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性采访中“度”的问题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论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论隐性采访应注意的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人 都 可 以 进 行 隐性 采 访 , 别 在 进 行 隐 性 特 访者 说 出 资料 和情 况 。 记者 在 隐性 采访 中所 采 访 的时 候 , 者 不 能 够 充 当政 府 的 官 员 、 记 使 用语 言 是 主 动 还 是被 动 的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人 大 的代 表 、 协 委 员和 人 民警 察 等 。 政 因为 点 , 者 在采 访 的时 候尽 量不 要 太过 主 动 这 些 都 是 特 殊 的 身 份 , 照 法 律 法 规 规 定 记 依 的去 诱 导 被 采 访者 说 出所 知 道 的资 料 。 专 门 授 权 的 , 果 任 何 一 个 人 去 刻 意 的 假 如 例 如 有 些 记 者 在 采 访 卖 假 发 票 的 时 冒 这 些身 份 , 必将 触 犯 法 律 , 且 还 会打 乱 并 候, 可以 首 先假 扮 购 买 者 , 被 采 访 者 主动 整 个 正 常 的 工 作 流 程 。 如 记 者 在 隐 性 采 让 例 说 出 假 发 票 的来 源 , 不 应 该 主 动 去 询 问 而 访 重大 事 件 的 时候 , 冒现 场 指 挥 的 官 员 , 假 对 方 :有 假 发 票 吗 ? 这 种 行 为属 于 记者 主 这 必 将 导 致 现 场 出现 混乱 , 乱 整 个 正 常 “ 打 动 , 可 能产 生诱导 的违法 犯罪行 为 。 的工作秩序 , 至触犯法律 。 很 因 甚 因此 , 者 在 记 此 , 者 应 该 在 隐性 采 访 的时 候 , 量 让 被 隐 性 采 访 的 时 候 , 尽 量 扮演 单 纯 的 旁 观 记 尽 要 采访 对 象 主 动 询 问记 者 : 需 要假 发 票 吗 ? 者 、 人 或 者是 顾 客 , 样 也 不 会 引起 被 采 “ ” 路 这 这 个时 候 被 采 访 者所 提 供的 一 切 资 料 和情 访者 的 疑 心 , 好 的 演 示 自己的 记 者 身份 , 更 更 况 都 是 属 于 正 确 的 方 法 所 获 得 的 , 而 使 让 被 采 访 者 对 其 没 有 戒 备 心 , 加 使 采 访 从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法律问题摘要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特殊方式之一,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被中外新闻工作者广泛运用,然而对隐性采访的合法正当性的问题,社会各界普遍存在争议。

在实践中,常出现隐性采访导致的新闻侵权、新闻诉讼等法律纠纷,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规范隐性采访的问题上,同样应从记者、新闻媒体、相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隐性采访法律规范一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

《新闻学大辞典》对隐性采访的定义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中的定义是:“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采访。

一般而言,所谓隐性采访,是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它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意思:(1)、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采访手段之一;(2)、隐性采访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采集公开采访得不到的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3)、隐性采访具有不同于其他采访的自身特点。

隐性采访在新闻史上存在由来已久,在美国新闻史上的“掏粪运动”中,隐性采访就曾被大量使用,而曾经撼动美国政坛的“水门事件”、“克林顿绯闻案”等也同样是采用了隐性采访的方式。

就中国而言,央视老牌节目《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以及每年举办的“3.15晚会”,其中记者通过隐性采访带回的大量新闻报道,无不给广大受众群体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0年,震惊全国的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楼自杀案件,南方周末记者就是以一名普通求职者的身份,深入到富士康公司的内部,切身体验富士康员工的每日工作和生活,从更为真实、全面的角度来对该新闻事件进行系列深入报道,从而让我们了解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新闻事实。

实践证明,隐性采访对于新闻媒体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地作用,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简论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

简论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

简论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前言隐性采访,也称为隐身采访或匿名采访,是一种常见的采访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研究、新闻报道等领域。

但是,使用隐性采访方式存在着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

什么是隐性采访?隐性采访是指采访者隐藏自己的身份,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受访者的隐私,从而获得受访者更为真实的情感和观点。

隐性采访通常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完全匿名采访,采访者和受访者彼此完全不认识,采访者稍加伪装后进行采访。

另一种是隐身采访,采访者和受访者彼此认识但彼此的身份保持相对匿名,采访者通常使用特殊的设备来隐藏自己的身份。

隐性采访的优势隐性采访具有以下几个优势:受访者更加真实许多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意识,抵制或隐瞒真实情感和观点,隐性采访可以打破这种保护意识,让受访者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更多真实信息由于隐性采访可以打破受访者的保护意识,因此采访者可以获得更多真正的信息。

这可以更好地帮助调查人员和记者了解事件的真相,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

保护受访者的隐私隐性采访可以使用各种方式来保护受访者的隐私,从而降低他们的风险。

由于采访者已经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因此受访者更愿意透露自己的真实情况。

隐性采访的伦理道德问题尽管隐性采访具有一些优势,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伦理问题侵犯受访者的权利隐性采访可能会侵犯受访者的权利。

由于受访者并不知道采访者的真实身份,因此他们可能会对采访的目的和后果一无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采访者可能会利用受访者的弱点或隐私来达到他们的目的,这显然是不道德的。

伦理平衡问题隐性采访可能会导致伦理平衡问题。

采访者可能会因为采访的目的而篡改受访者的言论,这将导致受访者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出现严重扭曲,说话者和被说话者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这样基于隐性信息得到的平衡将被打破。

这种失衡可能会导致受访者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并损害他们的利益和名誉。

道德问题操纵手段隐性采访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受访者的情感和言论,使其更加符合采访者的利益。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度”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度”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度”
沈勇
【期刊名称】《新闻通讯》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隐性采访”,顾名思义,是指记者在采访中隐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的一种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现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

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就曾用偷拍偷录方式深入山东枣庄某些非法豆制品加工厂,在第一现场拍摄到非法加工者往豆制品中掺滑石粉和大黄等严重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的物品的违法行为,让人触目惊心;《南方周末》摄影记者亦曾用隐性采访方式,深入体验广州火车站周围的流浪汉、吸毒者等边缘人群的生活,并以镜头偷拍记录。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沈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1
【相关文献】
1.浅析隐性采访中的法律界限和道德伦理问题 [J], 吴天飞
2.浅析隐性采访中如何规避新闻侵权 [J], 顾祥忠;
3.浅析深度报道中隐性采访的边界问题 [J], 莫梓芫
4.浅析隐性采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南都“卧底替考”事件为例 [J], 崔瀚
5.做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浅议隐性采访中的人文关怀 [J], 吴佳睿;李卓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隐性采访“度”的把握

论隐性采访“度”的把握

论隐性采访“度”的把握耿旻斐【摘要】隐性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在近年来被大量使用,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

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而这种采访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如何在保证新闻事实真实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做好新闻报道,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成了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期刊名称】《济南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2页(P118-119)【关键词】隐性采访;侵权;适度;道德【作者】耿旻斐【作者单位】淄博人民广播电台,山东淄博2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2.1隐性采访主要是指新闻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秘密的对被采访者进行非常规采访的一种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采访的一种方式,能够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深刻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长期受到公众的欢迎和新闻工作者的青睐。

隐性采访在受到人们的支持的同时,由它产生的是非争议也是此起彼伏,被采访者的抗议、公众对于记者道德素质的争议以及由隐性采访引起的一些对于媒体公信力的怀疑也是纷争不断。

虽然隐性采访引发了诸多争议,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但是作为一名隐性采访记者,掌握隐性采访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技巧、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在不违背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使用隐性采访就显的尤为必要了。

一、隐性采访时记者的角色和法律意识度的把握隐瞒记者身份是隐性采访的重要特征,而扮演另外的身份则是隐性采访时记者隐瞒自身身份的主要形式。

但记者在扮演这些角色、隐瞒这些身份时一定要有清晰的角色定位和法律意识。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问题

职业新闻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公开的社会活动,应尽可能尽少用非公开的方式、手段。

即使是为了实现新闻监督,为了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作为隐性的信息获取手段——偷拍、偷录,也只能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且对此也须进行必要的道德预估和道德思考。

新闻采访中关涉的道德问题,突出表现在隐性采访中。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隐性采访整体上作为一种采访方式的道德问题;二是公开采访或隐性采访中一些具体隐性采访手段运用中的道德问题。

这两方面关涉的道德问题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我们在具体分析讨论中将加以分离。

采访方式的道德性隐性采访是相对显性采访而言的。

显性采访是指“以记者身份进行的公开采访”;隐性采访是指“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

”①隐性采访又被称为“暗访”或“秘密采访”。

这就是说,在显性采访中,记者的身份对于社会是公开的,被采访对象能够明确知道记者的行为性质;但在隐性采访中,记者身份对于社会是隐蔽的,实质上的被采访对象无法知道记者行为的真实性质和目的。

隐性采访方式本身有多种类型,诸如侦察型、体验型、验证型等。

隐性采访作为记者获取新闻的一种方式,本身就是特殊的、非常态的方式,因而很难在整体上进行道德评价。

这就意味着,关于隐性采访方式的道德分析,必须动用道德评价的例外原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客观上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方式的必要性,主要源于这样的理由:通过公开采访方式不可能对一些特殊的事实进行采访,无法获取一些特殊对象的真实信息;如果不运用一些特殊的隐性手段,如偷拍、偷录,就不可能记录或留存一些重要的事实信息;进一步说,如果不采用隐性采访方式,不仅形不成新闻报道,也无法通过新闻手段维护社会正义、维护公共利益。

隐性采访方式之所以必要的上述理由,说明隐性采访要想获得道德上的肯定评价,必须满足这样的基本条件:其一,采访动机应该是善意的,这是前提。

这个善意在一般意义上说,就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为了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

其二,在具体手段上,应该是合法的,不能违背法律规范,因为法律规范其实就是底线性的道德规范。

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研究

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研究

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研究【摘要】隐性采访是一种在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但其道德缺失和真实性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探讨了隐性采访的定义、特点以及在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其在揭示真实情况上可能存在的挑战。

文章还总结了隐性采访的优缺点和改进方法,以及道德缺失对研究的影响。

提出了提升隐性采访真实性的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隐性采访道德问题的研究,有望为研究者提供更好的指导,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实践应用。

【关键词】隐性采访, 道德缺失, 真实性, 优缺点, 改进方法, 影响, 建议, 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隐性采访是指研究者在未经被访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通常用于调查敏感或隐秘话题。

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涉及到个人隐私权和伦理标准的问题。

在过去的研究中,隐性采访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其真实性有时受到质疑。

本研究旨在探讨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以提升隐性采访的研究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和真实性问题也愈发凸显,对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研究将通过深入分析隐性采访的特点和优缺点,探讨其在研究中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和真实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揭示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通过对隐性采访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对隐性采访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进行揭示和反思,有助于改善研究者在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通过探讨隐性采访的真实性问题,可以提出提高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建议和方法。

本研究旨在为隐性采访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研究领域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隐性采访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真实性问题,分析其优缺点及改进方法,并进一步探讨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对研究的影响,提出提升隐性采访真实性的建议,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隐形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隐形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隐性采访中的问题摘要:隐性采访是现代媒体所青睐的一种采访方式,通过隐性采访而获得的新闻资料以其真实性和揭露性受到公众的支持,也为许多的栏目所采用。

其中最成功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栏目。

但是,由于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暗访、偷拍等方式来进行的,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游离于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因而在实际的运用中,隐性采访又给记者和被采访对象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法律上的也有道德上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该如何去把握?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隐性采访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式,详细阐释如何更加合理的应用隐性采访。

Abstract:Recessive interview was favored by the media as a modern way to interview,the news obtaines by recessive interview get the support by the public for its authenticity and revealing.also used in many news sections.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is CCTV’S”Focus”and”Investigative Journalism”.However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began with the unknown of the interviewee,through the way of unannounced visits,to be photographed etc,and there is no clear provision in law.The recessive drifted away from the edge of the legal and moral.Thus in practical use,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brought a lot of problems to be interviewed and reports.These problems not only legal but also moral.Faced with these problems, how do we solve? During the recessive interview, how to grasp the focus problom.. In this paper, through specific cases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recessive interview , For These issues,proposed reasonable solutions and explained how to applicated recessive interview in more rational.how the application of more rational recessive interview.关键词:隐性采访;侵权;记者角色;道德约束Keywords:recessive interview;ingringement;role report;moral consraints前言新闻采访的方式多种多样,而隐性采访从出现至今,一直在新闻行业经久不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本课题研究意义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能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报道形式,以其突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新闻界大行其道。然而,隐性采访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记者能采集到必要的新闻信息,揭露社会的丑恶面;另一方面,它对每个信息传播环节的主体都难以避免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隐性采访中要做到有意识的扬长避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回到隐性采访的现状中,提炼并分析出隐性采访的优点,最重要是把握好采访的“度”,“对症下药”,才能从中找出最适当的趋利避害的方法。
5.已查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主要参考文献
杨秀国《新闻采访学通论》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
周明涛:《谈电视隐性采访》
刘月雷:《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新闻知识》
徐迅:《隐性采访的“三公原则”及其运用》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年月日
系或专业审核意见
1.通过;2.完善后通过; 3.不通过
负责人:
年月日
在中国,较早采用隐性采访的记者是范长江,范长江的长篇通讯《西蒙行》,是1936年秋,范长江担任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其间,通过秘密采访考察西北地区写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隐性采访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新闻工作中,尤其是涉及到批评性和揭露性的新闻报道中。
1992年7月,中央电视台记者根据群众举报对河北无极县假药市场进行了暗访,这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隐性采访。
2.已了解的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890年,当时的纽约《世界报》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化名内利•布莱,假扮成一名精神病人住进精神病院,亲身体验精神病人受到的待遇,成功调查之后以《疯人院的10天》为题写下了三篇报道,她被视为隐性采访的最初实践者之一,也因此成为美国新闻界历史性的人物。
(2)国内研究现状
湖北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隐性采访中“度”的问题
姓名学号2009221102210529
专业年级2009级新闻学
指导教师职称
2012年12月16日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隐性采访在各国得到新闻界的认可,而且被越来越频繁的使用,是因为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可以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以获取的新闻事实,可以更好地进行舆论监督,打击不法行为,隐性采访才得到公众的支持和新闻界的亲睐。从现实出发,隐性采访具有采访效果的真实性、采访内容的揭露性、对公开采访进行补充等。
1993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勉之对北京街头出售假发票现象进行暗访,隐蔽使用录音机获得成功,作品获得中国广播奖三等奖。
1995年4月,《焦点访谈》开播一周年之际播出的特别节目《在路上》,通过隐性采访的方式,报道了道路乱收费的现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到如今,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每周质量报告》等电视栏目以及各类报纸中,通过隐性采访的方式报道的轰动性节目不胜枚举。这些节目直面社会丑恶现象,对打击犯罪、弘扬正气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极大的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进度计划:1、搜集与阅读整理材料阶段:2012.06.15——2012.11.01
2、撰写开题报告阶段:2012.11.01——2012.12.20
3、撰写成文阶段:2012.12.22——2012.03.30
4、论文修改定稿阶段:2012.03.31——2012.05.
5、论文评阅答辩阶段:2012.05——2012.06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隐性采访的类型
旁观式介入式
2、隐性采访的作用
3、隐性采访中的侵权问题
(1)、侵犯隐私权(2)、侵犯肖像权(3)、侵犯人格尊严
4、隐性采访是权力还权利?
5、如何平衡隐性采访中的冲突
6、隐性采访的道德约束
7、隐性采访误区
8、央视《新闻调查》浙江电视台《目击》度的把握
4.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