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说课稿
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 中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

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中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
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壮丽的紫禁城有个高二数学试卷分析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认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
2重点难点
1、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2、故宫体现古代礼制思想、帝王的绝对权势,给人予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3教学过程
1【导入】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前面我们说到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很多方面都为人类文明做出过不朽的贡献,在建筑艺术方面也同样如此: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尤以中国建筑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故宫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作品,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
位于北京旧城的中心位置,是我国现存最具代表性,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2【活动】1.大家花8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
大家花8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
3【讲授】故宫简介
2.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改为“故宫博物院”。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自明代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1420年落成。
美术鉴赏《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
-建筑艺术的构成元素,如屋顶、斗拱、彩画等。
-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特点,如唐代的宏伟、宋代的精致、明清的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
2.教师结合实例,分析中国建筑艺术的美学特点,如对称、和谐、寓意等。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出改进意见。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4.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建筑艺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华夏意匠建筑艺术》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新设计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品质,提高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华夏意匠建筑艺术》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及兴趣爱好,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此阶段开展建筑艺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其艺术素养。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艺术创作题目,如“设计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亭子”。
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设计,并绘制出设计草图。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建议和帮助。
4.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进行展示和交流,互相评价、学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和魅力。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美术《华夏意匠-建筑艺术》说课稿

教师招聘面试:高中美术《华夏意匠-建筑艺术》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是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中国美术鉴赏中的第三课。
我的教学设计为本课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主要是通过欣赏故宫、天坛等宫殿式建筑,引导学生了解宫殿式建筑在布局、结构、建筑、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熟知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感悟传统建筑的美,学会鉴赏建筑艺术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二、说学情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
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
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会更多的采用教师引导,然后抛砖引玉的方式展开,鼓励学生合理运用不同的美术鉴赏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作品。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宫殿建筑的特点,认识故宫在布局、结构、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理解中国建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故宫的欣赏、描述、分析、讨论,体会宫殿式建筑的特点及其皇权的集中体现,提高审美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古代宫殿建筑的恢弘气势,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重点:北京故宫的布局以及建筑特点,宫殿建筑与皇权的关系。
难点:故宫与文化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不断学习与更新着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美术学习之间建立联系,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我将基于以上的考虑,并结合美术学科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内容,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交流协作,因此,在学法的指导上我主要安排了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北京故宫
太和殿
面阔十一间,进深 五间,通高35.05米 建筑面积2377平方 米。
重檐庑殿顶
北京故宫
太和殿
中和殿、保和殿
北京故宫
保和殿北侧御路
北京故宫
保和殿北面御 道为皇帝专用的御 路。御路石长达 16.57米,宽3.07米, 重二百多吨,这块 御路石刻的是穿行 在云水之中的九条 巨龙和宝珠,下端 刻五岳。
中国园林的分类:
皇家园林—北京圆明园、颐和
园、承德避暑山庄、北海等。 私家园林—苏州古典园林(留 园、拙政园、网师园等)。 寺观园林
皇 家 园 林:
“圆明园不是我烧的”
某大款的儿子上历史课打瞌睡,老师叫他起来问道: “圆明园是谁烧的?”大款的儿子一愣,揉了揉眼睛, 很委屈地回答说:“不是我烧的!”教室里哄堂大笑。 老师一气之下,罚他站到教室外面去。大款的儿子更 觉委屈,掏出大哥大,拨通家里的电话,对他爸爸说 他明明没有烧什么圆明园,老师硬要冤枉他。知子莫 如父,他父亲说:“我还不知道你呀?你什么事不敢 干!干脆承认算了,要多少钱我赔!”大款夫人心疼 钱,忙说:“赔什么赔?怎见得是我们儿子烧的?这 老师也真是的,上次问咱儿子鸦片是谁烧的,后来弄 清了才知道不是咱们,是一个姓林的老头子烧的!”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
金 碧 辉 煌 的 色 彩 组 合
金碧辉煌的色彩组合
金 碧 辉 煌 的 色 彩 组 合
龙的世界
龙在故宫是无所不在的形 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是保和殿北面御路上的“九 龙戏珠”和宁寿宫琉璃九龙 壁。
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鸱吻、凤、狮子、 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天坛祈年殿
天坛里最美、最 重要的建筑是祈年 殿,为帝王夏天祈 谷丰收的殿宇。这 是一座有三层攒尖 顶的大殿,殿平面 圆形,建于6米高的 三层台基之上。殿 身无墙体,周围全 为朱红色立柱和隔 扇,三重蓝色琉璃 瓦园顶逐层向上收 小,指向苍穹,成 为青天的象征。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每年冬至祭天并祈祷丰年的地 方,祈年殿是天坛内最重要、最突出的建筑之一。
第三课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皇权的象征 ——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1、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 2、前朝后寝,左祖右社。
3、木结构体系,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4、色彩 :黄色最富贵,建筑彩画色彩丰富,所谓“雕梁画 栋”。
5、优美的复杂多变的屋顶。
6、精美的建筑雕塑
天 坛
祈 年 殿
相关链接:
第三课 华夏意匠 ——建筑艺术
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 筑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 体系。其中尤其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 延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 煌。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
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 居和园林建筑等。
其中宫殿建筑与园林建筑的成就最为 突出。
你认为哪些地方的古建筑保护得不错?哪些 地方还存在着不足?
中山陵
1925年5月,国民政府 总理葬事筹备委员会向 海内外征集中山陵设计 图案,吕彦直的设计获 头奖,被聘为中山陵建 筑师。中山陵于1926年 3月12日奠基,1929年 建成。
中国美术馆
思考与探究
天安门广场建筑在故宫建筑群中有么作 用?它在新中国成立后有了哪些重要变化?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护好 古建筑?
第三课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

——建 筑 艺 术
中国建筑以“木”为主要材料的原因?
一.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 二.垫灰之恶劣
中国古代建筑
以木结构为主要特色的中国古 代建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其 主要代表是北京故宫、天坛、圆明 园、颐和园、北海、河北承德避暑 山庄、以及苏州的古典园林。
皇权的象征 ——
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北京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 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占地72万余平方米,屋宇9999间半, 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 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 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 堡。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 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角楼
北京故宫
金 碧 辉 煌 的 色 彩 组 合
金 碧 辉 煌 的 色 彩 组 合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
金 碧 辉 煌 的 色 彩 组 合
金碧辉煌的色彩组合
龙的世界
龙在故宫是无所不在的形 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是保和殿北面御路上的“九 龙戏珠”和宁寿宫琉璃九龙 壁。
宫城外为皇城,中、南、北三海 纵贯其西侧。前方御路两旁为社稷坛、 太庙。在南、北、东、西城,郊建有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这些封建王朝的祭祀场所合称 “坛庙”。
中国园林的分类: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颐和园
总体上也 是前朝后寝 的布局。
佛香阁
颐和园长廊
私家园林
明代私家古典园林集中于北 京、南京和苏州、扬州、杭州、 松江、嘉兴等地,私家园林以苏 州地区造园艺术成就最高,存留 下来的苏州著名园林有留园、拙 政园、网师园等。
苏州古典园林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故宫建筑群精编

教案: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故宫建筑群
课程设计(教案)
1、姓名_ 新疆省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
2、课题名称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故宫建筑群
3、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
章节第三课华夏意匠——建筑艺
术
4、授课年级:高二年级
5、课程时数:一课时
6、教材分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风
格鲜明,有极强的传统规范。
建筑是以物质实体占据一定空间的造型艺术,欣赏建筑在看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在行进的时间过程中去感受建筑物均衡、对比、色彩、材质等形式美和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空间及延伸形成的多层次空间所造成的情绪氛围,领会深刻的精神,方能激起某种审美的感动。
本课以故宫为中心,了解故宫建筑群的特点功能,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特点、装饰、彩绘等知识,体会皇
家建筑的气象和森严的等级区分。
7、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美术知识有深厚的兴趣,非常喜欢美术鉴赏课,课前对学生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西方美术了解较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他们很愿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特点以及一些传说和历史故事。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教案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教案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2、通过欣赏和参观,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力。
教学重点:陵墓雕刻是我国雕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原因。
秦始皇兵马俑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陵墓雕刻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如何理解。
如何调动学生对雕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材分析:按照教材,本课主要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
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
陵墓雕刻两个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
对于一些陵墓雕塑的专业名词如“阙”“麒麟”“天禄”等也需要简单的说明。
所以,在教学过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法设计:美术欣赏课上了很多,普偏的问题是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糊里糊涂,最后,教师提一些问题,同学因为没有参与,很难讲出个所以然来。
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兴趣不是很大,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四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教学内容。
是我在教学中的尝试。
适逢秦始皇兵马俑到杭州展览,于是便设计本课的教学。
第一4人小组:陵墓雕塑A同学:广泛的了解。
分配任务通过各种手段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
B同学:真实的感受。
分配任务去真实的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魅力所在。
要求课堂上谈感受。
陵墓雕塑距离现代生活较为遥远,真实感受、参观过的学生并不多,课本的图片对于雕塑来说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也就失去了真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意匠—建筑艺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中的第一课时,本课的课型为欣赏·评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一、说教材:《华夏意匠—建筑艺术》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第一部分中国美术鉴赏的第三课。
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设置主要是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中国古代建筑物,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了解古代建筑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故宫的布局以及建筑对封建皇权思想的具体表现,认识古代园林设计的艺术特色。
(2)帮助学生掌握鉴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规律。
重在理解,养成独立的分析能力。
(3)学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自己已知的知识,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二、说学情: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学历史知识的积累。
欣赏是欣赏者对作品内涵意义及其价值的认识,欣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修养,高中生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却力不从心,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
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紫禁城的整体布局,以及建筑对封建皇权思想的具体体现。
(2)了解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的礼制意义及其艺术成就。
(3)认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例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
难点:古代建筑中有较多的专业术语,需要结合具体图像讲述。
五、说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美术教科书学生准备:美术教科书,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七、说教学过程(课件展示):(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5分钟)①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历史课本所了解到的有关中国古代建筑方面的知识,并谈一谈为什么历史书会出现这些古代建筑,它与美术鉴赏有何联系?②展示课题:《华夏意匠—建筑艺术》(2)讲授新课(30分钟)①纵贯北京城的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宫殿建筑群: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体的前朝区;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的内廷区。
作为中轴线前奏的天安门──午门,作为中轴线终结的御花园和神武门。
以紫禁城为中心,由皇城、内城、外城共同构成的北京城总体布局。
(板书)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①木结构;②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故宫总体规划(板书)(图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故宫整体布局及原因古代建筑屋顶样式的等级区分: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硬山顶(幻灯片展示屋顶样式)②城内多种建筑、雕刻、彩画等综合构成的金碧辉煌的皇家气象与森严的等级区分。
天坛祈年殿建筑结构及金漆彩画体现人与天地和谐统一理念。
(板书)古代建筑彩画等级的体现古代建筑彩画的分类:和玺彩画,用于主要宫殿旋子彩画,用于不同建筑上苏式彩画,多用于园林建筑③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
(板书)中国古代园林分类:a.皇家园林: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b.私家园林:留园,拙政园,网师园园林艺术的构成:a.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c.园林内的树木花卉d.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幻灯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差异各类型课件出示一个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3)课堂小结(5分钟)由故宫的别称——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课题)——主体依次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点。
重点:故宫建筑群和天坛(从结构、人文、形式来鉴赏)。
充分突出主题“皇权的象征”,鉴赏了中国皇家建筑的根本点。
而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荣建筑和自然美为一体,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这不仅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以上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课题:《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夏意匠——建筑艺术》中的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中重点在颐和园。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造园艺术的重要原则之一。
本课一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2.能力目标: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3.情感体验目标: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中国园林的特点。
(结合图例比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启发;体验与感受)教学难点“诗情画意”和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
(讲述、感悟、比较、知识迁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教科书、粉笔、图片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情境导入教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面一首诗。
一池碧水残荷侬语轻舟醉春归斯是佳期挥去千般情愁断桥残雪曲径雕檐残刻云深处独听竹鸣风啸谁会凭栏意请学生谈谈自己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导入课题“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导入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园林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
)三、讲授新课(一)讲授中国园林的历史、地位及三大要素:1.山水地形。
2.花草树木。
3.园路建筑。
请一些去过苏州园林的学生说说自己对苏州园林的感受: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和假山。
教师总结:将自然与人工制造的山石、池溪及花木、建筑等融为一体的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
它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并对欧洲的园林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现在学生经常有机会外出游玩,常常是走马观花,以好看不好看、好玩不好玩来评价公园,对传统造园理念和精心设计缺乏理解。
我们江苏有苏州园林这样的资源,欣赏往往停留在外在的形象。
所以对园林的分析我首先从学生掌握的开始,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和它在世界造园史上的地位。
)(二)中国园林的特点。
1.展示中国园林和欧洲园林的典型图片,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中国园林的特点。
与追求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队列,显示人工力量的欧洲园林风格园林相比,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反应就是很“自然”。
教师讲述中国园林的第一大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
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
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
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现代西方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意识到掠夺性开发的后患,提倡环保意识,回归自然。
但在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中,在中国园林艺术中,中国古代人早就有这方面的认识了。
(与空洞的讲解相比,我采用比较法,将中国园林和欧洲园林得典型图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国园林和“自然”,顺其自然就导入到“宛自天开”这个特点。
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2.从《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导入中国园林的第二大特点: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为达到这一目的。
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
中国艺术讲究触类旁通,诗文与绘画往往互为表里。
古代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之体现绘画意趣,同时也蕴涵着诗的情调──诗情画意。
这景、情、意三者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
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
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
例: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一处建筑物上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
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后者出自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
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
(红楼梦是学生高一年级的选读书目,学生对其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此内容对于导入“诗情画意”这个特点也是顺理成章,而且对理解中国造园理念很有帮助。
也扩大了美术的文化情境。
讲解时以点带面,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阐述。
)3.从我小时候第一次游玩苏州园林的经历说起,提出悬念:苏州园林并不大,为什么我会迷路呢?导出中国园林的第三大特点: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
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
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1.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
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手法。
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
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
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
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2.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
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