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诊断
【医学PPT课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概述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主要由分 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有大量 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少见肿瘤
WHO将其归类为典型的、罕见的、中间型的、具 有生物学潜能的纤维母细胞瘤
少细胞纤维型:细胞稀少,由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可类 似瘢痕或硬化性纤维瘤,少部分可见钙化灶
影像表现
大小不一 形态不规则,可分叶 多为单发 边界清或不清
病变较小时密度多均匀,病 变增大后密度欠均匀,CT上 呈等或稍低密度
病灶可为囊实性或囊性肿瘤 ,是由于肿瘤增大后坏死出 血囊变所致,其内成分是大 量纤维黏液变性
平滑肌肉瘤
女性,48岁
主诉:发现下腹部肿块3月余
男,55岁 侵袭性纤维瘤术后
发现腹腔肿物2周余 51y,女 淋巴瘤
上腹疼痛1周
男,67y
福建省人民医院2014-08-212行超示:左上腹低回声团 块(MT?)
2014-8-23ct
手术记录
T2WI序列上信号强度与肿 瘤所含胶原纤维有关,富含 胶原纤维越多,信号越低
IMT瘤体中心部胶原化类似 瘢痕的表现,故表现为低密 度/信号
强化特点
渐进性强剂在瘤体内纤维组织 血管外积聚
明显强化,血供丰富:对照病理肿瘤有大量毛细 血管增生,间质内大量炎细胞弥漫浸润,导致肿 块内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所致;肿块富含血管及炎 性肉芽肿,多为显著强化
病因
病因不明 可能与EB病毒、HPV病毒和IL-6感染有关 部分病例发生于手术、创伤或炎症以后
流行病学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男女发病率无差异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肺,肺外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胸部CT表现

47
• 总之,胸部IMT表现为肺内及胸部各处软组 织的实性肿块或结节,虽然缺乏特征性的 影像表现,但CT检查结合临床资料能为本 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明确病变 部位、累及范围,初步判断其良恶性倾向, 以利于治疗及术后随访方案的制定。本病 的最后确诊仍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4
• 该肿瘤的主要成分肌纤维母细胞是介于平 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之间的一种独立细 胞类型
• 电镜证实其兼具这两型细胞的一些超微结 构特点。
• 免疫组化显示该梭形细胞具有肌源性蛋白 的表达,其中Vimentin常呈弥漫性阳性表 达,SMA和Desmin可以是灶性或弥漫性阳性 表达。
5
HE染色
免疫组化
2
• 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和病理研究证实该病 变实为一种具有局部浸润及复发潜能的真 性肿瘤,而非单纯的炎性病变,其中的梭 形肌纤维母细胞为其主要肿瘤成分。
• 肿瘤遗传学研究亦发现其具有2p23染色体 的异常和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组的 重排 ,进一步支持该病变的肿瘤性质。
3
• 2002年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 家组正式将其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 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有浆细胞和(或) 淋巴细胞浸润的一种肿瘤”,
21
肺内IMT
• 强化特点:中度到明显强化,大部分均匀,如不 均匀,多为小灶性及条纹样坏死区,与体积较大 肺癌内常出现的大片不规则坏死不同,具有一定 的鉴别意义。
22
肺内IMT鉴别诊断
• 边界较光整的周围型IMT,与肉瘤、纤维瘤、 平滑肌瘤等间叶组织来源肿瘤鉴别实为困 难,对于年轻患者,肺内边界相对光整、 体积较大的孤立性实性肿块,除了上述病 变外,还要考虑到IMT的可能。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近年来被命名的主要发生于软组织和内脏的少见间叶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其病理组织学形态复杂,诊断较为困难。
本文结合文献对4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进行临床行为、组织形态及免疫表型分析,探讨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2年4月~2006年5月间病理诊断为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例4例。
例1,女,50岁,右上腹不适,胃内发现肿物2年入院,行胃大部切除术。
例2,女,48岁,右肺上叶占位,疑为肺癌入院,行右肺上叶切除术。
例3,男,40岁,因肠梗阻入院,行一段小肠切除术。
例4,女,55岁,左上肺占位,低热10天入院,行单纯肿瘤切除术。
4例均自手术日期随访至2006年10月。
1.2 方法手术切除标本经10%甲醛固定,常规制片,HE染色,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化采用SP法,试剂购自上海长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选用的抗体为Vimentin、SMA、MSA、Desmin、CD68、S-100、CD34、CD117、Myoglobin、CK、EMA。
2 结果2.1 临床特点4例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中患者年龄为40~55岁,平均47.5岁。
发于肺部者2例、腹腔脏器2例;临床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疼痛者1例,肠梗阻1例;术前1例误诊为胃癌,1例误诊为肺癌。
4例病例术后均恢复良好,随访5~54个月,无1例复发和转移。
2.2 病理特点大体:例1,胃下部大部分切除标本中,胃后壁黏膜见一2.5cm×2.1cm×1.2cm肿物,界不清,质硬、均等,固定,未突破浆膜层,肿瘤上方黏膜缺损灶0.8cm×0.7cm;例2,右上肺叶14cm×13cm×3cm,距支气管切缘 2.0cm处肺被膜下见一3cm×2cm×2cm肿物,质中等,灰白色、灰褐色,界尚清,未浸润肺胸膜;例3,肠管一段长18cm,距一侧切缘8cm处见肿物4cm×3cm×2.5cm,肿物椭圆形,表面附有肠黏膜,切面灰红,质韧,黏液感;例4,左上肺肿物3cm×1.5cm×1.5cm,见假包膜,切面灰白,褐色,质软。
FNH,肝囊肿,肝IMT影像诊断

解剖
》第二肝门 在腔静脉沟的上端处,有肝左、中、右静 脉出肝后立即注入下腔静脉,故临床上常 称此沟上端为第二肝门。
解剖
》肝的分叶、分段 肝脏被正中裂分左、右半肝,左、右半肝又 分为四部。 左半肝分内、外两叶,右半肝分前、后两 叶 门静脉左、右支充当横裂,将四部又分为八 段
其中不包括尾状叶。 尾状叶编为Ⅰ段,它是一个自主段,因它不 依赖于4个肝门静脉蒂和3支主肝静脉。 尾状叶同时接受来自左右肝门静脉和肝动 脉的分支供血,其静脉血经肝小静脉直接回 流入下腔静脉。
临床上多见于30-50岁,症状轻微,常偶然体检发现。巨大囊肿可致肝大, 上腹部胀痛。偶有囊肿破裂出血、合并感染等并发症。
囊肿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囊壁很薄,内衬分泌液体的上皮细胞,囊内 充满澄清液体。单纯性肝囊肿和多囊肝的囊肿病理学改变相同,无法区别。
影像学表现
X线:X线检查应用价值有限。大的囊肿如行 肝动脉造影,于动脉期显示血管受压移位, 实质期可出现边缘光滑的无血管区,边缘可 显示菲薄染色的囊壁。
本病病因与肺IMT类似,可能与个人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常见与中年 男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出现低热、腹痛、胆管堵塞,以及与闭塞 性静脉炎相关的门静脉高压等。AFP、HBsAg检测阴性,肝功能多正常。
肿块直径一般在3cm以下,呈圆形、类圆形,其中可有凝固性坏死,切面 光滑,多呈黄色。组织学上表现多种多样,可见具有平滑肌细胞核成纤维细 胞特征的梭形肿瘤细胞,伴有浆细胞、淋巴细胞、泡沫样组织细胞、嗜酸性 粒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纤维基质增生。
CT表现
平扫检查显示肝实质内圆形低密度区,边缘 锐利,境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为 0~20HU。对比增强后囊肿无强化,在周围强化 的肝实质衬托下,囊肿境界更加清楚。囊壁菲薄 一般不能显示。直径小于1cm的囊肿,CT扫描可 能产生部分容积效应而容易误认为实质性占位病 变,可行3~5mm及以下的薄层扫描,并行对比 增强扫描,以更好地显示囊肿的CT特征。发现弥 漫分布的肝囊肿,应注意有无多囊肾同时存在。 囊内有出血,囊肿密度增高,CT值超过20HU。 合并感染则囊壁发生强化。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

碘对比剂(300 mgl/m1)100 ml,扫描参数同前。肺部增强扫
表现为3.0 cm不规则实性肿物,周围窦壁有骨质破坏(图
描时间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30 S,1例肺部痫变于120 S后加 4),1例增强扫描旱不均匀强化。
行延迟扫描;头颈部增强扫描时间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45 s;
浅表软组织病变:左颈根部1例。包绕左侧斜角肌;左肩
肝脏、脾脏及胆总管病变均行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扫 部1例。位于锁骨卜斜方肌前、肩胛提肌外侧脂肪间隙内;背
描时间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30 s,静脉期为65 s,延迟期 部l例。位于浅筋膜层;左前胸壁1例.与肌肉分界不清。肋骨
为180 S。 1.3图像分析所有病例数据均传送至Kodak PACS图像
楚的实性肿物,直径分别为4.5 cm和6.0 cm,不均匀强化
CT、5例采用Toshi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GE
(图3)。胆总管下端1例,表现为胆总管下端管壁结节状增
扫描参数为:120 kV.180~230 mA,显示层厚5 mm,薄层重
厚。强化程度稍低于胰腺。伴低位胆道梗阻。腹盆腔2例分别
Sciences,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ulti—slice spiral CT imaging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oma(IMT).Methods
例为边界清楚光整的圆形结
节,双期增强扫描早期无强
化。延迟后均匀强化。 腹盆部病变:肝脏1例
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为肝
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 IM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肝脏的IMT更为少见。
IMT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组织病理学概念,先前称之为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组织细胞瘤、假淋巴瘤、纤维黄瘤、假肉瘤样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浆细胞瘤、炎症性纤维肉瘤、粘液样错构瘤等[1-3],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成人软组织的假肉瘤性病变。
其首先在肺内发现,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在胃肠、腹腔、纵隔、生殖道等其他部位也有类似病变。
IMT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感染、免疫及过敏等因素有关。
通常认为是良性肿瘤且预后较好,但也有IMT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4]。
近来在大量临床和病理学观察的基础下,通过免疫组化和细胞的遗传学的协同研究, IMT 已被证明是一种真性肿瘤[5]。
WHO软组织肿瘤新分类中建议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正式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并将其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 淋巴细胞的一种肿瘤”二、影像学特点目前针对肝脏IMT的报道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方面[8],对其影像学研究报道更少[7]。
本组病例观察到的肝脏IMT的形态为实性、囊实性肿块或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
4例囊实性病灶均较大,最大直径达11.2cm,边界清晰,周边可见囊壁,内可见坏死区及间隔,坏死区CT值<10 HU,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强化,坏死区无强化;实性病灶CT值为20~30 HU,增强扫描4例呈不均匀强化,2例呈均匀强化;2例门静脉周围浸润性病灶边界不清,平扫为沿门脉血管走行的条状低密度,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晚期可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强化程度相等。
2例行MRI的病例中SE T1WI序列为低信号,T2WI为轻度高信号。
本组病例动态增强扫描有一定的规律性,肝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仍见强化。
肝脏IMT的强化特点可由其组织学特征来解释。
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征象分析

关键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诊断学;病理学;征象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68.117
本文引用格式 :刘海玲 , 刘斌 , 陶景山 , 等 . 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征象分析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68):194,201.
作者简介:刘海玲(1982-),主治医师。 通信作者 *:陶景山,副主任医师,硕士,邮箱:2573639751@。
3 讨论
3.1 IMT 的命名 IMT 包括了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生而引起的并
伴有炎症浸润的一系列疾病。 在 1939 年由 Brunn 首次观察并描述了 1 例该类肿瘤 [1]。
1.2,重 建 层 厚 5 . 0 m m ,1 2 0 k V ,6 0 ~ 1 6 0 m A 。 增 强 扫
描以 3.0 mL/s 的流速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 碘 海 醇 1 . 5 m L·k g -1,扫 描参数同前。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触 发扫描。
图 3 18F-FDG SPECT 扫描图,病灶高代谢
它 在 临 床、影 像 学 以 及 组 织 病 理 学 上 与 恶 性 肿 瘤 相 似,并 与 炎症的发生发展相关随着病例的报告而出现的不同病理表 现 使 得 它 逐 渐 被 赋 予 多 种 名 称 :纤 维 黄 色 瘤、浆 细 胞 性 肉 芽 肿、假 性 肉 瘤、淋 巴 样 错 构 瘤、粘 液 性 错 构 瘤 及 炎 性 肌 纤 维 性 组 织 增 生 等。 发 生 来 源 相 对 较 复 杂,1984 年 Spencer 提 出了肺浆细胞肉芽肿可以与纤维组织细胞瘤共同存在,随着 遗传与分子学的发展,在大量临床资料与病理学研究的基础 上,通过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技术等方面的共同探索下,越 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支持该病为一种真性肿瘤的观点 。 [2-3] WHO 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家组也在 2002 年将该 类疾病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并定义为:“由分化的 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的,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 巴细胞的一种肿瘤”,少数可以发生转移 [4]。 3.2 IMT 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误诊1例及文献复习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误诊1例及文献复习【关键字】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诊断1 病例介绍患者,男,20岁,高考体检行胸部透视发现右侧胸部占位,无明显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6.1×109/L,红细胞4.5×1012/L,血红蛋白119 g/L,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
CT图像示:右侧胸腔脊柱右前方见梭形肿块影,大小约46 mm×73 mm,密度均匀,边缘光滑,CT值约53 HU,注入碘造影剂后,肿块强化均匀,CT值约74 HU,后纵隔内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为右侧胸腔脊柱右前方占位,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
见图1、图2。
全麻下行右剖胸右上肺叶切除,肿瘤大小约7 cm×5 cm×5 cm,切开呈灰红实性,部分有坏死,境界尚清,质嫩。
术后病理为右上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
见图3。
2 讨论IM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组织学表现为由平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组成、伴程度不同的炎性细胞浸润及黏液血管样结构。
最常见于青少年或儿童,常见部位为肺部,约占肺肿瘤的0.04%~1%[1]。
本例患者为18岁男性,肿块位于右肺上叶。
2002年WHO根据IMT的组织学表现,将其定义为,由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伴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的一种特殊病变。
其组织形态学表现多样,可分为3类[2] :(1)黏液血管型,多见于回盲部及阑尾;(2)梭形细胞密集型:该型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生长活跃,少部分可出现钙化、坏死、局部侵犯甚至远处转移;(3)纤维瘢痕型:瘤细胞较少,瘤细胞间可见成片的胶原纤维。
IMT的免疫表型,证实梭形细胞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的标志物有波形蛋白和结蛋白,同时具有平滑肌细胞的特点,即SMA 表达,部分患者存在ALK基因表达蛋白阳性。
根据组织学表现和免疫表型联合诊断IMT,应与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平滑肌肉瘤等进行鉴别。
IMT 的发病原因不清,可表现为良性病变,也可出现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3-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诊
• 病理及免疫组化 • Vim、SMA和MSA(+),ALK呈部分表达
鉴别诊断—1—间质瘤
• 多表现为巨大分叶状肿块。
• 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坏死区 无强化。
• CD34和CDll7强阳性表达
1818962、0803362
• 女,70岁, • 反复腹痛、呕吐半月余,呕血十小时
手术记录
1319539,0688490
• 男,46岁, • “间断性血尿六月
1022530,0614775
• 女,64岁。 • 系“咳嗽、咯血伴左胸胸痛十天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2002年 被WHO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 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 。包 括浆细胞肉芽肿、组织细胞瘤、纤维黄色瘤、炎性肌纤维 组织细胞增生、黏液样错构瘤、假性淋巴瘤、炎性纤维肉 瘤和炎性假瘤等,尤以后者常见。
1804464、
手术记录
鉴别诊断—3—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与本病最易混淆,也有梭形细胞及炎细胞, 但肿瘤细胞多形性、异型性明显,异型性 的纤维母细胞和组织细胞常形成特征性的 车辐状结构,有多少不等的黄色瘤细胞, 核分裂活跃,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 免疫组化:组织细胞标记物 1-ACT等常阳性, 肌原性标记抗体不表达。
病理学特点
根据细胞成分和基质比例可表现为3种组织学类型。 • 黏液/血管型,梭形肌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于
黏液基质中,有大量血管和浆细胞、淋巴细胞 和嗜酸细胞浸润。 • 梭形细胞密集型,增生的梭形细胞紧密束状排 列,伴有不同程度的黏液样和胶原化区域。 • 纤维型,肿瘤以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为主。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鉴别诊断—2—平滑肌肉瘤
• 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儿童罕见。 • 好发生于子宫和胃肠道。 • 易出现坏死及囊性变。 • 镜下平滑肌肉瘤细胞胞浆丰富、红染、核
钝圆,胶原成分少,一般无炎性细胞。 • 免疫组化Smactin、Desmin呈弥漫的强阳性
1804464、 0800350
• 男性,69岁, • 因纳差乏力1月余,发现腹腔包块18天入院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
707436,0796478
• 男,58Y • 一月前体检时查腹部B超发现肝内近第二肝
门处低回声团
• 术中可见肝脏,肝脏大小、色泽基本正常, 肝VIII段膈面实质内可见一直径约4cm肿块,
质地硬,境界清楚,术中诊断:肝脏肿瘤 (VIII段),患者无乙肝病史,术前肿瘤学 指标正常,
1735665,0785777
• 男,69岁 • 患者一月前体力劳动后出现前胸痛,疼痛
较剧烈。
1378431,0702652
• 女,22岁 • 体检发现腹部包块二周
• 术中探查腹腔,见末段回肠系膜一15*5cm
不规则外生性肿块,质硬,未侵犯小肠及 周围脏器,网膜见多处0.2-0.5cm肿块,质 韧。
• 腹部病变:腹痛、肠胃不适 • 肺部病变:咳嗽、胸痛、咯血 • 发热、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表现
• 实验室检查:贫血、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及多克 隆高丙球蛋白血症
• 肿物切除后症状消失,症状再次出现提示肿瘤复发
IMT影像学表现(亦无特异性)
发生于肺内的IMT为单发病灶.多位于肺外周 胸膜下。 肺外IMT多表现为单发软组织肿物.增强扫描 呈均匀或不均匀中度至显著强化,无明显特 异性表现。
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涵盖了以往从炎性反应性病变到肿瘤 的一系列诊断。
• 不明确
病因
• 相关因素有:手术、创伤、炎症、异常修复、 EB病毒或特殊细菌感染等
• 可发生于各种年龄 •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腹腔内) • 无明显性别差异
• 常见部位:肺、肠系膜、大网膜(肺外43% )、 泌尿生殖道
• 少见:骨、软组织、肝脏、喉部、子宫、中枢神 经系统
1535047、0740604
• 男,72岁, • 脐左侧肿块3年,摩擦后渗血3天
鉴别诊断—4—淋巴瘤
• 淋巴瘤(肠系膜型):通常显示多发的、 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卵圆形的、有轻中度强 化的均质软组织肿块,常包绕肠系膜,形 成所谓“三明治”征
小结
(IMT)临床和影像学无特异性 表现。
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确诊依靠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