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绪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世界 (是理念 的模糊摹 本)
理念世界 (是光明 和至善的 王国)
灵魂
理性 智慧 意志 勇敢 感情 节制
哲学王治国
军人勇敢卫国 手工业者和农民节欲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约BC384-322,18岁师从Plato, 著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 学》、《政治学》、《诗学》等)继承了德漠克利特的 唯物主义,批判吸取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在论述人的 灵魂时提出了“白板”说。认为认识是由于受到外物剌 激,强调感性认识,“谁不感觉,谁就什么也不理解。” 同时强调理性认识。分阶段施教
韩 愈
(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 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北 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 僚。
(4)重思想品 德教育,并有较 好的经验。
提出“教也者,长善而 救其失者也。”(《学 记》)、防微杜渐、潜 移默化、立志、力行、 内省、慎独等主张
灵魂身体不可分 植物灵魂 动物灵魂 理性灵魂
三种灵魂相应是体、德、智三育,和谐 理性与非理性对 理智道德美德 理性是最高美德,是 人生、教育最高目的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35-96) 在其《演说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学 方法论著)里提出教师应热爱儿童,注 重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必须学算术、 几何等数学知识,培养其逻辑思维。 认为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好的演说 家,好的演说家首先是完美的人。主 张教师要经过教学的一切阶段。重视 榜样的教育作用。 最早提出反对体罚的教育家。 在公元一世纪。就提出了“教是为了 不教”的深刻见解。认为教学的最终 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 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除了 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 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
自学阅读书目



1、《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洛克(J.Locke, 1632-1704)。 2、《爱弥儿》(J.J.Rousseau,1712-1778)。 3、《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4、 《民主主义与教育》,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5、《教育过程》,Jerome S.Brunner,1915-)。 6、《教育诗》,马卡连柯; 7、《教学与发展》,赞柯夫; 8、《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9、《学会生存》; 10、《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当前的一些问题

1、”两基”完成后教育发展的选择? 2、教育经费首次达到GDP的4﹪的意义? 3、职业技术学院注册入学制后高中教育如何走? 4、众多人口能否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5、如何看待教师课堂上大跳艳舞? 6、医师可以多点执业,教师能否学医师实行多点执 业? 7、教师绩效工资如何有效量化? 8、建立怎样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பைடு நூலகம்国外最早提出普及教育 思想的泛智主义
2、18—19世纪西方出现了许多教育 名著,并较全面阐述教育。



洛克(J· Locke)在《教育漫话》 中,提出白板说(英),“国 家的幸福与繁荣”靠儿童具有 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培养“有 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绅 士. 洛克极力主张良好的礼仪,丰 富的社会实际经验,较好的文 化教养的人作为导师,对子弟 施以个别教育,以取得理想的 教育效果。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Pedagogy)一词是从希腊语Pedagogue,即教仆派生而来的。古希腊把照料、陪 送年幼奴隶主子弟来往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 学习用品的奴隶称为教仆。可见,教育学就是如 何照管儿童的学问。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 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了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Education取代了 Pedagogy。
朱熹曰:“学不可躐等”,“便依次序。”(《论为》)。
“柴(高柴)也愚,参(曾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先进》)。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普及教育主张,“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海焉”。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时人尊而号为 “卿”,故又称荀卿, 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 卿,战国末期赵国(今 山西南部)人,先秦著 名思想家。
裴斯泰洛齐
( J· Pestaloz H·
zi)
裴斯泰洛齐(Jon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出生在瑞士苏黎世的一个医 生家庭,是瑞士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 实践家。其主要教育著述有:《隐士的黄 昏》、《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 教育她的子女》和《天鹅之歌》等。教育的 目的就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 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 有的地位”。裴斯泰洛齐论证了“要素教育” 的理论。把教学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一方 面具有生产自救的性质,另一方面,从教育 理想上着眼,通过劳动和学习的结合,促使 儿童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林哈德与葛笃德》 中,阐发了他的社会与教育的问题的观点, 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 律的科学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人 类社会生活之中。
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 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 系,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 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朱熹(公元1130——1200 年),南宋著名哲学家、教 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 晚年自称晦庵、晦翁、遁翁, 别称考亭、紫阳。
(5)提倡尊师、 爱生,教学相长。
子曰:“君子博学 于文、约之以礼”、 “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王守仁(王守仁(1472 -1528年)字伯安,浙 江余姚人,是明代中时 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 因他曾在绍兴城外的阳 明洞读书讲学,自号阳 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3)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原则和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迷惑无知,殆:疑惑)。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不愤(心求通未得)不启,不悱(口欲言未能之 貌)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而》)。
(1)把教育看成是治国安民的工具,提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认 为教育是培养统治人才和化民成俗的工具。
《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作亲民, 在止于至善”,认为教育是培养“显明其 德,作新民”,自“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而起,达到“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八条目)的目的。
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
(Plato)、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古罗马的昆体良( M.F. Quintilianus)等都在各自的著作 中阐发了各自的教育观点和主张。
柏拉图(Plato约BC427347 , 20-28 岁 师 从 Socrates,40 岁 时 在 雅 典 办了Academy-学园,第一 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继 承苏格拉底的助产化,认 为可以从具体事物达到对 理念的掌握。
3、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





成书于公元前数百年 ,1200多字汇集了先秦儒家教育 经验,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制度、教学与道德教育的 原则方法、师生关系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 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谓之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 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萌芽阶段教育学与哲学、 伦理学、政治学并为一块,相当于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时期。主要是教育经验的总结。
1、我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 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 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 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632年出版)标志教 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产生。
J· Comenius,1592年 A· 3月28生于捷克尼夫尼茨 城,10岁成为孤儿,受摩 拉维亚兄弟会资助,22岁 大学毕业。36岁因避天主 教的迫害,侨居波兰的黎撒, 58岁受兄弟会推选为教主, 68岁病故。
John Locke, 1632~1704
卢梭(J· Rousseau) J·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出生于瑞士日内 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自学成 才,才华横溢,一生坎坷。他 的思想积极影响了法国资产阶 级革命。其主要著作有:《论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3)、《新爱露依丝》(1761)、 《社会契约论》(1762)、《爱 弥儿——论教育》(1762)等。 作为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教 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认为儿 童真正的教师是经验和感觉, 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学习。


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 1866)对教学艺术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他的名言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 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没有主动性怎么能 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 尽可能多地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 《教育的理想与可能性》里提出“全人教育”的思想 教育观点的基础是三个原则:即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 化的原则。 他认为教学的成功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好的教师应该完 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儿童。"只 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孟 子
(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 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 代表人物。
(2)把“诗、书、礼、 乐、春秋”作为主要教育 内容。 明清时内容发展为“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 《书经》、《礼经》、 《易经》、《春秋》)。
颜元(颜元(1635-1704) 清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 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颜李(塨)学派的创始者。青年时曾 从事“耕田灌园”,晚年在肥乡漳南书院任教。在学术上和学生李 塨创立颜李学派,主张恢复孔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的实学,强调“习行”“习动”,反对读死书的学风。对宋儒“读 书静坐”和空谈“心性命理”之学予以猛烈抨击。经济上主张“以 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向往“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 共享之”的土地制度。军事上主张“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 将”。政治上主张“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 著作有《四书正误》、《四存篇》、《习斋记余》等。近人编入 《颜李遗书》。)
(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 规律



1、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和政策,但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问 题进行阐明,方针、政策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 终依据。 2、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karl Raimund Popper(奥地 利出生后迁于美国)提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 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判据,而是“可证伪性” 判据。教育经验则有可证实性,即在一种情况下有效,变 换环境则可能无效。规律则是在变换环境的情况下仍能有 效,因而应是可证伪的。 3、教育学揭示的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 规律。(2)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关系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