刀双刀2、切刀练习3、摹刻作品4、小篆摹写练习前言篆刻,亦曰制印,又曰治印,还曰刻印,它与书法绘画一样,都是华夏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

篆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年以上的发展历史。

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代已有青铜古玺,到秦汉时期治印得以空前发展,这一时期辉煌及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我们现在学习所选用的资料都取之于此。

魏晋唐宋略有继承,发展寥寥。

以元代画家王冕初创用青田花乳石刻印,开辟了篆刻艺术先河。

明清以来,文人士大夫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由此还产生了诸多流派,出现了技艺高超的大艺术家。

华夏古代,印章随身佩戴,取信于人用于封简寄物。

后来发展成为书法绘画的一部分,古代人称之为“金石书画”、“诗书画印”。

是文人墨客不可缺少的喜爱。

一、刻印步骤1、磨平石面将石用砂纸磨平。

(图一磨石)2、印稿上石将设计的稿子用铅笔或毛笔写在印章上。

用墨将印面涂黑,以刀当笔将印文写上。

(图二写印稿)(图三墨涂印面)(图四刀代笔写印稿)二、执刀(图五执刀)(图六握刀)(图七抵刀)三、刀法自古以来刀法无定法,工具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喜用大刀,有的人喜小刀。

1、切刀法:刀之一角着石,用力下切,提刀,衔接刀痕再下切,反复用之。

单刀:刀杆直立,在笔画之中下刀,刻细白文用之。

双面崩恨。

(图八用刀)双刀:刀杆稍向外倾斜,在笔画两边缘下刀,刻粗白文用之。

双刀刻白文,先就笔画右边由外向里切去,然后旋转印石,再就笔画另一边由外向里切去,将笔画切净。

双面光洁。

(图九用刀)双刀刻白文,先就笔画中切去,然后沿笔画右边复刀,旋转印石,将笔画切净。

一面光洁,一面崩恨。

(图十用刀)双刀刻朱文:先就笔画左边切去,然后旋转印石,再就笔画另一边切去,将笔画之外切净。

双面光洁。

(图十一用刀)★无论横笔侧笔一例视同竖笔,旋转印石以就刀势。

篆刻基础

篆刻基础

4.名章:
盖在作者署名的下面或旁边。形状多为正方形,内容 主要是姓名、字号,名章一般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 两种,一幅书法作品的名章最好不盖两个朱文或白文章, 要盖两方印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之间隔一个章的空位, 两章大小不宜悬殊。名号章是必用的,至少要一方,它表 示凭信。
使用印章须注意三点: ① 大小要适宜; ② 多少要合理; ③ 位臵要恰当。 钤印是书法作品章法完成的最后一道程序,决不 可掉以轻心。印章用得好,能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 睛的效果;用得不当,则会影响和破坏作品章法的完 整性。 书法作品的幅式和款识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只 要留心多看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并将一些新颖的章法 与款识记下来,反复临写,到创作时便得心应手了。
奇葩,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
(二)其他印章材料
不过要先学石章为基础,再刻上述印章。
如象牙、金,银,铜,牛角,竹、树根,黄杨木等都可,
(三)印章材料的选择
选印石主要从质地、色彩、体量三方面入手。
• 质地以细、冻、实、纯为上。 • “细”—— 即质地细腻,手感特别光滑,外观上有油腻感。 • “冻”—— 即透明度好,山口一带的灯光冻,蓝花青田,封 门青等都是天生丽质,淡雅纯净的印石珍品。 • “实”—— 指结实而少裂纹。 • “纯”—— 即质地纯净少杂质。
4、巴林石(叶蜡石)
产于内蒙,巴林石隶属叶腊石,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
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 比。巴林鸡血石、巴林福黄石、巴林冻石、巴林彩石、巴林 图案石五大类。巴林鸡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其石质地 温润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 月,锦上添花。新近开采大块鸡血石,其色彩对比强烈,光 彩可人,分外夺目。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 尊,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篆刻入门基础知识[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也作”钤”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

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

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古代玺印的使用]:汉以后,纸的运用比较普遍,印章才采取蘸水印色以后,钤盖在纸上的形式,后来又有了印泥。

在这以前,文书大都写在竹木简牍上,为避免简牍散失,密封文书内容,就在写好的简牍外,再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并用绳子捆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块软泥,用印在泥上按捺出印文。

这种于是干后硬化的软泥,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封泥”。

用于按捺软泥的印章,白文显得清晰,钤在纸上则朱文印为佳,因此大古印的白文为多。

另有一些特大的印,上面可插入木柄,是专门用来烙在马身上作为印记的,也有可能为大件物品发送的封用印记。

[古玺印是怎样流传下来的]: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候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

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秦印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

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

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

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

[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

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

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

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这在后面还要介绍。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

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

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

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将军印]: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

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又称“急就章”。

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

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而叫做“章”,这是军印的一大特点。

[汉玉印]: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

“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

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

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

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魏晋南北朝印]: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

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

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

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

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

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子母印又称“玺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

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

也有套进一方两印(如右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

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六面印]: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

这种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

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

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相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

[缪篆印](附鸟虫书) :缪篆印及与它相近的鸟早虫书均是汉印的“美术字”,前者屈曲回绕,?后者则在基础上加上了鱼形鸟头等装饰。

这种文字最早多见于古代的兵器上或乐器的钟上,有的还依文字的笔划嵌以金丝,很有独特的风格。

鸟虫书印只见于私印,以白文为多。

[杂形玺]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

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

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图案印]: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

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

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羊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成语印]: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达百余种。

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

[花押印]:花押印又称“押字”,兴于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

元押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

[封泥]: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

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

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基本训练与创作。

[钮制]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

自汉代开始,以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

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见的钮制。

历代钮制形式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右,以见一斑。

[隋唐以来的官印]: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

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

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

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

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

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

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元初的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今体字印章]:在汉字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

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书体。

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了隶楷入印的先例。

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今体(隶、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

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

[收集印斋馆印闲章]:印章发展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

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

钤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

“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阁、馆、巢、院、斋、轩、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的(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

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的[文彭、何震]:文彭,字寿承。

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善书画尤精于隶书,篆刻娟丽清雅。

何震,字主臣,是文彭的学生,精于文字学,治印一变文彭之风呈现古朴苍劲的风貌。

宋元以来的印材大多为牙章由文人篆印,工匠雕刻。

传说至文、何开始以“灯光冻石”(青田石一类)治印,风靡印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