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MSCT和MRI诊断
眼部肿瘤的CT治疗及诊断深入培训ppt

第十七页,共五十八页。
鉴别 诊断 (Bie)
1.视神经胶质瘤:胶质瘤内的钙化比脑膜瘤少;CT 平扫时视神经胶质瘤密度较脑膜瘤低.增强亦不如 脑膜瘤明显,且增强后无视神经鞘膜强化及“轨道 征”。
2.视神经炎:多见于年青人,约15%-20%的患者 有多发性硬(Ying)化。一般表现为视神经增粗,无明 显肿块征象,增强后视神经明显强化。其一般发生 较快,消失也较快。
第十三页,共五十八页。
脉络(Luo)膜血管瘤
属于良性、血管错构瘤性病变,大多数为海绵状血 管瘤,临床病理上,可分为孤立性和弥漫(Man)性两 类:①孤立性多发生于后极部,界限清楚,多发生 于20-50岁之间,常伴发视网膜脱离。②弥漫性 无明显分界,表现为后极部脉络膜弥漫性增厚,此 类血管瘤易引起广泛的视网膜脱离,较少见,多见 于10岁以下儿童,通常伴有脑颜面部血管瘤病。
临床表现与肿瘤位置和体积有密(Mi)切关系.
第七页,共五十八页。
CT表 现: (Biao)
虹膜、睫状体黑色素瘤一般较小在CT上很难显示. 脉络膜黑色素瘤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的实性肿块, 增强后肿块轻或中度强化.典(Dian)型者呈蘑菇状,基 底宽,颈细.继发的视网膜脱离常表现为半月形的 略高密度影,增强后无强化.
③ 眼眶转移瘤:50%的转移瘤具有明确的原发恶 性肿瘤病史,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局部眶壁骨 质破坏。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八页。
眼(Yan)眶海绵状血管瘤
是成人眶内最常见的良性肿(Zhong)瘤,发展缓慢, 大多发生于20-40岁。其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 眼球突出。
CT表现:大多(约83%)位于肌锥内,其次位于肌 锥外。一般为单个肿瘤,少数可有多个病灶。肿 瘤呈圆形或椭圆形,部分肿瘤有分叶.边界清楚, 与眼外肌等密度,少数肿瘤内可有钙化。增强扫 描见肿瘤呈缓慢进行性强化,此为特征性表现。 一般不累及眼球和视神经。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CT诊断要点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CT诊断要点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在CT影像上的诊断要点。
方法对本院84例患者进行薄层CT平扫,观察患儿眼球内肿块的大小、范围及钙化程度、侵犯范围。
结果视网膜母细胞瘤平扫示眼球内实质性肿块,密度均匀致密,同时伴有斑片状或点状钙化,此为特征性表现。
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眼球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此病最关键之处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定性,以减少误诊和不必要的眼球摘除术,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
标签:视网膜母细胞瘤;CT薄层平扫;钙化;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眼球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视网膜,组织学上大多属于未分化型。
其生长方式可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肿瘤有钙化倾向,发生率在96%以上[1]。
临床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有的出生后不久即被发现,偶见于成年人,主要表现为“白瞳症”、视力下降、失明等,少数患儿可因斜视和眼球震颤而就诊[2]。
十余年来笔者搜集了较多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现讨论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本院1998年1月~2010年6月有完整病史资料的视网膜母细胞瘤84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9例;5岁以下儿童80例,成人4例;年龄最小为2个月,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经过随访,80例儿童患者中已有23例发生颅内侵犯,占28.75%;11例行眼球摘除术,占13.75%;5例患儿放弃手术,6例患儿已经死亡。
1.2 方法因MRI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不如CT敏感,本院临床怀疑此类疾病时一般都采用CT平扫。
CT机型号为GE.Prospeed.FI,扫描设定层厚、层距均为2 mm,扫描时间1 s,患儿大多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扫描。
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儿童,所以常规采用轴位螺扫,较少采用冠扫及增强扫描。
2 结果84例患者中,除4例成人行增强扫描外,其余80例患儿全部采用CT平扫和B超检查。
跟踪随访,75例患儿采取手术治疗,均经病理证实。
视网膜母细胞瘤早期仅显示局限性视网膜增厚,但患儿就诊时CT已显示眼球内实质性肿块,大多起自眼后部眼环内缘,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眼部CT和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7.09.004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61527807);北京市医 管局“使命”人才计划(SML20150101);北京学者项目[京人社专家 发(2015)160 号] 通信作者:王振常,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 射科,Email:cjr.wzhch@
眼部影像检查方案
一、眼部 CT 扫描方案[1-4] 1. 容积数据采集:(1)推荐机型:建议使用探 测 器 空 间 分 辨 率 较 高 的 CT 扫 描 仪 。(2)扫 描 基 线:仰卧位,平行于听眶下线。(3)扫描范围:包全 眼眶和病变。(4)扫描参数:管电压 100~120 kV, 电流 50~200 mAs,可根据不同机型的低剂量模 式(如 预 设 噪 声 指 数 等)自 行 调 整 ,采 集 层 厚 ≤ 1.25 mm。儿童参照儿童低剂量要求确定扫描方 案 。(5)重 组 算 法 :分 别 用 骨 算 法 和 软 组 织 算 法 。 矩 阵 ≥512×512。 骨 窗 窗 宽 3 000~4 000 HU,窗 位 500~700 HU;软组织窗窗宽 250~400 HU,窗 位 40~60 HU。(6)重 组 层 厚 、层 间 距 :用 于 后 处 理 所 需 的 原 始 图 像 ,重 组 采 用 最 薄 层 厚 ,层 间 距 小于重组层厚,选择合适的重组函数。(7)增强扫 描:对软组织病变应行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参 照碘对比剂使用指南(第 2 版)[5]。主要以软组织 算法重组。 2. 图像后处理:推荐采用双侧对称的多平面重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IntJMedRadiol2020Nov 鸦43穴6雪:726-730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彭一檬1张春银2吴骥2王芳3李勇1【摘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DF )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目前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
影像诊断多采用超声、X 线、CT 、MRI 及18F-FDG PET/CT 等技术,能够提供DF 的位置、大小、形状、密度、边缘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信息。
其中,DF 的MRI 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根据T 2WI 低信号及病灶边缘强化征象与一般软组织肿瘤相鉴别。
就DF 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利于提高对该病影像表现的认识。
【关键词】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R730.4文献标志码:AAdvances in imaging diagnosis of desmoplastic fibroblastomaPENG Yimeng 1,ZHANG Chunyin 2,WU Ji 2,WANGFang 3,LI Yong 1.1Department of Radiology,Suining Central Hospital,Suining 629000,China;2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cine,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3Department of Ultrasound,Suining Central Hospital【Abstract 】Desmoplastic fibroblastoma (DF)is a rare benign soft tissue tumor,the definitive diagnosis now mainlydepends on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s.Imaging diagnosis is accomplished mostly by utilizing ultrasound,X-ray,CT,MRI,18F-FDG PET/CT,and other technologies.Imaging exams can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ocation,size,shape,density,edge,and relationship with surrounding tissues of DF.The MRI manifestations of DF hav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helpful to distinguish the general soft tissue from tumors based on T 2WI low signal and lesion edge enhancement signs.We reviewed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DF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imaging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Desmoplastic fibroblastoma;Tomography,X-ray compute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ntJMedRadiol,2020,43(6):726-730作者单位:1遂宁市中心医院放射科,遂宁629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3遂宁市中心医院超声科通信作者:李勇,E-ma il:*****************DOI:10.19300/j.2020.L18036临床探究与评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desmoplasticfibroblasto ma,DF)又名胶原纤维瘤(collagenousfibroma ,CF),2013年第4版WHO 软组织与骨肿瘤将其分类为“良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1-2]。
医学影像诊断

名解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冠状扫描见肿瘤呈花生米状,为肿瘤向上生长穿过鞍隔时受其束缚所致。
白靶征:在T2WI上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成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成低信号,低信号为囊虫逐渐纤维化、机化和钙化。
黑靶征:是在T1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高信号之外,均成低信号。
直角脱髓鞘征:在多发性硬化中,横断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矢状面呈条状,可垂直于侧脑室这种征象称直角脱髓鞘征。
横s征:右上叶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水平间裂随之上移,成凹面向下,其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故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征。
支气管袖口征:肺水肿时支气管壁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内有积液积存,使支气管环形壁影的厚度增加,称为袖口征填空或选择1 综合淋巴结肿大判断标准:>1cm为临界值>1.5cm 为病理值>2cm为恶性。
2 脂肪短T1长T2 水肿长T1长T2 钙化长T1短T2 肌肉长T1短T2 含水囊肿长T1长T2 脑白质短T1短T2 脑灰质长T1长T2 脑脊液长T1长T23 流空现象:4 脑内胶质瘤有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形少突胶质细胞瘤。
约70%的肿瘤内有点状或结节状钙化。
5 T1值规定MZ恢复到其最终平衡状态的63%所需要的时间。
TR<500msTE<30msT2值规定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其原值的37%所需要的时间。
TR>2000ms TE<30ms质子密度?????TR>2000msTE>90ms6 MRI检查有多个成像参数T1、T2、质子密度。
7 眼眶异物按吸收X线程度分:阴性异物和阳性异物。
8 出血的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急性期T1WI低信号T2WI等或略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慢性期①T1WI和T2WI表现为高信号周围一圈低信号环②T1WI和T2WI均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和低信号影③软化灶形成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低信号环。
放射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3-(4)

放射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3-(4)一、A型题1. 关于腮腺恶性肿瘤MRI的表现,不正确的是A.边界模糊的混合信号区B.多数肿瘤T1WI为稍低信号,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的混合信号,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区C.肿瘤合并淋巴结肿大D.小的恶性肿瘤边界可以清楚锐利,可与良性肿瘤合并存在E.表现具有特异性,容易与炎症病变、良性肿瘤进行鉴别答案:E[解答] 恶性程度低的肿瘤可表现为边缘清晰、密度均匀的不规则肿块,类似良性肿瘤,而良性肿瘤周边因炎性反应也可边界模糊类似恶性肿瘤。
2. 上颌窦恶性肿瘤MRI表现为A.信号不均匀B.边界不规则C.上颌窦骨壁可出现异常信号D.肿瘤可侵犯邻近结构E.以上全对答案:E[解答] 上颌窦恶性肿瘤信号强度混杂,边界亦不规则,常可导致上颌窦骨壁侵蚀、破坏,出现异常信号,肿瘤常可侵犯周围结构,使其出现异常信号。
3. 内分泌性眼病的特征性改变为A.眼外肌增粗B.可累及多条眼外肌C.眼外肌的眼球侧肌腱不增粗D.T1和T2加权像眼外肌均为低或等信号E.内直肌常受累答案:C[解答] 累及眼外肌的多种疾病均可造成眼外肌增粗,亦可累及多条眼外肌,内分泌性眼病眼外肌受累顺序为:下直肌、内直肌、上直肌、外直肌;内分泌性眼病最具有鉴别意义的表现是眼外肌的眼球侧肌腱不增粗,仍保持原有的正常形态。
4. 下列有关眼玻璃体在磁共振信号的表现,正确的是A.长T1长T2信号B.长T1短T2信号C.短T1长T2信号D.短T1短T2信号E.以上都不正确答案:A[解答] 眼玻璃体含98%以上的水分,磁共振成像检查时呈长T1长T2信号。
5. 颅骨骨瘤在MRI上的信号特点为A.T1WI等信号B.T2WI高信号C.PDWI高信号D.T2WI等信号E.T1WI无信号,大的松质骨型可见高信号答案:E[解答] 颅骨骨瘤一般在任意序列上均呈无信号,大的松质骨型由于其内有骨髓脂肪成分,故呈不同程度高信号。
6. 关于鼻咽癌的MRI诊断,错误的是A.鼻咽癌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8%以上B.绝大多数以浸润性生长为主C.肿瘤可顺肌束、神经血管束及纤维一脂肪组织界面蔓延D.C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E.少数较表浅的鼻咽癌以外生性生长为主,向鼻腔内突入答案:D[解答] A、B、C、E均为鼻咽癌的MRI表现,鼻咽癌Cd-DTPA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
韧带样型纤维瘤病CT及MRI表现及其病理对照研究

[4]高志翔,周旭峰,何莎莎等.腹壁韧带样型纤维瘤病CT和MR表现及病理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8,16(2):44-47.
病理检查显示,病灶主要由肌纤维母细胞、梭形纤维母细胞组成,直径为4-35cm,边界有模糊呈结节状的肿块。无异型性,少见核分裂。病变区域质地硬,周围为侵袭性生长的软组织结构,增生细胞呈肥胖、细长、梭形,容易复发,无远处转移。
36例患者行CT检查(平扫27例,增强扫描9例),图像显示边界模糊、低而均匀的软组织密度软组织肿块,骨骼病变有溶骨性改变、小梁形成,破坏周围血管。
24例患者行MRI检查(平扫19例,增强扫描5例),与肌肉信号比较,病灶在T1WI序列上为稍低或等混杂信号;在T2WI序列上为低或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信号,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区域内部呈片状、条索状。MRI增强扫描、CT增强扫描均无强化现象,呈浸润性生长。
3讨论
CT检查显示病灶呈不规则、分叶状的软组织肿块,边界模糊,病灶呈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周围肌肉组织呈低信号,无包膜、钙化、坏死,少见囊变、出血。骨骼病变者分为边缘型、中心型,中心型有溶骨性改变、小梁形成,边缘有骨质硬化,无骨膜反应,好发于青年男性。MRI检查DF在T1WI序列上为低信号,T2WI序列上为低或高混杂信号,可能与细胞组成、致密胶原成分有关。DF患者在MRI、CT增强扫描时,动脉期病灶主要有不均匀轻度强化现象,静脉期呈中度强化,延迟期有明显强化现象,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区域内部呈片状、条索状,符合束状排列胶原纤维特点[4]。DF患者在MRI序列上有条带影低信号区,病变中心无囊变坏死区是与恶性肿瘤鉴别的重点。
骨肉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与

骨肉瘤的CT与MRI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概述与临床资料骨肉瘤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骨肿瘤,约占骨原发恶性肿瘤的1/3。
成骨肉瘤起源于骨的未分化纤维组织。
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
原发性骨肉瘤常见于20岁以下年轻人,男女发病率比为2:1,好发于四肢长管状骨。
继发性骨肉瘤可继发于如Paget 病、骨软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以及放射后骨骼等,发病年龄晚于原发性骨肉瘤,好发于扁骨。
成骨肉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但亦有其好发部位。
原发性骨肉瘤常发生于四肢长管状的干骺端,75%发生于膝关节周围(股骨下端、胫骨和腓骨上端);9.5%发生于骨干,其中34.1%可侵犯骨骺。
骨肉瘤常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等表现,以疼痛最为常见。
开始为间断性,后持续性加剧。
侵犯软组织时患处可出现肿块,边界常不清,压痛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增高,表浅静脉怒张,邻近关节可肿胀积液。
病情发展较快,病程短。
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多在正常值的两倍以下。
继发性骨肉瘤在原有的病变基础上症状加剧,可出现局部软组织肿块、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等表现。
骨肉瘤多通过血行转移至其他部位,如肺、脊柱、骨盆等,部分可沿长骨骨干跳跃性转移。
发生于肩胛骨、骨盆的骨肉瘤可通过淋巴道转移,常转移至纵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
80%的骨肉瘤可采用术前化疗后保肢手术。
手术切除病灶时,根据病变的范围和分期尽可能避免截肢手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二)病理骨肉瘤是肿瘤细胞能直接形成肿瘤性骨样组织或骨组织的恶性肿瘤。
根据骨肉瘤细胞和组织分化方向,分为骨母细胞型、软骨母细胞型、成纤维细胞型。
①骨母细胞型成骨肉瘤,肿瘤以异型性骨母细胞为主要成分,瘤骨丰富,少有溶骨性破坏。
②软骨母细胞型,瘤组织中1/2以上呈软骨肉瘤样结构,在此基础上可化生形成骨质,但必须见到直接成类骨或瘤骨的梭形瘤细胞,以与软骨肉瘤区分。
③纤维母细胞型,瘤组织中1/2以上呈纤维肉瘤样结构,瘤细胞呈梭形,束状及紧密编织状排列,瘤细胞间有少量肿瘤性骨质或骨样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