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中外历史纲要】第19课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杨阳《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
从法律上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作为一场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化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的最后结局无非以下两种:要么是清政府真心实意地开放政 权,和平实现政权性质的转换……要么就是清朝政府被革命 推翻,由一个新的政权重新设计中国的出路。
Hale Waihona Puke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选段第一章“总纲”,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 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新的共和 政体诞生
1911.10 武昌起义
1912.2 清帝退位
四川保路运动
导火索
1911.5
中华民国临时政 府在南京成立
1912.1
清政府颁布《清帝 逊位诏书》,宣告 清朝统治结束。
清帝退位诏书
1911.10 武昌起义
1912.2 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的成果落 到北洋军阀首领袁 世凯手中。
四川保路运动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思考1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爆发?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遇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专制势力共同造 成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势力成了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而其中最直接的障碍便是封建专制势力的代表清王朝。从这个意义 上说……辛亥革命正是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下各种矛盾激化的产物。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选段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孙武 (1879—1939)
熊秉坤 (1885—1969)
程正瀛 (1885—1916)
辛亥革命偶然还是必然?
君主专制的结束是历史必然 革命首先在武昌成功是偶然
二、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首义篇
(1911年10月10日)
二、惊天动地写春秋——武昌首义 (1911年10月10日)
过程 1、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 2、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5、思想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6、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提出 7、组织条件:统一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8、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9、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提供有利时机。
10.湖北新军的革命首义精神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之后起义军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会革命,……解决民生主义是革命党人最大的责任。其解决办法就是“定地价
的法”,将地价的增长收归国有……革命的目的是实现三民主义,为众生谋幸
福。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讲》(1906)
▲ 《民报》创刊号
三民主义评价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辛 亥革命的发展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中华民国建立
1911年12月南北双 方代表在上海和谈,
选举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20日,南京 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 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 通电声明拥护共和;
同日,孙中山提出辞职
1912年3月11日 孙中山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共28张PPT)优质课件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共28张PPT)优质课件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的支持 革命派的软弱、缺乏实力 立宪派、旧官僚的拥护
主观原因 对 清:逼宫退位 对革命派:迫孙让位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主权在民
1.内容
各民族一律平等 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天赋人权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贵阳
福州
广州
四 .结束 破旧立新
2.中华民国的建立
概况: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南京
国都: 公 历,民国纪年
纪元:
五色即代表汉、孙满中、山蒙在、南回京、宣藏誓五就个任民中族华,民象国征临“时五大族总共统和”
我们北洋的底线,只有袁世凯出任 总统,我们才能结束专制,走向共 和
我们很容易遭遇逆境,也很容易被一次次的失败打垮。但是人生不容许我们停留在失败的瞬间,如果不前进,不会自我激励的话,就注定只能被这个世界抛弃。自我激励能力是人自我调节系统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对于在压力或者困境中,个体自我安慰、自我积极暗示、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个体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勇对挑战等情况下,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具备自我激励能力的人,富 有弹性,经常表现出反败为胜、后来居上、东山再起的倾向,而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在逆境中的表现就大打折扣,表现为过分依赖外界的鼓励和支持。一个小男孩在自家的后院练习棒球。在挥动球棒前, 对自己大喊:“我是世界上最棒的棒球手!”然后扔出棒球,挥动……但是没有击中。接着,他又对自己喊:“我是世界上最棒的棒球手!”扔出棒球,挥动依旧没有击中。男孩子停下来,检查了球棒 和球,然后用更大的力气对自己喊:“我是世界上最棒的棒球手!”可是接下来的结果,并未如愿。男孩子似乎有些气馁,可是转念一想:我抛球这么刁,一定是个很棒的挥球手。接着男孩子又对自己 喊:“我是世界上最棒的挥球手!”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人做不到这看似荒谬的自我鼓励,可是,这故事却深深反映了这个男孩子自我鼓励下的执著,而这执著是很多人并不具备的……而许多奇 迹往往是执著者造成的。许多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太小、而且太模糊不清,使自己失去动力。如果你的主要目标不能激发你的想象力,目标的 实现就会遥遥无期。因此,真正能激励你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远大目标。实现目标的道路绝不是坦途。它总是呈现出一条波浪线,有起也有落,但你可以安排自己的休整点。事先看看 你的时间表,框出你放松、调整、恢复元气的时间。即使你现在感觉不错,也要做好调整计划。这才是明智之举。在自己的事业波峰时,要给自己安排休整点。安排出一大段时间让自己隐退一下,即使 是离开自己挚爱的工作也要如此。只有这样,在你重新投入工作时才能更富激情。困难对于脑力运动者来说,不过是一场场艰辛的比赛。真正的运动者总是盼望比赛。如果把困难看作对自己的诅咒,就 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动力,如果学会了把握困难带来的机遇,你自然会动力陡生。所以,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困难。大多数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看法来看自己。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反映很不错, 尤其正面反馈。但是,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辞,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建立在别人身上,就会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因此,只把这些溢美之词当作自己生活中的点缀。人生的棋局该由自己来摆。不要从别人身 上找寻自己,应该经常自省。有时候我们不做一件事,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做好。我们感到自己“状态不佳”或精力不足时,往往会把必须做的事放在一边,或静等灵感的降临。你可不要这样。如果有 些事你知道需要做却又提不起劲,尽管去做,不要怕犯错。给自己一点自嘲式幽默。抱一种打趣的心情来对待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一旦做起来了尽管乐在其中。所以,这次犯错,是为了下次接受挑战后, 要尽量放松。在脑电波开始平和你的中枢神经系统时,你可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在不断增加。你很快会知道自己有何收获。自己能做的事,放松可以产生迎接挑战的勇气。事过境迁,面对人生,面对 社会,面对工作,一切的未来都需要自己去把握。人一定要靠自己。命运如何眷顾,都不会去怜惜一个不努力的人,更不会去同情一个懒惰的人,一切都需要自己去努力。谁都不可能一生一世的帮你, 一时的享受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成功需要自己去努力。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疲软,再加上每年几百万毕业生涌向社会,社会生存压力太大,以至于所有稍微有点意识的年轻人都想努力提

第19课辛亥革命—中外历史纲要(上)精美思维导图

第19课辛亥革命—中外历史纲要(上)精美思维导图

第19课辛亥革命—中外历史纲要(上)精美思维导图一、背景介绍1. 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2.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民族危机3. 民族资产阶级的崛起二、辛亥革命的爆发1. 保路运动的兴起2. 武昌起义的爆发3. 各省响应起义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3. 袁世凯的篡权与二次革命四、辛亥革命的影响1.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2.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 激发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奠定基础4. 深化民族危机,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五、辛亥革命的教训1.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 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3. 革命党内部派系林立,难以形成统一力量4. 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导致农民生活困苦六、辛亥革命的国际背景1. 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2.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局势的影响3. 辛亥革命与世界列强的态度七、辛亥革命的文化影响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3. 辛亥革命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八、辛亥革命与妇女解放1. 妇女参与革命斗争2. 妇女地位的提高3. 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九、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1. 革命功绩与历史局限2.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3. 辛亥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十、辛亥革命的纪念与传承1. 辛亥革命纪念日的设立2. 辛亥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3. 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十一、辛亥革命与教育改革1. 新式学堂的兴起与教育体制的变革2. 教育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影响3. 辛亥革命与知识分子的觉醒十二、辛亥革命与科技发展1. 西方科技的引入与传播2. 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3. 辛亥革命与科技人才的培养十三、辛亥革命与法治建设1. 法制观念的普及与法律体系的建立2. 辛亥革命与法治国家的探索3. 法治建设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十四、辛亥革命与社会保障1. 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实践2. 辛亥革命与社会福利的改善3. 社会保障对民生的影响十五、辛亥革命与生态保护1. 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2.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探索3. 辛亥革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时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9课辛亥革命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民国史。

1、从单元的专题逻辑来看本单元包括两课内容,按照时间线索展开,构成紧密的逻辑关系。

第19课主要勾画了辛亥革命展开的全过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第20课讲述在中华民国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表现;本单元既是第五单元晚清救亡图存的内忧外患的延续,也为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在下册中也涉及到了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3、从初中教材来看,本课在初中共有三课时的内容,主要是以人物为主要线索来展开,而高中主要为时间线索。

二、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以及局限性。

三、学情分析授课对象:高一学生1、优势: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相关史实,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2、不足:不能从多个角度探寻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理性思考、归纳能力欠缺,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地图、材料、时间轴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四、教学目标1、通过时间轴及史料分析时势,了解武昌起义发生前后的相关史实,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教材和已讲内容,分析武昌起义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通过史料分析,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研究历史的能力;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史实。

3、通过唯物史观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评价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事件,认识到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与局限性,进一步理解革命的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

五、重点难点1、重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了解三民主义的内涵;2、难点:对辛亥革命发生背景的综合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共26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共26张ppt)

山雨欲来 危局与抉择(背景)
民族危机严重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 备仿行宪政”,却借立宪之名 行集权之实。1911年,清政府
成立由阶13级人矛组成盾的激内化阁,满洲
贵族9人,其中7人是皇族,被 讽刺为“皇族内阁”,立宪派 宣布“希望绝矣”。
山雨欲来 危局与抉择(背景)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 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 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 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
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 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想一想,这里 的“变局”和“创举”分别指什么?
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第1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 第论第目、23章、集的防:4会、:“止、6中章限专结华:制社制民参、袁。国议信人世院仰民行凯等一使自的律立由权平法。等权利;;,人临民时得大自享总有统由人及平身国等、务言员 行使地行位政:权;中司国法近权代由法第院一独部立行资使。 三权分立 第和各5产章部阶:部内级长阁)总性辅理质佐由的临议民时会大多主总数宪统党法,选负出。其,责国任务责,员国(任务内内员阁阁于总临制理
起一个新革命,造一个新政府:这才是双十节的纪
念!
——胡适《双十节的鬼歌》1921.10.10据
材料回答:梁启超和胡适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差异、原因。
饱经风雨 中华的复兴
洋务运动(器物)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制度) 新文化运动(思想)
共和遗梦

共和之殇


圆梦共和

逐梦共和
拓展延伸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
吾今 作以 此与妻此 书书书 时与 ,汝 尚永 是别 世矣

第19课 辛亥革命(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中外历史纲要上)
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需要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
动广大民众、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核心素养落实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
结果……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引进先进观念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培养新知识分子扩大了 成为掘墓人 展,壮大民族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核心素养落实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1901年) (3)结果: 思考:清末新政为何没能“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
1894 1901
1903
1905
1911
兴中会 清末 邹容《革命军》 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 成立 新政 宣传发动革命 “三民主义”
1912年1月
中华民国 成立
1912年2月 1912年3月
清帝退位 《临时约法》颁布 专制统治结束
三方势力:
朝廷(清政府) 改良派(立宪派) 革命派
四点影响: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生活文明化
5、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是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换来的,从中渗透家
国情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核心素养落实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1901年)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自救。
(2)内容: 思考:清末新政有何作用?
(外量务的部改发、未革商展能官部。真、制学正部挽等救) 清政府倡工统导商治创企,办业客观上推废科动教举了、育学中办改制学国革堂的、近设 代化设进立编程练督和新练民军公主所力
——《民报》发刊词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共28张PPT)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共28张PPT)

被军清事政 准府备以:“各国地民武知装识起程义度,不革齐命”为派理深由入拒新绝军。中策动革命
专外门务成 部立外“务国大会臣请:愿梁同敦志彦会”和“国会期成会”进行联络。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第同二盟次 会是成1立9前10后年的4月资至产6阶月级。革命团体
我邮们传北 部洋邮的传底大线臣,:只盛有宣袁怀世凯出任总统,我们才能结束专制,走向共和
贵阳
福州
广州
四 .结束 破旧立新
2.中华民国的建立
概况: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南京
国都: 公 历,民国纪年
纪元:
五色即代表汉、孙满中、山蒙在、南回京、宣藏誓五就个任民中族华,民象国征临“时五大族总共统和”
我们北洋的底线,只有袁世凯出任 总统,我们才能结束专制,走向共 和
理 被藩清部政理 府藩 以大 “国臣民:知宗识室程寿度耆不齐”为理由拒绝。
确中立华了 民三国权主分权立属的于政国治民体全制体
军理事藩准 部备理:藩各大地臣武:装宗起室义寿,耆革命派深入新军中策动革命 专门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和“国会期成会”进行联络。
萍浏醴起义
外我务们部 北外洋务的大底臣线:,梁只敦有彦袁世凯出主义的发展
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基础: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领导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领导 军事准备:各地武装起义,革命派深入新军中策动革命
三.发展 疾风骤雨
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
京师
成都 昆明
太原
西安
镇江 江宁 苏州 上海
武昌 长沙
安庆 杭州 南昌
三权分立
2.性质 3.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时空观念]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
导航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
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
束帝制、建立民国的
意义及局限性。

1.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
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

3.结合民国成立后的社会现象,从“唯物史观”角
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
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虽然是清政府的自救举措,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
正的出路。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由资产阶级上层组成,既反对清朝统治,也反对革命,主张
“君主立宪”。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
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
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武昌首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

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
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4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
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

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

根本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②制定机构:参议院。

③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
论、出版、集会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
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④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原因⎩⎪⎨⎪⎧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攻陷汉口、汉阳,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和议;对清政府施压。

②英国等列强的支持。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
做大总统。

(2)结果⎩⎪⎨⎪⎧①1912年2月12日,清帝下诏退位。

宣统帝溥仪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注意:结束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2.历史局限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从这一点上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体现,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09“史料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林觉民作为一个矢志拯救国家民族的革命者,畅叙了儿女情必须服从革命
事业的至理,将一己之爱扩展到普天下人之爱,表达了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
5
谋永福的崇高情怀。

2.阅读教材P110“历史纵横”: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1)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2)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3.阅读教材P112“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孙中山是怎样走上推翻清政府的革命之路的。

提示: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近代仁人志士试图在王朝体制下变法维新以图强之举屡遭挫折后,孙中山选择了一条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以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革命之路。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奏定学堂章程》”(见教材P108)
信息解读:《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

它对中国近代教育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