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汉字与书法

合集下载

第7课 汉字与书法(最终)

第7课 汉字与书法(最终)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3、书法艺术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 ( B )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 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 知识群体的形成, 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 术的动力 ③西方书法艺术传播到中国起了推动作用 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④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为 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土壤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D

A、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B、市民阶层兴起, A、宋代重文轻武,出现一批著名书法家;B、市民阶层兴起,社 宋代重文轻武 ;B、市民阶层兴起 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性化趋向明显;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 ;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 会生活丰富,使书法个性化趋向明显;C、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 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D、国家一统, ;D、国家一统 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D、国家一统,注重规范法度
4、我国文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

C

①甲骨文 ②小篆 ③隶书 ④楷书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考情定位】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了解中国书法艺术胡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主干梳理】汉字与书法1.汉字(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

(2)成熟⎩⎪⎨⎪⎧①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②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3)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使用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六国。

②统一: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③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书法艺术的发展(1)历史条件⎩⎪⎨⎪⎧①士人群体的形成,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②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发展历程⎩⎪⎪⎨⎪⎪⎧①魏晋: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隋唐: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 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③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 “有意无法”。

④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 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基本特点⎩⎪⎨⎪⎧①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 抒情达意。

②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 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 内容有机融合。

【深化拓展】1.中国汉字主要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总趋势(1)特点①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②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稳定。

③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极高的审美价值。

④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较强的实用价值。

⑤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2)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2..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1)秦汉时期的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时期既有张旭、怀素的草书,也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行书 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字形灵活,书写便利
三、印宗秦汉(书法艺术的姊妹---篆刻艺 术)
1、秦汉:篆刻艺术的标志性时代 特点:秦印—— 雍容大度,精致不苟
汉印—— 方正质朴,端庄豪放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用刀“写”的汉字:篆刻
篆刻,就是镌刻印章,也就是用刀在硬质材 料上“写”汉字,是中国传统的汉字造型艺 术。
课堂小结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楷书繁体-简体
二、书法艺术:原因、历程、特征 补充:篆刻艺术
1、在考古中,发现了一批甲骨文之前的刻 符或早期文字,如舞阳刻符、半坡陶文、大 汶口文字等,对它们正确的表达是
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
B、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渊源关系; C、已经全部识读; D、具有相通性,起加强各地联系作用。
图画文字“旦”
二里头遗址出土 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1、汉字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
2、演变过程 商、周: 甲骨文、金文
秦: 秦末,盛 行于汉: 魏晋:
小篆
隶书
楷书、草书、行书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汉字形体演变 的总趋势:
由繁到简
二、书艺历程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B、①②④ D、②③④。
4、我国文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 ①甲骨文 ②小篆 ③隶书 ④楷书 A、③①②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②③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 重要组成部分
A、书法; C、篆刻; B、绘画; D、京剧
6、汉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自觉 的书法艺术的原因:①汉末社会危机激发 社会进行深刻反思 ②一个特立独行的士 人群体逐渐形成 ③书法成为士人表 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 形式 ④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 这一时期的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文化史第7课 汉字与书法

文化史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课程标准:
1、汉字的起源演变
2、书法艺术的发展












小篆
隶书
一、汉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
新石器时代
隶书 秦朝
商代
小篆
商周
广泛频繁
秦朝
楷书、行书、草书
秦朝
春秋战国
演变规律:由繁到简;越来越规范 演变主要原因:更加便于书写和交流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阶段一:秦汉——自发阶段 阶段二:自觉阶段 (1)魏晋——成为自觉的书法 艺术
原因:社会危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士人群体形成,以书法表达个性追求 笔墨纸张的改进
东晋“书圣”王羲之,名作“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2)隋唐——新的高峰
原因:国家一统、政治稳定 经济繁盛 表现: 草书——张旭、怀素狂放不羁 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欧阳询、颜筋柳骨)
(4)明代——呈现个性化趋势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一步平民化、 世俗化
明 祝枝山 明· 唐寅
时代发展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社会危机 魏晋 士人群体形成 南北朝 文具改进
朝代
社会状况
书法名家
艺术风格
王羲之
虚玄灵动
隋唐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草 国家统一; 经济文化繁荣 欧阳/颜/柳 规范法度 楷 重文;市民 阶层;社会 生活丰富 追求个性 (苏、黄、 忽略法度 米、蔡) 有意无法 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等 强调个性化 四大家


商品经济 生活丰富
练习一
1、(2011广东学业)据目前所知,商朝 出现的成熟文字有 A .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原始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第七课汉字与书法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书 法 绘 画 诗 歌 小 说
戏 曲
第七课 汉字与书法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汉字的演变及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 历程,记忆“六书”理论、书家姓名,学会欣赏汉字 独特的特征。 (2).掌握“书同文”“印宗秦汉”的史实依据。 (3).认识时代风貌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汉字的基本特 征,书法、篆刻艺术的独特性、时代性,领悟民族文 化的丰富底蕴,认识祖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东汉《曹全碑》(隶书)雄健、给人以疏阔 大度之感的独特字体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特点)
(一)过渡: 秦小篆、汉隶 (二)自觉的书法艺术: 魏晋南北朝
1、原因(1)(2)(3) 2、代表:
(三)新高峰: 隋唐
1、代表及其特点: 2、书法理论的成熟
(四)各具情态的宋四家:
1、代表及其特点: 2、时代背景:
9、篆刻与书法、绘画一起开始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明中叶以后 D、西周晚期
10、对中国古代印章艺术发展表述不准确的是: A、有了文字,就形成了印章艺术
B、明代中期,思想活跃、文化自由,篆刻成为中 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篆刻艺术上,秦汉时代是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D、其创制以汉字为前提,与书法并称为姊妹艺术
5.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秦始皇二六年诏铭
图二 柳公权《玄秘塔碑》 图三 王羲之《兰亭序》
请回答:⑴指出上面三副图片所示汉字各是什么书体? ⑵指出上面图片所示那些是实用性文字?那些是自觉的书 法艺术? 答案: ⑴图一是小篆、图二是楷书、图三是行书 ⑵图一是实用性文字;图二、图三是自觉的书法艺术。

第7课文字与书法

第7课文字与书法

书法的发展脉络
①秦汉时期
②魏晋时期
自发阶段 魏晋南北朝 自觉阶段
实用性
李 斯 《 泰 山 刻 石 》
艺术性
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性出 现的原因??
1.士人表达自我情意; 2.文具的发展改进。
汉 隶
(三)发展历程:
1、自发阶段——秦汉时期:小篆、汉隶具美 感、多为实用性文字
2、自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
什么是书法?
所谓书法,从字面上看是书写的规则、法度,写字 的艺术,准确地来说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线条艺术, 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 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都拘谨。如果伸胳膊拉腿 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定排骨。 字如墨猪,其人必定“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 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 就应该是端庄凝重,才和他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 勉强。”
文字)、金文(籀文) 4、春秋战国:文字紊乱 5、秦:“书同文字” 小篆(官)、隶书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是相当规范,偏旁有统一 的样式,后人认为秦小篆笔画委婉曲折,圆润 纤细,布局匀称,具有书法的美感。
秦 李斯 峄山石刻
泰山石刻
一、汉字的发展演变
1、文字起源传说:“仓颉造字”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3、商周: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
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 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 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 之称。
欧阳询《化度寺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课程资料:复习第7课 汉字与书法我的定稿

课程资料:复习第7课  汉字与书法我的定稿
课标内容 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 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
1、渊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 刻画符号 ) 2、商代(甲骨文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3、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 金文 )。
4、春秋战国:对文字做有益尝试,但对汉字任意
减省笔画、紊乱偏旁,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A
B
C
D
11.《楹联续话》卷一:“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 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 杯”。下列作品与楹联描述的书法风格—致的是
12(2016年全国2卷).下图为三国曹魏《三 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 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 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等混乱状况,削弱了汉字的( 交流功能 )。 5、秦始皇时:推行“ 书同文字 ”,把(小篆 ) 作为统一的文字,后来更简便的(隶书 )也得到
推广。
6、魏晋后,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 )
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
◆汉字的演变脉络:
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古文字阶段:甲骨文、大篆(金
1、秦汉以前主要实用性文字。
2、魏晋南北朝成为自觉书法艺术
3、隋唐时,书法达到新的高峰,书 法理论日趋成熟。
(1)代表人物
草书大家:张旭、怀素 楷书名家:欧阳询、“颜筋柳骨” (2)风格:或狂放不羁;或注重 规范法度。 (3)背景:国家统一,政治安定, 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民族融合, 对外交流。法度和规范成为普遍的 社会需要。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B
A、是国家形成的首要标志;B、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渊源关 系;C、已经全部识读;D、具有相通性,起加强各地联系作用。 2、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 (A )
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 B、用隶书取代其他文字;
C、导致秦朝实行文化专制; 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把柄。 3、书法艺术形成的历史条件有 ( B )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准 备了很好的材料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展为书法艺 术的动力 ③西方书法艺术传播到中国起了推动作用 ④东方审美情趣喜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为 书法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土壤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成熟: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根据自己的属相,学写甲骨文












பைடு நூலகம்
金文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三足圆鼎,西周康王时制器,清 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鼎腹内壁有铭文19行 291字,记载周康王册命贵族盂的史实。
大盂鼎
③这一时期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书法技 巧创新提供了条件。
二、艺术性——作为书法和篆刻艺术的汉字 2、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1)秦汉:从后人的眼光看,美感;大 多是实用性文字; 自发 (2)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艺术 ①原因和条件: ②代表: ③特点
(3)隋唐时期 ——达到新的高度 ①条件:经济发达;政治统一;文化繁荣;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书法;B、绘画;C、篆刻;D、京剧 9、下列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认识,错误的一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汉字与书法
宋徽宗书法——瘦金体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笔画瘦细而有弹性、 字形一般呈长形、 张弛有度、有秀美雅 致、舒畅洒脱的感觉, 通篇法度严谨、一丝 不苟。
祝枝山
祝允明草书
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文征明 过庭复语十节卷
法度有余、文雅严谨 第7课汉字与书法
馆阁体
色泽乌黑、大小一律、形第7课体汉字方与书正法 、线条光洁的官场书体
为什么书法艺术不在别的民族或 国家产生而单单在中国产生?
①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的单体汉
字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
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自发
②知识群体的形成,是将汉字发
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自觉



“ 飘










第7课汉字与书法
兰亭
张旭 《肚痛帖 》
释文: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 致欲服大黄汤第/7冷课汉字热与书俱法 有益。
社会平民化、
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强调个性化
第7课汉字与书法
三、篆刻艺术的发展 1、秦汉:一个标志性的时期
特点:秦印—— 汉印——
2、明中叶以后:成为独立艺术 代表:文彭
第7课汉字与书法
书法作品与社会环境之间有什么 关系?
一定时期的文化总是一定 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朝代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社会危机及 文具的改进
王羲之
虚玄灵动
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注重规范法度
宋代 明代
市民阶层兴起,社 会生活丰富多样
宋四家
有意无法
欧初四阳大询书《家”化。度寺碑第》7课汉字与书法

颜 真 卿 局《 部多 宝 塔 碑 》
.
第7课汉字与书法
“颜体”肥硕丰润、 刚健雄强、显出 雍容大度的气派
《玄秘塔碑》(局部)
柳公权所写楷书,体势劲媚, 骨力道健。较之颜体,柳字 则稍清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故有“颜筋柳骨” 之称。 第7课汉字与书法
苏 东 坡 草仅 作存 品的 一 幅 行
第7课汉字与书法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
黄庭坚,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书法的最大特点 是重“韵”,持重风度, 写来疏朗有致,如郎月 第7课汉字与书清法 风,书韵自高。
• 米芾
• 用笔丰肥豪 健,宽绰疏 朗,字态奇 逸超迈
宋 米芾《珊瑚复第7课官汉字二与书法帖》
• 蔡襄,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 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 见长,而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他的书法 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 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甲骨文
第7课汉字与书法
金文、铭文 钟鼎文、籀文
文西 周 毛 公 鼎 铭
第7课汉字与书法
4.秦:“书同文字” 小篆(官)
秦朝统一文字(以“马” 、“安”两字为例
第7课汉字与书法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第7课汉字与书法
1、秦汉:小篆、汉隶
秦绎山刻石 (小篆)
第7课汉东字与汉书法《曹全碑》(隶书)
怀素食鱼帖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欧阳询,唐初书法家。 据史书载,欧阳询“虽貌 甚寝陋,而聪明绝伦,读 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 尤精‘三史’”。早年他 专学二王(羲之、献之) 书,并吸取六朝北派诸家 的长处,勤学苦练,融会 贯通,独创一派书风,其 书以“险劲瘦硬” 著称, 史称“欧体”。欧体开创 了唐代楷书的先端,对后 世影响大,他与虞世南、 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新石器时代:刻画符号 2、商代:甲骨文 最早成熟的汉字 3、商周时期:金文出现--籀文 4、春秋战国:异体杂出,一字多形 5、秦朝:书同文字 小篆--隶书
第7课汉字与书法
汉字的演变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从“鱼” 字的演变可以 推断汉字演变 的过程。
汉字的演变( 以“鱼”字为例)
第7课
汉字与书法
高二历史组
第7课汉字与书法
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 文字的社会,那么你觉得 自己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7课汉字与书法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结是结绳记事遗风 的一种延续。
第7课汉字与书法
2、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半坡遗址陶器上的符号
山东大汶口遗址出 土的灰陶尊和上面 刻画的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