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周靖

【摘要】红曲霉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多种酶类和活性物质,采用红曲霉酿酒为我国首创.本文主要综述了红曲的发酵条件、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红曲霉

次级代谢产生的功能性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并对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

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9(000)003

【总页数】3页(P107-109)

【关键词】红曲霉;白酒;代谢产物;强化大曲;功能性成分

【作者】周靖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1;TS262.3

中国白酒是以富含淀粉质的谷物粮食作为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及酒母等作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含酒精的饮料,包括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兼香等12种香型白酒,多达上千种香味成分,以醇类、酯类、酸类、羰基类化合物为主,是风味独特、生产工艺独有的蒸馏酒。红曲霉是腐生真菌,它属真菌门、子囊菌纲,真子囊菌亚纲、曲霉目、曲霉科、红

曲霉属[1]。由于红曲霉具有一定的糖化发酵力和较强的酯化力,用于白酒的发酵

生产,可以适当提高出酒率及酯类化合物的生成量。同时在代谢过程中还产生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次级代谢产物,能够增加酒的营养保健价值[2],故被酿酒界所重视

并加以研究。

1 红曲霉发酵条件及其代谢产物

1.1 红曲霉的发酵条件

红曲霉一般适应温度为15~42℃,最适温度为28~35℃,能耐55℃的高温,最适pH3.5~5.0,能耐pH2.0,最适酒精浓度为5%vol~7%vol,可耐酒精最高浓度达11.5%vol[3]。依据这些生理特性,红曲霉能够适应白酒发酵糟醅偏酸性、含酒精以及有一定的发酵温度等特殊环境。因此,在白酒生产过程中,红曲霉广泛存在于大曲、制曲作坊、酿酒醪液、糟醅中等,很多用于酿酒生产的红曲霉都是从大曲或糟醅中分离筛选出来的,然后再直接用于实际生产,利用红曲霉产生的酶类、功能性成分等次级代谢产物可提高白酒品质。

1.2 红曲霉的代谢产物

红曲霉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蛋白酶、淀粉酶、糖化酶、果胶酶、麦芽糖酶等多种酶类物质[4]。这些酶类物质能够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和糖化效率,有利于提高

出酒率和酯类化合物等风味物质的生成量。另外,红曲霉在发酵过程中还能产生红曲色素、Monacolin K及其金属盐、GABA(γ-氨基丁酸)、麦角固醇等功能性

成分[5-7],这些成分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将红曲霉应用于白酒发酵酿造过程中,能够使红曲霉代谢产生的多种初级和次级代谢物质进入白酒中,从而加强白酒的营养保健功能。

2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

2.1 红曲霉应用于强化大曲

大曲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具有糖化发酵、生香和投粮等作用,其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

产物能够决定白酒产品酒体的风味特征,部分香气成分甚至能够直接成为酒体的风味成分,因此大曲被称作为“酒之骨”。在传统制曲生产过程中,添加纯种培养的红曲霉菌剂或红曲霉生产的粗酶制剂(红曲酯化酶),利用红曲霉的糖化发酵力和较强的酯化力,适当地强化大曲的糖化和酯化性能,同时还能增加红曲霉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成量,对丰富酒体和提高品质具有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红曲霉应用于浓香大曲中,可以明显提高浓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的生成量,其余酯类物质含量也有所增加;应用于清香大曲中,可以提高清香型白酒中乙酸乙酯的生成量,其余酯类物质含量也有所变化[8-10]。

2.2 红曲霉应用于黄浆水的处理

黄浆水是固态发酵法白酒生产发酵过程中的淋浆,是大曲酒生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副产物,若直接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黄浆水中所含成分相当复杂,除酒精和大量微生物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酸类、醇类、酯类、醛类等呈香呈味物质以及糖类物质和蛋白质、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如采取适当措施,将黄浆水中的有效成分利用起来,可适当提高曲酒质量、改善风味、合成香味前体物质。采用红曲霉酯化酶处理黄浆水,将黄浆水中的醇类、酸类等物质通过酯化作用生成酯类物质,经沉淀、过滤及脱色等处理后制备成酯化液,可提高酒体质量和优质品率,尤其可以增加浓香型白酒中己酸乙酯的含量。黄浆水的再利用既可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2-3]。

2.3 红曲霉应用于生产麸曲白酒

麸曲白酒是以高粱、薯干、玉米等含淀粉的物质为原料,以纯种培养的麸曲及酒母为糖化发酵剂,经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蒸馏酒。麸曲在制作过程中需选择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代谢产酶能力强的优良曲霉菌和酵母菌,部分麸曲白酒生产中常选用红曲霉制作麸曲,如山西六曲香酒在生产中使用的麸曲就包括红曲霉,是6种曲霉菌之一,该红曲霉系从汾酒大曲中分离而得;生产酱香型麸曲白酒时

也常选用红曲霉、白曲霉和根霉等霉菌用于制作麸曲[11-12]。

2.4 红曲霉应用于新工艺白酒

新工艺白酒是以食用酒精为主要原料配以多种食用香料、香精、调味液或固态法基酒,按名优白酒微量成分的量比关系或自行设计的酒体进行增香调味而成,在生产调味过程中常会有水味、香味不足等问题[12]。利用红曲霉发酵生产的酯香调味酒勾兑生产新工艺白酒,能增加酒体的复杂成分,使酒体丰满,且可降低酒精味和水味,增加新工艺白酒的固态感,能适当地提高其品质。

3 红曲霉代谢产物保健作用的研究现状

红曲霉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对人体具有保健作用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红曲色素、Monacolin K及其金属盐、GABA、麦角固醇等多种活性物质[13-14]。这些活性物质通过发酵、蒸馏进入酒体中,能够增加白酒的营养和保健功能,为适量饮酒“喝出健康来”提供又一理论支撑。

红曲色素是红曲霉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天然食用色素,为一类聚酮类色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突变、抗癌、抗肥胖、抗菌防腐及抗氧化等。主要包括黄色色素、橙色色素和红色色素3类。红曲色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安全性高,经

急慢性毒性实验及致畸、突变实验都证明其无毒,故红曲色素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和化妆品中[15-16]。

Monacolin K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降低人体胆固醇的理想药物,具有高效、低毒、

安全的特点。其具有降低血脂、降胆固醇等保健功效,可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等发病率和死亡率,能够有效地阻碍胆固醇的合成。此外,研究发现Monacolin K能够形成碱金属盐和土族金属盐,具有抗癌作用。Monacolin K能

够降低肝癌细胞核分解指数并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3]。GABA是一类重要的非蛋白质氨基酸,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抑制性

神经传达物质,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具有增强记忆、改善脑功能、抗高血压、提高

肝肾机能等生理活性[17]。

麦角固醇是脂溶性维生素D2的前体物质,经过紫外线的照射后能够生成维生素

D2,维生素D2能够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从而对骨质疏松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同时可以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具有明显的抑菌、抗肿瘤功效[18]。

此外,红曲霉生长代谢过程中还能产生洛伐他汀、Dimerumic acid(抗氧化物质)、安卡内酯(Ankalactone)、几丁质酶、糖肽类物质以及萜类化合物等物质[19-21]。

4 展望

红曲霉应用于生产强化大曲、处理黄浆水、生产酯化液、生产麸曲白酒等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今后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研究可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天然的红曲色素生产具有保健功效的红曲色素配制酒,解决红曲色素不能通过蒸馏带入酒中的技术难题,将红曲色素的生理功效带给更多消费者;(2)通过研究红曲霉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成机理,运用诱导、改造菌株、选育等生物学手段,改良生产工艺、优化发酵条件,提高Monacolin K、GABA、麦角固醇等活性物质

的产出;(3)白酒中的风味成分和功能性成分多达几百上千种,但能够完全定量分析还是一个技术难题,加强分析设备和检测手段的创新和发展,如能对红曲霉发酵产生的Monacolin K、GABA、麦角固醇或其他功能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将

会为白酒具有保健功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施安辉.红曲霉的分类、生理特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J].上海调味品,1984(3):4-10.

[2] 袁国兴,刘秀河.红曲霉在白酒行业中的应用[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1,28(4):22-24.

[3] 杨建,王伟平.红曲霉在白酒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14(1):82-84.

[4] 侯敏,周端顼,王艳新,等.红曲霉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1):3382-3384.

[5] 李晶,马贵民,冯晓明,等.红曲霉发酵产物Monacolin K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食品工程,2014(2):9-11.

[6] 张治刚,马歌丽.红曲霉菌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食品科技,2007(8):5-8.

[7] 李雪梅,沈兴海,段震文,等.红曲霉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11,42(5):1018-1025.

[8] 方跃进.红曲霉在我国白酒生产中的作用[J].中国酿造,2013,32(4):133-135.

[9] 赵从栋,吴葭清,何杰,等.红曲霉在传统白酒中的生产与应用[J].酿酒,2014,41(6):74-77.

[10] 镇达,方尚玲,陈茂彬.红曲霉酯化酶特性及在白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J].酿酒科技,2009(1):62-64.

[11] 马美荣,梁洪艳,王春娜.红曲霉在白酒生产中应用研究现状[J].酿酒科技,2004(4):53-54.

[12] 肖东光,赵树欣,陈叶福,等.白酒生产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13] 代文婷,吴宏,郭安民,等.红曲霉在酿酒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44(1):280-284.

[14] 陈义光,彭德姣,田宏现.红曲及红曲霉的研究与应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0(2):188-191.

[15] 雷萍,金宗濂.红曲中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3(9):90-93.

[16] 常华,王元太.红曲霉的生理活性物质及其应用前景的分析[J].山西食品工业,2001(2):16-18.

[17]NISHIMURAM,YOSHIDAS,HARAMOTO M,et al.Effects of white rice containing enriched gammaaminobu-tyric acid on blood pressure[J].Journal of traditional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2016,6(1):66-71.

[18] 王璐,高梦祥,周开相,等.红曲霉代谢产物及其调控方法的研究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1):38-41.

[19] 曾化伟,任晓婕,戴传云,等.红曲霉固体发酵生产洛伐他汀条件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7(1):5-10.

[20]ANIYAY,OHTANI I I,HIGAT,et al.Dimerumic acid as an antioxidant of the

mold,Monascus anka[J].Free radic biol med,2000,28:999-1004.

[21]CHENG M J,WU M D,CHEN I S,et al.Anew sesquiterpene isolated from the extracts of the fungus Monascus pilosus-fermented rice[J].Nat prod res,2010,24(8):750-758.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周靖 【摘要】红曲霉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多种酶类和活性物质,采用红曲霉酿酒为我国首创.本文主要综述了红曲的发酵条件、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红曲霉 次级代谢产生的功能性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并对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 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9(000)003 【总页数】3页(P107-109) 【关键词】红曲霉;白酒;代谢产物;强化大曲;功能性成分 【作者】周靖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明德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1;TS262.3 中国白酒是以富含淀粉质的谷物粮食作为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及酒母等作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的含酒精的饮料,包括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兼香等12种香型白酒,多达上千种香味成分,以醇类、酯类、酸类、羰基类化合物为主,是风味独特、生产工艺独有的蒸馏酒。红曲霉是腐生真菌,它属真菌门、子囊菌纲,真子囊菌亚纲、曲霉目、曲霉科、红

曲霉属[1]。由于红曲霉具有一定的糖化发酵力和较强的酯化力,用于白酒的发酵 生产,可以适当提高出酒率及酯类化合物的生成量。同时在代谢过程中还产生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次级代谢产物,能够增加酒的营养保健价值[2],故被酿酒界所重视 并加以研究。 1 红曲霉发酵条件及其代谢产物 1.1 红曲霉的发酵条件 红曲霉一般适应温度为15~42℃,最适温度为28~35℃,能耐55℃的高温,最适pH3.5~5.0,能耐pH2.0,最适酒精浓度为5%vol~7%vol,可耐酒精最高浓度达11.5%vol[3]。依据这些生理特性,红曲霉能够适应白酒发酵糟醅偏酸性、含酒精以及有一定的发酵温度等特殊环境。因此,在白酒生产过程中,红曲霉广泛存在于大曲、制曲作坊、酿酒醪液、糟醅中等,很多用于酿酒生产的红曲霉都是从大曲或糟醅中分离筛选出来的,然后再直接用于实际生产,利用红曲霉产生的酶类、功能性成分等次级代谢产物可提高白酒品质。 1.2 红曲霉的代谢产物 红曲霉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够产生蛋白酶、淀粉酶、糖化酶、果胶酶、麦芽糖酶等多种酶类物质[4]。这些酶类物质能够提高物料的利用率和糖化效率,有利于提高 出酒率和酯类化合物等风味物质的生成量。另外,红曲霉在发酵过程中还能产生红曲色素、Monacolin K及其金属盐、GABA(γ-氨基丁酸)、麦角固醇等功能性 成分[5-7],这些成分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将红曲霉应用于白酒发酵酿造过程中,能够使红曲霉代谢产生的多种初级和次级代谢物质进入白酒中,从而加强白酒的营养保健功能。 2 红曲霉在白酒产业中的应用现状 2.1 红曲霉应用于强化大曲 大曲在白酒生产过程中具有糖化发酵、生香和投粮等作用,其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

红曲酯化酶生产及应用

红曲酯化酶生产及应用 李绍亮;刘子红;李学思 【摘要】将从宋河酒业优质大曲中分离筛选的红曲霉1号功能菌应用于酯化酶生产;将酯化酶应用于黄浆水酯化液生产;将所生产的黄浆水酯化液兑入底锅蒸馏串蒸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样与对照样比较,红曲酯化酶在黄浆水酯化应用中对提高白酒质量、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明显的效果.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0(000)002 【总页数】2页(P75-76) 【关键词】白酒;红曲霉;酯化液;生产应用 【作者】李绍亮;刘子红;李学思 【作者单位】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鹿邑,477265;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鹿邑,477265;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鹿邑,47726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13;TS261.4 随着时代的发展,酿酒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又深入到酶学领域,使中国白酒酿造技术的发展向前跨越了一大步,酶学应用与研究对浓香型白酒的质量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科研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白酒优质品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从本酒业公司优质大曲中筛选出宋河红曲霉1

号生产酯化酶在黄浆水酯化应用中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总结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始菌种来源 从宋河酒业优质大曲中分离筛选的菌株。 1.2 分离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分离培养基:采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并调节pH 3.5~5.0。 培养条件:将制备好的麦芽汁琼脂培养基放入试管灭菌后,接入少量优质大曲粉进行斜面培养,以满足红曲霉最适生长、繁殖和代谢条件为前提,培养温度为32~35℃,时间 72 h。 一级选育培养后再进行二级选育培养,共做2个平皿,编号为红曲霉1号和红曲霉2号,用接种耳分别接入一级培养选育红曲霉菌落,培养72 h。 1.3 产酶性能测定 分别将红曲霉1号、红曲霉2号菌种转移到试管斜面培养,以纯麦麸为培养基培养72 h,进行产酶性能测定。测定结果,红曲霉1号为红曲霉的功能菌。 1.4 菌种的鉴定 鉴定方法采用常规群体形态、个体形态及生理生化鉴定。 鉴定培养基为马铃薯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同化氮源培养基。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菌株鉴定 2.1.1 分离菌形态特征 在麦芽汁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成膜状蔓延生长,初始菌落为白色,后逐渐变为淡红色,表面有皱纹和气生菌丝,培养3 d后,菌落直径为1.5~2.2 cm,呈辐射状,菌落中心部分突起,菌丝有隔,分枝,多核,颗粒直径2~8 μm,分生孢子着生于菌丝及分枝顶端。闭束壳球形,有柄,直径 29~30 μm×40~60 μm,

红曲霉深层发酵法生产红曲红

红曲霉深层发酵法生产红曲红 杨晓暾 红曲红色素生产由固态转向液体深层发酵在中国是近10余年的事,而目前国内深层发酵生产红曲红色素水平尚较低,多数厂家仍是利用红曲米提取生产红曲红色素。由于受条件限制(如设备、场地)、发酵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均难以达到理想水平。因红曲红液体深层发酵是利用纯种经一、二级种子罐培养后,直接进入发酵罐培养,故摸索和掌握适于红曲霉液体生长的最佳工艺条件和配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找到最适生产配方及工艺条件,才有希望突破固态法生产水平,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生产出高色价、高质量的红曲红产品,以满足当今市场需求。 笔者从事红曲红研究及规模化生产多年,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红曲红色素液体深层发酵工艺经十余年研究发展,目前已达到相当高的生产水平,东莞市天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红曲红无论从产品质量或生产能力都居国内同行领先水平。我们的宗旨是科学技术为指导,坚持科技创新,严格加强生产管理。具体作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筛选高色价、性能稳定的红曲霉菌种,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红曲红液体深层发酵水平的关键所在。 我们公司除了按常规的霉菌分离方法之外,主要利用红曲霉的特性(耐酸性及抵抗酒精能力强等)。具体做法是:用含乳酸0.7%、酒精约10%的麦芽汁或大米进行分离、纯化培养红曲霉,同时还对生产菌种进行不同方式的诱变、驯化(如紫外诱变、酸热处理等),以此来增强其逆境生存能力。经紫外诱变处理5~10min;耐高温(55~65℃)、耐高压(0.8-1.0Mpa)、耐酸(pH2.0-3.0)等方面情况下生长性能测试后,筛选出的高色价菌株,具有优良、稳定和培养粗放等特点,在生产上便于操作和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注意保持菌种的强壮与新鲜,太嫩或太老均不可取(斜面菌种一般生长7-8d 为最佳)。不仅如此,我们还采取多种方式经常改变培养基配方用于菌种培养及保藏试验,以减少红曲霉菌因多次传代而发生变异。为进一步验证其生产种性能是否优良、稳定,我们还经常进行摇瓶分离试验、改变配方等,从中摸索出一整套相关的红曲霉生产试验配方,使生产工艺得到不断改进与完善,也使菌种在大生产中充分得以驯化,更加适应液体深层发酵,为生产稳定、质量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经长期不懈的努力,严格把好菌种质量关,使生产水平稳中有升,发酵水平比两年前提供了近1倍,产品总收率比原来提高了20%,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产品在市场中更加有竞争力。 二、制定合理的生产工艺及配方,是发酵高水平的重要前提。 目前我公司红曲红液体深层发酵经不断摸索、改进后,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完善的生产工艺流程: (一)斜面与平板培养基:可溶性淀粉3%、麦芽糖3%、蛋白胨2%、琼脂2%,pH自然约5.0-5.5。(二)种子液体培养基组分:淀粉3%、NaNO30.25%、KH2PO4 0.2-0.3%、MgSO47H2O 0.2%-0.3%、黄豆粉1.0%、玉米浆1.5%。 (三)发酵罐培养基组分:米粉6%-7%、黄豆粉2%-3%、NaNO3 0.2%-0.3%、KH2PO4 0.2-0.3%、

白酒中的微生物知识

白酒中的微生物知识 一、白酒生产中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微生物是指的那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一群小生物。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部分是多细胞。一般来说,微生物主要是指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五大类。与酿酒有关的主要是酵母菌、细菌和霉菌,它们在白酒生产中对酒的质量、产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的主要特点是:体积小、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容易培养、代谢能力强等特点。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对我们利用微生物有重要的意义。 白酒生产中微生物的营养及生长 1、微生物对营养的要求:营养物质是指环境中可被微生物利用的物质,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营养物质的确定主要依据组成细胞的化学成分,及我们所需的代谢产物的化学组成。一般的微生物细胞含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核酸和无机元素,其中碳、氢、氧和氮,占全部干重的90%-97%。 2、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1)水分微生物没有水就不能进行生命活动。 (2)碳源碳素化合物是构成为生物细胞的主要元素,也是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和细胞内储藏物质的主要原料。凡是能够供应微生物碳素营养物质的叫做碳源。 (3)氮源氮是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氮是构成微生物细胞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 (4)无机盐类无机盐类是构成微生物菌体的成分,也是酶的组成部分。微生物所需的无机盐有硫酸盐、磷酸盐氯化物以及含钾、钠、镁、钙等元素的化合物。 (5)生长素微生物本生不能合成但又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微生物的生长因素。 (6)温度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这种反应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所以温度对微生物的整个生命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酿酒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 酿酒过程中的 微生物变化及作用 姓名:刘海涛 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能动13级卓越 参考文献: 1.《酿酒的工艺及流程》 2. 微生物在人类社会中的 3. 百度百科 酿酒过程中的微生物 说起微生物大多数人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很多人只知道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绝大多数人还不能给我们一个正确的解释。关于微生物,这个神秘的群体,他有着很多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让我们来了解微生物这个庞大而又不可见的群体。 二十一世纪,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随之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上的新问题。分析微生物及其基因是专利法意义上的发明还是科学发现?探讨其是否具备专利法保护所应具备的条件,了解发达国家加强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国际惯例,对我国的生物技术专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农业、医药、化工、环保等一系列领域引发了巨大的变革。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但是,非技术领域发展的落后使生物技术的先进性未能充分发挥。原先的政治、经济、医学、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体系所处的制度环境因为生物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原先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操作系统却无法像生物技术的发展一样在短期内迅速实现体系的裂变、转型、升级。生物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无限惊喜的同时,也带给了人们无限的苦恼。 在法学界,生物技术及其专利性问题,一直是困扰学者们的重大难题。对于活的生物体及DNA双螺旋结构的描述主张专利权利,也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争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已经涉及到了专利制度的本质以及发明和科学发现的界定、科技和伦理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对于这些争论我认为:在微生物及基因的研究成果的形成过程中,科学发现和发明两者是兼而有之的,应该对其进行区别对待。 首先,不可否认,微生物及基因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这并不以我们对其认识多少为转移,首次观察到他们的存在应该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揭示,是一种科学发现,当然这种发现也不具有专利法保护所要求的工业实用性标准。所以,即使科研人员为此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也不能因此主张专利权利,这就像科研人员观察、测算到了某个宇宙天体的客观存在但却不能主张专利权利收取专利费用一样。

酱香型白酒微生物最新研究进展

《酿酒工艺》期末结课论文作业 论文题目:酱香型白酒微生物最新研究进展 撰写人:熊旭升 班级:11生物技术 学号:************ 授课老师:曹海鹏 老师评价与评分:

酱香型白酒微生物最新研究进展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11生物技术熊旭升110903030061) 摘要: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的品质、风味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酒曲微生物、酒醅微生物、酒窖泥微生物三方面概述了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现状及最新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和展望,得出在酱香型白酒生产中微生物复杂度对酒质风味影响的重要性,未来白酒微生物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分子水平的机制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同时分享对《酿酒工艺》这门课程的学习体会。 关键词: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进展 1.引言 白酒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传统白酒是以优质粮谷类为原料,以酒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方式,经蒸馏、贮存和勾兑而成的含酒精的饮料[1],被列为世界著名六大蒸馏酒之一。我国白酒呈现五大类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而在白酒的生产过程中,开放式生产工艺是优质白酒生产工艺中特有的,因为其网罗了自然空气中的大量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在产酒生香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结合白酒的生产工艺,我们知道白酒的酿造过程其实是相关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这些微生物主要来源于酒曲、窖泥和酒醅,参与酒精和香味物质的形成,是影响白酒典型香型形成的重要因素。酿酒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消长变化等对白酒发酵途径及最终产物的生成均有着重大的影响。白酒生产中酿酒微生物的研究水平直接影响白酒生产技术水平,进而影响白酒的质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尤其是风味微生物菌群结构,对于白酒的产量与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0 世纪60 年代至今,白酒微生物的研究进入了高潮,各酒厂、科研机构和学校纷纷对白酒微生物进行研究[2]。2000年以后,进入了白酒研究的高潮期,各地学者对白酒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分布及变化规律、理化性质等进行深入研究。按香型归类,发表研究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和其他香型白酒微生物的文章占有关白酒微生物研究论文比例分别约为66%、16%、11%、7%,说明研究浓香型白酒微生物的占主要部分。浓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进展已有报道,而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现状报道较少且相对零散。作为中国传统白酒类型之一,近年来酱香型白酒发展较快,2001年酱香型白酒产量在全国白酒产量中仅占0.2 %, 2009 年酱香型白酒产量约占全国白酒总量的 1 %,销售收入约占15 %利税占行业35 %左右,产量、产值、利润均得到大幅提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了白酒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3]。在微生物研究方面相对浓香型白酒来说虽望其项背,而在这其中酱香型白酒代表茅台酒在微生物研究方面又独树一帜,早在1956年国家科委制定的长远科技发展规划项目中就提出了对贵州茅台酒的酿造微生物进行研究,1975年,贵州轻工科研所对茅台酒酿造微生物进行研究,并认定茅台曲是一种高温细菌酒曲[4]。在此,作者本人通过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对相关研究报道的阅读,主要关注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现状成果,来进一步加深理解微生物对白酒的品质、风味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酒曲微生物、酒醅微生物、酒窖泥微生物三方面概述了酱香型白酒微生物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和展

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应用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 10生物技术1班 10102041001 蔡冠超 摘要:微生物用于食品加工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利用微生物制造了种类繁多、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食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酒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酒行业也发展的越来迅速,各种类型的酒相继出现,利用微生物酿酒的技术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所以,本文侧重探讨的是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 关键字:曲霉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糖化菌;乳酸菌 1各种微生物在酿酒中的应用 1. 1 曲霉菌在酿酒中的应用 ①红曲霉在酿酒过程中的应用:白酒香型的风格主要是由其中的酯类、高级醇、有机酸等微量成分及其比例关系和其协调性来定,尤其是酯类。由于某些红曲霉具有较强的酯化己酸与乙醇为己酸乙酯能力,所以其在浓香型白酒中研究更多,应用也更为广泛,其利用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作酯化大曲、酯化液、粗酶制剂等[1]。 ②米曲霉在酿酒过程中的应用:米曲霉具有较强的蛋白质分解能力,同时也具有糖化活力。米曲霉繁殖和产酶的同时,产生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成分,为酵母提供营养来源,并生成有机酸、高级醇及酯类等成分;再者米曲霉产生的曲香及辅料的成分,作为酒的前体物质赋予酒以独特的风味[2]。 ③黄曲霉在酿酒过程中的应用:黄曲霉产液化型淀粉酶的能力强,蛋白质分解能力仅次于米曲霉,并且它能分鬃DNA产力强,蛋白质分解能力仅次于米曲霉,并且它能分解DNA产生核苷酸。

1.2 枯草芽孢杆菌在酿酒中的应用 酯类是具有芳香性气味的挥发性化合物,白酒中酯类主要以乙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为主。枯草芽孢杆菌生产出的白酒中己酸乙酯的含量显著降低。因此应用时需考虑到其负面作用,搭配使用其他功能曲,例如:堆积 1 发酵后添加酯化酶活力较高的大曲再入池发酵。枯草芽孢杆菌生产出的酒样 中乙醇含量降低。对出酒率也有负面影响,应用时需要注意其用量。高级醇包括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正戊醇、仲戊醇、己醇和庚醇等,这些醇类物质有强烈的气味。这些醇的分子量比乙醇的分子量大。又称为杂醇油。高级醇是白酒中醇甜和助香剂的主要物质,也是形成香味物质的前体物质。高级醇在人体内氧化速度较乙醇慢,停留时间长,使人体神经系统充血,弓l起头痛。过多的高级醇不仅对人体有毒害作用,而且麻醉力也比乙醇强。高级醇同时也是造成白酒出现白色浑浊的原因之一,因此其含量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白酒中没有高级醇或其含量过少,酒味将会十分淡薄,但如果含量偏高,其气味强度就高,就会使酒产生苦味或涩味,影响酒的口感。枯草芽孢杆菌生产出的白酒中高级醇的含量显著降低,如果生产的白酒中高级醇含量过高,可以考虑在发酵过程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3]。 1.3 酵母菌在酿酒中应用 早在四千年前的殷商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用酵母菌酿酒。 啤酒酵母是酵母菌属中的典型菌种,广泛应用于啤酒、白酒、果酒的酿造。啤酒酵母根据细胞长与宽的比例可分为三组。第一组的细胞多为圆形、短卵形或卵形,长宽比为1 2,主要应用与啤酒、白酒、酒精发酵。第二组的细胞多为卵

传统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及功能研究进展

传统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及功能研究进展 赵龙飞;周文和 【摘要】The microbial species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liquor quality and yield during the process of fermen-tation. Taking microbial four categories as clues, we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microorganisms on liquor quality for-mation. It provided ideas for using microbiology to improve liquor quality ,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liquor practice production.%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影响白酒品质的形成和产量高低,着重从四大类微生物(酵母菌、霉菌、细菌、放线菌)角度,探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品质形成的影响,旨在为利用微生物改良白酒品质提供思路,为白酒生产奠定基础.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7(038)019 【总页数】4页(P195-198) 【关键词】白酒;发酵;微生物;酵母菌;霉菌;细菌;放线菌 【作者】赵龙飞;周文和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河南林河酒业有限公司,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Abstract:The microbial species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liquor quality and yield during the process of fermentation.Taking microbial four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及固态发酵研究 红曲霉是一种极具生物学意义的微生物资源,在食品和医药行业均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红曲霉高产菌株的筛选和固态发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此问题展开研究,具 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红曲霉的分类和主要应用 红曲霉是一类真菌,由于其代谢产物含有丰富的色素、生物碱等化合物,在食品、化 妆品、医药等行业具有重要应用。目前,红曲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米酒、露酒、黄酒、味 醂等传统发酵食品的生产和改良,同时也被运用于红曲色素和甘露醇的生产。此外,红曲 霉的代表菌种贺曼氏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在中医药、保健品及食品添加剂等领 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红曲霉高产菌株筛选主要是选出代谢活跃、产酶能力强、高含色素的优良菌株。在实 验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筛选: 1. 制作固定抑制珠:制备液体培养基,培养24小时,静置10min,离心去菌,将沉 淀用无菌水洗净,划在无菌MM渗透压盘上。将盘放置在灯箱中2小时照射,然后分别加入红曲霉菌丝悬浮液和含有抗生素的涂抹剂,带暗处40小时后观察红曲菌的生长状况,选取生长优良的菌株作为高产菌株。 2. 按颜色筛选:将红曲菌涂布培养基后,观察分泌的色素,选择含色素多、颜色鲜 艳的菌株,这些菌株通常具有更高的活性和产酶能力。 红曲霉的固态发酵是指将红曲霉孢子或菌丝接种在含有底物的固体介质中,通过代谢 和生长产生的酶使底物发生酶解反应,最终产生多种化学物质。通过对红曲菌固态发酵过 程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菌株活性和产酶能力。 固态发酵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为底物种类、密度和初始含水量,同时,菌株、发酵时间、发酵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红曲发酵。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变量优化法、响应面分析法等 手段,针对不同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 结论 红曲霉高产菌株的筛选和固态发酵研究对于红曲霉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逐 步优化环节,可以获得更加高效的红曲霉菌株和更加高产的菌丝。同时,对于固态发酵过 程的研究也可以为红曲霉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红曲、红曲霉和红曲色素

红曲、红曲霉和红曲色素 杨洋;陈冬;达文燕;孔维宝;牛世全 【摘要】红曲是一种由人工接种红曲霉培养制成的发酵产品,在我国已有1 000余年的使用历史.红曲霉作为重要的食品微生物资源,其代谢产物具有很高的生物学活性,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主要介绍红曲、红曲霉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红曲色素的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 【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17(052)007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红曲;红曲霉;红曲色素;洛伐他汀;桔霉素 【作者】杨洋;陈冬;达文燕;孔维宝;牛世全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 红曲霉(Monascus),属于红曲科腐生丝状真菌,其种类丰富,是多种具有聚酮结构的次生代谢产物的产生菌[1]。红曲色素和洛伐他汀是其主要代谢产物。其

中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的功能性色素,作为添加剂,在食品特别是肉制品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洛伐他汀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降脂药物。红曲霉代谢产物的利用最早始于我国,且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2];日本、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已有几百年的使用史。在亚洲的一些国家,丝状真菌红曲霉作为一种酶制剂,广泛应用于发酵生产食品[3],而在欧盟和美国,红曲色素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食品添加剂。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合成产品的毒副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因此,越来越多的绿色产品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对红曲、红曲霉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红曲色素做一综述。 1 红曲及红曲产品 红曲霉是传统的食品微生物,其主要发酵产品为红曲(Hongqu)[4]。《本草纲目》记载:“红曲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赤白痢,下水谷,跌打扑伤损,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露不尽。”红曲中含有酵母、霉菌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也是酿造黄酒的重要原料,因此,红曲最早主要用于药品、红曲酒及红曲醋的酿造,例如客家黄酒即由红曲酿造而成[5]。近代则主要研究其代谢产物(例如红曲色素、洛伐他汀和桔霉素等)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我国福建、浙江和台湾等地利用红曲酿造红酒,具有水解率高、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和提高红酒质量等优点[6]。武汉佳成生物制品公司发明的专利糖化增香曲[7],以红曲为原料制得的复合菌种,在酱油的酿造过程中使用此曲,可使原料全氮利用率和酱油出品率明显提高,并使其颜色较普通工艺酱油更加鲜艳,清香可口。目前开发的红曲产品主要有红曲米粉、红曲酒、红曲醋、降脂红曲胶囊、红曲片等。 2 红曲霉及应用 红曲霉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初始呈白色,毛毯状,具褶皱,成熟后菌落呈红色,菌落背面呈红紫色,且培养基被染成红色。Ainsworth分类系统将红曲霉属归于 真菌界(The Fungi),真菌门(Eumycot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在绿色酿造生产中的应用

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在绿色酿造生产中的应用 李娜;程伟;张杰;潘天全;彭兵 【摘要】不同的地域和自然环境形成不同的微生物群体,制曲及酿酒过程中不同的微生物造就了不同的风味物质,使中国白酒具有独树一帜的品质与风味.对关键功能性酿酒微生物及其特种功能性酶类的有效调控,可以起到调控白酒固态混合发酵体系代谢产物,丰富白酒中特征性风味物质,提升传统发酵生产水平等作用.功能性酿酒微生物在酒糟、黄浆水等酿酒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解决酿酒行业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发展酿酒循环经济,促进白酒产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从窖泥、大曲、酒醅、环境等方面介绍了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功能性酿酒微生物在酿酒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行业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19(000)006 【总页数】6页(P69-74) 【关键词】白酒;酿酒;微生物;绿色酿造 【作者】李娜;程伟;张杰;潘天全;彭兵 【作者单位】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安徽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阜阳236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2.3;TS261.1;TS261.4;Q93-3 酿酒微生物通过一系列的生化作用,形成各种代谢产物,使原酒中的主体香、辅助香等风味物质相辅相成。由于酿酒微生物种类多、区系丰富等原因,目前,对白酒产香微生物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微生物育种技术、微生物种群分析技术等,实现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的分离、培育与应用,进行种性分析、菌种改良等,揭示酿造微生物与白酒品评中“香、味、格”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功能性酿酒微生物与白酒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相关性研究等,将在白酒现代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今后白酒风味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与趋势。根据功能性酿酒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及机制、产特征性风味物质微生物的代谢机理等,运用关键功能性酿酒微生物代谢及蛋白质代谢、糖代谢等代谢流,以期实现对关键功能性酿酒微生物及其特种功能性酶类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进而起到调控白酒固态混合发酵体系代谢产物,丰富白酒中特征性风味物质,提升传统发酵生产水平等作用。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白酒企业应该注重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绿色酿造。 1 白酒酿造技术或应用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白酒酿造技术或应用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固态发酵调控的机理及其规律研究;(2)固态发酵白酒特征性风味组分判断方法及其与酿酒微生物的关联性分析评价;(3)固态发酵白酒呈香呈味化合物形成机理、感官品评科学化方法、白酒特征图谱分析等;(4)白酒酿造生产过程中多菌种微生物菌群的复杂性与风味化合物不稳定的关系;(5)大曲呈香、生香的未知性及制曲微生物毒素与酿造安全性评价等;(6)酿酒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但行业的研究基本

红曲霉的有效生理活性物质及应用

红曲霉的有效生理活性物质及应用王雅芬傅月华(杭州商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杭州310035) 红曲霉(Monascus)以其能产生大量天然红曲色素而着称。近年来,由于合成色素的安全性受到挑战,天然色素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红曲色素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红曲是以大米为原料,经红曲霉繁殖发酵而成的一种红色米曲。红曲的药用价值虽然在《本草纲目》等早有记载,作为改善血液循环的保健品在我国一直应用到现在,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79年日本远藤章从红色红曲霉(M.ruber)中分离出一种命名为MonacolinK的活性物质后,红曲霉的生理活性物质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1红曲霉属的分类、培养特征和重要种 1.1红曲霉属的分类关于红曲霉属的分类地位,采用Martin分类系统,将红曲霉属归于真菌门(Fungi),子囊菌纲(Ascomycetes),真子囊菌亚纲(Euascomycetes),曲霉目即散囊菌目(Eurotiales),曲霉科即散囊菌科(Eurotiaceae);Ainsworth分类系统(这也是目前多数真菌学者趋向参照的分类系统)将红曲霉属归于真菌界(TheFungi),真菌门(Eumycot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不整囊菌纲(Plectomyhcetes),散囊菌目(Eurotiales),红曲科(Monascaceae)。在此,于散囊菌目下建立红曲科,从而与散囊菌科分开,红曲科下仅一属即为红曲霉属(Monascus)。 1.2红曲霉属的培养特征培养红曲霉多用麦芽汁琼脂。红曲霉在上述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丝初为白色,老熟后变为淡红色、紫红色、赭红色、橙红色、烟灰色等,因种而异。菌落的结构有呈绒毡状者,有呈皮膜状者,呈皮膜状的菌落少褶皱或具有辐射纹。红曲霉多能形成红色色数,常将色素分泌到培养基中,故使培养物的背面着色。 1.3红曲霉属的菌种根据Hawksworth和Pitt的研究报告,红曲霉属可分为3个种:M.pilosus,M.purpureus和M.ruber。这些包括了从东方食品中分离到的主要的红曲霉菌株,见表1。红曲霉的生理活性物质与菌种有关。 表1Hawksworth和Pitt关于红曲霉的分类体系

白酒酿造中微生物的相关作用

课堂报告名称:白酒酿造中微生物的相关作用 一、课堂报告依据的知识背景 1、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2、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主要分为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和磷酸解酮酶途径4种。 3、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紧密结合而形成的系统。 4、种群关系和群落演替 4.1种群关系 1)种群定义:在一定时间里生活在同一生境的同一体细胞生长形成的生物群体 2)关系: A、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的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者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可分可合,合比分好"的松散的相互关系。如在曲酒生产中,根霉或曲霉分解淀粉生成可发酵性糖,供酵母菌生长和发酵利用。 B、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在生理上表现出一定分工、在组织和形态上产生新结构的特殊共生体的一种相互关系,可以看做是互生关系的发展。共生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微生物间的共生, ②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③微生物与动物间的共生。 C、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的代谢产物抑制它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张相互关系。此外,有时因某种微生物的生长而引起其他条件的改变,从而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现象。拮抗关系可以划分为特异性拮抗和非特异性拮抗.非特异性拮抗作用没有选择性.特异性拮抗作用是微生物产生特殊的此生代谢产物,特异性的抑制或杀死一种或少数几种微生物,即这些产物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他们包括抗生素和细菌素。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称为抗生菌,细菌素是一些细菌产生的能抑制或者杀死同种细菌不同菌株的蛋白质类物质,具有高度特异性。如在乳酸发酵中,乳酸细菌的生命活动产生大量的乳酸,阻碍了

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相关酶研究利用现状样本

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有关酶研究、运用现状 姓名:蒋春华学号:摘要:白酒在国内具备上千年历史,其独特工艺堪称古代劳动人民伟大创举。它以透明外观、幽雅香气、醇厚口感深受人们爱慕。对于浓香型白酒而言大曲酒酿造生产中重要物质,是酿酒生产糖化、发酵、酒化和生香剂,其品质对曲酒出酒率和酒质均有极大影响,常有“曲是酒之骨”之称。浓香型大曲酒发酵属于各种微生物群共同发酵,是一种复杂生物化学反映体系。因此对于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有关霉研究是非常有必要,这样才干更好运用大曲中有关霉,使酒品质得到进一步地提高。解决那些发酵周期长、设备运用率低、粮耗高、出酒率低等缺陷。 核心词:浓香型白酒大曲酶研究、运用现状 浓香型白酒大曲中酶有诸多,重要酶系有糖化酶、液化酶、酸性蛋白酶、酯化酶(红曲霉)、脂肪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单宁酶、果胶酶等酶类构成。本文我将对这些酶有关研究及重要酶类在白酒生产中应用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并阐明大曲酶运用现状。、 1、糖化酶:糖化酶又称葡萄糖淀粉酶,糖化酶底物专一性较低,它能不久把直链淀粉从非还原性末端开始,依次水解α-1、4葡萄糖苷键,也能缓慢水解α-1、6键和α-1、3键,转化为葡萄糖。同步也能水解糊精,糖原非还原末端释放β-D-葡萄糖。其作用条件为40~65℃、pH 3.0~5.5。应用于酿酒生产,既能保持原酒风味特色,又能提高出酒率。大曲中糖化酶活力高低直接关系到酒质量。 糖化酶长处: 1)、糖化酶对设备没有腐蚀性,使用安全。使用糖化酶工艺简朴、性能稳定、有助于各厂稳定生产。 2)、使用糖化酶对淀粉水解比较安全,可提高出酒率,麸曲法能减少杂菌感染,节约粮食可减少劳动强度,改进劳动条件。 3)、使用糖化酶有助于生产机械化,有助于实现文明生产。 2、α- 淀粉酶:α-淀粉酶在作用淀粉时,是一种内切葡萄糖苷酶能以随机方式从淀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的应用进展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的应用进展 作者:何庆刘刚治王治禹王丹冯一杰乔木 来源:《中国食品》2021年第23期 白酒是我国消费者最为青睐的酒精饮品。中国白酒作为典型的蒸馏酒,历史悠久,在蒸馏酒领域中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各地生产白酒的企业在酿造过程中采用的工艺和使用的原材料各不相同,在白酒发酵的具体过程中就会形成不同种类的风味物质。这些风味物质虽在酒体中实际占据的比例非常小,但却是形成白酒香型的关键所在。以风味为依据,可将白酒分为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其中,浓香型白酒在消费者中享有的知名度极高,不论从风格还是风味来说,浓香型白酒都深受消费者青睐。为促进浓香型白酒的相关酿造工艺实现进一步提升,有必要对白酒酿造所含的各类微生物与相关风味物质的组成进行探究。本文浅析了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与风味物质组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 浓香型白酒在酿造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几类微生物:霉菌类微生物、细菌类微生物、酵母菌类微生物、放线菌类微生物。在白酒发酵的具体过程中,不同酿造微生物会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或者形成制约,形成各种生物酶类,将不同种类的物质原料,诸如蛋白质原料、淀粉原料等通过多酶催化,有效转化为酸、醇、酮、醛、酯等,进而形成代谢产物,促进原酒中包含的风味物质实现相辅相成。对浓香型白酒而言,其主体香是己酸乙酯,由酶对己酸进行催化后与乙酸发生反应而产生。 1.大曲中的微生物组成。在对浓香型白酒进行发酵的具体过程中,大曲主要负责提对微生物菌株。根据相关研究所得结果,大曲内具体所含的各类微生物组成主要包括四大类菌群:霉菌、细菌、酵母菌和放线菌。其中,霉菌具体分布的位置是大曲表面,核心区域主要分布的是细菌。酵母菌的分布位置最为广泛,几乎遍布大曲,但呈现出较低的丰度。

浅谈影响白酒发酵的因素及其应用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浅谈影响白酒发酵的因素及其应用 姓名: 学院: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班级:食科班 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2013 年 12 月16 日 浅谈影响白酒发酵的因素及其应用 摘要: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在提高白酒的出酒率、优质品率以及香味物质的形成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白酒的发酵是多种微生物的多菌多酶体系作用过程, 曲的低酶活、纯酶的单一催

化个性影响着白酒发酵技术进展, 适应酿造环境的菌株选育、酶的合成, 酶的复配是继承传统制曲、提高发酵技术的核心和关键。复合酶制剂的应用是白酒发酵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本篇综述主要写复合酶和微生物对白酒发酵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白酒发酵;酶;复合酶;微生物 前言:白酒是我国传统的发酵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欢。中国传统白酒是以富含淀粉质的粮谷类为原料,以中国酒曲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半固态或液态发酵,经蒸馏、贮存和勾调而成的含酒精的饮料[1],被列为世界著名六大蒸馏酒之一。酿酒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消长变化等对发酵途径及最终产物的生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进而影着白酒的质量。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酒曲、窖泥和糟醅,参与酒精及其香味物质的形成,赋予白酒特有的风味,随着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对白酒酿造技术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制曲发酵技术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大曲的培养实质上就是由母曲自然接种,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空气、养分、微生物种类等因素来控制微生物在麦曲上的生长。纯种微生物强化制曲也有十几年的经验, 给白酒

工业带来了新的技术进步。事实上, 不论是曲母接种也好, 纯种添加功能曲也好, 制曲的过程就是一个酶的粗生产过程, 随着技术进步, 酶工程的不断创新, 高效酶制剂已经进入了酿造发酵领域。 1微生物对白酒发酵的影响 1.1酒曲微生物的研究 酒曲是白酒发酵生产中微生物的主要来源,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糖化微生物、酿酒微生物和生香微生物三大类,构成中国传统白酒发酵不可缺少的微生物体系,同时,酒曲中的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物质,如糖类、氨基酸、有机酸等,都是白酒香味成分的前提物质。因此,掌握酒曲中功能微生物的情况以及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提高白酒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我国就有了用于白酒发酵的高糖化力菌株分离培养的研究报道。现阶段,酒曲微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香功能菌上。胡峰[2]从传统优质大曲中分离到数株红曲霉功能菌,将其加入到强化大曲中,使大曲的糖化力、发酵力和蛋白水解力都有所提高,更具有酯化力强的突出特点,有利于白酒风味物质的形成,提高了白酒的质量。王宗彦等(1995)

白酒大曲微生物研究进展

白酒大曲微生物研究进展 申孟林;张超;王玉霞 【摘要】酒曲是中国白酒酿造必不可少的糖化、发酵和生香剂.根据制曲工艺不同,将酒曲分为大曲、小曲、红曲、麦曲、麸曲、高温曲、中温曲、低温曲等类别.我国主要名优白酒是以大曲为起酵剂.大曲中微生物菌系非常复杂,种类繁多.生香动力的细菌、糖化主力的霉菌以及酒醅发酵原动力的酵母等微生物,不断交替更迭的作用,共同维持着白酒发酵的正常进行.传统固态酿造过程中,大曲中微生物在大曲酒的品质、风味呈现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该文依据大曲原料和制作工艺,简要介绍了大曲中微生物的来源、主要微生物类群以及各类微生物的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大曲微生物和白酒酿造研究方面提出展望. 【期刊名称】《中国酿造》 【年(卷),期】2016(035)005 【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大曲;微生物类群;功能 【作者】申孟林;张超;王玉霞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宜宾644000;宜宾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四川宜宾644000;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宜宾6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61.1 酒曲是谷物及其辅料经蒸煮后接种或自然接种定型发酵而成、用于白酒酿造的起酵剂。酒曲中含有多种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复杂酶系,是中国白酒酿造必不可少的糖化剂、发酵剂和生香剂[1]。周朝著作《书经·说命篇》中的就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酒曲在白酒酿酒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白酒酒曲按制曲工艺来分[2],主要有五大类:大曲、小曲、麸曲、麦曲及红曲。其中大曲是中国最为古老的酒曲之一,被誉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象征。 大曲制作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传统制曲工艺——地面堆积发酵,曲坯制作的过程 也是自然接种微生物的途径之一,发酵期间主要通过人工翻动、堆烧、开启门窗等操作来实现对曲坯发酵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强化曲制曲技术是在制曲过程中,拌料时加入0.5%~1.0%的优质种曲,其余同常规操作,制得的成品曲即为强化大曲[3];大曲架式发酵微机控制系统制曲工艺,采用了自动控制系统[4]。大 曲巧妙地将野生菌种进行人工的自然培养,选育有益菌种的生长与作用,最后在曲内积累酶及发酵的前体物质,并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大曲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在生产过程中各步工序的质量控制。 大曲是以大麦、小麦等为原料,在人为控制的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经过粉碎、加压等步骤形成砖块状的曲坯[5]。在大曲原料方面,要求颗粒饱满、皮薄、清脆、无霉味及虫蛀,不含夹杂物。不同香型的大曲酒,所要求的大曲质量标准不同,所以大曲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大曲一般制作的过程如下: 原料→粉碎→配合→加曲搅拌→踩曲→曲坯成形→入房→入房管理→出房→鉴定入库→贮存→粉碎 在大曲配料方面,因受地区传统工艺影响,各制曲厂的原料和配比并不完全一致,迄今为止尚没有一定的碳、氮比例。南方浓香型曲酒所用的大曲,多采用全小麦为原料,不加其他谷物或豆类。而北方清香型曲酒的大曲多以大麦为主要原料,并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