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胡其图

合集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研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研究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研究作者:董文泽来源:《现代盐化工》2020年第05期摘要:新工科是国家高等教学设计者就培养新时代人才创建的教育改革,高等院校必需根据教育改革进行教育模式更新,尽快适应改革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技术性人才。

就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工科教学模式的脱节问题,培养适合新工科教学模式的教学人才,根据相关的管理规则,就“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如何适应“新工科”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新工科“新工科”是高等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根据目前社会的新局势、新需求、新目标制定的高校工科生新式教育改革,是对工科学科的优化改革以及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模式。

“新工科”作为当前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管理机制,必须为新技术、新研究、新行业、新业态等新时代产物铺垫。

工科是以物理为基础学科的科系,工科学子以物理课为基础课,每一位高校工科学生都会进行物理学科学习,这是所有工科工作的理论知识起源,学好“大学物理”有助于工科学生在学习与实验中达到承上启下的效果。

当前,社会发展速度飞快,事物更新速度也随之加快,在中国教育领域却没有快速更新,这表现在近些年素质教育依旧无法完全代替传统的应试教育,而当前残留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工科大学生在进行“大学物理”“新工科”式学习时产生衔接断裂,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降低。

本研究就此类问题做出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

1 “大学物理”传统教学与“新工科”教学模式间的矛盾在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偏重于向学生传授提高考试成绩的知识,“新工科”建设改革则更加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操作实践前需要对物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而传统与“新工科”教育的理念差异巨大,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多角度的学习脱节。

1.1 “大学物理”传统教学与“新工科”教学存在建设要求上的脱节“大学物理”的传统教学偏向于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向来更加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关注过多,而单纯的物理理论知识学习枯燥无味,常常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学生进入工作环境中没有足够的知识支撑工作,在该时期产生厌学心理是中国人才培养的极大损失。

《大学物理》教改项目成果概述

《大学物理》教改项目成果概述

《大学物理》教改项目成果概述一、项目成果的具体内容及主要特色1.撰写了卓越工程师班《大学物理》项目主报告,对项目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2.研究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就是一定要有创新新产品的意识,并且能够构思、设计新产品,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进行顺利地操作、运行。

这个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十分困难的,但又是必须进行的。

所以为了强化,在物理课的开始就硬性规定每一位学生必须参加一项创新产品项目,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占总成绩的30℅-40℅。

关于项目模式具体规定如下:题目自主,内容不限,但必须有很强的可行性,至少有一个创新点,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最重要的是,不能纸上谈兵,最后要有产品做出来。

另外,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科研环节都不可缺,包括确定项目、开题申请、中期总结,结题报告等。

并且,每两个星期向辅导老师汇报一次项目的进展情况。

3.物理学是一门自然基础科学,是推动社会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就知识本身来说,物理学是其它工科各专业知识的基础。

因此,在物理基础知识讲授过程中,加强所讲授知识的应用性,多介绍相关领域的与之相联系的科学背景、实践应用、前沿发展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卓越工程师的融会贯通及实践应用能力。

当然拓展知识的内容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可以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4. 研究型卓越工程师不同于普通工程师,所有学生毕业后即进入应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阶段,基于这个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按专业将学生分组,然后将物理知识拓展与专业知识结合,选定一些用所学的物理学知识提升一下就可以解决的专业性问题。

例如,对于地质科学专业的学生,在讲授流体力学时,与专业课老师联系,共同确定一个与分析深盆气层藏机理相关的一个流体力学问题:“液体中的气泡在毛细管中上升的临界尺度”。

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则让他们去解决“喷气发动机燃料的选择及其机理”,等等。

2015年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结果公示

2015年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结果公示

2015年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评审结果公示各学院、部门、分校:根据《临沂大学教学项目奖励与资助办法》(临大校发〔2014〕11号)、《关于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六个一”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临大教字〔2015〕28号),以及《关于做好2015年度优秀教学奖评选工作的通知》(临大教字〔2015〕37号)等文件安排和要求,教务处组织开展了2015年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优秀教学奖及优秀指导教师的申报和评审、评选工作。

评审采用校内审资格、校外专家审质量的方式,经过资格审核、专家评审,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

自公示之日起3日内,单位或个人如对评审结果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教务处提出。

单位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书面材料上签署姓名。

联系人:杨雪燕联系电话:8766096附件:1.2015年度校级精品课程评审结果一览2.2015年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审结果一览3.2015年度网络在线课程评审结果一览4.2015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评审结果一览5.2015年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示范项目评审结果一览6.2015年度优秀教学奖评审结果一览7.2015年度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结果一览教务处2015年11月30日附件1:2015年度校级精品课程评审结果一览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所在学院备注1 分子细胞生物学廉玉姬生命科学学院拟定2 Web技术基础王振海信息学院拟定3 无机化学胡其图化学化工学院拟定4 电机与拖动从兰美汽车学院拟定5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韩晓翠汽车学院拟定6 网络工程符广全信息学院拟定7 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刘梅教育学院拟定8 分析化学郭绍芬药学院拟定9 广告策划王维义传媒学院拟定10 物理化学杨吉民化学化工学院拟定11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孔伟法学院拟定12 史记讲读张学成文学院拟定13 人体速写孙珍珍美术学院拟定14 生产与运作管理公静商学院拟定15 房地产经济学季朝文建筑学院拟定16 水污染控制工程李宝资源环境学院拟定17 实变函数吴清艳理学院拟定18 毛泽东思想概论赵长芬马克思主义学院拟定19 供应链管理王洪伟物流学院拟定2015年度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审结果一览序号团队名称负责人所在学院备注1 《物流优化方法》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孙洪春理学院拟定2 《电子商务(跨境)》谢楠外国语学院拟定3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付厚利建筑学院拟定4 《生物化学》创新型教学团队井文倩生命科学学院拟定5 《机电创新设计》孙成通机械工程学院拟定6 《德育原理》孙百娥教育学院拟定7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创新教学团队任丽英资源环境学院拟定8 《软件开发课程群》刘乃丽信息学院拟定9 《健美操》课程群何敬东体育学院拟定10 《社会科学》石运礼费县分校拟定2015年度网络在线课程评审结果一览序号课程名称项目名称所在学院备注1 绿色化学宋兴良化学化工学院拟定2 《英语口语》高新艳外国语学院拟定3 互联网+创新创业王振海信息学院拟定4 教育技术学导论惠连晓教育学院拟定5 中外园林史霍宪起生命科学学院拟定6 细胞工程王慧药学院拟定7 操作系统韩丽花信息学院拟定8 教育心理学袁桂平教育学院拟定9 创新与创业管理于春杰商学院拟定10 电视节目制作姜自立传媒学院拟定2015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评审结果一览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所在学院备注1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化学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夏其英化学化工学院拟定2 适应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蒋学华汽车学院拟定3 基于OBE的校企共建创新创业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张问银信息学院拟定4 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人才培养实验区郭丽外国语学院拟定5 地理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赵兴云资源环境学院拟定6 基于“KAQP”模式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区雷琼生命科学学院拟定7 高素质应用型书法人才培养实验区任世忠美术学院拟定8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人文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赵光怀文学院拟定9 临沂大学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平台建设与运维傅德谦信息学院拟定2015年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示范项目评审结果一览序号姓名所在学院备注1 李树军教育学院拟定2 唐慧法学院拟定3 王春梅汽车学院拟定4 马蕾商学院拟定5 李荣祥传媒学院拟定6 王学斌生命科学学院拟定7 张国伟文学院拟定8 石少广理学院拟定9 崔玉理建筑学院拟定10 魏东新外国语学院拟定11 李纪传费县分校拟定2015年度优秀教学奖评审结果一览序号姓名学院备注1 杜彦武理学院拟定2 张震教育学院拟定3 房彬美术学院拟定4 李永红体育学院拟定5 王振海信息学院拟定6 李振药学院拟定7 周波音乐学院拟定8 刘乃美外国语学院拟定9 冯丽娟费县分校拟定2015年度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结果一览序号姓名学院类别1 姚晓杭信息学院学科竞赛指导类2 李宝惠化学化工学院学科竞赛指导类3 田相克机械工程学院学科竞赛指导类4 王锐机械工程学院学科竞赛指导类5 李方琴音乐学院学科竞赛指导类6 田海波美术学院学科竞赛指导类7 张宗良商学院学科竞赛指导类8 李明娟传媒学院创新创业指导类9 王君普汽车学院创新创业指导类10 孙洪春理学院创新创业指导类11 王爱香化学化工学院创新创业指导类12 李爱娟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指导类13 孙培明生命科学学院创新创业指导类14 朱登元建筑学院创新创业指导类15 陈佩江汽车学院论文(设计)指导类16 牛欣欣教育学院论文(设计)指导类17 陈向勇理学院论文(设计)指导类18 廉玉姬生命科学学院论文(设计)指导类19 王梁资源环境学院论文(设计)指导类20 孙丽峰法学院实习指导类。

地方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

地方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

地方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作者:王忆,范东华,代福,朱慧群,曾庆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4期摘要:本文结合多年来在地方院校大学物理教学的实际,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介绍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改革新思维,即通过大学物理教学的“四个结合”为突破口,探讨如何发挥大学物理基础课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和课程改革的落脚点。

关键词:落脚点;课程教学改革;地方院校一、引言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对于《大学物理》课程及教学在高素质理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及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不少高校理工科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为了进行所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压缩学分,取消了大学物理的课程,或将课程的学分降到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步。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作为主管教学的院校负责人对于《大学物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甚至是误解,主要是由于他们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够。

2.作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自身改革做得远远不够,教师“固步自封”,缺少对于人才培养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缺少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引导和支持。

3.《大学物理》课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所起到的作用由于短时间无法观测到,结果就使得一些人形成此专业不需要学习大学物理的错误和肤浅的认识。

从大的方面说,可能会影响到几届甚至十几届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严重缺失。

4.大学生普遍缺少学习大学物理课程的兴趣以及一些专业老师对于学生的误导也是导致对于大学物理课程重视不够的原因之一。

五邑大学作为一个地方性高等院校,其理工科学生比例超过65%。

《大学物理》课程组近十年来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从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自身和老师入手来探讨形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从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入手,以“四个结合”为突破口和抓手,充分发挥《大学物理》课程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大力研究开发教学资源建设有特色的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叶善专.ppt

大力研究开发教学资源建设有特色的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叶善专.ppt

课程建设总体成果
课程体系 具有工科特色的 “1+选1”课 程
教学方法 内“容观和察课、程探体索系、研究”型 教学方法
优秀教材 建立了以马文蔚教材为核心 的,国内首部立体化、系列化 的精品教材
网络资源 建成以大学物理网络课程为核 心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新型的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课程, 优秀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构 建成精品大学物理课程。
观念的改变:一本纸质教材->系列化教材
由九套主、辅、参考书、双语、电子教材等组建而成的
立体化系列教材
《物理学》
《物理学教程》
《物理学》(英文版) 《物理学原理在工程技术中应用》
《物理学学习指南》
《物理学习题分析与解答》
《物理学教程习题分析与解答》
《大学物理网络课程》 《物理学电子教案》
成果:发行量300万套
资源库的主要特点
权威性和科学性 先进性和实用性 分阶段滚动建设
大学物理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资源库包括4个子库,10个模块:
项目
知识点、资 料库
影视、动画 和图形图像 库 演示程序库 实验素材库
内容 知识点文本模块:(2500个知识点) 例题习题模块:(1200~1500题) 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传略模块: (400个) 词汇模块: (80000条) 邮票模块: (3000张) 影视模块: (100段 每段2分钟) 动画模块:(200个动画) 图形图像模块:(矢量图800幅,图片:800幅) 演示程序:(预计数量600个) 精品类(30个)、优秀类(100个)、实用类(470个) 实验素材(20个)
继承、发展、创新、共建
课程建设总体成果
课程体系 程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_省略_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研讨_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_省略_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研讨_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年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研讨、培训会议纪要 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高等学校制定相应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本依据,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为推进高等学校在基础物理课程教学中切实实施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并进一步实质性地推进高校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9年7月3日-7月7日在合肥召开了“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研讨、培训”会议.来自全国各省、市80所高校的2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李师群教授,副主任顾牡教授、霍剑青教授、金国钧教授,华东地区协作组组长张学龙教授、副组长胡其图教授、朱士群教授,教指委委员、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稼军教授,教指委顾问委员、国家级名师卢德馨教授、王玉凤教授,中南地区协作组副组长胡林教授、教指委委员吴振森教授、何晓雄教授、胡义华教授等出席了会议,参加编写基本要求的上届教指委委员李相银教授、物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员张承琚教授也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周先意教授、教务处处长刘斌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刘万东教授、物理学院和少年班学院副院长尹民教授、郭光灿院士、周又元院士等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顾牡教授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周先意教授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对会议的支持、祝贺和对会议代表的热烈欢迎.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李师群教授致开幕词指出,本次会议对推动高校实施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刚刚忙完一学期课程的全国高校老师不辞辛苦来参加本次会议表示赞扬和欢迎;并结合中国科技大学重视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指出本科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关键,数学、物理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核心.会议以大会报告、分会报告与研讨、开放实验实践与培训的形式进行.大会报告由金国钧教授、张学龙教授、胡其图教授、朱士群教授、吴振森教授、王玉凤教授、王稼军教授、尹民教授、叶邦角教授等分别主持.胡林教授、朱士群教授分别主持了分会报告与研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孙腊珍教授和副主任张增明副教授主持了实验室考察与开放培训.大会报告由科学研究前沿进展与应用,基本要求解读与实施,教学研究实践与动态等3个部分组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院士、周又元院士,南京大学金国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晓光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万东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分子尺度的量子调控”、“量子计算发展与现状”、“黑洞存在的证据”、“多视角下的凝聚态物理学”、“巨磁电阻及磁电耦合效应”、“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斌教授作了题为“普通物理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的报告,国家级名师卢德馨教授、顾牡教授、霍剑青教授、王稼军教授、王玉凤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研究型教学20年”、“大学物理课程基本要求的解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基本要求的解读”、“对大学物理基本要求《电磁学》部分的解读”、“大学物理随堂演示实验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系会物理学科组组长孙腊珍教授,合肥工业大学何晓熊教授,清华大学邓新元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安徽省高等院校工科物理教学的现状与展望”、“台湾高校的物理教学”的报告.北京大学吕斯华教授、复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张新夷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张增明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晓蒲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综合物理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建设”、“依照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搞好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物理教学的信息化建设”的大会报告.大会科技前沿报告将与会代表带入到从天体到分子,从凝聚态物质到粒子,从量子信息到等离子体广阔的物理世界.与会代表普遍感到提升了理念、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振奋了精神.由名师们和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专家们作的基本要求解读与实施,教学研究实践与动态的大会报告,深刻体现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关联.与会代表们普遍感到实质性地实施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有了明确的方向.大学物理分会会场报告十分精彩,与会代表研讨得十分热烈.上海交通大学胡其图教授和同济大学吴於人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大学物理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应用”和“落实基本要求,抓好教学质量”的报告.与会代表结合各校的情况,交流了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经验,结合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习题课、讨论课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进一步实质性地实施基本要求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与会代表以极高的热情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实验实践与培训.他们听取了中心主任孙腊珍教授关于实验中心总体情况的汇报,实地考察了实验中心所开设的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下转第60页)物理与工程 Vol.19 No.4 2009秀人才的积极性,进行联合作战,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胜,也是巴丁科研风格的一大特色.巴丁的学生皮纳斯(D.Pines),曾对自己的恩师从事物理学研究的科学风格,作了非常准确的评价,他写道:“(1)首先注意的是实验结果,仔细阅读文献,并和领导实验小组的负责人保持个人接触;(2)研究出一个能和主要实验事实密切相联系的现象,并进行描述;(3)避免带有任何先入为主的理论包袱,不坚持描述一定要反映到特别的理论模型上,探索一种在物理现象和数学描述兼而有之的理论方法,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的理论工具;(4)在用微观方法进行计算处理前,先用热力学和宏观方法进行论证;(5)注意力集中在物理理解上,而不是数学的完美性,采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学描述;(6)密切注意理论上的新发展和新技术,其中某些可能对所解决的问题提供有用的工具;(7)绝不放弃,直到问题全部解决.”[4](P.64~70)晚年,巴丁拟就如何用简单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复杂的性质,作了潜心的研究,对整个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见解. 1980年,他发表了题为“物质结构的概念统一”的总结性论文,强调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广泛地用于表面上似乎悬殊甚远的各个问题上,包括固体、液晶、核物质和高能粒子等领域.由于巴丁的卓越贡献,他除了在同一领域两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他还获得了其他系列荣誉,主要包括:富兰克林协会的斯图亚特・巴兰亭奖章(1952),美国物理学会的伯克利奖金(1954),费城的约翰・斯科特奖章(1955),低温物理的弗利茨伦敦奖金(1962),美国工程教育学会的文山班第奖金(1964),1965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荣誉奖章(1971).[5](P.107)不仅如此,巴丁还在1959年至1962年间,兼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顾问, 1968—1969年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同时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等等.1991年1月30日,巴丁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稍然逝世,享年83岁.但是,这位既揭示了微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的新序幕并迎来了伟大的信息时代,又导致了低温超导研究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杰出先驱,他的名字将与日月同辉,永载史册.参 考 文 献[1] 程民治.核科学家威格纳.现代物理知识.2001,13(3):52~54[2] 郭奕玲,沈慧君.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百年.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3] 薛凤家.诺贝尔物理学奖百年回顾.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4] Pines D.Physics Today.1992,8[5] 上海物理学会《世界科学》编辑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讲演集.上海:知识出版社,1986[6] Ross I.M.Physics Today.1997,12,34~39(上接封三)现代物理技术实验、研究型实验、开放性实验、计算机仿真实验等.与会代表深切感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物理教学的重视,感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验中心教师对基础课教学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感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的优良学风.在大会的总结会议上,同济大学吴於人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陶小平博士、张先峰博士分别作了题为:“落实基本要求,抓好教学质量”、“霍尔效应及发展”、“正电子淹没寿命谱”的报告.王稼军教授主持闭幕式,顾牡教授致闭幕词,对会议的高质量、高水平,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与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会务组的周到服务表达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中科院合肥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会议院士、名师、专家荟萃,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会议.会议开得十分及时、十分成功,是一个提升理念、振奋精神、热情高涨的会议,为进一步学习、领会、宣传、实施基本要求,借鉴成功经验,使基本要求落到实处,推进高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议成功地在美丽的合肥政务区召开,会议的承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们为会议作了大量细致、周到的工作,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努力,保证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代表们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会议还得到有关厂家的热情赞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9年7月9日06。

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南京理工大学
8
高师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林淑芳吴燕丹郭可端江邦景郑永华
福建师范大学
9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邓树勋黄玉山郭红肖国强徐晓阳
华南师范大学
10
考古资料与传世先秦秦汉古籍整理??重建中国古典学
裘锡圭
北京大学
11
中国文学史系列课程--传统基础课的改革和创新
主要完成单位
1
“哲学通论”课程和教材的建设与推广
孙正聿
吉林大学
2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咨询
潘懋元王伟廉刘海峰杨广云林金辉
厦门大学
3
中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赵宪章姚松汪维辉张建勤周欣展
南京大学
4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教学成果
吴祖强杜鸣心郭文景叶小纲唐建平
中央音乐学院
5
文艺学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33
面向21世纪的艺术设计重点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建设(教材)
张绮曼郑曙?张月苏丹刘铁军
清华大学
34
世界陶瓷艺术史(教材)
陈进海
清华大学
35
西方音乐史论教学研究
沈旋钱仁康钱亦平杨燕迪陶辛
上海音乐学院
36
全面改革设计教学,培养创新设计人才
林家阳刘观庆虞海良周浩明陈立勋
江南大学
37
民族音乐及其教育硕士研究生主干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教材)
褚斌杰袁行霈葛晓音周强等
北京大学
12
汉语方言学系列课程
王福堂李小凡项梦冰
北京大学
13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系列--总结民族传统,为建设当代文艺学提供借鉴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案例: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案例: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案例:环境育人,润物无声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

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物理学展现的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

它以深邃厚重的历史底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洞悉万物的科学思维、唯物辩证的研究方法、潜移默化的人文价值和引领科技的基础作用,为大学物理课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元素与资源,也铸造了物理课程的鲜明特色。

《大学物理》课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环境育人、润物无声”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一、把握好课程思政新站位,从新时代的视角,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有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德育为先”,首先要教育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

如:在讲到康普顿效应的教学内容时,自然就会讲到中国物理学界泰斗级大师,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吴有训。

吴有训所作的15种物质散射曲线(如图),是康普顿效应最有力的实验证据之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个案例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他两次谢绝康普顿的挽留而回国的爱国之心,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如:在光学部分的光学仪器分辨率的教学内容中引入大国重器“天眼”和时代楷模“南仁东”的案例,使学生感受国家力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录制了线上教学视频供线上教学使用。

二、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新内容,使学生感受国家力量,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新内容,引导青年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要播种和点燃青年学生梦想,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青年学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计55人
教授19人 副教授27人 有博士学位教师32人 大学物理教研室(2005年) 教师16人 实验技术人员 2人
二、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已形成分层次大面积教学、多模式试点教学的大学物理 课程教学体系
• 夯实基础 ,加强现代 • 拓展知识 ,开阔眼界 • 因材施教 ,优生优育 • 国际模式 ,先进理念 • 网络辅助,师生互动 • 名师参与, 科教结合 • 文理渗透 ,有机结合 • 原版教材,英语授课
• 自行研制与择优选购结合
五、 物理学基础课程数字化辅助教学平台建设
•基于校园网的物理学基础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的构建与教学应用 •基于课堂教学的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软件的研制 开发与教学应用 •基于课堂教学的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近年来国内外高等学校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界所面临 的实际问题
大学物理学习指导
学习资源的交互性
工科大学物理学习辅导系统 普通物理学网络课程
返回 退出
教学系统的交互性
学生与教师的交互
CAI CAI
学生与学生的交互
…共享
学生和教师可以反复阅读讨论区的内容
开放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对本校学生全部开放 互动 问题研究、协商学习,启发式、教学相长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逐步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四、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厅,切实发挥物理演示实验 在教学中的作用
建设了具有特色的一个200平方米的物理演示厅和一个110 平方米的光学演示室。 为学生学习基础物理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一流的环 境,自开放以来得到了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
• 课堂演示与演示厅演示结合 • 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结合 • 经典演示与现代高科技结合 • 演示与展示结合 • 传统演示与多媒体手段结合
现已逐渐形成主教材、辅导书、电子出版物、… 在内的系列教材
《普通物理学》(第五版)
《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
《普通物理学》习题分析与解答 《普通物理学》思考题分析与拓展 《普通物理学》学习指导 《普通物理学》电子教案 …
《大学物理教程》第二版
•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
《大学物理拓展与应用》
CAI
《大学物理学V2.0》
《大学物理学V3.0》 《大学物理学V4.0》 2005
CAI
《Simulation of University Physics》 《大学物理计算机模拟》
《混沌和分形》
返回 退出
(2) 电子教案 《大学物理教程电子教案》 《普通物理学电子教案》 《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电子教案》 任课教师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具有 个人特色的电子教案。 (3) 普通物理学网络课程
教师工作室 教师介绍 通知管理 修改密码 学生浏览区 教师介绍 课程介绍 师生交流 资料下载 通知 ……
插图 动画 视频播放
课程介绍 师生交流 教学资源 …… 资料下载密码设置
资料上(下)载
教学资源库
~10000个
工具软件
返回 退出
网上学习交流 学生在教学网站的学习交流栏目上已累计交流
~3000个问题
返回 退出
2. 基于课堂教学的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软件 教师讲授
课堂教学 电子教案
教学资源库 教学软件
插图 动画 视频播放
工具软件
物理学模拟方法、数值计算、可视化
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软件类库
~200个类
1994
2005
返回 退出
~1000个函数
(1) 基于课堂教学的计算机模拟教学软件 《大学物理学V1.0》 1997
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进一步深化大学物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建立大学物理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科学合理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对原有优秀教材进行全面修 订,使之更加适合教学需求,满足广大高校的使用 进一步建设物理基础课程数字化辅助教学平台 课程建设成果能较好地满足国内各类高校大学物理 教学需要,可支持任课教师集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一、大学物理课程的基本情况
1. 面向全校理工科各专业非物理类学生的大学物理
课程
144学时 例如:机械、电子信息
108学时 例如:化工、生物、农林、医学 2. 面向全校文科各专业学生的大学物理课程 72学时 3. 用原版教材、英语授课的大学物理课程 144学时
大学物理课程师资队伍
1997年以来,大学物理课程授课教师

教学环境
计 算 机 模 拟 教 学 软 件
网 络 辅 助 教 学 系 统 大 学 物 理 网 络 课 程 《普通物理学》第七版
+
+
+
教 学 资 源 库
《普通物理学简明教程》第二版
+ 《普通物理学》2005年修订版
相关教学辅导书
以胡盘新教授等修订的程、江《普通物理学》为蓝 本,基本构架为章、节、知识点。以知识点为基本 单元,整个网络教材由各个即相互联系于课堂教学的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
六、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需要长期积累、不断创新,
如何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工科物理教学基地,如何进一步发挥精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等学习环 节,在学习交流栏目上对所提问题进行了积极讨论。
上述学习环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返回 退出
交互、开放、互动
在网络环境下,可获取的学习 资源非常丰富、数量巨大,获 取方式方便快捷,学生如何对 资源呈现的内容进行选择?
交互
学习资源的交互性 教学系统的交互性
1. 基于校园网的物理学基础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以面向全校各专业的物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网站为 交互平台
教师
学生
学生浏览区
CAI CAI
教师工作室
学生
学生
学习交流
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教师工作室和学生 浏览区 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交流和互动
学生通过网站上的学习交流窗口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 广泛的交流与互动
三、 优秀教材的建设和出版
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学》教材体系 1961年 第一版首次出版以来,《普通物理学》系 列教材历经5版,得到了国内高校广泛的认可, 被上百所高校选为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讲教材,先 后获得 • “九五”国家教委规划教材 •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 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