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是指岩石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变形、水文地质及自然力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崩塌、坍塌等失稳现象,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的地质现象。
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是预防和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和防治措施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1.地质勘察:地质勘察是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的基础。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实验,获取崩塌危岩体的地质数据,如岩石的性质、岩体的构造、节理系统、断裂体等。
同时,还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环境调查,如地表水的排水情况、降雨量、地下水位等因素。
2.力学参数测定:力学参数是评价崩塌危岩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力学试验,测定岩石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剪切强度等力学参数,并结合岩体的节理角、节理间距等因素,综合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3.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常用的崩塌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岩体模型、应力分析模型和破裂模型,利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模拟,模拟岩体的失稳过程及其影响范围,预测崩塌危险性。
1.加固措施:加固措施是稳定崩塌危岩体的关键手段。
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喷射混凝土加固、锚索加固等方式,对崩塌危岩体进行加固设计和施工,提高岩体的抗震抗滑能力,延缓崩塌的发生。
2.排水措施:排水措施是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
通过排水系统,及时将降雨水分和地下水排出,保持岩体的稳定性。
可以采用水平排水和垂直排水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水方案。
3.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是及时发现崩塌危岩体的变形和失稳状态的重要手段。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卫星监测、地质雷达等,对崩塌危岩体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风险。
4.人工措施:人工措施是预防和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搭建坡面桩支撑、设置护岩网、挂绳索网、铺设钢筋网等方式,对岩体进行人工加固,防止岩体的破坏和崩塌。
乡宁县段川崩塌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和处治

[ J ] . 华 南地震 , 2 0 1 4 , 3 4 ( 1 ) : 6 2 - 6 5 .
仪, 王原 嵩. 基 坑 变形监测及 预 警技 术 [ J ] . 岩 土工程学报 , 2 0 0 6 ( 2 8 ) : 1 8 8 9 - 1 8 9 1 . [ 3 ] 李庆伟 , 陈龙 华, 程金 明. 北京 某深基坑监 测 实例 分析 [ J ] .
・
7 2・
第4 1 卷 第1 3期 2 0 1 5 年 5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 XI ARC HI T EC T UR E
Vo 1 . 41 No . 1 3 Ma y . 2 01 5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5 ) 1 3 ・ 0 0 7 2 — 0 2
地质灾害 , 此后该崩塌体每 年雨季 均有局 部塌 落 , 2 0 1 4年 7 , 8月
砂岩 、 砂质泥岩 、 泥岩 、 煤层或煤线组成 , 项 目区含局部可采 煤层 2
夹矸厚度大 , 风 氧化 程度 高 , 现状 条件下经 调查项 目区下 伏 份雨季该崩塌体发生 多处塌落 , 且最 近一 段时 间变形加 剧。由于 号煤 , C t ) 层 厚约 6 0 m, 由砂 岩 、 灰岩、 砂 质 新村坐落于坡体 前缘 , 且坡 前有 乡村公 路通过 , 受 威胁段 总 长约 该套煤层未 开采 。太 原组 ( 6 0 1 m。实际威胁人数将超过 5 0 0人 , 威胁资产约 1 0 0 0万元。 泥岩、 炭质泥岩及煤层或煤线等组成 。 项 目区位于关王庙单 斜北西 部 , 地 质构 造不 发育 , 为一略 向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稳定性分析是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分析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外力作用情况,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稳定性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解析法、试验法和数值模拟法。
解析法是通过分析岩体内部应力和变形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其稳定性。
例如,通过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可以推导出对应的稳定性方程,进而求解岩体的稳定状态。
这种方法适用于岩体较简单的情况,但实际工程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力学问题,因此其应用范围有限。
试验法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模拟分析岩体的破坏过程和稳定性变化。
例如,可以通过室内试验或者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岩体进行加载、变形、破裂等测试,进而确定其稳定性。
试验法能够为稳定性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但其局限性在于试验成本高、周期长,且试验结果受试验条件的限制。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数值计算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建立岩体的数学模型,模拟岩体的应力、变形和稳定性变化。
数值模拟法主要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岩体的复杂力学行为,对于评估岩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措施研究是为了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护环境和社会稳定。
针对不同的灾害区域和岩体特性,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了解岩体的变形变化,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危险区域的监测和监控,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与位移,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对岩体进行稳定治理。
例如,通过加固岩体的方法,包括钻孔注浆、爆破压裂、锚杆加固等,增强岩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滑能力,提高其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取生态措施,如植被恢复、防护林带的建设等,通过保护和恢复植被,增加地表抗滑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是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重要工作。
通过稳定性分析,可以了解危岩体的稳定性状况,评估崩塌的危险性。
崩塌堆积体的渐性破坏及稳定性分析

根 据长期监 控 、 跟踪研究 表 明口 崩 塌堆 积体边 坡滑 坡 的发 育是 一 个 由局 部破 坏逐 渐 扩展 以至贯 。,
通 形成滑 面 的渐进 过程 , 滑坡 发生之 前在边坡 表 面一般 会 出现局 部 的破 坏 , 如环 状裂 缝 、 局部 沉 陷或 隆 起等, 从局 部破坏 到滑坡 的发 生常常要 经历相 当长 的时 间 , 的 甚至 长达 十 几年 乃至 几 十年. 长江 三 有 如
5m) 另夹碎 石质砂 壤土或 碎石. 经历 长期压 密 后 , 结构 较 为 紧密 . 块 、 石相 互 嵌合 、 砌 , 碎石 质 岩 块 堆 而 砂壤土不 成层 , 主要填 塞在块 石缝 隙之 间. 崩塌堆 积物 上述 形成 过 程及 堆积 特 征在 湾坝 前 堆积 体 、 紫坪 铺 水 电站 坝前堆 积体斜坡 、 新滩 堆积体 斜坡 等均有 所展现 . 一 由于 崩塌堆 积体粒 径变化 幅度 大 , 其强度 决定 于母岩 强度 、 粒问摩擦 与咬 合效果 的综合作 用. 因此 ,
收稿 日期 :0 90 —7 20 —22
修 改 稿 日期 :O 00 —2 2 1-41
基 金项 目 : 家 t然 科 学 基 金 资助 项 目( 0 0 1 7 ; 庆 市 教 委 科学 计 划 项 目( 0 10 ) 国 t 5 8 88 )重 KJ 8 9 4
作者简介 : 董
倩 ( 9 1)女 . 宁 沈 阳人 . 士 . 教授 , 要 从 事 地 质灾 害 防 治 方 面 的研 究 1 7一 . 辽 博 副 主
峡 大型滑坡 之一—— 新滩 滑坡 的变形发 育就 经历 了潜 伏孕 育 、 明显 发育 、 显著发 展 、 加剧 变化 、 急剧变 化
及 破 坏 过 程 六 个 阶 段 , 二 十 年 时 间 ] 约 .
学校后山崩塌稳定性分析及防治

学校后山崩塌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摘要:学校后山崩塌位于绵阳市安州区晓坝镇黄羊村4组学校后山,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分析了学校后山崩塌地质灾害体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稳定性分析,为崩塌的治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并提出合理性的防治建议。
关键词:崩塌;影响因素;稳定性分析;治理建议一、崩塌基本特征学校后山崩塌位于绵阳市安州区晓坝镇黄羊村4组学校后山,在斜坡中部陡崖处发育,沿陡崖走向近似南北向,位于陡崖中上部,危岩长20m,高15m,厚度约8m,根据裂隙发育特征推测危岩破碎带厚度约3m,总方量约900m3,为小型崩塌。
主崩方向269°,岩层产状为320∠34°。
危岩体下部形成了临空面,表面强风化,危岩体发育两组裂隙,属于危岩发育的主控裂隙。
坡面岩体风化程度较强烈,岩体较破碎,稳定性较差。
该崩塌主要发育两组裂隙,呈“X”型剪切。
图2.赤平投影图二、崩塌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2.1 崩塌的影响因素据测区所处的地质环境分析,危岩的形成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类,内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地质构造;外部条件包括降雨、植被根劈作用等。
(1)地形地貌崩塌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地形地貌主要表现在斜坡坡度上,崩塌的形成要有适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形成便于岩体崩落的临空面。
该区危岩陡坡陡崖段高约35~45m,坡度70°~85°,部分危岩体近于直立,前缘陡坡,后缘陡坎陡崖,具有一定的陡临空面。
(2)地层岩性勘查区内出露岩性为薄层~巨厚层块状的较坚硬脆性岩石,形成较陡峻的边坡,由于构造节理和卸荷裂隙发育,且前缘存在高陡临空面,在重力作用下,被卸荷裂隙及层面、构造裂隙切割贯通,则易形成崩塌。
(3)岩体结构勘查区内高陡边坡在不同部位,不同坡段,发育有方向,规模各异的结构面,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各种类型的岩体结构,各种结构面的强度明显低于岩块的强度;因此,倾向临空面的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延伸长度以及该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是控制边坡产生崩塌的重要因素。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崩塌地质灾害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崩塌地质灾害分析与稳定性评价对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内崩塌隐患点进行了勘查,分析其成因,并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对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该崩塌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宜采用拦石网防护措施,以避免造成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
标签:崩塌稳定性评价赤平极射投影1概述该崩塌位于抚顺市抚顺县后安镇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为景区修建道路人工开挖而成。
边坡上部1.0m左右为粘性土混沙碎石,下部为强—中风化钾长花岗岩,表面有松动岩石,树木歪斜,根系裸露,边坡坡麓处为园区内唯一观光旅游道路,崩落方向正对园区道路,威胁园区游客的生命安全。
需及时对其进行勘查,并采取适当防治措施。
2地质环境条件2.1地形地貌勘查区位于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海拔高度440m,山体自然地形坡度为20°—50°,上缓下陡,上部自然斜坡20°—30°,下部自然斜坡40°—50°,坡形大多为凹形。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内植被发育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2%。
2.2地层岩性勘查区出露的第四系地层主要为上更新统,岩性主要为褐黄色或深桔黄色粘性土混沙碎石,碎(砾)石含量一般为30~50%,成分以强风化花岗岩岩屑为主,磨圆度差,多呈棱角状,少为次棱角状,分选性差,厚度一般1m左右。
出露的基岩类型为太古代中期钾长花岗岩,呈现黄白色,文像结构,块状构造,主要岩屑成分为钾长石,含量50%—65%,总体坚硬致密,局部风化强烈。
2.3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勘查区内无深、大断裂通过,断裂及褶皱构造形迹不明显,基岩露头调查与观测统计,主要发育有3组节理,其产状和特征如下:①组产状100°∠54°,面微曲,闭合,出露延伸长度约3~7m,线密度0.5~1条/m;②组产状360°∠89°,面较平直,闭合,出露延伸长度约2~6m,线密度1~2条/m;③组产状240°∠62°,面较平直,闭合,碎石充填,宽度约10cm,出露延伸长度约3~8m,线密度约1条/m。
边坡崩塌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防治工程设计

边坡崩塌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防治工程设计摘要:崩塌危岩体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以某公路岩质边坡崩塌地质灾害为工程背景,通过地质分析、稳定性分析、影响因素分析三个角度出发,对边坡崩塌危岩体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论提出以锚杆工程+主动柔性防护网为手段的工程防治措施。
关键词:边坡;崩塌危岩体;防治工程一工程概况1.1 项目概况该公路边坡位于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高山区,地貌类型包括高山和谷地,发育的微地貌有阶地、漫滩,山势陡峭,山体相对高差大,地形复杂,海拔高程在3500-4000 m以上,相对高差大于1000 m。
1.2 地质情况该边坡为岩质边坡,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Pt1)和第四系(Q),岩性主要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为主,透辉石斜长变粒岩等,以及第四系中下更新统冰碛物(Q1-2gl)、上更新统风积物(Q3eol)、上更新统冲洪积物(Q3apl)、上更新统-全新统残坡积层(Q3-4del)和全新统冲积物(Q4al)。
1.3 区域构造与地震该区域内新构造运动强烈,新构造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差异性升降运动侵蚀和剥蚀作用未曾停止,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古地理环境不断变迁从而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剥蚀地貌形态。
该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不小于0.4g,地震基本烈度不低于9度,为地壳不稳定区。
1.4 地下水情况该区域内赋存的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二边坡地质灾害特征2.1 地质灾害特征该边坡发育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岩质崩塌。
坡向为38°,坡度约90°,岩性为片麻岩,岩层层厚0.5-1.5m,呈中厚-巨厚层状。
危岩体高约18.7m,长18.7米,宽约20m,体积约2244m3,为小型崩塌。
地层产状为55°∠65°,为顺向坡(见照片4-6)。
主要发育3组节理裂隙,第一组裂隙产状315°∠79°,裂隙延伸长度10m,间距1-3m,裂隙张开无充填。
第二组裂隙产状283°∠16°,裂隙延伸长度8米,间距1.5m,裂隙张开无充填。
山体崩塌及其防治

山体崩塌及其防治山体崩塌是指山体坡面发生破裂、滑坡、倾斜等现象,造成土石体块飞滑、滚落、倒塌的自然灾害。
山体崩塌具有危害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如何防治山体崩塌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山体崩塌的成因1.自然成因。
自然因素包括坡面形态、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风化、侵蚀或地震等活动导致山体产生破坏性变形,从而失去稳定性。
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山体稳定性的影响主要包括过度开发、砍伐森林、建筑工程等,造成地质和水文条件的变化,加速了山体崩塌的发生。
二、山体崩塌的危害山体崩塌造成的损失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山体崩塌猛烈、突然,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大面积的破坏,危及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影响自然生态环境。
山体崩塌会造成一定的生态环境危害,如土壤侵蚀、泥石流等,影响土地的利用和植被的恢复。
3. 对社会经济造成损失。
山体崩塌造成的损失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密切,如道路和桥梁的损毁、农田和工矿设施的毁坏,都会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三、山体崩塌的防治措施1. 加强山区综合治理。
要加强山区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植被和水源,减轻山体崩塌的危害。
2. 加强山区防洪工程建设。
加强山区防洪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加强山洪灾害应急响应。
3. 加强监测预警。
加强山体崩塌监测预警工作,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发现山体崩塌迹象,及时预警,为防范山体崩塌提供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持。
4. 建立山体崩塌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山体崩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和应急管理,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5. 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山体崩塌的成因、发展规律和治理技术,提高防范和治理山体崩塌的能力。
四、结论山体崩塌是一种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能够有效防治山体崩塌,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研发,注重整体规划、绕路建设、全面预防等方面的工作,坚持发展与保护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1. 崩塌灾害崩塌是指陡峻的山坡上的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这里所说的崩塌灾害是指由于崩塌的发生已经或者可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否则就是一种普通到地质现象。
崩塌多发生在大于60-70度得斜坡上。
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或者裂隙很深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
崩塌的分类:1、崩积物崩塌:山坡上已有崩塌岩屑和沙土等物质组成的堆积,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侵湿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此类崩塌常发生在水易渗透和汇集的地点。
其性质是有其母岩的性质决定的,由花岗岩、变质岩、凝灰岩、泥岩形成的崩积土最易崩塌。
2、表层风化物崩塌:是在基岩表层生产的风化物的崩塌,是崖崩中常见的类型。
这是因为在表层有风化层,它与基岩之间的渗透系数不同。
在水流汇集或者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可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
崩落的土层较浅,是一种小规模的滑动,但发生的次数最多。
大多发生在从缓变陡的斜坡变化点的地方。
3、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层的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结构松散,按沉积时的状态形成性质不同的沉积土层,透水性和土的强度有差异,在积水的地方引起崩塌。
4、基岩崩塌:一般在坚硬的岩石的斜坡上,由于节理、层理面、断层面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可能产生崩塌,在这种裂隙是沿容易崩塌的方向伸展时和在夹有粘土、泥岩等成分时容易发生崩塌。
落石属于小规模的岩石崩塌。
2.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分析危岩体失稳方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常失稳方式有三种,即坠落式、倾倒式和滑塌式。
根据对工作区内崩塌危岩总体形态、发育规模、基底和底界层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区内危岩的失稳破坏方式以坠落、倾倒-滚落和滑移-倾倒-滚落方式居多。
滑移-倾倒式21强风化滑塌式倾倒式坠落式图3.2-1 危岩体失稳方式示意图灰 岩灰 岩灰 岩灰 岩图3-2 危岩失稳方式示意图1 坠落式受裂隙切割和下部岩腔影响,高悬于陡岩上端和岩腔顶部的危岩体,随卸荷裂隙不断加深加宽,一旦裂隙发育切割整个危岩体,使其脱离母体,危岩在重力作用下从母体突然脱离失稳产生崩塌。
经此次调查,郭家岩山体崩塌后WD2—WD5危岩带上大小不一的岩腔十分发育,这些岩腔是由于危岩体顺层面坠落后所形成,区内的W4、W8及W9不稳定岩块将继续顺层面以坠落方式失稳,见照片2-1—2-2。
照片2-1 W4危岩块上的凹岩腔照片2-2 W4危岩块上的凹岩腔2 倾倒式岩体基座的差异风化和裂隙的切割使危岩体局部悬空,危岩体底界临空条件好,在变形破坏时,危岩体的顶部首先脱离母体,然后沿基座支点转动,从而发生倾倒式破坏。
区内WD1危岩带及WD6的部分危岩体发育有高陡临空面和平行于临空面的节理裂隙,W2及W7危岩体将以这种破坏方式失稳。
照片2-3 W2危岩块上的的高陡临空面照片2-4 W7危岩块上的的高陡临空面3 滑移-倾倒式危岩体本身已经脱离母体,受下部岩块支撑。
一旦下部岩块受外部作用发生滑移,上部岩体将发生倾倒滚落。
区内W1、W3、W6危岩体表面有明显的滑动面,见照片2-5、2-6,再次发生崩塌将以这种破坏方式崩落。
照片2-5 W6危岩体滑面及裂隙照片2-6 W3危岩体滑面及裂隙4 滑塌式危岩体附着于母岩上,以一定角度的裂隙(卸荷裂隙)面接触,在危岩体自重和地表水渗入裂隙等因素的作用下,裂隙面锁固部位被贯通,危岩体沿母岩(或基座)发生剪切滑移破坏,此种破坏方式往往有渐变特征,破坏后果受危岩临空条件影响,临空高度越大,后果越严重,处于陡坡边缘的松散体,沿着一定的滑移面在外部诱发因素作用下滑移崩落。
区内W5、W10破碎带危岩体将以这种方式失稳,见照片2-7、2-8。
照片2-7 W5危岩块上的破碎带照片2-8 W10危岩体破碎带3. 崩塌山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3.1定性分析与评价郭家岩崩塌稳定性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山坡上面崩塌源区尚有的可能崩塌的岩土体的稳定性;二是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
影响这些地质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的空间因素;岩土体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
郭家岩崩塌区内共有6个危岩带(WD1—WD6)、4个崩塌堆积体(D1—D4)。
主要采用野外调查稳定性定性判断为主,辅以室内计算的方式对山体边坡和危岩体进行评价。
勘查结果表明,4个崩塌堆积体坡面表层第四系崩坡积层厚度多在2m以内,坡脚厚度较大,坡体透水性差,坡面地表冲沟较发育,坡面整体坡度在30度以内,处于稳定状态,但其表层零星的新崩落石稳定性欠佳;危岩带及D5、D6崩塌堆积体均处于欠稳定状态,但D5、D6崩塌堆积体位于坡面上部,其主要构成物质为碎石土,下部坡面较长,地表植被发育,堆积体物质不会整体顺坡面滑动到坡脚,且其上部危岩体稳定性也很差,危岩体崩落距离及破坏力将远大于崩塌堆积体物质,故崩塌堆积体失稳后危害性相对较小。
3.2崩塌山体稳定性计算1.危岩运动计算计算中危岩体的密度按2.7t/m3根据R·M·Spang(1978)的研究成果,崩落体只有坡度角小于一定临界值(约27°)时,才停积于崖脚,随坡度角增大,可分别表现为滑动、滚动、跳跃和自由崩落等方式,大部分或全部堆积于坡脚。
灾害区内受岩体破坏影响的斜坡坡度平均坡角小于63°,大于27°,见图3-1,因此岩体在产生变形破坏后,大部分以滚动、跳跃或自由崩落的方式向坡脚运动,最后堆积于坡脚缓坡地带,直接影响坡下居民住房和公路的安全,目前坡体上零星分布有崩塌落石或危石,已房屋遭滚落岩体造成损失。
危岩12 停止与坡脚27 滚动34 滚动45 滚动、跳跃63 跳跃76 自由崩落°°°°°°图3-1 崩塌破坏运动图示(1)落距计算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在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的增加等于势能的减少,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即:E p + E k = 恒量Mgh = 1/2 mv 2根据地形剖面可计算出斜坡坡度β和碰撞时的切向速度Vt 与法向速度Vn,即:Vn=V •sinβ Vt=V •cosβ落石与斜坡松散层坡面的法向碰撞可认为是塑性碰撞,所以Vn=0。
切向碰撞参考Hungr 等人的研究,切向损失率采用10%,即落石第一次在斜坡上碰撞后维持其继续运动的动能为1/2m(0.9Vt)2。
块石在斜坡上的继续运动是以滚动和滑动为主的综合形式运动,其摩擦角称为综合摩擦角。
根据功能原理,落石的势能变化等于动能变化和克服摩擦所做的功:∑mg △h i =1/2m(V i 2-V t 2)+ ∑mgcosd i •tgΦ•L i式中:V i ——落石在斜坡面上任意位置处所具有的速度d i ——各直线段斜坡的平均坡度△h i ——各直线段斜坡的铅直高度Φ——落石与坡面的综合摩擦角L i ——各直线段斜坡的长度当末速度V i =0时,可求得∑L i ,而∑L i cosd i 就是崩塌的最大水平运动距离。
根据后山崩滑体分布的坡体结构特征,结合已发生的崩塌进行反算、类比,后山崩滑体发生崩塌坠落后,滚石最大落距200-250m ,与现场调查情况基本吻合。
(2)能量计算石块在斜坡上的运动形式是比较复杂的,既有滑动、滚动还有跳跃运动,甚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三者兼而有之。
但一般情况来说,运用牛顿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说明其大部分情况,即:221tan mv mgH mgH +•=αμ(1) 式中:m -滚石质量(kg);g -重力加速度;H -滚石降落高度;μ-摩擦系数;α-坡面角;v -滚石速度。
这表明滚石在滚落时,它所具有的势能已转变为摩擦能和动能,从(1)式可知滚石能量E 为:mgH mv E ⎪⎭⎫ ⎝⎛-==αμtan 1212 则滚石速度v 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αμtan 12gH v (2) 一般认为,坡面角α与摩擦系数μ可按图3-2所示线解图求解。
图3-2 根据台阶坡面α确定摩擦系数μ值的线解示意图崩塌体体产生的作用力F 可用公式表示如下:F=mv/t (3)滚石滚动模型见图3-3。
则计算结果:⎪⎭⎫ ⎝⎛-=αμtan 12gH v =18.0 m/s (2) 假设其作用在建筑物上的时间t=0.5s,其作用力为:F=mv/t=3×2.7×18.0/0.5=291.6KN (3)从计算结果看,崩塌失稳时,对坡脚处支挡结构物的破坏的能量是巨大的。
2.稳定性计算由于危岩带上散布着大量的危岩块,计算中仅选取有代表性危岩块进行计算,根据危岩体的受力情况及最可能的破坏形式,对W5、W10破碎带危岩体选用简单的直线滑动进行山体边坡计算评价;对W1、W3、W6危岩体选用楔形面滑动进行山体边坡计算评价;对W2、W7危岩体采用倾倒式模型进行计算评价;对W4、W8、W9危岩体采用坠落式模型进行计算评价。
计算中选取相应危岩带有代表性的危岩块进行计算,并合理采用工况1(天然状态)、工况2(暴雨状态)、工况3(地震状态)、工况4(暴雨+地震状态)取其相应的强度和重度进行计算。
(1)直线滑移式边坡稳定性计算区内W5、W10破碎带危岩体边坡选用简单的直线滑动进行山体边坡计算评价。
1)计算模型:据边坡结构及稳定性定性分析,危岩边坡可能发生平面滑动破坏,往下形成崩塌,故采用平面破坏模式对危岩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
滑动面为最靠坡外的裂缝底面或者基岩与新崩塌堆积体的分界面。
滑移式边坡稳定性计算模型见图3-4 ;中风化块石强风化块碎石潜在滑移面最靠外侧裂缝灰岩块石图3-4 直线滑移式斜坡计算示意图2)计算公式为: 对工况Ⅰ、Ⅱ按下式计算:(cos )sin W V tg cl F W αϕα-⋅+= (4)式中:c —后缘裂隙粘聚力标准值(kpa );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按长度加权的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粘聚力标准值取岩石粘聚力标准值的0.4 倍;φ—后缘裂隙内摩擦角标准值(°);当裂隙未贯通时,取贯通段和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按长度加权的加权平均值,未贯通段内摩擦角标准值取岩石内摩擦角标准值的0.95 倍;α—滑面倾角(°);l —滑面长度(m )。
W —危岩体自重(kN/m );V —裂隙水压力(kN/m ),V =r w h w 2/2; h w —裂隙充水高度(m ); 对工况Ⅲ、Ⅳ按下式计算:(cos sin )sin cos W Q V tg clF W Q ααϕαα--⋅+=+ (5)Q —地震力(kN/m ),Q =ξW ,其方向可视为水平;ξ—地震系数,本工程取0.05;其他符号意义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