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胸部CT表现

合集下载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简称IMT)是一种罕见的炎性肿瘤,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偶见于成人。

该病多发生于腹腔、肺和胸膜等部位,其CT表现有一定特点,本文将对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详细分析。

1.病灶位置和形态: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常发生于肝、胰、胃、肠等内脏器官,也可侵犯腹膜后、肾上腺等部位。

肿瘤多为单发,偶可多发。

其形态多为肿块状,边界清晰,呈圆形或类圆形。

2.病灶大小: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灶大小不一,可从几毫米到数十厘米。

通常病灶越大,邻近结构受压、移位的可能性就越大。

3.密度表现:CT值可因组织成分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以软组织密度为主。

病灶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点状高密度影,代表钙化。

4.强化特点:对于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强化特点,其增强扫描常表现为早期轻、晚期明显,且呈中度均匀强化。

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明显分界。

5.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当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较大时,常可见邻近器官或结构受压、移位。

病灶位于胃或肠道旁边时,可造成胃或肠道的受压移位。

腹腔内肿瘤还可能侵犯腹膜后,导致腹水的形成。

6.病灶的侵犯和扩散情况: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具有侵犯性生长和局部浸润性生长的倾向,有时可侵犯腹壁、腹腔间隔,甚至侵犯膈肌。

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

7.复发和转移: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但复发和转移也并非没有发生的可能,因此需密切随访。

通过CT检查可以详细评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变位置、形态、大小、密度、强化特点等,对于术前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转移瘤
• CT及MRI可见典型“牛眼征”。增强后其周边环形强化。大多数有原发 瘤病史。病灶常多发,大小不不等,边缘光整或不光整,部分有液化坏死, 囊变及出血。
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
•常伴肝叶萎缩、邻近胆管扩张、T2WI肿瘤信 号较IMT高,增强延迟强化,且内缘不规则。 CA199多升高。
鉴别诊断-肝脓肿
• 脓肿壁环形强化,一般发病急,发热,中性粒细 胞升高。不典型肝脓肿不易与IMT鉴别。另有文 献报道肝脓肿可向IMT转归,肝脓肿病灶周围巨 噬细胞聚集,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发生纤维化或透 明变,可变成炎性假瘤。
小结
• IMT在影像学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征象,其表现与病变所 处的病理过程相关。
病理
• 病理上主要分为三种组织类型: ➢粘液样/血管型:以粘液、血管、炎症区域为主。 ➢丰富梭形细胞型:形细胞夹杂炎性细胞,类似 纤维组织细胞瘤,当累
及胃肠道可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间质瘤。 ➢少细胞纤维型: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可类似瘀痕或硬化性纤维瘤,少
部分病例出现点、片状的钙化和化生骨。 • IMT一般以一种亚型为主,并兼具其他亚型的组织学结构。
• MRI增强:与CT动态增强相似。
鉴别诊断-肝细胞癌HCC
• 典型病例不难诊断,CT检查以早期强化为主要特征。三期表现 “快进快出”征象。
• 少血供型肝癌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在门脉期、延迟期始终无强 化或轻度强化,强化形式与IMT有重叠,鉴别诊断困难,但肝 癌大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阳性,T2WI上多为高信号, 形态多为圆形,而肝脏炎性假瘤T2WI可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形 态可为不规则形。
临床表现
• 常见于中年男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出 现低热、腹痛、胆管阻塞,以及与闭塞性静脉炎 有关的门静脉高压等,肿瘤指标阴性。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不清,主要发生在年轻女性身上。

由于该病的症状较为隐匿,因此常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来帮助诊断。

CT成像技术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近年来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预后。

1.病灶位置和大小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灶位置主要分布在盆腔和腹腔,占据整个腹腔和盆腔的比例约为2:1。

在CT图像上,可见到大的、均质的软组织肿块,较少有钙化出现。

肿块通常在肌肉、膜层、脏器等部位生长,大小不一,最大可达30cm以上。

2.病变边缘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肿瘤边缘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也呈锯齿状或分叶状。

肿瘤与周围组织之间有明显界限。

此外,病变周围可有一定程度的水肿,但不伴有明显的炎症表现,如红、肿、热等。

3.强化表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增强扫描中可以表现为均质强化或部分强化,但不同的病灶强化程度不一。

患者的血管内期和晚期强化显著,肿块的病灶边缘呈现轻微的轮廓不清。

4.邻近组织器官的受压表现由于病变的位置和大小不同,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常常伴有邻近组织器官的受压表现。

CT图像上可见到被压迫的器官出现位移、变形、压迹等表现。

如肝脏、胰腺、脾脏、胃、小肠、大肠、膀胱等。

5.肿瘤侵犯邻近器官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可以通过浸润、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而扩大病变范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侵犯表现。

最常见的是肠道、肝、胰腺等器官受到侵犯导致相应的症状。

CT图像上可见到肠道、肝脏、胰腺等器官的受侵犯表现,如肠壁增厚、肝、胰腺边缘不规则化、肝、胰腺实质内低密度区等。

综上所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病灶位置、大小、边缘清晰、强化表现以及邻近组织器官受压和侵犯等方面的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盆腔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及MRI分析

盆腔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及MRI分析

·15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JUL. 2023, Vol.21, No.07 Total No.165【第一作者】王晓艳,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胸部与乳腺疾病诊断。

E-mail:***********************【通讯作者】张 焱,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胸部与乳腺疾病的磁共振诊断。

E-mail:**************Clinical and MRI Analysis of Inflammatory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5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7月 第21卷 第07期 总第165期径×左右径×上下径)-77mm×84mm×154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

2.2 MRI表现 表2中本组MRI表现,子宫、盆腔内病变较大,其内有坏死,信号较混杂,T 1WI等/低信号,T 2WI混杂信号,DWI高信号;盆腔内病变周围有渗出性T 2WI高信号;增强后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其内有相对低信号。

膀胱内、前列腺病变,T 1WI低信号,T 2WI及DWI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2.3 病理结果 表3中本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其中ALK阳性率为40%(4/10),经FISH检测后2例有ALK基因断裂。

SMA阳性率为80%(8/10)。

Desmin阳性率为37.5%(3/8),CD34阳性率为图1A~图1E 女,43岁,子宫后壁团块状病变,图1A:T 2WI稍高信号(黑箭)。

图1B:DWI高信号。

图1C:延迟增强病变强化,信号高于肌层(黑箭)。

图1D:肿瘤由梭形细胞组成,排列紧密(HE×100)。

图1E:FLSH检测ALK基因断裂。

图2A~图2E 女,56岁,子宫弥漫性团片状病变,图2A:T 2WI高信号(黑箭)。

【医学PPT课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医学PPT课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PPT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诊 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主要由分 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有大量 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少见肿瘤
WHO将其归类为典型的、罕见的、中间型的、具 有生物学潜能的纤维母细胞瘤
少细胞纤维型:细胞稀少,由致密成片的胶原纤维,可类 似瘢痕或硬化性纤维瘤,少部分可见钙化灶
影像表现
大小不一 形态不规则,可分叶 多为单发 边界清或不清
病变较小时密度多均匀,病 变增大后密度欠均匀,CT上 呈等或稍低密度
病灶可为囊实性或囊性肿瘤 ,是由于肿瘤增大后坏死出 血囊变所致,其内成分是大 量纤维黏液变性
平滑肌肉瘤
女性,48岁
主诉:发现下腹部肿块3月余
男,55岁 侵袭性纤维瘤术后
发现腹腔肿物2周余 51y,女 淋巴瘤
上腹疼痛1周
男,67y
福建省人民医院2014-08-212行超示:左上腹低回声团 块(MT?)
2014-8-23ct
手术记录
T2WI序列上信号强度与肿 瘤所含胶原纤维有关,富含 胶原纤维越多,信号越低
IMT瘤体中心部胶原化类似 瘢痕的表现,故表现为低密 度/信号
强化特点
渐进性强剂在瘤体内纤维组织 血管外积聚
明显强化,血供丰富:对照病理肿瘤有大量毛细 血管增生,间质内大量炎细胞弥漫浸润,导致肿 块内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所致;肿块富含血管及炎 性肉芽肿,多为显著强化
病因
病因不明 可能与EB病毒、HPV病毒和IL-6感染有关 部分病例发生于手术、创伤或炎症以后
流行病学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男女发病率无差异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最常见的部位是肺,肺外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FIPT)是一种罕见的炎性肿瘤,通常发生在腹部肌肉区域,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本文将对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分析。

一、常见临床症状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和不适,有时会伴随着疼痛。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在进行CT检查之前,医生一般会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初步诊断。

二、CT表现特点1. 肿瘤部位: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通常位于腹部肌肉区域,如腹直肌、腹外斜肌等处。

在CT扫描中,可见肿瘤呈不规则形状,多边界清晰,与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分界。

2. 肿瘤密度:在CT平扫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密度多呈不均匀性,其内部可能含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和囊变等。

在增强扫描中,肿瘤呈轻至中等程度的强化,部分病例可呈环状或斑点状强化。

3. 淋巴结肿大:在少数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中,CT检查可显示局部淋巴结肿大的表现,这提示肿瘤可能已经累及淋巴系统。

4. 邻近器官受压: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生长可能会对邻近的器官产生压迫,导致受压器官受到挤压移位。

在CT扫描中,可见到受压器官的位置发生改变。

5. 肿瘤侵犯:部分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可能会侵犯邻近的脏器和血管,导致局部器官受压、受损等表现。

在CT检查中,这些情况可能会有一定的表现。

三、诊断注意事项在进行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临床症状:CT检查只是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在进行检查之前,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综合分析。

2. 动态增强扫描:针对疑似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建议进行动态增强CT扫描,以观察肿瘤的强化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 与其他疾病鉴别:在CT检查中,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表现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如腹壁肌肉瘤、腹直肌腱鞘囊肿等,需要与之进行鉴别诊断。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

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分析腹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FP)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混杂肿瘤,起源于肌纤维母细胞和炎性组织细胞。

这种瘤可以发生在全身不同部位,其中腹部是最常见的部位。

CT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IFP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因为CT展现较为精准的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本文旨在分析IFP的CT表现。

1. IFP的表现形式IFP在腹部的发现率较高,在临床上,腹痛和腹部包块是IFP的两个常见症状。

IFP通常为单个良性肿瘤,呈现为边界清晰的肿块,大小不等,最大可超过20cm。

然而,IFP也可能呈现为多个小的肿块,或者表现为散布在腹腔中的多发性病变。

2. IFP的位置IFP主要分布于腹膜后和腹腔内的不同位置,包括肝、胰腺、胃肠道、肾脏、横膈、腹膜后、腹腔壁和盆腔等。

IFP在不同位置的CT表现可能各不相同。

3. IFP的CT特点(1)肿瘤形态IFP通常表现为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

一些较大的病例可能有分叶状或鸟巢状的结构。

(2)密度特征IFP通常是低密度,但是在病变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密度变化。

一些部位的IFP可能呈现为均匀致密的区域,而在其他部位可能呈现为低密度区域和高密度区域的混合表现。

均质性的IFP与脂肪密度、水密度相似,而异质性的IFP可能与炎症、肿瘤和出血相似。

(3)强化特点IFP在强化后显示较好的强化特点,但在不同的病变部位表现不同。

一些IFP在增强后表现为均匀强化,而在其他位置可能呈现为斑块状的强化。

强化程度常依肿瘤的组成和病变部位而异。

(4)周围结构的关系IFP通常是边界清晰的,其周围结构受肿瘤大小、位置和生长方向的影响而不同。

当IFP位于器官表面时,常常与器官的边缘之间仅有一层薄薄的纤维组织隔离,而当其位于腹腔或腹膜后时,通常与周围脏器有一定的分界。

IFP常常附着或压迫周围结构,依据其囊变性或出血和肿瘤的分化程度,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可不明显。

4.小结IFP的CT表现可以通过其形态、密度、强化和周围结构的关系来进一步划分和诊断。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是以 分化的肌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伴有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为 主要病理特征的软组织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过去曾有多种名称,如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纤维黄色肉芽 肿、肌纤维母细胞瘤、黏液样错构瘤、假肉瘤、炎症性纤维肉瘤、 组织细胞瘤、浆细胞瘤等,2002年WHO将其定义为间叶组织肿瘤, 是一种真性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该病可以发生于多种部位,如肺、腹部、周围神经、软组织等, 以肺部最为常见,其次为腹部,发生于肺部者称为肺炎性肌纤维 母细胞瘤。
【临床与病理】
• 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下多见,男性居多。较常见的症状为咳嗽,而 痰中带血较少见,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
• 本病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呼吸道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部 分患者有肺梗死病史或肺部放疗史。
胸片正位示,左下肺可见软组织团块影, 边缘毛糙,边界尚清楚,胸膜侧可见尖 角样粘连带。
【影像学表现】
• (2) CT: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影肺窗与纵隔窗所显示的形 态大小较为一致。
• 其密度较均匀,少数可见不规则钙化、小空洞或“空气支气管征”。 多数边缘清楚光滑,少数可毛糙或毛刺样改变。
【影像学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病灶多数轮廓 光滑,周围血管纹理受压移位,肿块胸膜缘可见尖角状粘连带,增 强检查肿块有强化。
• 需与结核球、周围型肺癌及球形肺炎等鉴别。
【影像学表现】
• (1) X线:可发生在两肺的任何部位。以周围肺实质及胸膜下常见, 其形态可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可表现为分叶状;病 灶直径多为3~6cm一般呈中等密度,密度均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治疗IMT 的主要手段,对富于 侵袭性的病例,部分文献还推荐辅以放化疗,但 疗效尚不明确。所有病例均应长期随访。
47
• 总之,胸部IMT表现为肺内及胸部各处软组 织的实性肿块或结节,虽然缺乏特征性的 影像表现,但CT检查结合临床资料能为本 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明确病变 部位、累及范围,初步判断其良恶性倾向, 以利于治疗及术后随访方案的制定。本病 的最后确诊仍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4
• 该肿瘤的主要成分肌纤维母细胞是介于平 滑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之间的一种独立细 胞类型
• 电镜证实其兼具这两型细胞的一些超微结 构特点。
• 免疫组化显示该梭形细胞具有肌源性蛋白 的表达,其中Vimentin常呈弥漫性阳性表 达,SMA和Desmin可以是灶性或弥漫性阳性 表达。
5
HE染色
免疫组化
2
• 越来越多的病例报道和病理研究证实该病 变实为一种具有局部浸润及复发潜能的真 性肿瘤,而非单纯的炎性病变,其中的梭 形肌纤维母细胞为其主要肿瘤成分。
• 肿瘤遗传学研究亦发现其具有2p23染色体 的异常和间变型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组的 重排 ,进一步支持该病变的肿瘤性质。
3
• 2002年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 家组正式将其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 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有浆细胞和(或) 淋巴细胞浸润的一种肿瘤”,
21
肺内IMT
• 强化特点:中度到明显强化,大部分均匀,如不 均匀,多为小灶性及条纹样坏死区,与体积较大 肺癌内常出现的大片不规则坏死不同,具有一定 的鉴别意义。
22
肺内IMT鉴别诊断
• 边界较光整的周围型IMT,与肉瘤、纤维瘤、 平滑肌瘤等间叶组织来源肿瘤鉴别实为困 难,对于年轻患者,肺内边界相对光整、 体积较大的孤立性实性肿块,除了上述病 变外,还要考虑到IMT的可能。
CT上主要表现为胸部各处形态各异的实 性肿块或结节。
收集近年10例进行分析。
8
肺内IMT
• 文献报道,肺内病灶以周围型多见,实性肿块, 类圆形或不规则型,边界清(多)或不清。
• 而本组2例肺内病变均为周围型实性肿块,直径均 在3cm以上,1例边界基本光整,1例有毛刺及分 叶,但大部分边界清楚。
• 一些文献报道肺内周围型IMT不规则型,多有边 界不清,多发棘突及粗长毛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胸部CT表现
1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
• 病理上由梭形肌纤维母细胞与浆细胞、淋 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组成。
• 过去长期被认为是一种炎症后的反应性增生,因此 命名方面混乱,出现如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 纤维黄色瘤、炎性肌纤维组织细胞增生、炎性纤 维肉瘤、假性淋巴瘤等各种名称。
• 并将其归为纤维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中间性、少数可转移类。
Fletcher CD , Unni KK, Mertens 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of tumours of soft tissue and bone.Lyon : IARC Press , 2002 :47-107.
• 大体病理所见两例边缘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 ,镜下病理示瘤细胞无异型性,核无分裂像 。2例在术后随访中均未出现复发。
31
肺外纵隔IMT
• 偏恶性IMT
32
女,28岁,纵隔气管旁IMT
33
肺外IMT
34
女,36岁,中纵隔IMT
35
肺外IMT
36
37
肺外纵隔IMT
• 这2例纵隔IMT,影像征偏恶性,边界欠清, 侵犯周围脏器,如右侧气管壁IMT,病理证 实肿瘤浸润右侧气管壁及软骨;而中纵膈 浸润生长病例,纵膈大血管及左心房多发 充盈缺损,病灶强化不均匀。
24
肺外纵隔IMT
• 肺外病变位于胸部各处软组织内,虽无特 异征像,但通过CT对病灶边界及其与周围 关系的观察可初步甄别出具有偏恶性生物 学行为的病例。
25
纵隔IMT
• 偏良性IMT
26
右后下纵隔IMT,女,28岁
27
28
29
女,60岁,中纵隔IMT
30
• 这2例纵隔IMT,影像征偏良性,边界光滑, 无侵犯周围脏器,密度均匀,可见钙化,明 显强化,无坏死。术前诊断为良性肿瘤。
• 术后1年余复发。
43
44
45
• 可见,具有较强侵袭性的IMT在胸部软组织 内可能较肺内更多见,同时由于纵膈、胸 壁等部位手术完整切除难度较大,因此术 后复发率更高,需要CT对病灶周围情况进 行更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以利于治疗方案 的制定。
46
• 多数IMT临床过程表现良性,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良 好,但部分病变具有局部浸润生长及易复发的特 性,据文献报道有约25%的局部复发率,极少数 病例还可发生远处转移。
• 病理证实瘤细胞具异型性,核具分裂像, 为低度恶性IMT。
38
肺外胸膜IMT
病例4,男,45岁
39
40
肺外胸壁IMT
病例5,女,15岁
41
42
肺外胸壁IMT
• 右侧胸壁 IMT侵犯胸膜、肋骨、右前胸壁肌肉, 病灶强化不均匀,术前考虑为纤维肉瘤,术后病 理证实其与胸壁组织分界不清并浸润肋间肌及破 坏肋骨,镜下见瘤细胞具异型性,核见分裂像, 为低度恶性IMT。
16
女,23岁,气管IMT
17
18
• 女,20岁,呼吸困难
• J Comput Assist Tomogr 2005,29:633-639
19
• 49岁,男。咳血。
• J Comput Assist Tomogr 2005,29:633-639
20
• 49岁,男。咳血。
• J Comput Assist Tomogr 2005,29:633-639
48
谢谢 49
• 结节周围见磨玻璃样密度灶,也是支持IMT
9
本院病例:女,38岁,体检发现右肺肿物
10
女,27岁。咳嗽4+月,
11
12
女,53岁,体检发现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31(2007)602-613
13
文献病例
• 男,59岁,体检发现
6
• 多数文献显示IMT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本组20 岁以下及50岁以上患者各1例,其余均为20-40岁 的中青年患者,以女性居多。
• 文献报道IMT最好发于肺部,其次是肠系膜、网膜 或后腹膜,而本组以纵膈内病变最多,共4例,因 此认为胸部软组织,特别是纵膈亦为该肿瘤的好 发部位,应引起重视。
7
• 胸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 的CT表现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31(2007)602-613
14
女,73岁,体检发现
computerized medical imaging and graphics 31(2007)602-613
15
肺内IMT
• 文献报道肺内中央型IMT,在支气管内或周 围生长,就诊时,往往肿块较大,表现为 肺门肿块,肺不张
• 边界不规则的周围型IMT,要与肺癌鉴别, IMT毛刺较粗、长,尖角状棘突较大,有时 结节周围见磨玻璃样实变灶。
• 极少多发结节,两肺侵犯。
23
பைடு நூலகம்
• 中央型IMT多数边界清楚,息肉样结节 • 阻塞支气管引起肺不张,增强扫描见结节
强化显著 • 要与下列疾病鉴别:鳞癌、囊腺癌、黏液
表皮样癌、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