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汉字与书法

合集下载

第7课 汉字与书法(最终)

第7课 汉字与书法(最终)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3、书法艺术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 ( B )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 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 知识群体的形成, 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 术的动力 ③西方书法艺术传播到中国起了推动作用 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④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为 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土壤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D

A、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B、市民阶层兴起, A、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B、市民阶层兴起,社 宋代重文轻武 ;B、市民阶层兴起 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性化趋向明显;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 ;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 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性化趋向明显;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 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D、国家一统, ;D、国家一统 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D、国家一统,注重规范法度
4、我国文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

C

①甲骨文 ②小篆 ③隶书 ④楷书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考情定位】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了解中国书法艺术胡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主干梳理】汉字与书法1.汉字(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

(2)成熟⎩⎪⎨⎪⎧①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②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3)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使用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六国。

②统一: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③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书法艺术的发展(1)历史条件⎩⎪⎨⎪⎧①士人群体的形成,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②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发展历程⎩⎪⎪⎨⎪⎪⎧①魏晋: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隋唐: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 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③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 “有意无法”。

④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 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基本特点⎩⎪⎨⎪⎧①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 抒情达意。

②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 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 内容有机融合。

【深化拓展】1.中国汉字主要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总趋势(1)特点①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②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稳定。

③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极高的审美价值。

④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较强的实用价值。

⑤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2)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2..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1)秦汉时期的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时期既有张旭、怀素的草书,也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第7课 汉字与书法(岳麓版)

第7课 汉字与书法(岳麓版)
①秦汉时期 ②魏晋时期
自发阶段
魏晋南北朝
自觉阶段
实用性
李 斯 《 泰 山 刻 石 》
艺术性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性出 现的原因??
1.社会危机使士人群体 出现,书法成为表达自 我情意的形式;
汉 隶
2.文具的发展改进。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
(303-361)
王献之(344-386)
作品:中秋帖
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 浙江绍兴)人。为羲之第七子。幼时 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 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 “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 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 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 书以《鸭头丸帖》、《中秋帖》最著。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 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 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 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 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 地位和声望。
1、汉字字体的演变历程: ------ 草 --------甲 --- 金 --- 篆 --- 隶 行 ----- 楷 ----2、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图画 -- 线条 -- 笔画)
中国的印章 篆刻与书法 并称为姊妹 艺术,秦汉 时以小篆为 基础,融合 隶书风格。 到明代与书 法、绘画合 为一体。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在韩国,韩汉之 争由来已久。 2009年年初,在韩 汉之争久未停战 的韩国,20名前总 理共同签名上书 青瓦台,呼吁李明 博强化汉字教育, 提议在韩国的小 学正式开设汉字 教育课程。汉字 应和韩文一起被 视为“国字”来 教育。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日本汉字产业一直 在赚钱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 读错汉字发音后,一 本名为《看似会读实 则不会读的易错汉字》 的实用书,在几个月 里高居日本畅销书排 行榜榜首,该书在发 行后的短短一年时间 售出60万册。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行书 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
三、印宗秦汉(书法艺术的姊妹---篆刻艺 术)
1、秦汉:篆刻艺术的标志性时代 特点:秦印—— 雍容大度,精致不苟
汉印—— 方正质朴,端庄豪放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用刀“写”的汉字:篆刻
篆刻,就是镌刻印章,也就是用刀在硬质材 料上“写”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汉字造型艺 术。
课堂小结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繁体-简体
二、书法艺术:原因、历程、特征 补充:篆刻艺术
1、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 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文、大 汶口文字等,对它们正确的表达是
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
B、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渊源关系; C、已经全部识读; D、具有相通性,起加强各地联系作用。
图画文字“旦”
二里头遗址出土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1、汉字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2、演变过程 商、周: 甲骨文、金文
秦: 秦末,盛 行于汉: 魏晋:
小篆
隶书
楷书、草书、行书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汉字形体演变 的总趋势:
由繁到简
二、书艺历程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B、①②④ D、②③④。
4、我国文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①甲骨文 ②小篆 ③隶书 ④楷书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
A、书法; C、篆刻; B、绘画; D、京剧
6、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自觉 的书法艺术的原因:①汉末社会危机激发 社会进行深刻反思 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 人群体逐渐形成 ③书法成为士人表 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 形式 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 这一时期的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汉字与书法 Word版含解析

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汉字与书法 Word版含解析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学校班级学生座号一、选择题:1. 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纹、大汶口文字等。

对它们正确的表述是A. 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B. 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C. 已经全部得到识读D. 具有相通性,起到加强各地区联系的作用【答案】B【解析】舞阳刻符、半坡陶纹、大汶口文字属于原始文字,对于后来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故A项正确;A项是公共权力的出现;C中全部识读说法绝对;D项中相通性不符合早期文字特点。

2. 我国古代,在陶器上出现刻画符号,并与后来的中国成熟的文字有一定渊源,出现在A. 旧石器时代B. 新石器时代C. 夏朝D. 商周【答案】B【解析】古代的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故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早于新石器时代,故A项错误;夏商时代人类进入文明时期,故C和D项错误。

3. 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A. 金文B. 甲骨文C. 小篆D. 隶书【答案】B【解析】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故B项正确;其他字体均晚于甲骨文,排除。

4. 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A.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B. 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C. 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D. 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上的统一必然带来文字的统一,而文字的统一会进一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局面。

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D项错误,统一文字应该是秦始皇的功绩。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法·秦始皇推行“书同文”5. 秦始皇能书同文的根本条件是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国家的统一C. 文字的多样性D. 小篆体适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答案】B6. 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哪一时期削弱了汉字的交流功能A. 商代B. 西周晚期C. 春秋战国D. 东汉【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列国分立,不利于汉字的交流和发展,故C 项正确;其余三项均是国家统一时期,故A、B和D项排除。

文化史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文化史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课程标准:
1、汉字的起源演变
2、书法艺术的发展












小篆
隶书
一、汉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
新石器时代
隶书 秦朝
商代
小篆
商周
广泛频繁
秦朝
楷书、行书、草书
秦朝
春秋战国
演变规律:由繁到简;越来越规范 演变主要原因:更加便于书写和交流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阶段一:秦汉——自发阶段 阶段二:自觉阶段 (1)魏晋——成为自觉的书法 艺术
原因:社会危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士人群体形成,以书法表达个性追求 笔墨纸张的改进
东晋“书圣”王羲之,名作“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2)隋唐——新的高峰
原因:国家一统、政治稳定 经济繁盛 表现: 草书——张旭、怀素狂放不羁 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欧阳询、颜筋柳骨)
(4)明代——呈现个性化趋势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 世俗化
明 祝枝山 明· 唐寅
时代发展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社会危机 魏晋 士人群体形成 南北朝 文具改进
朝代
社会状况
书法名家
艺术风格
王羲之
虚玄灵动
隋唐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草 国家统一; 经济文化繁荣 欧阳/颜/柳 规范法度 楷 重文;市民 阶层;社会 生活丰富 追求个性 (苏、黄、 忽略法度 米、蔡) 有意无法 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等 强调个性化 四大家


商品经济 生活丰富
练习一
1、(2011广东学业)据目前所知,商朝 出现的成熟文字有 A .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原始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书 法 绘 画 诗 歌 小 说
戏 曲
第七课 汉字与书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汉字的演变及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 历程,记忆“六书”理论、书家姓名,学会欣赏汉字 独特的特征。 (2).掌握“书同文”“印宗秦汉”的史实依据。 (3).认识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汉字的基本特 征,书法、篆刻艺术的独特性、时代性,领悟民族文 化的丰富底蕴,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汉《曹全碑》(隶书)雄健、给人以疏阔 大度之感的独特字体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特点)
(一)过渡: 秦小篆、汉隶 (二)自觉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
1、原因(1)(2)(3) 2、代表:
(三)新高峰: 隋唐
1、代表及其特点: 2、书法理论的成熟
(四)各具情态的宋四家:
1、代表及其特点: 2、时代背景:
9、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开始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明中叶以后 D、西周晚期
10、对中国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表述不准确的是: A、有了文字,就形成了印章艺术
B、明代中期,思想活跃、文化自由,篆刻成为中 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篆刻艺术上,秦汉时代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D、其创制以汉字为前提,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5.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秦始皇二六年诏铭
图二 柳公权《玄秘塔碑》 图三 王羲之《兰亭序》
请回答:⑴指出上面三副图片所示汉字各是什么书体? ⑵指出上面图片所示那些是实用性文字?那些是自觉的书 法艺术? 答案: ⑴图一是小篆、图二是楷书、图三是行书 ⑵图一是实用性文字;图二、图三是自觉的书法艺术。

第7课文字与书法

第7课文字与书法

书法的发展脉络
①秦汉时期
②魏晋时期
自发阶段 魏晋南北朝 自觉阶段
实用性
李 斯 《 泰 山 刻 石 》
艺术性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性出 现的原因??
1.士人表达自我情意; 2.文具的发展改进。
汉 隶
(三)发展历程:
1、自发阶段——秦汉时期:小篆、汉隶具美 感、多为实用性文字
2、自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什么是书法?
所谓书法,从字面上看是书写的规则、法度,写字 的艺术,准确地来说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 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 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 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 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 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 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 勉强。”
文字)、金文(籀文) 4、春秋战国:文字紊乱 5、秦:“书同文字” 小篆(官)、隶书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 的样式,后人认为秦小篆笔画委婉曲折,圆润 纤细,布局匀称,具有书法的美感。
秦 李斯 峄山石刻
泰山石刻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3、商周: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
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 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 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 之称。
欧阳询《化度寺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意无法
明代
强调个性化
◆东晋-----王羲之
(303-361)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 隋唐——新的高峰
原因: 国家一统、政治稳定、经济繁盛
书法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
表现: 草书——狂放不羁 张旭、怀素
楷书——注重规范法度 欧阳询、颜筋柳骨;
社会走上正轨之时, 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 普遍的社会需要.
书法家 欧阳询
既不象楷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呆立着,又不 象草书那样一个一个的在奔跑,而是象云、 象水那样慢悠悠地不停地流动着,
快速书写的字体 ---草书与行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汉张芝创“今草” 唐代张旭创“狂草”
"狂草"极难辨认, 但却有很高的艺术 欣赏价值。
二、书法历程:
1、汉字发展为艺术的原因或条件:
◆单体汉字的字型丰富、数量庞大---- 准备了材料
为人忠厚正直, 知识渊博。 “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明代书法
呈现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更强调个性化创造
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征明 徐祯卿
明代唐伯虎书法题 跋达摩六代祖师图
祝枝山
祝允明草书
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
文征明 过庭复语十节卷
法度有余、文雅严谨
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指出:“书,如也,如其学, 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
(1)社会环境 (2)个人性格 (3)书法材料的进步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各诸侯国的文字差异 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秦朝统一文字小篆
以“马” “安”两字为例
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小篆
字体略长, 笔画圆匀, 富有图案美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
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 得到定型,奠定了汉 字"方块形"的基础。
容易用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知识群体的形成----- 动力基础
借书法追求意境、神韵、风骨
◆文具的改进------ 提供了条件
笔墨纸张等的改进
二、书法历程:
2、书法的发展脉络:
① 秦汉时期 自发阶段
②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
自觉阶段
实用性
李 斯 《 泰 山 刻 石 》
艺术性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性 出现的原因?
一个人的字、书法,就可以看出来这个人怎么样!
小篆
曲折人生
隶书
朴素人生
楷书
行书
草书
刚正人生 随意人生 简约人生
书法艺术——文化瑰宝
◆ 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特征:
1、秦汉时期——自发阶段 2、魏晋南北朝——自觉阶段 3、隋唐时期——新的高峰 4、宋代时期——有意无法 5、明代时期——个性张扬
◆ 影响书法风格的因素:
课标要求:
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汉字: 1、起源: 神话传说
结绳记事
仓 颉 造 字
一、汉字: 1、起源: 神话传说
2、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 ◆商周时期: ◆秦朝: ◆东汉: ◆魏晋: 刻画符号 甲骨文 小篆 楷书 行书 金文(铭文\大篆) 隶书 草书
王 羲 之 草 书 王 献 之 草 书
张 旭 《 肚 痛 帖 》
怀 素 《 自 叙 帖 》


◆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倡导有意无法。
原因:
重文,科举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表现:“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赵佶“瘦金体”
《黄州寒食诗贴》苏轼 “天下第三行书”
秦丞相李斯书写的 《峄山刻石》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简便写法。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 物中间。 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 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汉代得到了很大发展, 变无规则的线条为有规则的 笔画,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 结构的基础。
字体宽扁、左右舒展、 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汉字字体的楷模----楷书 字型方正,规矩严整.
楷书的创始人钟繇(东汉末年)
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 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钟繇作品《宣示表》
快速书写的字体 ---行书与草书
最擅长写行书的晋代 大书法家王羲之
楷草之间
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的书体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 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 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 最古老的成熟汉字。
字形有大有小, 笔道很细, 每个字都像是 一幅小孩子画 的画。
商周:甲骨文
十 二 生 肖












铸造出来的文字—商周金文
“金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毛公鼎及铭文
笔画比较粗壮 大小也比较匀称
1.士人表达自我情意; 2.文具的发展改进。
汉 隶
二、书法历程:
3、书法家及艺术成就:
朝代 魏晋 南北 朝 隋唐 宋代 时代风貌
社会危机及 文具的改进 盛世气象 社会生活 丰富多样 社会平民化、 世俗化
书法名家
王羲之(东晋) 张旭、怀素 颜真卿、柳公权 宋四家、赵佶 祝枝山、文徵明
艺术特色
虚玄灵动 飘逸潇洒 狂放不羁 注重规范法度
◆春秋战国时期: 文字混乱
文字雏形——刻画符号
图为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于 省吾先生考证:“五作×,七作+,二十作||等……我认为 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中药里的惊世发现——甲骨文
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 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 里发现了距今3千多年前的 汉字-甲骨文。
追求个性、 忽略法度、 倡导有意无法。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黄庭坚书法的最 大特点是重 “韵”,持重风 度,写来疏朗有 致,如郎月清风, 书韵自高。
追求个性、 忽略法度、 倡导有意无法。
宋 米芾 《珊瑚复官二帖》
用笔丰肥豪健, 宽绰疏朗, 字态奇逸超迈。
追求个性、 忽略法度、 倡导有意无法。
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 浑厚端庄, 雄伟遒丽。
颜真卿 柳公权
楷书特点
险劲瘦硬 肥硕丰润 骨力遒劲
欧阳询《化度寺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颜真卿的书法成为一种 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
颜真卿
《祭侄稿》
天下第二行书
◆草书大家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张旭、怀素
颠张狂素
特点:结构简便,笔划纠连。
书写流畅、快速,不易识别,但极具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