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

1.犯罪学的特性。
答:(1)犯罪学以承认犯罪的不可避免为研究的逻辑七点。
(2)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这一定位集中表明了犯罪学的价值基础。
(3)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表现出犯罪学在内容与方法上具有的独特位置。
2.犯罪学的功用。
答:(1)认识功能-认识犯罪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子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犯罪规律有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之分 基本规律指一切犯罪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 具体规律是指某类犯罪的特征和变化原因}
(2)导向功能-知道刑事政策。
(3)促进功能-促进刑法发展。
3.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答:(1)思辨法(2)实证法
实证法研究的主要程序:1.名曲研究课题,明确研究类型。2.建立研究假设。3.进行研究设计。4.收集研究资料。5整理也分析研究资料。6.研究成果的形成和检验。
4.犯罪调查方法。
答:(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文献法。(5)实验法。(6)统计法。
5.三大刑法原则。
答:罪刑法定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罪行人道原则。
6.犯罪学简史
答:西方犯罪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19世纪末的实证犯罪学派和当代犯罪学研究。
一、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
二、19世纪末实证犯罪学派-第一个将犯罪学的研究领入实证阶段的学派。龙勃罗梭(1835-1909)-犯罪学的鼻祖《犯罪人论》天生犯罪人
菲力(1856-1929)犯罪社会学创始人 1881年出版《犯罪社会学》三因素:人类学、自然、社会因素(主导因素)
加罗法洛(1851-1934)犯罪心理学创始人 1885年出版《犯罪学》从心理学角度解释犯罪。
三、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文化冲突导致原因包括:侵略、移民、边界、社会变革。
标签论-代表人物美国犯罪学家莱莫特、贝克等人。标签理论从对行为的社会解释角度来认识犯罪。暗示坏的。而皮革马利翁是心理按时往好的方向发展。
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1)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代表作有《癔症研究》、《释梦》、《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
7.古典犯罪学派和实证犯罪学派的差异。
答:(1)历史背景与研究方法的差异。实证研究方法与古典学派的哲理思辨有根本不同。
(2)犯罪原因论的差异。实证学派提倡原因决定论,以区别古典学派的非决定论。
(3)刑事责任论的差异。
(4)刑法裁量依据的差异。
(5)刑法目的论的差异。
8.我国近现代的犯罪现象概况。
答:(一)1949-1954新中国成立初期
1.从犯罪类型看:以政治性案件居多,同事兼有破坏经济案件的发生。
2.从犯罪主体看:基本上

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反动势力以及不法的资本及。
3.从年龄看:以中老年人占绝大部分,约占75%。
(二)1955-1958
(三)1959-1961自然灾害时期
高发原因: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使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2.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3.前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
状况:1.犯罪案件与倒是经济形式密切相关。
2.从类型上看,多为侵财犯罪。
3.从主体上看,主要是新生犯罪分子和人民内部蜕化分子。
4.从手段上看,流窜犯罪突出。
(四)1962-1965
(五)1966-1976十年动乱时期
1.犯罪活动合法地,公开地进行。
2.刑事犯罪和政治动乱交织在一起。
3.流氓犯罪活动猖獗。
4.青少年犯罪大增。
(六)1977-1982
1.刑事案件大幅度增长。
2.经济领域内犯罪现象严重。
3.重大恶性形式案件增长加快。
4.走私案件开始增多。
(七)1983-1986
1.犯罪总量处于低水平,呈现负增长。
2.经济犯罪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增长迅猛。
3.一些新的经济犯罪出现并迅速蔓延。
(八)1987至今
1.犯罪数量持续大幅度增长。
2.犯罪结构与以前相比发生重大变化,新型犯罪不断出现。
(1)危害国家安全最在数量上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刑事犯罪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3)经济犯罪的类型发生很大变化。
(4)贪污贿赂犯罪仍有增长趋势,且此类犯罪多为集团犯罪。
(5)现代高科技犯罪开始出现。
3.犯罪手段发生重大变化。
4.犯罪主体发生变化。
(1)由单一的自然人犯罪变成自然人犯罪和法人犯罪并存。
(2)从犯罪年龄看,青少年犯罪绝大部分且朝低龄化方向发展。
(3)从犯罪人的职业来看,农民犯罪占全部刑事案件的绝大部分。
(4)从犯罪性别讲,女性犯罪有一定增长。
(5)从组织形式看有组织犯罪越来越大。
(6)犯罪现象在地理分布上形成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的局势。
9.犯罪现象与犯罪原因的关系
答:(1)犯罪现象是外在形式,犯罪原因是内在动力。
(2)同一现象可能表征不同的犯罪原因,同一原因也可借助不同的现象来显现,而犯罪现象之间的互动可能成为新的犯罪现象的犯罪原因。
(3)犯罪现象是可以感知的,犯罪原因需要经过思维才能获得。
10.犯罪现象的特性
答:直观性、综合性、因果性、相关性、饱和性。
11.怎样理解犯罪行为。
答:(1)犯罪行为是犯罪现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收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3)犯罪行为是一种客观的外在活动。
(4)犯罪行为是人有意识的行为。
12.不属于犯罪行为的。
答:(1)反射动作。
(2)睡梦状态中

的动作,例如做梦。
(3)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4)身体遭受暴力强制下的动作。
13.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
答:犯罪时间、犯罪空间、人(犯罪人和被害人)、犯罪工具、行为方式。
14.犯罪准备的内容。
答:准备犯罪工具、学习犯罪技术、收集犯罪情报、制定犯罪计划。
15.犯罪人放弃犯罪行为准备的因素。
答:(1)主观方面:失望、恐惧、悔悟
(2)客观方面的因素:共同犯罪人之间产生分裂;实施犯罪的障碍难以排除。
16.犯罪人包括:
答:严重反社会行为的实施者;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人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犯罪学中的犯罪人研究始终以犯罪的自然人为基本标本,关于犯罪人的理论,主要是关于犯罪自然人的理论。
17.犯罪人包括:实施了刑法所规定的犯罪的人;实施了吸毒、卖淫、通奸、同性恋、乱伦等越轨行为的人以及某些自杀者;实施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以及某些其他行政、经济、民事违法行为的人;实施犯罪或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和变态人格者;达到送交工读教育或少年收容教养年龄、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
18.人以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
答:(1)犯罪人与非犯罪人的同质性。
(2)对于人以及犯罪人一边属性的理解。
19.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答: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是指犯罪者人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其突出表现为,以极端的个人注意为突出特点。错误的信念体系;具有委屈的需要结构或者需要的满足经常处于受挫折状态;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不良行为方式或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20.被害人的含义
答:被害人是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或损害者;被害人是危害结果的直接或间接担受者;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侵害对象或者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主体。
21.被害人的特性
答:被害性-被害倾向性、被害的受容性、敏感性;互动性;可责性。
22.昼夜周期与犯罪
答:一般来说,夜晚的发案率高于白昼;在自然环境相同的条件下,社会环境或者主体因素不同,犯罪的昼夜事件曲线亦有区别;某些犯罪白昼的发案率高于夜晚。
23.城乡与犯罪
答:一般来说,都市的犯罪率均明显高于乡村;就犯罪类型来看,怒村暴力犯罪率较高,城市则以财产犯罪为多,其比率与城市规模成正比。
24.造成城乡犯罪率及类型差别的主要原因。
答: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的差别;经济类型及其发展程度的差别;民情风俗的差别.
25.特殊空间与犯罪易发
城市死角、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独具住宅、流动空间
26.特殊人文环境与犯罪易发地
答:

单位;社区;山区、林区、水网地带;国、边境地区。
27.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特性
答:决定性、普遍性、系统性、间接性、可控制性。
28.经济制度与犯罪
答:多重经济成分的冲突;新旧体制转换中的真空和漏洞-金融领域内犯罪现象严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伪造假票证倒卖活动严重;分配不公-不同经济成分之间收入分配有一定的差距,在公有制内部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29.政治因素与犯罪
答:官僚主义搞特赦,谋私利,工作不了解下情;官员腐败;权利集中,政治运作缺乏透明;权利行使缺乏监督,体现为党内监督有事难以真正到位,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主动性不强,新闻舆论监督力度不够,群众监督难以形成合力;控制职务犯罪机制尚待理顺;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
30.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
答: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教育理念的理想;课余生活单调;教育结构影响,单一并有一定缺陷;校风班风的影响。
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基础教育不够普及;教育方式陈旧。
家庭-不完整的家庭,不和睦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行为不良的家庭;家庭成员的行为影响;家庭成员的结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