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第7课 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肇庆市第六中学高中历史科教案
求个性而忽略法度的特点。

巩固练习(选择题)
三、课堂总结:
1.汉字发展趋势及特点:
2.书法发展的历程(背景、代表人物、特点):
四、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汉字和书法的演变史,体会了中华汉字文
化的魅力,那我们现在的人对写字还有多少重视呢,请看
ppt图片,思考出了什么问题。

汉字文化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家园,借用汉字听写大会
的宣传语:推动书写的文明传承,共筑文明的未雨绸缪。

老师希望大家,能重视汉字的传承,学好汉字,写好汉字!








1.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A)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2.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
星辰。

”右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顺序是(B )
A 楷书——草书——行书——隶书
B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C 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D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和书法教案岳麓版必修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和书法教案岳麓版必修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教学目标基本知识:掌握文字发明的作用及其发展历程;掌握汉字发展为书法的条件和书艺的发展历程;掌握篆该艺术的发展历程。

能力与方法:学会欣赏汉字的独特的特征,能辨认中国各种书体,识别中国名家的主要作品,,并说出中国书艺的主要历程,从历史角度赏析名人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体会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书法艺术的演变历程。

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请你猜一猜仓颉卖字——打一成语谜底“自作自受(售)”相传上古黄帝时,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景物创造了汉字。

仓颉造字虽只是传说,但据考证,仓颉可能是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人。

讲授新课:平,他决定穿越时空,到历史的长河领略一下中国汉字与书法的奥妙无穷的魅力。

第一站新石器时代追寻原始汉字何处是?展示: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4000--5000年)中发现的陶器刻符提问:图画是人类文字的共同起源。

看看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你会发现它们的原始字形都是图画性的。

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些符号就是原始汉字吗?第二站:晚清时期王明听说有人在中药里的有了惊世发现,发现了一种文字,你知道这种文字是什么吗?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里发现了距今3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

距今约3000多年的商代甲骨文(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第三站:商周时期王明听说有一种文字被称为“铸造出来的文字”,这是什么文字?展示西周时期的铭文即“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其形式要求庄严、稳重、端肃、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礼于器”的礼仪文化的特点。

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第四站春秋战国时期王明发现这个时期文化繁荣,但文字也繁杂,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岳麓版高中历史三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学校:韶关市第一中学学科:历史年级:高二级姓名:张艳文【所用教材】历史必修第三册,第二章一节32-35页出版社:岳麓书社【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差不多特点和进展脉络。

【教学目标】1、概述汉字的演变过程及演变特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差不多特点和进展脉络,探讨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阻碍,提高书法、篆刻艺术的审美素养。

2、通过阅读分析相关历史材料,明白汉字的演变与书法、篆刻艺术的进展历程,并认识到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进展的规律。

通过对书法与时代背景关系的探究,培养学生从差不多史实中探寻事物进展规律的能力。

3、认识到汉字和书法是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教学重点】汉字的演变进展,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的进展历程。

【教学难点】汉字的演变规律,时代背景对书法艺术的阻碍,明白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材料分析法;作品赏析法【课文核心知识】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本组把课文的核心知识明白得为:一、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和它的书写特点。

二、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差不多特点及它和时代风貌的关系。

【课文知识要点】一、汉字的演变和进展:1、进展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2、认识小篆和隶书的书写特点:(1) 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平均,富于图案美,多用于章刻;(2) 隶书雄放潇洒,浑厚深沉,横笔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一) 书法艺术进展的条件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2、士人阶层的逐步形成;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二)书法的进展历程1、秦汉为自发时期(有用性为主),魏晋南北朝进入自觉时期。

2、不同时期的书法大伙儿和他们的艺术特点3、行书、草书、楷书的特点(1) 行书既工整清晰,又飞洒爽朗,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

(2) 草书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狂放。

(3) 楷书笔画祥备、结构严整,注重规范法度。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含解析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含解析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文字作用(1)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

(2)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汉字演变(1)出现: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②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③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隶书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士人群体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1.对先秦文字的认识(1)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2.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3.汉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1)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

(2)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三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性,尤其是汉字构成的独具民族风格的书法篆刻艺术;知道书法的发展历程以及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讲述法、图势法以及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通过欣赏书法和篆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体会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第一目“从汉字的起源到“书同文”,讲述汉字的演变及规律的理论总结,重点交代了秦始皇推行“书同文”。

第二目“书艺历程”,讲述了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条件及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第三目“印宗秦汉”,讲述了秦印汉印的特点、地位及明清篆刻艺术的成就。

篆刻艺术相对本课主题属于次要内容。

贯穿本课的主题线索是: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并衍生出独特的东方书法、篆刻艺术。

教学重点:汉字的发展、书艺的发展历程和篆刻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教学方式: 讲述法、图示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为1课时。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2012年中国形象宣传片《汉字》视频师:刚才播放的是2012年中国投放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形象宣传片《汉字》,3分钟的时间不长,但是却能让那个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国汉字及其传统文化,让汉字文化魅力绽放海外。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责任去传承汉字文化,所以我们更得进一步对汉字文化及其历史有进一步了解,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掌握的内容。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汉字时刻在冷静地叙述中国漫长崎岖凤凰涅槃的历史,记录着令中华儿女自豪而又痛心的反思历程。

汉字是贯穿古今风雨中的一件中国独有的国宝。

它的命运折射出中国的起伏兴衰,它顽强的生命力则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高中历史三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教案2)

高中历史三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教案2)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授课日期:


日 星期




课题
第 7 课 汉字与书法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字发明的作用及其发 展历程;掌握汉字发展为书法的条件和书艺的 发展历程;掌握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2、过程与方法:学会欣赏汉字的独特的特征, 能辨认中国各种书体,识别中国名家的主要作 三维 品,,并说出中国书艺的主要历程,从历史角 目标 度赏析名人作品。
【随堂训练】
1、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
刻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
文、大汶口文字等,对它们正确的表达
是:
A 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B 与后来
的成熟文字有一定渊源关系;
C 已经全部识读;D 具来自相通性,起加强各地联系作用
2.下列字体产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甲骨文
②隶书

小篆
④楷书
A。①④②③
(4)汉代:隶书
总结: 汉字的发展演变趋势:从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社会背景:社会危机、 士人群体的形成、书写工具的进步代表: 王羲之 《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2)隋唐:社会背景:政治稳定、国家 统一、国力强盛
草书:张旭、怀素 楷书:颜真卿、柳公权
(3)宋代:社会背景:商品经济繁荣、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代表:苏、黄、米、蔡 特点: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 “有意无法”.
(4)明代:社会背景:社会平民化、世俗 化。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特点:强调个性化创造。
【结束语】(教师小结)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言
不同,而方块字却能令我们心领神会, 彼此沟通,所以汉字不仅是传情达意的 工具,也是维持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弘 扬国粹,是每个人的使命!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案

《汉字与书法》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字发明的作用及其发展历程(2)掌握汉字发展为书法的条件和书艺的发展历程(3)掌握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4)学会欣赏汉字独特的特征,能辨认中国各自书体,识别中国名家的主要作品,并说出中国书艺的主要历程,从历史角度赏析名人作品。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对同一人物或作品的不同角度的探究,充分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2)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归纳汉字由繁到简的总趋势,可采用师生对话的方式来完成。

(3)出示历代名书法家的作品画册,体会其不同的艺术韵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体会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2)通过汉字、书法、印章艺术的发展演变的学习,深刻认识伟大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汉字对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培养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及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内心修为。

重点与难点重点书法艺术的演变历程。

难点书法艺术的特点与历史特征的关系。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北京奥运会会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它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

中国是汉字的王国。

在祖国大地上,我们到处都能见到汉字,汉字用各种表现形式发挥着它的装点美化作用;我们每一个人,也天天要接触汉字。

那么,中国的汉字到底有多少个呢?【板书】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

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

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会晚期,汉民族先民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渐渐演变成为汉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象形字越来越符号化,逐渐脱离画画,形成汉字。

汉字经历了怎样的演变?甲骨文(商代)——金文(商代)——籀文(商周)——(春秋战国)文字紊乱——(秦始皇)“书同文”:小篆、隶书——楷书汉字演变的基本脉络。

《汉字与书法》教案与反思

《汉字与书法》教案与反思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立意:汉字与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刻蕴含着古人的创造智慧与自我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弘扬传统文化想要给学生传递的重要精神内涵。

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与本课具体知识以及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参观博物馆的情景线索来探究汉字产生与发展历程,理清书法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体会古人的创造与自我价值的追求,进一步理解汉字书法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特殊意义与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担当,从多个维度进行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

教学目标:掌握汉字出现的原因及发演变展历程;理解书法作为自觉艺术出现的原因,通过书艺的发展历程理解时代与书法风格的关系;通过对书法与篆刻的欣赏理解其作为中国独有艺术形式的特殊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人文内涵,从而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底蕴以及当代人的责任担当。

核心素养及达成:【唯物史观】通过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历程梳理体现事物从产生到发展的一般规律。

理解文字产生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如文字产生的根源的生产力的发展,体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书同文”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探究,认识到艺术与时代的关系——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而艺术又能反映时代风貌;在汉字书法过程探究中,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体现人的创造和价值追求,突出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本课时间跨度大,在时空观上,利用时间轴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时期汉字的发展的基本脉络,理清汉字起源发展的来龙去脉。

在分析书法发展历程时,通过典型材料帮助学生将书法特点和具体的时代特征予以对应,加深对历史发展时序的理解性认识,能够把握不同时期书法艺术与相应时间、空间的关系。

【史料实证】在探究过程中,充分运用历史文献、学术研究成果、文物史料、口述传说等多种类型的史料突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传说、文物史料对历史研究的不同价值,给学生强化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讲述法、提问法、设问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引导讨论法,展示历史图片和相关资料,联系实际生活,升华深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点击出图)同学们,学习历史一定要关心时势,锻炼历史敏感性,学以致用。

鼓励学生分享所知的时事。

在激发学生的热情后,由教师引出日本换年号的新闻—“令和”二字是汉字,还有日本每年票选的年度汉字也是汉字。

(提问:日本为什么用汉字?)由此带领学生回顾遣唐使的历史知识——日本在公元七世纪进行大化改新,引进了中国汉字,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假名,从而构成了日语字库。

引出问题:“这是日本汉字的来源,那我们的汉字是从何而来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入本课的重点——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合作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立足课本,利用pad上的思维导图软件进行总结。

然后上讲台通过白板和展示台进行展示,教师做出点评。

1.汉字的发展历程:1)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2)演变: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

【思维引申】通过观察图片(详情见课件),得出生产力的进步带动文字发展的结论。

3)书同文:①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各诸侯国对汉字任意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等混乱状况,削减了汉字的交流功能,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过程:到秦朝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也得到推广。

③意义:文字的改革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义: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课堂小结】通过图片题。

带领学生总结汉字发展趋势。

【环节过渡】由明星字体进字库引出古代价值千金的有些书法作品,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书艺历程【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合作来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老师任务:出示历朝典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体会风格。

学生任务:立足课本,总结书法发展历程和背景——1.形成条件:1)材料: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的出现,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注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动力:士人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文具: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2.书法特点: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东方的审美情趣。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

3.发展历程:时期发展过程及特点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作品秦汉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但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

文字刚完成统一小篆隶书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①社会的变迁影响到了人的心理,促使了人的觉醒,这种觉醒使得审美变成了一种自觉;②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行书“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隋唐书法艺术达到新的高峰,讲究法度和规范,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国家统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社会充满活力,激荡着一种进取精神,同时法度和规范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草书、楷书书法理论草书:张旭、怀素;楷书: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宋代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①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②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③重文风气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课堂小结】书法的风格1)魏晋以前,自发阶段,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

2)魏晋时期,由隶书延伸出的楷书、行、草,通过众多书法家自觉努力臻于成熟,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越实用功能。

3)社会发展决定书艺的发展,书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的特点.4)个性化趋势明显。

【重点难点突破】中国书法独特的原因(图文结合,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课后检测练习】【课后总结反思】1.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整理复习】(点击出现知识框架)最后,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大家出示的知识框架对本科的笔记进行整理。

第7课汉字与书法——学情分析教学育人以人为本。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储备和分析能力,而恰又处在情感价值观发展的关键阶段。

好奇心理重、情感丰富;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本课内容非常重要,与现实生活有比较强的联系性,适合开发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开发审美能力。

因此,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历史联系生活的敏感性,培养高尚的情趣。

第7课汉字与书法——效果分析第7课、汉字与书法——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汉字、书法发展历程。

·本课难点:汉字、书法发展的背景。

2、通过学习本课,了解汉字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两种特征。

在欣赏异彩纷呈的书法篆刻作品的同时,将书法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分析时代变迁对书法风格的影响;理解书法、篆刻作为艺术的特征、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格。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评测练习1、甲骨文的笔画粗细不一,方笔居多,有锐有钝。

大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隶书笔画圆匀、古朴、凝重。

汉字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书写的工具和文字的载体有别B、时代背景不同C、书写者的个性爱好不同D、经济能力的差异解析:本题考查书写材料对字形演变的影响, A项正确。

2.2、右图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①它是中国书法艺术②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③它突出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④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结合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右图是利用汉字象形的特点所创造的艺术字,第三项未体现,所以不选。

故B项正确。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后反思一、成功之处1、整节课设计以“现实——历史——现实”为理念,体现“现实从历史中来,历史指导现实”的教学思想。

在导入新课部分,以日本换新年号为例,引出汉字起源;进一步探索书法发展的历史;最后回到现实,联系学生实际生活。

2、教学内容处理恰当。

课文包括二目:“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书艺历程”。

在这二目中,“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讲的是汉字的起源、成熟、发展、统一的过程;“书艺历程”讲的是书法的发展历程,小字部分涉及到了篆刻艺术。

因此我将课文内容分成了两大部分:一为“汉字起源”,二为“书艺历程”。

用“汉字起源”学习汉字的发展历程,以“书艺历程”学习书法发展历程。

结合即学即练、拔高思维,最后升华探究,将文化遗产联系实际生活。

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

第一,优化了课堂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条理分明。

第二,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但又不完全脱离书本实际;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首要教学内容,又恰当地补充了某些书本没有而相对重要的知识。

3、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神入"历史。

在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文字材料与图片材料启发学生思维,运用艺术欣赏和观看国家宝藏的视频,创设历史情景,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并及时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4、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相关视频做过度;以丰富的历史图片和文献展现教学的部分内容,教学方式多样又不失于“花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历史教学的风采。

二、有待完善之处1、由于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因此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比较少。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但应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3、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多多关注到全体学生。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而不仅仅是在于引导。

4、教学应该再紧凑一下,张弛有度。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掌握汉字的演变历程,体会不同时代书法、篆刻的特点,探讨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根据课程标准高考历史大纲要求,掌握汉字的起源和书法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时代背景对书法风格的影响。

通过与西方书法和文字的比较,认识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同时还要培养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结合已学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与动手,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字体结构和书法风格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趣味情操。

2.通过观看国家宝藏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认真对待传统文化,激发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

以史为鉴,结合实际生活,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增强爱国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