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过关检测

1、下面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湖北03)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③刘备天下枭雄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②⑤

D、①③/④⑤/②⑥

2、下面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湖北02)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赵尝五战于秦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A、①④/②⑤/③⑥

B、②⑥/①④/③⑤

C、①②/③⑤/④⑥

D、②④/①③/⑤⑥

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湖北01)

A、刘备天下枭雄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巨是凡人

D、天下苦秦久矣

4、下列各句中,不含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湖北01)

A、大王来何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士奚由进”相同的一项是()(湖北10)

A、验之以事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手不可屈伸,弗之怠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公主何在”同属宾语前置的一项是()(湖北09)

A、必有太平、安乐之祸

B、昂其值,居为奇货

C、立之阶下,不之视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7、从句式特点看,找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刘备天下枭雄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巨是凡人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下列句中两个“于”字都表示被动的一项是()

A.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B.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业精于勤,荒于嬉

9、下列句中中不含定语后置现象的一项是()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下边“是”不表判断的句子是()

A.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 B.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C.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D.不知木兰是女郎

11、指出下列句中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举孝廉不行 B.亲王不说,为一击缶C.恐为操所先 D.君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12、下列省略句中不属省略主语的一项是()

A.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B.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13、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忌不自信

C.何以战 D.徐公何能及君也

14、下面不是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张良具告以事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5、从句式特点看,找出一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马之千里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6、下列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B.竖子不足与谋

C.急击勿失 D.秦王不悦,为一击缶

17、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君安与项伯有故 D.唯才是举

18、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20、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介词“于”的一组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B.沛公欲王关中

C.今臣在,大王见臣列观 D.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21、下列各组句子不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未之有也

22、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使不辱于诸侯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2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楚人有涉江者

25、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26、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卿欲何言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力,十万之众,受制于人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君何以知之⑧戍卒叫,函谷举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27、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B、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C、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D、死生,昼夜事也

28、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君何以知燕王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29、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豫州今欲何至

D、秦人不暇自哀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

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

3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惟其言莫之.违②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③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④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A、两个“之”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C、两个“之”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之”不同,两个“于”相同

3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旷侍坐于前

B、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C、惟其言莫之违

D、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32、“释之,以为寡人戒”是一个省略句,下面补出省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则)释之,以为寡人戒。

B、释之(否),以为寡人戒。

C、释之,以为寡人(之)戒。

D、释之,以(之)为寡人戒。

33、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旷认为平公的行为不对,就拿琴去撞平公身体,他敢于“犯君”,说明他正直、忠诚、刚烈,敢作敢为、不畏权势。

B、师旷认为平公的行为不对,就拿琴去撞平公,晋平公认为师旷犯上,要惩办他,最后在左右臣子的劝说下,放过了师旷。

C、师旷因自己是盲人,用“小人言于侧”的方式表明他还是讲究辞令、有智慧、有谋略的人。

D、臣下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平公反而高兴地听从,放过了师旷,说明他敢于承认错误。

参考答案

CBDDD CDCDA BCDCA ACBAD AAADA DBCBD CDB

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得意地说:“哈哈!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师旷说:“哟!这可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平公失去了做君主的原则,师旷失去了做臣子的礼节。这是大逆不道的做法。臣下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平公反而高兴地听从,这是失掉了做君主的原则。

精选-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必修5: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三、教学过程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

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 (《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分析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解读】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在“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上,已不见单独设题,体现了文言文阅读重在整体理解的宗旨。我们虽然不必像以前那样花很多精力去细抠各类文言句式,但绝不表示这个考点不重要。准确地把握文言句式,有助于译文、译句的“信”与“达”。文言文阅读的晓畅与否,当然要取决于我们对字词的把握,也要看我们对相关文言句式的辨析。这些知识遍布文言文中,阅读时难以逾越和回避,况且作为保留题型的文言文翻译,命题所选文句每每从词语、句式及其用法的代表性上考虑。故在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上,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应予以足够地重视。 【例题精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新课标I)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译文: 【参考答案】(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帝”“苟”“死”三个,这是从原文中找出的比较重要的地方。“帝”在文中用作动词,意思是“称帝”“为帝”,这里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帝中国”应该翻译为“在中

文言词语和句式含答案

(一)文言实词练习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哉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 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从善如流 C.樊哙从良坐弟走从军阿姨死 D.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14.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木兰当户织有大石当中流 B.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C.臣欺大王之罪当诛犯法当死 D.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B.伐无道,诛暴秦 C.臣之所好者,道也D.道不同,不相为谋 16. “得”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C.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D.吾得兄事之 17.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日而语矣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 C.度.义而后动审时度势 D.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张弛有度,文武之道 18. 与“非难”的“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B.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C.世人非之,一时间恶评如潮D.觉今是而昨非 19.“复”属于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明年复攻赵,杀两万人B.山重水复疑无路 C.王辞而不复D.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20. 与“不负众望”的“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秦贪,负其强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决负约不偿城 21. 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B.盖锺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C.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教学重点:同上123 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2 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523546652.html,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2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

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 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 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 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 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 任子:任官的子弟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2020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参考——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

2020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参考——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 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参考——高中语文:《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情况,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教学重点:同上123 三、教学方法: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准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

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材料 文言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学习文言文,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的修养。古今汉语有不少一致的地方,也有很多差别。这种差别除语音外,还表现在词语和句式的运用上。为了培养对古代汉语的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需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知识、虚词和文言句式,并进行一番梳理。为使同学们复习方便,特编排此材料。 一、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 A、文言实词 对文言实词的学习要着重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现象。《考试大纲》规定中学生必须掌握常用的120个文言多义实词的意义。阅读文言文遇到多义词时,如何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它的意义,是读懂文章的关键。 试分析以下句中“亡”的含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今刘表新亡。 练习:1、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句中“绝”的含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山记》 ⑤以为妙绝。《口技》 ⑥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⑦绝云气,负青天。《逍遥游》) 2、整理《孔雀东南飞》中“相”字的用法 ①相见常日稀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③登即相许和④会不相从许 ⑤嬉戏莫相忘⑥誓天不相负 ⑦儿已薄禄相

文言词语与句式教案

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过程与方法 典型的句式意义,学生认真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谐美,人情美 二、教学重难点 1、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2、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三、课时 2个课时 四、教学方法 问答法提问法等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二、实词词义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一)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1、实例: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 “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生僻字,但“樯”也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可以以局部代整体的修辞方法推出“樯橹”是战船。 金就砺则利。《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查字典得“磨刀石”。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1、实例: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与句式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教学过程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 话 (《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 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 时 (《归去来兮辞》)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 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 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生丙: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1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知识要点]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标准来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极少。此外,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很少运用。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的运用也以常见的典型的用法为主。第三,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如《文心雕龙》)。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如先秦两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之类后世古文家(不是骈体文作家)的作品。不过由于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自身的要求,并非所有浅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试的材料。大致说来,文言文阅读的命题在选取文段时常有这样一些考虑:语言规范标准,却又不刻板雷同;内容深浅适中,但又含有较深的意蕴;文笔流畅多彩,决不晦涩单调;风格雅正典范,却又不千篇一律;设题之点较多,而又能分出深浅层面;总体难易适度,无过难或过易的地方。此外,选段还应和学生应该具备的文言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量大的是词汇。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必须做到能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实词的词义。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又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2.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3.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实词活用的多种形式。 【知识点解说】 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古今汉语的同形词语,只有一些基本词(“天”、“地”、“山”、“水”等)和一些专有名词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大多数都有了变化。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不同。有的变得完全不同,如“汤”、“烈士”、“爪牙”(古代指武臣,无贬义);大多数情况则是,一些多义词语,只是其中一两个义项古今相同,其他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讨伐”的意义,但古代还有“功业”、“自我夸耀”的意义。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词,古代都是一个词组,意义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等。阅读文言文,如果不注意古今意义的差别,以今度古,望文生义,就很易出错。下面将常见的古今异义词语,按单音和双音两类分列于后,括弧内注明古义或古代才有的意义。对古代是词组现代是双音词的不再加以说明。 单音词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教案6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教案6 教案 2009-07-23 22:21 副词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动作所达到的程度的副词。多用来修饰形容词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 1.轻微度:少、稍、略。译成“稍”、“略微”、“丝毫”。 ①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②夫妻心稍慰。(《促织》) 2.加深度:愈、益、弥、尤、更。译成“更加”、“尤其”。 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③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3,极高度: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很、极、太、非常、分外、特别”等词。 ①老臣溅息舒祺,最少,不肖(《触龙说赵太后》) ②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的副词。修饰动词,作状语。 1.表总括:悉、皆、咸、俱、举、毕、凡。 ①珍宝尽有之。(《鸿门宴》)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表仅限: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仅”、“单独”、“只是”。① 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表共同:共、同、并、相。 ①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三、时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持续与时间有关的副词。 1.过去、向来时:表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表示“已经、曾经”意思的有“既、已、曾、尝”。 ①人道寄奴曾住。(《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表“以前”、“当初”、“过去”的意思的有“向、初、曩(nang)、始、昔”。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赤壁之战》) ②初,鲁肃闻刘表卒。 表“常常、经常、向来”的意思的有:常、素、雅、恒”。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 2.正在、变化时:表行为动作正在进行。 表“正在、恰逢”意思的有“方、正、适、会”。 ①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察今》) ②会征促织。(《促织》) 表示“一会儿、片刻”等短暂时间的副词有: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 ①未几,成归。(《促织》)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 表示“突然、急忙、立刻”等时间紧迫急剧的有“急、遽、猝、立、即”。 ①遽扑之,入石穴中。(《促织》) ②猝然边境有急,国何以馈之。(《论积贮疏》)

文言词语和句式含答案

文言词语与句式练习 (一)文言实词练习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B.然后得一夕安寝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既来之,则安之 D.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千古英雄,而今安在哉 3.与“将军身被坚执锐”的“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禹汤被之矣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D.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4. “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C.每逢佳节倍思亲D.我军十倍于敌 5.“本”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人穷则反本臣闻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 B.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是无难,别具本上奏 C.此之谓失其本心舍本逐末,吾不为也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此乎抓纲务本,教学之道 6.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 7.与“短兵相接”的“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B.左右欲兵之,王止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8.与“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的“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欺软怕硬,实乃人性之病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今人乃以俭相诟病D.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9.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④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0.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②人至察则无徒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 对下列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战败而亡,诚不得已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必能生擒敌首④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③④各不同D.①②③④都相同 12. 对下列两组句子加横线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过关检测 1、下面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湖北03)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③刘备天下枭雄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⑥/②⑤ D、①③/④⑤/②⑥ 2、下面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湖北02)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②赵尝五战于秦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A、①④/②⑤/③⑥ B、②⑥/①④/③⑤ C、①②/③⑤/④⑥ D、②④/①③/⑤⑥ 3、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湖北01) A、刘备天下枭雄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巨是凡人 D、天下苦秦久矣 4、下列各句中,不含宾语前置现象的一项是()(湖北01) A、大王来何操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士奚由进”相同的一项是()(湖北10) A、验之以事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手不可屈伸,弗之怠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公主何在”同属宾语前置的一项是()(湖北09) A、必有太平、安乐之祸 B、昂其值,居为奇货 C、立之阶下,不之视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7、从句式特点看,找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刘备天下枭雄 B.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巨是凡人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8、下列句中两个“于”字都表示被动的一项是() A.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B.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业精于勤,荒于嬉 9、下列句中中不含定语后置现象的一项是()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0、下边“是”不表判断的句子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课时安排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考点阐释: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 判断句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典型例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⑤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者,……也 2.典型例句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④徒慕君之高义也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也 3.典型例句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粟者,民之所种。 3.……者,…… 4.典型例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④莲,花之君子者也。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者也 5.典型例句

(综合性学习教案)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高中新课程 (人教版) 综合性学习教案 编写:张太银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 2.阅读文言文能准确把握实词的意义; 3.熟悉高中阶段常见的几种文言句式。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 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二、文学常识: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和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七种句式。

三、整体感知 1.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 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 文言实 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才能达到阅读浅易 文言文的要求。 2. 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我们如 果对一些文言句式,尤其是像宾 语前置等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如果不熟悉、 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 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文言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四、基础知识 (一)文言词语: 意义,在这里我们讲一些常用的方法: 1. 例:解释下面加点字: ①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归去来兮辞》) ②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 眄”的对象 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 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 口”就可知其大致是 吃”的意 思。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 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 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我们阅读文言文遇到不熟悉的实词时, 如何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 眄:(看) 啖:(吃)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可以分为有标记的判断句和无标记的判断句这么两大类。 (一)有标记的判断句 有标记的判断句又有几种情况。 1. 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但是,“是”也偶尔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的标志还有“为”、“乃”等。如: (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如: (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 (5)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 当时“为”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是”。 2.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 用“者、也”做标记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有“者”也有“也”。如: (1)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3)“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这一类句子,都是“者”表示提顿,最后用“也”加强判断的语气。有“者”也有“也”的判断句是比较多的。 一种是有“者”没有“也”。如: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褒禅》)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7)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 还有一种判断句,只有“也”而没有“者”。如: (8)我,子瑜友也。(《赤壁》)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10)曹公,豺虎也。(《赤壁》)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 这样的判断句,靠“也”表达判断的语气。 (二)没有标记的判断句 这样的判断句是极少的。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 这就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 二、被动句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掌握严重的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 严重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学习难点 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学习时 一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文言文多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 、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 表句中停顿或舒徐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翻译为“被” 多见的几种形式: 、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大凡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大凡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如: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大凡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通,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之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 强之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 远之江湖) 状语后置句: (1)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 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大凡都作状语。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多见文言文不变格式 不变格式也叫不变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例外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不变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