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四五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四五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四五单元知识点历史是一座宝库,里面蕴藏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与经验。

对于每个人而言,学习历史不仅是一种人文素养的体现,更是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必由之路。

在中学阶段,历史学科被列为必修课程,八年级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点比七年级更为深入,其中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是重点难点,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点。

第四单元:大航海时代到近代化进程一、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一次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

15世纪,欧洲各国纷纷开始进行航海活动,寻找新的海外市场。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相继登陆美洲,开拓了新市场,从而迎来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二、近代化进程19世纪初,欧洲大陆上发生了一系列革命,如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德国民族主义等,这些革命引领了欧洲各国逐步进入了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化进程是指工业化、政治文明化、社会文明化、科学技术化、教育制度化、思想文化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五单元:中华民族的挣扎与崛起一、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

由于国家财政危机,清政府采取了出卖烟草垄断权、开太平船、赎广东走私船等手段来维持国家财政,但这些措施并未解决财政危机。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惨败。

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的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二、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是一个号称“保境安民”的民间组织。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爆发,要求发动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英、德、美、日等八国联军遂借机侵华。

但八国联军的侵犯沉重地打击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尊严。

三、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峰,是近代中国史上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们举行爱国示威游行,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反对日本侵略,掀起了以反帝爱国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的爱国运动。

以上是八年级历史四五单元的知识点简介,受限于篇幅,只是最基础的内容,如果学生想要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1.农业技术: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发展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水利工程、耕地制度和农作物栽培等方面的进步。

例如,灌溉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增加了农田的产量;轮耕制度的应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农作物的选育和耕作管理的改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

2.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纺织业技术十分发达,主要包括丝绸、棉布和毛织品等方面的制作。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品之一,通过养蚕、缫丝、织造等工艺流程,制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品质的丝绸;棉布的种植和纺织技术的改进,提高了棉纺织品的产量和质量;毛织品则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3.造船和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先进,主要体现在木制船舶的制造和海上航行的技巧。

中国古代造船工艺十分精湛,如龙骨船、帆船等。

海上航行包括航海技巧、航行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印刷术和纸张的使用:中国古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印制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另外,纸张的使用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科技发明,不仅使书写更加方便,还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工艺和手工业1.陶瓷制作: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以瓷器为最。

瓷器采用高温烧制,具有独特的质地和艺术风格,如青花瓷、白瓷、五彩瓷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工艺的瑰宝之一2.金属加工:古代中国对金属加工十分擅长,特别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

铜器以青铜器为代表,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被广泛应用于礼器和日常生活用具;铁器的制作也很先进,如铁锅、铁钉等,提升了生活质量。

3.丝织和刺绣: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纺织技术之一,丝绸的制作和装饰品的刺绣都具有独特的工艺和艺术效果,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标志。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教育1.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溢着仁爱、礼仪和孝道等思想。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基于儒家的价值观,使得教育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八年级历史的第四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古代文明的知识,包括中国古代的尧、舜、禹三代和商、周两个朝代,还有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古代文明1. 尧舜禹三代:尧舜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贤君,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尧舜禹的治理成就被颂扬了数千年,被誉为“三代之治”。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时期文物丰富,特别是在青铜器方面,发展了精湛的铸造工艺。

商朝时期的在位皇帝被称为“商王”。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周武王创建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周朝鼎盛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文化事件,例如《书经》、《诗经》、《易经》等的创作。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1. 古希腊:古希腊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其对西方世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古希腊人在哲学、政治、艺术、科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文化成就包括建筑、戏剧、文学、艺术和哲学等。

2. 古罗马:古罗马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帝国,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53年,绵延千年。

古罗马的贡献包括法律、道路、建筑、文化、科技等方面。

其遗产成为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一部分。

三、古印度文明1. 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古印度最早的宗教,它崇拜的对象多是自然神灵。

婆罗门教的主义分为四个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夷陵、苏达拉。

这个四阶层制度影响了印度的整个文化。

2. 佛教:佛教是印度最著名的宗教之一,它是由佛陀创立的。

佛教主张的是“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佛教有自己的波斯语、梵语和拉丁语典籍,并在东南亚、中国、日本盛行。

综上所述,八年级历史的第四单元重点学习了中国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历史。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文明的历史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程和进程,更好地掌握人类历史变迁的规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共30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共30张PPT)
哈 萨 克 族
苗 族
以上是哪个民族的服饰?
傣 族 泼 水 节
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在欢渡什么的女子是谁?
我国古代有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 统一的政权,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什么王朝?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 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2、了解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理解中华民族 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 自觉承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
5.什么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西部地区出现了 大发展的新气象 ( ) A.科教兴国 B.西部大开发 C.人才强国 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用直线将少数民族歌曲与它所属的少数民族连起来。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阿拉木汗》
藏族 朝鲜族
《道拉基》
《阿诗玛》
蒙古族
维吾尔族
《弦子舞曲》
彝族
3.我国设置的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4.“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 驱散乌云见太阳,幸福的歌儿传四方。” 这首藏族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 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驱散乌云见太阳” 是指 ( ) A.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民主 B.抗日战争的胜利改革 C.解放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由当 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 事务,行使自治权。
1949年《共同纲领》确立其 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4年载入宪法;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

八下历史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复习提纲)一、大转折的起点1、时间:1978年12月2、背景:文革结束,国内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但“左倾”错误思想仍居主导地位,需要拨乱反正;人们盼望安定团结的局面。

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2)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4)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1、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是自发的。

中国改革开放是自上而下的。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改革历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

②1978年安徽、四川两省开始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承包制。

③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

④1983年实行承包制的生产队达到90%以上。

3、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下的农村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严重影响了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

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产和生活困难。

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后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物质基础。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的区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制土地长期承包给个农户使用,而土地改革则是确立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私有)。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1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

这个建议,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受到革命组的热烈欢迎。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x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3、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1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谈判完成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3、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谈判完成。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4、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的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3海峡两岸的交往、▲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怎样形成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形成:⑴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十一课民族团结
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已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
6.我国促进中西地区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1)提出者:
(2)含义:
(3)意义: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2)澳门:
(3)意义: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四字构想:
2.八字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
4.“两会”成立:
5.“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
7.1995年江泽民提出:
8.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与基础是:。

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12课民族大团结知识梳理★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确立: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民族自治区建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1.政治上: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

2.经济上: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上: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4.西部大开发: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5.青藏铁路通车: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6.兴边富民行动:国家还实施了旨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兴边富民行动,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知识梳理—“一国两制”的构想1.提出者:邓小平。

2.目的: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3.基本内涵: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历史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香港回归:中华火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

这个建议,体现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受到革命组的热烈欢迎。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发展。

如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香港回归:1984年中英谈判完成
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回归:1987年中葡谈判完成。

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回归的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的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买迈出了重
要的一步。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我国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怎样形成的?
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形成:⑴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⑵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⑶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⑷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
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第二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海峡两岸关系得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995年初,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等新情况,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其中包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海峡海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等。

这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日益密切的交往: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不同:
香港、澳门是被外国侵略者侵占,它们的回归属于维护国家主权,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台湾是被中国的其他党派控制,它的问题属于民主内部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