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菌棒的转色措施
香菇脱袋转色技术

香菇脱袋转色技术汇报人:2024-01-05•香菇生长概述•香菇脱袋技术•香菇转色技术目录•香菇脱袋转色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香菇脱袋转色的未来发展01香菇生长概述香菇菌丝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开始萌发,不断延伸和繁殖,积累营养。
菌丝体生长阶段子实体发育阶段成熟阶段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形成子实体,即香菇。
香菇子实体继续生长,直至成熟,产生孢子。
030201香菇生长阶段温度湿度光照空气香菇生长环境需求01020304香菇菌丝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5℃左右,子实体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左右。
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基含水量为60%-65%,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
菌丝体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散射光。
香菇是好气性真菌,需要充足的氧气来维持正常生长。
香菇生长过程香菇菌袋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开始萌发,菌丝在培养基中不断延伸和繁殖。
菌丝体长满菌袋后,开始分泌色素,菌袋表面逐渐转变成褐色。
菌袋表面完全转色后,开始形成子实体,即香菇。
香菇子实体成熟后,产生孢子,此时可以采收香菇。
发菌期转色期出菇期采收期02香菇脱袋技术当菌棒内的香菇菌丝体生理成熟,开始分泌色素,菌棒表面出现大量白色绒毛状菌丝时,表明菌棒已成熟,可以脱袋。
脱袋时应考虑环境温度和湿度。
适宜的温度范围为15-25℃,湿度应保持在80%-90%。
若环境条件不适宜,可能导致香菇生长受阻或病害发生。
环境条件菌棒成熟度准备脱袋用的刀片、手套、塑料薄膜等工具,确保工具干净、无菌。
准备工具用刀片轻轻将塑料袋划破,然后将菌棒表面的塑料膜小心揭开。
操作时应避免损伤菌棒表面和香菇。
操作步骤脱袋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菌棒表面,以保持湿度,促进香菇转色和生长。
覆盖保湿避免菌棒受损在脱袋过程中,应小心操作,避免菌棒受到机械损伤,影响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及时采收脱袋后,应根据香菇的生长情况及时采收,避免过熟或未熟的香菇影响品质。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操作场所的清洁卫生,避免杂菌感染。
?怎样把握好香菇菌筒转色这一难关

怎样把握好香菇菌筒转色这一难关怎样把握好香菇菌筒转色这一难关栽培香菇菌筒转色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栽培香菇产量、品质及菌棒后期的污染率,最后决定效益高低。
因此,栽培香菇转色一环十分必要。
由于香菇独有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转色特的特有性,这就要求对成熟菌筒转色管理十分重要。
怎样把握香菇菌棒脱袋转色时间和方法香菇菌丝生长进入生理成熟期,表面白色菌丝变成棕褐色的一层菌膜,叫作菌丝转色。
转色的深浅、菌膜的薄厚,直接影响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在实际生产中,有许多菇农对于香菇栽培转色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导致生产效益低下。
1、脱袋必须适期主要应掌握以下特征:菌棒皱褶、隆起瘤状占整个袋面2/3,手握菌棒,有弹性松软感,在接种穴四周,有微棕褐色出现。
脱袋太早了不易转色,不利于原基形成;太晚了出现黄水,易造成杂菌污染,且菌膜增厚,影响正常出菇。
2.转色是香菇生长发育正常的标志香菇菌丝满袋进入生理成熟阶段,由于光线的增加,氧气的补足,湿度增大,栽培袋内原有营养成分的大量转化以及栽培场地温差等诸因素的影响,生殖生长逐渐成为主要的方面。
4--7天后栽培袋表面逐渐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接着倒伏,形成薄的菌膜--'人工树皮'。
同时菌丝分泌出一种褐色素,使菌膜逐渐由淡变褐(褐色)。
这是菌丝老成的标志,也是生长发育正常的标志。
所以转色是管理中的关键。
褐色分泌物具有生理活性物质成分,它附着在菌棒表面的菌膜上,一是和菌膜一起保护菌棒,二是具有催蕾促菇的作用。
转色的好坏对香菇菌棒出菇的迟早、菇潮潮次、产量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讲:菌棒表皮褐色深出菇迟,出菇稀,菇体大,质量好,产量高,就是出菇期长;菌棒表皮红棕色的出菇正常,稀密适当,菇体中等,质量好,产量高,出菇期长短适当。
菌棒表皮黄褐色出菇稍早,菇较密,菇体小,质量一般,产量较高,出菇期较短。
菌棒表皮呈灰白色的,出菇早而密,菇体小,畸形菇多,质量差,产量低,商品产量更低。
香菇菌棒转色是出好菇的关键环节

香菇菌棒转色是出好菇的关键环节介绍香菇菌棒作为一种简单易懂的种植方式,备受种植者的青睐。
在香菇的种植过程中,菌棒的转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从香菇的生长环境、菌棒转色的原因以及影响菌棒转色的因素三个方面,探讨菌棒转色是出好菇的关键环节。
香菇的生长环境香菇是一种生长环境较为特殊的食用菌,它喜好草木灰、苞米渣、豆腐渣等活性较高的生物质为基材进行生长,而且生长条件需要严格控制。
通常情况下,香菇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226℃,适宜的相对湿度为85%90%。
在这样的适宜的生长环境里,香菇才能够充分利用菌棒内部的养分,迅速地生长,转变为一个个美味可口的食用菌。
菌棒转色的原因香菇的生长过程中,菌棒转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菌棒表面由白色变为褐色,表明着香菇即将长成成熟的蘑菇。
但是,菌棒转色的原因为何?主要有以下两点:养分转移香菇生长过程中,要从菌棒内部不断吸收营养,将养分分配到整个蘑菇的生长周期中去。
当香菇即将进入成熟期前,菌棒内部的养分已经被转移至蘑菇的生长部分,此时,菌棒表面的菌丝就没有了足够的养分供给,自然会出现转色的现象。
真菌代谢物香菇的生长需要有利菌和对菌的繁殖环境的细心呵护,而微生物代谢产物是利菌 & 对菌交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利菌通过分解腐殖质来获取营养;对菌的生长也依赖于微生物代谢产物营养的转化。
而厌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会堆积在菌棒表面,导致菌棒表面发生转色。
影响菌棒转色的因素菌棒转色的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其实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菌棒转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温度温度是影响菌棒转色的重要因素。
当适宜的温度下,香菇生长迅速,菌棒的内部也会产生大量的代谢物,从而到达菌棒转色所需的营养调节平衡。
因此,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香菇的生长,提高菌棒转色的成功率。
湿度香菇生长过程中湿度是极为重要的。
当适宜的湿度下,代谢物的分解速度会相应加快,香菇的发育周期也会加快。
而过高过低的湿度则会对香菇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使香菇的生长发育受到阻碍,使菌棒的转色时间延长。
香菇菌棒转色管理技术

加强与其他食用菌产业的交流 与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
拓展。
06 香菇菌棒转色管理实例展 示
成功转色的香菇菌棒实例展示
01
02
03
04
转色时间
转色时间因菌株不同而异,通 常在接种后30-40天开始转色
。
转色温度
适宜的转色温度为14-20℃, 若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转色
的效果。
转色湿度
湿度对转色影响较大,若湿度 过低会导致菌棒失水、开裂,
翻动菌棒
为了使香菇菌棒均匀转色,应定期翻动菌棒。翻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对菌棒造成损伤。翻动的时间 和频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转动菌棒
转动香菇菌棒可以改变受光面和背光面,使菌棒均匀转色。一般建议每天转动一次菌棒,每次转动90 度。转动时应避免菌棒受到机械损伤。
04 香菇深
其他异常情况及防治方法
要点一
总结词
其他异常情况包括菌棒裂口、脱袋等,这些都会对香菇的 品质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菌棒裂口可能是由于培养室湿度过高、温度不稳定等因素 影响,导致菌棒表面菌丝生长不均匀,从而出现裂口。脱 袋则可能是由于培养室温度过高、湿度过低等因素影响, 导致菌棒袋膜与袋口脱离。针对这些异常情况,应采取相 应的防治方法,如控制培养室温度和湿度、加强通风等措 施,以保证香菇菌棒的正常转色和管理。
02
转色是香菇菌棒生产过程中的重 要环节,对于提高香菇产量和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
转色的目的
转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香菇菌丝体的成熟和老化,从而提高 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转色过程中,菌丝体逐渐成熟,分泌出一种叫做色素的物质 ,覆盖在菌棒表面,形成一层褐色或深褐色的膜,这层膜可 以保护菌棒,防止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同时提高香菇的品质 和产量。
香菇栽培转色期的管理

香菇栽培转色期的管理香菇转色越夏期间正值高温季节,这个时期常常会因为环境条件变化或管理不当使菌棒出现一些异常现象,而影响香菇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当菌棒瘤状物形成,进入转色越夏期间,要加强管理,一般不要移动或碰撞菌棒,管理上重点要抓好“控温、通风、喷水、变温、刺激、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
一是温度调控。
转色期间要求温度18℃~22℃,而大棚白天的温度常常高于28℃,最高时达到35℃以上,抑制了菌丝的正常生长,造成菌棒转色慢。
生产过程中,棚内温度最好控制在33℃以下,温度过高时,要增加遮阴物,特别是草帘过薄,遮荫效果不好的大棚,要增加草帘的覆盖层数,或加盖遮阳网,严禁阳光直接照射到菌棒上。
二是水分管理。
转色期间棚内空气相对湿度70%~80%为宜,转色时环境湿度过大,会引起菌丝徒长,影响产量。
湿度过小,菌棒难以转色。
转色前期,管理上,可在早晚进行地面洒水,增加棚内的空气湿度,不要在中午喷水,也不要直接向菌棒上喷水。
菌棒转色后进入雨季,棚内空气湿度较大,要停止喷水,若湿度超过80%时,可向地面洒干石灰粉降湿。
三是变温管理。
在香菇转色期前,白天棚上要盖草帘,底下留通风口,进行正常的通风,晚上可揭开草帘和薄膜让空气充分进入。
这样,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可达到10℃以上,连续3~4天的大温差刺激,菌棒表面就会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很快即进入转色期。
四是刺激转色。
干湿交替的刺激,有利于转色,喷水后空气越流通,越容易转色。
因此,在通风换气时,还要注意结合通风进行喷水保湿,人为地创造干干湿湿的条件。
另外,光线明暗交差的刺激也有利于转色,要增加散射光照射,棚内散射光的光照强度至少要达到25勒克斯,这样有利于转色。
五是加强通风。
生产实践表明,温度达到34℃以上,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菌丝也可安全越夏,而不通风时,持续4个小时34℃~35℃以上的高温,就可能造成“烧菌”,导致菌丝死亡。
目前正是香菇越夏高温季节,常常会出现35℃的高温天气,必须加强通风。
香菇转色期间的管理要点

香菇转色期间的管理要点香菇转色期间的管理要点正常情况下,香菇生理成熟脱袋至转色结束需15天左右。
一.温度1. 范围在18—23℃之间较理想.2. 注:温度不能超过26℃或低于15℃,不易专色。
二.光照1. 光照越强转色越快2. 注:尽量不要让中午的太阳光直射三.通风1. 通风的尺度要灵活掌握,不要太按规矩操作。
要通对流风。
空气越好转色越快。
2. 注:①通风时遇到大风天气时要反风向通风.②不管通什么样的风,都要避免让风直接吹到菌棒。
(例如:温室大棚的前脚就要上40厘米高的地角膜来解决)四.湿度1. 范围在85—%90%之间2. 注:湿度不够会造成表面干燥,直接终止转色。
变色管理概述1.脱袋盖膜的前2-4天内尽量不要翻动薄膜,维持保湿和恒温。
如超过25℃时,要短时间掀膜降温。
气生菌丝长至2毫米,可加大通风次数或喷2%的白灰水,促使菌丝倒伏。
倒伏后每天掀膜2-3次,每次20—30分钟。
此时以手指触菌棒表面有指纹印,表明干湿相宜。
在黄水形成初期,要稍延长掀膜时间,也可以轻度喷水一次,待黄水珠大量吐出时用喷枪将黄水珠冲洗掉,通风1-2个小时至菌棒稍干。
往复几天,即可完成转色。
2.注:①在湿度过大或温度过高时都要用通风来解决,解决不及时极易产生毁灭性的木霉菌。
尤其是在黄水产生期一定要看住温度。
②温度过高会造成菌棒发泡,一定要关注温度。
③在转色中后期,可适当给些温差刺激,避免菌棒光板不爱出菇。
以上只是本人简单的经验操作,写的不十分详细,仅供参考资料来源: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香菇的转色技术

香菇的转色技术大部分香菇品种经过60~70天的发菌培养后,当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即可脱袋转色。
生理成熟必须同时达到以下几点:1.菌丝长满菌袋;2.长满培养料的浓白菌丝继续发育,菌袋四周的菌丝体出现膨胀;3.袋壁四周膨胀的菌丝上隆起瘤状物,用手握菌袋,有弹性的松软感;4.瘤状物占袋面的三分之二左右;5.接种穴四周,开始出现棕褐色。
这时候就可以把香菇菌棒脱袋转色了。
脱袋必须掌握好时机,脱袋过早,菌丝没有达到生理成熟,转色困难,不利于子实体发生;脱袋过迟,过于成熟,造成菌膜增厚,影响正常出菇。
脱袋后的菌棒,摆放在提前经过消毒处理的菇棚内。
要抓紧速度,一畦一畦地摆,菌棒间隔3~5厘米,鱼鳞状摆放。
每一畦摆满后,覆上薄膜,一畦成一个小拱棚。
脱袋后的3~5天,尽量不要翻动薄膜,使菌袋表面的菌丝在新环境中恢复生长。
菌棒适宜的具体的条件是温度尽量维持在18~23度左右,湿度90%左右,使菌丝在一个温暖潮湿的稳定环境中继续生长。
如果小拱棚内气温超过25度,我们要及时进行揭膜通风,降低温度;温度太低时,要采取提温和保温措施。
同时,要在白天向地面或菇棚空间喷水,但一定不能向菌棒喷水,保持空间相对湿度85%~90%。
脱袋后5~6天,当菌棒表面长满浓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时,要增加掀动膜的次数,每天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以增加氧气和散射光照,拉大菌棒表面的湿度差,限制菌丝的生长,促使开始转色。
当7~8天开始转色时,可加大通风,每次通风1小时。
结合通风,每天向菌棒表面轻喷水1~2次,喷水后要晾1小时左右再盖膜,迫使表面菌丝倒伏并转色。
连续喷水2天。
这样经过十天半个月左右的管理,整个菌棒表面变为一层棕褐色的菌膜时就转色完毕。
转自:甘肃省“12316三农”食用菌栽培专家李锦龙。
香菇菌棒越夏和转色及其他(四)

香菇菌棒越夏和转色及其他(四)香菇菌棒越夏的核心操作目标其实有几个,温度只是一个方面,但只要其中一方面没做好,其实都要影响后期的产出。
前面谈过温度本身不是直接导致菌棒问题的主因,许多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比如,通风就影响了热量积聚和温差、蒸发,而温度影响菌丝呼吸强度、内部氧供应状况、蒸发、以及菌丝的自身抗性。
淋水影响表面局部温度、空气相对湿度、菌棒的气体交换,等等。
所以,必须用多因素联动的概念去理解越夏的技术性调控,而站在基地建设设计和区域发展规划高度来看,中国香菇菇棚也应该结合上述内容,才能做到有利于长远的运行和效果。
10月份,兰州举办了“2021西北食用菌生产技术创新与乡村振兴研讨会”,我蹭会去听了一天的大部分报告,有个感觉就是其实会议报告大部分都是谈自己那里做什么,做的怎么样,当然不会自曝家丑。
然而对于当地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老实说没有,一点点都没有,也难怪,有几个人像我这样流窜全国并且整天无所事事胡思乱想呢。
你要边教授去这么干,他的所长、博导、会长、专家各个头衔的一系列应酬工作就不要干了(头衔越多越忙,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人有异议)。
西北香菇生产,是基本上不要考虑越夏的,但却要考虑越冬,这就是因地制宜。
我前几天写文章说我与边银丙教授和而不同,涉及到的不同,主要是我认为在不同的地方,应该如何做好规避当地的极端状况的规划,而不是回避不利因素放弃发展。
其实从任何地方讲,不适合常规生产的地方只要有足够的人口量,有消费需求,市场就最好,同样生产水平时效益更好。
而每一个大区域,都有相对环境适合的小气候区域,如相对海拔差500米左右的山区。
所以,越夏这个题目,对于那些执意坚持原有条件和技术路线的地方来说,基本上还是对牛弹琴。
而对于那些真正想要扎实稳重的做好区域香菇事业的地方,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比如今年四月我去看河南泌阳的香菇生产,虽然我非常认真的考虑了他们的情况,提出意见,但看来李晓这位临时县太爷也未必能够采纳,当然也可能他说了不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菇菌棒的转色措施
在香菇的袋料栽培过程中,转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旦转色失败,香菇则明显减产且品质下降,严重的会导致绝收。
失败原因①培养料配方中的麸皮用量过多,造成菌丝营养过剩;
②脱袋时菌丝尚未达到生理成熟,脱袋后菌丝继续营养生长,造成菌丝徒长;③脱袋后气温偏高?穴25℃以上?雪,造成菌袋表面气生型菌丝徒长;④脱袋后气温偏低?穴18℃以下?雪,表面气生型菌丝生长缓慢或停滞;⑤脱袋后菇床内湿度不足或遮阳不够,造成菌棒失水,抑制了表面气生型菌丝的正常生长;⑥发生病虫害。
前三种情况往往造成菌棒转色太慢,菌皮过厚,颜色发黑,出菇明显推迟,菇量少、个体大,潮次不明显,秋冬菇比例大大下降。
后三种情况可导致菌棒不转色或转色很浅,菌皮太薄,保护作用差,生产上表现为出菇快、朵小、畸形菇多,菇品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
预防措施①培养料配方中的麸皮比例应在20%~22%,使用桑枝木屑时麸皮用量应小于20%。
②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再脱袋,其标志是:袋内瘤状凸起由硬变软,接种穴附近变成咖啡色,有香菇原基形成,菌棒富有弹性。
成熟度适宜的菌棒,转色容易控制,出菇整齐、潮次明显。
③掌握好栽培季节,脱袋时气温在20℃~25℃为宜。
脱袋后如遇高温天气,则要加厚遮阳物,加强通风,提高菇床及环境的湿度,防止菌棒脱水;如遇低温,要盖严薄膜,增加迎
风面篱笆的厚度,防止冷空气直接吹入菇床,中午前后要增光增温。
④脱袋后菌棒失去保护,易失水或遭受病虫害侵入。
因此,脱袋前菇床要进行消毒,并保持湿润状态,做到边脱袋边覆盖,膜内湿度保持在60%~95%。
初次栽培香菇的农户,可采用破袋后先出一潮菇再逐步脱袋的办法,虽然费时但技术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