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校甄华

合集下载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一定会为剧中男主角“李云龙”作战的那股“疯”劲而动容。

殊不知,作为“李云龙”原型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的经历,其实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

这位开国中将曾因故被降为大校,后被逐出军队下放到地方农场,多年后又重返军队,他的最后一任职务定格为正军级――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

15岁从军,16岁任连长。

先后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副师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团长、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还是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或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前线,王近山都以善打硬仗、恶仗而勇冠三军,独树一帜,屡建奇功,所向无敌。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军事科学院出版关于回忆王近山将军的文集,邓小平提了4个字:“一代战将”;江泽民题词:“杰出的战将,人民的功臣”;杨尚昆题词:“王近山同志英勇善战,战功卓著”;李先念题词:“人民的战将王近山”。

智勇双全,歼灭日军观战团和共和国的许多将军一样,王近山也是贫苦家庭出身,在革命队伍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

他中等身材、面孔白晰,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极为和善的眼睛,嘴角常常挂着微笑,讲起话来一句一顿,口齿清晰。

就是这样一位白面书生似的将军,却有着一个与他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外号――“王疯子”。

他喜欢骑着高头大马勇往直前,在枪林弹雨中谈笑点兵,打起仗来总是身先士卒往前冲,在血火交织的战场上以“王疯子”之名勇冠三军,闻名遐迩。

1943年10月,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奉一二九师刘邓首长之命,率三八六旅第十六团从太行山回师陕北,保卫延安。

全团2000多名官兵在王近山的率领下,晓行夜宿,一路西行,很快就来到了太岳根据地边缘的临汾县韩略村一带。

前方侦察员报告韩略村村旁的公路上常有日军经过,且地势险要,非常适合打伏击。

这里走出13位新中国开国将军

这里走出13位新中国开国将军

这里走出13位新中国开国将军□文/本报记者/张瑜摄/本报记者/万重东北讲武堂。

当年学员使用的望远镜等物品。

展厅展出的军用书籍当年的军用物品复原后的学员宿舍。

东北讲武堂的著名学员复原后的教室核心提示在沈阳大东区珠林路25号,坐落着东北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校——东北讲武堂。

百余年前,一批批意气风发的东北军官在这里受训,接受着当时东北区域最先进的军事教育。

当时,东北讲武堂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称为中国四大军校。

5月18日,东北讲武堂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里曾是奉军军官的摇篮1907年9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遵照清政府兵部奏定在奉天设立了东北讲武堂,后辛亥革命爆发,办学中断。

1919年,时任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重办东北讲武堂,旨在使其成为奉、吉、黑三省各地驻军中下级军官“研究讲武之所”,分步、骑、炮、工、辎五科,并聘请北京陆大、保定军官学校及日本士官学校出身的优秀军官担任教官,东北讲武堂逐渐发展壮大。

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将东北讲武堂迁到东大营办学,还成立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热河分校,又将航空班、步兵研究班、炮兵研究班、军需研究班、宪兵教练处、高等军学研究班并入东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进入鼎盛时期。

从事东北讲武堂研究的辽宁大学副教授王铁军告诉记者,从1919年到1931年,在张作霖和张学良主政东北期间,东北讲武堂成为张氏父子重要的军官培训基地,共办了11期,为东北军储备了大量的军事人才。

当时,东北军的各级军官,上至总司令张学良,下至连长、排长,大部分都毕业于东北讲武堂,这里成了奉军军官的摇篮,对提高东北军战斗力、促进东北军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2年,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办到第三期时,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当时,张作霖领导的奉军官兵大都亦兵亦匪,军事素质较差,缺乏正规训练的官兵一上战场就像一盘散沙,原本装备上领先的奉军溃不成军。

损兵折将的张作霖深刻反思和检讨,意识到凭借以前的哥们义气根本无法满足正规作战的需要,下定决心加大军事教育力度。

大校营长岳振华,开国元帅排队轮流敬酒,全营官兵吃烤鸭吃到腻

大校营长岳振华,开国元帅排队轮流敬酒,全营官兵吃烤鸭吃到腻

⼤校营长岳振华,开国元帅排队轮流敬酒,全营官兵吃烤鸭吃到腻如果您看过刚刚打破我国票房记录的电影《长津湖》,那么电影中有这样⼀个场景⼀定令您印象深刻:志愿军专列开往朝鲜的路上,时不时会受到美军飞机的⼲扰,敌⼈的侦察机给我们的部队带来了巨⼤威慑,甚⾄有很多战⼠们被炸⾝亡,令⼈痛⼼!电影来源于现实,这充分说明了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

所以,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国对于防空领域极为重视,各⽅资源协调⼤⼒发展空军,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国防空军的⼀⼤批优秀⼈才,成为了我国空军的⾻⼲⼒量。

其中有这样⼀位军官,凭借在地空导弹⽅⾯做出的突出贡献,在10年不到的时间⾥,由少校⼀步⼀步晋升为了⼤校,他的成就就连⼏位开国元帅都⼗分敬佩,⽽他的职位居然只是营长。

他的“英雄营”让⽑主席和周总理赞不绝⼝,全营的官兵享受了中央军委的特殊待遇,吃烤鸭直到吃腻才罢休。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制空权⽤⾼射炮为我军夺回制空权这位营长的名字叫岳振华,是解放军历史上第⼀位、也是迄今为⽌唯⼀⼀位⼤校营长,在我国的国⼟防空作战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

在这⾥先为⼤家普及⼀下关于军衔的知识:⼀般来说,营职⼲部的军衔⼤多都是少校或者中校,营长⼀般都是中校,上校营长已经是凤⽑麟⾓了。

⽽我们本⽂的主⼈公岳振华,他的军衔已经是⼤校,可想⽽知他的功劳。

岳振华岳振华,1925年5⽉出⽣于河北省望都县。

他的⾰命⽣涯开始很早,17岁那年就参加了⾰命,18岁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8⽉参加⼋路军,随我军获得了抗⽇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

不过,抗美援朝战争才真正改变了他的命运。

那场战争,我们是以农业国的底⼦对抗全世界最强⼤的⼯业国,美国军队的装备核武器可以⽤“武装到⽛齿”来形容,特别是他们拥有⼀⽀战⽃⼒极强的空军。

众所周知,飞机的诞⽣让战争⽴体化,不仅可以对对⽅的据点、军事设施和⾼地进⾏直接轰炸,更是可以切断对⽅的弹药和粮草补给线。

有了制空权,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正如笔者在⽂章开头时所说,电影《长津湖》真实还原了志愿军战⼠在朝鲜战场上被对⽅飞机牵着⿐⼦⾛的经历。

开国将军的不朽传奇

开国将军的不朽传奇

开国将军的不朽传奇作者:来源:《小星星·阅读100分(低年级)》2015年第08期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抗战期间,无数江西儿女参加革命战争,涌现了325位开国将军,赣州市的兴国县更被称为“将军县”。

今天,就跟星星姐姐一起聆听几位开国将军的传奇故事吧!“娃娃司令”肖华将军1938年,肖华亲自赴惠民县城,与反共顽固派沈鸿烈谈判。

沈鸿烈听说肖华不过是22岁的“娃娃司令”,十分轻视。

肖华离城30里,沈鸿烈就派兵列阵示威,企图吓跑肖华。

肖华进城后,他又避而不见,打算气走肖华。

肖华胸有成竹,不见长官见群众,进城后立即散发《给惠民各界慰问信》,到医院慰问伤兵,到学校演讲,“娃娃司令”的风采令惠民各界倾倒。

沈鸿烈慌忙安排会见,一番唇枪舌剑后,双方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协议。

“娃娃司令”吓倒了“老狐狸”,太令人佩服了!张英辉将军草席歼敌1939年10月中旬,张英辉带领部队包围了驻扎在半山腰上的日本鬼子。

鬼子急忙龟缩到营房里。

看到被敌人丢了一地的草席、麦秸(jiē),张英辉顿时有了主意。

他让战士们把草席收集起来,卷上麦秸捆好,点着火以后滚到墙根下,立刻把房子点着了。

敌人被烧得屁滚尿流,争先恐后地从屋里跑出来。

张英辉一声令下,仅用两个多小时就结束了战斗。

哈哈,这一仗打得真痛快呀!陈远波将军深入虎穴鬼子下令悬赏捉拿陈远波,伪(wěi)军抓了一个有些像陈远波的农民充数。

陈远波知道后,立马化装成“太君”,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十几名化装的战士大摇大摆进了鬼子据点。

守门的日伪军蒙在鼓里,还向他举手行礼。

陈远波骑着马来到照相馆,脱下“狼皮”,照了个相,并要照相馆老板把相片洗印好,送给鬼子,告诉他们这才是真正的陈远波,下次抓人别抓错了,然后又威风凛(lǐn)凛地出城去了。

第二天,鬼子收到相片,气得大骂伪军大队长。

伪军大队长只好把抓来充数的农民放了。

陈远波将军把鬼子好好戏弄了一番,太过瘾啦!独臂将军彭清云彭清云是有名的神枪手。

在大军区军政主官岗位上的开国校官

在大军区军政主官岗位上的开国校官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早期的解放军六大军区,还是后来的十三及十一个大军区,军政主官大都是由开国将帅担任。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国校官才开始走上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岗位。

据统计,1955年解放军首次授衔的开国校官(本文所指的开国校官仅指在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首次授衔被授予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军衔的军官,不含1955年以后晋衔的校官)总计有34643人(本文的开国校官总数及下文开国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的人数均为1956年9月统计)。

在数以万计的开国校官中,只有王猛、刘振华、万海峰、傅奎清、杨白冰、李宣化、周衣冰、刘存智、赵先顺、朱敦法、张仲先、迟浩田、刘安元等13人担任过大军区军政主官(含大军区代司令员),殊为不易。

担任过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开国大校:王猛、刘振华、万海峰在1266名开国大校中,担任过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开国大校有3人,即王猛、刘振华、万海峰。

他们担任的都是大军区政治委员。

其中,王猛、刘振华在1964年被晋升为少将军衔,从广义上讲也是开国将军。

不过,由于他们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因此也属于本文叙述的开国校官范畴。

第一个担任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开国大校是王猛。

王猛,1920年5月生,河北盐山人,1937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部队营部文书、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代理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6军师政治部主任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王猛历任解放军第16军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解放军第二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38军副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时任解放军第二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

1964年4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6年12月,王猛任解放军第38军政治委员。

1967年初,第38军奉命从吉林通化换防到河北,担负保定地区的“支左”任务。

小度写范文[开国大校白斌]开国大校陈瑛模板

小度写范文[开国大校白斌]开国大校陈瑛模板

[开国大校白斌]开国大校陈瑛河北籍传奇将领白斌核基地第二任司令员白斌将军是我们核基地第二任司令员。

他是正值文革时期的1969年担任54军副军长兼重庆市革委副主任时出任司令员的。

白斌将军1921年9月出生,河北省安新县南冯乡东白庄人。

也是一位“三八式”老革命。

他解放前曾任四野师参谋长,是沙场百战的猛将。

1962年参与指挥了对印度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白斌司令在动身到核基地任职前受到了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林副统帅接见。

白司令到任后,在司令部同志们的印象中,他也是位非常能干、很有本事的指挥员,年富力强才干出众。

从69年首次地下核试验开始,基地连续又成功的进行了数次新型空爆核试验任务,使我国的核武事业又得到了重要发展。

核试验场区柏油公路就是他任职期间修建的。

“9.13”事件后,白斌司令曾到北京接受停职审查。

1975年调任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后历任济南军区内长山要塞区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

白斌将军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7年离职休养。

1988年7月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1990年11月7日在济南逝世,终年69岁。

原行政10级。

白斌将军核基地轶事一个8023老兵的回忆——《我与一号首长的君子协定》1969年初,54军副军长白斌接替张蕴钰司令,成为基地一号首长。

21基地比野战军复杂的多,各军种兵种均有,团以上的科研单位较多,战斗部队很少,白司令为熟悉部队熟悉干部,很长一段时间深入基层,1969年9月20日,第十次核实验的序幕将要拉开,白司令首次参预和指挥核实验,他非常想亲眼看一看模拟航弹是怎样投掷的。

就是这天上午我到与连队10米之隔的前直机关送材料,看到穿着新军装的很多首长站在连部左侧的山岗上向爆心方向观望,我进前一看,原来是国防科委的主任王秉章及随行人员。

我看到投弹飞机已从我们上空飞过,拖着降落伞的模拟氢弹半自由落体向下落,这时我已回到连部,电话铃急促地响起来,我急忙拿起话筒,是担任投弹区戒严任务的机枪班副班长雷吉伟同志声音,从电话里听到他非常紧张,汇报前言不搭后语的说,白——白司令员——闯入戒严区,氢弹落在他的吉普车前10米,溅起来的石头把吉普车蓬顶击穿了,白司令不知是否负伤……没等雷吉伟说完,我就不由自主的骂了句“熊兵”怎么不鸣枪示警!枪是烧火棍吗?雷吉伟回答,来不及、拦不住,他说他是司令员,车一打方向就过去了,我们刚想鸣枪示警,可飞机在头上盘旋,怕伤了飞机出大事……我说:如果司令员砸死了你们都要上军事法庭。

开国大校张少华

开国大校张少华

开国大校张少华
张少华是山东掖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
年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在掖县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预备大队、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二十一旅、中共胶东区党委军事部、胶东抗日游击第三军区、山东纵队第五支队、胶东军区从事政治工作,参加了苏村店子、过龙山、析格庄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胶东军区前方(华东十三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胶东军区烟台独立团副政委、政委,烟台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华东警备第五旅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胶高、海阳、太平顶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国防科委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政委、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常务委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张少华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张少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我的第一次授衔经历

我的第一次授衔经历

我的第一次授衔经历
徐平
【期刊名称】《军事史林》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 我是1983年从河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总后勤部军需生产管理部的.参军之前,就听说部队要恢复军衔制,心想这回可赶上好时候了!rn我到部队时,穿的是"一身绿、三片红".现在看来,这种军服样式还不够美观,材料也过于低廉.但在那个特殊时代,这身绿军装曾让多少男儿女儿梦寐以求!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徐平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在磨课中成长——记第一次外出上课的经历与体会
2.经历学习:语文教学的应然追寻——以特级教师李文广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为例
3.一代将星闪耀──共和国第一次授衔纪实
4.第一次夏令营经历
5.第一次夏令营经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校甄华
甄华(1908-1994),又名甄梦华,笔名甄乃力,男,汉族,中共党员,山西省平定县(今阳泉市)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山西大学第一任党支部委员,1927年4月任三晋
中学党支部书记。

1928年8月考入中国大学、1930年又考入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后改专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第一批南下抗日请愿团活动。

1933年北平大学毕业后,由县津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学习,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工作,曾任太原二战区战地总动员
委员会干事、主任,部长,军政干部四分校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政治部科长、副部长、代理部长。

1940年起,曾任
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科长、副部长、部长,冀中区党委政工部长、区党委副部长,晋察冀野战军政治部联络副部长、部长,华北二兵团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十九兵团政治部联络部部长,西北独二军政委,宁夏军区副政委。

全国解放后,曾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政委,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中科院兰州分院副院长,兰州大学副校长。

1956
年国防部授予大校军衔。

1980年2月至1981年4月出任山西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甄华同志任山西大学校长期间,1980年10月28日同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正式签订校
际协议,每年互派留学生和教师进修,他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着力建设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将学校建成花园式学。

1982年离休,1994年1月10日去世,享年86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