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重点教程文件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重点教程文件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重点教程文件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绪论

一、营养学研究内容:食物营养、人体营养、公共营养。

二、食品卫生学研究内容:食品的污染、食品及其加工技术的卫生问题、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三、营养学的研究方法:营养流行病学方法、营养代谢研究方法、营养状况评价方法。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一、蛋白质

1. 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氨基酸(蛋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

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婴儿))

2. 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T蛋氨酸,酪氨酸T苯丙氨酸。

3. 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其计算方法是将该种蛋白质中的色氨酸含量定为1,分别计算出其他必需氨

基酸的相应比值,这一系列的比值就是该种蛋白质的氨基酸模式。

4. 限制氨基酸:大多数植物蛋白质都是半完全蛋白,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其中,含量最低的称为第一

限制氨基酸。如赖氨酸(大米、面),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

5. 蛋白质的功能: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供给能量(1g蛋白质=1

6.7kJ能量)

6. 氮平衡=摄入氮- (尿氮+粪氮+皮肤等氮损失)B=I-(U+F+S)

7. 蛋白质真消化率(%)=【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食物氮x100%

蛋白质表观消化率(%)=(食物氮-粪氮)/食物氮x100%

生物价(BV)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最大值为100. BV= 储留氮/吸收氮x100% 储留氮=吸收氮-(尿氮-尿内源性氮)吸收氮=食物氮-(粪氮-粪代谢氮)蛋白质净利用率是反映食物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包括了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

蛋白质净利用率=消化率x生物价=储留氮/食物氮x100%

蛋白质功效比值(PER)是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g)和摄入蛋白质的量(g)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的指标。实验时饲料中蛋白质占10%,实验期为28d。

PER=动物体重增加(g)/摄入食物蛋白质(g)

8?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有两种:I.Kwashiorkor,指能量摄入基本满足而蛋白质严重不足的儿童营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腿腹部水肿、虚弱、表情淡漠、生长滞缓、头发变色、变脆和易脱落、易感染其他疾病等;

2. Marasmus,“消瘦”,指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均严重不足的儿童营养性疾病,患儿消瘦无力,因易感染其他疾病而死亡。

9. 蛋白质摄入过多的危害:①过多动物蛋白质的摄入,常伴随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过多摄入。②人体不贮存蛋白质,必须将过多

蛋白质经氨分解,氮由尿排出体外,加重肾脏负荷。③过多动物蛋白摄入,使含硫氨基酸摄入增加,加速骨骼钙丢

失,造成骨质疏松。④摄入较多同型半胱氨酸,增加心脏疾患发生风险。

10. 我国成人蛋白质摄入占膳食总能量的10%~12%,儿童青少年为12%~14%。

二、脂类

1. 甘油三酯功能:(体内)1.贮存和提供能量(1g脂肪=39.7kJ能量);

2.维持体温正常;

3.保护作用;

4.内分泌作用;

5. 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节约蛋白质作用;

6.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

(食物) 1.提供能量和作为脂肪的合成材料; 2.增加饱腹感; 3.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 4.提供脂溶性维生素。

2. 长链脂肪酸(14~24碳),中链脂肪酸(8~12碳),短链脂肪酸(含6碳以下)

3. 反式脂肪酸:植物油在氢化过程中,其中有一些未被饱和的不饱和脂肪酸,由顺式转化为反式。反式的不饱和脂肪酸不具有必需

脂肪酸的生物活性。

4. 必需脂肪酸(EFA):亚油酸,a亚麻酸。功能:①是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②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

③参与胆固醇的代谢,有降低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结作用④参与生物合成类二十丸酸物质。

(每天机体EFA 的摄入量应不少于总能量的3%)最好的来源是棉油、大豆油、玉米油。

5. n-6 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EPA,DHA 。

6. 磷脂分为两类:磷酸甘油酯(卵磷脂、脑磷脂、肌醇磷脂);神经鞘脂。

磷脂的功能:①提供能量;②作为乳化剂,使体液中的脂肪悬浮在体液中,有利于其吸收、转运和代谢;③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内

沉积;④食物中的磷脂被机体消化吸收后释放出胆碱,进而合成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7. 膳食脂肪的营养学评价:①脂肪的消化率;②必需脂肪酸的含量;③提供的各种脂肪酸的比例;④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

⑤某些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脂肪酸含量。

8. 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是动物脑、肝、肾等内脏和蛋类。

9. 成人脂肪摄入量一般控制在20%?30%的总能量之内。n-3脂肪酸与n-6脂肪酸的摄入比例为1:4?6较适宜。

三、碳水化合物

1 ?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2. 双糖:蔗糖(葡萄糖+果糖)、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2葡萄糖),海藻糖。

3. 寡糖:棉子糖,水苏糖,低聚果糖,异麦芽低聚糖。

4. 多糖:糖原;淀粉(可吸收淀粉,抗性淀粉;纤维(不溶性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纤维:果胶,树胶,粘胶可吸收淀粉:

分为直链淀粉,易使食物老化;支链淀粉,易使食物糊化。

抗性淀粉(RS)是指健康者小肠中不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特点:不能在小肠消化吸收,但在结肠可被生理性细菌发酵;抗性淀粉发酵产物是短链脂肪酸和气体,主要是丁酸和CO2

5. 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功能:贮存和提供能量;机体的构成成分;节约蛋白质作用;抗生酮作用。节约蛋白质作用: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时,

可以防止体内和膳食中的蛋白质转变为葡萄糖。

抗生酮作用:脂肪酸分解所产生的乙酰基需与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而最终被彻底氧化,产生能量。若碳水化合物不足,草酰乙酸则不足,脂肪酸不能被彻底氧化而产生酮体。(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时,脂肪供热因氧化不全会产生过量酮体)

6. 食物碳水化合物的功能:主要的能量营养素(1g=16.7KJ能量);改变食物的色、香、味、型;提供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①增加饱腹感;②促进排便;③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④改变肠道菌群。

7. 乳糖不耐受:由于乳糖酶缺乏,使得机体不能或只能少量地分解吸收乳糖,大量的乳糖因未被吸收而进入大肠,在肠道细菌作用

下产酸、产气、引起胃肠不适、胀气、痉挛和腹泻等。

原因:①先天性缺少或不能分泌乳糖酶;②某些药物如抗癌药物或肠道感染而使乳糖酶分泌减少;③更多的人时由于年龄增加,乳糖酶水平不断降低。

8. 血糖指数(GI):某食物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想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2小时血糖曲线下面积X100%。

GI的应用:指导合理膳食有效控制血糖;帮助控制体重等功能;改善胃肠功能;

碳水化合物摄入应占总能量的55%?60%。

四、能量

1.1Kcal=4.184KJ 1g蛋白质=16.74kJ能量,1g脂肪=37.56kJ能量,1g碳水化合物=16.81kJ能量

生热系数:营养学上把每克产能营养素体内氧化产生的能量值称之为--。

2. 人体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基础代谢、体力活动和食物热效应三方面的需要。此外还有生长发育(成长阶段)

(1)基础代谢(BM ):是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一般18~25C),禁食12h,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能量消耗。此时能量仅用于维持体温、呼吸、血液循环及其他器官的生理活动需要。

影响人体基础代谢的因素:①体表面积:BM的大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瘦高者BM高于矮胖者。②生理、病理状况和激素水平。

③生活和作业水平。

基础代谢率(BMR )是指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下,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或每千克体重)的能量消耗。计算方法有体表面积计算法、直接计算法、体重计算法。

(2)体力活动所消耗的能量约占人体总能量消耗的15%~30%。①肌肉越发达者,活动时消耗的能量越多;

②体重越重,耗能越多。③劳动强度越大、持续活动时间越长、工作越不熟练,消耗能量越多

(3)食物热效应(TEF):是指人体在摄食过程中所引起的额外能量消耗。人体在摄食后,食物中营养素消化、吸收一系列活动

以及营养素和营养素代谢产物之间相互转化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又称食物特殊动力作用(SDA),其高低与食

物营养成分、进食量和进食频率有关。

3. 能量供给: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10%-15%,

脂肪占20%-30%,碳水化合物占55%-65%.

五、矿物质

1. 矿物质:除了碳、氢、氧、氮组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

等有机化合物外、其余的元素均称为矿物质,亦称无机盐

常量元素:凡体内含量大于体重0.01%的矿物质称为--。如钾、磷、钙、钠、氯、镁、硫。

微量元素V 0.01% :铁、锌、铜、钻、钼、铬、碘、硒。

含钙、镁、钾、钠较多的食物,称成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奶类等。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含硫、磷、氯较多的食物,称成酸性食物。如:粮谷类、肉、鱼、蛋等。

特点:①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和饮水中获取;②在体内分布极不均匀;③矿物质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

④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虽需要量很少,但其生理剂量与中毒剂量范围较窄,摄入过多易产生毒性作用。

矿物质缺乏的原因:①地球环境中各种元素的分布不平衡;②食物中含有天然存在的矿物质拮抗物;

③摄入量不足或不良的饮食习惯;④生理上有特殊营养需求的人群。

2. 钙:生理功能:①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②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活动;③促进体内酶的活动;④血液凝固;⑤促进细胞信息传递;

⑥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⑦还参与激素的分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及调节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血红蛋白含铁量约占65%,

肌红蛋白含铁量约占6% ,含铁酶含铁量约占1%。

抑制钙吸收因素:①谷类、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草酸、植酸、磷酸,均可与钙形成难溶的盐类,阻碍钙的吸收;

②膳食纤维中的糖醛酸残基可与钙结合,以及未被消化的脂肪酸与钙形成钙皂均影响钙的吸收;

③一些碱性药物,如苏打、黄连素、四环素等也影响钙的吸收。

促进钙吸收因素:①维生素D是影响钙吸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②蛋白质消化过程中释放的某些氨基酸可与钙形成可溶性钙盐而促进钙的吸收;③乳糖经肠道菌发酵产酸,降低肠内PH,与钙形成乳酸钙复合物可增强钙的吸收;

④一些抗生素如青霉素、氯霉素、新霉素有利钙的吸收。

疾病(缺乏):儿童长期缺乏钙和维生素 D 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骨软化、骨骼变形,严重缺乏者可导致佝偻病,出现“ O”

形或“X'形腿、肋骨串珠、鸡胸等症状。中老年人随年龄增加,骨骼逐渐脱钙,尤其绝经妇女因雌激素分泌减少,骨质丢

失加快,易引起骨质疏松症;缺钙者易患龋齿,影响牙齿质量。

疾病(过量):可能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草酸、蛋白质和植物纤维摄入量高,易与钙结合形成结石相关因子。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钙的AI为800mg/d。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1000mg/d,孕妇、乳母1000?1200mg/d。UL为2000mg/d。成年人每日进出骨骼的钙量约为700mg 。

奶和奶制品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小虾皮、海带、豆类、芝麻酱和绿色蔬菜等含钙丰富。

3?磷:生理功能:①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②参与能量代谢;③构成细胞的成分;④组成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cGMP和三磷酸肌醇等的成分;⑤酶的重要成分;⑥调节细胞因子活性;⑦调节酸碱平衡。

成人磷的AI为700mg/d,UL为3500mg/d。理论上膳食中的钙磷比例维持在1?1.5:1之间较好,不宜低于0.5.

镁:成人的AI为350mg/d,孕妇、乳母的AI为400mg/d。成人、孕妇、乳母的UL为700mg/d。

4. 铁:生理功能:①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呼吸过程;②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③参与其他重要功能:A与维持正常的免疫功能有关;B缺铁会使含铁酶的功能下降;C缺铁会使细胞功能紊乱;D铁与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影响铁吸收的原因:①机体对铁的吸收与食物中铁的形式有关,膳食中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②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不受植酸盐和草酸盐等的影响,直接被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因而其吸收率较高。非血红素铁主要存

在于植物性食物中,收植酸盐、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等因素影响而吸收率较低;③ 胱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等氨基酸及

乳糖、维生素C等可促进铁的吸收;④由于生长发育、月经、妊娠等原因,

机体对铁的需要量增加也可促进铁的吸收。

体内缺血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铁减少期,储存铁减少,血清铁浓度下降,无临床症状。第二阶段为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即血清铁浓度下降,运铁蛋白浓度降低和游离原卟啉浓度升高,但血红蛋白浓度尚未降至贫血标准。第三阶段为缺铁性贫血期,此时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积下降,并伴有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症状。

AI值:成年男性15mg/d,女性20mg/d,孕早期15mg/d,孕中期和乳母25mg/d,孕后期为35mg/d。 UL为42mg/d。动物性食物

含有丰富的铁,瘦肉、鸡蛋、动物全血、禽类、鱼类等。蔬菜和牛奶及奶制品中含铁量不高。

5. 锌:儿童缺锌导致食欲减退、异食癖、生长发育停滞等症状,儿童长期缺乏锌可导致侏儒症。成人长期缺锌可导致性功能减

退、精子数减少、胎儿畸形、皮肤粗糙、免疫力降低等症状。

能使RNA 聚合酶、DNA 聚合酶呈现活性的是锌。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成分。

推荐量:男性I2.5mg/d,女性7.5mg/d,UL40mg/d。良好来源:贝壳类海产品、红色肉类及其内脏。蛋类、豆类、谷类胚芽、燕

麦、花生等。

五、维生素

1 .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共同特点:①以其本体形式或以能被机体利用的前提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②大多数的维生素在机体内不能合成,少部分可以合成,但合成的量并不能完全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由食物提供;③不提供能量,不参与构成机体组织;

④人体每日需要量很少,但不可或缺,在调节物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脂溶性维生素:①指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包括维生素A、D、E、K :②易储存于体内,肝脏和脂肪;③易在体内蓄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积而导致毒性作用;④可缓慢的出现缺乏症状;⑤随脂肪经淋巴系统吸收,从胆汁少量排出;⑥不能用尿负荷实验进行评价。(过量摄入能在体内贮存并可引起中毒的是:维生素A)

水溶性维生素:①可溶于水,包括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②在体内仅有少量储存,较易从尿中排岀,(B12例外,更易储存于体内)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以辅酶的形式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③可较快的岀现缺乏症状;④一般无毒性;⑤经血液吸收过量时,很快从尿中排出;⑥大多可通过血和/或尿进行评价。

2. 维生素A:指含有视黄醇结构,并具有其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包括已形成的维生素 A (又称类胡萝卜素A,视黄醇、视黄醛、

视黄酸、视黄基酯复合物)和维生素A原(又称为类胡萝卜素,a胡萝卜素、仆、Y)以及其代谢产物。

生理功能:①视觉:维生素A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成分,维持暗光下的视觉功能。②细胞生长和分化;③免疫功能;

④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合成;⑤抗氧化作用;⑥抑制肿瘤生长。

暗适应:人从亮处进入暗处,因视紫红质消失,最初看不清楚任何物质,经过一段时间待视紫红质再生到一定水平才逐渐恢复视觉,这一过程称暗适应。

缺乏:维生素A缺乏最早的症状是暗适应能力下降,严重者可致夜盲症;干眼病,失明。

毕脱氏斑:为贴近角膜两侧和结膜外侧因干燥而出现皱褶,角膜上皮堆积,形成大小不等的形状似泡沫的白斑。

引起机体不同组织上皮干燥、增生及角化,以至岀现各种症状。免疫功能低下,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毛囊角化症是缺乏VA的表现之

一。

过多:过量摄入可引起急性、慢性及致畸毒性。

维生素A营养状况应根据生化指标、临床表现,结合生理情况、膳食摄入情况综合予以判定。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血清维生素A 水平,相对剂量反应试验,视觉暗适应功能测定,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稳定同位素测定,眼结膜印迹细胞学法,眼部症状

检查。

总视黄醇当量(卩gRE =视黄醇(gg +性胡萝卜素(gg X0.167+其他维生素A原(^g X0.084

推荐摄入量(RNI ),男性为800 gg视黄醇当量,女性为700 gg视黄醇当量。UL成年人为3000 g g/d

维生素A最好的来源是各种动物内脏、鱼肝油、全奶、奶油、禽蛋等,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深绿色或红黄色的蔬菜和水果中。

3. 维生素D :是指含环戊氢烯菲环结构、并具有钙化醇生物活性的一大类物质,最常见的是维生素D2和D3.

D2是由酵母菌或麦角中的麦角固醇经日光或紫外光照射后形成的产物,并且能被人体吸收。

D3是由储存于皮下的胆固醇的衍生物一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变而成。

生理功能:1,25- (OH)2-D3-(或D2)是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①促进小肠对钙吸收的转运;②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使尿钙和尿磷排出减少;③对骨细胞呈现多种作用:对骨钙动员和骨盐沉积均有作用,一方面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促进骨盐沉积和骨的形成,另一方面,当血钙浓度下降,又能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动员骨钙入血,以维持正常血钙浓度。④通

过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调节血钙平衡。⑤调节细胞的分化、增值和生长,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缺乏症:佝偻病,骨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手足痉挛症。

中毒症状: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多尿,烦渴,发热,血清钙磷增高,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和肾结石。

1,25- (OH)2-D3-(或D2)正常值为25?150nmol/L,平均水平为25?35ng/ml,低于25nmol/L为维生素D缺乏。

1 gg维生素D3=40IU维生素D3,老人的RNI为10g g/d,成人为5g g/c。

主要存在于海水鱼、肝、蛋黄等动物性食品级鱼肝油制剂中。

4. 维生素E :是指含苯并二氢吡喃结构、具有a生育酚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包含四种生育酚和四种生育三烯酚。

生理功能:①抗氧化作用,E是氧自由基的清道夫,保护生物膜及其他蛋白质免受自由基攻击。②预防衰老,可减少细胞中的脂褐质(老年斑)形成,可改善皮肤弹性,使性腺猥琐减轻,提高免疫能力。③与动物的生殖功能和精

子生成有关。④调节血小板的粘附力和聚集作用。⑤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抑制

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保护红细胞膜的完整性。

机体营养状况评价:①血清维生素E水平:用血清(浆)a生育酚浓度可直接反映人体维生素E的储存情况。②红细胞溶血试验:缺乏时,红细胞膜上的部分脂质失去抗氧化剂的保护作用,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对H2O2

溶血作用的耐受能力下降。

适宜摄入量是每天14mg a-TE ;或每摄入1g 多不饱和脂肪酸,应摄入0.4mg a-TE 。维生素 E 含量丰富的食品有植物油、麦

胚、硬果、种子类、豆类及其他谷类。蛋类、鱼类、肉类、水果机蔬菜中含量少。

5. 维生素B1:硫胺素、抗脚气病因子、抗神经炎因子。主要分布在肌肉中,其次为心脏、大脑、肝脏和肾脏中。大约80%为焦磷酸硫胺素(TPP),其他为三磷酸硫胺素(TTP ),二磷酸硫胺素(TDP)和一磷酸硫胺素(TMP )。

生理功能:TPP是硫胺素主要的辅酶形式,参与a酮酸的氧化脱羧反应和磷酸戊糖途径的转酮醇酶反应。

(1)辅酶功能:①参与能量及三大营养素代谢,三羧酸循环,当硫氨酸严重缺乏时,ATP生成障碍,丙酮酸和乳

酸在体内堆积,对机体造成损伤。②参与转酮醇作用:转酮醇作用是核酸合成中的戊糖以及脂肪酸合成中还原型辅酶II 。

(2)与心功能的关系:B1 缺乏可引起心功失调。

(3)维持神经组织的功能:当硫胺素缺乏时刻影响某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代谢。

(4)硫胺素是胆碱酯酶的抑制剂,维持正常食欲、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

缺乏:硫胺素缺乏症又称脚气病,主要损害神经-血管系统。硫胺素缺乏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成人与婴幼儿

表现不同,成人有疲乏、淡漠、食欲差、恶心、忧郁、急躁、沮丧、腿麻木和心电图异常。

①干性脚气病: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症为主,出现上行性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指(趾)端麻木、肌肉酸痛、压痛,

尤以腓肠肌为甚。出现垂足、垂腕症状。

②湿性脚气病:以水肿和心脏症状为主,有心悸、气短、心动过速,混合型脚气病的特征是既有神经炎又有心力衰

竭和水肿。

③婴儿脚气病:多发生于2~5个月龄婴儿,发病突然,病情急,初期食欲不振、呕吐、心跳快,呼吸急促和困难;

晚期有发绀、水肿、心力衰竭和强制性痉挛,1~2d 后突然死亡。

脑型脚气病:长期酗酒者可出现Wernicke‘-s Korsakoff 综合征,其表现可有精神错乱、共济失调、眼肌麻痹、假记忆和逆行性健忘甚至昏迷。

机体营养状况评价:①尿负荷试验:是反映体内维生素饱和程度的方法,测定一次摄入大剂量水溶性维生素后尿中该维生

素或代谢物的排出量,水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没有非功能性单纯储存形式。被测者口服硫胺素5mg,收集4h

内排出的尿液,机体组织中有充足的硫胺素储备,当摄入量增大后,从尿中排出量增多;反之,被测者营养状况较

差,机体组织中硫胺素储备很少,当摄入大量硫胺素后,机体组织将大部分硫胺素或全部潴留,所以尿中排出量较

少。4h尿中排出硫胺素v 100gg为营养缺乏,200 g g以上为正常,400川以上为充裕。

②尿中硫胺素和肌酐含量比值。

③红细胞转酮醇活力系数:E-TKAC愈高,说明硫胺素缺乏愈严重。〉16%为不足,〉25%为缺乏。

过量:一般不会引起过量中毒,只有短时间内服用超过RNI100 倍时会出现头痛、惊厥、心律失常。

RNI 成年男性为1.4mg/d,女性为1.2mg/d。UL 为50mg/d。广泛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富含的食物有:谷类、豆类及干果类。

动物内脏、瘦肉、禽蛋中含量较多。

5. 维生素B2:核黄素

生理功能:核黄素以FMN和FAD辅酶形式参与许多代谢的氧化还原反应。①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②参与维生素B6 和烟酸的代谢③ FAD 作为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参与体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维持还原性谷胱甘肽的浓度。

缺乏:主要临床表现为眼、口腔和皮肤的炎症反应。

①眼球结膜充血,角膜周围血管增生,角膜与结膜相连处有时发生水泡。表现为睑缘炎、羞明、食物模糊和流泪等,严重

时角膜下部有溃疡。②口腔:口角炎,唇炎,舌炎,地图舌。③皮肤:脂溢性皮炎。

核黄素缺乏常干扰体内铁的吸收,严重时造成缺铁性贫血。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妊娠期缺乏核黄素,可导致胎儿骨骼畸形。

RNI男性为1.4mg/d,女性为1.2mg/d。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品中。

6. 叶酸:在食物贮存和烹调时会损失50%-70%。

生理功能:大多是还原形式的叶酸,即二氢叶酸(无生理功能)和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的载体参加代谢。它主要携带“一碳基团”(甲酰基、亚甲基及甲基等)参与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缺乏:①巨幼红细胞贫血。(维生素B12治疗恶性贫血)②胎儿神经管畸形③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④叶酸摄入不足与结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肠癌、前列腺癌及宫颈癌有关。⑤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

过量:影响锌吸收;干扰抗惊厥药物的作用;

我国成人叶酸的RNI为400卩gDEF(叶酸当量)/d。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品中,如肝脏、肾脏、蛋、梨、蚕豆等。

7. 维生素C :抗坏血酸,存在L-型、D-型(无生物活性)两种形式,

生理功能:①抗氧化作用②作为羟化过程底物和酶的辅助因子③改善铁、钙和叶酸的利用④促进类固醇的代谢⑤清除自

由基⑥参与合成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⑦缓解进入人体内的有毒物质(汞、铅、砷)的毒性缺乏:主要引起坏血病。 1.前驱症状:多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成人早期会有齿龈肿胀、间或有感染发炎。 2.出血:全身点状出血,起初局限于毛囊周围及齿龈等处。 3. 牙龈炎, 4. 骨质疏松:VC 缺乏引起胶原蛋白合成障碍。牙龈经常出

血是缺乏VC 的表现之一。

RNI成人为100mg/d, UL值为w 1000mg/d主要来源为新鲜蔬菜和水果。

8?维生素B6 :包括三种天然存在形式,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

生理功能:进入人体的VB6及5'-磷酸吡哆醛(PLP)辅酶形式参与许多酶系反应。参与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促进体内烟酸合

成,参与造血,促进体内抗体合成,促进VB12、铁和锌的吸收。

缺乏:可致眼、鼻与口腔周围皮肤脂溢性皮炎。临床症状包括口炎、唇干裂,舌炎。还可引起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受损,出

现半胱氨酸血症和黄尿酸血症,偶见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

白色肉类含量最高,如鸡肉,鱼肉,其次为肝脏、豆类。

9. 烟酸:尼克酸、维生素PP,抗癞皮病因子。

生理功能:①参与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②与核酸的合成有关③降低血胆固醇水平④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缺乏症:癞皮

病,即三D症状”皮炎、腹泻、痴呆。烟酸缺乏常与维生素B1、B2缺乏同时存在。

第二章植物化学物

一、植物化学物概述

1. 初级代谢产物:在植物生命过程中,获得能量的代谢过程所产生的最基本的、共有的一些成分,这些成分一般是指植物的营养物

质,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2. 次级代谢产物:植物代谢产生的多种低分子量的末端产物、通过降解或合成产生不再对代谢过程起作用的化合物。这些产物除个

别是维生素的前体物(如3■胡萝卜素)外均为非营养素成分。

3. 分类:类胡萝卜素、植物固醇、皂甙、芥子油甙、多酚、蛋白酶抑制剂、单萜类、植物雌激素、硫化物、植酸。

4. 功能:抗癌、抗氧化、免疫调节、抗微生物、降胆固醇、抗血栓、抑制炎症过程、影响血压、调节血糖、促进消化

第三章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的营养价值:是指某种食品所含营养素和能量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其高低,取决于食品中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的多少、相互比例是否适宜以及是否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一、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及意义评定主要是从食品所含营养素种类及含量和营养素的质量两方面进行。

1. 营养质量指数(INQ)指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INQ A1为营养价值高

INQ= 某营养素密度/能量密度=(某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所产生能量/能量参考摄入量)

2. 评定食品营养价值的意义:①全面了解各种食品的天然组成成分②了解在加工烹调过程中营养素的变化和损失

③指导人们科学地选购食品和合理地搭配食品

二、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1. 谷类:谷粒去壳后期结构可分为谷皮(VB1 )、胚乳(含大量淀粉和一定量蛋白质)和胚芽(维生素E)三个部分。

谷类食物中较难消化的成分是:支链淀粉(只有54%能被3-淀粉酶水解)。谷类蛋白质最缺乏赖氨酸。

2. 豆类及其制品:大豆蛋白质由球蛋白、清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组成。蛋氨酸含量较少。大豆蛋白质富含赖氨酸和亮氨酸。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素:抗营养因子是指存在于天然食物中,影响某些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对人体健康和食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的因

素。

①蛋白酶抑制剂: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十三种蛋白酶的物质的统称。

②豆腥味

③胀气因子:大豆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水苏糖和棉籽糖,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产酸产气,引起肠胀气。

④植酸:在肠道内可与锌、钙、镁、铁等矿物质螯合,影响其吸收利用

⑤植物红细胞凝血素。

第四章特殊人群的营养

、孕妇

1. 妊娠期营养不良对母体的影响:①营养性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和缺乏叶酸、VB12引起的巨幼红细胞贫血。②骨质软化症

③营养不良性水肿④妊娠合并症

2. 妊娠期营养不良对胎儿和婴儿的影响:①胎儿生长发育迟缓②先天性畸形(维生素A缺乏或过多可导致无眼、小头等)

③脑发育受损④低出生体重⑤巨大儿

二、乳母

1. 哺乳对乳母近期影响:促进产后子宫恢复;避免产生乳房肿胀和乳腺炎;延长恢复排卵的时间间隔。

2. 母乳喂养的优点:①营养成分最适合婴儿的需要,消化吸收利用率高;②含有大量免疫物质,有助于增强婴儿抗感染的能力

(各种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免疫活性细胞、双歧杆菌因子);③不容易发生过敏

④经济、方便、卫生⑤促进产后恢复、增进母婴交流

3. 婴儿辅助食品添加的顺序:先单一后混合,先液体后固体,先谷类、水果、蔬菜,后鱼、蛋、肉

4. 乳母与一般妇女比较,每日应额外增加:20g蛋白质、500kcal热能。

5. 乳母和怀孕末期妇女每日钙的供给量应为:1200mg。初乳中含量较丰富的维生素是:维生素A。

三、痛风的膳食防治措施

1. 限制嘌吟的摄入:高嘌吟食物有动物的心、肝、肾、胰、脑等内脏食物,浓肉汤、沙丁鱼、凤尾鱼等,限制食用肉、鱼、禽类、

干豆、龙须菜、鲜豌豆、菠菜、蘑菇等食物。

2. 控制能量摄入,减轻体重。

3.适量限制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结合成核蛋白,最后降解为嘌呤)

4. 合理供给碳水化合物:可防止脂肪分解产生酮体,能促进尿酸的排出,患者可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5. 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6.供给充足的水分

7.禁用刺激性食物:乙醇可使体内乳酸增多,抑制尿酸的排出,并能促进嘌吟分解使血尿酸水平增高,诱发痛风发作。

第六章社区营养

社区营养:是以人类社会中某一限定区域内各种人群作为总体,运用营养科学地理论、技术以及社会性措施,研究和解决人群营养问题的科学。

1.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摄入量(RDA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

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平均需要量(EAR )、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

(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①平均需要量:可以满足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②推荐摄入量: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的需要量的摄入水平。主要用途是作

个体每日适宜营养素摄入水平的参考值,是健康个体膳食摄入营养素的目标。

③适宜摄入量: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④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平均每日可以摄入某营养素的最高量,即这个量几乎对所有个体健康无任何副作用和危害。

写作基础教程复习资料

汉语写作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1、单选题15题15分 2、判断题10题10分 3、填空10题10分 4、名词解释5题15分 5、简答题2题10分 6、800字以上的命题作文40分 一、名词解释 1.写作素养:指作者在写作活动中应具备的先天和后天的质能与修养。 2.材料:是一个外延广泛的概念,它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与事理。 3.第二手材料:人们通过阅读以及其他方式(如通过试听设备),也可以获得写作的材料,这就是间接材料,即第二手材料。 4.鉴别材料:是对材料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认识和判断的一项工作。 5.储材:即储存材料,指作者在生活中广泛搜集、占有材料的过程,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6.审题:指对文章题目进行周密的揣摩、审查以把握题意的活动。 7.思路:就是作者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认识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轨迹。作者的思路是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认识过程的反映。 8.语体:指语言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长期形成的体式特征。大而分之,语体可分为文章语体与文学语体两种。按表达方式划分,语体又可分为叙述型语体、描写型语体、议论型语体、说明型语体、实用型语体。学霸还可以去看:写作规律、文章体裁、主题与客体、题材、素材、观察、感受、主题、笔在意先、结构、层次、段落、线索、过渡、照应、白描、语言素养等的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物---意---文”的双重转化。 作为第一自然的“物”作用于大脑,大脑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提炼而得到“意”,“意”反作用于“物”选材剪裁而得“物象”,“物象”定体谋篇选技用词作为第二自然的“文”。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和郑板桥的《定则与化机》中所描述。 2.材料的意义、种类。 (1)意义: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必须先占有材料,这是由写作的目的和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决定的;是主题的支柱,写作总要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表达正确的思想观点,决不能信口开河,随意为之;是文章的血肉,没有材料的文章,是空泛抽象、干瘪无力的,材料用得不够的文章,也会显得单薄、瘦弱。 (2)种类:直接材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作者在生活实践中的所见、所感;间接材料(第二手材料)请看名词解释3:;发展材料,是在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思考、分析、研究或一定的集中、概括而得到的材料。 3.储材的方式(正确途径):观察记录、生活札记、调查与采访笔记、读书笔记(标记式、评点式、摘录式、索引式、心得式)、报刊剪辑、资料卡片。 4.鉴别材料的真与假:是否能反映生面貌活的真实、是否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表象虚假,本质真实、表象真实,本质虚假)

传播学概论重要资料资料整理郭庆光版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

(完整word版)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绪论 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 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 (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 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名词解释】 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

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名词解释】 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的功能、(4)传续功能【简答】 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名词解释】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 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选择】 4、心理上的断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完整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

(完整版)营养与食品 卫生学重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绪论 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皇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现代营养学分为三个时期:(始于18世纪中叶)。 1.营养学的萌芽与形成期(1785--1945年):1983:提出“蛋白质”;亮氨酸/苏氨酸;1920:“维生素”。 2.营养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期(1945--1985年):公共营养兴起。 3.营养学发展的突破与孕育期(1985年--):植物化学物、分子营养学、新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营养素六大类:水、脂肪、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C、H、O、N占人体96%以上;细胞内液ICF(2/3)、外液ECF(1/3);骨密度(BMD);血液5L。 蛋白质(protein)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8+1:蛋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婴儿)。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色氨酸为1)。 完全蛋白质:种类齐全,模式接近,可维持成人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参考蛋白—鸡蛋蛋白质。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营养价值降低,这些相对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机体组织; 2.构成特殊生理活性物质; 3.供能:1g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产生16.7kJ能量。 小肠:为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氨基酸池:指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转运子分为两类:钠依赖型、非钠依赖型。 必要的氮损失(ONL):机体媒体由于皮肤、毛发和黏膜的脱落,妇女的月经失血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的约20g以上的蛋白质的损失。 氮平衡:蛋白质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关系。零氮平衡、正氮平衡、负氮平衡。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蛋白质的含量(微量凯氏定氮法)、消化率、利用率。 生物价(BV):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储留氮 生物价=----------×100 吸收氮 PER:(蛋白质功效比值),是指实验期内,动物平均每摄入1g 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 氨基酸评分(AAS)、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DCAAS)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成人:RNI为1.16g/(kg·d);占总能量的10%-12%。 脂类(lipids) 脂类包括:脂肪:甘油三酯——甘油和脂肪酸;类脂:磷脂、固醇类等。

基础写作教程复习整理

基础写作复习资料 第一节:写作的定义: 文章的分类:文学类、杂交类、实用类、 写作的含义: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 首先,对写作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其次,应该确立作者的主体地位。 最后,还必须看到写作是以书面语为中介符号表情达意的。 第二节,写作的系统: 一、写作的主体; 写作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两个阶段。 写作主体十分丰富,包括作者的思想、品质、修养、等基本的人格精神。也包括写作个体的心理特征、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先天与后天素质、同时还包括写作主体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主观意识和实际能力。 二、写作客体; 写作客体即写作的对象和写作的题材,回答写什么的问题。 “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才能与人发生审美的关系,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在它上面显现出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应从主体对象来说,美不美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但从客体方面来说,美不美在于对象是不是人化,是不是与人发生了关系。”作为写作对象的客体,生活是以三种形态存在的: (一)、生活的客观形态,(人事物景) (二)、生活的主观形态,(这是对象化了的作者自身,它是以人的心灵世界为主要的在写作对象,写人的思想和感情。) (三)、生活的文化形态,(精神产品) 三、写作载体;(超越了文章的范畴,但仍以文章为主要的存在方式。) 四、写作的受体;(为谁写) 五、写作系统的组合(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 第三节:写作的特性; 社会性:(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写作效益的社会性) 个体性:写作是一种个体性的心智劳动,文章是作者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综合性: 实践性:(写作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本身就具有实践性) 第四节:写作的功能: 一、传播功能:(与写作目的相联系的直接功能) 二、记载功能:(实际上超越时间的传播功能) 三、实用功能:(在传播、记载的功能里,都包含着写作的实用性目的和管理性功能,“解决好实际问题”是实用写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四、宣泄功能:(宣泄感情) 五、审美功能:(写作活动其实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审美过程。) 第五节:学习写作的要求和方法: 一、学习写作的要求: 1、要有明确目的性 2、要培养学习写作的兴趣 3、要有刻苦训练思想准备 4、要掌握现代写作技术 二、学习写作的方法 1、外功修炼与内功修炼相结合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3、系统学习与系统训练相结合 第二章:写作的主体: 第一节:作者的智力: 一、观察力;观察力是从事研究和写作活动最基本的智力。 1、外部分析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2、内部分析器:(内脏器官的感觉,) 3、立体分析器:(第六感觉:肌肉感觉、键觉、骨节感觉、平衡感觉等) 怎样观察? 1、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 2、宏观观察(整体感知)与微观观察(细部进行)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2) 小结: 1.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术语 实证方法 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 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 思考题: 1. 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社会学的功能有哪些?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小结: 1. 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是人们生活的体系。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 2. 作为社会的构成要素的人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作为社会行动者反映了他的主体性与客体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3. 社会关系从更加抽象和概括的意义上说明处于相同或类似的社会相对位置上的人们之间的共有行为模式,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等。可分为三大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4文化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5. 文化的功能包括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6.文化纷繁多样,各具特色。在同一族群内,也会存在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分。对待本族和他族文化存在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态度。 7.文化的变迁不可避免,它的出现主要是发现、发明和传播。两种文化接触时常常会发生文化的冲突。 关键术语 社会 社会关系 文化 主文化 亚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期末复习重点】

食品与营养卫生学【期末复习重点】 1、营养:指机体从外界获取食物,经过体内的消化、吸收和(或)代谢后,或参与构建组织器官,或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必需的生物学过程。 2、营养素的定义、种类。 (1)营养素:指为维持机体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2)营养素的种类: ①按照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分为: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 ②按照需要量或体内含量分为:常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 3、合理膳食及合理膳食要求。 (1)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是指能满足合理营养要求的膳食,避免出现某些营养素的缺乏或过多而引起机体对营养素需要和利用的不平衡。 (2)合理膳食要求:①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 ②保证食物安全; ③科学的烹调加工; ④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4、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指的是在RDA(每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1、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的值越高,表明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最大值为100。 生物价计算公式:生物价=(等于)储留氮÷(除以)吸收氮×(乘以)100% 2、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氮平衡,营养学上将摄入蛋白质的量和排出蛋白质的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氮平衡,分为零氮平衡、正氮平衡、负氮平衡。关系式即:B=I-(U+F+S)。 3.蛋白质功效比值:指用处于生长阶段中的幼年动物(一般用刚断奶的雄性大白鼠),在实验期内,其体重增加(g)和摄入蛋白质的量(g)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4.蛋白质净利用率:反映食物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包括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方面。5.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 6.必需氨基酸: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2018-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张文英,考试知识点-精选word文档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张文英,考试知识点 篇一:《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期末考试复习 《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期末考试复习 对应教材:《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杨晓英,钟翠红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X——201X学年南京邮电大学“应用文”期末考试题型:第一项,单选题;第二项,多选题;第三项,简答题;第四项,写作题。 一、应用文的特点 (一)、实用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时代的 到来,人们相互间的交往更加频繁,需要传递的信息日益增 加,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应用文这个记录、传递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工具。可以说,在各种文体中,应用文是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应用文文种繁多,应用广泛,无论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撰写的公务文书,还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撰写的事务类文书,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处理或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具有实用价值,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写的。 (二)、规范性。各类应用文一般都有惯用的格式,也就是程式性。应用文在漫长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规范格式和语言。各种文体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不可随意交换使用。 (三)、真实性。应用文书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强调的是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客观事实的真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行文,事实确凿可信、不虚构,统计数据准确无误、不夸张,有根有据,这是应用文书写作对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四)、时效性。应用文为实用而作,为解决实际问题、应对突发事件、迅速及时传递信息情报而作,所以务必及时迅捷,否则贻误时机,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间,将会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利。例如,会议通知就一定要在开会前发出,若会后再写通知,就失去了它的效用。其次,应用文的处理,即传递、阅读、办理的整个过程都要讲究时效。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设计 韩雪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中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本节教学可以说是本章的一个小结,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内容都能用于解决本节所涉及的问题,本节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重点:(1)、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2)、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 能力增长点:通过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 2、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怎样做到合理营养。 (2)、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3)、关注食品安全 二、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关心长辈的饮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健康之间的统一性。 从目标可以看出,学生要能举例说出什么是合理营养,那么前提就应从例子上也能判断出怎样的饮食是不合理,怎样的饮食是合理。这种合理最后归纳为能满足人体每天对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包括了对食物的成分和吃的量的一个认识,是日常生活常识、信息与现有科学知识相结合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所以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义,和通过分析,认同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之间的统一性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将所学知识上升为意识再将意识转化为行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学情分析 营养问题是不容任何人回避的,关系到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人体的消化方面的知识。本节知识与学生自身健康密切相关,学生有感性认识。据此本节课教学定位于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的升华。同时通过关注食品安全的真实事件,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从而在生活中关注食品安全,关注家人健康。 二、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不单纯是向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现科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社会学教程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教程 1. 填空题。 a. 孔德:社会学创始人,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 的基本思想。 b?文化概念: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才有了文化。 c. 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慢斯和布劳。 d?农村社区及社会社区:.社会学一般根据社区的结构、功能和人口状况、组织程度等综合因素将社区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基本类型。 (一)农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人们所组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其特点是: 1. 人口密度较低; 同质性强。 2. 经济活动较简单,商品交换水平较低; 3. 社会结构简单,居民的阶层分化程度较低; 4. 社区设施和文化生活比较简单; 5. 居民的传统观念比较浓厚,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比较慢,有强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 (二)城市社区: 是指以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社会活动的居民所组成的、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地区性社会 生活共同体。 其特点是: 1. 人口集中、人口密度大; 2. 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达; 3. 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流动大; 4. 社会生活设施完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 5. 社会生活的节奏快,社会文化的变迁速度快。 e. 集体行动概念提出者: 2. 名词解释。 a. 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b.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就是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为的回应行动。互动的性质上可分为理性互动与非理性互动。 c. 文化及其概念: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才有了文化。 文化的特征 1、超生理性、超个人性 2、复合性

普通写作学教程

《普通写作学教程》(教案) 第一章文章的性质与功能 一、文章的性质与种类: 1.文章的性质: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认识情感,具有相对完整的意思和一定篇章结构达到书面语言形态。 2.文章的分类:可分为普通文章和应用文章两类,普通文章可分为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应用文章可分为私人文书和公务文书两大门类。 二、普通文章表现事物的方式及其社会作用 1. 方式:(1)以个别反映一般; (2)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 (3)用直述的方式进行表达: 事实语基,文理通畅;逻辑严密,表述简要;观点突出,有的放矢。 2. 社会作用:(1)认识作用——真 (2)教育作用——善 (3)审美作用——美 (4)实用价值——用 (5)消遣娱乐作用——乐 第二章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 一、基本特点: 1.个性性; 2.综合性;

3.实践性; 4.创新性; 5.目的性。 二、基本规律: 1.物意文双重转化律; 2.多元因素统一律; 3.点化调整渐深律; 4.知行结合通变律。 第三章作者的素质、能力与责任 一、作者的素质与能力: 1. 作者的素质:气质;性格;兴趣。 2. 作者的修养:思考;文化;表达。 3. 作者的能力:观察;想象;思维;语言。 二、作者的责任:把优质的精神产品奉献给读者,要求以正确的 世界观、崇高的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品质、健康的思想感情和 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影响读者。 第四章写作技巧 一、写作技巧的重要性 1. 技巧在写作中的地位:它贯穿于写作过程的多个阶段、各 个环节,是作者艺术素养与写作能力的组成部分,在写作活动中至光重要。 2. 技巧的特点: (1)稳定性;(2)互渗性;(3)创新性;(4)审美性。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汇总

绪论 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及其改善措施的科学。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皇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现代营养学分为三个时期:(始于18世纪中叶)。 1.营养学的萌芽与形成期(1785--1945年):1983:提出“蛋白质”;亮氨酸/苏氨酸;1920:“维生素”。 2.营养学的全面发展与成熟期(1945--1985年):公共营养兴起。 3.营养学发展的突破与孕育期(1985年--):植物化学物、分子营养学、新营养学。 第一章营养学基础 营养素(nutrient):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营养素六大类:水、脂肪、糖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 C、H、O、N占人体96%以上;细胞内液ICF(2/3)、外液ECF(1/3);骨密度(BMD);血液5L。 蛋白质(protein)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8+1:蛋氨酸、赖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组氨酸(婴儿)。条件必需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色氨酸为1)。 完全蛋白质:种类齐全,模式接近,可维持成人健康,也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参考蛋白—鸡蛋蛋白质。 限制氨基酸:食物蛋白质中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导致其它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而浪费造成其营养价值降低,这些相对含量较低的氨基酸称为限制氨基酸。 蛋白质互补作用: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机体组织; 2.构成特殊生理活性物质; 3.供能:1g食物蛋白质在体内产生16.7kJ能量。 小肠:为蛋白质吸收的主要场所。 氨基酸池:指存在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氨基酸转运子分为两类:钠依赖型、非钠依赖型。必要的氮损失(ONL):机体媒体由于皮肤、毛发和黏膜的脱落,妇女的月经失血及肠道菌体死亡排出的约20g 以上的蛋白质的损失。 氮平衡:蛋白质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关系。零氮平衡、正氮平衡、负氮平衡。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蛋白质的含量(微量凯氏定氮法)、消化率、利用率。 生物价(BV):是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 储留氮 生物价=----------×100 吸收氮 PER:(蛋白质功效比值),是指实验期内,动物平均每摄入1g 蛋白质所增加的体重克数。 氨基酸评分(AAS)、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DCAAS)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EM)。成人:RNI为1.16g/(kg·d);占总能量的10%-12%。 脂类(lipids) 脂类包括:脂肪:甘油三酯——甘油和脂肪酸;类脂:磷脂、固醇类等。 甘油三酯及其功能:(体内)1.贮存和提供能量(1g脂肪在体内可产生39.7kJ的能量); 2.维持正常体温; 3.保护机体脏器免受外力伤害; 4.内分泌作用; 5.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物和对蛋白质节约作用; 6.构成机体组织; (食物) 7.增加饱腹感;8.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状;9.提供脂溶性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

写作课程笔记整理

第五章文学写作 第一节诗歌 一..概述 1.诗歌是一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流转和谐的节奏韵律、蕴含情思的意象组合,借助于联想想象书法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 诗是心灵的歌,感情的火,思想的光。 2.诗歌—按内容(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形式(格律诗、自由诗) —按发展(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 —按杂交(散文诗、寓言诗、童话诗) 3.诗歌的特点:表现生活的抒情性、流转和谐的音乐性、蕴籍形象的精炼性 二.诗歌的意象、意境 1.意象组合 意象中的意是意念,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象是具象,指表现对象的客观物态 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契合的产物 2.意境创造 意境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主客体统一的整体意象所显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有大境界与小境界、所造之境与所写之境、宏伟之境与优美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范畴(1)有我之境:诗人所描绘的具有强烈主观情感色彩的境界 (2)无我之境:诗人把主观情感含而不露地融化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营造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三.诗歌的语言锤炼 1.独特搭配 2.欧化叠句 3.提行转句 4.省略跳跃 5.想象比喻 第二节散文 一.概述 1.散文是出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样式的源头和母体,是一种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表抒真心,述说真意、传递真思,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情的心理认同的文学样式 2.散文—广义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之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包括经书、史书 —次义散文-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特写、杂文 —狭义散文-叙写“我”的经历、见闻、感受的文学作品,强调“自我亲感”的文体特征 散文分类—表达方式-记叙性、抒情性、议论性散文 —表现对象-感性、知性、审美、审智、都市、乡土、文化、旅游、闲适、纪实、网络、运动、生态、新生代散文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