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楷书大家
【黄氏名人】书法大师黄自元简介

【黄氏名人】书法大师黄自元简介家史简介黄自元,字敬舆,号澹叟,清代著名书法家,1836年(道光17年)生于安化县龙塘乡一望族。
左宗棠曾说:“安化之黄,自元以来,多闻人,所居龙潭里,齐木蔚然,为邑巨姓。
”仅晚清时期,龙塘黄氏一门,就出了三位进士——黄德濂、黄自元、黄凤岐。
黄自元的曾祖父黄崇赞,字襄皋。
生前致力于古文辞、经史子集的研究外,还旁通数学、中医、天文、舆地之术,晚年录《春秋》三传24卷,先儒《四书讲义》6卷以课子传家。
祖父黄德濂(1786—1849),字劭怀,号惺溪。
嘉庆十八年(1813)举于乡,二十二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
与同乡陶澍过从甚密,俱致力于经世之学。
道光二年(1822)任御史。
后又历任山西朔平府知府,云南开化知府,云南顺宁永昌知府等。
其父黄渥田,道光年间举人,曾任陕西监司等职,精诗文,擅书画。
黄自元出身于书香门第,受家风所影响,好学多思,勤勉上进。
同治六年(1867年)即举于乡,次年,参加殿试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江南乡试副考官。
郑沅在《敬舆公七十寿序》中曾记述说:“典试江南,被议镌级。
或云可以入资捐复,而卒不可为。
终被朝廷昭雪,起用检讨。
” 光绪年间,黄自元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简放甘肃宁夏知府。
在任期间,他了解民间疾苦,重视水利建设,努力发展农业生产,为百姓谋福祉。
长沙郑沅在《敬舆公七十寿序》中曾这样记述道,他常“跨马出巡,考察河工,征求民隐;进而精修暗洞,以泄黄河之卤,宁夏人至今利之”。
至中年,母故。
黄丁忧回籍。
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春天,朝鲜发生大规模的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国王李熙请求清廷出兵镇压。
清廷派淮军将领叶志超率领一千五百多人的部队赶赴朝鲜,协助政府镇压农民起义。
与此同时,倭国以保护本国使馆和侨民为借口,也向朝鲜派遣军队达两万多人,占据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战略要地,包围了叶志超的清军。
日军开战了。
光绪对李鸿章下达命令,要其迅速备战。
褚遂良楷书特点

褚遂良楷书特点褚遂良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风格独特,深受后世之爱戴。
褚遂良楷书以其笔画横直有力、端庄古朴、雄健豪放的特点而著称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褚遂良楷书的特点和魅力。
一、笔画横直有力褚遂良的楷书笔画横直有力,显得刚中带柔,极具气势。
他的笔画沉稳有力、刚健有劲,像翻江倒海一般。
这种笔画的特点在于线条简练而富有变化,字形苍劲有力,使人感到一股强烈的磅礴之气。
这种笔画风格可以说是他独有的,成为了他作品的标志。
二、端庄古朴褚遂良楷书风格端庄古朴,风格沉稳,直接的反映了他内心的严谨和稳重。
他的作品中字形上不浮华,而独具雅致和沉静之美。
他的书法注重体现书家的人品和文化水平,通过书法表达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
三、雄健豪放褚遂良楷书笔势雄健豪放,给人印象深刻。
他的笔致雄健磅礴、豪放有力,运笔独特、遒劲有度,使人想到河山壮丽、英雄豪迈。
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带有一种气魄,令人心潮澎湃,意气飞扬。
四、结构良好褚遂良的楷书结构紧密严密、清晰有序,字形稳重端庄,布局大方得体。
字形严谨,每一个笔画都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彼此之间有着完美的平衡和协调。
褚遂良的书法风格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也注重了结构上的完整和稳定。
五、刚劲有力褚遂良楷书的特点之一是笔画的刚劲有力。
他所用的笔画具有很强的力度和韧性,使人感到一种厚重的力量。
六、气贯长虹“气”是指笔人的气质和精神意志,也可以指作品所散发出来的气魄感受。
褚遂良的作品有一种磅礴的气势,气贯长虹,犹如云卷云舒,雄赳赳、气昂昂,而又极富情趣和韵味。
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灵气、神韵,使人不仅能把握笔画上的线条美感,更能感受到深沉、奇妙的“气”感。
综上所述,褚遂良楷书特点独具风格,他的书法风格凝聚了古人遗留下来的书法精华,也融合了书法的个性流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
他以雄健的笔墨、磅礴的气魄、端庄的风骨、清晰的结构为特点,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美妙。
范文程乾隆

范文程乾隆范文程,字子熙,号梅溪,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和文学家。
他的艺术成就在清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清代书画大家之一”。
生平范文程于乾隆十年(1745年)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
他的祖父范宗蕴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和篆刻家,父亲范宗鼎也是一位书画家和篆刻家。
范文程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学习书法、篆刻和绘画。
范文程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兼善行书、草书和隶书。
他的书法风格清秀秀丽,笔画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篆刻也非常出色,尤其擅长小篆和隶书。
他的绘画作品以花鸟画和山水画为主,画风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范文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散文和书信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誉为“文学巨匠”。
艺术成就范文程的艺术成就在清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书法、篆刻、绘画和文学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范文程的书法风格清秀秀丽,笔画流畅,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兼善行书、草书和隶书。
他的楷书笔画清晰,结构严谨,字形端庄秀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行书和草书则更加自由、灵动,富有生命力。
他的隶书则更加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清代楷书第一人”。
范文程的篆刻也非常出色,尤其擅长小篆和隶书。
他的小篆和隶书笔画刚劲有力,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篆刻作品被誉为“清代篆刻第一人”。
范文程的绘画作品以花鸟画和山水画为主,画风清新自然,富有诗意。
他的花鸟画笔法细腻,色彩鲜艳,富有生命力。
他的山水画则更加自由、灵动,富有诗意。
他的绘画作品被誉为“清代画坛巨匠”。
范文程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书信。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散文则更加自由、灵动,富有文学气息。
他的书信则更加真挚、感人,富有人情味。
他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文学巨匠”。
影响范文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篆刻、绘画和文学作品都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清朝书法家永瑆生平简介

清朝书法家永瑆生平简介成哲亲王永瑆(1752年3月22日-1823年5月10日),号少厂,一号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满洲爱新觉罗氏,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
清朝著名书法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书法家永瑆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永瑆生平简介在皇族中,爱新觉罗永瑆算是活的比较长命的了,他去世的时候已经72岁,也算是高龄了。
永瑆,成哲亲王,在《少年嘉庆》这部电视剧中,就有对永瑆的描述。
张默饰演的永瑆对皇位虎视眈眈,用尽心机,城府颇深,最终阴谋败露,暗淡收场。
不过这跟资料上的记载还是有出入的,在乾隆的众多皇子中,永瑆也算的上是比较优秀的了。
不得不提的是他的书法,他的书法被后人所称颂,擅长楷书与行书。
据说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写得一手好字了,自己又非常喜欢这方面,又常常到乾隆那里去得到教导,后来还分别学习了有“楷书四大家之一”之称的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书法日益增进。
永瑆的书法可谓是综合了赵孟頫的圆润与欧阳询的方劲,自成一体。
有说法,当时他鼎盛的时候,很多人人得到永瑆的一个字都要视它为珍宝一样好好珍藏起来,足以证明他在书法上的造诣。
根据资料记载,永瑆的子嗣还算多,共生了五个儿子,三个死了,两个分别过继给了三阿哥和十二阿哥。
据称,著名演员沈傲君的丈夫就是永瑆的后代。
乾隆皇子永瑆永瑆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乾隆对这个儿子还算不错,当时和珅被抄家的时候,乾隆还把和珅的府邸赐给了永瑆。
为什么在皇位上乾隆没有选择这个儿子呢?乾隆一共有17个皇子,向来都有以嫡长子为储君的说法,乾隆也无例外的封了他的大儿子永琏为太子,不过不幸的是,大儿子不到成年就去世了,后来乾隆又立了二儿子为太子,造化弄人,二儿子也在其两岁时夭折。
乾隆因此心力交瘁,不得让下面的人再说立储君一事。
乾隆在前期也算是个明君,做了很多造福百姓的举措,在位六十年的他,后期对权利的享有应该非常痴迷,所以也迟迟未立太子,等他再次立太子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而这时候他的很多儿子已经去世,剩下的皇子已经不多,永瑆就是其中一个。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张伯英(1669-1732),字康之,号濒园,山东滕州人,清代著名书法家。
他的楷书风格独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誉为“风格独特,自成一家”,是清代楷书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将对张伯英楷书风格进行探究。
一、张伯英的生平张伯英生于清康熙八年(1669),祖父张钦成是清代官员,父亲张榛是滕州府同知。
他自幼聪颖好学,喜欢书法和绘画。
后来,他跟随李梦陵学习书法,深受其影响。
他的师承关系为:李梦陵,熊汝霖,熊正鼎,张梁。
张伯英的书法造诣非常高,尤其擅长楷书。
他的书法风格受到戚继光、乔吉、钟洪等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楷书在清代书法中颇有影响力,被誉为“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为清代楷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政治上,张伯英先后担任过南京江宁道、浙江嘉兴府、江苏常州府等地的知府、道员等官职。
他在政治和书法上都有较高的成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
二、张伯英楷书风格探究张伯英的楷书笔画刚劲有力,简练有力,墨迹苍劲有力。
“苍劲有力”是形容张伯英楷书的最恰当的词语之一。
他的楷书笔画刚毅有力,有着明显的个性和风骨。
笔画线条刚柔相济,运笔沉稳有力,字迹饱满厚实,挺拔有力,极富有张力和震撼力。
其字体刚健,纵横有致,一气呵成,给人以稳重大气之感。
张伯英的楷书结构严谨,比例匀称。
他的楷书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字形比例匀称,横竖撇捺布局得当,整体美观大方。
他的字体偏向于方正,字形端庄规矩,条干工整,横竖交错,整体匀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张伯英的楷书虽然刚劲有力,但是并不失严谨细腻。
他的楷书字体虽然刚劲有力,但是并不失严谨细腻,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注重过程。
他的笔法刚中见柔,用笔舒缓,且轻重得当,运笔疾稳,结体匀称,结构清晰,格局严谨,丝毫不显粗犷之气。
张伯英的楷书兼收并蓄,师法颇广。
他的楷书多方刻印,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他在书法上多方汇集,兼收并蓄,师法颇广,对戚继光、乔吉、钟洪等人的书法风格都有所吸收,但又能够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书法家排行榜

历代优秀书法家排行榜1.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著名的作品尚有《官奴帖》《奉桔帖》《快雪时晴帖》《黄庭经》等.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
2.王献之:王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楷书四大家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3.颜真卿:书风饶有筋骨。
悲恸处所作行草《祭侄文稿》后世评为“天下第二行书”。
4.柳公权:大凡小学生练毛笔基本都是从柳体开始的,柳体秀丽端庄又是适合初学者。
柳体与颜体并称“颜筋柳骨”。
5.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6.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宋朝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7.苏轼: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8.黄庭坚:书法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9.米芾:善诗,工书法,精鉴别。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10.蔡襄:蔡襄书法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11.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将古代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12.张旭:善书法,以草书为最,时人称为"草圣” 。
他把当时流行的”今草”书体,发展成为笔法放纵,字形繁多变化的"狂草"书体,做到笔未落而意在先,书虽尽而心相连,成为我国狂草书体的奠基人.13.怀素: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
清代最著名30位书法家,值得收藏!

清代最著名30位书法家,值得收藏!导读: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
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
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
今天推出的《清代书法三十家》,是我们了解清朝书法的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专题。
一、前期(顺治至康熙年间)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一)延续晚明行草新书风的主要人物:王铎、傅山、朱耷、许友等这些书家,多数对晚明时期的行草新书风有切身的体会,有的(如王铎)本身就是其中的主将;有的(如傅山)虽然主要生活在清初,但是国破家亡的伤痛,也使他们无法在一种悠游清和的心境下从事艺术创作,因而对晚明新风有热切的推崇。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嵩淙道人、雷塘渔隐、兰台外史、烟潭渔叟、痴仙道人等,洛阳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又为南明小朝廷的东阁大学士。
1645年南京被破降清,顺治间官授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享年61岁。
王铎学书推重古典,特别强调“宗晋”,认为“书未宗晋,终入野道”(《观宋拓淳化帖》)。
他一生坚持一种学习方法,“一日临书一日应索请”,始终让自己的艺术创作保持与古典之间不间断的交流,所以传世临帖作品极多。
但他的临帖,常常大量掺入自己的意思加以改造,有些作品明显是根据记忆而背临的,因而有时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创造。
同晚明的很多书家一样,他在世时就将自己的一些作品刊刻成帖,汇集成书,其中著名的有《拟山园帖》、《琅华馆真迹帖》等。
高垲楷书《滕王阁序》

高垲(1769-1839) ,字子高,号爽泉,钱塘(今浙江杭州)布衣。早弃举子业,专力学 书,得欧、褚神髓。嘉庆中,阮元抚浙,延校金石文字,并手录薛氏钟鼎识跋刊之。大江南 北名胜碑版多出其手。复精绘事,尤工花鸟、草虫,取法宋、元,钩勒设色,均极精妙。偶 治印,亦秀劲有法。卒年七十一。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6 -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7 -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8 -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9 -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1-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2-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3-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4-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5-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6-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7-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8-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9-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资料:网络 编制:YINGE
- 10 -
清代高塏楷书《滕王阁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故郭君墓志铭》全称《魏故左将军太中大夫郭(肈)君墓志铭》。志高 49.5cm,宽50cm。志文凡19行,满行19字,全文共340字,楷书,存有方格, 撰、书、刻者不详。
• 王文治工书法,能得董其昌神髓,与梁同 书齐名。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潇疏 秀逸 王文治像 • 之神韵,时称“淡墨探花”,“谈墨翰 林”。善画墨梅,韵致卓绝,诗宗唐、宋, 自成一家,并精音律之学。
课 弘 册 页 》 《楷 书 临 魏 碑 字 师 一 法 ·
·
临<始平公造像记》
弘一 楷书佛说大乘戒经 手卷
郑孝胥(1860-1938),近代著名政治家、 书法家。福建闽候人。清光绪八年(1882) 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 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 居。1932年任伪满州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 1935年下台。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 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 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倡 导者之一。另同名的有:红军团长郑孝胥 (1904-1929) 江西清江人。
九 十 六 字 册 》 《南 唐 四 百 书 楷 谦 之
赵
张裕钊
张裕钊(1823~1894))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 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贴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 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 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 昌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张村人。道光二十六年 (1846)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 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 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 喜文事”,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 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王澍楷书《汪府君墓志铭》
记 》 十 二 屏 年 作 楷 书 《岳 阳 楼 王 澍
1732
• 清朝成亲王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是乾隆的 第十一个儿子,嘉庆皇帝的哥哥,他在嘉庆年间 担任军机处。行走。他最开始学赵孟頫的书法, 后来也学习欧阳询书法的特点,并广泛地临摹晋、 唐、宋、明各家书法,因而形成了端正清丽、劲 俏流畅的风格。他的书法风格更多地承袭了赵孟 頫书法的特征,显得十分圆润、端美,具有朝廷 广阁体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欧阳询书法转折方 劲的特征,这一点有别于广阁体一味追求端正俊 美。成亲王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是清代著名 的书法家,他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乾隆四 家。 道光三年,永瑆薨,年七十二,谥哲,为成 哲亲王。
清 张 裕 钊 楷 书 千 字 文
(
)
(清)张裕钊楷书节录韩愈新修滕王阁 记
弘一法师
• 弘一法师即李叔同(1880年-1942年), 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 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 号晚晴老人。生于天津河东,祖籍山西洪 洞,明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 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 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 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 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 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
何 绍 基 《楷 书 册 》 局 部
集 何 图 绍 记 》 楷 书 《 西 园 雅 基
赵之谦
•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 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庵、 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 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 等大师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王 文 治 楷 书
邓石如
•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碑学开拓者 和奠基人。邓派(亦属皖派)篆刻领军人 物、细朱文发展转折人物。在中国书法、 篆刻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初名琰,字 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 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 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
清代:邓石如《楷书警语轴》
成亲王楷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 亲 王 楷 书 《笙 赋 》
钱沣(1740-1795),清代清 官、书画家。字东注,一字约 甫,号南园。昆明市人。工楷 书,善画马。
钱 沣 楷 书 四 屏
•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 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 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 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 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年) 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 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 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 士。工书,尤长小楷,传世书法作品以行 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 谥文清。
郑 孝 胥 楷 书 立 轴
• 1668年生,1743年逝世(一说卒于1739 年),江苏金坛人。清代书法家、字若霖, 篛林,若林,号虚舟,亦自署二泉寓居, 别号竹云。官至吏部员外郎。康熙时以善 书,特命充五经篆文馆总裁 王澍像 • 官。工书,善刻印,尤以书名。告归后益 躭书,名播海内,摹古名拓殆遍,四体并 工,于唐贤欧、褚两家,致力尤深,辄跋 尾自道所得。
清代楷书大家
清代帖学大坏,碑学兴起,一些书家认为学假晋字不 如学真唐碑,他们觉得欧阳询和褚遂良的字有八分遗 法,颜真卿的字有篆籀笔意,学习汉魏碑版可以先从 唐楷入手。因此到清代初中期,唐楷复苏,王澍、成 亲王和翁方纲等学习欧阳询楷书,钱沣等学习颜真卿 楷书。到清代中后期,随着碑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开 始利用六朝的碑版墓志和造像题记来托古改制,在点 画和结体上发明许多新的处理方法,邓石如、何绍基、 赵之谦、张裕钊、郑孝胥、于右任、弘一等人将魏碑 与唐楷相结合,开创出各种新的书法风格和形式。
邓石如楷书一卷
书 乐 天 故 事 ( 石 如 邓
1739— —1805 楷 )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 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 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 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 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 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 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 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何绍基有《惜道 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 文段注驳正》等。
刘墉 楷书
包世臣(1775一1855)安徽泾县人。清代学者、 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 外史。嘉庆二十年举人,曾官江西新渝知县,被劾去 官。包世臣学识渊博,喜兵家言,治经济学。对农政、 货币以及文学等均有研究。28岁时遇邓石如,师从 学篆隶,后又倡导北魏。晚年习二王。自称:“慎伯 中年书从颜、欧入手,转及苏、董,后肆力北魏,晚 习二王,遂成绝业。”自拟为“右军第一人”,自负 之极。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 楫》等鼓吹碑学,对清代中、后期书风的变革影响很 大,至今为书界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