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绪论

合集下载

教育学绪论和课程概述

教育学绪论和课程概述

绪论一、课程论的概念教育科学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本体论(教育基本理论)教什么?————课程论怎么教?————教学论教什么是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问题。

1、定义课程论是以学校课程现象和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揭示课程选择与组织的规律与编制方法的一门应用教育学科。

课改(新课程)轰轰烈烈的现象(本质是什么)教材内容繁杂问题(怎么处理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而人生经历短促有限的矛盾)——产生了课程论内容脱离儿童实际、经验、兴趣的问题语文教材远离儿童的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第一课:《马踏飞燕》,描绘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第二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介绍的是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一幅俄罗斯油画上的内容: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吃力地拉着沉重的货船,艰难地行走在伏尔加河边。

孩子们刚刚过完春节,他们再过一个学期就要离开自己生活了六年的小学,他们将要告别活泼可爱的儿童时代,进入少年期,刚刚开学的二月——多梦的春天已经来临,他们的兴奋点多着呢。

怎么选这两篇虚写的文章来开启学生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呢?这不是存心让人不喜欢语文吗?内容陈旧的问题陈旧的语文教材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真正从语文的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象报告文学这种注重新闻性、现实性的文体,课文中选的仍然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篇五十年代的作品……(议论文)除了领袖讲话和鲁迅作品之外,其余几乎都是一些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

而更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总共二十八篇课文中,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

仿佛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和学生不是生活在二十世纪末,而是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

2、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1)课程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绪论)1、教育学:(P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在我国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实验教育学:(P15)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它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但它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文化教育学:(P16)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既不能采用纯粹的概念思辨来研究,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方法来研究,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4、制度教育学:(P17)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等人。

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其缺点在于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5、批判教育学:(P19)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的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等人。

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其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第一章)1、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绪论》课件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绪论》课件

《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绪论》课件第一章:学前教育学绪论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的目标以及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具体内容包括:1. 学前教育学的定义: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2.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

3. 学前教育目标: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情感、社会、道德和身体等方面。

4.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以及因材施教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使学生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3. 使学生明确学前教育的目标,理解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的意义。

4. 使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学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2.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向学生提问,引发他们对学前教育学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学前教育学的定义、性质,以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目标和原则。

3. 举例: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学前教育的看法和经验。

5. 练习:通过随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学前教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学前教育学绪论2. 板书内容:学前教育学的定义和性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的目标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学前教育学的定义和性质。

(2)请说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3)请列举三项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2. 答案:(1)学前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学2

教育学2

教育学第一章:绪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是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2、有助于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

4、有助于学习其他教育理论学科。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的主体)、受教育者(学的主体)、教育影响(中介)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人教育的起源学说:1、生物起源论2、心理学起源论3、劳动起源论4、交往起源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的发展表格:教育学的发展表格:被誉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昆体良的《雄变术原理》比学记要晚300多年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誉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他也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试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并将他称为传统教育派代表。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教育活动、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和影响。

教育功能的种类:一、对象分:个体功能、社会功能二、性质分:正功能、负功能三、层次分:基础功能、派生功能四、客观分:筛选功能、协调功能社会功能主要包括:1、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2、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产的手段、是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3、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文化的传承功能、文化的创新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文化的选择功能)4、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改善人口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结构更趋于合理化、有利于人口迁移)个体发展功能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产生的一切变化,他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绪论-教育学及其发展

绪论-教育学及其发展

人物
观点
蔡元培 陶行知 晏阳初 梁漱溟
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美育 北大改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教育独立思想: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脱离宗教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小先生制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对教育的研究 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社 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 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通过“陶冶”与“唤醒”来建 构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整个世界 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目的、师生关系诸方面给人 以新的启发。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 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该书构建了教育学的逻 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明确提出 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是心理学和伦理学 。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 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 比较、总结、应用五阶段教学法。 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观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三中心)。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科学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教育现象和 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培训班、体罚、择校 教育问题:弹唱跳、体美不受重视 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 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绪论(王道俊郭文安编)PPT课件

教育学绪论(王道俊郭文安编)PPT课件

(2).典型
(3).逼真的模拟训练 转化技能
(4).知识
(5).理论联系实际
3.情境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理解教育学的概念。 2.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价值。 3.理解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4.了解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5.初步掌握分析和认识教育与教育学相关问题
的方法。
重点重难点:教育学的概念及价值、教育学的研 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男孩想到了他的那棵小树,于是男孩 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
父亲焦急冲他喊道:“你要去哪?” 小男孩说道:“我的树还很弱,我要保护它不被大风刮倒!” 于是,男孩在守护他的小树的时候,在树下被雷劈死了... 雷雨天气站在树下是很危险的,珍爱生命,理智做事……
做事首先要冷静要思考,学习教育学的教育发展规律将会指 导你如何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将会使你具有必备的教师资格 ,具有担当与责任意识。
3.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调研等教学活动, 并记入平时成绩。整个过程中表现特别优秀 者(如主动回答提问或积极参与讨论等)加 4分。
三、参考书目:
(一)教材: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二)教学参考书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2.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韩延明.新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枊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卫东,田秋华.教育学纲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7. 张乐天. 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叶澜. 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绪论)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其核心问题是引导、培育和规范人的发展,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有效培养人的问题。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教育事物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教育事物的外部联系。

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表现形态是多维度、多方面的。

教育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育的社会价值中,可分为教育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教育的个人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教育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功能,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创造性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育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教育学的任务:在研究教育的现象与问题、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客观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阐明教育工作的原理、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等的有效性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2.教育(第一章第一节)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满足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 律的科学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人 类社会生活之中。
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 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 系,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 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
(Plato)、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古罗马的昆体良( M.F. Quintilianus)等都在各自的著作 中阐发了各自的教育观点和主张。
柏拉图(Plato约BC427347 , 20-28 岁 师 从 Socrates,40 岁 时 在 雅 典 办了Academy-学园,第一 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继 承苏格拉底的助产化,认 为可以从具体事物达到对 理念的掌握。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632年出版)标志教 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产生。
J· Comenius,1592年 A· 3月28生于捷克尼夫尼茨 城,10岁成为孤儿,受摩 拉维亚兄弟会资助,22岁 大学毕业。36岁因避天主 教的迫害,侨居波兰的黎撒, 58岁受兄弟会推选为教主, 68岁病故。
朱熹曰:“学不可躐等”,“便依次序。”(《论为》)。
“柴(高柴)也愚,参(曾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先进》)。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普及教育主张,“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海焉”。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时人尊而号为 “卿”,故又称荀卿, 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 卿,战国末期赵国(今 山西南部)人,先秦著 名思想家。
颜元(颜元(1635-1704) 清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 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颜李(塨)学派的创始者。青年时曾 从事“耕田灌园”,晚年在肥乡漳南书院任教。在学术上和学生李 塨创立颜李学派,主张恢复孔子“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的实学,强调“习行”“习动”,反对读死书的学风。对宋儒“读 书静坐”和空谈“心性命理”之学予以猛烈抨击。经济上主张“以 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向往“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 共享之”的土地制度。军事上主张“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 将”。政治上主张“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 著作有《四书正误》、《四存篇》、《习斋记余》等。近人编入 《颜李遗书》。)
孟 子
(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 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 代表人物。
(2)把“诗、书、礼、 乐、春秋”作为主要教育 内容。 明清时内容发展为“四书”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 《书经》、《礼经》、 《易经》、《春秋》)。
(3)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张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原则和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迷惑无知,殆:疑惑)。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不愤(心求通未得)不启,不悱(口欲言未能之 貌)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 而》)。
当前的一些问题

1、”两基”完成后教育发展的选择? 2、教育经费首次达到GDP的4﹪的意义? 3、职业技术学院注册入学制后高中教育如何走? 4、众多人口能否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5、如何看待教师课堂上大跳艳舞? 6、医师可以多点执业,教师能否学医师实行多点执 业? 7、教师绩效工资如何有效量化? 8、建立怎样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不同人的需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萌芽阶段教育学与哲学、 伦理学、政治学并为一块,相当于奴隶社会—封建 社会时期。主要是教育经验的总结。
1、我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 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 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 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3、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





成书于公元前数百年 ,1200多字汇集了先秦儒家教育 经验,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制度、教学与道德教育的 原则方法、师生关系等作了较系统的论述。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 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谓之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 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裴斯泰洛齐
( J· Pestaloz H·
zi)
裴斯泰洛齐(Jon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出生在瑞士苏黎世的一个医 生家庭,是瑞士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家和教育 实践家。其主要教育著述有:《隐士的黄 昏》、《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 教育她的子女》和《天鹅之歌》等。教育的 目的就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 其经过锻炼,人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应 有的地位”。裴斯泰洛齐论证了“要素教育” 的理论。把教学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一方 面具有生产自救的性质,另一方面,从教育 理想上着眼,通过劳动和学习的结合,促使 儿童得到和谐的发展。在《林哈德与葛笃德》 中,阐发了他的社会与教育的问题的观点, 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
朱熹(公元1130——1200 年),南宋著名哲学家、教 育家。字元晦,又字仲晦, 晚年自称晦庵、晦翁、遁翁, 别称考亭、紫阳。
(5)提倡尊师、 爱生,教学相长。
子曰:“君子博学 于文、约之以礼”、 “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
王守仁(王守仁(1472 -1528年)字伯安,浙 江余姚人,是明代中时 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 因他曾在绍兴城外的阳 明洞读书讲学,自号阳 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 规律



1、教育学不同于教育方针和政策,但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问 题进行阐明,方针、政策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 终依据。 2、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karl Raimund Popper(奥地 利出生后迁于美国)提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 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判据,而是“可证伪性” 判据。教育经验则有可证实性,即在一种情况下有效,变 换环境则可能无效。规律则是在变换环境的情况下仍能有 效,因而应是可证伪的。 3、教育学揭示的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 规律。(2)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关系的规律。
韩 愈
(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 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北 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 僚。
(4)重思想品 德教育,并有较 好的经验。
提出“教也者,长善而 救其失者也。”(《学 记》)、防微杜渐、潜 移默化、立志、力行、 内省、慎独等主张
自学阅读书目



1、《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洛克(J.Locke, 1632-1704)。 2、《爱弥儿》(J.J.Rousseau,1712-1778)。 3、《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4、 《民主主义与教育》,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5、《教育过程》,Jerome S.Brunner,1915-)。 6、《教育诗》,马卡连柯; 7、《教学与发展》,赞柯夫; 8、《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9、《学会生存》; 10、《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 1866)对教学艺术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他的名言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 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没有主动性怎么能 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 尽可能多地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 《教育的理想与可能性》里提出“全人教育”的思想 教育观点的基础是三个原则:即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 化的原则。 他认为教学的成功归根到底决定于教师,好的教师应该完 全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并且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儿童。"只 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

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教育学(Pedagogy)一词是从希腊语Pedagogue,即教仆派生而来的。古希腊把照料、陪 送年幼奴隶主子弟来往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 学习用品的奴隶称为教仆。可见,教育学就是如 何照管儿童的学问。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 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了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Education取代了 Pedagogy。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把教育看成是治国安民的工具,提出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认 为教育是培养统治人才和化民成俗的工具。
《大学》中的三纲领“在明明德,作亲民, 在止于至善”,认为教育是培养“显明其 德,作新民”,自“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而起,达到“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八条目)的目的。
现实世界 (是理念 的模糊摹 本)
理念世界 (是光明 和至善的 王国)
灵魂
理性 智慧 意志 勇敢 感情 节制
哲学王治国
军人勇敢卫国 手工业者和农民节欲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约BC384-322,18岁师从Plato, 著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 学》、《政治学》、《诗学》等)继承了德漠克利特的 唯物主义,批判吸取了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在论述人的 灵魂时提出了“白板”说。认为认识是由于受到外物剌 激,强调感性认识,“谁不感觉,谁就什么也不理解。” 同时强调理性认识。分阶段施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