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年号
高考文化常识之帝王年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 系为庙号。如秦始皇、秦二世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为庙号,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
1、下列称谓中全属于谦称的一项是( C )
A. 孤 足下 不才
B. 愚 仆
小子
C. 妾 寡人 臣
D. 不谷 不才 竖子
《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 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
乐”分别是( B )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如唐中宗的尊号是“应天神龙皇帝”
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 孝德应道皇帝”
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 神圣纯皇帝”。 由于尊号太长,所以平民百 姓很少称呼皇帝的尊号。
• 大体来说,对于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 称呼他们的谥号,例如汉武帝、魏孝文帝、 隋炀帝;
• 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 • 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
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责,下令废 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 复,一直沿用到清末。
• 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 报请新任皇帝裁定公布。
•
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
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
•
•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
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辽太祖、金太祖等;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
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1,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必背文化常识(精华版)一、名字号出生取名,成年定字。
自称称名,称人称字。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岁、女 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二、古代表年龄称谓的词汇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2、孩提:指2——3岁的儿童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13、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谥号、庙号、年号【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用于后人祭奠的牌位上的名号。
【年号】年号是古代皇帝在位时的纪年方式。
区分:庙号:祖宗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明清科举制度臣)二甲:若干三甲:若干五、三省六部【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庙号、谥号、年号【刘希国】

高考试题
帝王谥号是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高考试题(2007年江西省高考文综卷)
帝王谥号是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 无谥号 B、汉武帝 庙号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年号
文化常识积累
古代帝王的 谥号、庙号、年号
谥号:
始于周朝,是指帝王、贵族等死后,依 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如齐宣王的“宣”,楚庄王的“庄”,隋炀帝的 “炀”,汉武帝的“武”(威强睿德曰武)。
庙号:
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我国封建时代,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宗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
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太祖、清太祖……。而 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
指皇帝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
年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即位的第一年称为建元元年,次年称为建元二年,以 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位君主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 改元,明清两朝的皇帝用年号来称谓,如明思宗被称 为崇祯帝,清圣祖称为康熙帝。“康熙”为年号。
今日对“庙号” 的质疑
玘中流矢卒,子盖上其功,特赠正任观察
使,官其后九人,庙号忠勇。 1.通常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 起的名号。 2.后世亦用以称父殁后在宗庙所立之木主。
例如:
李世民:
年号:贞观 庙号:唐太宗 谥号:文皇帝
朱元璋:
年号:洪武 庙号:明太祖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 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爱新觉罗· 玄烨
年号: 康熙 庙号:清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 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历史常识汇总之天干地支、谥号庙号等

一、古代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会出现奇偶相组合的现象。
(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提示]历史命题中常考的是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较为简便的换算方法是: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依次类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示例]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构成了干支纪年法。
比如1901年为辛丑年,1911年为辛亥年,1951年为辛卯年。
辛亥革命诞辰100周年即2011年的时候,天干地支相配应为()A.辛亥 B.甲子C.乙卯D.辛卯[解析]中国古代历法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的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60年又回到甲子、乙丑等。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51年是辛卯年,60年后的2011年也应该是辛卯年,而辛亥革命100周年正好是2011年。
[答案] D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有时,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示例]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朝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②民国26年全面抗战开始③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④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庚子年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三世纪晚期;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26年+1911=1937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1938年-1911=民国27年);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1840年是庚子年。
古代年号资料

古代年号在现代的影响
民间信仰
• 古代年号在民间信仰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如祈求年号吉祥、驱邪避
凶等。
• 古代年号在民间信仰活动中具有象征意义,如春节贴“福”字、对
联等。
文化传承
• 古代年号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意义,如成语、典故等。
• 古代年号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历史研究
• 古代年号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有助于了解历史背景。
文化研究
富历史知识。
• 古代年号承载丰富的历
政治研究
史文化,为文化研究提供
丰富素材。
• 古代年号有助于研究古
代文化特色,弘扬民族精
神。
• 古代年号与政治紧密相
关,有助于研究古代政治
制度和政治理念。
• 古代年号有助于了解古
代皇帝的统治方式和政治
思想。
古代年号的保护与传承
01
文化保护
• 保护和传承古代年号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
稳定性
• 古代年号通常长时间使用,如明清两代的年号稳定。
• 年号稳定性有助于维护政治统治,增强国家凝聚力。
象征性
• 年号代表皇帝的统治,具有象征意义。
• 年号中的字词通常具有象征意义,如“靖康”代表国家战乱。
文化内涵
• 古代年号承载丰富的历史文化,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
• 年号中的字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乾隆”代表乾隆皇帝的
影响年号的美感。
• 有时为避免避讳,会选择其他字词
替代,如“熙宁”替代“禧宁”。
03
古代年号的传承与废止
古代年号的传承方式
世袭制
自主制定
• 古代年号多世袭制,新皇帝即位后沿用前朝年号。
古文化常识之二国号、年号、庙号、谥号(历史纪年法)-高考历史常识

二、 干支纪年法
干支,天干地支的简称,其字如下: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互相配合,以每二个字成 为一个数,即以天干首字甲,地支首字子合为“甲子”的称第 一年,依次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直到最后癸 亥为第六十年。其六十年一个循环。 干支还可以用来纪月纪日纪时。 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干支纪年: 甲午战争(1894年),戊戌变法(1898年),辛酉政变 (1861年,同治帝),辛丑条约(1901年),辛亥革纪年。这种纪年方法,月日同 公历一样,不必换算。
中华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年
如1937年是民国多少年,只要减去1911年,就可算出是民国26 年。反之,知道民国多少年,要换算公历,加上1911年,便可得 出答案。
五、黄帝纪年 是以黄帝降生之年为元年,但黄帝是哪一年降生的,在文献 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各 省政府也跟着使用。 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
六、公元纪年 1、公元纪年的由来 公元纪年,也称公历纪年,或基督纪年。它以相传的耶稣基督 诞生年即公元元年作为纪年起算点(西汉平帝元始元年)。 以这一年为界,在此以前的时间称公元前XX年,在此以后的 时间称公元XX年,或直接称XX年(注意不能写成公元后XX 年)。我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开始采用公元纪年。
【学以致用】
1.(2009海南)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 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 侵华的1900年应是(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B 2.(2008宁夏)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属鸡 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丑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D 3.(2009福建)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 汉 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 D ( ) A .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公元前一世纪为公元前99年~公元前1年……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号与名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号与名【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作改元。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嬴政上尊号“秦皇”。
【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说年号
年号是中国历史记载上的一种特有纪年标识,从汉至清末使用了近两千年。
年号一般是两个字,但也有长达三至六个字的,如梁武帝的“中大同”,武则天的“天册万岁”和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
年号更换除改朝换代必须更换外,—朝之内也时有改换。
如汉武帝从建元到元封每六年—改,从太初到征和每四年改—次。
后来常有一朝一年数改的。
改换最繁的是武则天,所谓“凤凰之多莫过汉宣帝,灵芝之多莫过宋神宗,改元之多莫过武后,宰相之多莫过崇祯”。
自明太祖以洪武一号终其世后,直到清末帝宣统基本上都是一帝一号,给纪年带来莫大便利。
年号由于改换频繁,不免有所重复,异代相重尚不足怪,甚至有同一朝代而相重的。
如晋惠帝与晋元帝都以“建武”为年号,二者相隔不过14年,足见其朝臣之无知。
年号的定名除为“章述德美,昭著祥异”、“弭灾厌胜,计功称伐”而选用一些美好字眼外,有些衰微之世为取绍圣中兴之意,往往截取盛世年号里的字,合成新的年号,如唐德宗合唐太宗“贞观”与唐玄宗“开元”,定“贞元”新号。
年号由于避各朝讳而有异辞,如唐中宗讳显、玄讳隆基,唐人凡追称高宗显庆年号多云明庆,永隆年号多云永崇,这对鉴定古物、版本均有借助。
年号拟定后感到有问题时亦可废弃不用,如唐高宗曾拟用“通乾”年号,后因“通乾”的反语是“天穷”而停用;宋神宗曾拟定“美成”、“丰亨”二年号备选,但因“美成”是“羊大带戈不可用”,而“亨”字是“为子不成”而废弃。
也有以年号的谐音而影射政治的,如明海瑞曾在一疏中说:“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磬,十余年来,天下极矣。
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也有以年号命名作政治宣传的,如三国蜀号“章武”、魏号“黄初”,吴就号“黄武”以示要吞并魏蜀之意。
有些人使用年号常割并,如明的庆历启祯(隆庆、万历、天启、崇祯)、清的康雍乾。
年号不仅封建政权使用,农民起义军也使用。
如黄巢的“金统”、方腊的“永乐”、韩林儿的“龙凤”和李自成的“永昌”等。
宗教经典中也自用一套年号,如道经中有“延康”、“开元”等。
其他国家也有用年号的,如日本有“文明”、“天元”,新罗有“建元”、“太和”,高丽有“天授”、“光德”等,这些都证明我国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影响之大。
年号除用来纪年外,还有铸在钱币上以表明政权的。
钱载年号是从宋孝武帝孝建初铸四铢钱、文曰孝建开始。
年号还有用来命名州县的,如江苏昆山县东乡是宋宁宗嘉定十五年置县的,于是即以年号“嘉定”命名,以后沿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