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酯化酶研究及应用进展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的应用进展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的应用进展作者:何庆刘刚治王治禹王丹冯一杰乔木来源:《中国食品》2021年第23期白酒是我国消费者最为青睐的酒精饮品。
中国白酒作为典型的蒸馏酒,历史悠久,在蒸馏酒领域中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
各地生产白酒的企业在酿造过程中采用的工艺和使用的原材料各不相同,在白酒发酵的具体过程中就会形成不同种类的风味物质。
这些风味物质虽在酒体中实际占据的比例非常小,但却是形成白酒香型的关键所在。
以风味为依据,可将白酒分为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
其中,浓香型白酒在消费者中享有的知名度极高,不论从风格还是风味来说,浓香型白酒都深受消费者青睐。
为促进浓香型白酒的相关酿造工艺实现进一步提升,有必要对白酒酿造所含的各类微生物与相关风味物质的组成进行探究。
本文浅析了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浓香型白酒在酿造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类微生物:霉菌类微生物、细菌类微生物、酵母菌类微生物、放线菌类微生物。
在白酒发酵的具体过程中,不同酿造微生物会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或者形成制约,形成各种生物酶类,将不同种类的物质原料,诸如蛋白质原料、淀粉原料等通过多酶催化,有效转化为酸、醇、酮、醛、酯等,进而形成代谢产物,促进原酒中包含的风味物质实现相辅相成。
对浓香型白酒而言,其主体香是己酸乙酯,由酶对己酸进行催化后与乙酸发生反应而产生。
1.大曲中的微生物组成。
在对浓香型白酒进行发酵的具体过程中,大曲主要负责提对微生物菌株。
根据相关研究所得结果,大曲内具体所含的各类微生物组成主要包括四大类菌群:霉菌、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
其中,霉菌具体分布的位置是大曲表面,核心区域主要分布的是细菌。
酵母菌的分布位置最为广泛,几乎遍布大曲,但呈现出较低的丰度。
对大曲而言,霉菌直接影响其酯化和糖化能力。
最重要的是,霉菌在其具体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对发酵底物进行利用以实现代谢,进而产生相应的呈香物质,对风味物质的最终形成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浓香型白酒大曲发酵成熟过程中四种主要酶产生菌多样性分析

浓香型白酒大曲发酵成熟过程中四种主要酶产生菌多样性分析大曲具有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等功能,不但为大曲酒的发酵、成香提供必不可少的微生物菌群和风味前驱物,还提供发酵所必须的丰富的生物催化剂——酶类。
大曲,作为大曲酒品质和产量的重要保障,一直是白酒行业研究的重点。
单宁酶(EC3.1.1.20),也称作单宁酰基水解酶、鞣酸酶。
单宁酶能水解没食子单宁中的酯键和缩酚羧键,生成葡萄糖和没食子酸,同时影响着白酒的风味及品质,单宁酶在食品、化工和制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酯化酶是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最为的重要酶类之一,酶化酶含量多少和酶活高低,都与白酒优质酒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蛋白酶在白酒酿造过程,不仅能水解发酵原料和菌体的蛋白质,还能促进产酒和生香、降低杂醇油含量。
脂肪酶为微生物生长繁殖,以及白酒风味物质具有一定影响。
实验以单宁酶、蛋白酶、酯化酶、脂肪酶为研究重点,采取平板分离法筛选产酶微生物,通过测算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判断各菌落产酶能力并对菌落形态进行分辨描述,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纯化菌株进行5.8S PCR和16S PCR分子鉴定。
各酶产生菌菌落形态及种属情况如下所示。
(1)实验分离得到产单宁酶的真原核微生物菌落共有16个类别,其中真核产生菌有9个类别,比原核产生菌多了两类,且发酵期大曲样品中的真核单宁酶产生菌菌落形态多样性显著多于成熟期的大曲样品。
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产单宁酶真核微生物有三个属(Penicillium、Aspergillus和Byssochlamys),其中Aspergillus有六个种,占全部单宁酶真核产生菌的60%。
其次是Penicillium属的Penicillium commune strain、Penicillium chrysogenum strain和Penicillium robsamsonii三个种。
鉴定到的单宁酶原核产生菌的三个属都各只一个种,即Bacillus siamensis strain、Oxalophagus oxalicus strain和Pedobacter sp。
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研究进展

China Brewing2019Vol.38No.8Serial No.330白酒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表明,白酒中约2%的呈香呈味物质是决定酒体质量的重要物质。
在香味物质中,酯类成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酯类物质的合成主要是通过酯化反应产生,其实质就是酸和醇反应,脱水而生成酯,此反应主要在参与白酒酿造微生物体内温和的环境中进行,且这一过程需有酯化酶的参与完成[1]。
酯化酶能催化酯的合成与酯的分解,因此在白酒行业习惯分别称为酯化酶和酯分解酶[2]。
浓香型白酒在中国白酒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产、销量均占70%左右[3]。
浓香型白酒的酿造采取固态、厌氧的半自然发酵生产,这一生产过程需生产环境、曲药、窖泥内众多微生物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
浓香型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质主要包括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4],在窖内发酵过程中,酯类物质生成周期较长[5],而利用酶法合成酯类物质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高、副产物少等优点[6],所以在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中酯化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食品增香领域酯化酶也有较广泛的应用[7-8]。
本文概述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包括在酯化大曲、黄水及酿造发酵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酯化酶对于提高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优质酒率及减少用曲量等方面的积极效果,为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的应用研究总结经验及今后研究提供方向。
1酯化酶的概述1.1酯化酶的定义酯化酶是一类催化合成低级脂肪酸酯的酶类的总称,不是酶学上的专业术语。
在白酒中酯化酶主要是指脂肪酶、酯合成酶、磷酸酯酶的统称。
1.2酯化酶的来源及作用通过研究发现,酵母、霉菌、细菌均可产生酯化酶,目前在白酒酿酒过程中已经发现红曲霉、根霉中许多菌株有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研究进展罗小叶1,2,邱树毅1,2,王晓丹1,2*(1.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25;2.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该文概述酯化酶的特性,酯化酶在酯类合成中的重要作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酯化大曲、黄水及酿造发酵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
现代酶工程技术及其在白酒酿造生产中的应用

现代酶工程技术及其在白酒酿造生产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1-30T03:02:02.376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37卷第16期作者:张伟[导读] 现阶段白酒酿造和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工业酶主要有糖化酶、纤维素酶、胰蛋白酶、酯化酶等,张伟身份证号:14222519650521****摘要:现阶段白酒酿造和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工业酶主要有糖化酶、纤维素酶、胰蛋白酶、酯化酶等,其特点是酶活性强,使用量少,使用方便。
适当添加酶可以提高出酒率和感官质量。
本文从酶工程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酶工程技术在白酒生产制造中的应用和研究成果,以及酶工程在酒曲生产、酒精生产、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并给出了酶工程和白酒味觉控制的市场前景和白酒专用味觉控制技术的主要使用价值,展望了基于味觉和代谢指导的白酒酶制剂产业化的未来前景,为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白酒味觉质量,完成绿色酿造。
关键词:现代酶工程技术;白酒酿造;生产;应用1酶工程技术的概要“酶工程技术”是现代人类在生化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酶工程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活性酶作为金属催化剂,在微生物转化反应容器中,根据可用的有效条件,按照规定的标准转化一些固定的化学物质的技术步骤。
因此,“酶工程技术”也称为“酶特殊反射处理技术”。
酶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多个类别:酶的科学研究、生产和大规模生产,固定化酶技术在酶和活性细胞或体细胞容器中的应用,升级和修改分子式调节酶及其生物传感器容器。
“酶工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诊断和治疗制药工业、农业、化学研究和分析、环境修复、关键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以及生存生物科学现代化的理论和科学研究。
它超越了许多领域,应用范围广泛,这使得人们人为地称赞它,特别是近年来酿酒厂发展趋势中对酿酒方法应用的科学研究,这使人们不断认识到,酶工程技术在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对提高白酒的醇香品质起着更有效、更具活力的作用。
绿微康复合增香酶在浓香型白酒中的应用

#%
酿酒科技
!"#$%&’()*"+, -."/+./ 0 1/.2+%!%,3 !""# &’(!)*’+($%", !""# 年第 ! 期 (总第 $%" 期) ・
作用效果: 在原料蒸煮过程中, 原料中的脂肪类物 质即使在 140-160 . 高温下也难以分解, 通过上述的预 处理方案后, 脂肪、 蛋白质分解析出, 原料会变得酥软, 蒸煮糊化过程, 可缩短蒸煮时间; 在发酵前期加速糖化 发酵, 后期促进酯化合成, 增加香味成分的含量。
案进行, 酶的用量按照每甑 250 g 添加。
4.4
用 复 合 增 香 酶 发 酵 45 d 的 效 果 已 经 超 过 双 轮 发
酵、 长期发酵的酒体质量, 明显缩短了浓香型白酒的传 统发酵周期;
合增香酶 200 g, 大曲粉 20 kg, 以 25-28 . 品温入窖, 采 用专用窖池收集全车间丢糟, 集中发酵, 发酵 30 d , 起窖 蒸酒。先将活性干酵母复水活化: 将活性干酵母溶于 2 再 % 的红糖溶液中,在 36 . 温度下复水活化 100 min, 加入到糟中; 将复合增香酶拌入曲粉, 随曲粉一起加入 摊凉的酒糟中。 作用效果: 可提高原料出酒率 6 % 以 上 , 同时提高 了丢糟酒产品质量。
! "##$%&’()# *+,# "#$%! )*$%! )*! )*! )*! !"! &’(! &’(! +,! -.! /%! 0123!45674! 48649! 8:685! 4;649! 4<:64<=! >2! 7?67@! 4=677! 8868;! 4967?! ?<964<5! A2! B$CD!EFB$! 8:685! 48645! 4<567<?!
中国浓香型白酒大曲生物酶功能的研究

中国浓香型白酒大曲生物酶功能的研究赖登 (四川省成都全兴酒厂,成都610036)摘 要:论述了中国浓香型白酒大曲中淀粉酶、蛋白水解酶、酯化合成酶活力的高低与浓香型白酒质量及产量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大曲生产工艺的改进及质量的控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浓香型白酒 大曲 淀粉酶 蛋白水解酶 酯化合成酶一、淀粉水解酶淀粉水解酶,是指一类能够分解淀粉糖等苷键的酶的总称。
包括α—淀粉酶,β—淀粉酶、糖化酶和异淀粉酶等。
众所周知,浓香型白酒的主要原料为高粱、小麦等农产品,它们的淀粉都是由直链和支链的二种淀粉共同构成,糯高粱几乎全含支链淀粉结构较疏松,能适于根霉生长和酿酒,而粳高粱含有一定量的直链淀粉,结构较紧密。
淀粉水解的变化过程大致如下:淀粉→糊精→寡聚糖→双糖(麦芽糖)→单糖(葡萄糖)而糖化酶作用于淀粉分子末端,从淀粉非还原性末端顺次切开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所以其作用点是非常有限的。
而α—淀粉酶亦称1,4糊精酶或液化酶,是一类能切开淀粉链内部α—1, 4糖苷键的生物酶,很容易将长链淀粉水解成短链的糊精及少量寡糖,为α—糖化酶提供较多的作用点。
所以浓香型大曲应要求有适当的液化酶活力,糖化酶方可起较好的水解作用。
大曲中糖化酶活力高低直接关系到酒的质量。
大曲生产、发酵过程可以说是培养微生物的过程。
从大曲培菌阶段微生物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培菌前期,曲块中以细菌、酵母为主,但随着品温升高、大量细菌和酵母衰亡或生长受到抑制,菌数急剧下降。
霉菌在入房初期生长繁殖缓慢,三天后,繁殖速度迅猛加快,六天后达到高峰,以后稳定在106个/g(干曲)左右,而其中以根霉为主。
糖化酶的产生菌为根霉、黑曲霉、红曲霉等,大曲中的糖化酶活力则与根霉量的繁殖有关。
五十年代末,乐爱华同志从酒曲、五谷、土壤和腐败水果等样品中所分离的462株根霉,用豆芽汁、葡萄糖为培养基进行产酸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根霉有产纯乳酸;有产延胡索酸;有产乳酸和延胡索酸;也有产乳酸、延胡索酸和苹果酸。
酯化酶_菌株_应用于白酒酿造过程的探讨

酯化酶(菌株)应用于白酒酿造过程的探讨刘宇驰,卓毓崇,云敏,程松海(四川古蔺郎酒集团技术中心,四川古蔺646523)摘要:酯化菌株及其代谢产酯化酶的种类很多,不仅要了解其酯化力,还要注意其相对较优的专一性能红曲酯化菌株及其酯化酶制剂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底物含量、培养基、红曲种类、培养条件等对己酸乙酯的生成均有影响。
在生产应用时要对酯化菌株及代谢的酯化酶性质及生产需要进行细致的研究,并经生产实践的检验,掌握其正确的应用方法。
(陶然)关键词:白酒生产;提高质量;酯化菌株;酯化酶中图分类号:TS262.3;TS261.4;Q8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9286(2009)07-0059-04Investig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Esterified Enzyme Strains in Liquor ProductionLIU Yu-chi,ZHUO Yu-chong,YUN Min and CHENG Song-hai (Technical Center of Gulin Langjiu Group,Gulin,Sichuan 646523,China)Abstract :There are many esterified strai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sterified enzymes.In practice,we should know clearly the esterifying power of each strains and notice the use effects of monascus esterified strains and its esterified zymin in liquor-making.The formation of ethyl caproate is influenced by the substrate content,the culture medium,the species of monascus,and the culture conditions.Accordingly,careful and detailed re-search on esterified strai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sterified enzymes is required for technicians to get over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methods.(Tran.by YUE Yang)Key words :liquor production;quality improvement;esterified strains;esterified enzyme收稿日期:2009-05-12作者简介:刘宇驰(1965-),男,四川泸州人,郎酒厂厂长,高级工程师,发表论文多篇。
浓香型大曲酒酿造中酯化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由表 1 可见 , 在无催化酶时 , 己酸与乙醇生成己酸 乙酯的量也不低 , 其中己酸含量对生成酯的反应有较大 影响 , 是决定己酸乙酯生成量的关键因素。 从试验可知 , 酯化生成量先随时间而增大 , 50 d 时达最大值 , 此后开 始下降 , 推测可能是酯化与皂化同时进行的结果。由此 看来 , 酯化力的测定 , 必须扣除空白试验。 赵树欣测试的 6 株红曲霉均来自酒曲 , 并且分属不 同的种 , 可见 , 催化己酸乙酯合成不是红曲霉的普遍特 性。
1 1.1
己酸的酯化[1] 己酸的生物酯化 一元酸与一元醇结合 , 脱水而生成酯 , 谓之酯化 , 也
经常称之谓结合酸。发酵时生成酯 , 是微生物酯化酶的 产物。 不同微生物之间酯化能力相差很大 , 基质不同 , 效 果亦不同。一般低分子直链脂肪酸比较易酯化 , 高分子 脂肪酸则更难以形成酯。然而酶在酯化过程中是可逆
酯化菌不是微生物分类学上的名称 , 而是体现具有 酸、 醇酯化特殊功能的特定微生物的统称。 据报道 , 这类 微生物在细菌、 霉菌、 酵母菌中均有存在。细菌研究方 面 ,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山东大学刘复今教授曾有报道 ; 酵母菌能合成乙酸乙酯是早为人知的事实 , 虽然对能合 成己酸乙酯的报道极少 , 但酵母菌在己酸菌培养及在浓 香型大曲酒酿造中能促进己酸菌的生长和己酸乙酯的 生成也是不争的事实 ; 能合成己酸乙酯的菌株多为霉 毛霉、 根霉均有 , 但并非任何菌株都具有这一 菌 , 曲霉、 特殊功能。 综观近 10 多年的相关资料 , 对酯化菌的研究 着重在红曲霉和根霉 , 不少都筛选出能高产己酸乙酯的 酯化菌。
2.1.1
青霉属 灰绿青霉、 娄地青霉、 产黄青霉、 草酸青霉、 圆弧青
霉和果味青霉等。 青霉产生的酯酶最适催化 pH 值在 4.5 左右 , 分子量在 27000~36000 , 催化脂肪为多元醇和脂 肪酸 , 并且有一定的酯化能力 , 如有的酯酶催化能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酯化酶研究及应用进展张楷正;黄海【摘要】Esterifying enzy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Nongxiang Baijiu.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s of es-terifying enzyme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its reaction properti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Nongxiang Baijiu. Meanwhile, the prospects and the problems of esterifying enzyme in the research and in the application were discussed.%酯化酶是浓香型白酒生产上的重要酶类。
概述了浓香型白酒生产中酯化酶的研究现状,讨论了酯化酶的反应特性、酯化酶技术在酿酒行业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当前酯化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4页(P93-96)【关键词】浓香型白酒;酯化酶;研究进展【作者】张楷正;黄海【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四川省酿酒研究所,四川广汉6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2.3;TS261.4众所周知,白酒中约2%的呈香呈味物质是决定酒体质量的重要物质。
在香味物质中,酯类成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白酒香型的划分就是以主体酯类物质来区别的,如浓香型白酒以己酸乙酯为主体香、清香型白酒以乙酸乙酯为主体香。
而酯类物质的合成——酯化,就是酸和醇反应,脱水而生成酯。
在微生物体内温和的环境中,此反应需有酯化酶的参与方能顺利完成。
酯化酶不是酶学上的术语。
酯化酶亦称羧基酯酶,它是催化合成低级脂肪酸酯的酶类的总称,白酒生产中是指脂肪酶、酯合成酶、磷酸酯酶的统称[1]。
该酶既能催化酯的合成,也能催化酯的分解。
因此,白酒行业习惯分别称为酯化酶和酯分解酶。
酵母、霉菌、细菌中均含有酯酶。
目前已经发现,红曲霉、根霉中许多菌株有较强的己酸乙酯合成能力。
酯化酶不同于酶学上的脂肪酶,脂肪酶的正式名称是甘油酯水解酶。
它既能将脂肪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又能催化脂肪的合成,即脂肪酶是指水解一类特殊的酯类——三羧酸甘油酯的酶,而酯化酶则是可以水解羧酯键的酶。
酯化酶的理论基础为酶在有机溶剂中作用,直接将酸与醇催化合成酯类,包括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在白酒生产中已应用的多为乙酸乙酯合成酶及己酸乙酯合成酶,酯化酶对成品酒的风味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酯化酶的反应特性与酯化微生物有关。
一般认为,在酿酒微生物中酵母菌合成乙酸乙酯的能力较强;但在对己酸的酯化能力上,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栗山一秀认为,酵母的酯化力远远大于曲霉的酯化能力,当酵母与曲霉共同作用时,则己酸乙酯产量大增[2]。
“北斗试验组”[3]认为,大曲对己酸的酯化能力优于麸曲,酵母的酯化能力并未表现出优越性,反而不及麸曲,这一点与吴衍庸的研究结果类似[4]。
大曲中的红曲霉、白地霉、根霉和毛霉均具有酯化能力,且相同的酯化酶对不同的有机酸催化成酯的能力也不一样。
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从生物化学方面讲,凡是酶,其本质都是蛋白质(除自催化的核糖核酸酶外),在催化化学反应时均存在反应底物及产物、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环境的酸碱度和反应介质(反应溶剂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产物或者产物生成量的不同。
1.1 酯化酶催化的底物及产物种类酿酒工业中酯化酶对酸底物特异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各香型白酒中的四大酯类的合成效果进行研究,主要底物是己酸、乙酸、丁酸和乳酸。
任道群等[5]对红曲霉、大曲以及根霉菌对单一酸(乙酸、己酸、乳酸、丁酸)和混合酸(各酸等比混合)的酯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曲霉能促进己酸、丁酸及混合酸与乙醇的酯化作用,生成的酯类物质均为己酸乙酯,而且酯化能力极强;大曲能促进己酸、丁酸及混合酸与乙醇的酯化作用,生成的酯类物质均为己酸乙酯,且能促进乙酸与乙醇的酯化生成乙酸乙酯;根霉能促进己酸和混合酸与乙醇的酯化作用,生成少量的己酸乙酯和乳酸乙酯。
实验表明,及时移出反应产物可促进酯化反应继续进行。
杜礼泉等[6]对丰谷酒业保存的1株烟灰色红曲霉酯酶的酯化特性的研究中发现,该红曲霉酯酶对乙酸、丁酸、己酸都有较强的酯化作用,生成相应的乙酯,且红曲霉酯酶是一类专一性很低的酶,属于键专一性的生物酶,在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能同时提高四大酯的含量。
唐玉明等[7]在对红曲酯化菌21-3的特性研究中发现,四大酸和乙醇反应生成相应的乙酯,但是四大酸的混合物生成的物质为己酸乙酯。
由于酯化反应的底物为酸和醇类,两者在酯化反应中不仅是底物,还都是酯化酶的变性剂。
在低底物浓度范围,己酸乙酯合成转化率是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这是因为增加底物浓度,可增加酶分子与底物作用的机会,加快反应速率。
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一般发酵正常的窖池,产酒多及酸高的,产酯也多,提高了酯化率;但底物浓度过大时,高浓度的酸和醇将影响酶结构的稳定,抑制反应的进行,转化率及总酯含量会下降。
1.2 酶促反应温度温度是所有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因素。
酶促反应中酶能降低底物分子的活化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能增加底物分子运动动能,增加底物分子相互碰撞及与酶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反应速度。
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酶反应速度加快,另一方面酶蛋白的热变性速度亦加快,因此,一个合适的反应温度对酶促反应的进行有重要意义。
沱牌曲酒厂采取27℃、29℃、31℃、33℃和35℃共5个温度值液态法发酵28 d (酸度4,酒精度9%vol),发现己酸乙酯的合成温度以29℃为宜[8]。
一般认为,酯化过程是在发酵后期进行的,即“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后缓落”阶段。
29℃比较符合浓香型白酒的发酵产酯生香情况。
1.3 反应时间和反应介质一般酯化酶催化的反应,时间长,所得酯类物质相对较高,比如“双轮底”发酵的白酒所含呈香呈味物质就多于普通发酵白酒。
2008年,成都邛崃某曲酒厂进行的“双轮底”发酵生产浓香型酒,总酯含量由原来的0.73 g/100 mL提高到1.2g/100 mL,总酸含量也有相应升高。
反应介质对酯化反应的速率也有较大影响。
如在水相中需要100 h的酯化反应,在有机相(正庚烷)中只需24 h就能完成。
与水相催化相比,有机介质可以增加酯化酶的热稳定性,增加非极性底物的溶解度,减少反应副产物,还可能影响酶的底物特异性及酶反应的平衡方向和反应速度。
有机溶剂相中酯化反应平衡点与反应速率同溶剂中水含量密切相关,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时,在一个狭窄的初始含水量范围内,酶有较高的催化酯化活力[9]。
但在食品工业中,有机相溶剂的存在不利于简化下游操作步骤,并存在有机溶剂污染食品问题。
水相酯化反应虽然进行缓慢,但可以和实际生产相结合,可将酯化产品直接应用到生产中,简单方便。
所以应该根据不同目的,选用不同反应介质来进行酯化反应。
1.4 反应环境的酸碱度酯化反应的酸碱度或者反应的pH值对产酯效果影响较为显著,一般应在较高酸度即较低的pH值下进行,大多数窖内或缸内发酵环境基本可满足条件。
以己酸乙酯合成为例,沱牌酒厂选取了2.5、3.0、3.5、4.0、4.5共5个不同酸度,在酒精度5%vol、温度25℃时液态法发酵28 d,结果表明,己酸菌生长适宜酸度为3.0以下,而适宜的酯化酸度为4.0。
酯化酶技术的应用是中国白酒工业的一项重大创新成果,在白酒生产中应用的酯化酶制剂是生物酶和活菌体的生态混合体,在发酵过程既有传统大曲的糖化功能,也有生香功能,从而可缩短发酵周期,提高出酒率和优品率[10]。
2.1 酯化液串蒸酯化液是将25%~30%的优质新鲜黄水和65%~70%的酒尾(10%vol~20%vol),再加入约2%的大曲粉、3%的酯化酶制剂、适量窖泥或窖泥培养液及底糟,倒入坛内,混匀,保温发酵40 d,让其进行缓慢酯化反应,即成酯化液粗品。
酯化液粗品可以直接混入底锅或撒至粮糟上进行串蒸,效果较好。
李大和[11]试验的酯化液串蒸效果见表1。
2.2 酯化液灌窖具体操作措施:将发酵成熟的酯化液粗品,在窖池主发酵结束后泼入加粮的酒醅中,再密封发酵60 d,出窖蒸馏。
一般总酯含量可提高30%~50%。
需要选择窖泥质量好、不渗水的窖池,一般每甑灌入50 kg酯化液即可。
同时注意,温度较高的夏季不宜灌窖。
2.3 高酯调味酒(液)的应用将酯化液粗品进行三级过滤,最后精滤得到无色透明的高酯调味酒,或者将酯化液粗品注入分馏器,收集酒精含量60%vol以上的馏出液,可得香味浓郁的、己酸乙酯含量高达4~6 g/L的高酯调味酒,用于中、低档成品酒的勾调,可使普通白酒向优质酒转化。
甘肃泷西渭水酒业集团2003年引进酯化酶技术生产酯香液,用于中低档成品酒的勾调,效果明显好于外购香料[12];吴衍庸[13]等开发的多功能复合香酯酶技术,在河南仰韶酒上应用,使用1 t由香酯酶生产的香酯液,可多出优质酒10 t。
2.4 利用酯化酶制剂提高出酒率及优质品率将酯化酶用于双轮底发酵和回沙撒糟醅,可以较大地提高浓香型白酒中的总酯含量和优质品率,同时可以提高出酒率。
王述荣等[14]研制的粗酶制剂YH-AM用于洋河大曲酒的生产,结果提高出酒率7.21%,提高优质酒率19.55%。
信春晖等[15]在扳倒井大曲酒生产中添加复合酯化酶,平均出酒率提高6.7%,优质酒率提高7.3%;贾超英等[16]在泰山特曲生产中添加复合酯化酶,使优质酒率提高6.1%;王晓丹等[17]利用酯化红曲霉FBKL 3.0018制成的酯化酶粗酶制剂,加入到浓香型清酒发酵中(1.5%),用曲量减少了2%~5%,出酒率提高了约2%;从微量成分含量分析,酒品质量明显提高(表2)。
樊琪[18]在山东3株阁老贡酒生产中添加复合酯化酶,使出酒率提高5%,优质酒率为41.2%;束成忠等[19]研究为第1轮发酵后的优质酒率提高16.5%,第2轮发酵后的优质酒率提高6.2%。
武建国等[20]以香醅为载体,加入红曲酯化酶等材料,提高优质酒率7.2%~14%,己酸乙酯增幅在124.8~162.5mg/100 mL。
酯化酶应用技术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优质酒的比例,同时也使出酒率得到提高;突出了浓香型白酒己酸乙酯的主体香,同时又使几大酯的比例协调,窖香浓郁,酒体丰满,醇和爽净。
虽然酯化酶技术渐趋成熟,但当前酯化酶研究中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产酯微生物的选育仍需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