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 虫(filaria)
合集下载
丝虫

3.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班氏丝虫第三期幼 虫是感染期幼虫又 称丝状蚴,寄生于 蚊体内。 虫体细长,活跃。 班氏丝状蚴平均长 1.6mm,马来丝状 蚴平均长1.3mm。 尾端有3个乳突
丝状蚴从蚊的下唇钻出
丝状蚴自 蚊下唇逸 出,经吸 血伤口或 正常皮肤 侵入人体。
生活史 Life cycle
寄生部位(成虫):人体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感染期丝状蚴 (L3) 中间宿主:蚊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诊断阶段:微丝蚴、成虫 成虫寿命:一般4~10年
03
形态
1. 成虫乳白色,细长如丝线,1cm, 体表光滑,雌虫大于雄虫。
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Wuchereria bancrofti adult worm in a lymphatic channel.
Adult Wuchereria bancrofti in a Lymph Node
The paired uteri with microfilaria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can be seen.
Microfilaria of Brugia malayi
马来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 :较长 (2:1) 体核 :椭圆形, 大小不等,排 列紧密,常互 相重叠,不易 分清
马来丝虫微丝蚴 尾核:有 2个,前 后排列, 尾核处角 皮略膨大
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
体态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大弯有小弯
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⑴血检微丝蚴:取血时间晚9时至次晨2时为宜。 1)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µ l(3大滴)涂成厚片, 干后溶血镜检。 2)新鲜血滴法: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 盐水中,加盖片后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 况。本法适用于教学及卫生宣传。 3)浓集法:取静脉血1~2ml,经溶血后离心沉淀, 取沉渣镜检。 4)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丝虫病PPT医学课件

23
淋巴管炎
发作时可见皮下一 条红线自上而下离样皮炎 ( erysipelas-like
dermatitis )
25
erysipelas
What’s the pathogen of erysipelas?
Streptococcus?
skin is bright, hot and tender
26
四、淋 巴 丝 虫 病
3.慢性期淋巴系统阻塞病变
发生机理
反复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
成虫阻塞+淋巴管壁纤维增生
淋巴管扩张、破裂
淋巴管阻塞
淋巴液流入组织 刺激皮下结缔组织增生
淋巴肿、体腔积液 血运障碍 象皮肿
27
四、淋 巴 丝 虫 病
晚期丝虫病临床表现
⑴elephantiasis---- 马来丝虫、班氏丝虫
18
四、淋 巴 丝 虫 病
致病虫期: 成虫(主要) 微丝蚴(次要) 潜伏期:4~5个月,也有长达1年 以上。 临床表现类型 1.微丝蚴血症(无症状带虫者) 2.急性期(早期急性过敏性炎症反应) 3.晚期 (淋巴系统阻塞病变)
19
四、淋 巴 丝 虫 病
1.微丝蚴血症(无症状带虫者) 发热、淋巴管炎, 可持续10年以上
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 马来微丝蚴:Pm8~Am4 班氏微丝蚴:Pm10~Am2
17
生活史小结:
1 微丝蚴在人体的夜现周期性
2 蚊是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3 蚊吸血时,丝状蚴经皮伤口钻入 4 人是两种丝虫终宿主,马来丝 虫可能存在保虫宿主(猴、猫)
5 成虫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但 两种丝虫的成虫寄生部位有所不 同。
⑵睾丸鞘膜积液
⑶乳糜尿
淋巴管炎
发作时可见皮下一 条红线自上而下离样皮炎 ( erysipelas-like
dermatitis )
25
erysipelas
What’s the pathogen of erysipelas?
Streptococcus?
skin is bright, hot and tender
26
四、淋 巴 丝 虫 病
3.慢性期淋巴系统阻塞病变
发生机理
反复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
成虫阻塞+淋巴管壁纤维增生
淋巴管扩张、破裂
淋巴管阻塞
淋巴液流入组织 刺激皮下结缔组织增生
淋巴肿、体腔积液 血运障碍 象皮肿
27
四、淋 巴 丝 虫 病
晚期丝虫病临床表现
⑴elephantiasis---- 马来丝虫、班氏丝虫
18
四、淋 巴 丝 虫 病
致病虫期: 成虫(主要) 微丝蚴(次要) 潜伏期:4~5个月,也有长达1年 以上。 临床表现类型 1.微丝蚴血症(无症状带虫者) 2.急性期(早期急性过敏性炎症反应) 3.晚期 (淋巴系统阻塞病变)
19
四、淋 巴 丝 虫 病
1.微丝蚴血症(无症状带虫者) 发热、淋巴管炎, 可持续10年以上
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 马来微丝蚴:Pm8~Am4 班氏微丝蚴:Pm10~Am2
17
生活史小结:
1 微丝蚴在人体的夜现周期性
2 蚊是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3 蚊吸血时,丝状蚴经皮伤口钻入 4 人是两种丝虫终宿主,马来丝 虫可能存在保虫宿主(猴、猫)
5 成虫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但 两种丝虫的成虫寄生部位有所不 同。
⑵睾丸鞘膜积液
⑶乳糜尿
寄生虫学 丝虫粪圆

2、免疫诊断:常用方法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五、流行、防治
病人 带虫者
健康人
传染源
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
班氏丝虫:淡色、致乏库蚊
马来丝虫:嗜人、中华按蚊
普查普治
海群生(Hetrazan)
灭蚊
防蚊
烟熏、蚊帐、驱蚊油
粪类圆线虫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一、形态
3、感染方式:经肤(粘膜)感染
4、有较复杂的移行
5、寄生部位:小肠
成虫)
三、致病
丝状蚴 发育中虫体
成虫
侵入皮肤 移行至肺 寄生小肠
丘疹、荨麻疹 过敏性肺炎 肠炎
四、实验诊断
1、病原检查:从粪便、痰、尿 等处检查出杆状蚴,或培养出丝 状蚴以确诊。
2、免疫诊断:ELISA检测血清 中的特异性抗体。
五、流行、防治
阴囊象皮肿
下肢象皮肿
阴部象皮肿
四、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1)血液检查: ①取血时间,以晚10时至次晨2时为好 ②检查方法 a. 新鲜血片法:可见到微丝蚴的活动情况 b. 厚血片法:为常用方法
c.浓集法:提高检出率 (2)体液检查:乳糜尿、鞘膜积液等,直接涂片或离心
沉淀,染色,镜检。含乳糜者,先加少量乙醚, 溶去脂肪,倒掉,加水离心,沉渣涂片,染色, 镜检。 (3)成虫检查
丝虫 (filaria)
丝虫目(Filariata):3科97属538种,目前公认8种丝 虫可寄生人体:帝汶丝虫、盘尾丝虫、罗阿丝虫、 链尾丝虫、常现丝虫、奥氏丝虫 班氏丝虫(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引起丝虫病(filariasis), 为世界六大热带病及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五、流行、防治
病人 带虫者
健康人
传染源
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
班氏丝虫:淡色、致乏库蚊
马来丝虫:嗜人、中华按蚊
普查普治
海群生(Hetrazan)
灭蚊
防蚊
烟熏、蚊帐、驱蚊油
粪类圆线虫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一、形态
3、感染方式:经肤(粘膜)感染
4、有较复杂的移行
5、寄生部位:小肠
成虫)
三、致病
丝状蚴 发育中虫体
成虫
侵入皮肤 移行至肺 寄生小肠
丘疹、荨麻疹 过敏性肺炎 肠炎
四、实验诊断
1、病原检查:从粪便、痰、尿 等处检查出杆状蚴,或培养出丝 状蚴以确诊。
2、免疫诊断:ELISA检测血清 中的特异性抗体。
五、流行、防治
阴囊象皮肿
下肢象皮肿
阴部象皮肿
四、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1)血液检查: ①取血时间,以晚10时至次晨2时为好 ②检查方法 a. 新鲜血片法:可见到微丝蚴的活动情况 b. 厚血片法:为常用方法
c.浓集法:提高检出率 (2)体液检查:乳糜尿、鞘膜积液等,直接涂片或离心
沉淀,染色,镜检。含乳糜者,先加少量乙醚, 溶去脂肪,倒掉,加水离心,沉渣涂片,染色, 镜检。 (3)成虫检查
丝虫 (filaria)
丝虫目(Filariata):3科97属538种,目前公认8种丝 虫可寄生人体:帝汶丝虫、盘尾丝虫、罗阿丝虫、 链尾丝虫、常现丝虫、奥氏丝虫 班氏丝虫(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丝虫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引起丝虫病(filariasis), 为世界六大热带病及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人体寄生虫学-9丝虫、旋毛虫

(二)在人体内的发育繁殖
• 移行途径:小淋巴管 大淋巴管或淋巴结 • 蜕皮:2次 • 食性:淋巴液 • 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微丝蚴 • 微丝蚴去向:随淋巴液进入血循环
两种丝虫生活史的区别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 寄生 部位
深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阴囊、精索、腹股沟、 腹腔、盆腔、肾盂等
浅部淋巴系统为主,如 上下肢,主要是下肢
3. 寄生于体腔:• 常现棘唇线虫(Dipetalonema perstans)
• 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近年在回国人员 中发现有感染罗阿丝虫和盘尾丝虫的少数病例。
• 中医史书对丝虫病的描述记载: 丝虫热:“ 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一 月一发或半月、数月一发”。 乳糜尿: “ 小便白如米汁 ” 阴囊象皮肿:“ 疝重坠,囊大如斗 ”
• 保虫 宿主
无
猫、长尾猴、穿山甲等
• 传播 媒介
• 发育 时间
• 夜现 周期
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为主,中华按蚊次之
长,5~6月
22:00~2:00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为主,东乡伊蚊次之
短,2.5~3月
20:00~4:00
生活史要点
发育阶段:成虫、微丝蚴、腊肠蚴、丝状蚴 中间宿主:班氏丝虫—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2)新鲜血滴法:取外周血一大滴于载玻片的生理盐水 中,加盖片立即镜检。
寄生人体的丝虫有八种,按寄生部位可分为:
1. 寄生于淋巴:• 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 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 帝汶布鲁线虫(Brugia timori)
2. 寄生于皮下:• 罗阿罗阿线虫(Loa Loa)
丝虫

(3)组织内活检成虫:
对有淋巴结肿大或在乳房等部位有 可疑结节的患者,可用注射器从淋 巴结或肿块中抽取成虫或组织切除 结节作病理镜检中查成虫或微丝蚴。
丝虫性结节(肉芽肿)。
2.免疫诊断
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可用作 辅助诊断。
皮内试验:不能作确诊的依据,可用于 流行病学调查。
检测抗体: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 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
组织纤维化后,出现非压凹性水肿,皮肤增厚、 弹性消失、变粗、变硬形似象皮的象皮肿。
象皮肿的产生是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的 汗腺及毛囊功能消失,抵抗力降低,易并发细 菌感染,出现急性炎症及慢性溃疡。
象皮肿病人
(2)睾丸鞘膜积液:
柔和,弯曲自然 较短,长:宽为1:1-2
较圆,大小均匀,排 列整齐,清晰可数
无
稍小,长177~230 µm
僵硬,大弯上有小弯 较长,长:宽为2:1
较扁,大小不等,排列 疏松杂乱,重迭
有2个尾核,前后排列
活微丝蚴
微丝蚴于夜间 出现于周围血液,以 晚10时至次晨2时最 多。画面可见在红细 胞间蠕动的虫体。
2.在人体内的发育
(2)两种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 统的部位不同: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 统,以下肢为多见。 班氏丝虫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多 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主要见于下肢、阴 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
2.在人体内的发育
两种丝虫均有异位寄生,尤其是班氏 丝虫,如眼前房、乳房、肺、脾、心 包等处。
(3)丝虫寿命:成虫4~10年,微丝蚴 一般约为2~3个月。
丝虫

L3 enter Human body
Microfilariae enter mosquito Stomach
mosquito Sting human Filariform larva arrived Proboscis of mosquito
infected man
Microfilariae enter thoraces
本节难点、重点
1.
丝虫生活史特征(寄生部位、中间宿 主、感染方式),夜现周期性的概念。
2. 丝虫成虫的致病机理,急性期炎症反 应及慢性期阻塞性病变所引起的临床 表现。
病例讨论1
患者,女, 35 岁,农民。因低热 2 个月,左 下肢肿痛 1个月,排米汤样尿 1周入院。患者 反复间歇发热数年, 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 次出现持续发热, 1 个月前出现左下肢肿胀 疼痛,自行口服消炎药未见好转。 1 周前开 始排米汤样尿,即入院诊治。查体:慢性病 容,一般情况差,双颌下淋巴结、左锁骨上 淋巴结、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病例讨论2
王定容,女,25岁,农民。
二十年前,4-5岁时其母亲发现患者的左
侧上、下肢较右侧粗大,未引起注意。在7-8
岁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到县医院就医。医生
建议其到外地大医院作进一步的诊断,由于
经济的原因未能进行,也未作其它医治,使
症状不断加重。92年,开始出现左侧阴唇肿
大。
检查:发现左侧上、下肢较右侧明显粗大,
2000年,世界十大热带病:疟疾、血吸虫病、 丝虫病(淋巴丝虫、盘尾丝虫)、利什曼病、 锥虫病(非洲锥虫病、美洲锥虫病)、麻风 病、结核、登革热。丝虫病是世界(我国) 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我国仅有班氏丝虫、马来丝虫。 分布: 山东、河南以南15省市864个县市(山东、 海南仅有班氏)
06丝虫(蚊子)

医学节肢动物概述
医学节肢动物是指危害人体健康的节肢动物。
直接危害:骚扰、吸血、寄生、毒害、过敏反应
危害
机械性传播:病原体的形态、数量不变
间接危害 (传播疾病)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须在其中发育
医学节肢动物学是研究节肢动物的形态、分类、生活史、 生态、地理分布与传染病的关系及防制措施的科学。
形态特征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现象称夜现周期 性。它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 现于外周血液。
两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略有 不同,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 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
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 有人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 神经的兴奋、抑制有关。
两种微丝蚴共同点
虫体细长,头钝圆, 尾尖细,外被有鞘膜
体内有细胞核称体核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两种微丝蚴的形态鉴别表
区别点 班氏微丝蚴 体态 弯曲柔和、自然
头间隙
较短
马来微丝蚴
弯曲僵硬,大弯 中有小弯 较长
体核 尾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 核分开,排列整齐,列紧密,不易分清。 清晰可数
在班氏丝虫病中较常 见。
腹部淋巴系统示意图
乳糜尿(chyluria)
由班氏丝虫所致。 阻塞部位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 胸导管以下、腰干以上的淋巴管瓣膜损伤及炎症纤
维化使淋巴管阻塞,造成腰干淋巴压力增高,使从 小肠吸收来的乳糜液回流受阻,而经侧支流入肾淋 巴管,致使肾乳头粘膜溃破,乳糜液流入肾盂,混 于尿中排出。 乳糜尿常多次间歇发作,尿呈乳白色。乳糜尿中含 大量蛋白及脂肪,沉淀物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
结构
上颚1对:呈锯齿状
丝虫病(一)

• 2. 幼虫在人的淋巴系统内发育为 成虫。
• 3. 丝虫成虫产生微丝蚴,微丝蚴 从淋巴液中移行到血液中
• 4. 蚊子叮吸人血时,微丝蚴进入 蚊子体内。
• 5. 微丝蚴脱皮,进入蚊子中肠, • 6. 变成第一期幼虫(L1) • 7. L1变成L3, • 8. L3 移行到蚊子的口器,蚊子吸
血时,将L3注射到人体内
(一)成虫形态
一、形态
1、形状外形 丝线状,乳白色,雌雄异体。 2、大小 班氏丝虫雄虫长约28.2~42mm,雌虫长约58.5~105mm。马来丝虫较班氏丝虫小, 雄虫长约13.5~28.1mm,雌虫长约40~69.1mm。
微丝蚴形态
丝虫成虫产出的幼虫称微丝蚴。
• 1. 蚊子吸血时把第三期幼虫(L3) 注入到人体内
(二)生活史要点
4、微丝蚴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血管内,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这种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微丝蚴夜现周期性。世界上多数地区的班 氏丝虫与马来丝虫属于周期型。另外,还有亚周期型和无周期型二型。
丝虫(一)
概述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虫体因细长如丝状而得名。 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胸腔、心血管及心包腔等组织脏器内, 引起丝虫病。
概述
已知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即: 1.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班氏丝虫) 2.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马来丝虫) 3.帝汶布鲁线虫(B.timori )(帝汶丝虫) 4.罗阿罗阿丝虫(Loa loa )(罗阿丝虫) 5.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 )(盘尾丝虫) 6.链尾双瓣线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链尾丝虫) 7.常现双瓣线虫(D.perstans )(常现丝虫) 8.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奥氏丝虫)
• 3. 丝虫成虫产生微丝蚴,微丝蚴 从淋巴液中移行到血液中
• 4. 蚊子叮吸人血时,微丝蚴进入 蚊子体内。
• 5. 微丝蚴脱皮,进入蚊子中肠, • 6. 变成第一期幼虫(L1) • 7. L1变成L3, • 8. L3 移行到蚊子的口器,蚊子吸
血时,将L3注射到人体内
(一)成虫形态
一、形态
1、形状外形 丝线状,乳白色,雌雄异体。 2、大小 班氏丝虫雄虫长约28.2~42mm,雌虫长约58.5~105mm。马来丝虫较班氏丝虫小, 雄虫长约13.5~28.1mm,雌虫长约40~69.1mm。
微丝蚴形态
丝虫成虫产出的幼虫称微丝蚴。
• 1. 蚊子吸血时把第三期幼虫(L3) 注入到人体内
(二)生活史要点
4、微丝蚴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血管内,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中。这种 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微丝蚴夜现周期性。世界上多数地区的班 氏丝虫与马来丝虫属于周期型。另外,还有亚周期型和无周期型二型。
丝虫(一)
概述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虫体因细长如丝状而得名。 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胸腔、心血管及心包腔等组织脏器内, 引起丝虫病。
概述
已知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即: 1.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班氏丝虫) 2.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马来丝虫) 3.帝汶布鲁线虫(B.timori )(帝汶丝虫) 4.罗阿罗阿丝虫(Loa loa )(罗阿丝虫) 5.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 )(盘尾丝虫) 6.链尾双瓣线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链尾丝虫) 7.常现双瓣线虫(D.perstans )(常现丝虫) 8.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 )(奥氏丝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睾丸鞘膜积液
四、诊断
1、病原学诊断:从患者外周血、乳糜尿、 抽出液或活检物中查出微丝蚴和成虫是 诊断本病的依据。 ⑴血内微丝蚴检查: 抽血时间—晚上9点至次晨2点。 方法—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法、 离心沉淀浓集法、薄膜过滤浓集法等。 尚有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⑵体液和尿液内微丝蚴检查:可作离心 沉淀法检查。 ⑶组织内活检成虫:从淋巴结或肿块中 抽取成虫或组织切除结节作病理镜检 中查成虫或微丝蚴。 2、免疫诊断
三、致病
丝虫的致病以成虫为主。 宿主的免疫力、机体的反应、侵入的虫种 和数量、重复感染的次数、虫体的寄生部 位及有无继发感染等对机体的临床表现有 很大影响。
1、微丝蚴血症:即为带虫者。 2、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急性炎症与超敏反应有关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 (流火)、丹毒样皮炎及丝 虫热等。 以下肢淋巴管较为常见。
班氏微丝蚴
两种微丝蚴的区别点
微丝蚴的头间隙
马来微丝蚴的尾核
微丝蚴形态的区别点:
班氏微丝蚴 大小( m)244~296*5.3~7.0 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体核 圆形或椭圆形,各核 分开,排列整齐, 头间隙 较短(长:宽为 1:1或1:2) 尾核 无 马来微丝蚴 177~230*5~6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椭圆形,大小不等,排 列紧密,常互相重 叠,不宜分清 较长(长:宽为 2:1) 有两个,前后排列, 尾核处角皮膨大。
五、流行
丝虫病是全世界重点控制的六大热带 病之一。班氏丝虫遍及全球,马来丝 虫仅分布于亚洲。 丝虫病也是我国建国初期的五大寄生 虫病之一。但至1994年全国已实现基 本消灭丝虫病标准。
流行因素:
1、传染源—血液中带有微丝蚴的病人和带虫者。 2、传播媒介:班氏丝虫—主要为淡色库蚊、致 倦库蚊;马来丝虫—主要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 蚊等。 3、易感人群—均易感。 4、自然因素对丝虫病的流行有较大影响—主要 为气温、湿度、雨量及地理环境等。
丹毒样皮炎
3、慢性阻塞性病变:
淋巴肿或淋巴积液: 象皮肿(elephantiasis):多见于下肢和阴囊,由淋巴液 循坏障碍所致。
腿部象皮肿
睾丸鞘膜积液 (hydrocele testis):多由 班氏丝虫所致。 乳糜尿(chyluria):由班 氏丝虫所致。阻塞位于主 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 结。 4、隐性丝虫病(occult filariasis)
3、丝状蚴 (filariform larva)—为丝 larva) 虫的感染期, 寄生于蚊体内
从蚊子口器中逸出的丝状蚴
二、生活史
两种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均为间接发育型。 均需要蚊作为其中间宿主,并作为其传播媒介。 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 → 雌雄
中间宿主( 蚊体内) 侵入人体
(sausage(sausage-shaped larva)
六、防治
防治丝虫病的重要措施是普查普治和防蚊灭蚊。 1、普查普治: 对象—在流行区,血检普查1岁以上的居民。 治疗—海群生、呋喃嘧酮和伊维菌素杀虫治 疗。 2、在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地区,应加强流行病学 的监测。
丝 虫
(filaria)
可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
班氏丝虫 马来丝虫 帝汶丝虫 罗阿丝虫 盘尾丝虫 链尾丝虫 常现丝虫 欧氏丝虫
班氏吴策线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马来布鲁线虫
(Brugia malayi)
分别简称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内,幼虫寄生于人 的血液内及蚊体内。蚊是其中间宿主,也是其 传播媒介。
一、形态
1、成虫 、成虫—两者成虫 形态相似,均为 白色丝线状,体 表光滑。 丝虫是卵胎生 卵胎生 的生物。在雌虫 子宫近阴门处可 见虫卵发育而成 的幼虫---微丝蚴。
2、微丝蚴
(microfilaria)—两 种微丝蚴的共同 形态是: 虫体细长, 头端钝圆,尾端 尖细,外被鞘膜。 染色后可见体内 有很多圆形或椭 圆形的体核。
成虫 → 产出微丝蚴
终宿主(人体内)ຫໍສະໝຸດ 3个月到1年生活史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可寄生于浅表淋巴系统,但主要寄 生于机体深部淋巴系统。 两种丝虫均可有异位寄生。 人是班氏丝虫唯一的终宿主。马来丝虫可寄 生于多种脊椎动物体内。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 肺毛细血管中,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从 而显示在外周血中夜多昼少的现象。 我国的两种丝虫均表现为夜现周期性。 班氏丝虫—晚上10时至次晨2时; 马来丝虫—晚上8时至次晨4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