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体现的儒道思想

合集下载

金庸小说中儒、释、道思想的转变与融合

金庸小说中儒、释、道思想的转变与融合
计1 5部 , 包括 l 2部 长篇 和 3部 中短 篇 。金 庸 用其 中十 四 部 小说
出金庸 的原儒情怀 。陈家洛的人生终极 目标便是忠君爱国, 反清
复明( 者说是反满复汉 ) 这与儒 家的“ 而优则仕 ” 或 , 学 以及 “ 忠 君” 的思 想 是 同 出一 辙 的 。 而 由 于儒 生 的 软 弱性 , 造 成 了陈 家 也 洛 在 实 现人 生 目标 过程 中对 乾 隆 的依 赖 心 理 , 最终 铸 成 大错 。这 也 是 中 国历 史 上 儒 生革 命 的 悲剧 性 的真 实 写照 。 金 庸 出 生 于 海 宁 查 氏 , 得 上 是 当地 名 门望 族 , 代 书 香 。 称 代 查 氏先 祖 “ 宦 均 文苑 , 名 代代 有 清 官 ” 。至 明 清 之 时 尤 盛 , 氏宗 查 祠 有 康 熙 皇帝 曾亲 笔 题封 : 唐 宋 以 来 巨 族 , “ 江南 有数 人 家 ” 。 家 门世 代 书香 , 自然 藏 书 甚 多 , 庸 从 小 与 书 为伍 , 生 好 读 不 金 一 倦 , 庸 说 :我 年 轻 时 代 最 爱 读 的三 部 书是 《 浒 传 》 《 国 演 金 “ 水 、三
文 学异 ・谚嗜捌觉
金庸 小 说 中儒 、 、 思 想 的转 变 与 融 合 释 道
赵 啸非
( 河南 洛 阳 理 工学 院 中文 系 , 河南 洛 阳 4 12 ) 70 3
摘要: 金庸 自 15 开 始 发 表 《 剑 恩 仇 录》 , 17 95年 书 起 到 9 2年 9月 写 完《 鼎记 》 宣布 封 笔 , 鹿 后 创作 共经 历 了 1 时 间 , 品 共 7年 作
完 成 自已 的心 愿 , 儒 家 的思 想 文 化 已在 青 年 时代 的 金庸 内心 深 但

从金庸小说看中国传统思想

从金庸小说看中国传统思想

从金庸武侠小说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体现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金庸是著名的华人作家,他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同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理思维来思考人生和主人公的命运。

儒道佛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大。

这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儒家、道家、佛家,只是视其人生观与世界观,气质与人格与儒家道家佛家相近似。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儒家可细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重书本,讲章句训诂;理学重心性,讲义理修养,讲礼仪、伦常。

道家的主要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

金庸的宗教思想实质上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的。

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来塑造他的梦想。

在对儒家彻底失望后,金庸开始人生哲学的探索之旅。

首先,儒家思想。

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礼仪教化要求人谦恭有礼,做人应当做到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境界,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书剑恩仇记》,故事中的主角陈家洛就是儒家的典型代表。

《书剑恩仇录》亦称《书剑江山》。

从名字上看充满了儒生的诗卷气,而其中的主人公陈家洛更是十足的儒生气质。

首先他的父亲就是当时大儒,学问非凡,在这种熏陶下他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金庸有意或无意的总是在其中穿插着儒家思想,他待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甚至是他微笑的样子,金庸都尽可能的带着“有礼”二字,再加上这部作品是金庸的处女作,我国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刻在金老的心里,他当然会尽量运用自己熟悉的思想贯穿在作品当中,主人公陈家洛无论是对待对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爱情,还是在对待反清的事业上面都是优柔寡断,无法取舍,以至于最后造成了爱人的枉死,事业的功败垂成。

金庸小说中的文化解读

金庸小说中的文化解读

渐渐听得萧远山和慕容博二人呼吸由低而响,愈 来愈是粗重,跟着萧远山脸色渐红,到后来便如 要滴出血来,慕容博的脸色却越来越青,碧油油 的甚是怕人。…… 突然间只听得老僧喝道:“咄!四手互握,内息 相应,以阴济阳,以阳化阴。王霸雄图,血海深 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 萧峰和慕容复各见 父亲睁眼微笑,欢慰不可名状。只见萧远山和萧 峰二人携手站起,一齐在那老僧面前跪下。那老 僧道:“你二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走了一遍, 心中可还有什么放不下?倘若适才就此死了,还 有什么兴复大燕、报复妻仇和念头?” 老僧转向慕容博道:“你呢?”慕容博微微一笑, 说道:“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 国是空,复国亦空。” ——《天龙八部》
好像在说:“观世音菩萨,求求你免除令狐 大哥身上痛楚,把他的痛楚都移到我身上。 我变成畜生也好,身入地狱也好,只求菩萨 解脱令狐大哥的灾难……” 令狐冲不由得胸口热血上涌,眼中望出来, 这小尼姑似乎全身隐隐发出圣洁的光辉。仪 琳诵经的声音越来越柔和,在她眼前,似乎 真有一个手持杨枝、遍洒甘露、救苦救难的 白衣大士,每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都是 在向菩萨为令狐冲虔诚祈求。令狐冲心中既 感激,又安慰,在那温柔虔诚的念佛声中入 了睡乡。 —————《笑傲江湖》
金庸笔下的王重阳
1.他是抗金保宋的义士。动用数千人力,历时数 年建成活死人墓,在其中暗藏器甲粮草,作为起 事之根本。 2.他是智义双绝的英雄。他夺取九阴真经,是为 了解救普天下的豪杰,让江湖远离腥风血雨。他 智慧超群,安排一场假死的戏震慑欧阳锋。 3.他是不懂爱情的男人。因他一心国事,无暇私 情,辜负了林朝英;又因争强好胜,尽管是相恋 一生,却仍是“落得情天长恨,一个出家做了黄 冠,一个在石墓中郁郁以终”。
(一)小说据历史虚构有三类: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

论金庸小说武侠人物的儒道思想及现代意义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多数具有儒道思想,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中的智慧。

他们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也注重修身养性、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

这些儒道思想不仅为小说赋予了文化内涵和艺术意义,还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追求的是"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

儒家主张立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以仁爱为本,以义务为先,以礼仪为准则,以智慧为导向,以信仰为支持。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如郭靖、黄蓉、杨过等,都具有高尚的品德、独立的人格和崇高的义气。

他们追求的是道义心灵的卓越,以治愈世人心灵创伤。

这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人生的指南和底线,使人们能够取得内心的宁静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注重修身养性、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

道家主张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师,倡导心如止水、无为而治的境界。

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如张无忌、独孤求败等,都有修行内观的经历,追求的是自然、无为的道家境界。

他们在修炼武功的同时,也修养内心,注重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静。

这种修行内观的道家思想,给予现代社会指导,在喧闹的世界中寻求平静与内心的安宁,让人们明白必要的时候要懂得放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最后,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儒家价值观的重视逐渐增强。

"仁者爱人"的思想引导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弘扬互助、友善的价值观。

"义"让人们具备对社会的责任感,以正义之心去参与社会事务并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

"礼"让人们有清晰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习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智"则让人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善于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

"信"让人们坚守诚信、守信的原则,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作者姓名:石买波专业:汉语言文学目录内容摘要 (4)一、“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 (4)二、“仁者无敌”、“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仁政爱民” (5)三、“重义轻利”、“舍生取义” (6)四、“忠”、“孝”、“悌” (8)五、“礼”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后记(致谢) (11)论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儒家思想石买波内容摘要:金庸武侠小说拥有广泛的读者,主要是“积极入世”、“为国为民”、“仁者无敌”、“以人为本”、“重义轻利”、“舍身取义”、“忠”、“孝”、“悌”等儒家思想和反对封建礼教的观点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金庸射雕英雄传儒家思想上世纪50年代,金庸先生以一部《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一个武侠的神话也由此开始。

随后,《雪山飞狐》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1957年《射雕英雄传》面世,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宗师地位。

本世纪以来,影视界掀起了一股“金庸热”,《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雪山飞狐》、《鹿鼎记》、《倚天屠龙记》、《碧血剑》等新旧版本层出不穷,争相上演,《射雕英雄传》更是多达五个版本。

金庸小说被奉为武侠小说的经典,正如古人所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我认为应该是:“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

”影响何其深,流传何其广也。

金庸的小说读者群之众,在中国来说,古今罕见,上到名人政要,如邓小平,蒋经国,下到平民百姓,提起金庸的小说,人人都能说出个头头道道来。

金庸的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拥有如此广泛的读者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在金庸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积极入世”、“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自西汉开始人们都以儒家思想为民族的人生观,希望整个社会都在和平稳定的情况下发展。

所谓三纲五常说到底也是为了稳固统治者的地位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性。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文化积淀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文化积淀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文化积淀金庸是华人文学武侠小说的巨匠,他的作品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金庸的小说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读物,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以下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文化积淀的一些方面。

首先,金庸武侠小说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

金庸的小说中充满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子,如道家的“隐遁无闻”,儒家的“仁义道德”,佛家的“慈悲善良”等。

这些价值观在小说中通过不同的角色和情节展现出来,让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金庸武侠小说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金庸的功夫戏剧性感人,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描写武功细腻入微,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情节跌宕起伏,节奏紧凑,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美的享受。

金庸小说中的细腻描写和文艺性的语言运用,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诗意”的审美观。

第三,金庸武侠小说中呈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

金庸的小说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超人的力量和智慧,他们忠勇正直,不畏困难和危险,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行为规范和立场。

这些英雄形象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即强调个人的奉献和责任感,以及对社会公义和和谐社会的追求。

第四,金庸武侠小说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元素。

金庸的作品中,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渗透,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他的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外国人物或外来文化的元素,如《神雕侠侣》中的蒙古、《倚天屠龙记》中的日本等。

这些细节表明了金庸对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理解和探索,使他的作品更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价值。

最后,金庸武侠小说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思考。

金庸的小说中,人物形象丰满多维,他们既有善良和正义的一面,也有欺骗和残忍的一面。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磨难和抉择,最终完成了心灵的成长和升华,价值观不断得到重新审视和确认。

金庸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纷繁多变的理解。

总结起来,金庸武侠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积淀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审美观、民族精神和集体意识等;同时也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展现了对人性的思考。

金庸小说的思想

金庸小说的思想

金庸小说的思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一句诗句是金庸先生以自己写的十四部小说的小说名的第一个字连成的,它寓意了无限的意境。

其中,在这十四部小说里,体现了儒家精神,道家精神和佛学。

我们都知道,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道家的主要是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

佛学是宗教哲学,宗教与哲学本有相通之处,也着重精神的修养,但宗教与哲学最大的分别是它要求信仰,这在对哲学必须解答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可以清楚看到。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孟子也主张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些古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义’。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我们看到里面的侠客们身上都有这些高贵的品质。

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为救哲别,即使是被生性残酷狠辣的术赤打得痛彻心肺,甚至差点被其长刀劈得身首异处,也绝不说出哲别藏身之处。

在《连城诀》中,狄云身陷囹圄,自身都难保,但见同狱的疯汉被毒打得神志不清危在旦夕时,他不惜舍身相救。

我们看到,他们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仁义放在第一位。

我记得有一个最深刻的画面,乔峰牺牲自己来换取宋金之间的和平。

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些场景,所以有人说,他是儒家的大侠。

读书人用儒家入世,用道家出世。

在道家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最高的境界。

可是人都容易被现实、成规等等所限制,想要达到“无为”之状,就需要有一种特殊的修养功夫,以把这些妨碍主体和谐的蔽障统统加以清除,恢复其原始的素朴状态。

这种特殊的修养功夫,就是虚静的心态。

大家应该都记得张三丰教张无忌武功的时候的场景,记得无忌的回答是:逐渐忘记。

这便是张无忌“虚静”的过程,这体现了道家精神的‘无’。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范文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范文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我国传统武侠小说是在我国文化土壤上生存下来的艺术形式,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借鉴了西方文艺的创作思想,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金庸先生吸取了中西方的文化精髓,给武侠小说赋予了新的生命。

一、传统文化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体现1.道家与儒家思想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虽然然佛教并非我国本土宗教教,但是在社会的传承下下,佛教与儒家思想实现现了融合,演变成为富有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思想。

以《笑傲江湖》为例,,其文本中蕴含着深刻的的佛学思想,给作品营造造出了淡泊的风格,其中中,佛学思想最浓厚的部部分即独孤九剑,独孤九九剑强调“活学活用”、、“行云流水”、“菩提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只有从内心深处摆脱脱束缚,才能够实现心灵灵的孔明。

而风清扬的只只言片语可以让主人翁豁豁然开朗,这就是顿悟,,要真正学习剑法,光靠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必须要了解剑法的内涵才才能够施展自如。

此外,,独孤九剑习得之人,不不仅需要有聪慧的天资,,心底里还要可以一尘不不染,令狐冲正是凭借这这一点,达到了最后的高高度。

儒家思想非常注注重等级制度和礼法思想想,金庸小说中很多主人人翁都是追求逍遥、洒脱脱、自由的归宿,在完成成自己肩负的使命之后选选择急流勇退,摆脱尘世世的喧嚣。

《笑傲江湖》》就是其中的代表,江湖湖的险恶与令狐冲的自由由和洒脱形成了鲜明对比比,他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愿意卷入任何一派的的斗争,他最后的归隐并并非对现实妥协,而是代代表无声的反抗,希望追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

2.具有中国古典特特色的修辞手法为了让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立体和饱满,金庸用了大大量独具古典特色的修辞辞手法,其中应用最多的的就是古诗词,很多人物物的起名就是借鉴古诗词词,金庸曾经说过,他的的小说中有西方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子,,在语言的表本文由论文文联盟http://收收集整理达上,主要借鉴鉴古典白话小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小说体现的儒道思想摘要金庸小说将中国雅文化传统灌注到俗文学这种有活力的文学形式中去,从雅文化传统和俗文化传统的结合部切入,通融雅俗而超越雅俗,这使得金庸小说的文化底蕴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达到了深度地契合,也使得金庸小说风靡华人世界。

金庸小说的文化底蕴是以儒道为基础的,但是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不是简单矛盾对立关系,而且互补统一的关系,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体现的儒道思想作一简单的呈现,以小说中的大量实例进行证明,并探讨金庸小说中儒道能够水火相容的原因。

【关键词】仁义、知其不可而为之、武功、个性意识、互补统一引言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中的一种,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的《虬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后是《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步入现代后又出现了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等专事武侠小说创作的作家。

然而,武侠小说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却未蔚然成大观,知道金庸武侠小说出现才使武侠小说这一通俗文学形式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才使武侠小说成为通俗小说中最活跃的文学形式。

金庸于1955年开始他的武侠小说创作生涯,自1995年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问世后,相继又推出《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射雕英雄传》,到1972年金庸封笔,金庸共出版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将武侠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推向了极致。

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遍布全世界,“可以说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流传。

”①据《远东经济评论》“文艺和社会”栏目的资深编辑西蒙·埃利斯所作的粗略估算,光是内地、香港和台湾这三大市场,历年来金庸小说的销售量,连同非法盗版在内累计已达一亿。

②此外,金庸的读者遍布社会各个阶层,从政府官员、教授学者、文化名流、大中学生到普通市民都有金庸迷。

问什么金庸武侠小说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呢?当然这与通俗文学极具感性化和消遣娱乐性有关,但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金庸小说蕴含的传统文化尤其以儒道最为突出,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作一探究和分析。

一、金庸小说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孔子说:“仁者,爱人。

”③仁爱思想不仅贯穿整部论语,而且还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儒家认为‘仁’是‘爱人之本’,认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④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的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

郭靖是贯穿《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部小说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处处体现了这种仁爱思想。

郭靖在蒙古草原长大,他在元军中担任过要职,曾助铁木真攻破撒麻尔罕城,城破之后蒙古军烧杀抢掠,开展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自白发苍苍的老翁以至未离母亲怀抱的婴儿都无一幸免。

郭靖看到这些后心刀割,他冒着生命危险恳求铁木真饶了撒麻儿罕城的人民。

在《射雕英雄传》的末尾,郭靖和英雄迟暮的铁木真有过一段对话,成吉思汗说:“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

……你说古今英雄谁能及得上我?”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

只是大汗一人威风凛凛,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泪。

”在郭靖看来,自古以来英雄受当时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而不是看他杀了多少人,建立了多大的功业。

《神雕侠侣》中写蒙古人攻城,驱赶大宋百姓先行,大宋守兵只要手软开城,蒙古兵就随即跟上,。

对于蒙古人的阴谋郭靖自然明了,但是郭靖实在不忍心让几千人大宋百姓葬身于元兵的铁蹄之下,所以郭靖看到守城士兵置百姓性命于不顾后,马上叫守兵打开城门让百姓进城,自己则率领士兵,冲出城门截断元兵,阻挡其进城,后来郭靖被元兵团团围住,使他险些战死于城外。

这让人很自然的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因为不忍心弃荆州的十万百姓,以至于影响了行军速度,被敌军追上,使刘备差点丧命的事迹。

由此可见,郭靖的爱国爱民之心确实让人感动。

萧峰是《天龙八部》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

他开始是丐帮帮主,后来当上辽国南院大王,最后又变成一个普通人。

虽然他的身份地位不断在变化,但是他那颗感念天下苍生不为己的心却始终未变。

萧峰作为辽国南院大王时,辽帝令其南征大宋,他违令不遵,他说:“我若征宋,这里有万余将士,只怕未必有半数能回北国,倘若我真能救得这许许多多的生灵,皇上纵然将我处死,那也死而无恨。

”在萧峰和郭靖身上,金庸先生寄寓了自己崇高的审美情怀,表达了儒家“仁爱”精神对于武侠人物甚至一般人性的最高理想,他们的仁心义胆是以天下百姓生死存亡与民族国家的安危祸福为念。

(二)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和由此形成的崇高人格气节儒家认为“义”是事之“宜”,即应该。

它是绝对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这些事是对的,所以儒家主张“义”高于一切,违背了“义”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孟子曾这样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⑥可见儒家的价值观是以义为上的价值观。

金庸武侠小说极其强调“义”,“义”是小说中儒侠之美的基石,郭靖是金庸小说儒侠人物的代表,郭靖几乎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要想想这件事和道义是否违背。

郭靖爱黄蓉,但是郭靖和华筝公主有婚约,于是郭靖对黄蓉说:“我是个蠢人,什么事理都不明白,我只知道允许过的话,决不能反悔。

”他在华筝公主与黄蓉之间,执意选择与华筝公主成亲而舍弃黄蓉,他并非薄情之人,但是他想的是答应人的事绝不反悔,他答应与华筝成亲,就是以义为上的表现。

当蒙古大军即将犯境时,对于杀敌救援黄蓉只想尽力而为,如果能力不够就骑上小红马,一走了之,郭靖不同意,他说:“蓉儿,这话就是你的不对了,咱们既然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尽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辱,纵然捐躯也在所不惜。

在这里郭靖已经将“义”提升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层面。

而在与从小结为安答的托雷之子忽必烈的对话中进一步体现了郭靖的大义之举。

忽必烈说:“我与叔父相交三世,郭叔父念及故人之情不必如此,”郭靖正色道:“那也未然,公义在前私交为轻。

昔日托雷安答领军来攻襄阳,我曾起义行刺义兄,以退敌军。

恰逢成吉思汗病重蒙古兵退,这才成全了我们的金兰之义。

”郭靖为了义可以灭兄,也可以为了义灭亲。

在《神雕侠侣》二十七回,郭靖之女郭芙愤怒之下斩断杨过的右臂,郭靖知道事情原委后执意要断女儿一臂。

郭靖说:“伸出右臂来,你斩断人家一臂,我也断你一臂。

你爹爹一生正直,绝不敢徇私妄为。

”为了大义“亲”“兄”都可灭,可见郭靖确实具有儒家“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

郭靖的一生正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来概括,这种侠无义不立,义无侠不成的价值观念正是儒家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崇高人格气节的体现。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的身世和生平极其复杂。

他本是契丹人,父母双亡后被寄养在大宋一个普通家庭里,经历磨难后当上了丐帮帮主,可是康敏为泄私愤将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世抖出来,使得在当时汉人与契丹人民族仇恨深重的情况下,人人都欲得而诛之,萧峰为了躲避追杀,远赴关外,后来因为救了契丹皇帝被封为辽国南院大王,萧峰做南院大王时又因违抗辽帝南征大宋的诏令而被贬为平民。

但是,不管萧峰是帮主、南院大王,还是普通老百姓,他都处处以义为重,不为民族仇恨蒙蔽,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观。

他行事时时处处以是否符合道义为标准。

作为契丹人的后裔,他回到辽国以后,却坚决反对辽国的侵宋战争,以一己之勇武迫使辽国皇帝收回成命,自己则在雁门关外悲壮自尽。

为了宋,辽百姓不受战乱之苦,萧峰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愧是一位义薄云天的大侠。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天命观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

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

他明知道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他尽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

也就是说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甚至有时明知道会失败,但是还是要尽力去做,这就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天明观。

金庸曾说:“我在三十岁稍过后开始写武侠小说,所描写的男主角为数众多,个性和遭遇颇为繁复。

但是到最后,男主角的结局通常不出于两途: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飘然而去,遁世隐居。

”⑦那么是什么样的一种天命观让金庸小说中的男主角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一种结局呢?答案可以从郭靖和萧峰身上找到。

小说中郭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宋元之交,当时宋朝统治腐败不堪,民不聊生,面对元军的强大攻势,无力抵抗,只能偏安于江南一隅;而蒙古经过铁木真的统治,国土面积得到扩展,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更是强大无比。

从双方的对比实力来看,宋朝灭亡,蒙古统一全国是必然趋势。

因此郭靖所从事的抗元大业必定会失败,他苦守了十多年的襄阳成也必会沦陷,这一点郭靖心里也清楚,但是郭靖依然竭尽全力守卫襄阳,他在《神雕侠侣》二十二回中说:“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

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耕田隐居的地方。

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

他曾说只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功失败,他也看不透了。

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的,谈到最后,也总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

最后他也实际行动来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最终襄阳沦陷,他也战死沙场。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也是如此,他一生为平宋辽杀伐,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他为阻止辽国侵宋跳崖自尽。

由此看来金庸小说中的第一类男主角践行的正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天命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种天命观发展的结果。

二、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的关系(一)入世与出世的互补统一儒家的入世思想在金庸的小说中表现为强烈的,积极的参与正义斗争,关心现实世界,关心民间疾苦,刚健有为;道家的出世思想在金庸小说中表现为逍遥无为,超然世外,退隐江湖。

金庸小说中入世与出世的互补统一变现为。

1、金庸小说中的儒家式人物,他们开始经世济民,刚健有为,理想达到或皮破灭后,便由入世转为出世。

如《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他开始时积极领导反清复明大业,企图恢复汉人山河,理想破灭后,万念俱灰,退隐山林。

《碧血剑》中的袁承志帮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在媒山自尽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自己对李自成的腐败统治深感失望,于是和佳人避世海外。

2、金庸小说中的道家式人物,他们率性而为,逍遥无为,超然世外,他们相安则遁世,世乱则侠义。

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率性而为,逍遥自在,在日月神教的大举进攻面前,令狐冲知道,此时如果还自在无为的话,恒山必会遭灭派之祸,于是他率众迎战日月神教的大举进攻,誓死保护恒山教众,得知己方没有威胁后,才安心与任盈盈离开江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