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皂乳液聚合实验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微球及微球的阳离子染料染色

第1 3期
S IN E&T C O O F MA I CE C E HN L GYI OR TON N
0科教前沿 0
科技信息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微球及 微球的阳离子染料染色
张彩云 房宽峻 ( 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山东 青岛 267 ) 601
较好的吸附性能。
【 莱键词】 阳离子红 x G L 聚合物微球; —R; 染色
0 前 言
无皂乳液聚合是在 传统乳液聚合 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 项聚合 反应 新技术 . 它是指在反应 过程 中完全不加 或仅加入微量乳化剂 ( 其 浓 度小于临界胶柬浓度 C C M )的乳液聚合过程 。与传统乳液 聚合相 将所制备的乳 液样 品用蒸馏水稀释至适当的浓度 . 取镀金的金属 片, 沾上适量溶液 , 与白炽 灯下 烤干 , 放入 日本 电子株式会社 的 J M一 E 10 E 2 0 X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颗粒大小及样貌 1 微球的染 色 . 4 染色 : lm 取 O L固含量为 0 8 . %的乳液 , 0 M的 N O 0 用 . 1 a H调其 p H 为 4 , 、., . 6 8 放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 , 5 L x O 6 缓慢滴加到乳 5 5 取 m 5 l 一 M。 液 中. 全部滴 加完毕后 . 在室温下染色 1 h 1 上染率的测定 . 5 取一定量染色后 的乳液 4 L放人离心试管 中.在 10 0/i m 0 0 r n或 m 畿褥 相同的离心条件下继续 2 0 r i 的转 速下离 心 3 r n 00 rn / a 0 i 后取上 清液在 摹躲 a 离心 , 直至上清液澄清 为止 。用分光光度∞ 鲫 帅 ∞ ∞ ∞ 阳 计测上清液 的吸光 度为 A O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的几种制备方法比较及应用摘要:无皂乳液聚合又称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是一种环保清洁的制备高聚物的聚合方法。
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详细地讨论了几种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根据不同的方法举出一些应用的例子。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应用前言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完全不加入乳化剂或仅加入微量乳化剂(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过程。
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无皂乳液聚合具有如下特点:(1)避免了由于乳化剂的加入,而带来的对聚合产物电性能、光学性能、表面性能、耐水性及成膜性等的不良影响;(2)不使用乳化剂,降低了产品成本,缩减了乳化剂的后处理工艺;(3)制备出来的乳胶粒具有单分散性,表面“洁净”,粒径比常规乳液聚合的大,可以被制成具有表面化学能的功能颗粒;(4)无皂聚合乳液的稳定性通过离子型引发剂残基、亲水性或离子型共聚单体等在乳胶粒表面形成带电层来实现。
无皂乳液聚合由于体系中不含乳化剂,所以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但是也正是由于缺少乳化剂的保护作用,而使得乳液的稳定性下降,固含量相对较低。
因此,开发新型的反应性乳化剂和优化无皂乳液聚合工艺,是无皂乳液聚合面临的首要问题。
1.制备方法1.1制备方法的选择原因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可根据其单体种类与性质以及反应体系来选择,并可以根据其机理,反应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影响无皂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因素来判断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其中无皂乳液的稳定性是在选择制备方法时的必要考虑因素。
在无皂乳液聚合过程中,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聚合物的结构因素以及静电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皂乳液的稳定性。
根据影响稳定性的不同因素可知,要增强粒子稳定性。
原则上应增强粒子表面的电荷和亲水性,使Gibbs自由能充分降低。
可以得出增强稳定性的方法如下:(1)以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钠)两亲聚台物为乳化剂。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功能性粒子的研究

厂 生产 , 重 结 晶处理 , 在 干燥 器 中备 用 ; 羟 经 放 N一
甲基丙烯 酰 胺 ( NMA), 析 纯 , 大 化 工 厂 生 产 , 分 湖 经 重 结 晶 处 理 , 在 干 燥 器 中 备 用 ; 酮 ( e 放 丙 Ac —
带 来 的 聚 合 物 产 品 的 弊 端 , 业 对 无 皂 乳 液 的 需 工 求 日益 增 大 。 目前 常 用 的无 皂 乳 液 体 系 是 丙 烯 酸
第3期
1 . 主 要 测 试 仪 器 .1 2
胡 晓熙 , :无皂 乳液 聚合 制备 功 能性粒 子 的研 究 等
5 l
在 7 0℃ 以 下 时 , 成 功 制 备 固 含 量 较 高 、 稳 定 可 较 的无 皂 共 聚 物 乳 液 。
2 2 乳液粒 子 形态及 大 小分布 .
胡 晓熙 ,王 芸 ,安 璐 ,王 小 涛。 ,黄 宝章
( .钦州学院 化学化工学 院 ,广西 钦州 5 5 0 ;2 1 30 0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 0 6 ; 30 0 3 .湖北工业大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 院,湖北 武汉 4 0 6 ) 30 8
[ 摘 要 ] 在常规条 件下, 以甲基丙烯酸 甲酯为主单体 、 N一羟 甲基丙烯 酰胺 为功 能性单体 、 : 为} K SO 发剂进行 了无皂乳液共聚合 , 制得粒径在 20~30 m 范围的丙烯酸酯无皂乳 液。探讨 了固含 量 、 5 0r i 单体 配 比、
计 使 粒 子 表 面 带 有 各 种 功 能 基 团 , 泛 用 于 生 广
小 的 影 响 , 及 助 溶 剂 丙 酮 对 聚 合 速 率 、 胶 粒 的 以 乳
粒 径及 分散性 的影 响 。
新型聚合反应无皂1

3--加入离子性单体参与反应,这些单体本身 带有离子基团,由于其亲水性而倾向于排列 在聚合物粒子-水界面,发挥类似乳化剂的作 用。其成核机理与上述“二”中非离子型亲 水性单体的机理是不同的。如NAMS与St共聚 时,在反应的初始阶段,PNAMS的含量极高。 由于具有强亲水性基团,它们可能溶入水中 从而减小了乳胶粒的稳定性,也可能被吸附 在乳胶粒表面来稳定胶粒。
乳液聚合新技术
(之)
无皂乳液聚合
• 无皂乳液聚合是 对传统乳液聚合不加入 乳化剂的一种聚合技术。 • 无皂乳液聚合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 1937年由Gee,Davis和Melville在乳化 剂浓度小于CMC条件下进行的丁二烯乳 液聚合。 • Mastumuto和Ochi于1965年首次在完 全不加入乳化剂的情况下制备出一系列 胶粒分散均匀,体系稳定的无皂胶乳。
2--与非离子水溶性单体共聚,共聚单体由于 亲水性而位于粒子表面,这些亲水及或者在 一定pH值下一离子形式存在,或者依靠他们 的空间位阻效应或静电排斥力而形成稳定胶 粒,用这种方法进行无皂乳液聚合,所采用 的单体一般为羧酸类,丙烯酸,丙烯酰胺及 其衍生物。在聚合过程中,共聚单体由于其 强亲水性而位于胶粒表面,利用其空间位阻 或静电排斥力来维持体系的稳定。
• 正如前面所说的,普通乳液聚合与无皂 乳液聚合的区别: 水+单体+乳化剂+引发剂=普通乳液聚合 水+单体+引发剂=无皂乳液聚合 为什么能在 的乳胶?
back
的情况下形成稳定
无皂乳液聚合的理论模型:
• 均相沉淀成核理论 • 齐聚物胶束成核理论
无皂乳胶的制备:
无皂体系中虽然不存在乳化剂,但主要通过引 入以下反应性组分发挥类似乳化剂的作用, 从而使体系得以稳定。
无皂乳液聚合的应用研究

剂、 皮革涂饰材料 、 涂料和粘合剂、 无机 一 有机复 合 材料 等 。
1 制 备单分 散性微球 和功 能性微球
速 。为满足环保 和产 品性 能方 面 的需求 , 皂乳 无
液 聚 合 制 备 表 面 施 胶 剂 的 研 究 开 始 不 断 增
聚合技 术水平 的不 断提 高 , 应 用领 域 也进 一 步 其
疏水基 和亲水基 构 成 , 体 可 分 为天 然高 分 子和 大
合成 聚合 物 。其 中 , 成 聚 合 物类 表 面施 胶 剂 由 合 于可赋 予纸 张更优 异 的性 能 , 年来 发展 比较迅 近
拓宽 。 目前 , 无皂 乳 液 聚合 在工 业 中 主要用 作 制
作者简介 : 贾建民 , 在读研 究生 , 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学品的制
备 及应 用 。
细
.
由 化
工
进
展
第 l 第 l期 0卷 l
一 。 ’
ADVA NCES I NE N FI PETROCHEMI CAL S
强度较 低 ; 用 日趋 增加 的废 纸 原 料其 品质 和强 使 度也较 木浆 差 ; 料 用 量 的增 加 也 使 纸 张强 度 下 填
常规乳 液聚合 分布 窄 , 几乎接 近单分散 。所 以 , 利
液 。单 独使用 含 氟乳 液 对 纸 张进 行 表 面施 胶 , 水
和油滴在 纸 张上 所 成 的接 触 角最 大 可 分 别达 到 11和8 。同时 纸 张 的 抗 张强 度 、 2。 0 ; 耐折 度 、 白度 、 平 滑 度 分 别 提 高 1.6 , .4 , .5 , 13 % 7 1% 0 2%
无皂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的几种制备方法比较及应用摘要:无皂乳液聚合又称无乳化剂乳液聚合,是一种环保清洁的制备高聚物的聚合方法。
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空间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详细地讨论了几种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并根据不同的方法举出一些应用的例子。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制备方法;应用前言无皂乳液聚合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完全不加入乳化剂或仅加入微量乳化剂(小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乳液聚合过程。
与常规乳液聚合相比,无皂乳液聚合具有如下特点:(1)避免了由于乳化剂的加入,而带来的对聚合产物电性能、光学性能、表面性能、耐水性及成膜性等的不良影响;(2)不使用乳化剂,降低了产品成本,缩减了乳化剂的后处理工艺;(3)制备出来的乳胶粒具有单分散性,表面“洁净”,粒径比常规乳液聚合的大,可以被制成具有表面化学能的功能颗粒;(4)无皂聚合乳液的稳定性通过离子型引发剂残基、亲水性或离子型共聚单体等在乳胶粒表面形成带电层来实现。
无皂乳液聚合由于体系中不含乳化剂,所以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但是也正是由于缺少乳化剂的保护作用,而使得乳液的稳定性下降,固含量相对较低。
因此,开发新型的反应性乳化剂和优化无皂乳液聚合工艺,是无皂乳液聚合面临的首要问题。
1.制备方法1.1制备方法的选择原因无皂乳液聚合的制备方法可根据其单体种类与性质以及反应体系来选择,并可以根据其机理,反应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影响无皂乳液聚合稳定性的因素来判断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其中无皂乳液的稳定性是在选择制备方法时的必要考虑因素。
在无皂乳液聚合过程中,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聚合物的结构因素以及静电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皂乳液的稳定性。
根据影响稳定性的不同因素可知,要增强粒子稳定性。
原则上应增强粒子表面的电荷和亲水性,使Gibbs自由能充分降低。
可以得出增强稳定性的方法如下:(1)以聚(醋酸乙烯酯/丙烯酸钠)两亲聚台物为乳化剂。
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喷水织机用浆料的研究

关 键词 : 无皂 乳液 聚合 ; 水织机 ; 元共 聚物 ; 喷 多 引发 剂 ; 应 温 度 反
中 图分 类 号 :S0 .46 T 138
文 献 标 志 码 : 1 452 1 )2 09 3 0 7 0 0
t p r e t c nv r i n a d s z im t r s l iiy we e d s us e y, e c n o e so n i e fl wa e ・ o ub l r i c s d. T e u t s o ha he e t he r s l h ws t t t mul i n pr pe t r e - so o ry a e b t
( yL b rtr f h n b v n e et eT c n lg Ke a oaoyo eNig oAd a c d T xi eh oo y& F sinC T l aho AD , ein ) Zhja g
Ab ta t Ma ua tr fs emitr h t ss i befrw trjt om sdsu sd o pfe muso oy sr c n fcueo i xueta ut l ae— o wa ic se .S a —ree linp l— z wa a o el
料 。 喷 水 织 机 浆 料 不 同 于 常 规 的 浆 料 , 有 着 特 它
殊要 求 : 即调 浆 时 易溶 于 水 ; 造 时要 耐 水 ; 浆 织 退
时 又 要 易 于 去 除 。 目 前 , 水 织 机 浆 料 主 要 通 过 喷
醋 酸 乙 烯 酯 V c 丙 烯 酸 A 丙 烯 酸 甲 酯 A 、 A、 MA、 烯 酸 丁 酯 B 甲基 丙 烯 酸 甲 酯 MMA、 酸 丙 A、 碳 氢钠 N H O 、 硫 酸 铵 A S 引 发 剂 ) 氨水 、 a C 过 P ( 、 油
无皂乳液聚合稳定化研究进展

无皂乳液聚合是指聚合体系中完全不含乳化剂 或含乳化剂但其浓度小于其临界胶束浓度 ( 4N4) 的乳液聚合。由于无皂乳液聚合能得到尺寸均匀、 表面清晰的乳胶粒子, 具有传统乳液聚合无可比拟 的优点, 因此越来越引人注目 。 无皂乳液在许多领域有特殊用途, 如因其单分
[ $, D]
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H) 表面活性物质 研究发现, 无皂乳液聚合过程中伴有齐聚物和 聚合物表面活性物质产生, 在反应过程中起到了稳
)H+
结构因素 无皂乳液聚合的稳定性也依赖聚合物的极性, 因
为在水相界面上的聚合物的极性明显引起界面的相 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可以降低表面能并影响乳液 的聚合稳定性。在 NNJ 与丙烯酸丁酯 (SJ)的无皂 乳液聚合中发现, 随着乳胶粒子表面亲水性的增大, 分散稳定性提高。此时, 聚丙烯酸丁酯 ( /SJ) 和聚甲 基丙烯酸甲酯 ( /NNJ) 乳胶粒子的 X,)7 电势分别为 乳液稳定性上的差别不能通过 % !" 2Q 和 % C" 2Q,
第"期
郭天瑛等: 无皂乳液聚合稳定化研究进展
・ $" ・
!!"
与表面活性单体共聚 这类单体本身是一种乳化剂, 聚合过程中可参
速率随丙酮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加, 而粒子直径从 0 @ > "? 降到 0 @ "$ "?。
与共聚。已见报道的这类单体有丙烯酰胺硬脂酸
["#] ["$] 钠 、 甲基丙烯酸乙酯磺酸钠 和 ! % 十一烯酸 ["&] ["#] 钠 。 ’())* 等用丙烯酰胺硬脂酸钠进行 +, 和 制备出固含量为 /01 的单分散乳液。 -. 的共聚合,
[收稿日期]$FFF % $D % $B。 , 男, 山东省平度市人, 博士, 副研究员, [作者简介]郭天瑛 ($FEK % ) 电话 "DD % D!K""DFC, 电邮 A)1’7’87*L DE! 化 工 61PQ(:01-.:,E P1:0;(E(L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二实验: 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单分散高分子胶体微球一.目的和要求1. 了解高分子和高分子聚合反应基本知识。
2. 掌握无皂乳液聚合反应机理以及单分散高分子微球合成操作。
3. 了解形成稳定的胶体微球体系的机理和zeta 电势等有关知识。
4. 了解高分子微球的基本表征手段、仪器原理及相关操作。
二.前言1. 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20世纪20年代是高分子科学诞生的年代,1920年,高分子科学的始祖H. Staudinger(德国)首次提出以共价键联结为核心的高分子概念,并获得1953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高分子(macromelecular)是一种由许多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形成的分子量很高(104-107,甚至更高)的化合物。
一般把相对分子质量高于10000的分子称为高分子,所以高分子又称大分子。
由于高分子多是由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而制得的,因此也常被称为聚合物或高聚物,用于聚合的小分子则被称为“单体”。
如果把小分子化合物看作“点”分子,那么高分子就像“一条链”或“一串珠子”,这条贯穿于整个分子的链被称为高分子的主链,高分子主链的长径比可以达到103-105,甚至更大。
由于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所以在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上与小分子化合物有很大差异。
如高分子化合物的高强度、高弹性、高粘度、力学状态的多重性以及结构的多样性等特点都是其有别于小分子化合物的特征。
每个高分子都是一个长链,与小分子化合物相比,其分子间的作用力要大得多,超过了组成大分子的化学键能,所以它不能像一般小分子化合物那样被气化,用蒸馏法加以纯化,这也正是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各种力学强度,用作材料的内在因素。
除了少数天然高分子如蛋白质、DNA等外,高分子化合物的分子量通常是不均一的,高分子化合物实际上是一系列同系物的混合物,这种性质称为“多分散性”。
因此其分子量实质上都是指平均分子量。
平均分子量可以通过体积排除色谱来测定(SEC,也称凝胶渗透色谱GPC,见附录)。
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连接成很长的链状分子时,叫链状高分子或线型高分子(如聚乙烯P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这种高分子在加热时可以熔融,在适当的溶剂中可以溶解。
高分子链种类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柔性(flexibility)。
由于链中化学键可以旋转,因此高分子链可以呈现伸展的、折叠的、螺旋的甚至是缠绕的线团(entanglement coil)等诸多构象(conformation)。
线型高分子链上可以有支化的侧链(side chain),线型高分子链间可以发生键合形成二维、三维的网状交联结构。
高分子分子链可以聚集形成各种晶态、非晶态的凝聚态结构,这些结构变化赋予高分子材料千变万化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如硬型或韧性塑料,高强度纤维以及高弹性橡胶等。
线型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在加热时熔融,在适当溶剂中溶解。
交联的高分子化合物由于一般都不是平面结构而是立体结构,所以也叫体型高分子(如碱性酚醛树脂,Resoles)。
体型高分子加热时不能熔融,只能变软;不能在任何溶剂中溶解,只能被某些溶剂溶胀。
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这种高分子叫天然高分子。
在生物界中,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纤维素;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核酸;食物中的淀粉,衣服原料的棉、毛、丝、麻以及木材、橡胶等等,都是天然高分子。
非生物界中,如黏土、石英、金刚石等,都是无机高分子。
完全由人工方法合成的高分子,在高分子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种高分子是由一种或几种小分子作原料,通过各种聚合反应而得到的,如由乙烯(单体)经加聚反应得聚乙烯(聚合物);由乙二醇(单体)和对苯二甲酸(单体)经缩聚反应生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合物)。
2. 高分子聚合方法将小分子化合物聚合成高分子量的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方法有许多种,这些方法通常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进行分类。
2.1 1929年,W. H.Carothers (1896~1937,聚酰胺-66(尼龙)的发明者) 按照反应过程中是否析出低分子物,把聚合反应分为缩聚反应和加聚反应。
缩聚反应通常是指多官能团单体之间发生多次缩合,同时放出水、醇、氨或氯化氢等低分子副产物的反应,所得聚合物称缩聚物。
加聚反应是指α-烯烃、共轭双烯和乙烯类单体等通过相互加成形成聚合物的反应,所得聚合物称加聚物,该反应过程中并不产生低分子副产物,因而加聚物的化学组成和起始的单体相同。
2.21953年,Carothers 的学生P. J. Flory(1910-1985,1974年诺奖获得者)按反应机理,把聚合反应分成逐步聚合和链式聚合两大类。
逐步聚合反应每一步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大致相同。
反应初期,大部分单体很快消失并聚合成二至四聚体等中间产物;低聚物继续反应,使产物的分子量增大。
因此,可认为单体转化率基本上不依赖于聚合时间的延长,但产物的分子量随聚合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
例如:带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缩聚反应如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形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由己二酸和己二胺合成聚己二酰胺己二胺的反应等;还有二异氰酸酯与二醇形成聚氨酯的聚加成反应等。
链式聚合反应一般包括引发、增长和终止等反应步骤。
各步反应的速率常数和活化能差别很大,延长聚合时间可提高转化率,而分子量不再变化。
α-烯烃、共轭双烯和乙烯类单体的自由基聚合和正、负离子或配位聚合均属链式聚合反应,环醚和内酰胺在选定条件下的离子型开环聚合,正常子聚合中某些单体的异构化聚合,以及苯乙烯或丁二烯在烷基锂存在下的负离子活性聚合,这些反应尽管各有特点,但一般也属链式聚合。
按照引发方式的不同,链式聚合还可分为引发剂(或催化剂)引发聚合、热引发聚合、光引发聚合、辐射聚合等。
2.3 按照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又可有定向聚合(或称立构有规聚合)、异构化聚合、开环聚合和环化聚合等类聚合反应。
3. 自由基聚合反应作为加成聚合反应中的一种,自由基聚合反应是高分子合成工业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和最成熟的聚合反应。
据统计,在塑料、橡胶、纤维、涂料和粘合剂等诸如多合成材料工业中经自由基聚合获得的高聚物产量占总产量的60%以上,占热塑性树脂的80%。
因此了解和掌握自由基聚合反应非常有必要。
自由基聚合反应(radical polymerization)是通过自由基引发单体聚合,使高分子链不断增长(链生长)的聚合反应。
又称游离基聚合反应。
它主要应用于烯类的加成聚合。
自由基聚合反应是连锁反应(chain reaction)的一种,主要涉及三个基元反应,即链引发(chain initiation)、链增长(chainpropagation)和链终止(chain termination)反应,分别可以表述为:链引发:R∙ +M RM ∙ (1)链增长:RM ∙ RMM ∙RM n∙( M∙)(2)链终止:RM x∙+RM y∙RM x M y (失活的聚合物) (3)其中R∙代表自由基活性中心,通常由引发剂分解产生,M为单体,R∙与单体双键发生加成反应生产单体自由基RM∙,单体自由基不断与单体反应产生长链自由基RM n∙,而RM n∙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生链终止反应,如双基中止(3),或者与初级自由作用而中止等,最终使得聚合反应停止。
3.1引发剂用于自由基聚合的引发剂体系有许多种,其中常用的引发剂包括偶氮类化合物、过硫酸盐以及氧化还原引发剂,分别按如下反应分解产生自由基:引发剂在聚合体系中是在一定温度下是逐渐分解的。
上述引发剂1-3不溶于水,通常用于油相聚合体系(其分解温度一般在45~80℃),引发剂4-7的水溶性较好,常用于水相聚合反应,最常用的是过硫酸钾。
引发剂分解快慢直接影响到聚合速度,它是整个聚合过程的决速步骤。
引发剂分解速率可以用引发剂的消耗速率来表示:-d[I]/dt = kd[I] (4)上述(1)中,[I]为引发剂浓度,k d为引发剂分解常数,对其进行积分可得:ln ([I]/[I0]) = -k d t (5)常用引发剂的k d约10-4~10-6s-1。
半衰期(t1/2)是表征引发剂分解速率的一个重要参数。
由(5)可知,t1/2=ln 2/k d = 0.693/k d (6)通常用60o C时值将引发剂的活性分为三类t1/2 < 1h 高活性引发剂t1/2 1- 6h 中活性t1/2 > 6h 低活性引发剂其它引发体系:除了上述引发体系以外,自由基聚合反应还可以通过热引发、光引发或辐射引发的方式进行。
因此,聚合反应的单体需要避光、低温保存。
实际上,为了避免单体在运输和保存期间发生聚合,通常会在单体中添加一定量(0.001%~0.1wt%)的阻聚剂(polymerization inhibitor),如对苯二酚、对甲氧基苯酚(MEHQ)等。
3.2 聚合单体大多数烯类分子可以进行自由聚合反应,但是其聚合能力取决于取代剂的存在以及取代基的性质、数目、位置等。
乙烯作为最简单的烯烃,由于其结构高度对称,偶极矩为零,很难进行自由基聚合,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才能进行。
若单体分子中有拉电子取代基,如腈基(-CN)、酯基(-C(O)OR)、酰胺(C(O)NH2)以及卤素Cl、F等,这些取代基(统称Y)的存在导致单体的极性增加,使C=C 双键上的π电子云密度降低,从而使得分子容易被带孤电子的自由基进攻,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单体自由基直至高分子聚合物。
另外,在单体自由基中,由于Y 取代基的拉电子作用可以降低体系的能量,增加自由基的稳定性,因此从能量角度来看,这类反应容易发生。
δ+ δ-CH2=CH Y如果Y是一个推电子基,它将使得单体双键电子允密度增加,不利于自由基进攻,也不利于单体自由基的生成,因此这种单体不发生自由基聚合。
但是,对于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单体来说,尽管分子中的苯基和乙烯基都是推电子基,但这类单体还是很容易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
这是因为这类分子中存在共轭效应,它能使单体的双键上的电子云容易流动,诱导极化,同时也使单体自由基能量降低,稳定性增加。
常见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单体有:(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丙烯腈、丙烯酰胺、乙烯基吡啶等。
4. 自由基聚合反应聚合的实施按反应体系的物理状态的不同,自由基聚合的实施方法有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四种方法。
它们的特点不同,所得产品的形态与用途也不相同。
4.1 本体聚合,体系中通常只含单体和少量引发剂,所以操作简便,产物纯净;缺点是聚合热不易排除。
工业上用自由基本体聚合生产的聚合物主要品种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压聚乙烯和聚苯乙烯。
4.2 溶液聚合,优点是体系粘度低,传热、混合容易,温度易于控制;缺点是聚合度较低,产物常含少量溶剂,使用和回收溶剂需增加设备投资和生产成本。
溶液聚合在工业上主要用于聚合物溶液直接使用的场合,如丙烯腈溶液聚合直接作纺丝液,丙烯酸酯溶液聚合液直接作涂料和胶粘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