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酯化酶促反应及其代谢产物特征

红曲酯化酶促反应及其代谢产物特征

陈帅;郑佳;刘琨毅;彭昱雯;黄钧;易彬;赵金松;周荣清

【摘要】The research on kinetics and metabolism of esterification catalyzed by Monascus esterifying enzymes were carried out with hexanoie acid and ethanol as substra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hexanoie acid subsequently grew steadily after the initial stage from 0 - 8h in which it increased rapidly along with the reaction time,and then reached a balance after 24 h. Inhibition was noted by excessive ethanol,

but relieved partially when concentration of hexanoic acid increased. Among 15.81 -142.31 mmol/L of hexanoic acid concentration,single sub- strate reaction was identified by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initial velocity and concentration of hexanoie acid. The crude Monascus esterifying preparation contained various enzymes so that the empirical model could only be estab- lished according to experiment results, which could better express the kinetics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action catalyzed by the crude enzyme. Ethyl hexanoate was the main product, followed by ethyl caprylate,ethyl lionleate,ethyl oleate, ethyl palmitate and phenylacetaldehyde. The results of OAV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sterification catalyzed by crude Monascus esterifying preparation was appropriat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liquor and other products.%以己酸和乙醇为底物,研究了红曲霉粗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及其

影响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己酸的消耗量在0~8h内迅速上升,随后则缓慢上升,反应24h后,趋于平衡。过量的乙醇对反应有抑制作用,但随着已酸浓度的提高

被部分解除。当己酸浓度在15.81—142.31mmol/L,反应初速率与其浓度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可视为单底物反应。红曲霉粗酶含多种酶类,酶促酯化反应机理颇为复杂,其动力学关系受多种条件控制,依据试验结果建立的经验数学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其粗酶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催化形成的主要产物为已酸乙酯,其次为辛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和苯乙醛,其OVA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类酶促反应的产物适合白酒等产品风格的改善。

【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

【年(卷),期】2012(038)002

【总页数】5页(P47-51)

【关键词】酶促酯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复合酶;己酸乙酯

【作者】陈帅;郑佳;刘琨毅;彭昱雯;黄钧;易彬;赵金松;周荣清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泸州646000;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65/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四川成都610065/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泸州6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63.2

红曲霉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真子囊菌纲、散子囊菌目、红曲菌科、红曲菌属[1],因其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产生各种生理活性物质,比如Monacolin K [2]、红曲色素[3]、酯化酶[4]等,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众多领域[5]。以糙米为原料,接种红曲霉后发酵而制成的红曲作为增色增香剂已广泛应用于诸如香肠、酿酒、食醋等食品生产。迄今,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上,例如李雪梅等[6]阐述了红曲色素、Monacolins类化合物等代谢物的分离、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Mukherjee等[3]分离纯化出一种新型的具有食用及医用价值的红曲色素;Hajjaj等[7]通过对红曲色素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认为其代谢受一种在厌氧环境下大量积累的未知化合物的抑制。红曲霉酯化酶在白酒酿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8-9],主要作为增香剂提高白酒中的主体呈香呈味物质进而改善白酒品质,但对作用机理及代谢产物形成特点的报道甚少,例如王牛牛等[10]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了红曲酯化酶催化合成乳酸乙酯的最佳催化条件;任道群等[11]对红曲霉的4种代谢产物进行了定量分析。

本论文描述了红曲粗酶催化的己酸和乙醇的酶促动力规律和反应条件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应用气-质联用(GC-MS)定量地检测了反应产物的形成特征,其研究结果对红曲酯化酶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应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1.1 材料与仪器

1.1.1 微生物菌株

红曲霉:AS 3.972,购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正己酸、无水乙醇、NaOH、无水乙醚、无水Na2SO4(分析纯);定量标准品:2-辛醇、辛酸,购自Aladdin公司;糙米,购自本地农贸市场。

PHS-3C精密酸度仪,上海大浦仪器厂;78-1磁力搅拌器,江苏省金坛市医疗仪器厂;DHP-9162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医疗器械厂;Trace GC Ultra DSQⅡ气

相质谱联用仪,美国Thermo Fisher公司。

1.2 培养基

1.2.1 麦芽汁培养基

麦芽糖度10°Brix,琼脂2%。

1.2.2 种子培养

500 mL三角瓶中装入25 g蒸至无白心的糙米,用10 mL 3%的醋酸液洗脱斜面

培养基上的菌丝,接入1 mL菌悬液,于(32±0.2)℃培养。以上培养基均在121℃下灭菌20 min备用。

1.3 实验方法

1.3.1 红曲霉酯化酶的制备

式中:m为红曲质量,g;C1为NaOH浓度,mol/L;V2为NaOH消耗体积;C2为

H2SO4浓度,mol/L;V2为H2SO4消耗体积,mL;V总为馏出液总体积,mL。1.3.4 反应底物己酸的消耗动力学

取3个250 mL锥形瓶,分别加入5 g红曲粉(酯化力为42.38 mg/g)、1 mL正

己酸和99 mL 10%、20%、40%乙醇溶液密封后,置于(32±0.2)℃,间隙取样测定其反应液中己酸的残留量。反应初速率测定:测定反应1 h、2 h、4 h时的己酸

消耗速率,通过线性拟合建立动力学方程。

1.3.5 反应产物组分测定

参考文献[14]所述方法,取50 mL反应终了样品置于250 mL具塞圆底烧瓶中,加入50 mL无水乙醚及定量标准品(2-辛醇、辛酸),调节pH值至10~12,反复振荡20 min,静置,经分液漏斗分液得到有机相,重复提取2次,合并有机相命名为extraction 1;将50 mL无水乙醚加入到水相中,调节pH值至1~2,反复振荡20 min,静置,经分液漏斗分液得到有机相,重复提取2次,合并有机相命名

为extraction 2。向2种收集液中分别加入5 g无水NaSO4过夜,过滤,在冰浴中经氮气吹扫仪浓缩至0.5 mL。随后采用配备有 TR-5MS(30.0m ×320 μm

×0.25 μm)的Trace GC Ultra DSQⅡ气相质谱联用仪定量检测其组分。操作条件:进样口温度:250℃;升温程序:40℃保持5 min,以5℃/min升温至200℃,保持5 min;质谱条件:离子源温度:250℃;电离方式:EI;电子强度:70 eV;扫描范围:35~

400amu。

1.4 数据处理

利用Origin 7.5对红曲酶促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影响条件以及代谢产物特征

进行分析;利用SPSS 17.0对反应初速率r与己酸初始浓度c的关系曲线进行显著

性分析。

2.1 反应底物己酸的消耗动力学

在过量乙醇存在的条件下,红曲霉酯化酶(酯化力为42.38 mg/g)催化的1%(V/V,下同)己酸的消耗动力学如图1所示。己酸浓度保持不变,乙醇浓度从10%增加到40%,96h内的变化趋势是类似的。在0~8h的初始阶段,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反应中的己酸含量迅速降低。反应进行到8h时,己酸的含量从79.06 mmol/L分别降低到58.89、61.95、72.27 mmol/L。继续进行酶促反应,到24h时分别降

至60.61、61.57、71.89 mmol/L。然而再增加反应时间,反应液中己酸浓度基

本保持稳定,反应进行到96h,己酸的含量分别是57.17、59.85、72.08

mmol/L。试验结果表明,在乙醇过量的条件下,己酸主要是在0~8h的反应阶

段被转换,且受乙醇浓度的影响较大。乙醇浓度越高,被消耗的己酸则越少。当乙醇浓度从10%增加到40%,乙醇和己酸的酯化反应可能从酶促转换为非酶促反应,高浓度的乙醇导致蛋白质变性是导致己酸消耗速率降低的主要因素,因为蛋白质变性致使酯化酶活力降低[15]。此外,乙醇在水溶液中的高溶解性质,过量的酰

基受体与酶形成的可逆结合物难以转换为产物也是致使其酶促反应速率降低的原因

[16]。

分别使反应液中的乙醇浓度为10%和30%,改变己酸浓度使其浓度分别为0.2%、0.6%、1.0%、1.4%、1.8%,添加酯化酶(酯化力为42.38mg/g)密封后,置于(32±0.2)℃的条件反应,测定其消耗速率,以lg1/r对lg1/c作图(图2),线性回

归得10%(A)乙醇浓度时,己酸初始浓度与初始消耗速率的经验方程

为:lg=1.35×lg-0.22(R2=0.997 7,P=0.019<0.05),而在30%(B)乙醇浓度的

反应体系中,己酸初始浓度与初始消耗速率的回归方程

为:lg=1.07×lg+0.52(R2=0.990 0,P=0.007 <0.01),其反应方程反映乙醇浓度增加,体系中非酶促反应作用增加(截距从-0.22增加到0.52)。比较10%和30%乙醇浓度反应体系,己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表明(图3),增加己酸浓度,反应

速率均增大,前者随其浓度增大而线性增大且增幅较大,但后者因乙醇抑制酶促反应而增幅减小,提高反应初始阶段的己酸浓度,增大了醇酸转换为酯的非酶促反应速率,所以表观反应初始速率升高,与已报道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17-18]。然而大幅提高己酸浓度,虽然可使非酶促反应速率提高,但反应体系pH过低,抑制了酶促反应速率,从而使表观反应速率降低。所以基于红曲粗酯化酶催化的乙醇与己酸的酯化反应条件待进一步优化。

2.2 基于GC-MS的红曲酯化酶酶促反应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

1%己酸和10%乙醇经红曲酯化酶在(32±0.2℃催化下分别反应1 h、24 h和96 h,经LLE-GCMS检出的反应物总离子流图(TIC)分别如图4中a(1 h)、c(24 h)、

e(96 h)所示,而 b、d、f则是其相同条件下的非酶促反应的总离子流图。

与非酶促反应的结果比较(表1),酯化酶显著地提高了乙醇和己酸转化成酯类物质

的效率。在不同酶促反应物中检出的酯类组分中,苯甲酸乙酯和辛酸乙酯两种馏分比非酶促反应分别降解23.56%~85.52%和2.27% ~76.52%,检出其余9种酯

类馏分均有所提高。在观察的酶促反应过程中(0~96 h),己酸甲酯、己酸、棕榈

酸、亚油酸和油酸的乙酯均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规律,且较非酶促反应分别提高了2.30~3.16倍、12.51~23.64倍、6.41~71.37倍、2.25~44.43倍和

6.58~139.14倍。肉豆蔻酸乙酯和5-甲基-十七烷酸乙酯在反应初始阶段(1 h)含量较高[(1.80±0.37)mg/L和(8.11±1.46 mg/L)],延长反应时间(96 h),前者基本稳定(1.11±0.18 mg/L),而后者降低幅度较大[(6.60±1.35)mg/L,降幅18.62%]。醋酸丁酯经过较长时间的酶促反应仅有少量增加[0~

(0.50±0.06)mg/L]。在检出的4种醛类组分中,3-呋喃甲醛呈单调增、苯乙醛呈非单调增的变化规律,而葵醛、十一醛是呈单调减的变化规律。检出的2个酮类组分则均呈减少的趋势。棕榈酸则呈单调减、苯乙醇呈单调增的变化规律。

不同反应时间所检出的酶促反应产物的组成特点表明,酶促反应主要是催化脂肪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其产物以乙酯衍生物为主,其中己酸乙酯的比例较大,其代谢产物呈现多样性,而非仅催化己酸乙酯的形成[11]。经24h酶促催化,己酸乙酯的含量达到(624.40±7.00)mg/L,但在催化 96 h后则降至

(367.70±22.10)mg/L。实验结果揭示,基于红曲酯化酶催化的己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随着催化时间的延长,其产物己酸乙酯被水解,此外在其复合酶的作用下朝着生成其他产物的方向进行,导致代谢产物呈现多样性。检出的酶促催化产物多为浓香型白酒的呈香、呈味组分,所以应用红曲霉酯化酶强化酯化作用有益产品质量的提高。

2.3 红曲代谢产物的OAV分析[19-21]

通常采用气味活度值(OAV,也称香味强度,等于挥发组分的浓度/阈值)评价风味组分对样品风味的贡献度。OAV<1,说明该挥发组分对总体风味无实际作用,而OAV>1,则直接影响其总体风味,且在一定范围内,OAV与该物质对总体风味的贡献度呈正相关关系。

对酶促酯化反应检出的11种特征性香味组分进行OAV分析的结果表明(图5),己

酸乙酯(阈值5ug/L)的OAV值最大(>70 000),其次分别是辛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和苯乙醛,这佐证了应用红曲霉酯化酶强化酯化作用有益产品质量提高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酶促催化作用大幅提高了棕榈酸乙酯的含量[(29.06±3.22)mg/L),但其阈值较高(14 000 μg/L)],所以总体对浓

香型白酒的风格影响不显著,辛酸乙酯的含量增幅低(0.27±0.03)~

(1.35±0.13)mg/L,但其阈值较低(2 μg/L),OAV较大,所以对白酒风格影响仅

次于己酸乙酯,应通过酶促催化条件的优化,控制该组分的含量及与己酸乙酯的比例,以确保催化产物在提高浓香型白酒风味上的有效性。

(1)红曲霉酯化酶催化乙醇和己酸的酯化反应,主要产物是有机酸的乙酯衍生物,

己酸乙酯是比例最大的酯类组分,产物多样性与催化条件有关。各种组分的含量也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底物乙醇和己酸均对酶促反应速率存在抑制,在一定浓度范围,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其中一种底物解除另一种底物的抑制作用,尤其是乙醇过量时,初速率仅取决于己酸浓度,与其浓度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其表观反应速率呈一级反应。在0~24 h以酯化反应为主,在24~96 h,仅有少量酯类组分形成,多数酯类组分被水解而被转化为其它衍生物,导致反应产物呈现多样性。

(2)LLE/GC-MS已检出的酶促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及OAV分析结果表明,形成的产物中己酸乙酯对风味贡献最大,其次为辛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和苯乙醛。

[1]李钟庆,郭芳.红曲霉的形态与分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

[2] Endo A.Monacolin K,a new hypocholesterolemic agent produced

by a Monascus species[J].Journal of Antibiotics,1979,32(8):852 -854. [3] Mukherjee G,Singh S K.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red pigment from Monascus purpureus in submerged fermentation [J].Process Biochemistry,2011,46(1):188-192.

[4]庄名扬,孙达孟,侯明贞,等.酯化酶粗酶制剂生产及在浓香型酒的应用[J].酿酒科技,1993,56(2):22-26.

[5] Lizuka H,Lin C F.On the genus Monascus of Asia and it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J].Advances in Biochemistry,1981(2):555-561.

[6]李雪梅,沈兴海,段震文,等.红曲酶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1,42(5):1018-1025.

[7] Hajjaj H,Blanc P,Groussac E,et al.Kinetic analysis of red pigment and citrinin production by Monascus ruber as a function of organic acid accumulation[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0,27(8):619 –625.

[8]方跃进.酯化红曲在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应用及实例[J].酿酒,2011,

38(3):75 -78.

[9]镇达,方尚玲,陈茂彬.红曲霉酯化酶特性及在白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J].酿酒科技,2009(1):62-64.

[10]王牛牛,雷振河,吕利华,等.以红曲霉酯化酶催化合成乳酸乙酯[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37(1):73-77.

[11]任道群,唐玉明,姚万春,等.酯化酶动力学研究[J].酿酒科技,

2006(6):39-40.

[12]沈怡芳.白酒生产技术全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657-658.

[13]彭熙敏,黄著,刘超兰,等.红曲霉培养条件对酯化力影响的研究[J].酿酒科技,2009(1):17-20.

[14] Qian M,Reineccius G.Identification of aroma compounds in Parmigiano-Reggiano cheese by 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J].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02,85(6):1 362-1 369.

[15] Malcata F X,Reyes H R,Garcia H S,et al.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reactions catalysed by immobilized lipases[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1992,14(6):426-446.

[16]崔玉敏,魏东芝,俞俊棠,等.非水介质中酶促酯化反应机制及醇抑制动

力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25(4):363 -366.

[17] Yadav G D,Lathi P S.Synthesis of citronellol laurate in organic media catalyzed by immobilized lipases:kinetic studies[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2004,27(2/3):113 -119.

[18] Oliveira A C,Rosa M F,Aires-Barros M R,et al.Enzymatic esterification of ethanol and oleic acid—a kinetic study[J].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Enzymatic,2001,11(4 -6):999 -1005.

[19]陈功,张其圣,余文华,等.四川泡菜挥发性成分及主体风味物质的研究(二)[J].中国酿造,2010(12):19-23.

[20]张恩.浓香型洋河天之蓝和清香型二锅头大曲白酒特征香气成分分析[D].无锡:江南大学,2009.

[21]丁云连.汾酒特征香气物质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相关文献】

1.3.2 酯化反应液中己酸含量的测定

酸碱滴定法[12]。

1.3.3 红曲酯化力的测定

参考红曲酯化力测定方法[13]。25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5 g红曲粉,99 mL体积分数为20%的乙醇,1 mL正己酸,(32±0.2)℃酯化100 h。酯化结束后,加入蒸馏水50 mL,缓火蒸馏出

100 mL馏出液。取50 mL馏出液于250 mL三角瓶中,用0.1 mol/L NaOH(C1:0.1 mol/L)中和后再加入25 mL 0.1 mol/L NaOH(C1:0.1 mol/L),冷凝回流皂化30 min,皂化结束后立即冷却,用H2SO4溶液(C1:0.05 mol/L)滴定至pH 7.0。计算公式: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周靖 【摘要】红曲霉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多种酶类和活性物质,采用红曲霉酿酒为我国首创.本文主要综述了红曲的发酵条件、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红曲霉 次级代谢产生的功能性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并对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 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9(000)003 【总页数】3页(P107-109) 【关键词】红曲霉;白酒;代谢产物;强化大曲;功能性成分 【作者】周靖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1;TS262.3 中国白酒是以富含淀粉质的谷物粮食作为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及酒母等作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含酒精的饮料,包括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兼香等12种香型白酒,多达上千种香味成分,以醇类、酯类、酸类、羰基类化合物为主,是风味独特、生产工艺独有的蒸馏酒。红曲霉是腐生真菌,它属真菌门、子囊菌纲,真子囊菌亚纲、曲霉目、曲霉科、红

曲霉属[1]。由于红曲霉具有一定的糖化发酵力和较强的酯化力,用于白酒的发酵 生产,可以适当提高出酒率及酯类化合物的生成量。同时在代谢过程中还产生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次级代谢产物,能够增加酒的营养保健价值[2],故被酿酒界所重视 并加以研究。 1 红曲霉发酵条件及其代谢产物 1.1 红曲霉的发酵条件 红曲霉一般适应温度为15~42℃,最适温度为28~35℃,能耐55℃的高温,最适pH3.5~5.0,能耐pH2.0,最适酒精浓度为5%vol~7%vol,可耐酒精最高浓度达11.5%vol[3]。依据这些生理特性,红曲霉能够适应白酒发酵糟醅偏酸性、含酒精以及有一定的发酵温度等特殊环境。因此,在白酒生产过程中,红曲霉广泛存在于大曲、制曲作坊、酿酒醪液、糟醅中等,很多用于酿酒生产的红曲霉都是从大曲或糟醅中分离筛选出来的,然后再直接用于实际生产,利用红曲霉产生的酶类、功能性成分等次级代谢产物可提高白酒品质。 1.2 红曲霉的代谢产物 红曲霉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蛋白酶、淀粉酶、糖化酶、果胶酶、麦芽糖酶等多种酶类物质[4]。这些酶类物质能够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和糖化效率,有利于提高 出酒率和酯类化合物等风味物质的生成量。另外,红曲霉在发酵过程中还能产生红曲色素、Monacolin K及其金属盐、GABA(γ-氨基丁酸)、麦角固醇等功能性 成分[5-7],这些成分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将红曲霉应用于白酒发酵酿造过程中,能够使红曲霉代谢产生的多种初级和次级代谢物质进入白酒中,从而加强白酒的营养保健功能。 2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 2.1 红曲霉应用于强化大曲 大曲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具有糖化发酵、生香和投粮等作用,其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

红曲霉固态发酵产糖化酶及酸性蛋白酶条件的优化

红曲霉固态发酵产糖化酶及酸性蛋白酶条件的优化 王秋辰;王昌禄;陈勉华;王玉荣;李贞景 【摘要】Monascus MQ7 strain was obtained from eight Monascus strains as the highly glucuoamylase and acid protease producing strain. The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glucoamylase and acid protease production with Monascus MQ7 were studied. Based on single factor tests,in different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substrate solid-liquid ratio,proportion of rice and bran,the glucoamylase and acid protease production conditions were optimized with L9(34)orthogonal tes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the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is 30,℃,substrate solid-liquid ratio(g∶mL)20∶25,and the proportion of rice to bran(g∶g)17∶3. Under the above conditions,the glucoamylase activity reached 1,641.69,U/g,and the highest acid protease activity reached 151.09,U/g. The inhibition of NaCl on enzyme activity was also verified. When the NaCl mass fraction reached 18.92%,Monascus MQ7,glucoamylase activity decreased 64.8%,and acid protease activity decreased 85.6%.%从8株红曲霉中筛选出红曲霉MQ7作为高产糖化酶和酸性蛋白酶的供试菌株,采用固态发酵方法测定在不同发酵温度、底物料液比、大米和麸皮比例条件下的产酶情况.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固态发酵产酶过程,确定该菌株产酶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底物料液比(g∶mL)20∶25,大米麸皮比例(g∶g)17∶3.在此条件下,糖化酶活力达1,641.69,U/g,酸性蛋白酶活力达151.09,U/g.同时研究了NaCl含量对红曲霉酶活力的抑制作用,当NaCl质量分数达到18.92%时,红曲霉MQ7产糖化酶活力下降64.8%,酸性蛋白酶活力下降85.6%.

红曲酯化酶生产及应用

红曲酯化酶生产及应用 李绍亮;刘子红;李学思 【摘要】将从宋河酒业优质大曲中分离筛选的红曲霉1号功能菌应用于酯化酶生产;将酯化酶应用于黄浆水酯化液生产;将所生产的黄浆水酯化液兑入底锅蒸馏串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样与对照样比较,红曲酯化酶在黄浆水酯化应用中对提高白酒质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明显的效果.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0(000)002 【总页数】2页(P75-76) 【关键词】白酒;红曲霉;酯化液;生产应用 【作者】李绍亮;刘子红;李学思 【作者单位】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鹿邑,477265;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鹿邑,477265;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鹿邑,47726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13;TS261.4 随着时代的发展,酿酒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又深入到酶学领域,使中国白酒酿造技术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酶学应用与研究对浓香型白酒的质量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白酒优质品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从本酒业公司优质大曲中筛选出宋河红曲霉1

号生产酯化酶在黄浆水酯化应用中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始菌种来源 从宋河酒业优质大曲中分离筛选的菌株。 1.2 分离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分离培养基:采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并调节pH 3.5~5.0。 培养条件:将制备好的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放入试管灭菌后,接入少量优质大曲粉进行斜面培养,以满足红曲霉最适生长、繁殖和代谢条件为前提,培养温度为32~35℃,时间 72 h。 一级选育培养后再进行二级选育培养,共做2个平皿,编号为红曲霉1号和红曲霉2号,用接种耳分别接入一级培养选育红曲霉菌落,培养72 h。 1.3 产酶性能测定 分别将红曲霉1号、红曲霉2号菌种转移到试管斜面培养,以纯麦麸为培养基培养72 h,进行产酶性能测定。测定结果,红曲霉1号为红曲霉的功能菌。 1.4 菌种的鉴定 鉴定方法采用常规群体形态、个体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鉴定培养基为马铃薯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同化氮源培养基。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株鉴定 2.1.1 分离菌形态特征 在麦芽汁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成膜状蔓延生长,初始菌落为白色,后逐渐变为淡红色,表面有皱纹和气生菌丝,培养3 d后,菌落直径为1.5~2.2 cm,呈辐射状,菌落中心部分突起,菌丝有隔,分枝,多核,颗粒直径2~8 μm,分生孢子着生于菌丝及分枝顶端。闭束壳球形,有柄,直径 29~30 μm×40~60 μm,

红曲酯化酶促反应及其代谢产物特征

红曲酯化酶促反应及其代谢产物特征 陈帅;郑佳;刘琨毅;彭昱雯;黄钧;易彬;赵金松;周荣清 【摘要】The research on kinetics and metabolism of esterification catalyzed by Monascus esterifying enzymes were carried out with hexanoie acid and ethanol as substra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umption of hexanoie acid subsequently grew steadily after the initial stage from 0 - 8h in which it increased rapidly along with the reaction time,and then reached a balance after 24 h. Inhibition was noted by excessive ethanol, but relieved partially when concentration of hexanoic acid increased. Among 15.81 -142.31 mmol/L of hexanoic acid concentration,single sub- strate reaction was identified by positive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initial velocity and concentration of hexanoie acid. The crude Monascus esterifying preparation contained various enzymes so that the empirical model could only be estab- lished according to experiment results, which could better express the kinetics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action catalyzed by the crude enzyme. Ethyl hexanoate was the main product, followed by ethyl caprylate,ethyl lionleate,ethyl oleate, ethyl palmitate and phenylacetaldehyde. The results of OAV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sterification catalyzed by crude Monascus esterifying preparation was appropriat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liquor and other products.%以己酸和乙醇为底物,研究了红曲霉粗酶催化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及其 影响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己酸的消耗量在0~8h内迅速上升,随后则缓慢上升,反应24h后,趋于平衡。过量的乙醇对反应有抑制作用,但随着已酸浓度的提高

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研究进展

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研究进展 罗小叶;邱树毅;王晓丹 【摘要】该文概述酯化酶的特性,酯化酶在酯类合成中的重要作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微生物发酵产酯化酶在酯化大曲、黄水及酿造发酵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酯化酶对于提高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优质酒率及减少用曲量等方面的积极效果,井对目前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为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的应用研究总结经验.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9(038)008 【总页数】3页(P6-8) 【关键词】微生物;酯化酶;浓香型白酒;研究进展 【作者】罗小叶;邱树毅;王晓丹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1

白酒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表明,白酒中约2%的呈香呈味物质是决定酒体质量的重要物质。在香味物质中,酯类成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酯类物质的合成主要是通过酯化反应产生,其实质就是酸和醇反应,脱水而生成酯,此反应主要在参与白酒酿造微生物体内温和的环境中进行,且这一过程需有酯化酶的参与完成[1]。 酯化酶能催化酯的合成与酯的分解,因此在白酒行业习惯分别称为酯化酶和酯分解酶[2]。浓香型白酒在中国白酒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产、销量均占70%左右[3]。浓香型白酒的酿造采取固态、厌氧的半自然发酵生产,这一生产过程需生产环境、曲药、窖泥内众多微生物的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浓香型白酒的呈香呈味物质主要包括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4],在窖内发酵过程中,酯类物 质生成周期较长[5],而利用酶法合成酯类物质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高、副 产物少等优点[6],所以在多粮浓香型白酒酿造中酯化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食品增香领域酯化酶也有较广泛的应用[7-8]。本文概述微生物发酵产酯化 酶在浓香型白酒酿造生产中包括在酯化大曲、黄水及酿造发酵过程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酯化酶对于提高浓香型白酒出酒率、优质酒率及减少用曲量等方面的积极效果,为酯化酶在浓香型白酒品质提升中的应用研究总结经验及今后研究提供方向。 1 酯化酶的概述 1.1 酯化酶的定义 酯化酶是一类催化合成低级脂肪酸酯的酶类的总称,不是酶学上的专业术语。在白酒中酯化酶主要是指脂肪酶、酯合成酶、磷酸酯酶的统称。 1.2 酯化酶的来源及作用 通过研究发现,酵母、霉菌、细菌均可产生酯化酶,目前在白酒酿酒过程中已经发现红曲霉、根霉中许多菌株有较强的己酸乙酯合成能力。酯化酶的理论基础为酶在有机溶剂中作用,在窖池外直接将酸与醇催化合成酯类,包括己酸乙酯、乙酸乙酯、

食品发酵学重点总结试题

1.与酒精发酵有关的微生物:酵母菌和糖化菌,糖化菌包括曲霉和根霉。 2.理论上1mol葡萄糖可产生2mol乙醇,即180g葡萄糖产生92g乙醇,得率为51.5%, 但因为酵母菌体的积累需要消耗2%的葡萄糖,另外2%的葡萄糖用于形成甘油,0.5%用于形成有机酸,另2%用于形成杂醇油。因此,实际上只有约47%的葡萄糖转化成乙醇。 3.世界六大蒸馏酒:白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和金酒。 4.白酒的分类:①按生产中所用糖化发酵剂不同,分为大曲白酒、小曲白酒、麸曲白酒等; ②按香型分:浓香型白酒(又称泸香型白酒,以泸州老窖为代表)、酱香型白酒(又称 茅香型白酒,以茅台酒为代表)、清香型白酒(也称汾香型白酒,以汾酒为代表)、米香型白酒(也称蜜香型白酒,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 5.白酒的成分:白酒由乙醇、水和微量成分组成,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98%),微量成分 总量不超过2%。 6.白酒的风格和香型如何形成? 主要是由于微量成分,它是使白酒呈香、呈味以及形成白酒特有风格的物质,由于这些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不同,构成了白酒不同的香型和风格。 7.白酒内主要香味物质是什么? 酯类是白酒中最主要的芳香物质,其含量较丰富,有的含量超过0.5%,可以根据酯含量和各种酯之间配比来区分白酒的优劣和香型。 8.浓香型白酒主要香味成分是己酸乙酯和适量的丁酸乙酯及其他酯类。 9.大曲白酒:主要以高粱为原料、大曲为糖化发酵剂,经固态发酵、蒸馏、贮存(陈酿) 和勾兑而成。它是中国蒸馏酒的代表。 10.大曲:是以小麦、大麦或豌豆等为原料,经破碎、加水拌料、压成砖块状的曲坯后,再 在人工控制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风干而成。 11.大曲的分类? 高温大曲:制曲最高品温达60℃以上 偏高温大曲:制曲最高品温50~60℃ 中温大曲:制曲最高品温50℃以下 高温大曲主要用于生产酱香型大曲酒,如茅台酒,长沙的白沙液大曲酒;中温大曲主要用于生产清香型大曲酒,如汾酒;浓香型大曲酒以前大多采用中温或偏低温的制曲温度,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采用偏高温制曲。 12.高温大曲和中温大曲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糖化力和发酵力不同。高温大曲因制曲品温较高,其中微生物主要为一些耐热的细菌和常见的曲霉属、毛霉属等,因而成曲糖化力和发酵力较低,但液化力较高,蛋白质分解力较强,产酒较香。 13.中国白酒生产最典型的特点:①固态发酵②双边发酵(边糖化边发酵)

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在绿色酿造生产中的应用

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在绿色酿造生产中的应用 李娜;程伟;张杰;潘天全;彭兵 【摘要】不同的地域和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体,制曲及酿酒过程中不同的微生物造就了不同的风味物质,使中国白酒具有独树一帜的品质与风味.对关键功能性酿酒微生物及其特种功能性酶类的有效调控,可以起到调控白酒固态混合发酵体系代谢产物,丰富白酒中特征性风味物质,提升传统发酵生产水平等作用.功能性酿酒微生物在酒糟、黄浆水等酿酒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解决酿酒行业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酿酒循环经济,促进白酒产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从窖泥、大曲、酒醅、环境等方面介绍了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功能性酿酒微生物在酿酒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行业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9(000)006 【总页数】6页(P69-74) 【关键词】白酒;酿酒;微生物;绿色酿造 【作者】李娜;程伟;张杰;潘天全;彭兵 【作者单位】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3;TS261.1;TS261.4;Q93-3 酿酒微生物通过一系列的生化作用,形成各种代谢产物,使原酒中的主体香、辅助香等风味物质相辅相成。由于酿酒微生物种类多、区系丰富等原因,目前,对白酒产香微生物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微生物育种技术、微生物种群分析技术等,实现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的分离、培育与应用,进行种性分析、菌种改良等,揭示酿造微生物与白酒品评中“香、味、格”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功能性酿酒微生物与白酒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相关性研究等,将在白酒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今后白酒风味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与趋势。根据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及机制、产特征性风味物质微生物的代谢机理等,运用关键功能性酿酒微生物代谢及蛋白质代谢、糖代谢等代谢流,以期实现对关键功能性酿酒微生物及其特种功能性酶类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进而起到调控白酒固态混合发酵体系代谢产物,丰富白酒中特征性风味物质,提升传统发酵生产水平等作用。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白酒企业应该注重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酿造。 1 白酒酿造技术或应用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白酒酿造技术或应用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固态发酵调控的机理及其规律研究;(2)固态发酵白酒特征性风味组分判断方法及其与酿酒微生物的关联性分析评价;(3)固态发酵白酒呈香呈味化合物形成机理、感官品评科学化方法、白酒特征图谱分析等;(4)白酒酿造生产过程中多菌种微生物菌群的复杂性与风味化合物不稳定的关系;(5)大曲呈香、生香的未知性及制曲微生物毒素与酿造安全性评价等;(6)酿酒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但行业的研究基本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的应用进展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的应用进展 作者:何庆刘刚治王治禹王丹冯一杰乔木 来源:《中国食品》2021年第23期 白酒是我国消费者最为青睐的酒精饮品。中国白酒作为典型的蒸馏酒,历史悠久,在蒸馏酒领域中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各地生产白酒的企业在酿造过程中采用的工艺和使用的原材料各不相同,在白酒发酵的具体过程中就会形成不同种类的风味物质。这些风味物质虽在酒体中实际占据的比例非常小,但却是形成白酒香型的关键所在。以风味为依据,可将白酒分为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其中,浓香型白酒在消费者中享有的知名度极高,不论从风格还是风味来说,浓香型白酒都深受消费者青睐。为促进浓香型白酒的相关酿造工艺实现进一步提升,有必要对白酒酿造所含的各类微生物与相关风味物质的组成进行探究。本文浅析了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 浓香型白酒在酿造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类微生物:霉菌类微生物、细菌类微生物、酵母菌类微生物、放线菌类微生物。在白酒发酵的具体过程中,不同酿造微生物会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或者形成制约,形成各种生物酶类,将不同种类的物质原料,诸如蛋白质原料、淀粉原料等通过多酶催化,有效转化为酸、醇、酮、醛、酯等,进而形成代谢产物,促进原酒中包含的风味物质实现相辅相成。对浓香型白酒而言,其主体香是己酸乙酯,由酶对己酸进行催化后与乙酸发生反应而产生。 1.大曲中的微生物组成。在对浓香型白酒进行发酵的具体过程中,大曲主要负责提对微生物菌株。根据相关研究所得结果,大曲内具体所含的各类微生物组成主要包括四大类菌群:霉菌、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其中,霉菌具体分布的位置是大曲表面,核心区域主要分布的是细菌。酵母菌的分布位置最为广泛,几乎遍布大曲,但呈现出较低的丰度。

红曲与酵母共培养对红曲菌产酯的影响

红曲与酵母共培养对红曲菌产酯的影响 刘桂君;尚宏忠;李艳敏;高畅;刘红霞;朱婷婷 【摘要】The effects of yeast on ethyl acetate-producing capability of red starter(Monascus) were studied.The yield of ethyl acetate of 6 red starter strains by liquid culture ranked in decreasing sequence as follows:M4M5M3M1M2M6.However,the yield of ethyl acetate of 6 red starter strains by liquid co-culture with S.cerevisiae or ester-producing yeast ranked in decreasing sequence as follows: M5M1M2M3M4M6.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o-culture of red starter strains with yeast strains had great effects on ethyl acetate yield.In liquor-making practice,it was found that ethyl acetate content in base liquor by co-fermentation of red starter strains and yeast strains increased greatly than that in base liquor by common fermentation.Besides,tasting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 base liquor by co-fermentation of red starter strains and yeast strains got improved in aroma and taste.%主要研究酵母对红曲产乙酸乙酯能力的影响,6 株红曲单菌株液体培养乙酸乙酯产量大小关系为M4〉M5〉M3〉M1〉M2〉M6;红曲、酿酒酵母Y001和生香酵母Y005液体共培养,乙酸乙酯产量大小关系为M5〉M1〉M2〉M3〉M4〉M6;结果表明,与酿酒酵母、生香酵母共培养对红曲乙酸乙 酯产量影响较大。应用到酿酒生产中,发现3种微生物混合菌种强化发酵的基酒中 乙酸乙酯含量比普通基酒有较大提高。品评结果表明,添加混合菌强化发酵的基酒 在香气、口味上均有改善。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的意义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的意义 以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的意义为标题,我们将探讨酶促反应动力学在生物化学中的重要性。酶是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催化剂,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了解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对于研究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开发新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主要涉及反应速率、底物浓度和酶浓度之间的关系。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的量,它与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有直接的关系。底物浓度越高,酶分子与底物分子发生碰撞的概率越大,反应速率也就越快。但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反应速率将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继续增加,这是因为酶的活性位点已经饱和,无法再容纳更多的底物分子。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还包括酶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酶的底物浓度(Km)的关系。Vmax表示在酶浓度饱和的情况下,反应速率达到的最大值。Km表示当反应速率达到Vmax的一半时,底物浓度的值。Km反映了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Km越小,酶与底物结合的亲和力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了解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对于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非常重要。通过测定酶的动力学参数,可以判断酶在不同底物浓度下的活性,进而推测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方式和调控机制。例如,通过测定酶的Vmax和Km值,可以判断某种药物对特定酶的抑制效果,从而

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征还可以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的代谢过程通常涉及多种酶的参与,了解药物与酶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可以帮助预测药物的代谢速率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这对于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酶的动力学特征,可以优化药物的设计和剂量调整,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总结起来,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在生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了解酶的动力学参数,可以揭示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为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此外,酶动力学的应用还可以帮助药物的设计和剂量调整,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因此,深入研究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对于推动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脂肪酶酯化反应的乒乓机制

脂肪酶酯化反应的乒乓机制 脂肪酶是一种水解酶,负责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脂肪 酸和甘油必须通过酯化反应重新结合,形成新的脂肪分子或脂肪酸甘油酯。这种过程被称 为脂肪酶酯化反应。 脂肪酶酯化反应可以发生在胰脂肪酶和肠酯酶等酯化酶的催化下。在这个过程中,酯 化酶通过将脂肪酸酰基和甘油分子合并,形成脂肪酸甘油酯。 这种反应遵循乒乓机制。乒乓机制是一种基本的酶机制,涉及酶和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下面是脂肪酶酯化反应的乒乓机制的详细过程。 在乒乓机制中,酯化酶的底物分两个部分处理,即脂肪酸和甘油。乒乓机制的名称来 源于这一步骤,其中底物仿佛在酶结构中“乒乓”。 反应的第一步是底物的吸附。脂肪酶具有活性中心,可以与脂肪酸和甘油结合。酶的 活性中心包含一些基本的氨基酸残基,如精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酸等。这些残基与底物之 间的相互吸引力使底物附着在酶表面。 一旦底物被吸附,酶会将脂肪酸酰基从甘油分子中分离出来。在该过程中,酶的活性 中心会通过亲水基和疏水基相互作用来帮助解离底物。这样,脂肪酸酰基就可被酶吸附并 且与酶的活性中心有相互作用,但甘油却不会。 此时,酶与底物的第一部分——脂肪酸结合。此时,底物的第二部分——甘油被释放,并开始等待下一次反应。 接下来,酶会与新的甘油结合,开始下一个循环。这就是“乒乓”的一步。底物的乒 乓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所有脂肪酸和甘油都被结合为止。 最终,在这个乒乓过程中,脂肪酸和甘油分子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脂肪酸甘油酯 分子。这个新的酯化产物会继续被酶吸附,并与下一个底物部分结合,开始下一次乒乓过程。 总的来说,脂肪酶酯化反应的乒乓机制是一个迭代循环过程,其中酶与底物的不同部 分交替进行结合,同时分离出相应的反应产物。这个过程有助于将脂肪酸和甘油重新结合,形成脂肪酸甘油酯。

酯化液中酯类物质检测方法的探讨

酯化液中酯类物质检测方法的探讨 高江婧;刘国英;周庆伍;李安军;汤有宏;万春环 【摘要】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esters in esterifying liquid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method to measure the content of ethyl caproate and ethyl lactate in esterifying liquid accurately had been developed.The effects of adding lactic acid in esterifying liquid on the activity of esterifying enzyme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lactic acid would result in rapid drop of esterifying liquid pH value because the dissociation constant of lactic acid was higher than other acid,and low pH value would further result in lower enzyme activity.Accordingly,the content of lactic acid in esterifying liquid should be reduced as possible during the preparation of esterifying liquid.%对酯化液中酯化物质成分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了对酯化液中己酸乙酯含量和乳酸乙酯含量较为准确的检测方法。对酯化液中添加乳酸对酯化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乳酸解离常数较大,乳酸的加入导致酯化液pH值迅速下降,低的pH值将导致酶失活。因此,在制备酯化液的过程中,应尽量降低酯化液中乳酸的含量。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2(000)006 【总页数】3页(P111-113) 【关键词】酯化液;酯类物质;检测方法

饱和脂酰CoA β-氧化的酶促反应顺序

饱和脂酰CoA β-氧化的酶促反应顺序 饱和脂酰CoA β-氧化是一种重要的能量代谢途径,在细胞中能够将长链脂肪酸分解 为乙酰辅酶A(Acetyl-CoA)和多次生成NADH和FADH2,用于三羧酸循环和细胞色素氧化 酶路径中的电子传递。这种代谢途径是由酶系统控制的,包括脂肪酸转移酶、脂肪酸酰基 转移酶、饱和脂酰CoA去氢酶和饱和脂酰CoA异构酶等,共同分解饱和脂肪酸。 1.脂肪酸转移酶 脂肪酸通过活性转运蛋白进入细胞内,经过胞质酯化反应生成脂酰CoA,之后由脂肪 酸转移酶转移到线粒体内。 2.内质网脂肪酰转移酶 线粒体膜上存在内质网脂肪酰转移酶(CPTI)和II型(CPTII)。这两种酶协同作用,将脂酰CoA转移至α-氧化反应酶Ⅰ催化的酰辅酶A受体。 3.α-氧化反应酶Ⅰ 饱和脂肪酸被α-氧化反应酶Ⅰ作用,从脂酰CoA中去除一个碳基,形成3-羟基脂酰CoA。 4.3-羟基酰CoA去氢酶 3-羟基脂酰CoA进一步在膜上的内质网蛋白-长链脂肪酸的转移酶准备下,作为另一 个传感器酶结合和转移到同一解离酰辅酶A。经过3-羟基酰CoA去氢酶的催化,生成3-酮基脂酰CoA和NADH。 5.酮基脂酰CoA异构酶 生成的3-酮基脂酰CoA(分子量为C8-C12)被酮基脂酰CoA异构酶催化迅速异构成 C10-C16范围内的脂酰基链,为下一步反应做好准备。 6.3-羟基丙酰辅酶A去羰化酶 之后,酮基脂酰CoA被3-羟基丙酰辅酶A去羰化酶作用,裂解掉乙酰辅酶A。形成位 于新的羰基上的短链脂肪酰CoA。 7.脂肪酰CoA脱氢酶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形成越来越短的脂酰基链,再经过脂肪酰-CoA脱氢酶的酶促反应,生成各种长度的脂酰基-三羧酸循环中代谢的短链脂肪酰CoA。最终生成乙酰CoA,并产生NADH和FADH2等能量物质。

植物次生代谢的生化和调控机制研究及其应用

植物次生代谢的生化和调控机制研究及其应 用 植物的次生代谢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维持生命活动的代谢物质之外, 还产生的一些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被称为次生代谢产物。目前,对植物次生代谢的生化和调控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同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香料、天然染料、抗氧化剂、化妆品、食品等领域。一、植物次生代谢的种类 植物的次生代谢包括苯丙素代谢、异戊二烯代谢、生物碱代谢、黄酮代谢、二 萜代谢等。其中,苯丙素代谢是植物次生代谢中最为普遍和重要的一类代谢。 苯丙素代谢分为三个网络:单萜网络、羟基肉桂酸网络和异黄酮网络。单萜网 络是植物最早出现的次生代谢途径之一,主要合成青蒿素、黄芩素、双花藤素等化合物。羟基肉桂酸网络则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类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类化合物等。异黄酮网络中的异黄酮代谢主要合成花色苷类化合物、异黄酮类化合物等。 二、次生代谢的生化和调控机制 1、基础酶促反应的调节 正常情况下,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是在基础酶促反应的基础上生成的。基础酶 促反应包括酯水解、酯化、酰转移、脱水、加氢还原等反应。这些反应的发生需要受到生化学因素的调节,如pH值、离子浓度、温度、金属离子等。 2、信号分子的调控 植物次生代谢的产生还受到生长素、乙烯、茉莉酸、脱落酸等信号分子的调控。生物化学研究表明,这些信号分子能够影响某些基础酶促反应,从而控制次生代谢的合成和转运。

3、基因转录调控 植物次生代谢的生化反应过程也受到基因的调控。在基因转录调控中,TFs和miRNA等调控因子发挥着关键作用。miRNA可以与mRNA结合,进而影响物种 的代谢产物的生成。 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双花藤素可用于治疗乳腺癌、 肺癌、结肠癌等肿瘤疾病;青蒿素可用于抗疟疾;黄酮类化合物可用于美容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花色苷类化合物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肝脏肿瘤等。 同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工业、化妆品行业、日常 护理产品及药物开发等领域。例如,红曲色素是一种常用的天然染料;腐败木屑可用于生产香精香料;皮甲酚是一种抗氧化剂,可用于保护食品中的脂肪酸等。 总之,从基础生化研究到应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随着 研究的深入,相信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酿造工艺学

酿造工艺学 1.简述浓香型酿酒工艺的基本特点,以代表企业的生产工艺叙述其区别。 2.叙述提高浓香型大曲酒质量的技术措施,从微生物学的理论论述人工培养老窖泥的特 点,回窖发酵的特点。 3.中国白酒根据其香型分为几类,简述各类生产工艺的大曲、酿酒工艺中微生物菌系的 特点及作为规律 酱香、浓香、清香和兼香 大曲的微生物: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 高温曲(酱香型) 制曲微生物动态 在制曲的初始阶段,主要是毛霉类 第二次翻曲后,曲霉和红曲霉类代之而起,直到除仓曲霉出现。 整个过程细菌是优势菌群,高温阶段主要嗜热芽孢杆菌 微生物种类及演变规律 曲坯入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多,以G-为主(假单胞菌,兼性好氧菌,芽孢杆菌)进入升温阶段:细菌生长繁殖,假单胞菌,兼性好氧菌,芽孢杆菌,G-转换为G+ 为主。高温成香阶段:主要以G+ 为主,如周身鞭毛,无荚膜的菌株B43、 B19、B4等菌株,产芽孢的有夹膜、无鞭毛的菌株B58、B17、 B43等菌株(105-106 cfu/g 曲) 大曲的干燥阶段:主要以G+ 为主 各种微生物作用 细菌: 主要动力源泉:中后期借助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香草醛、阿魏酸、丁香酸),从中分离的可培养细菌菌株生产的大曲均有酱香味——嗜热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和茅台酒的香味有密切关系。 生物催化剂的合成:代谢过程形成的淀粉酶类、蛋白酶、纤维素酶,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各

种脱氢酶。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赋予酒体风格 真菌:酵母菌、霉菌 代谢过程形成的淀粉酶类、蛋白酶、纤维素酶,酯化酶 多菌株混合发酵:不同微生物间不同代谢途径的相互组合,切断或阻遏某种微生物的部分代谢途径,从而产生了多种基因工程菌的作用,以合成目的产物 多种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代谢,共同发酵得到独特风格的产物 中低温(浓香型) 整个制曲过程微生物消长的基本规律 微生物总数在前半个培养周期中,总数呈增长趋势,进入培养中期,微生物总数达到最高。随着培养过程进行,进入培养后期,微生物总数呈现递减的趋势。 培养温度在30-45℃的范围,变化最大,增长速率最大,只要有一定的水分和养分,各类中温微生物都能很好地生长,出现高峰。 当培曲过程中进入到高温阶段(>50℃),大部分菌类的生长繁殖受到明显的抑制,甚至被淘汰,此时的负增长速度最快,高温是造成微生物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出房前一段时期,主要是由于曲坯水分的大量散失,含水量小于20%,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温度的影响已成为次要的因素,其微生物负增长速率变化也缓和得多,大部分微生物已处于休眠状态。低温期时细菌占优势,其次是酵母、再其次为霉菌。进入培菌的高温时期后,不耐温的细菌大量死亡,霉菌中的耐热群类逐步取而代之,成为优势类群。但此时耐高细菌尚有相当数量,且芽孢杆菌明显增多,特别是曲心部位。相应的检验结果表明,高温期菌数的急剧下降,主要是细菌、酵母菌的大量死亡所引起的。 4.何为双轮底糟发酵工艺,有何特点。 所谓“双轮底发酵”,即在开窖时,将大部分糟醅取出,只在窖池底部留少部分糟醅(也可投入适量的成品酒、曲粉等)进行再次发酵的一种方法。 使用双轮底糟的意义 双轮底糟发酵,其实质是延长发酵期的一种工艺方法,只不过延长发酵期的糟醅不是全窖整

植物物质代谢中的酶促反应机制研究

植物物质代谢中的酶促反应机制研究 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其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 于人类的生存和大自然的平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植物的生长与代谢涉及到大量的生物化学反应,其中酶促反应便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将从植物物质代谢的角度,探讨酶促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代谢中酶促反应的重要性 植物代谢的过程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化学反应网络,并涉及到各种物质代谢途径。其中,许多代谢通路都需要通过酶促反应来完成,包括碳酸循环、糖原合成、脂肪酸合成和氨基酸代谢等。这些酶促反应对于植物的生存和繁殖都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 酶是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重要分子,由蛋白质构成,可加速化学反应速率。在 植物细胞内,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协助调节代谢通路的速率和产物的分配比例。根据最新研究,植物代谢过程中涉及的酶已经超过20万种,这些酶对于植物生命 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因此,研究酶促反应机制成为了植物生物学和农业科技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 二、植物酶促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深入探究酶促反应在植 物代谢中的作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揭示酶促反应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1. 酶的结构解析 酶的结构解析是揭示酶促反应机制的关键之一。随着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解析了大量酶的三维结构,从而揭示了酶分子催化机制的关键特征。

例如,近年来发表的一篇名为《侧片状甜菜碱合成酶和5-氮杂底物的共价中间体》的论文,通过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生化实验等多种手段,揭示了侧片状甜菜碱合成酶(BvMTT2)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揭示植物中酶促反应机制提 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 2. 酶的功能解析 酶的功能解析是酶促反应机制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分离纯化、克隆和 基因工程等手段,研究人员可以获得纯化的酶,进一步了解其催化反应的具体过程。此外,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将其他物种的酶引入植物中,进一步拓展了酶促反应研究的范围。 例如,糖原合成酶是代谢葡萄糖合成多磷酸葡糖醛酸(G6P)的关键酶,其在 维持植物能量平衡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糖原合成酶的功能解析,科学家揭示了糖原合成酶在G6P转化为糖原的详细反应机制、酶催化所需的辅因子以及酶 的调节机制等重要特征。 三、植物酶促反应机制研究的展望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植物酶促反应机制的研究将继续向更深入、更 广泛和更系统的方向发展。 1. 结合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酶促反应 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是当前研究植物代谢的重要手段。代谢组学可以在代谢 通路层面对大量分子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代谢通路中关键酶催化反应特征,进一步了解植物代谢的调控机制。蛋白质组学可以研究蛋白质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表达规律和功能,揭示生物体内不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机制。将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相结合,将有助于揭示酶促反应机制的更多奥秘。 2. 求助于人工智能技术解析酶促反应模型

生物化学必考大题——简答题38道

1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1) 酮体是脂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甘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2)酮体是肌肉尤其是脑的重要能源.酮体分子小,易溶于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内糖供应不足(血糖降低)时,大脑不能氧化脂肪酸,这时酮体是脑的主要能源物质。 2试述乙酰CoA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在机体脂质代谢中,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β氧化,也可来自甘油的氧化分解;乙酰CoA在肝中可被转化为酮体向肝外运送,也可作为脂肪酸生物合成及细胞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 3试述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⑴从食物中摄取⑵机体细胞自身合成去路:⑴在肝脏可转换成胆汁酸⑵在性腺,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化为类固醇激素⑶在欺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⑷用于构成细胞膜⑸酯化成胆固醇酯,储存在细胞液中⑹经胆汁直接排除肠腔,随粪便排除体外. 4酶的催化作用有何特点? ①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如酶的催化效率可比一般的催化剂高108~1020 倍;②具有高度特异性:即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包括: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③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 5距离说明酶的三种特异性(定义、分类、举例). 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种化合物,或一定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作用的特异性或专一性.根据其选择底物严格程度不同,分为三类:①绝对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专一的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称为绝对特异性.如:脲酶仅能催化尿素水解产生CO2 和NH3,对其它底物不起作用;②相对特异性:一种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催化一类化学反应,对底物不太严格的选择性,称为相对特异性。如各种水解酶类属于相对特异性;举例:磷酸酶对一般的磷酸酯键都有水解作用,既可水解甘油与磷酸形成的酯键,也可水解酚与磷酸形成的酯键;③立体异构特异性:对底物的立体构型有要求,是一种严格的特异性.作用于不对称碳原子产生的立体异构体;或只作用于某种旋光异构体(D—型或L—型其中一种),如乳酸脱氢酶仅催化L-型乳酸脱氢,不作用于D—乳酸等。 6简述Km与Vm的意义。 ⑴Km等于当V=Vm/2时的[S]。⑵Km的意义:①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代表酶对底物的催化效率.当[S]相同时,Km 小-—V大;②Km值可近似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1/Km大,亲和力大;1/Km小,亲和力小;③可用以判断酶的天然底物:Km最小者为该酶的天然底物.⑶Vm的意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7温度对酶促反应有何影响。 (1) 温度升高对V的双重影响:①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温度升高可增加反应分子的碰撞机会,使V增大;②温度升高可加速酶变性失活,使酶促反应V变小(2)温度对V影响的表现:①温度较低时,V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低温时由于活化分子数目减少,反应速度降低,但温度升高时,酶活性又可恢复)②达到某一温度时,V最大。使酶促反应V达到最大时的反应温度称为酶的最适反应温度(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③反应温度达到或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酶蛋白变性,V下降. 8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1) 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2)抑制剂与底物相互竞争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3)抑制剂浓度越大,则抑制作用越大,但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甚至消除(4)动力学参数:Km值增大,Vm值不变. 9说明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意义. (1)有些酶(绝大多数蛋白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称为酶原。酶原激活是指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酶原激活的机制:酶原分子内肽链一处或多处断裂,弃去多余的肽段,构象变化,活性中心形成,从而使酶原激活。(2)酶原激活的意义:①消化道内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保护消化器官自身不受酶的水解(如胰蛋白酶),保证酶在特定部位或环境发挥催化作用;②酶原可以视为酶的贮存形式(如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一旦需要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10什么叫同工酶?有何临床意义? (1)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下称为同工酶。(2)其临床意义:①属同工酶的几种酶由于催化活性有差异及体内分布不同,有利于体内代谢的协调。②同工酶的检测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