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酯化酶研究及应用进展

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酯化酶研究及应用进展

张楷正;黄海

【摘要】Esterifying enzy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Nongxiang Baijiu.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s of es-terifying enzyme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its reaction properti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Nongxiang Baijiu. Meanwhile, the prospects and the problems of esterifying enzyme in the research and in the application were discussed.%酯化酶是浓香型白酒生产上的重要酶类。概述了浓香型白酒生产中酯化酶的研究现状,讨论了酯化酶的反应特性、酯化酶技术在酿酒行业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当前酯化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6(000)002

【总页数】4页(P93-96)

【关键词】浓香型白酒;酯化酶;研究进展

【作者】张楷正;黄海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川省酿酒研究所,四川广汉6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3;TS261.4

众所周知,白酒中约2%的呈香呈味物质是决定酒体质量的重要物质。在香味物质中,酯类成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白酒香型的划分就是以主体酯类物质来区别的,如浓香型白酒以己酸乙酯为主体香、清香型白酒以乙酸乙酯为主体香。而酯类物质的合成——酯化,就是酸和醇反应,脱水而生成酯。在微生物体内温和

的环境中,此反应需有酯化酶的参与方能顺利完成。

酯化酶不是酶学上的术语。酯化酶亦称羧基酯酶,它是催化合成低级脂肪酸酯的酶

类的总称,白酒生产中是指脂肪酶、酯合成酶、磷酸酯酶的统称[1]。该酶既能催

化酯的合成,也能催化酯的分解。因此,白酒行业习惯分别称为酯化酶和酯分解酶。酵母、霉菌、细菌中均含有酯酶。目前已经发现,红曲霉、根霉中许多菌株有较强

的己酸乙酯合成能力。酯化酶不同于酶学上的脂肪酶,脂肪酶的正式名称是甘油酯水解酶。它既能将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又能催化脂肪的合成,即脂肪酶是指

水解一类特殊的酯类——三羧酸甘油酯的酶,而酯化酶则是可以水解羧酯键的酶。

酯化酶的理论基础为酶在有机溶剂中作用,直接将酸与醇催化合成酯类,包括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在白酒生产中已应用的多为乙酸乙酯合成酶及己酸乙酯合成酶,酯化酶对成品酒的风味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酯化酶的反应特性与酯化微生物有关。一般认为,在酿酒微生物中酵母菌合成乙酸乙酯的能力较强;但在对己酸的酯化能力上,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栗山一秀认为,酵母的酯化力远远大于曲霉的酯化能力,当酵母与曲霉共同作用时,则己酸乙酯产量大增[2]。“北斗试验组”[3]认为,大曲对己酸的酯化能力优于麸曲,酵

母的酯化能力并未表现出优越性,反而不及麸曲,这一点与吴衍庸的研究结果类似[4]。

大曲中的红曲霉、白地霉、根霉和毛霉均具有酯化能力,且相同的酯化酶对不同的有机酸催化成酯的能力也不一样。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从生物化学方面讲,凡是酶,其本质都是蛋白质(除自催化的核糖核酸酶外),在催化化学反应时均存在反

应底物及产物、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环境的酸碱度和反应介质(反应溶剂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产物或者产物生成量的不同。

1.1 酯化酶催化的底物及产物种类

酿酒工业中酯化酶对酸底物特异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各香型白酒中的四大酯类的合成效果进行研究,主要底物是己酸、乙酸、丁酸和乳酸。

任道群等[5]对红曲霉、大曲以及根霉菌对单一酸(乙酸、己酸、乳酸、丁酸)和

混合酸(各酸等比混合)的酯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曲霉能促进己酸、丁酸及混合酸与乙醇的酯化作用,生成的酯类物质均为己酸乙酯,而且酯化能力极强;大曲能促进己酸、丁酸及混合酸与乙醇的酯化作用,生成的酯类物质均为己酸乙酯,且能促进乙酸与乙醇的酯化生成乙酸乙酯;根霉能促进己酸和混合酸与乙醇的酯化作用,生成少量的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实验表明,及时移出反应产物可促进酯化反应继续进行。

杜礼泉等[6]对丰谷酒业保存的1株烟灰色红曲霉酯酶的酯化特性的研究中发现,

该红曲霉酯酶对乙酸、丁酸、己酸都有较强的酯化作用,生成相应的乙酯,且红曲

霉酯酶是一类专一性很低的酶,属于键专一性的生物酶,在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能同时提高四大酯的含量。

唐玉明等[7]在对红曲酯化菌21-3的特性研究中发现,四大酸和乙醇反应生成相应的乙酯,但是四大酸的混合物生成的物质为己酸乙酯。

由于酯化反应的底物为酸和醇类,两者在酯化反应中不仅是底物,还都是酯化酶的变性剂。在低底物浓度范围,己酸乙酯合成转化率是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这是因为增加底物浓度,可增加酶分子与底物作用的机会,加快反应速率。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一般发酵正常的窖池,产酒多及酸高的,产酯也多,提高了酯化率;但底物浓度过大时,高浓度的酸和醇将影响酶结构的稳定,抑制反应的进行,转化率及总酯含量会下降。

1.2 酶促反应温度

温度是所有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因素。酶促反应中酶能降低底物分子的活化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能增加底物分子运动动能,增加底物分子相互碰撞及与酶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反应速度。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酶反应速度加快,另一方面酶蛋白的热变性速度亦加快,因此,一个合适的反应温度对酶促反应的进行有重要意义。

沱牌曲酒厂采取27℃、29℃、31℃、33℃和35℃共5个温度值液态法发酵28 d (酸度4,酒精度9%vol),发现己酸乙酯的合成温度以29℃为宜[8]。一般认为,酯化过程是在发酵后期进行的,即“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后缓落”阶段。29℃比较符合浓香型白酒的发酵产酯生香情况。

1.3 反应时间和反应介质

一般酯化酶催化的反应,时间长,所得酯类物质相对较高,比如“双轮底”发酵的白酒所含呈香呈味物质就多于普通发酵白酒。2008年,成都邛崃某曲酒厂进行的“双轮底”发酵生产浓香型酒,总酯含量由原来的0.73 g/100 mL提高到1.2

g/100 mL,总酸含量也有相应升高。

反应介质对酯化反应的速率也有较大影响。如在水相中需要100 h的酯化反应,

在有机相(正庚烷)中只需24 h就能完成。与水相催化相比,有机介质可以增加酯化酶的热稳定性,增加非极性底物的溶解度,减少反应副产物,还可能影响酶的底物特异性及酶反应的平衡方向和反应速度。有机溶剂相中酯化反应平衡点与反应速率同溶剂中水含量密切相关,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时,在一个狭窄的初始含水量范围内,酶有较高的催化酯化活力[9]。但在食品工业中,有机相溶剂的存在不利于简化下

游操作步骤,并存在有机溶剂污染食品问题。水相酯化反应虽然进行缓慢,但可以和实际生产相结合,可将酯化产品直接应用到生产中,简单方便。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目的,选用不同反应介质来进行酯化反应。

1.4 反应环境的酸碱度

酯化反应的酸碱度或者反应的pH值对产酯效果影响较为显著,一般应在较高酸度即较低的pH值下进行,大多数窖内或缸内发酵环境基本可满足条件。以己酸乙酯合成为例,沱牌酒厂选取了2.5、3.0、3.5、4.0、4.5共5个不同酸度,在酒精度5%vol、温度25℃时液态法发酵28 d,结果表明,己酸菌生长适宜酸度为3.0以下,而适宜的酯化酸度为4.0。

酯化酶技术的应用是中国白酒工业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在白酒生产中应用的酯化酶制剂是生物酶和活菌体的生态混合体,在发酵过程既有传统大曲的糖化功能,也有生香功能,从而可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出酒率和优品率[10]。

2.1 酯化液串蒸

酯化液是将25%~30%的优质新鲜黄水和65%~70%的酒尾(10%vol~20%vol),再加入约2%的大曲粉、3%的酯化酶制剂、适量窖泥或窖泥培养液及底糟,倒入坛内,混匀,保温发酵40 d,让其进行缓慢酯化反应,即成酯化液粗品。

酯化液粗品可以直接混入底锅或撒至粮糟上进行串蒸,效果较好。李大和[11]试验的酯化液串蒸效果见表1。

2.2 酯化液灌窖

具体操作措施:将发酵成熟的酯化液粗品,在窖池主发酵结束后泼入加粮的酒醅中,再密封发酵60 d,出窖蒸馏。一般总酯含量可提高30%~50%。需要选择窖泥质量好、不渗水的窖池,一般每甑灌入50 kg酯化液即可。同时注意,温度较高的

夏季不宜灌窖。

2.3 高酯调味酒(液)的应用

将酯化液粗品进行三级过滤,最后精滤得到无色透明的高酯调味酒,或者将酯化液粗品注入分馏器,收集酒精含量60%vol以上的馏出液,可得香味浓郁的、己酸

乙酯含量高达4~6 g/L的高酯调味酒,用于中、低档成品酒的勾调,可使普通白

酒向优质酒转化。甘肃泷西渭水酒业集团2003年引进酯化酶技术生产酯香液,用于中低档成品酒的勾调,效果明显好于外购香料[12];吴衍庸[13]等开发的多功能复合香酯酶技术,在河南仰韶酒上应用,使用1 t由香酯酶生产的香酯液,可多出优质酒10 t。

2.4 利用酯化酶制剂提高出酒率及优质品率

将酯化酶用于双轮底发酵和回沙撒糟醅,可以较大地提高浓香型白酒中的总酯含量和优质品率,同时可以提高出酒率。王述荣等[14]研制的粗酶制剂YH-AM用于洋河大曲酒的生产,结果提高出酒率7.21%,提高优质酒率19.55%。信春晖等[15]在扳倒井大曲酒生产中添加复合酯化酶,平均出酒率提高6.7%,优质酒率提高7.3%;贾超英等[16]在泰山特曲生产中添加复合酯化酶,使优质酒率提高6.1%;王晓丹等[17]利用酯化红曲霉FBKL 3.0018制成的酯化酶粗酶制剂,加入到浓香型清酒发酵中(1.5%),用曲量减少了2%~5%,出酒率提高了约2%;从微量成分含量分析,酒品质量明显提高(表2)。

樊琪[18]在山东3株阁老贡酒生产中添加复合酯化酶,使出酒率提高5%,优质酒率为41.2%;束成忠等[19]研究为第1轮发酵后的优质酒率提高16.5%,第2轮发酵后的优质酒率提高6.2%。武建国等[20]以香醅为载体,加入红曲酯化酶等材料,提高优质酒率7.2%~14%,己酸乙酯增幅在124.8~162.5mg/100 mL。酯化酶应用技术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优质酒的比例,同时也使出酒率得到提高;突出了浓香型白酒己酸乙酯的主体香,同时又使几大酯的比例协调,窖香浓郁,酒体丰满,醇和爽净。虽然酯化酶技术渐趋成熟,但当前酯化酶研究中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产酯微生物的选育仍需加强。尚需选育出适应性强、不易变异、酯香风格特点更为突出的菌株,包括酵母菌、霉菌等真菌。

(2)酯化酶的酶活及纯度需要提高。酯化酶制剂大部分还停留在粗酶制剂阶段,

纯度不高。今后应从提高酶纯度入手,生产出商品酯化酶,形成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可满足广大酿酒企业的需要,提高优质酒的占比。

(3)在产酯能力提高的同时,应注意加大对白酒蒸馏环节提香作用的研究,使酒醅中酯香类物质得到较为充分的提取。

(4)在过滤蒸馏出合格的高酯调味酒后,酯化液中剩余的固形物,有待加强研究利用;同时应进一步研究酯化酶在水相中催化分解脂肪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再形成高级脂肪酸酯的过程,以期达到对曲酒风味更为详尽的解析。

酯化酶是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重要酶类,酶量的多少和酶活的高低,与白酒的优质品率密切相关。生产中采取多种方法并合理利用,可以提高出酒率和产品质量。当前应加大酯化酶催化过程的研究,选育风格特点突出的产酶微生物,提高酶制剂的纯度及进行蒸馏提香过程的研究。

【相关文献】

[1]任力申,曹新志,熊俐,等.浓香型大曲中酯化酶提取工艺的研究[J].酿酒科技,2015(5):15-20.

[2]周恒刚.漫谈己酸乙酯的酯化[J].酿酒科技,1998(3):18-22.

[3]北斗科研组技术鉴定材料[R].1988.

[4]吴衍庸,郭世则,卢世珩,等.己酸乙酯酯化菌及酶学研究新进展[J].酿酒科技,1996(2):16-18.

[5]任道群,唐玉明,姚万春,等.酯化酶动力学研究[J].酿酒科技,2006(6):28-29.

[6]杜礼泉,唐聪,古加强,等.红曲霉酯酶酯化特性的探讨[J].中国酿造,2005(1):27- 28.

[7]唐玉明,刘宇驰,卓毓崇,等.红曲酯化菌21-3选育及特性研究[J].酿酒科技,2005(8):21-23.

[8]李家顺.强化窖内产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酿酒科技,1993 (6):13.

[9]王耀,范文来,徐岩,等.浓香型大曲中酯化酶测定方法的研究[J].酿酒,2003(3):18-20.

[10]张志刚,周爱江.复合酯化酶生态菌剂在浓香型白酒中的应用研究[J].酿酒科技,2006(5):55-56.

[11]李大和,李国红.浓香型曲酒酿造生产工艺要素(五)[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1(2):32-42.

[12]吴衍庸.红曲酯化酶新技术及其在中国白酒上的应用[J].酿酒科技,2004(6):29-32.

[13]吴衍庸.酯化酶技术与白酒增香[J].酿酒科技,1999(5):24-25.

[14]王述荣,陈翔,许乃义.YH-AM复合酶制剂在洋河大曲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J].酿酒,2004(2):36-41.

[15]信春辉,胥伟宏.复合酯化酶生态菌剂在浓香型大曲酒中的应用[J].酿酒科技,2002(6):55-57.

[16]贾超英,朱光金,吴阳.红曲酯化酶在泰山特曲发酵过程中的应用[J].酿酒科技,2001(5):57.

[17]王晓丹,胥思霞,班世栋,等.红曲酯化酶粗酶制剂在浓香型青酒大曲酒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酿酒科技,2014(7):43-48.

[18]樊琪.复合酯化酶生态菌剂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J].酿酒科技,2003(1):52-54.

[19]束成忠,王忠英,高臣刚.利用酯化酶提高浓香型白酒优级率的研究[J].酿酒,2001(3):34-35.

[20]武建国,吴雪平,刘景波,等.香醅袋在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的应用[J].酿酒科技,2003(1):53-54.

浓香型白酒大曲发酵成熟过程中四种主要酶产生菌多样性分析

浓香型白酒大曲发酵成熟过程中四种主要酶产生菌多样性分析大曲具有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等功能,不但为大曲酒的发酵、成香提供必不可少的微生物菌群和风味前驱物,还提供发酵所必须的丰富的生物催化剂——酶类。大曲,作为大曲酒品质和产量的重要保障,一直是白酒行业研究的重点。 单宁酶(EC3.1.1.20),也称作单宁酰基水解酶、鞣酸酶。单宁酶能水解没食子单宁中的酯键和缩酚羧键,生成葡萄糖和没食子酸,同时影响着白酒的风味及品质,单宁酶在食品、化工和制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酯化酶是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最为的重要酶类之一,酶化酶含量多少和酶活高低,都与白酒优质酒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蛋白酶在白酒酿造过程,不仅能水解发酵原料和菌体的蛋白质,还能促进产酒和生香、降低杂醇油含量。 脂肪酶为微生物生长繁殖,以及白酒风味物质具有一定影响。实验以单宁酶、蛋白酶、酯化酶、脂肪酶为研究重点,采取平板分离法筛选产酶微生物,通过测算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判断各菌落产酶能力并对菌落形态进行分辨描述,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纯化菌株进行5.8S PCR和16S PCR分子鉴定。 各酶产生菌菌落形态及种属情况如下所示。(1)实验分离得到产单宁酶的真原核微生物菌落共有16个类别,其中真核产生菌有9个类别,比原核产生菌多了两类,且发酵期大曲样品中的真核单宁酶产生菌菌落形态多样性显著多于成熟期的大曲样品。 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产单宁酶真核微生物有三个属(Penicillium、Aspergillus和Byssochlamys),其中Aspergillus有六个种,占全部单宁酶真核产生菌的60%。其次是Penicillium属的Penicillium commune strain、Penicillium chrysogenum strain和Penicillium robsamsonii三个种。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周靖 【摘要】红曲霉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多种酶类和活性物质,采用红曲霉酿酒为我国首创.本文主要综述了红曲的发酵条件、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红曲霉 次级代谢产生的功能性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并对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 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9(000)003 【总页数】3页(P107-109) 【关键词】红曲霉;白酒;代谢产物;强化大曲;功能性成分 【作者】周靖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1;TS262.3 中国白酒是以富含淀粉质的谷物粮食作为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及酒母等作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含酒精的饮料,包括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兼香等12种香型白酒,多达上千种香味成分,以醇类、酯类、酸类、羰基类化合物为主,是风味独特、生产工艺独有的蒸馏酒。红曲霉是腐生真菌,它属真菌门、子囊菌纲,真子囊菌亚纲、曲霉目、曲霉科、红

曲霉属[1]。由于红曲霉具有一定的糖化发酵力和较强的酯化力,用于白酒的发酵 生产,可以适当提高出酒率及酯类化合物的生成量。同时在代谢过程中还产生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次级代谢产物,能够增加酒的营养保健价值[2],故被酿酒界所重视 并加以研究。 1 红曲霉发酵条件及其代谢产物 1.1 红曲霉的发酵条件 红曲霉一般适应温度为15~42℃,最适温度为28~35℃,能耐55℃的高温,最适pH3.5~5.0,能耐pH2.0,最适酒精浓度为5%vol~7%vol,可耐酒精最高浓度达11.5%vol[3]。依据这些生理特性,红曲霉能够适应白酒发酵糟醅偏酸性、含酒精以及有一定的发酵温度等特殊环境。因此,在白酒生产过程中,红曲霉广泛存在于大曲、制曲作坊、酿酒醪液、糟醅中等,很多用于酿酒生产的红曲霉都是从大曲或糟醅中分离筛选出来的,然后再直接用于实际生产,利用红曲霉产生的酶类、功能性成分等次级代谢产物可提高白酒品质。 1.2 红曲霉的代谢产物 红曲霉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蛋白酶、淀粉酶、糖化酶、果胶酶、麦芽糖酶等多种酶类物质[4]。这些酶类物质能够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和糖化效率,有利于提高 出酒率和酯类化合物等风味物质的生成量。另外,红曲霉在发酵过程中还能产生红曲色素、Monacolin K及其金属盐、GABA(γ-氨基丁酸)、麦角固醇等功能性 成分[5-7],这些成分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将红曲霉应用于白酒发酵酿造过程中,能够使红曲霉代谢产生的多种初级和次级代谢物质进入白酒中,从而加强白酒的营养保健功能。 2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 2.1 红曲霉应用于强化大曲 大曲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具有糖化发酵、生香和投粮等作用,其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

红曲酯化酶生产及应用

红曲酯化酶生产及应用 李绍亮;刘子红;李学思 【摘要】将从宋河酒业优质大曲中分离筛选的红曲霉1号功能菌应用于酯化酶生产;将酯化酶应用于黄浆水酯化液生产;将所生产的黄浆水酯化液兑入底锅蒸馏串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样与对照样比较,红曲酯化酶在黄浆水酯化应用中对提高白酒质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明显的效果.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0(000)002 【总页数】2页(P75-76) 【关键词】白酒;红曲霉;酯化液;生产应用 【作者】李绍亮;刘子红;李学思 【作者单位】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鹿邑,477265;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鹿邑,477265;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鹿邑,47726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13;TS261.4 随着时代的发展,酿酒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又深入到酶学领域,使中国白酒酿造技术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酶学应用与研究对浓香型白酒的质量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白酒优质品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从本酒业公司优质大曲中筛选出宋河红曲霉1

号生产酯化酶在黄浆水酯化应用中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始菌种来源 从宋河酒业优质大曲中分离筛选的菌株。 1.2 分离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分离培养基:采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并调节pH 3.5~5.0。 培养条件:将制备好的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放入试管灭菌后,接入少量优质大曲粉进行斜面培养,以满足红曲霉最适生长、繁殖和代谢条件为前提,培养温度为32~35℃,时间 72 h。 一级选育培养后再进行二级选育培养,共做2个平皿,编号为红曲霉1号和红曲霉2号,用接种耳分别接入一级培养选育红曲霉菌落,培养72 h。 1.3 产酶性能测定 分别将红曲霉1号、红曲霉2号菌种转移到试管斜面培养,以纯麦麸为培养基培养72 h,进行产酶性能测定。测定结果,红曲霉1号为红曲霉的功能菌。 1.4 菌种的鉴定 鉴定方法采用常规群体形态、个体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鉴定培养基为马铃薯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同化氮源培养基。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株鉴定 2.1.1 分离菌形态特征 在麦芽汁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成膜状蔓延生长,初始菌落为白色,后逐渐变为淡红色,表面有皱纹和气生菌丝,培养3 d后,菌落直径为1.5~2.2 cm,呈辐射状,菌落中心部分突起,菌丝有隔,分枝,多核,颗粒直径2~8 μm,分生孢子着生于菌丝及分枝顶端。闭束壳球形,有柄,直径 29~30 μm×40~60 μm,

酯化力及酯分解率测定

酯化力及酯分解率测定 ㈠原理 酯化酶是脂肪酶和酯酶的统称,它与短碳链香酯的生物合成有关。 白酒香味是以酯香为主的复合体,白酒酿造过程中酯酶的作用是使一个酸元和一个醇元 结合、脱水而生成酯,反应式如下: RCOOH+HOC2H5﹤=﹥RCOOC2H5+H2O 但酯化反应是一可逆反应,酯酶既能产酯,也能使酯分解殆尽,例如: CH3COOC2H5+O2→CH3COOH+CH3COOH CH3COOH+ O2→2H2O+2CO2 特别在不适宜的酯化条件下(如温度、PH值、空气量等),会将已生成的酯迅速分解。 因而不仅要选育产酯能力强的菌,而且要考虑其酯化分解能力相对较弱,才能使最终产物中 留存较多的酯类。目前已确认能生成酯化酶的酯化菌在细菌、霉菌3、酵母菌中均存在,只 是其酯化能力酯分解率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酯生成量的多少。所以对大曲而言,酯化 能力和酯分解能力的测定同样重要。以己酸乙酯计,酯化力是1g干曲在30—32℃反应100h 所产生的己酸乙酯的mg数。 ㈡酯化力测定 1.试剂和溶液 (1) 0.1mol/L NaOH 。 (2) 0.05mol/L H2SO4 。 (3) 1﹪己酸的20﹪(体积分数)乙醇溶液准确吸取1ml己酸(AR级)于100ml 容量瓶中,用20﹪乙醇稀释至刻度。 2.测定方法 (1) 酯化液制备取100ml1﹪己酸乙醇溶液于250ml蒸馏烧瓶中,加入相当于5g 干曲的曲量(曲粉量=5× 100/100-水分﹪ g),在30—32℃保温酯化100h。然后加水 50ml,加热蒸馏,接受蒸出液100ml,用化学分析法测定流出液中己酸乙酯含量(同白 酒总酯测定)。 (2) 酯含量测定吸取50ml馏出液,用0.1mol/L NaOH中和到酚酞终点。准确加 入0.1mol/L NaOH25ml,沸水浴中回流皂化30min(或室温暗处24h)。冷却后用0.05mol /L H2SO4 滴定到酚酞粉色消失为终点。 3.计算 酯化力(mg/g)=c1v1-c2v2 × 144 M× 50 100 式中c1, c2------分别为NaOH和H2SO4 的浓度(mol/L ) v1,v2------分别为NaOH和H2SO4标准溶液的体积(ml) M------干曲质量(g)

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应用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 10生物技术1班 10102041001 蔡冠超 摘要:微生物用于食品加工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微生物制造了种类繁多、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食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酒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酒行业也发展的越来迅速,各种类型的酒相继出现,利用微生物酿酒的技术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所以,本文侧重探讨的是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 关键字:曲霉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糖化菌;乳酸菌 1各种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 1. 1 曲霉菌在酿酒中的应用 ①红曲霉在酿酒过程中的应用:白酒香型的风格主要是由其中的酯类、高级醇、有机酸等微量成分及其比例关系和其协调性来定,尤其是酯类。由于某些红曲霉具有较强的酯化己酸与乙醇为己酸乙酯能力,所以其在浓香型白酒中研究更多,应用也更为广泛,其利用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作酯化大曲、酯化液、粗酶制剂等[1]。 ②米曲霉在酿酒过程中的应用:米曲霉具有较强的蛋白质分解能力,同时也具有糖化活力。米曲霉繁殖和产酶的同时,产生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为酵母提供营养来源,并生成有机酸、高级醇及酯类等成分;再者米曲霉产生的曲香及辅料的成分,作为酒的前体物质赋予酒以独特的风味[2]。 ③黄曲霉在酿酒过程中的应用:黄曲霉产液化型淀粉酶的能力强,蛋白质分解能力仅次于米曲霉,并且它能分鬃DNA产力强,蛋白质分解能力仅次于米曲霉,并且它能分解DNA产生核苷酸。 1.2 枯草芽孢杆菌在酿酒中的应用 酯类是具有芳香性气味的挥发性化合物,白酒中酯类主要以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为主。枯草芽孢杆菌生产出的白酒中己酸乙酯的含量显著降低。因此应用时需考虑到其负面作用,搭配使用其他功能曲,例如:堆积

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研究进展 罗小叶;邱树毅;王晓丹 【摘要】该文概述酯化酶的特性,酯化酶在酯类合成中的重要作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酯化大曲、黄水及酿造发酵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酯化酶对于提高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优质酒率及减少用曲量等方面的积极效果,井对目前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为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的应用研究总结经验.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9(038)008 【总页数】3页(P6-8) 【关键词】微生物;酯化酶;浓香型白酒;研究进展 【作者】罗小叶;邱树毅;王晓丹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1

白酒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表明,白酒中约2%的呈香呈味物质是决定酒体质量的重要物质。在香味物质中,酯类成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酯类物质的合成主要是通过酯化反应产生,其实质就是酸和醇反应,脱水而生成酯,此反应主要在参与白酒酿造微生物体内温和的环境中进行,且这一过程需有酯化酶的参与完成[1]。 酯化酶能催化酯的合成与酯的分解,因此在白酒行业习惯分别称为酯化酶和酯分解酶[2]。浓香型白酒在中国白酒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产、销量均占70%左右[3]。浓香型白酒的酿造采取固态、厌氧的半自然发酵生产,这一生产过程需生产环境、曲药、窖泥内众多微生物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浓香型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质主要包括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4],在窖内发酵过程中,酯类物 质生成周期较长[5],而利用酶法合成酯类物质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高、副 产物少等优点[6],所以在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中酯化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食品增香领域酯化酶也有较广泛的应用[7-8]。本文概述微生物发酵产酯化 酶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包括在酯化大曲、黄水及酿造发酵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酯化酶对于提高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优质酒率及减少用曲量等方面的积极效果,为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的应用研究总结经验及今后研究提供方向。 1 酯化酶的概述 1.1 酯化酶的定义 酯化酶是一类催化合成低级脂肪酸酯的酶类的总称,不是酶学上的专业术语。在白酒中酯化酶主要是指脂肪酶、酯合成酶、磷酸酯酶的统称。 1.2 酯化酶的来源及作用 通过研究发现,酵母、霉菌、细菌均可产生酯化酶,目前在白酒酿酒过程中已经发现红曲霉、根霉中许多菌株有较强的己酸乙酯合成能力。酯化酶的理论基础为酶在有机溶剂中作用,在窖池外直接将酸与醇催化合成酯类,包括己酸乙酯、乙酸乙酯、

浓香型白酒中“增己降乳”科学合理性的研究

浓香型白酒中“增己降乳”科学合理性的研究 赖登怿 (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中国白酒与世界蒸馏酒的不同点之一是以含6个碳以下的低级脂肪酸乙酯类构成其香味成分,其中以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含量最多,占总酯的90%以上,被称为白酒的四大酯类。它们的含量和量比关系是构成白酒的不同风格和质量的重要因数。但是由于自然界中可产生乳酸的微生物甚多,而尤以乳酸菌为主,它们在生产繁殖中消耗大量的糖,发酵产生乳酸,乳酸与乙醇在酯化酶的作用下相成乳酸乙酯。这样往往形成乳酸乙酯在固态白酒中含量较多,甚至超过己酸乙酯,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风格。 为了提高浓香型白酒的质量,许多企业、同仁在“增己降乳”方面积极探索,采取了许多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不少企业由于措施单一、方法简单,为降乳而降乳,其结果收效甚微,己、乳倒挂现象长期困扰着企业的产品质量。 本文就浓香型白酒生产中如何科学合理的“增己降乳”,笔者从长期实践中的体会并结合理论,谈谈以下一些肤浅看法。 1、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合理的量比关系 浓香型白酒是以己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这就说明己酸必须大于乳酸,己酸乙酯必须大于乳酸乙酯的含量,其比例关系己酸:乳酸应为1:0.8左右,己酸乙酯:乳酸乙酯应为1:0.5~0.9为宜,这样能使主体香突出,香、味协调,酒体典型性强,若乳酸乙酯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影响白酒的质量。 2、合理的“增己、降乳” 2.1、对乳酸乙酯的客观认识 乳酸经转酰基酶活化成乳酰辅酶A,再在酯化酶作用下与乙醇合成乳酸乙酯。 乳酸乙酯香弱、稍甜、带涩味,是浓香白酒中主要香味成分之一,又是白酒中重要的呈香物质,由于它的不挥发性,而且能和多种成分发生亲和作用,所以适量的乳酸乙酯不仅对乙酸乙酯有助香作用,而且对白酒的味起缓冲平衡作用,使酒体醇厚、协调、绵甜、味长。另外,在生产过程中,适量的乳酸在酒醅中起到调节PH的重要作用,使糖化发酵正常进行,窖内缓慢升温。同时在酒醅中保持一定的酸度,可以有效的抑制杂菌生长,达到“以酸抑酸”的目的。若乳酸及乳酸乙酯偏少,则不能起到以上作用。但乳酸乙酯过高,又破坏了白酒的典型性,使酒体偏格,香味失调,主体香不突出,还会使酒中苦涩味增加,后味显闷,放香不足。 2.2、“增己”为主,“降乳”为辅 白酒中己酸乙酯产生的主要途径是己酸经转酰基酶活化成己酸辅酶A,再在酯化酶的作用下与乙醇合成己酸乙酯。 己酸乙酯为浓香型白酒的主体香气,“增己”“降乳”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白酒中乳酸乙酯高于己酸乙酯时,则需要增己降乳。若己、乳倒挂现象严重,“增己降乳”的措施越要加强。 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乳酸偏高,对己酸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因为己酸菌等许多有益微生物的适宜PH值都属微酸性或接近中型,耐酸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乳酸含量过大,微生物的活力大大下降,这样,己酸菌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的应用进展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的应用进展 作者:何庆刘刚治王治禹王丹冯一杰乔木 来源:《中国食品》2021年第23期 白酒是我国消费者最为青睐的酒精饮品。中国白酒作为典型的蒸馏酒,历史悠久,在蒸馏酒领域中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各地生产白酒的企业在酿造过程中采用的工艺和使用的原材料各不相同,在白酒发酵的具体过程中就会形成不同种类的风味物质。这些风味物质虽在酒体中实际占据的比例非常小,但却是形成白酒香型的关键所在。以风味为依据,可将白酒分为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其中,浓香型白酒在消费者中享有的知名度极高,不论从风格还是风味来说,浓香型白酒都深受消费者青睐。为促进浓香型白酒的相关酿造工艺实现进一步提升,有必要对白酒酿造所含的各类微生物与相关风味物质的组成进行探究。本文浅析了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 浓香型白酒在酿造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类微生物:霉菌类微生物、细菌类微生物、酵母菌类微生物、放线菌类微生物。在白酒发酵的具体过程中,不同酿造微生物会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或者形成制约,形成各种生物酶类,将不同种类的物质原料,诸如蛋白质原料、淀粉原料等通过多酶催化,有效转化为酸、醇、酮、醛、酯等,进而形成代谢产物,促进原酒中包含的风味物质实现相辅相成。对浓香型白酒而言,其主体香是己酸乙酯,由酶对己酸进行催化后与乙酸发生反应而产生。 1.大曲中的微生物组成。在对浓香型白酒进行发酵的具体过程中,大曲主要负责提对微生物菌株。根据相关研究所得结果,大曲内具体所含的各类微生物组成主要包括四大类菌群:霉菌、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其中,霉菌具体分布的位置是大曲表面,核心区域主要分布的是细菌。酵母菌的分布位置最为广泛,几乎遍布大曲,但呈现出较低的丰度。

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相关酶研究利用现状样本

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有关酶研究、运用现状 姓名:蒋春华学号:摘要:白酒在国内具备上千年历史,其独特工艺堪称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举。它以透明外观、幽雅香气、醇厚口感深受人们爱慕。对于浓香型白酒而言大曲酒酿造生产中重要物质,是酿酒生产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剂,其品质对曲酒出酒率和酒质均有极大影响,常有“曲是酒之骨”之称。浓香型大曲酒发酵属于各种微生物群共同发酵,是一种复杂生物化学反映体系。因此对于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有关霉研究是非常有必要,这样才干更好运用大曲中有关霉,使酒品质得到进一步地提高。解决那些发酵周期长、设备运用率低、粮耗高、出酒率低等缺陷。 核心词:浓香型白酒大曲酶研究、运用现状 浓香型白酒大曲中酶有诸多,重要酶系有糖化酶、液化酶、酸性蛋白酶、酯化酶(红曲霉)、脂肪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单宁酶、果胶酶等酶类构成。本文我将对这些酶有关研究及重要酶类在白酒生产中应用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并阐明大曲酶运用现状。、 1、糖化酶:糖化酶又称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底物专一性较低,它能不久把直链淀粉从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依次水解α-1、4葡萄糖苷键,也能缓慢水解α-1、6键和α-1、3键,转化为葡萄糖。同步也能水解糊精,糖原非还原末端释放β-D-葡萄糖。其作用条件为40~65℃、pH 3.0~5.5。应用于酿酒生产,既能保持原酒风味特色,又能提高出酒率。大曲中糖化酶活力高低直接关系到酒质量。 糖化酶长处: 1)、糖化酶对设备没有腐蚀性,使用安全。使用糖化酶工艺简朴、性能稳定、有助于各厂稳定生产。 2)、使用糖化酶对淀粉水解比较安全,可提高出酒率,麸曲法能减少杂菌感染,节约粮食可减少劳动强度,改进劳动条件。 3)、使用糖化酶有助于生产机械化,有助于实现文明生产。 2、α- 淀粉酶:α-淀粉酶在作用淀粉时,是一种内切葡萄糖苷酶能以随机方式从淀

酶工程的发展状况及其应用前景

酶工程的发展状况及其应用前景 摘要:酶在现代生物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因其催化作用具有高度专一性、催化条件温和、无污染等特点,以及酶工程不断的技术性突破,使得酶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能源开发及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酶工程生物催化剂酶的固定 正文: 随着酶生产的不断发展,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酶工程已在医药、食品工业、农业、饲料、环保、能源、科研等领域广泛应用。成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新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不可取代的工具。 一、酶工程的发展及应用现状 (一)国内外酶制剂的发展现状 BCC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未来4 年全球工业酶制剂市场价值将以9.1%的复合年增长率继续增长,由2011年的39亿美元增加至2016 年的约61亿美元。该报告将工业酶市场细分成3个部分:生物酶、食品和饮料酶以及其他酶制剂。2011 年生物酶的市场价值达12 亿美元,预计还将以8.2%的复合年增长率继续增长,2016年达17亿美元。2011年食品和饮料活性酶的市场价值接近13亿美元,未来4 年还将以10.4%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16年达21 亿美元。2011年其他酶制剂的市场价值为15 亿美元,预计还将以8.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16年市场价值将达到22亿美元①。 我国酶制剂工业面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国外酶制剂公司仍然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特别是一些比较出色的公司,例如,诺和诺德公司(Novo Nordisk)、丹尼斯克公司(Danisco)等②。 (二)酶工程的应用现状 一、酶工程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酶的固定化技术 酶的固定化(enzyme immobilization)是指采用有机或无机固体材料作为载体(carrier or support),将酶包埋起来或束缚、限制于载体的表面和微孔中,使其仍具有催化活性,并可回收及重复使用的酶化学方法与技术。不使用固体材料作为载体,通过酶分子之间的相互交联形成聚集体,也可将酶固定化,称为无载体酶固定化。由于酶的蛋白质属性,进人人体后产生免疫反应,因稀释效应,而无法集中于靶器官组织,常不能保持最适合的治疗浓度,而固定化酶则很好的克服了游离酶的这些缺点,应用于治疗镁缺乏症、代谢异常症及制造人工内脏方面,如固定化L-天冬酰胺酶用于治疗白血病。葡萄糖氧化酶被固定化在纳米微带金电极上可用于活体检测的微生物传感器③。 固定化酶技术可用于治疗一些代谢障碍疾病。已知人类关于新陈代谢的疾病已过120余种,很多病因归结为人体缺乏某种酶的活性,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某种方式给病人提供他所缺乏的酶。其提供的方式主要有:①将固定化酶用于体内作为治疗药物;②将固定化酶组装成体外生物反应器,通过体外循环作为临床治疗剂。将固定化酶用于临床诊断的例子很多,如各种酶测试盒层出不穷,采用固定化酶柱反应器的FIA(流动注射法)可用于临床诊断检测尿酸、葡萄糖、氨、尿素、胆甾醇、谷氨酸、乳酸、无机磷等。 2、酶催化技术 主要介绍非水相介质中的酶催化,传统的酶催化反应主要在水相中进行,但自1987年Kilibanov等。用脂肪酶粉或固定化酶在几乎无水的有机溶剂中成功地催化合成了肽以及手性的醇、脂和酰胺以来,对酶在非水相介质的催化反应技术的开发及研究报道迅速增加,特别在手性药物的不对称合成及手性药物拆分的生物技术开发中得到了很多应用。目前非水相中的酶催化技术已衍生出以下几类体系:①水与有机溶剂的互溶均相体系;②水与有机溶剂

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分析

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分析 摘要:浓香型白酒在白酒市场中的营销效果较好,其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白酒的品质,推动白酒企业经营效果的提升。提质增香技术中微生物选育、强化大曲以及酯化酶等技术的落实,能够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充分强化白酒品质。本文通过浓香型白酒产品的分析,明确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要点,提出科学的技术应用策略,为白酒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 一、浓香型白酒概述 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中国白酒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我国独特的白酒酿造工艺,在世界各类蒸馏酒中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浓香型白酒在酿造过程中,其香型和口感更佳,在白酒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保障白酒品质,提升白酒企业的市场份额,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提质增香技术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通过科学的技术创新优化,提升白酒产品的品质,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意义 在白酒行业经营建设过程中,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浓香型白酒的质量、推动浓香型白酒品牌形象的建设、拓宽浓香型白酒的消费者群体以及促进白酒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相关企业和区域经济进步有重要作用。 1.提质增香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浓香型白酒的质量 通过提质增香技术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白酒产品质量的提升。提质增香技术能够根据浓香型白酒的生产特点,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优化酿造流程和内容,提升白酒的香度和口感,从而保障白酒质量的提升,对于产品营销和企业进步都有积极作用。

2.提质增香技术能够推动浓香型白酒品牌形象的建设 浓香型白酒的提质增香能够进一步发挥浓香型白酒的优势,在产品制造和营 销过程中建设优质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对于白酒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品牌形象效应扩大企业规模,推动企 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实现,对于白酒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3.提质增香技术能够拓宽浓香型白酒的消费者群体 浓香型白酒在白酒市场中的营销需要根据其产品优势来进行,提质增香技术 的应用能够在白酒品质上进一步吸引消费者,从拓宽整个白酒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对于白酒产业经营建设方案的顺利落实有重要意义。 4.提质增香技术能够促进白酒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白酒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企业长远进步的关键。因此, 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提质增香技术对于企业发展体系和模式的升级作用,通过科 学的管理优化,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升级,为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稳步落实提供支持,打好基础。做出贡献。 三、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要点 在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以及酿造人员需要重视产香功能 菌株的选育培养、微生物技术在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中的应用、浓香型白酒酿造 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以及现代化技术在白酒提质增香中的应用等内容,根据生产需求,优化酿造流程和工艺,为白酒产品制造提供支持帮助。 1.提质增香过程中产香功能菌株的选育培养 在提质增香过程中,产香功能菌株的培养和选育是保障增香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提质增香过程中,需要结合白酒酿造工艺,对产香功能菌株进行选育,并 在不同菌株中选择优质菌株,作为白酒提质增香技术应用的菌株,为酿造过程提 供支持帮助。 2.微生物技术在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中的应用

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酶制剂用于白酒生产可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白酒的出酒率及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糖化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酯化酶、复合增香酶等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字:酶制剂;白酒;应用 白酒在我国具有上千年历史,其独特工艺堪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它以透明的外观、幽雅的香气、醇厚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但是白酒生产仍然在许多方面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其缺点是耗粮高,原料出酒率低,生产周期长等。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随着酶学研究的发展和微生物酶制剂的开发利用,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有了保证。 酶的作用对于白酒酿造非常重要。白酒生产中的酶类是由曲醅来提供的。其酶系种类繁多,主要的酶系是: (1)淀粉酶:曲中含有α-淀粉酶,β-淀粉酶等淀粉水解酶系。它们可使淀粉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及葡萄糖。 (2)其它淀粉水解酶:如支链淀粉酶等。它们与α-淀粉酶,β-淀粉酶协同作用,使醅料中的淀粉得以糖化。 (3)蛋白酶:它们可以将复杂的蛋白质大分子分解为低分子量的肽及氨基酸。 (4)酒化酶:使糖化后的淀粉向酒精转化的酶类。 (5)酯化酶:使呈香前体物质转化为香味物质的酶类。 本文主要介绍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1、糖化酶:糖化酶又称葡萄糖淀粉酶,它能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依次水解α-1、4葡萄糖苷键,也能缓慢水解α-1、6键和α-1、3键,转化为葡萄糖。其作用条件为40~65℃、pH ~。应用于酿酒生产,既要保持原酒的风味特色,又要提高出酒率、简化操作,故特别要重视保持原有的生产工艺,尤其是传统工艺。 2、酸性蛋白酶:酒精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的应用,大幅度减少了酒曲的用量,造成酒体寡淡。酸性蛋白酶在酿酒的酸性环境中,通过对原料中蛋白质的水解,可以促进微生物生长及酶的形成,还可形成白酒风味物质,从而使酒体丰满醇厚,对巩固和完善酒精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技术具有积极意义。 酸性蛋白酶的添加,可丰富酒醅中氨墓酸的含量以及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及酶的形成;强化酵母菌等的酒精代谢,使醋化作用增强,酯类物质增加。它通过水解原料中的蛋白质丰富了酒醅的氮源,使酒中杂醇油含量得到控制,改善了基础酒的后苦味,使酒体绵甜柔软。对乳酸乙酯也可间接起到控制作用;强化了酒糟代谢,使原料出酒率提高,酒的风味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可以节约原料,降低成本。 3、纤维素酶:它的作用在于破解纤维素及半纤维素构成的致密网状细胞结构,充分释放出其中的有效物质。释放出的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相应酶类的作用下转化,从而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同时释放出的呈香前体物质在酯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呈香物质,增加了原酒中芳香物的量,可改善酒质。由于芳香物的增多,相应地减少了冲辣物质的含量而使原酒更加醇厚,风格突出。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进展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进展 程伟;吴丽华;徐亚磊;秦俊哲;谢国排;王明才 【摘要】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的产量、品质、风味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以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关键工艺为依据,对酒曲、窖泥、酒醅微生物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从参与酿造过程微生物的角度了解白酒发酵、生香、产酯等过程的实质,为浓香型白酒生产中酿造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提出酿造微生物与白酒品评中“色、香、味、格”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酿造微生物与白酒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相关性研究,将是今后白酒风味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与趋势.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4(033)003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 【作者】程伟;吴丽华;徐亚磊;秦俊哲;谢国排;王明才 【作者单位】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生物中心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1

中国传统白酒是以淀粉质或糖质原料,加入糖化发酵剂(糖质原料无需糖化剂),经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制成的蒸馏酒[1];其酿造的实 质是主要来源于酒曲、窖泥、酒醅以及工艺操作环境的相关微生物,参与淀粉糖化、酒精发酵、产酯生香等生化过程。酿造微生物的种群、生态分布、数量及其代谢过程等对白酒的发酵,产物的生成及其类别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影响白酒典型香型的重要因素。因此,酿造微生物的研究水平关系到白酒工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白酒的品质、产量及其风格特征;酿造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别是风味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对白酒风格、品质等均起到关键作用。 浓香型白酒又称泸香型,其典型代表是泸州老窖特曲,主题香型为己酸乙酯,在我国白酒工业中占有较大比例,又是三大基本香型(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之一,其销售份额约占全国白酒总量(或市场占有率)的70%左右[2]。现阶段对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酒曲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数量结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演化规律及物质变化特点,窖泥中功能性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等几个主要方面[3]。本文就酒曲微生物及其酶学研究、酒醅微生物及发酵风味物质研究、窖池及窖泥功能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对中国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温曲作为浓香型白酒生产的糖化发酵剂,是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各种酶类的载体;整个制曲工艺过程,有众多微生物先后交替,产生多种酶类,共同作用,关系复杂[4],最终关系到产酒香型、品质及数量;因此,对酒曲微生物的研究必将带 来制曲、酿酒技术的发展。 1.1 酒曲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由混合菌群组成的浓香型酒曲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姚万春等[5] 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泸州老窖国窖曲微生物。结果表明,其曲心以细菌为主,外层主要分布霉菌、酵母菌;培菌初期以细菌、酵母菌为主,中后期霉菌为优势类群;当

高乳酸乙酯酯化液的制备及其在调味酒生产中的应用

高乳酸乙酯酯化液的制备及其在调味酒生产中的应用 魏志阳; 任雪; 韩经; 张华东; 郭学武; 肖冬光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9(038)010 【总页数】5页(P138-142) 【关键词】干酪乳杆菌; 酒尾; 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 乳酸乙酯; 调味酒; 应用 【作者】魏志阳; 任雪; 韩经; 张华东; 郭学武; 肖冬光 【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发酵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3 白酒的主要风味成分可分为酸类、酯类、醇类、醛类及其他五大类,其中酯类物质所占比例最大,而“四大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约占白酒中总酯含量的90%以上[1]。其中,乳酸乙酯香弱、稍甜,含量较高时带涩味,是白酒的重要呈香物质[2],其含量高低直接影响酒的品质与风格特点[3]。通常认为,白酒中乳酸乙酯是由乳酸菌等产酸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乳酸与酒精在酯化酶的作用下形成[4],且以胞外酶的酯化合成为主,但也不排除胞内酶的补偿作用,如霉菌、某些酵母菌和细菌分泌的胞外酯化酶等[5-7]。 传统固态法的白酒酿造过程中,其开放式的发酵可使空气、生产车间、工具、发酵

设备等环境中的微生物通过大量繁殖而进入酒醅内,其中以乳酸菌为主,进而为乳酸乙酯的合成提供大量前体物[8-9]。近年来,随着白酒机械化和清洁生产的推广,酿酒环境卫生、劳动生产环境的改善[10],使得酿酒环境中乳酸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尤其在冬季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易造成发酵体系中乳酸菌的数量不足,致使成品酒中乳酸和乳酸乙酯含量下降,使得酒体香味失衡。因而迫切需要开发富含乳酸乙酯的调味酒用于基酒的勾调,以弥补基酒乳酸乙酯的不足,保证酒体风味协调,提高基酒的质量。 目前,国内对于生物酯化液的研究较多的是利用黄水等发酵副产物在酯化酶作用下催化生成己酸乙酯[11-14],并将其运用于浓香型白酒的增香与调味酒的生产[15]。而对于酯化生成乳酸乙酯的酯化技术研究较少[16-17],关于利用酯化酶在水相中 催化合成乳酸乙酯酯化液并应用于白酒勾调的相关研究更是鲜有报道[18]。有文献报道[19],南极假丝酵母(Candida antarctic)脂肪酶B更适合在以非极性溶剂 为催化介质的反应体系中催化酯化反应。因此,本研究利用自老白干酒醅中分离获得的一株高产乳酸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发酵制得乳酸发酵液,通过南极假丝酵母(Candida antarctic)脂肪酶B催化乳酸发酵液与酒尾合成乳酸乙酯,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催化工艺进行优化,最后生产用于基酒勾调的乳酸乙酯调味酒,旨在弥补冬季生产时基酒中乳酸乙酯含量不足的问题,同时最大限度利用酒尾中的有益成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清洁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菌株 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自老白干酒醅中分离获得,并保藏于本研究室。 1.1.2 试剂

浓香型白酒大曲在发酵和成熟过程中主要功能酶活力分析

浓香型白酒大曲在发酵和成熟过程中主要功能酶活力分析王玉霞;李兵;申孟林;尹旭敏;郭小丽;陈桥;张超 【摘要】为了对浓香型白酒大曲中功能酶系进行深入研究,实验根据大曲制作、发酵与成熟工艺流程,选取10个时间节点的大曲样品,分析曲皮和曲心α-淀粉酶、单宁酶、木聚糖酶和脂肪酶活力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进入发酵期后,曲皮中d-淀粉酶活力基本在523.28~765.78 U范围内变化波动;曲心α-淀粉酶活力在曲块发酵期升降变化波动较大,而在成熟期后期基本维持在350 U左右.在整个研究期内,曲皮和曲心单宁酶活力变化规律较为相似,均先迅速升高,后火期达到最大,然后缓慢降低;木聚糖酶活力在曲皮和曲心样品中,都呈现出持续上升至养曲阶段达到最大值(119.72 U和113.70 U)后再下降的趋势;与其它酶相比较,脂肪酶活力在曲皮和曲心中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曲皮脂肪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再次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而曲心中脂肪酶活力则是持续升高至贮藏一个月达到最大(597.50 U)后急剧下降,然后再次缓慢升高的变化规律.针对白酒大曲发酵和成熟过程中主要功能酶活力变化规律的考察,将为高产酶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提供表征性指导作用,同时也将为制曲工艺的改良和加强型特种大曲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 【年(卷),期】2018(039)011 【总页数】6页(P270-274,286) 【关键词】白酒;大曲;功能酶;酶活力;变化 【作者】王玉霞;李兵;申孟林;尹旭敏;郭小丽;陈桥;张超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 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西华大学食品与生 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重庆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重庆401329;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 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1 白酒是中国的国酒[1],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伏特加和金酒并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微生物制曲酿酒最早的国家,具有世界 独创性的白酒固态发酵、固态蒸馏生产工艺。制曲酿酒技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 和发展,使中国白酒成为享誉全球的发酵酒精饮品[2]。大曲是影响大曲酒酿造最为 关键的因素之一,具有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等功能,不仅为大曲酒的发酵、成香 提供必不可少的微生物菌群和风味前驱物,还提供发酵所必需的丰富生物催化剂——酶类[3]。 大曲中的酶类根据催化功能可分为淀粉酶、蛋白酶、氧化还原酶、酯化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单宁酶、裂解酶、果胶酶和异构酶等酶类[4]。大曲内丰 富的功能酶系在酿酒过程中所起的复杂作用,是大曲酒品质和产量的重要保障,这使 得大曲成为我国白酒酿造过程品质控制的核心指标之一。大曲具有“一菌产多酶, 一酶源于多菌”的特征,构成了大曲复杂的菌系、酶系基础[5-7]。 大曲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选配、润粮破碎、压制成型、接种发酵和贮存后熟

浓香型白酒酿造相关酵母发酵糟醅产己酸乙酯的研究

浓香型白酒酿造相关酵母发酵糟醅产己酸乙酯的研究 王涛;姚韬;李涛;游玲;周瑞平;王松;冯瑞章 【摘要】122 strains of yeast were isolated from Luzhou-flavor liquor producing environment, then inoculated to the grain prepared to fermentation in Erlenmeyer flasks, using the fermentative grain in Erlenmeyer flasks without inoculated yeasts as the blank control and the fermentative grain in pit as the general control. The content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were determined after the ferm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in fermentative grains in pi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lank control. 73 strains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in fermentative grain compared to the blank control, the highest content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in the 73 Erlenmeyer flasks was the 58 times of the blank control and the 3 times of the general control respectively. 8 strains which promoted the generating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significantly ( higher than the general control)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26S rDNA D1/D2 sequence analysis and found to belong to Debaryo-myces hansenii ( 4 strains ) , Issatchenkia orientalis ( 2 strains ) , Zygosaccharomyces bailii ( 1 strain ) , 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l strai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a lot of yeasts which promote the generating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in fermentative grain in Luzhou-flavor liquor brewing environment.%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