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摘要:《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有:日常琐事对两人爱情的消解力量;二人的性格原因;家庭经济问题;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
但这些原因都不是根本原因。
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基础的问题。
关键词:《伤逝》涓生子君爱情悲剧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基础1923年12月26日,鲁迅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题目是《娜拉走后怎样》,其中阐述到经济平等是妇女解放的前提,他指出没有经济后盾的娜拉在出走后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鲁迅的思考并未止于此。
1925年,在写出了《伤逝》对这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在社会和内心的双重打击下,子君死去了,涓生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
尽管他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我”一样,在小说的结尾奋力挣扎:“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
”但那和子君相爱的悲剧依然罩在他头上,以至他竟要“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伤逝》提供给作者的,还是一个老结论:此路不通。
而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如下。
一、日常琐事对两人爱情的消解力量子君与涓生爱情的破裂。
他们同居后,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
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见识起来越短,经常和官太太暗斗。
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
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实内涵,不能对自我心灵进行扩容而不能整合性的生命逻辑,因而失去了爱情,“更新、生长、创造”的心理能力。
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从而在不顾惜爱人或曾爱过的人的生死的情况下先保证自己的生存,涓生虽标榜男女平等,也真心希望子君能与他共同奋进,却仍摆脱不了男权意识,最后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
而涓生在他的“悔恨和悲哀”中自责,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
涓生和子君这一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伤逝解读

可以说社会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议论?“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就连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样,“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其实鲁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为了和许广平同居,为了他们的爱情,他们只有离开了北京,作为一个战士的鲁迅尚且要里开,涓生和子君的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会不会给他们的爱情一个自由的空间,“恋爱是自由的”在他们那个社会里是不会出现的,那他们的爱情绿洲也就被破灭了。
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作品中涓生和子君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
但是,他们在一起生活没有多久,彼此间的冷漠就代替了热恋。
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和店铺一起来看看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吧!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首先,他们的爱情缺乏深厚的基础和更高的目标。
由于两位主人公的奋斗目标仅仅是“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因此,他们一旦走到了一起,也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
“个性解放”、“爱情至上”、“恋爱自由”等思想,年代前后曾经召唤过许多青年冲破封建罗网,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因此,那时有不少作家也把讴歌男女青年勇敢反封建、争取自由恋爱作为爱情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
但是,鲁迅与同时代作家的不同在于:他没有一味地盲目讴歌当时盛行的这些观点,而是让人们从涓生与子君这对恋人的悲剧故事中,去思索当时这些流行的思想的局限性。
子君与涓生靠着这些思想的鼓舞,勇敢地抗争封建势力的重压,特别是子君,当她勇于追求自由恋爱时,曾发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宣言,表达了她为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人格独立而无所畏惧的精神。
然而,正是由于子君把获得爱情、婚姻自主,当作了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把与涓生的爱和小家庭的生活,当作了新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当她婚后实现了这些目标时,她也就无所追求了,人变得空虚、停滞,情趣变得越来越庸俗,视野变得越来越狭小。
也正因此,她和涓生之间的裂痕也就越来越大。
另外,由于子君还是一个“爱情至上”者,因此,当涓生宣布不爱她的时候,她的精神也就由此完全崩溃了。
与子君比,涓生尽管对爱情比较冷静,懂得“爱情必须时时更新”;但由于他最终不知道该怎样更新,因此,在对待爱情、对待生活上,他与子君有着同样的盲目性。
正是这种盲目性导致他们失去了奋斗方向,最终使爱情枯萎。
作者通过对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再现,揭示出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以及“爱情至上”等当时十分流行的思想的局限性。
《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是马致远的经典之作,长篇小说以明代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了明代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深刻的社会矛盾。
涓生和子君是明代一对幸福美满的夫妻,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悲剧,下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一、封建伦理束缚在明代封建社会中,伦理观念十分严格,严格限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禁止的内容,例如婚姻、商业、食品和行为等方面。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涓生、子君虽然彼此深爱着对方,但却因为家族矛盾等复杂的原因难以真正地在一起。
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让他们的爱情之路充满了艰难和曲折。
二、家族仇恨涓生和子君所在的家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不同的家族之间往往存在着广泛的战争和仇恨。
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被家族的压力击垮。
涓生在完成了父亲的要求后,离开了子君。
虽然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仍然存在,但涓生还是无法和子君生活在一起,因为家族矛盾和利益冲突让他们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三、社会环境变革涓生和子君所处的明代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发生重大变化。
封建主义的统治下,大规模的反抗和斗争正在不断发生,社会的不平等和矛盾也更加尖锐。
这样的背景让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变得更加复杂,他们不仅要面对家族的冲突和伦理观念的约束,还要应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综上所述,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源于封建伦理、家族仇恨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无法实现两人之间的美好事业和爱情。
尽管他们之间的爱情依然深刻,但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却让他们的生活和情感都走向了悲剧。
涓生与子君的悲剧性及原因探析

涓生与子君的悲剧性及原因探析内容摘要:《伤逝》所讲述的是知识分子涓生与子之间的艰难爱情故事。
在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里,他们为了理想的爱情而大胆的争取自由恋爱婚姻,采取了与封建思想作抗争的办法,然而又因两个人性格上的弱点,最终无异于在无人的大海里求助,以鲜活的生命沉溺而结束。
然而,这样的斗争经不起时间与社会的考验,终究使这段并不牢靠的感情迅速走向死亡,没有一点起死回生之余地,并以失败宣告结束。
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存,就像是生活在少量空气的铁屋子里,窒息但又不能放弃仅有的这一点气息,这就是他们苟延残喘的载体。
一旦载体不存在,他们将面临的就是死亡!而涓生和子君,就是这铁屋子里的两个有觉醒的知识分子,想在这仅有的一点气息里开辟出一条新路来,想打开着沉重的铁屋子,迎接新鲜的气息。
然而,在当时那样思想和生活都落后的旧社会,那些仅凭这一点空隙生存的人们,能让你打开着沉重的铁屋子,迎接对于他们来说是未知数的新鲜空气么??如果被你两个打开以后,引进来的不是所谓的新鲜气息,那么到那时你们两个处境又该是怎样的呢???所以,你们就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去叛逆,悲剧的结果就已经摆在你面前了。
再往前走,依然是没有墓碑的坟墓。
关键词:积极挣扎、社会沉滞、性格弱点、经济残疾、爱情破产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中,《伤逝》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
它所讲述的就是在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中,两个为了自由爱情婚姻而努力挣扎的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
然而结果并不是大家所期待的那样圆满美好,而是以失败告终。
这的确是一个爱情悲剧。
但是他们爱情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他们生活在那个沉滞落后封建的旧社会,没有新思想,没有新理念,整个社会充斥着腐朽的霉味道。
封建礼教,本身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然而,涓生和子君只是很简单的希望获得爱情的自由与婚姻的自主,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小小的叛逆。
试想一下,理想的唯美爱情能在这样的社会中滋生繁衍么?当时的社会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他们不允许出现与那个时代唱反调的叛逆者!“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小说中的子君是一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和涓生同居,展现了她对爱情的坚定和执着。
然而,她的勇敢和坚定并没有换来幸福的结局。
在涓生失业后,子君的生活变得艰难,她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忙碌,逐渐失去了自我。
同时,她也无法理解涓生的内心世界,无法给予他真正的支持和理解。
最终,子君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
涓生是一个自私、懦弱的男性形象。
他在爱情中追求自由和独立,却不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
当子君为了他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时,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她造成了伤害。
当他失业后,他将责任归咎于子君,认为是她的存在影响了他的生活。
他对子君的爱也逐渐消失,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分离。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他们的爱情建立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基础上,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考虑和规划。
他们追求自由和独立,却没有意识到自由和独立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
他们的性格缺陷也是导致悲剧的原因之一。
子君过于软弱和依赖他人,而涓生则过于自私和懦弱。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法相互支持和理解,最终导致了爱情的破裂。
小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子君和涓生的爱情受到了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的压力,他们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无法摆脱经济上的困境,这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读完《伤逝》,我对子君和涓生的命运感到悲哀,同时也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深的思考。
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爱情中,我们需要相互支持和理解,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现实生活的因素,不能仅仅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婚姻是一种承诺和责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和经营。
在婚姻中,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个性和选择,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沟通和妥协,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伤逝》是一部深刻的爱情小说,它通过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同时也对爱情和婚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试论《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失败之原因

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一﹑封建礼教的压迫 (2)二、个性因素 (4)三、经济上的困扰 (5)注释参考文献试论《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失败之原因内容摘要:《伤逝》是鲁迅小说中的唯一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
它所描述的是涓生与子君两个知识份子的爱情故事,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到爱情走向失败以致产生悲剧的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他们生活在封建礼教的社会里,那吃人的封建专制礼教很自然地毁去了他们之间的爱情;他们个性的弱点;经济上的困扰。
怎样才能得到爱情自由,在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失败原因中,有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中国青年,究竟怎样才能从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得到解放?那就是国民的觉醒。
在《伤逝》这篇小说中,无可否认的是,涓生和子君都是觉醒的知识份子!本文试图从《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的故事中探究其失败的多重原因,从而昭示鲁迅创作本小说的目的:那就是唤起国民的觉醒。
关键词: 礼教弱点鲁迅爱情原因试论《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爱情失败之原因《伤逝》是鲁迅小说中的唯一一篇以男女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所讲述的是男主人公涓生与女主人公子君两个知识份子的爱情故事。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的感情破裂的结果,以子君的死为结局,这种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小说,其悲剧原因何在?我以为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礼教的压迫他们生活在封建礼教所标榜的“伦理道德”的封建专制的社会中,整个的沉滞,腐朽是子君和涓生之间爱情失败的必然。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礼教,自由恋爱会遭到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双重打击,封建礼教吃人的历史已久,单一个涓生与了君何以对付,梁山伯与祝英台已成为先例,成为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所以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因为人人都在饱受封建传统的道德伦理的束缚和压迫,以致于人人都在用封建的礼教的标准目视着他人,一旦有人触犯了封建传统的道德伦理谁就成为所谓的“罪人”。
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这个举动付出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封建传统的道德伦理是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人人恪守“仁义道德”,做一个“忠诚”的“仁义道德”的遵守者和守卫者!无论是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还是“宗法社会”大牢笼里面“沉睡着”的人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眼睛里出现叛逆者。
论鲁迅《伤势》中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

题目:论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摘要:《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现实性引起社会的广泛注重。
这是一曲凄婉的生死恋歌,同时也是生存重压下对人性自私凉薄的无情拷问。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场自由爱情走到悲剧收场,中间历经怎样的磨难,究其原因,必不是单一的,我将其原因概述为四点,其中,当时社会经济基础的薄弱是导致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伤逝》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社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长期进化而产生的“文明的奇迹”。
不过自古以来,在婚姻爱情上,大都上演的是一幕幕悲剧。
就像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五四反帝反封建运动中,也有这么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涓生,女的叫子君,他俩用生命的激情为人们上演了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故事。
了自己的幸福,算得上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不过子君此举,就像那乐府诗中赌咒发誓一样:“天也,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样的爱情往往是很短命的。
拜读过这部短篇小说之后,我分析导致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原因有四:一、对爱情的盲目追求以及自身存有的性格弱点是导致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首先,他们对爱情的追求,只为了爱而盲目的爱。
从理性意义上讲,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和前提,但并不是全部。
涓生和子君在一起生活久了之后,便厌倦了现状,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耿耿于怀的是一些琐碎小事,子君的虚伪和卑怯一点点膨胀,涓生的自私也随之暴露。
感情随之淡化,爱恋的热情减退。
子君在建立小家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生命中的缺陷。
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面临生有危机时,如何处理基本“求生”的难题时,他却避免与爱人共患难,还是习惯性地以女性为牺牲,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抛弃了子君,最后子君死去。
涓生和子君这个对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逝》中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两人的爱情是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他们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然而最后却以悲剧收场。
造成这爱情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入涓生与子君的世界。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原因
《伤逝》是鲁迅的一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彷徨》里,终笔于1925年10月21日。
这也是鲁迅唯一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以男主人公涓生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小说描写的是在中国北京1920年代,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
青年涓生与子君有着文学和制度变革的共同话题。
他们打破了传统的长辈指婚的习俗,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开始了同居生活。
生活中涓生遭遇了被辞工的打击,并且以译书来赚生活费。
家庭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逐渐走向了贫困。
他们失去了以往心灵的交流,最终对生活感到厌倦的涓生放弃了与子君的爱情,并且告诉了子君。
子君后来被她父亲接走,不久便在家乡死去。
涓生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与悲哀,并要走出“新的生路”。
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但造成悲剧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分别
从其外部和内部寻找原因。
究其外部原因,无非是缺乏物质财富的困顿。
涓生和子君虽然都相互爱着对方。
但是,最后他们那朵美丽的爱情花朵却悄然凋落。
不可否认的是,生活的困顿,使他们逐渐失去了斗志!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级,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是最基础的位置。
一个人想要在社会中活下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生理需要,即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生存,其后才会追求生活。
美满的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一样。
经济上的困顿使涓生和子君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境:当涓生被局里开除了的时候,“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两人“较为怯弱”了;此后涓生也不得不忙碌在那求生的道路上,忙碌在那抄抄写写的工作中,而子君也麻木于生活上的琐碎事情,在涓生因生活的艰难将小狗阿随扔掉后,子君凄惨的神色使涓生有了那么的一种感觉:“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此后两人间的关系愈来愈冷,他们之间的爱情便因生活的困顿逐渐地凋零死亡了。
生活的困顿固然是造成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但却并非根本原因。
他们的爱情悲剧追根究底是由本身的性格弱点所导致的:涓生的自私虚伪和子君的平庸怯懦。
刚开始的时候,涓生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他们都是觉醒的知识分子,他们彼此鼓励着,彼此依偎,准备逃脱这个沉滞的社会,追求
自己的爱情,他们抛弃了世俗的眼光。
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们的确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的爱是甜蜜的,“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
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点,在社会和生活的压力下,慢慢地流露出来。
当涓生无法忍受生活的压力时,他怯退了,不敢再面对子君,面对生活。
于是他便自私的抛弃了子君,“免得一同灭亡”。
在《伤逝》中涓生他明明两次都想到过,他离弃子君的结果,是子君的死,可他依旧离弃了子君。
第一次,是他打算离开子君的时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并且立即忏悔、自责。
第二次,是他决定说出他不再爱子君之前,“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决心,对子君说出了离弃之言。
涓生的自私虚伪在最后完全分开了他与子君的距离,使得子君无路可退,使得他们的爱情分崩离析。
在最初反抗家庭专制的斗争中,子君同样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决,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但她以为争得“同居”的权利,就获得了一切,从此便安于平庸的生活,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忘却了。
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的思想牢牢地禁锢着她。
从原来那个勇敢和坚强的子君变得如此的软弱,一切都是因为她自身性格弱点和传统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
在她的眼中除了喂她的小油鸡和阿随之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务,其他的事情都已经不再记得。
随后渐渐陷入了
小市民的争斗中平庸度日。
一旦失去了涓生的爱,便无可奈何地退回父亲那里,独自负荷着空虚的爱的重担,走完人生的长途。
子君的平庸怯懦,使得她看不清人生的要义,使得她害怕单独开辟新的路,再造新的生活。
涓生和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极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
但是在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新思想并不能被周围的人们完全接受,排挤嘲讽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乱,最终不堪重负,造成了悲剧。
这告诉我们:只有在为社会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
不能改变扼杀爱情的社会环境,自然也就难有美满的结局。
【参考文献】
[1]《呐喊·彷徨》,鲁迅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
[2]《评鲁迅<伤逝>里的爱情故事》,左手流年著,榕树下华语原创文学门户网,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