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钓鱼的地方

合集下载

“最毒妇人心”出处:姜子牙为何这样形容她妻子

“最毒妇人心”出处:姜子牙为何这样形容她妻子

可以看出,隐居磻溪的姜子牙并不泰然自若,心情一点也不平静,他在不停的编歌宣传和炒做自己。这时的姜子牙怎么可能真的稳坐钓鱼台呢?此时的武吉其实已被收买,成了一个托儿。
最能形容鱼儿将咬未咬之际钓者急迫心情的姿势莫过于跪钓,至此,终于明白了跪石骭印的真谛。
在小说中,西伯侯第二次来磻溪见到了姜子牙,经过一番谦让,姜子牙收了聘礼,答应去西岐辅佐大业。西伯侯请姜子牙乘坐自己的銮舆,姜子牙跪地谢绝,最终西伯侯乘銮舆,姜子牙骑西伯侯的逍遥马去岐山。但在磻溪附近的民间传说中情况却有些不同,说周文王为了表示诚意和敬意,亲自用一架木轮车把姜子牙拉出了磻溪河谷。路上车子的攀带断了,文王坐下来歇息,姜子牙问文王是否记得拉了多少步。文王说自己汗流浃背的拉车,哪里顾得上数数?姜子牙于是告诉文王:你共拉了我808步,我将保你江山808年。文王听了赶紧站了起来,表示要继续拉。姜子牙摇了摇头,说天机已经泄露,事情已成定局。后来大功告成,周朝建立,姜子牙临死前留下遗言,自己死后不要埋葬,把棺材悬挂在城门上,以后凡遇战乱,只要把棺材大头转过去,让他的头朝向那里,事变自会平息。这个办法被一代代传下去,果然屡试不爽。后来,有一天一群王子们突发奇想,要看看城门上的悬棺中到底装的什么东西。他们让手下取下棺材打开,结果扑愣愣飞出了一群鸽子朝东南而去,不久,周朝便灭亡了。
在小说中,西伯侯姬昌因梦见飞熊而动了访贤的心思。
在访贤的途中,他首先听到了一群渔人在唱歌,歌词内容包括夏朝末代国君桀的灭亡、商朝的建立和其后600年的政通人和、后来纣王的荒淫无道,以及尧帝访舜的故事,并说:“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孤钓不知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一字一句无不牵动着西伯侯的心弦,认为既然能唱此歌,内中必有大贤,赶忙让手下去请,一问才知众渔人不过是鹦鹉学舌,他们是从35里外的一条小河边的一个老钓翁那里学来的。西伯侯一行继续往前走,接着遇见了一个唱歌而行的樵夫。樵夫的歌词对西伯侯来说比渔人的更具吸引力,因为它干脆告诉未来的周文王:不是没有贤士,贤士就在山野之间,只是世人不识罢了,并且用“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

姜子牙与筷子的民间传说故事

姜子牙与筷子的民间传说故事

姜子牙与筷子的民间传说故事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下姜太公与筷子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姜子牙与筷子的故事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

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

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

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

他疼得“啊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

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

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

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乌,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

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

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

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

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

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

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

与史料记载也不符。

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

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姜子牙和扫把星的典故来历扫帚星据封神榜一书记载,姜子牙在玉虚元始天尊门下修道四十年,因生来身命薄,与仙佛无缘,仙道难成,只能转求人间富贵,於是奉天尊令谕下山辅佐文王,并代封三教三百六十五位正神。

四方 寂寞的垂钓

四方 寂寞的垂钓

雪林
石长厚作
四方
烟墩角的冬日
刘宏伟
烟墩角的冬日,从正午醒来。 明明 早已 天光 明 朗 , 明明 早已船影 “ 枪 穿梭 , 明明 早已 人 声鼎沸 , 明明 早已 炮林 立 ”…… 烟墩角,却 依 然 是一 副睡眼 惺忪的模样,旁观着眼前的一切。 直到太阳羞答答地露出海平面,冉冉 高过花斑石滩, 高过海面上穿梭的船影, 高过崮山上的烟墩遗迹;直到天鹅们的身 影把偌大的海湾挤得满满当当;直到游客 们欣喜的 尖 叫 和摄影爱 好 者们 按动快门 的咔嚓声渐渐高 过 海 浪的 声音 ……直到 正午来临, 懒洋洋的烟墩角打了个激灵, 从茂密招摇的芦苇丛中陡然清醒一般,神 采奕奕地眨巴着眼睛看向人间,仿佛在紧 张地等待一场如期而至的华丽演出。 可不, 你 看, 顺 着海湾 的 方 向, 海 天 相 接 处, 一 片密密麻麻 的 身 影 正 冉冉 地 朝 着海湾飞 来, 翱翔 的 身 影像 在 跳 一 支 优美的 舞 曲,一 会儿 呈 长方 形 ,一 会儿 呈 正方形 ,一 会儿 呈 人 字 形 ,一 会儿又 变 成 了 笔 直的一 条 线 …… 近些 , 再 近些 …… 终 于看 清 了, 扑扇 的 大 翅膀 、 修 长 的 脖 颈、戴着棕黄色 圈边儿 的 黑色 的 嘴 、黑色 的脚 ,最惹眼 的,还 是那一 身 在 阳光 的 照 射 下 熠熠 生 辉 的 雪 白 羽毛 ……天 鹅 ! 好 多的 大 天鹅 啊 ! 尽管 此前 心 里 已 有所 准 备,但 面 对 如 此 庞 大 的 阵容 ,依 然 忍 不 住 惊叹连连。 岸 边 游 人 们 的 惊 叹 声 尚 未结束 ,天 鹅 们 硕 大 的 身 躯已 铺 天 盖 地地 落 向 海 湾,与此前到来的 零星同类汇聚 在一起, 幽蓝 的 海 面 瞬 间 便 成了一 片 白 色 的 汪 洋。偶尔夹杂 着 一两 只 灰 色 的,把 这 片 白 点缀得 越 发 纯净 。这下,原 本 就 已 很 热 闹 的海湾彻底沸腾了。 这 些光临海湾 的 雪 白 精 灵 , 完 全把 这里 当 成了 练 舞场 。 它 们 或 三 五排 成一

周文王是如何请姜子牙出山的

周文王是如何请姜子牙出山的

周文王是如何请姜子牙出山的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文王请姜子牙出山的故事话说姜子牙在渭水边上钓鱼,然后引来了周文王,周文王为了能够获得人才,在派遣士兵、官员相邀无果的情况下,亲自动身下山来请姜子牙。

话说有一天晚上,周文王梦见了一只飞熊,醒来之后派人去寻找,找到了渭水边上,遇见了姜子牙,姜子牙号飞熊。

周文王听了禀告,亲自乘着步辇来到渭水边请姜子牙出世。

姜子牙问周文王:“你想怎么请我出山。

”周文王一听,这是要观察我的诚意啊?于是很客气的回答道,骑马还是坐轿子都行。

但是没想到姜子牙这样说:“我既不骑马也不坐轿子,我要做你的步撵进京。

”下边的文武百官一听大惊失色,古代等级森严,只有帝王才能乘坐步撵,姜子牙要做步撵不就是越权了么,别说把这种话说出来了,就是想想也要杀头啊。

没想到周文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这时候姜子牙又说:“要大王您拉着这个车子。

”周文王一咬牙,心想反正都已经做到这一步了,不在乎拉着了。

于是开始拉车子,但是周文王从小娇生惯养,平时肩不能提,走几步便走不动了,于是喘口气再走,就这样走几步歇几步,最后实在走不动了。

姜子牙看周文王不走了,便问走了多少步,周文王说自己没有数。

姜子牙微微一笑:“大王你拉着我走了八百七十三步,我便保你八百七十三年江山。

”周文王一听大为惋惜,想要再拉也晚了。

姜子牙对后世的影响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

说他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

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

稳坐钓鱼台是什么意思

稳坐钓鱼台是什么意思

稳坐钓鱼台是什么意思
稳坐钓鱼台,意思是不管外界有何变化,只照老规矩办事。

非常镇静,沉得住气,稳居于自己的位置上。

扩展知识:
例句:
像你这样稳坐钓鱼台,沉住气的人,可是真不多呀!
出处:
出自"姜子牙钓鱼、周文王访贤"的历史典故。

钓鱼台是指姜子牙钓鱼的地方,稳坐钓鱼台就是指姜子牙通过卜卦知道自己必将会被周文王启用,所以天天到河边"稳坐钓鱼台"垂钓,实际是在等周文王,结果周文王出猎相遇,两人一见如故,话语投机,周文王听了姜子牙侃侃而谈治国安邦之策,赞赏不已,遂同载而归,说:"吾太公望子久矣。

"尊号"太公望",并立为掌管军事的"太师"。

尚湖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尚湖姜太公钓鱼的故事

尚湖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据传,古代有一位名叫姜子牙的智者,后世称他为姜太公。

姜太公生活在尚湖附近的山中,喜欢钓鱼。

姜太公以其精湛的智慧和技巧而闻名,他的钓鱼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

有一天,姜太公准备前往尚湖钓鱼。

他准备了一张轻巧的渔船和一根坚韧的鱼线,携带着些许鱼饵,来到湖边。

他挑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并选择了一个富有鱼群的地点,展开了他的钓鱼行动。

姜太公钓鱼的关键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他对自然和动物的了解。

他观察到湖中的水草丛生,以及水面上游弋的小鱼群。

姜太公深知,大鱼通常躲藏在水草深处,拟饵散发出的香味会吸引它们。

因此,姜太公巧妙地在鱼线上绑上了一个小铜钟,然后将鱼饵系在铜钟下方。

当他轻轻甩出鱼线,铜钟跌入水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是一场音乐会在湖面上演奏。

很快,湖中的鱼群被音乐所吸引,纷纷朝着铜钟游来。

姜太公静静等待,等到大鱼咬钩后,他用矫健的身手收起了钓线,并将大鱼接上船。

每次都能钓到满满的一捆鱼。

姜太公的钓鱼故事并不仅仅是讲述他的技巧和智慧。

通过他的故事,人们看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智者深思熟虑的思维方式。

姜太公钓鱼的过程充满了耐心、细心和智慧,这些品质也可以运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尚湖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以耐心和细腻的态度去理解和对待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像姜太公一样,我们应该注重观察和思考,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以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

因此,尚湖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有趣的传说,更是一堂关于智慧和生活哲学的启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改变。

【神话故事】中国神话故事 姜太公钓鱼

【神话故事】中国神话故事 姜太公钓鱼

【神话故事】中国神话故事姜太公钓鱼姜太公钓鱼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则传说。

相传,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名叫姜子牙的道士。

他修炼了很多年,掌握了许多法术和神通。

有一天,姜子牙决定到东海去钓鱼。

他找来了一条非常长的钓竿,选择了一个宽阔的海湾作为钓鱼地点。

他虔诚地祈祷了一番,然后丢下了钓钩。

很快,姜子牙就感觉到一股强大的牵引力。

他知道,这一定是只非常大的鱼儿上钩了。

他用尽全力,却无法将鱼儿拉上岸。

他怀疑这是一条神仙般的巨鱼,因为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顽强的对手。

姜子牙坚持了很久,却使不上力气。

勉强放下了钓竿,他气喘吁吁,满头大汗。

他决定等待鱼儿的力气消失后,再次进行抓捕。

姜子牙找到一个树荫下的地方,坐下来休息。

休息了片刻后,他突然听到一阵阵凄厉的哀鸣声。

他转头望去,只见血流满地,尸横遍野,四周满是受伤的鱼儿。

姜子牙心生怜悯之情,决定放下钓竿,帮助这些受伤的鱼儿。

他展开自己的神通,用法术治愈了这些鱼儿的伤口。

不久后,这些鱼儿都恢复了健康。

突然,姜子牙听到身边有人大声喊道:“姜太公!你要是将这些鱼儿都解救出来,你就再也抓不到那条巨鱼了!”这个声音让姜子牙感到困惑不解,他扭头一看,只见一个身穿黄袍的道士出现在他面前。

道士说:“那条巨鱼是东海的神仙,你抓住了它,就意味着它失去了自由。

它宁愿死在自己的海洋里,也不愿被你俘虏。

你真的想失去与神仙共舞的机会吗?”姜子牙听了道士的话,陷入了沉思。

最终,他明白了道士的意思。

他抬头看着蓝天白云,思考着自己的所作所为。

最终,他决定释放鱼儿,将它带回大海。

当鱼儿回到水中,迅速游走的时候,忽然一阵巨浪卷来,把他带入了一个神仙住的宫殿。

原来,这个巨鱼就是东海的海神东皇太一,他为了测试姜子牙的品德而变成鱼儿。

东皇太一对姜子牙的善良和宽容心存非常赞赏,他向姜子牙传授了很多仙术和法术,并用他的神力修复了姜子牙之前的努力。

东皇太一成为了姜子牙的导师和朋友,他们经常在海边相聚,共同谈论修炼的心得和道义的教导。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_姜子牙的故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_姜子牙的故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_姜子牙的故事关于姜子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前半生失意不得志,隐居于渭水直钩钓鱼,终于在晚年钓到了姬昌这条大鱼,君臣相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相传姜子牙遍游列国不遇明主,因此生活可以说是潦倒不堪,一贫如洗。

但是姜子牙为了胸中所学一展抱负却不肯草草出仕辅佐庸才,仍然深信自己能才遇明主。

有一日,姜子牙听说西岐的姬昌广纳贤士、恩施百姓,有大德,他觉得这可能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辅佐之主。

姜子牙马上赶往西岐,不过他到了吸气之后却没有主动的求见西伯侯姬昌,展示自己的才能抱负。

姜子牙反而到了渭水北岸一个叫磻溪的地方隐居了下来。

此后,姜子牙每日于渭水之上垂钓,坐等大鱼上钩。

姜子牙的钓鱼方法与他人不同,他的鱼钩不是弯的,而是用的直钩,钩上也不加鱼饵,鱼钩更是悬于水面三尺之上。

他就这样一边静坐钓鱼一边喃喃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一天,有一个樵夫从此经过,见到了姜子牙直钩悬空钓鱼,于是便好奇道:“你这样钓鱼,不是浪费时间吗,悬于水面的直钩怎么可能钓得到鱼。

”姜子牙向他解释:“你只看到了表面,而不了解我的深意。

大丈夫宁为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圣贤明主啊。

”后来姜子牙直钩钓王侯的故事传到了西伯侯姬昌的耳中。

西伯侯姬昌得知古稀之年的姜子牙是个治国兴邦的大贤才,于是便斋戒三日,沐浴冠衣,带上厚礼,前往姜子牙隐居之所请他出仕辅政。

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内容。

姜子牙是后世诸子百家推崇的百家宗师,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纵横家。

姜子牙前半生失意不得志,隐居于渭水直钩钓鱼,终于在晚年钓到了姬昌这条大鱼,君臣相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笔墨。

姜子牙娶妻的故事传说大名鼎鼎的姜子牙到了六七十岁还没有娶妻,成了标准的老大难,大龄剩男,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他自己非常着急,心想自己毕竟也是贵族之后啊,没有后代怎么行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子牙钓鱼的地方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那么姜子牙到底是怎么样钓到周文王的呢,他钓鱼的地点是在哪里呢?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姜子牙钓鱼的地点,欢迎大家阅读。

姜子牙曾经住在渭水附近,在他没有得到周文王重用的时候就曾经在这里住过,开过酒馆卖过肉。

为了能够引起周文王的注意,他在周文王经过的地方,也就是溪旁垂钓,他钓鱼跟别人不一样,别人钓鱼的时候都是用蚯蚓等鱼饵,但是姜太公跟别人钓鱼钓的不一样。

一种说法是姜子牙没有在溪边钓鱼,而是在山路上钓鱼。

还有一种说法是姜子牙在溪边钓鱼,但是鱼线不全部放在水里,而是将鱼饵离水面还有好几厘米距离。

他一边高举着鱼竿,一边自言自语,鱼儿鱼儿,你要是想上钩的话,就自己上来吧。

别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很愚蠢的人,经常有一个打柴的樵夫从旁边经过,然后他看到姜太公这样不放鱼饵。

于是便对他说,老先生你这样,就是再花个百年时间,也钓不到鱼。

姜子牙笑了笑,举起鱼竿对樵夫说:“其实啊,我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钓到人。

”姜太公这套方法很快就传了出去,传到了周文王耳朵里,他便叫一个士兵请姜子牙过来。

但是姜子牙不理睬,周文王换了一个官来请,也不行,姜子牙自言自语:“小鱼小虾我不要。

”之后姬昌才知道周文王等的是自己,
于是吃了三天素食,带着厚礼去请姜太公,姜太公看到他有诚心,才追随他而去。

姜子牙的真实性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姜子牙这号人物呢,当然是有的。

姜子牙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道教人物,出生在贵族世家,祖上有封地,赐姓吕,因此姜子牙又被称为吕尚。

姜子牙出生在山东省,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极其聪慧,并且能够未卜先知,预测将要发生的大事。

他是西周的开国大将,为西周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是一个韬略、军事、政治多方面于一体的人才。

同时纵横百家,被称为百家宗师。

他早先贫困潦倒,生活的惨惨淡淡,做生意做的几乎倾家荡产,可见做生意上他没有什么头脑,毕竟人家专长不在于经商,古人对于商人的看法很鄙视,信奉的是走仕途,但是当时战乱,想走正常途径对于姜子牙来说太艰难,他为了避免战乱躲到了山上修习道教,一直到了七十多岁才下山寄宿在朋友家里,并在别人的介绍之下娶了隔壁村的老处女马氏。

但是他生活的太潦倒,妻子常常奚落他,后来还离开了他。

后来姜子牙在商纣王手下当了一个小官,但是纣王荒淫,大兴土木,建摘星楼,奴役百姓,他预言商纣王必败,商朝的气数将尽。

我不忍看到百姓在水火之中,你随着我去西岐。

但是他老婆不同意,觉得他没本事,做个小官也做不好,就不愿跟他走,姜子牙只好只身前往西岐。

姜子牙的师傅在《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师父是:昆仑山玉虚宫阐教教主元始天尊。

十二岁上昆仑山,七十二岁下山,学艺六十年。

历史上的姜子牙是没有师傅的。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也称吕尚。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尚俗称姜子牙商朝未年人相传姜子牙的先祖本是个贵族在舜帝时作过官,而且屡立战功,被舜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所以又称吕尚。

但到了姜子牙出世以后,家境已经败落了,成了普通了贫民,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

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东海海滨人。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

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因功封于齐,成为周代齐国的始祖。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

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

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直到暮
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

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四边诸侯望风依附。

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后来姜子牙到了西岐之后在渭水边上安顿下来了,但是后来他钓到了一条鱼,并且在鱼肚子里面发现了一本兵书,遇到了周文王,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