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表现 ppt

合集下载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简称IMT)是一种罕见的炎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偶见于成人。

该病多发生于腹腔、肺和胸膜等部位,其CT表现有一定特点,本文将对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详细分析。

1.病灶位置和形态: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常发生于肝、胰、胃、肠等内脏器官,也可侵犯腹膜后、肾上腺等部位。

肿瘤多为单发,偶可多发。

其形态多为肿块状,边界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

2.病灶大小: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灶大小不一,可从几毫米到数十厘米。

通常病灶越大,邻近结构受压、移位的可能性就越大。

3.密度表现:CT值可因组织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以软组织密度为主。

病灶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点状高密度影,代表钙化。

4.强化特点:对于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强化特点,其增强扫描常表现为早期轻、晚期明显,且呈中度均匀强化。

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明显分界。

5.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当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较大时,常可见邻近器官或结构受压、移位。

病灶位于胃或肠道旁边时,可造成胃或肠道的受压移位。

腹腔内肿瘤还可能侵犯腹膜后,导致腹水的形成。

6.病灶的侵犯和扩散情况: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具有侵犯性生长和局部浸润性生长的倾向,有时可侵犯腹壁、腹腔间隔,甚至侵犯膈肌。

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

7.复发和转移: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但复发和转移也并非没有发生的可能,因此需密切随访。

通过CT检查可以详细评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变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强化特点等,对于术前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转移瘤
• CT及MRI可见典型“牛眼征”。增强后其周边环形强化。大多数有原发 瘤病史。病灶常多发,大小不不等,边缘光整或不光整,部分有液化坏死, 囊变及出血。
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
•常伴肝叶萎缩、邻近胆管扩张、T2WI肿瘤信 号较IMT高,增强延迟强化,且内缘不规则。 CA199多升高。
鉴别诊断-肝脓肿
• 脓肿壁环形强化,一般发病急,发热,中性粒细 胞升高。不典型肝脓肿不易与IMT鉴别。另有文 献报道肝脓肿可向IMT转归,肝脓肿病灶周围巨 噬细胞聚集,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发生纤维化或透 明变,可变成炎性假瘤。
小结
• IMT在影像学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征象,其表现与病变所 处的病理过程相关。
病理
• 病理上主要分为三种组织类型: ➢粘液样/血管型:以粘液、血管、炎症区域为主。 ➢丰富梭形细胞型:形细胞夹杂炎性细胞,类似 纤维组织细胞瘤,当累
及胃肠道可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 ➢少细胞纤维型: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可类似瘀痕或硬化性纤维瘤,少
部分病例出现点、片状的钙化和化生骨。 • IMT一般以一种亚型为主,并兼具其他亚型的组织学结构。
• MRI增强:与CT动态增强相似。
鉴别诊断-肝细胞癌HCC
• 典型病例不难诊断,CT检查以早期强化为主要特征。三期表现 “快进快出”征象。
• 少血供型肝癌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在门脉期、延迟期始终无强 化或轻度强化,强化形式与IMT有重叠,鉴别诊断困难,但肝 癌大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阳性,T2WI上多为高信号, 形态多为圆形,而肝脏炎性假瘤T2WI可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形 态可为不规则形。
临床表现
• 常见于中年男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出 现低热、腹痛、胆管阻塞,以及与闭塞性静脉炎 有关的门静脉高压等,肿瘤指标阴性。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PPT课件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PPT课件
侯马市人民医院病理科
病例2 病理号:9136
2016-7-1
简要病史
• 患者陈XX,女,53岁,下腹部隐痛不适伴 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排便疼痛、大 便不成形)6个月。
• 肠镜:直肠粘膜下隆起性质待查。 • 超声内镜:瘤体起源于肠壁固有肌层,考
虑间质瘤可能。
• 大体检查:大肠粘膜下见一灰白色肿物, 大小为4x4x3cm,切面灰白色,质较硬, 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
• 5.位于肠系膜、大网膜或腹膜后的胃肠道间 质瘤瘤细胞表达CD34和CD117。
SUCCESS
THANK YOU

病理诊断:
直肠粘膜下结节型炎性肌纤维母 细胞瘤(潜在恶性)
• 病理讨论:
鉴别诊断:
• 1.炎症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多发于成年 人,好发于腹膜后。由畸形的多形性细胞 组成,有时瘤细胞可被大量的黄色瘤细胞 和炎症细胞所掩盖。
• 2.胃肠道炎性纤维性息肉:体积较小,且多 位于粘膜浅表,或呈息肉状,或为溃疡性 病变。背景常呈粘液样,含有较多增生的 血管,炎性细胞成分较杂,以嗜酸性粒细 胞多见。
• 3.硬化性肠系膜炎/后腹膜盆腔炎:多见于 老年人。病变周围不清,附近常带有正常 组织。主要由增生的纤维组织组成,间质 硬化比较明显,可见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症 细胞浸润。
• 4.平滑肌肉瘤:瘤细胞丰富,异型性明显, 核常呈雪茄样,核分裂像多见,并可见病 理性核分裂。瘤细胞常呈长的束状排列, 间质内一般不含大量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 浸润灶。

CK(部分+)
CK(部分+)
CK20(-)
SUCCESS
THANK YOU

CDX-2(- )
Villin(- )

【医学PPT课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医学PPT课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诊 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主要由分 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有大量 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少见肿瘤
WHO将其归类为典型的、罕见的、中间型的、具 有生物学潜能的纤维母细胞瘤
少细胞纤维型:细胞稀少,由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可类 似瘢痕或硬化性纤维瘤,少部分可见钙化灶
影像表现
大小不一 形态不规则,可分叶 多为单发 边界清或不清
病变较小时密度多均匀,病 变增大后密度欠均匀,CT上 呈等或稍低密度
病灶可为囊实性或囊性肿瘤 ,是由于肿瘤增大后坏死出 血囊变所致,其内成分是大 量纤维黏液变性
平滑肌肉瘤
女性,48岁
主诉:发现下腹部肿块3月余
男,55岁 侵袭性纤维瘤术后
发现腹腔肿物2周余 51y,女 淋巴瘤
上腹疼痛1周
男,67y
福建省人民医院2014-08-212行超示:左上腹低回声团 块(MT?)
2014-8-23ct
手术记录
T2WI序列上信号强度与肿 瘤所含胶原纤维有关,富含 胶原纤维越多,信号越低
IMT瘤体中心部胶原化类似 瘢痕的表现,故表现为低密 度/信号
强化特点
渐进性强剂在瘤体内纤维组织 血管外积聚
明显强化,血供丰富:对照病理肿瘤有大量毛细 血管增生,间质内大量炎细胞弥漫浸润,导致肿 块内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所致;肿块富含血管及炎 性肉芽肿,多为显著强化
病因
病因不明 可能与EB病毒、HPV病毒和IL-6感染有关 部分病例发生于手术、创伤或炎症以后
流行病学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男女发病率无差异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肺,肺外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FIPT)是一种罕见的炎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腹部肌肉区域,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本文将对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

一、常见临床症状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和不适,有时会伴随着疼痛。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在进行CT检查之前,医生一般会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初步诊断。

二、CT表现特点1. 肿瘤部位: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通常位于腹部肌肉区域,如腹直肌、腹外斜肌等处。

在CT扫描中,可见肿瘤呈不规则形状,多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分界。

2. 肿瘤密度:在CT平扫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密度多呈不均匀性,其内部可能含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和囊变等。

在增强扫描中,肿瘤呈轻至中等程度的强化,部分病例可呈环状或斑点状强化。

3. 淋巴结肿大:在少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中,CT检查可显示局部淋巴结肿大的表现,这提示肿瘤可能已经累及淋巴系统。

4. 邻近器官受压: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生长可能会对邻近的器官产生压迫,导致受压器官受到挤压移位。

在CT扫描中,可见到受压器官的位置发生改变。

5. 肿瘤侵犯:部分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可能会侵犯邻近的脏器和血管,导致局部器官受压、受损等表现。

在CT检查中,这些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的表现。

三、诊断注意事项在进行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临床症状:CT检查只是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在进行检查之前,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综合分析。

2. 动态增强扫描:针对疑似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建议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以观察肿瘤的强化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与其他疾病鉴别:在CT检查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表现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如腹壁肌肉瘤、腹直肌腱鞘囊肿等,需要与之进行鉴别诊断。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是一种由梭形的肌纤维母细胞(成纤维细胞)组成,伴随浆细胞、淋巴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肿瘤。

它主要发生于儿童、年轻人。

女性稍多。

IMT可累及全身软组织和器官,其中肺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

而在肺外,上呼吸道占11%,头颈部不足5%。

此外,IMT 不仅能在软组中发生,也能在骨组织发生,比如颌骨。

首先在1939年,Brunn将其称为炎性假瘤。

之后,Umiker和Iverson首先将它定义为一种肿瘤。

1988年,Scott等人将其命名为IMT。

1994年,WHO把IMT作为一种交界性的软组织肿瘤,认为该肿瘤由梭形的肌纤维母细胞及大量的炎性细胞(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组成。

此外,IMT的同义词还有:浆细胞肉芽肿,炎性肌纤维组织细胞增生症,网膜-肠系膜黏液错构瘤,炎性纤维肉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根据发生部位不同,IMT的临床症状也各异。

肺IMT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腹部IMT可能表现为肠梗阻症状。

约1/3患者出现临床症状。

而发生于颌骨的IMT,可表现为颌骨无痛性肿胀。

影像上,IMT表现为破坏性、占位性病变。

CT显示IMT可以破坏相邻的骨质,而发生在骨内则表现为囊性改变。

(图1 )IMT在MR 上表现为T1中等信号,T2低信号。

IMT是界限清楚的结节状肿物,无包膜,切面可呈肉质/黏液样改变。

最新的WHO将其组织学表型分为3种:(1)黏液背景中疏松排列的肌纤维母细胞、丰富的血管及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类似结节性筋膜炎;(图2)(2)致密的丛状排列的梭形细胞,伴随不同程度的黏液或胶原区域,以及明显的炎细胞浸润(弥漫分布或少量的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类似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瘤病;(图3)(3)瘢痕样的增生(盘状的少细胞性胶原)伴散在的浆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F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混杂肿瘤,起源于肌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组织细胞。

这种瘤可以发生在全身不同部位,其中腹部是最常见的部位。

CT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IFP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因为CT展现较为精准的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本文旨在分析IFP的CT表现。

1. IFP的表现形式IFP在腹部的发现率较高,在临床上,腹痛和腹部包块是IFP的两个常见症状。

IFP通常为单个良性肿瘤,呈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大小不等,最大可超过20cm。

然而,IFP也可能呈现为多个小的肿块,或者表现为散布在腹腔中的多发性病变。

2. IFP的位置IFP主要分布于腹膜后和腹腔内的不同位置,包括肝、胰腺、胃肠道、肾脏、横膈、腹膜后、腹腔壁和盆腔等。

IFP在不同位置的CT表现可能各不相同。

3. IFP的CT特点(1)肿瘤形态IFP通常表现为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

一些较大的病例可能有分叶状或鸟巢状的结构。

(2)密度特征IFP通常是低密度,但是在病变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密度变化。

一些部位的IFP可能呈现为均匀致密的区域,而在其他部位可能呈现为低密度区域和高密度区域的混合表现。

均质性的IFP与脂肪密度、水密度相似,而异质性的IFP可能与炎症、肿瘤和出血相似。

(3)强化特点IFP在强化后显示较好的强化特点,但在不同的病变部位表现不同。

一些IFP在增强后表现为均匀强化,而在其他位置可能呈现为斑块状的强化。

强化程度常依肿瘤的组成和病变部位而异。

(4)周围结构的关系IFP通常是边界清晰的,其周围结构受肿瘤大小、位置和生长方向的影响而不同。

当IFP位于器官表面时,常常与器官的边缘之间仅有一层薄薄的纤维组织隔离,而当其位于腹腔或腹膜后时,通常与周围脏器有一定的分界。

IFP常常附着或压迫周围结构,依据其囊变性或出血和肿瘤的分化程度,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可不明显。

4.小结IFP的CT表现可以通过其形态、密度、强化和周围结构的关系来进一步划分和诊断。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精品PPT课件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精品PPT课件
鞘瘤。 2、腰4-骶1椎体内斑片状及腰5/骶1椎间盘点状T1增
强信号,多考虑肿瘤所累。
手术记录 :
• 肿瘤位于椎管腹侧面,呈长柱状,附着于 脊神经、硬脊膜,与硬膜粘连紧密。
病理
光镜下:纤维脂肪组织间大量慢性炎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可见 钙化灶,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
病理诊断:
(腰4-骶1)淋巴组织增生显著, 免疫组化提示增生为混 合性,结合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考虑: 1、浆细胞性肉芽肿(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2、建议做基因重排(IgⅡ,TCR)确定是否有克 隆增生,以排除淋巴造血肿瘤可能性;(病历无记录) 3、请密切观察及复查。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12
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炎性肌纤维• 患者2月前休息时出现腰痛,针刺样,曾以
腰椎间盘突出牵引及口服药物治疗,有所 缓解,10天前加重。
+C
+C
MRI示
• 腰4-骶1椎体水平椎管内见囊性T1增强高信号,其内见低信 号。病灶沿骶孔及椎间孔伸展。
• 腰4-骶1椎体内见T1增强斑片状高信号。 • 腰5/骶1椎间盘见点状T1增强高信号。 • 诊断:1、腰4-骶1椎体水平椎管内囊实性占位,多考虑神经
浆细胞性肉芽肿(PC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大体观:肿物均与周围结构粘连,形态不规则,切 面呈灰白或灰黄色囊实性,局部区域呈结节状胶冻 粘液样,偶见坏死组织,未见出血区,肿块整体质 嫩。 镜检:肥胖的肌成纤维母细胞片状、成团结节状或 束带编织状散在分布。在间质粘液样水肿或胶原基 质化区域背景下,梭形瘤细胞均未见明显核分裂象 及异型性,大量炎细胞与其交错分布,如:浆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另有少许镜下可见 丰富的新生薄壁毛细血管。部分肿瘤局部区域出现 砂砾样或粗大钙化
-
11
男,55岁,因“黑便3天”入院检查。a)上腹部横轴面CT平扫示胃窦部一大小约 56mm×46mm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中心可见低密度灶,另 见小条状钙化灶;b)横轴面CT增强动脉期示病灶边缘明显花环状强化;c)横 轴面CT增强静脉期示对比剂持续填充,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d)未经治疗, 第二年横轴面CT平扫示病灶的大小、密度、形态均较前无明显变化
-
2
• CT图像上胸部IMT以实性密度为主,腹盆腔IMT则表现为 比例不同囊实性混杂密度,囊实性成分占比与肿瘤大小无 关。部分病灶内见点、细条或团块状钙化。所有病灶均未 见出血及脂肪密度。腹盆腔肿瘤MRI整体上信号不均匀
-
3
• 增强扫描后肺部肿瘤CT值可由35 HU增至70 HU。腹盆腔 肿瘤动脉期瘤体表面呈花环样强化,内部囊实区不强化或 轻度片絮状、团块样强化;静脉期强化范围、程度明显扩 大、提高,接近同层同期主动脉腔内密度。胃窦及胆囊壁 IMT在动脉期即呈现出明显不均匀强化。所有MR图像上 亦表现为不均性、渐进性、持续强化的特点
-
5
免疫组化检查:所有肿瘤Ki一67均阳性表达,但细 胞比例低于10%;ALK及平滑肌机动蛋白(SMA)染 色阳性率分别为87.5%、93.8%;波形蛋白(Vimen— tin)、Desmin、Calponin、S一100部分阳性;Dog一1、 CD34、CK、CDll7均阴性表达。
-
6
IMT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且多表现为良性生物学行为,常被误认为是与局部慢性炎症 相关的非特异性瘤样病变。2013年WHo将IMC明确定义为间叶组织来源的真性肿瘤。 文献报道该病与EB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机体损伤后局部修复异常、激素治疗 或放化疗等有关。IMT常为单发病变,少数位于腹腔者可呈多灶性生长。由于IMT属 中间型肿瘤,临床需审慎甄别具有侵袭性的病变以便及时治疗。
-
9
影像鉴别:
腹盆腔肿瘤边缘局部脂肪间隙密度增高,邻近腹膜及肠壁有增厚、粘连;胸膜下者表现 为幕状或刀切状与胸膜相贴。术中证实IMT与周围组织结构紧密难分离,该表现和IMT瘤 内的炎性渗出、浸润密切相关,可作为IMT的特征性征象之一,与边界清楚的良性肿瘤或 周围型肺癌的胸膜凹陷征相鉴别。
CT上IMT瘤内的囊性水样低密度灶多呈不均匀延迟强化,实质上为病灶的粘液胶原化组 织成分。有医生认为这是由于对比剂通过IMT瘤体内不成熟的新生肿瘤血管渗入间质,被 血管外的大量纤维间隔阻挡、蓄积,从而使病灶整体呈延迟强化持续上升型。IMT多为惰 性生长肿瘤,发生营养不良性坏死的机率更低。延迟强化模式及低坏死率的特征可与以大 片坏死囊变为主、进展迅速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
12
-
13-14源自-15-16
男,43岁,因“右下腹包块进行性增大”入院。a)下腹部横轴面CT平扫示右下腹一 大小约112mm×80mm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周围脂肪间隙 内少量粟粒性结节和微结节灶,病灶与邻近肠管分界不清,周围肠管增厚、粘连; b)横轴面CT动脉期示病灶呈片絮状轻度强化; c)横轴面CT静脉期示病灶持续不均匀明显强化,周围结节灶强化方式与主病灶同步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公安县中医院
-
1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 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生物学谱系广泛、慢 性炎症细胞为背景的、以梭形细胞增生为主的问 叶源性肿瘤。IMT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人群的任何 部位,易被误诊和漏诊。研究指出该病影像表现 具有特征性,但是否与其病理分型、预后相关, 尚不明确。
-
7
IMT分为三种亚型[ I型粘液/血管密集型,成束状分布的梭形肌纤维 母细胞置于大量不成熟新生血管及粘液变性的问质组织中,伴有不等 量炎性细胞; Ⅱ型梭形细胞丰富型,视野内以紧密成团的梭形细胞为主,散在少量 炎性细胞; Ⅲ型少细胞纤维型,好发于四肢软组织内,呈大片板形胶原纤维夹杂 少许瘤细胞改变,局部可存在钙化或骨化。 IMT的侵袭转移能力及复发率与瘤内梭形细胞核分裂相及异型性密切 相关,与瘤细胞数目比例(即病理亚型)无关。分裂异型的瘤细胞越少 ,则临床更多表现为良性生物学行为。若瘤内梭形细胞核异型性多, 易误诊为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若瘤内炎性细胞数目异常增 多,则易与淋巴瘤混淆
-
8
治疗与预后 IMT人群约5%出现转移,25%出现复发象。IMT的复发转移可能与病灶无法被完全切 除、累及浸润相邻重要器官、瘤细胞表达TP53等有关。尽管有学者指出经抗 炎或激素治疗可使病灶缩小甚至消失,手术切除仍为临床首选最佳干预手段,术后一 般无需再行放化疗巩固治疗。 IMT在临床上少见但具有潜在恶性,细针穿刺病理活检易误漏诊。但cT能精准显示病灶 的血供及解剖结构特征;MRI有助于评价病灶组成成分及预判病理分型。二者结合有利 于提高良恶性倾向诊断的符合率,使IMT患者术前评估、治疗及随访方案的制定更 加合理化。
-
10
瘤内各组织学成分的多少影响着MRI信号强度的表达。病灶在T1WI上为不均匀低 信号,在T2WI上则为等、稍高及高信号,瘤内间质水肿及粘液胶原变性所占比例 越多信号越高,梭形细胞所占比例越多信号越低。
有人指出IMT多见血管穿行或漂浮征,表现为增强扫描时瘤灶内可见少量明显强化 的迂曲血管样影。部分病灶动脉期呈花环样强化,均由邻近动脉分支供血,如肝固 有动脉、胃十二指肠、髂内动脉等。供血宿主动脉多包绕在瘤体表面,极少数被瘤 体包埋、截断,亦未见淋巴结转移及静脉内瘤栓。结合镜下病理发现,该征象是瘤 内束带状分布的新生肿瘤血管与壁周的大量炎性细胞协同潴留对比剂所致,而非肿 瘤细胞包埋浸润了原宿主血管引起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