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第20课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陶瓷实例,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一主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理论介绍环节,尽管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但仍有一些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概念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在视觉和触觉上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陶瓷艺术的魅力。
在新课讲授的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陶瓷作品进行讲解,学生们对这些作品的工艺、造型和装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而,我也发现对于一些难点知识,如不同朝代陶瓷的特点,学生还是难以把握。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对比分析和互动问答环节,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理解。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陶瓷制作技巧的掌握还不够熟练。为此,我计划在课后组织一些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一步练习和探索。
-在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亲身感受国宝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家里的陶瓷餐具或者摆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陶瓷艺术的奥秘。
-陶瓷制作技巧的掌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难题,如拉坯不圆、釉色不均等,教师需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如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珍爱国宝,传承传统文化,教师需设计相关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邀请专家讲座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0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年级:五年级学科:美术教材版本:人教版(2012)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2. 培养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珍爱国宝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陶瓷艺术的历史与发展2. 陶瓷艺术的特点与鉴赏3. 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主要成就4. 珍爱国宝,保护文化遗产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鉴赏陶瓷艺术,激发学生珍爱国宝的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件古代陶瓷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艺术品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作品,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新课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陶瓷艺术的历史与发展,让学生了解陶瓷艺术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2. 讲解陶瓷艺术的特点与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陶瓷艺术的美。
3. 介绍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主要成就,如唐三彩、青花瓷、釉里红等,让学生感受我国陶瓷艺术的魅力。
4. 讲解珍爱国宝,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课堂实践1. 教师展示几件古代陶瓷作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进行欣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陶瓷作品及其原因。
3. 教师邀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点评。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珍爱国宝,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件自己喜欢的陶瓷艺术品,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陶瓷艺术的历史、特点、鉴赏方法以及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主要成就,让学生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实践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陶瓷艺术的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强调珍爱国宝,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掌握陶瓷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制作工艺。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古代陶瓷作品。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珍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3.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1. 介绍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
2. 分析不同朝代的陶瓷艺术特点。
陶瓷艺术的基本特点1. 讲解陶瓷艺术的基本元素,如造型、纹饰、釉色等。
2. 分析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
制作工艺1. 介绍陶瓷的制作过程,如选料、制坯、施釉、烧制等。
2. 展示不同制作工艺对陶瓷艺术效果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掌握陶瓷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制作工艺。
3. 能够欣赏和分析古代陶瓷作品。
教学难点1. 陶瓷艺术的美学特征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
2. 陶瓷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技术要求。
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陶瓷艺术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图片。
2. 实物样本:古代陶瓷作品或仿制品,供学生近距离观察。
3. 制作工具:如陶土、颜料、画笔等,供学生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兴趣。
2. 提问:你们对陶瓷艺术有多少了解?它在我国文化中有什么重要地位?新课内容1. 讲解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分析陶瓷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制作工艺。
3. 通过实物样本,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体验陶瓷艺术。
实践操作1. 分组进行陶瓷制作体验,如陶土塑形、绘制纹饰等。
2.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属于自己的陶瓷作品。
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第20课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学历案-小学美术人教版12五年级上册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是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一项重要主题,本课时主要围绕“古代陶瓷艺术的魅力”展开,通过欣赏和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种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主要种类和艺术特点;学会观察和欣赏古代陶瓷艺术品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和实物展示,感受古代陶瓷艺术的魅力;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小组合作情况,评价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作品评价:学生完成陶瓷艺术作品后,评价其创作水平、创意和表现力。
3. 口头表达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价其对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种类和特点的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精美的古代陶瓷艺术品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谈论对陶瓷艺术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2. 了解历史:教师讲解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包括瓷器的发明、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
3. 观察欣赏: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古代陶瓷的主要种类,如青瓷、白瓷、彩瓷等,并欣赏各种陶瓷的艺术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对不同种类陶瓷的喜好和原因。
5. 实践操作: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如用画笔在白瓷盘上绘制简单的青花纹样,体验陶瓷艺术的创作过程。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作品,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出一些关于古代陶瓷艺术的问题,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收集一些古代陶瓷艺术品的图片或实物资料,准备下一课时的学习。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教学设计)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陶瓷艺术的基本知识,认识陶瓷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陶瓷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历程。
2. 陶瓷艺术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3. 陶瓷艺术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4. 陶瓷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陶瓷艺术的基本知识、类型、特点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陶瓷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陶瓷艺术品实物或图片。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陶瓷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陶瓷艺术。
2. 讲解:介绍陶瓷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历程,以及陶瓷艺术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陶瓷艺术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以及陶瓷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陶瓷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分享心得。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陶瓷艺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我国古代陶瓷艺术。
六、板书设计1. 陶瓷艺术的基本知识:定义、起源与发展历程。
2. 陶瓷艺术的类型与特点:瓷器、陶器、紫砂等。
3. 陶瓷艺术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4. 陶瓷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七、作业设计1. 搜集有关陶瓷艺术的知识,整理成一份简报。
2.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幅陶瓷艺术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2. 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历史地位掌握程度如何?3. 教学活动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素养?4.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陶瓷艺术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陶瓷艺术的基本知识、类型、特点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素养。
20、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 (教案)人教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年级:五年级学科:美术教材版本:人教版(2012)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欣赏陶瓷艺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
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作具有创意的陶瓷作品。
教学重点: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学准备:课件、图片、视频、陶艺工具、陶泥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我国古代陶瓷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陶瓷艺术的了解和感受。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与发展,重点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和特点。
2.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陶瓷艺术的美学特点,如造型、纹饰、釉色等。
4.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陶瓷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实践环节1. 教师示范陶艺制作技巧,如拉坯、修坯、刻画等。
2. 学生分组进行陶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爱国宝、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陶瓷艺术的感悟和创作体会。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陶瓷艺术的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讲解、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创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陶瓷艺术的魅力,从而珍爱国宝,传承文化。
附:板书设计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一、历史与发展1. 陶器2. 青瓷3. 白瓷4. 彩瓷二、美学特点1. 造型2. 纹饰3. 釉色三、制作工艺1. 拉坯2. 修坯3. 刻画四、陶瓷艺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_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_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第一篇: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_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教案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4、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学具:课本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提问:(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
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2)烧制的温度不同;(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
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
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
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
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
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三、播放幻灯片四、本课小结:我们为我国有这么悠久的陶瓷历史,这么好的工艺,感到自豪。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工艺技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通过欣赏和学习陶瓷艺术作品,观察和感受不同陶瓷器物的形式、材质、造型、色彩、纹饰、线条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3.通过面对不同材质和造型的陶瓷作品,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4.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的情感倾向,增强爱国情感,珍爱国宝。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工艺技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欣赏和学习陶瓷艺术作品,观察和感受不同陶瓷器物的形式、材质、造型、色彩、纹饰、线条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2.难点:通过面对不同材质和造型的陶瓷作品,体验制作陶瓷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陶瓷艺术图片、教学展板、教具、陶土工具、盘子、盆、刷子、干毛巾、水、重要文物资料和视频等;2.学生准备:参考书、笔记本、铅笔、橡皮、课外阅读材料等。
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1.班主任播放国宝保护相关视频,音乐响起,提醒学生爱护传统文化,保护好自己的祖国宝藏;2.教师展示古代瓷器图片,鼓励学生讲述对这些瓷器的了解、感受和评价。
2. 学习(30分钟)1.了解古代陶瓷艺术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工艺技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南、北朝时期的三彩陶为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配合幻灯片图片、视频等资料;2.欣赏瓷器的各种特点样式,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讲解编织、刻纹等陶艺工艺过程;3.提出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些瓷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为什么这些瓷器显得那么神秘、那么美丽迷人?这些瓷器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3. 实践(50分钟)1.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制作陶瓷器,实践中学习陶瓷制作工艺和技巧,如何巧妙地运用“胎、釉、彩”三个方面掌握瓷器质感、色彩和形体感;2.教师进行实地指导,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制作技巧,并进行一些必要的纠正;3.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展示相关陶瓷艺术作品,让学生观察、感受、体验陶瓷艺术所带来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瓷艺术..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特点..
3、主要名窑的产品特征..
4、主要是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学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提问: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
我国是瓷器的故乡和原生地;瓷器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其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1、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
1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2烧制的温度不同;
3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2、瓷器的发展
商代出现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瓷器在社会生活中日渐受到重视..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
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三、播放幻灯片
四、本课小结:我们为我国有这么悠久的陶瓷历史;这么好的工艺;感到自豪..
课堂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彩陶的艺术特点..
2、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中国瓷器的生产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2、学习从器皿的外形、纹饰以及釉色等方面欣赏陶瓷艺术的方法..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具学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通过提问;让学生讨论;展示图片资料;播放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出示图片让学生教学观察、讨论;并做好记录..
二发展阶段
播放作品让学生欣赏;教师根据陶瓷艺术的欣赏方法;从器皿的外形上、纹饰上、釉色上来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对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了解..
三课后拓展
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
隋代瓷器造型有以下特征:
1 胎体的可塑性和耐火性能加强;显得秀气..
2 罐类器形一般为短颈、直口、圆腹..
3器物为小平底;底下有圆饼状实足..
隋代瓷器的纹饰常见的有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人物纹;色彩也比较丰富..
唐代烧制瓷器的地域扩大;产品增多;青瓷、白瓷、三彩陶代表了唐代陶器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代瓷器作为商品广泛流传的海外;瓷器“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的现代..唐代瓷器造型繁多;装饰更加
丰富;采用手法有绘画、刻花、印花、捏塑等;内容包括日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建筑等..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的制瓷风格并有所发展;其中密色瓷为当时瓷器的最上品..五代时期一些重要的瓷窑体系基本形成;如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
宋代制瓷业比唐代规模更大;名窑众多;工艺水平超越前代;达到繁荣的新阶段..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
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
“汝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临汝;宋代属汝州;故称汝窑..
“官窑”一般指官方办的窑厂..
“哥窑”是因相传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均在今浙江省龙泉烧制瓷器;各有特色;兄所烧制的瓷器称“哥窑”弟所烧制的瓷器则称“弟窑”..
“钧窑” 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古代属钧州;因而得名..
“定窑”的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古代属定州;故称“定窑”..
宋代的瓷器不仅创造了许多优美的造型;而且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瓷器仍不断有所发展..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始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并成为明、清两代瓷器生产的主流..
三、作业并小结:
用陶泥塑造一个器皿;使学生加深对陶瓷工艺的了解;增强学生对陶瓷艺术美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