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土壤腐蚀试验规程
水土腐蚀性试验方法

水土腐蚀性试验方法水和土腐蚀性试验方法是评估材料对水和土壤环境下腐蚀性能的一种常用手段。
通过该试验方法,可以了解材料在不同水质和土壤条件下的耐腐蚀性能,从而指导材料的选用和设计。
水腐蚀性试验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实验试样的制备:首先需要准备好试样,通常是片状或块状。
试样的制备要尽量符合实际使用条件,包括尺寸、表面处理等。
2.洁净水的准备:为了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水质条件,需要准备洁净水。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准备洁净水,如沸腾煮沸、过滤等。
3.试验槽的准备:将准备好的洁净水倒入试验槽中,使试样能够被完全浸泡。
试验槽的尺寸要适合试样的大小,槽底应平整,不得有异物。
4.试样的浸泡:将试样放入试验槽中,使其完全浸泡在水中。
同时,要保持试样的位置稳定,避免因水流的影响造成试样的移动。
5.观察和记录:在试样浸泡的过程中,要定期观察试样的变化情况。
记录试样的腐蚀程度、颜色变化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6.试验周期和条件:试验周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通常需要持续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同时,试验的温度、光照等条件也要进行相应的控制。
与水腐蚀性试验方法相比,土腐蚀性试验方法稍微复杂一些。
其常用的试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首先需要采集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筛分、干燥等。
样品的处理过程要尽量避免对土壤化学成分造成改变。
2.试样的制备:与水腐蚀性试验类似,试样在土腐蚀性试验中也需要进行制备。
与真实使用条件相符的试样有助于准确评估材料的耐腐蚀性能。
3.试验槽的准备:将准备好的土壤样品放入试验槽中,使试样能够与土壤充分接触。
试验槽的尺寸要适合试样的大小,且要保证试样能够完全被土壤覆盖。
4.试样的埋藏:将试样埋藏在试验槽中的土壤中,确保试样被土壤包围。
试样的埋藏深度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以模拟真实使用条件。
5.观察和记录:在试样埋藏的过程中,要定期观察试样的变化情况。
中国腐蚀与防护行业标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本规范主编单位: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电信科学技术第五研究所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李晓刚 徐金堃 王光雍 曲良山 李双林 鹿中辉 杜翠薇 王永红 孙成 郑玉贵 孙 慧珍 马孝轩 弓爱君 蒋荃 高瑾 刘建 董超芳 姜胜利 吴俊升 刘智勇 肖葵 刘玉军 汪崧 卢琳 程学群
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54-1996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腐蚀试样上腐蚀产物的清除 GB/T12336-1990 腐蚀数据统计分析标准方法 GB/T18590-2001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点蚀的评定方法 GB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价 GBJ82-1985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 GBJ81-1985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建筑场地水、土腐蚀性的调查、测试与评价

03
建筑场地土腐蚀性的调查与测试
土样采集
01
02
03
采集深度
根据建筑场地土腐蚀性的 影响因素,确定采集土壤 的深度。
采样点布置
根据建筑场地的地形、地 貌和地质条件,选择具有 代表性的采样点。
采样方法
采用钻探、挖掘或地表取 样等方法进行土样采集。
土壤试验
土壤物理性质试验
01
测定土壤的含水量、密度、孔隙比等物理性质指标。
06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经过对建筑场地水、土的腐蚀性 进行详细的调查、测试与评价, 发现该场地存在一定程度的腐蚀
性风险。
建筑场地内的水体和土壤中含有 一定量的腐蚀性物质,对钢铁、 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具有腐蚀作用
。
腐蚀性风险的大小与建筑材料的 耐腐蚀性能、环境因素、土壤中 的腐蚀性物质含量等因素有关。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建筑场地水、土腐蚀性的 调查、测试与评价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建筑场地水腐蚀性的调查与测试 • 建筑场地土腐蚀性的调查与测试 • 建筑场地水、土腐蚀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 建筑场地水、土腐蚀性调查、测试与评价案例分
析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了解建筑场地水、土 中可能存在的腐蚀物 质及其危害
02
土壤中的含水量
土壤中的含水量是衡量土壤腐 蚀性的重要指标。含水量越高 ,土壤的腐蚀性越强。
03
土壤中的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电位是衡量土壤氧化 还原能力的重要指标。氧化还 原电位越低,土壤的氧化能力 越强,腐蚀性也越强。
04
土壤中的酸碱度
碳钢在土壤介质中的腐蚀测量方法对比分析

碳钢在土壤介质中的腐蚀测量方法对比分析
钢是工程上重要的结构材料,为了防止结构损坏,钢的腐蚀问题必须加以控制。
然而,在土壤和水介质中,碳钢的腐蚀速率不仅取决于基材,而且取决于多种因素,这需要进行
测量。
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是电化学的方法,另一种是重量法。
电化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碳钢腐蚀率的方法,它利用恒电位测试和交流阻抗技术来
测量土壤和水中碳钢的腐蚀速率。
其优点是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碳钢的腐蚀量,并且也
能根据碳钢的电化学特性来评估碳钢的耐腐蚀性。
重量法是另一种测量碳钢腐蚀率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是基于碳钢重量变化来测量腐蚀
程度。
它的优点是能够直接测量碳钢表面的腐蚀损失和腐蚀量,可以反映出给定时间内碳
钢损失的重量,与表面磨得斑点或样品外观无关。
另外,此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反映基本材
料的表面电化学腐蚀状况,而且成本低。
总的来说,电化学和重量法都可以用来测量土壤和水介质中的碳钢腐蚀率,但两者也
存在差异。
重量法的测量结果可以很好地反映基本材料的表面腐蚀状况,而电化学法则能
够快速准确地测量碳钢的腐蚀量,并且可以根据碳钢的电化学特性来评估其耐腐蚀性。
因此,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了解碳钢腐蚀的情况,以准确的了解碳钢的耐腐蚀性能并制定对
应的防护措施。
土壤腐化电化学法实验步骤

土壤腐化电化学法实验步骤引言:土壤腐化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研究土壤腐化的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理方法,科学家们开展了许多实验研究。
其中,土壤腐化电化学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手段。
本文将介绍土壤腐化电化学法实验的步骤。
一、实验前准备1. 收集土壤样品:从不同地点收集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并进行标记,以便后续的实验分析和比较。
2. 处理土壤样品:将收集到的土壤样品进行处理,去除杂质和有机物质,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土壤腐化电化学法实验步骤1. 制备电化学池:将两块电极(一般为玻碳电极)插入土壤样品中,电极之间的距离应适当,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2. 设定实验条件:根据实验的需要,设定合适的电位扫描速率和起始电位,以及适当的温度和pH值。
3. 开始电化学实验:打开电化学设备,开始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电流与电位的变化曲线,并注意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
4.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所得的电流与电位的变化曲线,分析土壤样品的电化学行为。
可以通过计算土壤样品的电化学参数,如电荷转移系数、电极反应速率等来评估土壤腐化程度。
5. 重复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并取平均值。
三、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设备和仪器应保持清洁,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 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实验设备和仪器,准备下一次实验。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壤样品的电化学行为,评估土壤腐化程度。
2. 探讨土壤腐化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治理土壤腐化提供科学依据。
3. 并与其他研究方法进行比较,验证土壤腐化电化学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结论:土壤腐化电化学法是一种有效的研究土壤腐化机制的方法,通过分析土壤样品的电化学行为,可以评估土壤腐化程度,并为治理土壤腐化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该方法仍有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混凝土酸碱侵蚀检测技术规程

混凝土酸碱侵蚀检测技术规程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可能会出现酸碱侵蚀的现象,导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下降。
因此,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需要对混凝土进行酸碱侵蚀的检测。
本技术规程旨在提供混凝土酸碱侵蚀检测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检测原理混凝土酸碱侵蚀的检测原理主要通过对混凝土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判断混凝土是否受到酸碱侵蚀的影响。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酸碱度检测、离子渗透检测、电化学阻抗检测等。
三、检测仪器和设备1. 酸碱度计2. 离子渗透仪3. 电化学阻抗谱仪4. 电位差计5. 电极6. 实验室设备(天平、比色皿等)四、检测步骤1. 样品采集:按照设计要求或实际情况,在混凝土表面或内部采集样品,样品数量应符合标准要求。
2. 样品制备:将采集的混凝土样品按要求进行制备,如研磨、筛分等。
3. 酸碱度检测:将制备好的混凝土样品放入酸碱度计中,测量混凝土的酸碱度值。
4. 离子渗透检测:将制备好的混凝土样品放入离子渗透仪中,测量混凝土中的离子渗透情况。
5. 电化学阻抗检测:将制备好的混凝土样品放入电化学阻抗谱仪中,测量混凝土的电化学性能和阻抗值。
6. 数据分析: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分析混凝土的酸碱侵蚀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评价。
五、质量控制1. 样品采集:样品采集应符合标准要求,采集过程中应防止样品污染。
2. 样品制备:样品制备过程中应遵循标准要求,避免样品产生化学反应或受到其他污染。
3. 仪器操作:仪器操作过程中应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
4.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应按照标准规范进行,避免因数据处理不当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六、结果解释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对混凝土的酸碱侵蚀程度进行评价,常用的评价指标有PH值、离子渗透深度、电化学阻抗等。
七、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事故的发生。
水和土的腐蚀性

12 水和土腐蚀性的评价12.1 取样和测试12.1.1 当有足够经验或充分资料,认定工程场地的土或水(地下水或地表水)对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否则应取水试样或土试样进行试验,并按本章评定其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2.1.2 采取水试样和土试样应符合下列规定:1 混凝土或钢结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下水试样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土试样,并分别作腐蚀性试验。
2 混凝土或钢结构处于地下水位以上时,应采取土试样作土的腐蚀性试验;3 混凝土或钢结构处于地表水中时,应采取地表水试样,作水的腐蚀性试验;4 水和土的取样数量每个场地不应少于各2 件,对建筑群不宜少于各3 件。
12.1.3 腐蚀性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应符合表12.1.3 的规定。
表12.1.3 腐蚀性试验项目序号 试验项目 试验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电位法或锥形电极法 EDTA 容量法 EDTA 容量法摩尔法 EDTA 容量法 酸滴定法 酸滴定法 盖耶尔法碱滴定法 钠氏试剂比色法续表序号 试验项目 试验方法 11 12 13OH- 11 12酸滴定法 质量法 铂电极法141516 13141516两电极恒电流法四极法管罐法注:1 序号l~7 为判定土腐蚀性需试验的项目,序号l~9 为判定水腐蚀性需试验的项目;2 序号10~12 为水质受严重污染时需试验的项目;序号13~16 为土对钢结构腐蚀性试验项目;3 序号l 对水试样为电位法对土试样为锥形电极法(原位测试);序号2~12 为室内试验项目;序号13~15为原位测试项目;序号16为室内扰动土的试验项目;4 土的易溶盐分析土水比为1:5。
12.2 腐蚀性评价12.2.1受环境类型影响,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应符合表12.2.1 的规定;环境类型的划分按本规范附录G执行。
表12.2.1按环境类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环境类型腐蚀等级腐蚀介质ⅠⅡⅢ弱中强硫酸盐含量(mg/L)250~500500~1500>1500500~15001500~3000>30001500~30003000~6000>6000 弱中强镁盐含量Mg2+(mg/L)1000~20002000~3000>30002000~30003000~4000>40003000~40004000~5000>5000 弱中强铵盐含量(mg/L)100~500500~800>800500~800800~1000>1000800~10001000~1500>1500续表环境类型腐蚀等级腐蚀介质ⅠⅡⅢ弱中苛性碱含量OH-35000~4300043000~5700043000~5700057000~7000057000~7000070000~100000强(mg/L) > 57000 >70000 >100000弱中强总矿化度(mg/L)10000~2000020000~50000>5000020000~5000050000~60000>6000050000~6000060000~70000>70000注:1 表中数值适用于有干湿交替作用的情况,无干湿交替作用时,表中数值应乘以1.3 的系数;2 表中数值适用于不冻区(段)的情况;对冰冻区(段),表中数值应乘以0.8 的系数,对微冻区(段)应乘以0.9的系数;3 表中数值适用于水的腐蚀性评价,对土的腐蚀性评价,应乘以1.5 的系数;单位以mg/kg 表示;4 表中苛性碱(OH-)含量(mg/L)应为NaOH 和KOH 中的OH-含量(mg/L)。
土的酸碱度试验检测方案

土的酸碱度试验检测方案土壤酸碱度试验是用来测定土壤pH值的一种方法,pH值是表示土壤酸碱度的指标。
土壤酸碱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因此了解土壤的酸碱度对于农田的管理和土壤改良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种常用的土壤酸碱度试验检测方案。
试验材料:1.土壤样品2.去离子水(或蒸馏水)3.pH电极4.pH计5.玻璃量筒或试管试验步骤:1.制备土壤样品:将采集的土壤样品经过干燥和过筛处理,使其颗粒均匀细小。
2.准备土壤提取液: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玻璃量筒中,并加入相应体积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用棒搅拌均匀,使土壤颗粒充分悬浮在水中。
3.静置:让悬浮液静置一段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2小时),以使土壤中的物质充分转移至溶液中。
4.测量pH值:将pH电极插入土壤提取液中,保证电极与液体充分接触并稳定下来。
使用pH计测量并记录读数。
5.清洗:每次测量完pH值后,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清洗pH电极,防止污染。
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尽量避免土壤提取液与空气接触时间过长,以免引起气体的扩散和CO2的溶解,影响测定结果。
2.为了减少误差,每个土壤样品应该重复测量几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实验用具的清洁和干燥,以免造成交叉污染和水分蒸发。
4.pH计的校正是必不可少的,应定期进行校正,以保证准确测量。
解读结果:根据所得到的土壤酸碱度pH值,可以根据以下区间来判断土壤的酸碱程度:1.pH<5.5:酸性土壤,适合种植喜酸性植物,如杜鹃花、蓝莓等。
2.5.5≤pH≤7.0:中性土壤,适合大部分蔬菜和作物的生长。
3.pH>7.0:碱性土壤,适合种植碱性植物,如芦苇、柞木等。
根据土壤酸碱度的检测结果,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土壤调理。
对于酸性土壤,可以添加石灰或者有机肥料进行中和;对于碱性土壤,可以通过施加含有磷酸盐的肥料来调节。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酸性或碱性的修正剂,以改善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土壤腐蚀试验规程【起草单位】国家材料环境腐蚀站网综合研究中心【关键词】土壤腐蚀【编号】ecorr-03【发布日期】2008【归档日期】2008-04-13【摘要】第一部分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材料环境腐蚀试验总则1前言1.1 目的为确保我国材料(制品)环境腐蚀试验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靠性,统一现有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的试样制备、投样、取样、试验、检测及评价等方法,特制定本总则。
1.2 适用范围本总则作为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和结果评定的指导原则,适用于各种材料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腐蚀试验及结果评定。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该总则下分别制定大气腐蚀、水环境腐蚀和土壤腐蚀试验规程的通则和细则。
2 试样2.1 试验材料用于环境腐蚀试验的材料,应选择自然环境中的常用材料和在技术上、经济上有发展前途的新材料,同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或基准材料以便对比分析。
用于环境腐蚀试验的材料,原则上应该由中心组织购买,试样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统一制备。
同一批试样,其材料规格、化学成分、制造和热处理工艺以及表面状态应相同,并有完整记录,最好选用同一生产批号的材料。
2.2 试样的形状、尺寸和表面状态试样的形状、尺寸和表面状态视试验材料种类、环境类型和试验目的而定,具体细节见相关国家标准和试验规程细则。
2.3 试样数量用于同一试验目的的平行试样数量,不得少于三个。
对于标准材料,应再增加两个。
试样的总数量与试验周期有关。
如果需要性能测试,尤其是破坏性测试,试样应相应增加。
2.4 试样的标识为便于中心对原始数据的管理,所有试样尽量采取统一标识。
试样编号内容建议包含如下信息:材料种类、试验地点(和/或曝露方式)、试验周期、试片序列号等。
试样标识方法由细则确定,应保证试样标识在试验和评定过程中清晰可辨。
2.5 空白试样各种试验材料均应预留适当数量的空白试样,并放在清洁的干燥器中储存,以备在结果评定时比较之用。
2.6 参比试样当试验新材料、改进材料或改进工艺时,采用原有(已知)材料、工艺制作的参比试样进行对比试验,参比试样应与新材料试样在相近位置同时进行试验。
2.7 试样的保管制样单位试样制作完成以后,包装、运输、试验站接收、复验直至投试过程中都应妥善保管,避免因外观损坏等而影响试验结果。
评定后的试样,应妥善保存,使其不再遭到腐蚀而改变其表面状况。
根据材料种类的不同,评定后的试样由试验站和试样归口单位分散保存,保存至课题结束后2年以上。
3 试验3.1 试样统一投放试样统一制备完成以后,制样单位负责发送至各试验站点。
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综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和组长单位组织各站统一投样。
试样的投放状态各站应保持一致。
试样投放应该按编号顺序排列,以便中期检查和取样时辨别。
试样的投放时间、位置,应该按照细则的统一规定进行详细记录。
试样的原始记录除了原始重量和尺寸等以外,必要时还应该照相保存试样的原始形貌,建议每一试验周期的每种试样至少保留一张原始形貌。
如果用数码相机拍照,分辨率应在300万像素以上,这对于涂镀层和高分子试样尤其重要。
试样有缺陷以及腐蚀形貌为评价指标时,试样的原始形貌一定要照相留存。
3.2 投放时间大气暴露试验推荐投样时间为4~5月或9~10月;水环境暴露试验推荐投样时间为9~12月;土壤暴露试验推荐投样时间为7~10月。
3.3 试样的安装试样的放置与固定方式必须保证试样在试验周期内安全可靠,与其它试样或试验架之间不产生电接触。
具体细节见相关国家标准和试验规程细则。
4 试验过程中的管理和环境参数的监测4.1 试验单位应有专人管理投放的试样,以防试样被破坏和丢失。
4.2 在试验过程中,试验单位应定期测取相关环境参数数据,作好详细记录。
4.3 环境参数的选择和监测方法按相关细则执行。
5 试验周期与试验终止5.1 试验周期应根据试验材料类型、试验环境和试验目的而定。
具体的推荐试验周期见相关细则。
5.2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试验周期要与以往已经投试试样安排的周期尽量一致。
5.3 试验的终止当继续进行试验已经被确认没有价值时,环境腐蚀试验应该终止。
如果进行的是环境腐蚀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建议腐蚀后材料性能低于原值50%终止试验。
6 取样按预定时间取样。
取样时,要认真查阅投放记录,确认所取试样。
小心取样,切勿损坏试样。
取样过程应该由专人详细记录。
试样取出后,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评定,或包装运输,及时运回实验室进行评定分析。
7 腐蚀产物的清除执行GB/T16545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腐蚀试样上腐蚀产物的清除。
具体内容可参见中心标准部编辑的《材料环境腐蚀常用国内标准(GB)汇编》。
8 试验结果的评定根据材料种类、试验环境,选择结果评定方法(标准和规范)。
结果评定尽量在试验现场进行,若需要送到其它地方评定,应避免运输过程对试样造成损伤。
具体评定细节见相关标准或细则。
8.1 试样外观的描述应阐明试样是部分还是全部被腐蚀产物覆盖,各部分表面的状态、颜色、光泽等。
必要时,典型试样取出后,在清洗处理前,需照相留存试验后的试样形貌。
8.2 腐蚀产物的描述各网站应采用统一的表格描述腐蚀产物,并包括腐蚀产物的分布、颜色、结构、紧实度、厚度和成分等信息。
8.3 试样清洗、分析与性能检测应该按照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
尚未制定标准的,按照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综合研究中心统一制定的操作规程进行。
9 结果数据的可靠性保证、保存与入库9.1 数据处理数据的处理方法执行GB/T12336腐蚀数据统计分析标准方法。
具体内容可参见中心标准部编辑的《材料环境腐蚀常用国内标准(GB)汇编》。
9.2 可靠性保证各试验站的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环境腐蚀试验工作经验,由中心考核认可。
试验负责人和一般试验人员都应定期参加中心组织的培训。
鉴于结果(如试样外观等)的评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中心负责对主要试验人员进行结果评定方面的培训。
照相要求使用统一的照相器材、标准光源和三脚架。
环境腐蚀试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仪器和设备,必须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及其分支机构的定期校验和标定。
9.3 异常数据的处理为了提高数据的可靠性,试样称重、数据记录、数据计算应有第二人核对。
当怀疑数据异常时,应及时与中心及技术组联系,必要时需分析空白试样和已保存的试验后试样。
异常数据不得随意删除。
9.4 数据保存与入库环境腐蚀试验所积累的各种材料的腐蚀数据,应及时分析,并按照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综合研究中心数据共享部的统一要求录入计算机,定期交数据共享部。
10 试验报告对于大气腐蚀、水环境腐蚀和土壤腐蚀试验报告的内容,应遵循中心的统一规定,试验报告的具体要求见相关通则和细则。
11 建档环境腐蚀试验的整个过程应该建立完整的档案备查,记录一式四份,分别由试验站、组长单位、制样归口单位、中心保存。
日常原始数据由试验站留存备查,除了计算机中的电子文档外,每季度需要将日常原始数据打印,打印稿要有试验人和试验站负责人的签字。
每年需要按照中心数据共享部的要求及时上交试验数据,数据文档需有试验人、审核人和负责人的签字。
12 制定单位本总则由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综合研究中心制定。
第二部分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材料土壤腐蚀试验通则1 试件准备1.1 试件应统一集中制备。
1.2 试件形状和尺寸试件形状一般可采用板状和管状两种形状,试件尺寸应遵循国家材料环境腐蚀试验站网综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统一标准,具体细节可参见相关土壤环境腐蚀细则。
1.3 投样前的处理与记录试样标记和表面清洗应遵循中心的统一规定。
试样称重、试样尺寸测量应达到相关细则规定的精度,表观检查应有记录和拍照。
1.4 试件的数量应满足各种腐蚀数据的需要。
如考虑到其它目的时,试件的数量可相应地增加。
各种材料试件,试验站均应留下一定数量的空白试件,以备在分析鉴定时作比较之用。
制样归口单位也应保留一定数量的空白试件。
2 试件的埋藏2.1 试件准备好后,应尽快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埋藏工作。
在运输和埋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管好试件,要轻拿轻放,不宜振动、冲击和损坏试件。
2.2 埋藏深度不作统一规定,应同当地实际地下构筑物埋藏深度相适应。
2.3为了求得金属不同深度土壤腐蚀速度与埋藏深度的关系,在不同深度埋藏时,不宜在同一垂直面上互相重叠,如埋藏1m及2m 两个不同深度的试件时,不宜在2m深的试件上部的土壤内进行1m深度的埋藏试验。
钢筋混凝土在干湿交替区腐蚀最为严重,应埋没在地下水位变化区。
电缆、光缆的实际埋藏深度为1.0~1.2m。
2.4 试件应按编号顺序排列,在一般情况下,同一批取出的试件应尽量放在一起,便于取出。
λ除特殊规定外,管状试件一般水平放,板状试件垂直立放(长边着地)。
除特殊规定外,所有试件应埋在同一个土层上,以保持腐蚀条件的一致性。
λλ电位序相差很大的金属试件,埋在土壤中不宜距离太近以防产生电位差而引起腐蚀。
λ埋藏时,应按挖出的土层顺序回填,直接接触试件的土壤应注意去除其中较大的硬块。
小试件可用尼龙绳结住(串在一起),以便日后取出。
2.5 试坑一般为长方形,坑的大小随试件大小、数量及排列情况而定。
试件与试件的间距及试件距坑边的距离,不宜小于试件直径(或宽度)的二倍,最少不得小于15cm。
2.6 试坑数量,若分几次取完则挖几个坑。
2.7 挖坑时,挖出的土应按土壤层次分层放置,回填时按原土层顺序回填。
回填时应分层夯实(每层30cm),并力求回填土的厚度与密实度和原土相同。
2.8 在挖坑埋藏过程中,应对每个试坑的土壤作详细勘测与描述,其勘测内容见附表l至12。
(1)土壤剖面层次描述见附表6。
(2)分层取样作物理化学分析。
如试坑内有地下水,应取水样分析。
分析项目见附表12。
(3)对土壤应进行微生物分析。
2.9 在试验站(点)上设立永久性标志,试坑回填完后,在其四周量好相对间距,立水泥桩或石碑,作永久性地面标志,在桩(碑)上刻写“国家材料土壤腐蚀试验某某站”字样,用红色油漆书写。
另外在埋藏点中心,立一木牌,用黑色油漆写上试验站名称、埋藏点面积、埋藏日期、注意事项及负责单位。
2.10埋藏工作应作好记录卡(见附表1,2),按表中规定内容逐条认真填写。
上述记录卡填写一式四份,分别由制样归口单位、试验站、组长单位、中心保存。
2.11完成试验站(点)建站埋藏任务后负责建站的单位应编写建站报告,内容应包括试验站概况,土壤及微生物的含量,埋藏试件的品种、数量及原始数据等内容,并发放各试件投放单位。
3 试验站(点)的管理3.1 为了避免试验站(点)被破坏;在选定站址以后,应与当地建设局或科委以及埋藏点所在地的有关主管单位(乡镇、农牧场)取得联系,可委托代管。
3.2 在试验站或埋藏点范围内不应建设其它建筑物等。
如遇要在埋藏点范围内进行某项建设时,需事先与负责埋藏单位协商,同意后方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