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相关酶研究、利用现状

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相关酶研究、利用现状

XX:蒋春华学号:110604029

摘要:白酒在我国具有上千年历史,其独特工艺堪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它以透明的外观、幽雅的香气、醇厚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对于浓香型白酒而言大曲酒酿造生产中的重要物质,是酿酒生产的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剂,其品质对曲酒的出酒率和酒质都有极大的影响,常有“曲是酒之骨”之称。浓香型大曲酒发酵属于多种微生物群的共同发酵,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体系。所以对于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相关霉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利用大曲中的相关霉,使酒的品质得到进一步地提高。解决那些发酵周期长、设备利用率低、粮耗高、出酒率低等缺陷。

关键词:浓香型白酒大曲酶研究、利用现状

浓香型白酒大曲中的酶有很多,主要的酶系有糖化酶、液化酶、酸性蛋白酶、酯化酶(红曲霉)、脂肪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单宁酶、果胶酶等酶类组成。本文我将对这些酶的相关研究及主要酶类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并阐明大曲酶的利用现状。、

1、糖化酶:糖化酶又称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的底物专一性较低,它能很快的把直链淀粉从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依次水解α-1、4葡萄糖苷键,也能缓慢水解α-1、6键和α-1、3键,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也能水解糊精,糖原的非还原末端释放β-D-葡萄糖。其作用条件为40~65℃、pH 3.0~5.5。应用于酿酒生产,既能保持原酒的风味特色,又能提高出酒率。大曲中糖化酶活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酒的质量。

糖化酶的优点:

1)、糖化酶对设备没有腐蚀性,使用安全。使用糖化酶工艺简单、性能稳定、有利于各厂的稳定生产。

2)、使用糖化酶对淀粉水解比较安全,可提高出酒率,麸曲法能减少杂菌感染,节约粮食可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3)、使用糖化酶有利于生产机械化,有利于实现文明生产。

2、α- 淀粉酶:α-淀粉酶在作用淀粉时,是一种内切葡萄糖苷酶能以随机方式从淀粉分子内部切开α-1,4- 葡萄糖苷键,使淀粉分解成长短不一的短链糊精和少量的低分子量糖类,从而使淀粉醪液的黏度显著下降,达到液化淀粉的作用,故又称为液化酶。其作用条件为60℃~70℃、pH6.0~7.0。在浓香型白酒中应要求有适当的液化酶活力(Ca2+能激活提高

α-淀粉酶的活力),糖化酶就可以其较好的水解作用。

α-淀粉酶已经成为工业应用中最为重要的酶之一,并且大量的微生物可以用高效生产淀粉酶,但是霉的大规模商业化仍然局限于几种特定的真菌和细菌中。对于高效的α-淀粉酶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可以通过对现有的酶进行改良。

3、酸性蛋白酶:酒精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的应用,大幅度减少了酒曲的用量,造成酒体寡淡。酸性蛋白酶在酿酒的酸性环境中,发酵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具有溶解发酵原料的颗粒;促进微生物繁殖;分解蛋白质生成香味物质,从而使酒体丰满醇厚功能,对巩固和完善酒精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技术具有积极意义!

1)、酸性蛋白酶促进原料颗粒溶解:酸性蛋白酶对酿酒原科的颗粒物质溶解性很强!这就给糖化发酵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淀粉从中解脱出来,α-淀粉酶才能起到糖化作用。但α-淀粉酶很容易被淀粉及颗粒物质所吸附!因而失去作用能力" 酸性蛋白酶除其自身对颗粒物质有溶解作用外,并能将被吸附的α-淀粉酶从颗粒上解脱出来,使其重新恢复对颗粒物质的溶解作用。在α-淀粉酶活性测定之后!加入颗粒物质吸附,则α-淀粉酶的活性大减" 然后再加入酸性蛋白酶使之解脱" 此时α-淀粉酶液中的酶活性基本上得到恢复,从而证明了酸性蛋白酶对α-淀粉酶有解脱作用,再加上其自身也有颗粒溶解作用!从而使酿酒原料颗粒充分溶解!糖化发酵得以顺利进行。

2)、酸性蛋白酶有利于微生物增殖: 霉菌的酸性蛋白酶对微生物增殖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它分解生成的是L-氨基酸! 能被微生物直接摄取与利用。研究发现,微生物的生长需要有蛋白质为其提供氮源及能量。在发酵初期窖内酸度均偏酸,此时,酒曲中的酸性蛋白酶可强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丰富酒中氨基酸的含量!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在酒精发酵中,外加蛋白酶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由于加入蛋白酶!使原料中的蛋白质得以更好的分解,为芽孢杆菌提供足量的氮源,使酒中杂醇油含量得到控制,改了基础酒的后苦味,使酒体绵甜柔软。氨基酸含量增加有利于酯的形成;可善融性氨基酸渗入窖泥糟醅中,为己酸菌提供了氮源,促使其产生较多的己酸对乳酸乙酯也可间接起到控制作用;强化了酒糟代谢,使原料出酒率提高酒的风味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可以节约原料,降低成本。

3)、酸性蛋白酶促进酒精发酵;酸性蛋白酶促进酒精发酵的原因是增加醪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水平,促进酵母菌生长繁殖,并减少菌体用于合成氨基酸等造成的底物流失和能耗。随着优良菌种的选育和酶制剂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酸性蛋白酶作为发酵促进剂,应用于高效率酒精发酵将会得到广泛采用"。尤其是采用糟水回用发酵工艺,醪液初始pH值在4.0-4.5之间,更有利于酸性蛋白酶水解原料中的蛋白质,增加醪液中的α-氨基酸含量! 提高酵母菌抵抗

或忍耐氨基糖等有害物质的能力!加糟水回用批次! 减少酒糟处理的设备投资和能耗。

4)、酸性蛋白酶:提供生香前体物质和风味物质酒中各种微量成分的含量多少和适当的比例关系是构成各种名优白酒风格香型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酱香型大曲的酸性蛋白酶含量高于浓香型大曲近一倍!而浓香大曲又比清香大曲含量高,说明酸性蛋白酶可能与香型具有一定相关性。白酒中的高级醇主要来源于酸性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所生成的氨基酸" 白酒中的高级醇及其派生出来的酸醛、酮、酯等都是白酒的香味重要组分。酸性蛋白酶在酿酒的酸性环境中,将原料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是生成白酒香味成分的前体物质,经过不同微生物及酶的代谢,生成多种香味物质。这些种生香物质前体,可转化为多种酯及其他香味物质。使它在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4、酯化酶:酯化酶不是酶学上的术语,酶学上名为解脂酶,是脂肪酶、酯合成酶、酶分解酶、磷酸酯酶的统称,是指能催化醇、酸生成酯的一种生物酶。众所周知,浓香型白酒主体香是以己酸乙酯为主的复合香气的。所以己酸乙酯含量的高低及与乳酸乙酯、乙酸乙酯、丁酸乙酯等微量成分的比例关系决定酒质的优劣。数它的耐酸性较强,能将有机酸转化成相应的酯类,从而解除酸对细胞的毒害作用。酯化酶的理论基础为酶在有机溶剂中的作用,在窖外直接将酸与醇催化合成酯类,包括同时合成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等酯类物质,在白酒生产中应用的多为乙酸乙酯合成酶及己酸乙酯合成酶。酯化酶在水相中表现出脂肪水解酶的活力,它可将酒醅中的脂肪水解为甘油及脂肪酸,脂肪酸与乙醇酯化成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等高级脂肪酸酯,因此酯化酶对成品酒的风味同样具有一定作用。它还产生较高的蛋白酶,对丰富酒的香味成分有重要作用。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应用酯化酶,发酵过程既有传统大曲的糖化功能,也有生香功能,从而能起到缩短发酵周期,同时也提高了出酒率和优质酒率;突出了浓香型白酒己酸乙酯的主体香;酒体协调,促进了酯化反应;能够在较高的酸度下正常发酵,利于酒体“洁净”;较好地解决了酒质和出酒率的矛盾;有利于工艺稳定,提高生产效率;产酒醇甜,赋予成品酒良好的风味。

5、复合酶:将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进行复配,开发出的复合增香酶,充分利用酶的水解、酯化功能,促使香味组分的合成,大幅度增加香味成分的含量,提高白酒品质。它能够充分转化原料中的有效有机成分,并且在发酵过程中促使主体香味和其他微量香味组分综合提高的效果,从而提高了白酒的质量档次。复合酶在提高优质品率的功效上,不仅是单纯提高了主体香味物质,而且对于多碳链脂肪酸酯、醛、酮、醇、酸等微量香味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特别是高级脂肪酸酯、多元高级醇、氨基酸类的增加使酒质窖香浓郁、

绵甜爽冽,香味协调、余味悠长;复合酶的作用使得原料中难以分解转化的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等物质得到充分转化,对丢糟中的残余物质进行充分分解,可提高原料出酒率;明显缩短了传统发酵周期;促使原料中微量蛋白质、脂肪的充分分解,使得酒体中的异味减少,缩短了白酒的老熟贮存时间。

6、纤维素酶:它的作用在于破解纤维素及半纤维素构成的致密网状细胞结构,充分释放出其中的有效物质。释放出的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相应酶类的作用下转化,纤维素酶可以将高粱、小麦等原料淀粉中3%左右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转化成可发酵性糖,再经酵母发酵转化为酒精,从而提高出酒率。纤维素酶对纤维素有降解作用可以破坏间质细胞壁的结构,使其包含的淀粉释放出来利于糖化酶的作用,同时释放出的呈香前体物质在酯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呈香物质,增加了原酒中芳香物的量,可改善酒质。由于芳香物的增多,相应的了辛辣物质含量而使原酒更加醇厚,风格突出。

酒糟中淀粉含量不高,而纤维素含量很高,有些淀粉在植物细胞壁中,糖化酶无法将这部分淀粉糖化,因此单在植物细胞壁中,糖化酶无法将这部分淀粉糖化,因此单独提高糖化酶加入量对酒糟生成还原糖作用效果不明显,添加纤维素酶不但能将丢糟中的纤维素降解转化为可发酵糖,而且由于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降解,破坏了原料的植物细胞壁,使其包含的淀粉释放出来,有利于糖化

料的植物细胞壁,使其包含的淀粉释放出来,有利于糖化的植物细胞壁,使其包含的淀粉释放出来,有利于糖化料转化为可发酵性糖,有利于酒糟的利用。从而提高原料利用率。

7、半纤维素酶:木聚糖是自然界中的一种丰富的再生资源,是最具代表性的半纤维素,比纤维素更易被微生物降解转化,降解产物木糖在木聚糖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乙醇。木聚糖酶为一类以内切方式水解木聚糖分子中β-1,4-木糖苷键的酶,其水解产物主要为木二糖和木糖以上的低聚木糖,也有少量木糖和阿拉伯糖。其作用条件是pH值为3.0~10.5,稳定pH值为3.0~10.0。反应最适pH值为4.0~7.0,最适温度为40℃~60℃。半纤维素酶和纤维素酶对纤维素有降解作用,可以破坏间质细胞壁的结构,使其包含的淀粉释放出来,利于糖化酶的作用,从而提高原料利用率。

8、单宁酶:单宁酶为单宁酰基水解酶,也称鞣酸酶。将单宁酸加水分解,生成没食子酸及葡萄糖。减少单宁、食子酸对酵母发酵生长的妨碍。产生单宁酶微生物为霉菌如黑曲霉及米曲霉等。

9、果胶酶:在大曲中普遍存在于细菌和真菌中,分解果胶质的多种酶的总称,分为解聚酶及果胶酯酶。其主要作用降解果胶物质,降低物料的黏度。促进细胞分离。

结语:在酿酒的生产过程中,大曲是发酵重要的动力源。大曲酒酿造过程的实质是微生物利用自身酶系,进行底物催化的一系列反应,当反应终止或稳定时,由环境选择实现微生物竞争更迭而进入下个酶系和菌系循环反应。大曲丰富的微生物群及其功能酶系在酿酒的三系(菌系、酶系、物系)中自由流通,所网罗的菌种丰度、协调性及在制曲过程中形成的风味前驱物质,是酒体质量、产量的重要保障,由此酒曲成为酿酒品控的核心指标之一。大曲中所含酶系的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白酒产品的风味质量。故对大曲酶系中酶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优化组合,用于突出和提高特定产品的风味风格及质量是今后我国传统工艺白酒生产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李祖明,王德良,马美荣.不同酒曲酶系与发酵性能的比较研究[J]. 酿

酒科技,2010,187(1):17-20.

[2] 余有贵,杨志龙,罗俊,等. 中国传统白酒生产用酶的研究动态[J].

酿酒科技,2006,147(9):74.

[3] X中义,畅晓霞. 酒曲酶系、菌系特征及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动态变化

[J]. 酿酒,2008,35(5):24-29.

[4] KYLKARNIN. SHENDYE A,R.J,Molecular and biotechnological aspects ofxylanases[J]. FEMS Microbiol Rev,1999(23).

[5] 何进武,黄惠华. 酶工程在酿酒工业中的应用[J]. 酿酒,2007,34(3):

57-60.

[6] 周文美,胡晓瑜,黄永光. 木聚糖酶的性质及其在酿酒方面的应用[J].

酿酒科技,2006,149(11):68.

[7] 李大和. 浓香型大曲酒生产技术[M]. :中国轻工业,1993.

[8] 姜锡瑞,段钢. 酶制剂在酿酒生产上应用技术[J]. XX食品发酵,

2003,129(2):12.

[9] 谷海先,王健. 酿造工业用果胶酶、纤维素酶生产菌的选育研究[J].

中国酿造,2004(1):11.

[10] X兴照. 谈谈传统白酒生产中糖化酶的应用[J]. 中国酿造,1998(4):

27.

[11] X源刚,杨思奇,傅健生. 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在四特酒生产中应用

的工艺定型报告[J]. 酿酒科技,1997,80(2):30.

[12] 覃雪珍,向宗府,X学英. TH-AADY 和糖化酶在湘泉浓香型白酒工

艺中的应用研究[J]. 酿酒科技,2006,144(6):79.

[13] 彭燕, 向宗府. 活性干酵母辅以糖化酶在混蒸混烧工艺中的试用[J]. 酿酒,2006,33(3):78.

[14] X守财. 酒精活性干酵母与糖化酶在大曲酒压窖后转排生产中的应

用[J]. 酿酒科技,2007,153(3):68.

[15] X艳梅,王昌禄,郭坤亮,等. 酶对茅台酒酒糟再利用的影响[J]. 酿酒科技,2005,136(10):81.

[16] 王立钊,梁慧珍,马树奎. 影响固态发酵白酒中杂醇油生成因素的研究[J]. 酿酒科技,2006,143(5):43-46.

[17] 魏炜,X洪渊. 酸性蛋白酶的性质及其在白酒酿造中的作用[J]. 酿

酒科技,1997,84(6):18.

[18] 阎致远,王祥河. 酸性蛋白酶的性质及其在白酒生产中应用的研究[J]. 酿酒科技,1995(6):16-17.

[19] 李长文,梁慧珍,马树奎. 固态白酒发酵中多因素对杂醇油生成影响的研究[J]. 酿酒,2006,33(6):43.

[20] 马加军,屈庆民. 酸性蛋白酶在浓香型酒小米查发酵中的应用研究[J]. 酿酒科技,2000,98(2):32.

[21] 傅金泉,黄建平. 我国酿酒微生物研究与应用技术的发展[J]. 酿酒科技,1996(4):21.

浓香型白酒大曲发酵成熟过程中四种主要酶产生菌多样性分析

浓香型白酒大曲发酵成熟过程中四种主要酶产生菌多样性分析大曲具有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等功能,不但为大曲酒的发酵、成香提供必不可少的微生物菌群和风味前驱物,还提供发酵所必须的丰富的生物催化剂——酶类。大曲,作为大曲酒品质和产量的重要保障,一直是白酒行业研究的重点。 单宁酶(EC3.1.1.20),也称作单宁酰基水解酶、鞣酸酶。单宁酶能水解没食子单宁中的酯键和缩酚羧键,生成葡萄糖和没食子酸,同时影响着白酒的风味及品质,单宁酶在食品、化工和制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酯化酶是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最为的重要酶类之一,酶化酶含量多少和酶活高低,都与白酒优质酒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蛋白酶在白酒酿造过程,不仅能水解发酵原料和菌体的蛋白质,还能促进产酒和生香、降低杂醇油含量。 脂肪酶为微生物生长繁殖,以及白酒风味物质具有一定影响。实验以单宁酶、蛋白酶、酯化酶、脂肪酶为研究重点,采取平板分离法筛选产酶微生物,通过测算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判断各菌落产酶能力并对菌落形态进行分辨描述,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纯化菌株进行5.8S PCR和16S PCR分子鉴定。 各酶产生菌菌落形态及种属情况如下所示。(1)实验分离得到产单宁酶的真原核微生物菌落共有16个类别,其中真核产生菌有9个类别,比原核产生菌多了两类,且发酵期大曲样品中的真核单宁酶产生菌菌落形态多样性显著多于成熟期的大曲样品。 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产单宁酶真核微生物有三个属(Penicillium、Aspergillus和Byssochlamys),其中Aspergillus有六个种,占全部单宁酶真核产生菌的60%。其次是Penicillium属的Penicillium commune strain、Penicillium chrysogenum strain和Penicillium robsamsonii三个种。

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研究进展 罗小叶;邱树毅;王晓丹 【摘要】该文概述酯化酶的特性,酯化酶在酯类合成中的重要作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酯化大曲、黄水及酿造发酵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酯化酶对于提高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优质酒率及减少用曲量等方面的积极效果,井对目前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为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的应用研究总结经验.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9(038)008 【总页数】3页(P6-8) 【关键词】微生物;酯化酶;浓香型白酒;研究进展 【作者】罗小叶;邱树毅;王晓丹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1

白酒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表明,白酒中约2%的呈香呈味物质是决定酒体质量的重要物质。在香味物质中,酯类成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酯类物质的合成主要是通过酯化反应产生,其实质就是酸和醇反应,脱水而生成酯,此反应主要在参与白酒酿造微生物体内温和的环境中进行,且这一过程需有酯化酶的参与完成[1]。 酯化酶能催化酯的合成与酯的分解,因此在白酒行业习惯分别称为酯化酶和酯分解酶[2]。浓香型白酒在中国白酒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产、销量均占70%左右[3]。浓香型白酒的酿造采取固态、厌氧的半自然发酵生产,这一生产过程需生产环境、曲药、窖泥内众多微生物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浓香型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质主要包括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4],在窖内发酵过程中,酯类物 质生成周期较长[5],而利用酶法合成酯类物质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高、副 产物少等优点[6],所以在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中酯化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食品增香领域酯化酶也有较广泛的应用[7-8]。本文概述微生物发酵产酯化 酶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包括在酯化大曲、黄水及酿造发酵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酯化酶对于提高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优质酒率及减少用曲量等方面的积极效果,为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的应用研究总结经验及今后研究提供方向。 1 酯化酶的概述 1.1 酯化酶的定义 酯化酶是一类催化合成低级脂肪酸酯的酶类的总称,不是酶学上的专业术语。在白酒中酯化酶主要是指脂肪酶、酯合成酶、磷酸酯酶的统称。 1.2 酯化酶的来源及作用 通过研究发现,酵母、霉菌、细菌均可产生酯化酶,目前在白酒酿酒过程中已经发现红曲霉、根霉中许多菌株有较强的己酸乙酯合成能力。酯化酶的理论基础为酶在有机溶剂中作用,在窖池外直接将酸与醇催化合成酯类,包括己酸乙酯、乙酸乙酯、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进展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进展 程伟;吴丽华;徐亚磊;秦俊哲;谢国排;王明才 【摘要】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的产量、品质、风味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以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关键工艺为依据,对酒曲、窖泥、酒醅微生物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从参与酿造过程微生物的角度了解白酒发酵、生香、产酯等过程的实质,为浓香型白酒生产中酿造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提出酿造微生物与白酒品评中“色、香、味、格”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酿造微生物与白酒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相关性研究,将是今后白酒风味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与趋势.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4(033)003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 【作者】程伟;吴丽华;徐亚磊;秦俊哲;谢国排;王明才 【作者单位】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陕西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生物中心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1

中国传统白酒是以淀粉质或糖质原料,加入糖化发酵剂(糖质原料无需糖化剂),经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制成的蒸馏酒[1];其酿造的实 质是主要来源于酒曲、窖泥、酒醅以及工艺操作环境的相关微生物,参与淀粉糖化、酒精发酵、产酯生香等生化过程。酿造微生物的种群、生态分布、数量及其代谢过程等对白酒的发酵,产物的生成及其类别都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影响白酒典型香型的重要因素。因此,酿造微生物的研究水平关系到白酒工业的技术创新,影响白酒的品质、产量及其风格特征;酿造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别是风味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对白酒风格、品质等均起到关键作用。 浓香型白酒又称泸香型,其典型代表是泸州老窖特曲,主题香型为己酸乙酯,在我国白酒工业中占有较大比例,又是三大基本香型(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之一,其销售份额约占全国白酒总量(或市场占有率)的70%左右[2]。现阶段对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酒曲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数量结构,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演化规律及物质变化特点,窖泥中功能性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等几个主要方面[3]。本文就酒曲微生物及其酶学研究、酒醅微生物及发酵风味物质研究、窖池及窖泥功能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对中国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温曲作为浓香型白酒生产的糖化发酵剂,是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各种酶类的载体;整个制曲工艺过程,有众多微生物先后交替,产生多种酶类,共同作用,关系复杂[4],最终关系到产酒香型、品质及数量;因此,对酒曲微生物的研究必将带 来制曲、酿酒技术的发展。 1.1 酒曲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由混合菌群组成的浓香型酒曲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姚万春等[5] 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泸州老窖国窖曲微生物。结果表明,其曲心以细菌为主,外层主要分布霉菌、酵母菌;培菌初期以细菌、酵母菌为主,中后期霉菌为优势类群;当

浓香型白酒酿造相关酵母发酵糟醅产己酸乙酯的研究

浓香型白酒酿造相关酵母发酵糟醅产己酸乙酯的研究 王涛;姚韬;李涛;游玲;周瑞平;王松;冯瑞章 【摘要】122 strains of yeast were isolated from Luzhou-flavor liquor producing environment, then inoculated to the grain prepared to fermentation in Erlenmeyer flasks, using the fermentative grain in Erlenmeyer flasks without inoculated yeasts as the blank control and the fermentative grain in pit as the general control. The content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were determined after the fermen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in fermentative grains in pi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lank control. 73 strains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in fermentative grain compared to the blank control, the highest content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in the 73 Erlenmeyer flasks was the 58 times of the blank control and the 3 times of the general control respectively. 8 strains which promoted the generating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significantly ( higher than the general control)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and 26S rDNA D1/D2 sequence analysis and found to belong to Debaryo-myces hansenii ( 4 strains ) , Issatchenkia orientalis ( 2 strains ) , Zygosaccharomyces bailii ( 1 strain ) , Trichosporon coremi-iforme(l strai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a lot of yeasts which promote the generating of caproic acid ethyl ester in fermentative grain in Luzhou-flavor liquor brewing environment.%在分装至三角瓶的入窖粮糟中分别接种分离自浓香型白酒酿造环境的122株酵母,并设立空白对照和窖内对照,发酵结束后检测糟醅中己酸乙酯的含

浓香型白酒大曲在发酵和成熟过程中主要功能酶活力分析

浓香型白酒大曲在发酵和成熟过程中主要功能酶活力分析王玉霞;李兵;申孟林;尹旭敏;郭小丽;陈桥;张超 【摘要】为了对浓香型白酒大曲中功能酶系进行深入研究,实验根据大曲制作、发酵与成熟工艺流程,选取10个时间节点的大曲样品,分析曲皮和曲心α-淀粉酶、单宁酶、木聚糖酶和脂肪酶活力及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进入发酵期后,曲皮中d-淀粉酶活力基本在523.28~765.78 U范围内变化波动;曲心α-淀粉酶活力在曲块发酵期升降变化波动较大,而在成熟期后期基本维持在350 U左右.在整个研究期内,曲皮和曲心单宁酶活力变化规律较为相似,均先迅速升高,后火期达到最大,然后缓慢降低;木聚糖酶活力在曲皮和曲心样品中,都呈现出持续上升至养曲阶段达到最大值(119.72 U和113.70 U)后再下降的趋势;与其它酶相比较,脂肪酶活力在曲皮和曲心中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曲皮脂肪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再次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而曲心中脂肪酶活力则是持续升高至贮藏一个月达到最大(597.50 U)后急剧下降,然后再次缓慢升高的变化规律.针对白酒大曲发酵和成熟过程中主要功能酶活力变化规律的考察,将为高产酶微生物的分离和筛选提供表征性指导作用,同时也将为制曲工艺的改良和加强型特种大曲的研制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 【年(卷),期】2018(039)011 【总页数】6页(P270-274,286) 【关键词】白酒;大曲;功能酶;酶活力;变化 【作者】王玉霞;李兵;申孟林;尹旭敏;郭小丽;陈桥;张超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 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西华大学食品与生 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9;重庆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重庆401329;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 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1 白酒是中国的国酒[1],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伏特加和金酒并称为世界六大蒸馏酒。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微生物制曲酿酒最早的国家,具有世界 独创性的白酒固态发酵、固态蒸馏生产工艺。制曲酿酒技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 和发展,使中国白酒成为享誉全球的发酵酒精饮品[2]。大曲是影响大曲酒酿造最为 关键的因素之一,具有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等功能,不仅为大曲酒的发酵、成香 提供必不可少的微生物菌群和风味前驱物,还提供发酵所必需的丰富生物催化剂——酶类[3]。 大曲中的酶类根据催化功能可分为淀粉酶、蛋白酶、氧化还原酶、酯化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单宁酶、裂解酶、果胶酶和异构酶等酶类[4]。大曲内丰 富的功能酶系在酿酒过程中所起的复杂作用,是大曲酒品质和产量的重要保障,这使 得大曲成为我国白酒酿造过程品质控制的核心指标之一。大曲具有“一菌产多酶, 一酶源于多菌”的特征,构成了大曲复杂的菌系、酶系基础[5-7]。 大曲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选配、润粮破碎、压制成型、接种发酵和贮存后熟

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分析

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分析 摘要:浓香型白酒在白酒市场中的营销效果较好,其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白酒的品质,推动白酒企业经营效果的提升。提质增香技术中微生物选育、强化大曲以及酯化酶等技术的落实,能够在白酒酿造过程中充分强化白酒品质。本文通过浓香型白酒产品的分析,明确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要点,提出科学的技术应用策略,为白酒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关键词: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 一、浓香型白酒概述 作为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中国白酒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我国独特的白酒酿造工艺,在世界各类蒸馏酒中独树一帜,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浓香型白酒在酿造过程中,其香型和口感更佳,在白酒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浓香型白酒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能够充分保障白酒品质,提升白酒企业的市场份额,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提质增香技术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通过科学的技术创新优化,提升白酒产品的品质,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意义 在白酒行业经营建设过程中,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浓香型白酒的质量、推动浓香型白酒品牌形象的建设、拓宽浓香型白酒的消费者群体以及促进白酒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相关企业和区域经济进步有重要作用。 1.提质增香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浓香型白酒的质量 通过提质增香技术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白酒产品质量的提升。提质增香技术能够根据浓香型白酒的生产特点,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优化酿造流程和内容,提升白酒的香度和口感,从而保障白酒质量的提升,对于产品营销和企业进步都有积极作用。

2.提质增香技术能够推动浓香型白酒品牌形象的建设 浓香型白酒的提质增香能够进一步发挥浓香型白酒的优势,在产品制造和营 销过程中建设优质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对于白酒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品牌形象效应扩大企业规模,推动企 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实现,对于白酒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3.提质增香技术能够拓宽浓香型白酒的消费者群体 浓香型白酒在白酒市场中的营销需要根据其产品优势来进行,提质增香技术 的应用能够在白酒品质上进一步吸引消费者,从拓宽整个白酒产品的消费者群体,对于白酒产业经营建设方案的顺利落实有重要意义。 4.提质增香技术能够促进白酒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白酒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是企业长远进步的关键。因此, 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提质增香技术对于企业发展体系和模式的升级作用,通过科 学的管理优化,推动企业发展模式的升级,为企业现代化发展的稳步落实提供支持,打好基础。做出贡献。 三、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技术的应用要点 在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以及酿造人员需要重视产香功能 菌株的选育培养、微生物技术在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中的应用、浓香型白酒酿造 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以及现代化技术在白酒提质增香中的应用等内容,根据生产需求,优化酿造流程和工艺,为白酒产品制造提供支持帮助。 1.提质增香过程中产香功能菌株的选育培养 在提质增香过程中,产香功能菌株的培养和选育是保障增香效果的关键。因此,在提质增香过程中,需要结合白酒酿造工艺,对产香功能菌株进行选育,并 在不同菌株中选择优质菌株,作为白酒提质增香技术应用的菌株,为酿造过程提 供支持帮助。 2.微生物技术在浓香型白酒提质增香中的应用

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摘要:酶制剂用于白酒生产可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白酒的出酒率及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糖化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酯化酶、复合增香酶等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字:酶制剂;白酒;应用 白酒在我国具有上千年历史,其独特工艺堪称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它以透明的外观、幽雅的香气、醇厚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但是白酒生产仍然在许多方面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其缺点是耗粮高,原料出酒率低,生产周期长等。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随着酶学研究的发展和微生物酶制剂的开发利用,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有了保证。 酶的作用对于白酒酿造非常重要。白酒生产中的酶类是由曲醅来提供的。其酶系种类繁多,主要的酶系是: (1)淀粉酶:曲中含有α-淀粉酶,β-淀粉酶等淀粉水解酶系。它们可使淀粉水解为糊精、麦芽糖、及葡萄糖。 (2)其它淀粉水解酶:如支链淀粉酶等。它们与α-淀粉酶,β-淀粉酶协同作用,使醅料中的淀粉得以糖化。 (3)蛋白酶:它们可以将复杂的蛋白质大分子分解为低分子量的肽及氨基酸。 (4)酒化酶:使糖化后的淀粉向酒精转化的酶类。 (5)酯化酶:使呈香前体物质转化为香味物质的酶类。 本文主要介绍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

1、糖化酶:糖化酶又称葡萄糖淀粉酶,它能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依次水解α-1、4葡萄糖苷键,也能缓慢水解α-1、6键和α-1、3键,转化为葡萄糖。其作用条件为40~65℃、pH ~。应用于酿酒生产,既要保持原酒的风味特色,又要提高出酒率、简化操作,故特别要重视保持原有的生产工艺,尤其是传统工艺。 2、酸性蛋白酶:酒精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的应用,大幅度减少了酒曲的用量,造成酒体寡淡。酸性蛋白酶在酿酒的酸性环境中,通过对原料中蛋白质的水解,可以促进微生物生长及酶的形成,还可形成白酒风味物质,从而使酒体丰满醇厚,对巩固和完善酒精活性干酵母和糖化酶技术具有积极意义。 酸性蛋白酶的添加,可丰富酒醅中氨墓酸的含量以及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及酶的形成;强化酵母菌等的酒精代谢,使醋化作用增强,酯类物质增加。它通过水解原料中的蛋白质丰富了酒醅的氮源,使酒中杂醇油含量得到控制,改善了基础酒的后苦味,使酒体绵甜柔软。对乳酸乙酯也可间接起到控制作用;强化了酒糟代谢,使原料出酒率提高,酒的风味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可以节约原料,降低成本。 3、纤维素酶:它的作用在于破解纤维素及半纤维素构成的致密网状细胞结构,充分释放出其中的有效物质。释放出的淀粉、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在相应酶类的作用下转化,从而提高了原料利用率。同时释放出的呈香前体物质在酯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呈香物质,增加了原酒中芳香物的量,可改善酒质。由于芳香物的增多,相应地减少了冲辣物质的含量而使原酒更加醇厚,风格突出。

浅谈影响白酒发酵的因素及其应用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浅谈影响白酒发酵的因素及其应用 姓名: 学院: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食科班 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2013 年 12 月16 日 浅谈影响白酒发酵的因素及其应用 摘要: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在提高白酒的出酒率、优质品率以及香味物质的形成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白酒的发酵是多种微生物的多菌多酶体系作用过程, 曲的低酶活、纯酶的单一催

化个性影响着白酒发酵技术进展, 适应酿造环境的菌株选育、酶的合成, 酶的复配是继承传统制曲、提高发酵技术的核心和关键。复合酶制剂的应用是白酒发酵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本篇综述主要写复合酶和微生物对白酒发酵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白酒发酵;酶;复合酶;微生物 前言:白酒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欢。中国传统白酒是以富含淀粉质的粮谷类为原料,以中国酒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经蒸馏、贮存和勾调而成的含酒精的饮料[1],被列为世界著名六大蒸馏酒之一。酿酒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消长变化等对发酵途径及最终产物的生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进而影着白酒的质量。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酒曲、窖泥和糟醅,参与酒精及其香味物质的形成,赋予白酒特有的风味,随着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白酒酿造技术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制曲发酵技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大曲的培养实质上就是由母曲自然接种,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空气、养分、微生物种类等因素来控制微生物在麦曲上的生长。纯种微生物强化制曲也有十几年的经验, 给白酒

工业带来了新的技术进步。事实上, 不论是曲母接种也好, 纯种添加功能曲也好, 制曲的过程就是一个酶的粗生产过程, 随着技术进步, 酶工程的不断创新, 高效酶制剂已经进入了酿造发酵领域。 1微生物对白酒发酵的影响 1.1酒曲微生物的研究 酒曲是白酒发酵生产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糖化微生物、酿酒微生物和生香微生物三大类,构成中国传统白酒发酵不可缺少的微生物体系,同时,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糖类、氨基酸、有机酸等,都是白酒香味成分的前提物质。因此,掌握酒曲中功能微生物的情况以及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提高白酒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我国就有了用于白酒发酵的高糖化力菌株分离培养的研究报道。现阶段,酒曲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香功能菌上。胡峰[2]从传统优质大曲中分离到数株红曲霉功能菌,将其加入到强化大曲中,使大曲的糖化力、发酵力和蛋白水解力都有所提高,更具有酯化力强的突出特点,有利于白酒风味物质的形成,提高了白酒的质量。王宗彦等(1995)

白酒大曲微生物研究进展

白酒大曲微生物研究进展 申孟林;张超;王玉霞 【摘要】酒曲是中国白酒酿造必不可少的糖化、发酵和生香剂.根据制曲工艺不同,将酒曲分为大曲、小曲、红曲、麦曲、麸曲、高温曲、中温曲、低温曲等类别.我国主要名优白酒是以大曲为起酵剂.大曲中微生物菌系非常复杂,种类繁多.生香动力的细菌、糖化主力的霉菌以及酒醅发酵原动力的酵母等微生物,不断交替更迭的作用,共同维持着白酒发酵的正常进行.传统固态酿造过程中,大曲中微生物在大曲酒的品质、风味呈现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该文依据大曲原料和制作工艺,简要介绍了大曲中微生物的来源、主要微生物类群以及各类微生物的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大曲微生物和白酒酿造研究方面提出展望.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6(035)005 【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大曲;微生物类群;功能 【作者】申孟林;张超;王玉霞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宜宾6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1 酒曲是谷物及其辅料经蒸煮后接种或自然接种定型发酵而成、用于白酒酿造的起酵剂。酒曲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复杂酶系,是中国白酒酿造必不可少的糖化剂、发酵剂和生香剂[1]。周朝著作《书经·说命篇》中的就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酒曲在白酒酿酒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白酒酒曲按制曲工艺来分[2],主要有五大类:大曲、小曲、麸曲、麦曲及红曲。其中大曲是中国最为古老的酒曲之一,被誉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象征。 大曲制作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传统制曲工艺——地面堆积发酵,曲坯制作的过程 也是自然接种微生物的途径之一,发酵期间主要通过人工翻动、堆烧、开启门窗等操作来实现对曲坯发酵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强化曲制曲技术是在制曲过程中,拌料时加入0.5%~1.0%的优质种曲,其余同常规操作,制得的成品曲即为强化大曲[3];大曲架式发酵微机控制系统制曲工艺,采用了自动控制系统[4]。大 曲巧妙地将野生菌种进行人工的自然培养,选育有益菌种的生长与作用,最后在曲内积累酶及发酵的前体物质,并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大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在生产过程中各步工序的质量控制。 大曲是以大麦、小麦等为原料,在人为控制的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经过粉碎、加压等步骤形成砖块状的曲坯[5]。在大曲原料方面,要求颗粒饱满、皮薄、清脆、无霉味及虫蛀,不含夹杂物。不同香型的大曲酒,所要求的大曲质量标准不同,所以大曲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大曲一般制作的过程如下: 原料→粉碎→配合→加曲搅拌→踩曲→曲坯成形→入房→入房管理→出房→鉴定入库→贮存→粉碎 在大曲配料方面,因受地区传统工艺影响,各制曲厂的原料和配比并不完全一致,迄今为止尚没有一定的碳、氮比例。南方浓香型曲酒所用的大曲,多采用全小麦为原料,不加其他谷物或豆类。而北方清香型曲酒的大曲多以大麦为主要原料,并添

酱香型白酒微生物最新研究进展

《酿酒工艺》期末结课论文作业 论文题目:酱香型白酒微生物最新研究进展 撰写人:熊旭升 班级:11生物技术 学号:************ 授课老师:曹海鹏 老师评价与评分:

酱香型白酒微生物最新研究进展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1生物技术熊旭升110903030061) 摘要: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的品质、风味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酒曲微生物、酒醅微生物、酒窖泥微生物三方面概述了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现状及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和展望,得出在酱香型白酒生产中微生物复杂度对酒质风味影响的重要性,未来白酒微生物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分子水平的机制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分享对《酿酒工艺》这门课程的学习体会。 关键词: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进展 1.引言 白酒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传统白酒是以优质粮谷类为原料,以酒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方式,经蒸馏、贮存和勾兑而成的含酒精的饮料[1],被列为世界著名六大蒸馏酒之一。我国白酒呈现五大类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而在白酒的生产过程中,开放式生产工艺是优质白酒生产工艺中特有的,因为其网罗了自然空气中的大量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在产酒生香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结合白酒的生产工艺,我们知道白酒的酿造过程其实是相关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这些微生物主要来源于酒曲、窖泥和酒醅,参与酒精和香味物质的形成,是影响白酒典型香型形成的重要因素。酿酒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消长变化等对白酒发酵途径及最终产物的生成均有着重大的影响。白酒生产中酿酒微生物的研究水平直接影响白酒生产技术水平,进而影响白酒的质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尤其是风味微生物菌群结构,对于白酒的产量与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 世纪60 年代至今,白酒微生物的研究进入了高潮,各酒厂、科研机构和学校纷纷对白酒微生物进行研究[2]。2000年以后,进入了白酒研究的高潮期,各地学者对白酒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分布及变化规律、理化性质等进行深入研究。按香型归类,发表研究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和其他香型白酒微生物的文章占有关白酒微生物研究论文比例分别约为66%、16%、11%、7%,说明研究浓香型白酒微生物的占主要部分。浓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进展已有报道,而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现状报道较少且相对零散。作为中国传统白酒类型之一,近年来酱香型白酒发展较快,2001年酱香型白酒产量在全国白酒产量中仅占0.2 %, 2009 年酱香型白酒产量约占全国白酒总量的 1 %,销售收入约占15 %利税占行业35 %左右,产量、产值、利润均得到大幅提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白酒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3]。在微生物研究方面相对浓香型白酒来说虽望其项背,而在这其中酱香型白酒代表茅台酒在微生物研究方面又独树一帜,早在1956年国家科委制定的长远科技发展规划项目中就提出了对贵州茅台酒的酿造微生物进行研究,1975年,贵州轻工科研所对茅台酒酿造微生物进行研究,并认定茅台曲是一种高温细菌酒曲[4]。在此,作者本人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对相关研究报道的阅读,主要关注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现状成果,来进一步加深理解微生物对白酒的品质、风味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酒曲微生物、酒醅微生物、酒窖泥微生物三方面概述了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和展

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相关酶研究利用现状样本

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有关酶研究、运用现状 姓名:蒋春华学号:摘要:白酒在国内具备上千年历史,其独特工艺堪称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举。它以透明外观、幽雅香气、醇厚口感深受人们爱慕。对于浓香型白酒而言大曲酒酿造生产中重要物质,是酿酒生产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剂,其品质对曲酒出酒率和酒质均有极大影响,常有“曲是酒之骨”之称。浓香型大曲酒发酵属于各种微生物群共同发酵,是一种复杂生物化学反映体系。因此对于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有关霉研究是非常有必要,这样才干更好运用大曲中有关霉,使酒品质得到进一步地提高。解决那些发酵周期长、设备运用率低、粮耗高、出酒率低等缺陷。 核心词:浓香型白酒大曲酶研究、运用现状 浓香型白酒大曲中酶有诸多,重要酶系有糖化酶、液化酶、酸性蛋白酶、酯化酶(红曲霉)、脂肪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单宁酶、果胶酶等酶类构成。本文我将对这些酶有关研究及重要酶类在白酒生产中应用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并阐明大曲酶运用现状。、 1、糖化酶:糖化酶又称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底物专一性较低,它能不久把直链淀粉从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依次水解α-1、4葡萄糖苷键,也能缓慢水解α-1、6键和α-1、3键,转化为葡萄糖。同步也能水解糊精,糖原非还原末端释放β-D-葡萄糖。其作用条件为40~65℃、pH 3.0~5.5。应用于酿酒生产,既能保持原酒风味特色,又能提高出酒率。大曲中糖化酶活力高低直接关系到酒质量。 糖化酶长处: 1)、糖化酶对设备没有腐蚀性,使用安全。使用糖化酶工艺简朴、性能稳定、有助于各厂稳定生产。 2)、使用糖化酶对淀粉水解比较安全,可提高出酒率,麸曲法能减少杂菌感染,节约粮食可减少劳动强度,改进劳动条件。 3)、使用糖化酶有助于生产机械化,有助于实现文明生产。 2、α- 淀粉酶:α-淀粉酶在作用淀粉时,是一种内切葡萄糖苷酶能以随机方式从淀

白酒大曲微生物酶系研究进展

白酒大曲微生物酶系研究进展 申孟林;张超;王玉霞;王娟;蔡馨;邢莲;杨茂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8(037)004 【摘要】大曲既是大曲酒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国最早、最原始的粗酶制剂.大曲具有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等功能,不但为大曲酒的发酵、成香提供必不可少的微生物菌群和风味前驱物,还提供发酵所必须的丰富的生物催化剂-酶类.随着对大曲中微生物功能、微生物与酶关联地深入研究,使大曲酶系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大曲中各类酶系的特点与功能,不仅影响着大曲酒的出酒率,也赋予各类大曲酒独具个性的酒体风格,更是决定大曲酒品质的重要因素.该文主要对不同大曲菌系与酶系关系进行概述,着重介绍大曲主要功能酶的分类、作用、来源以及应用研究情况,以期为大曲菌系、酶系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申孟林;张超;王玉霞;王娟;蔡馨;邢莲;杨茂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西华大学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39;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宜宾学院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宜宾 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宜宾学院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宜宾 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

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3 【相关文献】 1.浓香型大曲中酶系与白酒品质的关系研究 [J], 王晓丹;班世栋;胥思霞;王荣村;沈锡翠;邱树毅 2.白酒大曲酶系研究进展 [J], 胡宝东;王晓丹;班世栋;孔维兵;肖蓓;王婧;徐佳;陈美竹;邱树毅 3.白酒大曲功能微生物与酶系研究进展 [J], 李兵;张超;王玉霞;王娟;蔡馨;杨茂;邢莲 4.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大曲的酶系分析 [J], 印丽;邱树毅;曹文涛;班世栋;王晓丹 5.酱香型白酒大曲中功能微生物菌群及其酶系研究进展 [J], 张宗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酒曲微生物利用的发展现状

中国酒曲微生物利用的发展现状 中国白酒酿造技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生物加工技术,“酒曲为糖化发酵剂”是该生产过程的典型特征。白酒酿造过程中,酒曲用以保证糖化、发酵同时进行,该特点区别于西方酿造食品的先糖化后发酵的生产方式,也决定了白酒独特的香型与风格品质。酒曲作为一个“多菌多酶”微生物制品,是酿造微生物与功能酶的主要载体;长期的生产实践表明,酒曲质量是影响白酒品质与风味的重要因素,其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代谢功能特征。因此,深入剖析酒曲微生物组特征及形成机制,对控制改善酒曲品质、提高白酒生产质量、促进白酒产业机械化改造及制造装备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研究表明酒曲微生物组具有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高、代谢产物复杂多样、酶系资源丰富等特点。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在酒曲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应用,为认识和筛选功能微生物及功能酶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制备强化酒曲及开发新型纯种酒曲提供了潜在可利用的功能微生物。传统酒曲制备多于自然发酵条件下进行,其微生物菌群种类及丰度易受原料、生产工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微生物学、代谢组学、统计学等技术手段的组合分析,阐述了酒曲制备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代谢特征,这为控制酒曲制备工艺以提高其品质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此外,传统酒曲制备作为一个自然发酵的过程,易受质量标准化、食品安全等潜在问题的挑战,基于现代微生物组学技术鉴定筛选功能微生物用以制备新型纯种酒曲,是解决酒曲质量不均一及潜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该行业今后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虽然白酒酒曲微生物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系统生物学角度揭示酒曲 微生物组的特征及其对白酒发酵代谢的调控机制研究却较为匮乏。因此,基于微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微生物组学技术的整合分析,在酒曲微生物组学特征解析及理论研究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一方面能够深入挖掘酒曲微生物及其基因和酶资源,从中筛选获取影响发酵的功能微生物和功能酶;另一方面可以从整体微生物群落角度来认识酿造微生物,揭示不同白酒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全面了解白酒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机理和不同白酒风味特征的形成机理,这是该研究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将着重介绍近年来中国白酒酒曲微生物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1 中国白酒酒曲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酒曲作为一种“多菌多酶”微生物制品,是白酒酿造微生物、功能酶、风味 及其前体物质的重要载体,其“菌、酶、风味”三系的种类与丰度决定了白酒独特的风味品质与风格特征。微生物组学技术及相关研究方法的应用逐步解析出酒曲微生物与酶系的组成,并进一步揭示出环境因子与酒曲定殖微生物菌群存在显著相互作用,这将为认识酒曲酿造功能与本质、实现酒曲可调控可操作化制备过程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1.1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解析

浓香型和酱香型大曲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浓香型和酱香型大曲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黄晓宁;黄晶晶;李兆杰;韩北忠 【摘要】大曲是中国白酒酿造过程中的糖化发酵剂,具有自然接种的特点.为探究同一酒厂浓香型和酱香型大曲微生物群落组成,分别采用传统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PCR-DGGE)对其微生物进行分析鉴定.传统培养法共分离鉴定出198株菌,其中浓香型大曲中24种,酱香型大曲12种.两种大曲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数量占绝对优势,在浓香型大曲中优势真菌为谢瓦氏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和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而在酱香型大曲中,以伞状毛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和多变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居多;通过PCR-DGGE共鉴定出14种菌,两种大曲中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多枝横梗霉(Lichtheimia ramosa)为优势菌.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6(035)009 【总页数】5页(P33-37) 【关键词】大曲;微生物多样性;传统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作者】黄晓宁;黄晶晶;李兆杰;韩北忠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北京100026;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100083

酶在发酵工业生产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酶在发酵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塔骥 1032103030

摘要:本文通过列举酶在发酵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在这些应用中的应用现状,对酶法在这些工业生产中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酶;发酵;工业生产 一、前言 酶制剂行业是高技术产业,它的特点是用量少、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是为其他相关行业服务的工业。酶制剂产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起步和迅速成长之后,现已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度发展。过去10年里,国际酶制剂产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以及对各个应用行业的引入和实践,把酶制剂产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酶制剂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酿造、味精、制药、有机酸、淀粉糖、纺织、皮革、洗涤剂及保健品等很多领域,并且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尚有差距。 二、酶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2.1酶法生产葡萄糖 利用酶水解淀粉生产葡萄糖是酶催化工业的一项重大成就,由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末研究成功,现已在全世界普遍采用。酶法生产葡萄糖是以淀粉为原料,先经。一淀粉酶液化成糊精,再用糖化酶催化生成葡萄糖。如北京房山酶制剂总厂的产品耐高温a-淀粉酶采用地衣芽孢杆菌深层培养、提炼等工序精制而成;能随机水解淀粉、糖原及降解物内部的 a-1.4 葡

萄糖苷键使得胶状淀粉溶液的黏度迅速下降,产生可溶性糊精和寡聚糖,过度的水解则可产生葡萄糖和麦芽糖。低聚糖的制备:低聚糖是由3-9个单糖昔键连接而成的低度聚合糖。它之所以具有生理功效,是因为他能促进人体肠道内固有的有益细菌一双歧杆菌的增殖,从而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减少有毒发酵产物的形成。目前,微生物糖昔水解酶在生产中应用较多,而且技术都比较成熟。如利用α-葡萄糖苷酶生产的低聚异麦芽糖,利用节杆菌产生的β一呋喃果糖苷酶合成的低聚乳果糖、低聚半乳果糖等,利用α-半乳糖昔酶生产的棉子糖和密二糖等。 2..2酶法生产蛋白氨基酸 酶催化在化学工业已经被沿用已久,用于生产精细化学品,现正大力开发其潜力。工业开发酶生产氨基酸开始于差不多40 年前,当时日本为了通过固定化酰化酶拆分N-乙酰DL-氨基酸。为了生产L-蛋氨酸,要求用于输液和特别的饮食,这要求继续选择生产方法,使用米曲霉酰化酶在酶膜反应器上酶法拆分可最小化的减少酶的消耗被证明是特别有用的。每年几百吨L-蛋氨酸和L-缬氨酸通过酶膜反应器生产。一个新的酶法生产蛋氨酸的途径近来被提出,该法借助于D 型氨基酸氧化酶和亮氨酸脱氢酶酶法转化DL-蛋氨酸生产L-蛋氨酸,这两种酶均可以通过重组大肠杆菌表达得到。 L-天冬氨酸是适宜酶法获得的又一种氨基酸,天冬氨酸酶催化添加的氨到富马酸上可直接得到L-天冬氨酸,L-天冬氨酸在甜味剂阿斯巴甜生产上大量需要,也是作为使用固定化天冬氨酸β-脱羧酶酶法生产L-丙氨酸的起始原料。随着菌株的开发将来有可能建立L-半胱氨酸生产的发酵技术。3酶法生产核苷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