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1
头针疗法-V1

头针疗法-V1头针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在头部穴位上插入针头来调理肌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头针疗法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其适用范围,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基本知识1. 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头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当时的医学已有用针灸疗法来治疗一些疾病的记载。
头针疗法也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后来经过了不断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治疗方式。
2. 头针疗法的原理头针疗法的原理是在头部穴位上穿刺、拨动或按摩,从而改变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神经分布等,调整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头针疗法的流程和方法头针疗法需要专业的针灸医生进行操作,通常采用金属针头,通过局部消毒后插入头皮上的穴位。
操作时需要注意用力轻柔、操作迅速,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二、适用范围1. 头痛、眩晕等症状头针疗法可以调理头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对于一些头痛、眩晕等症状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2. 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头针疗法可以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流动、神经系统分布等,对于一些神经衰弱、失眠等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颈肩腰背痛等症状头针疗法可以改善颈肩腰背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对于一些颈肩腰背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三、注意事项1. 穴位选择需合理穴位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穴位过多或过于刺激,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2. 操作需细心头针疗法操作需要细心,操作时需轻柔用力、迅速完成,避免对患者造成过大的疼痛。
3. 术后观察需细致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观察治疗效果,进行术后护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
总结:头针疗法是一种常见的传统治疗方式,其能够通过调整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等方面,对一些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细节,尽可能减小操作对患者的伤害,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
《针灸学》教材及头针国家标准中“顶旁1线”和“顶旁2线”的主治疑析

《针灸学》教材及头针国家标准中“顶旁1线”和“顶旁2
线”的主治疑析
田开宇
【期刊名称】《医学争鸣》
【年(卷),期】2017(8)1
【摘要】国家标准《头针》(GB/T 21709.2—2008)及第6版以来的《针灸学》统编教材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头针定位,但是其中"顶旁1线"和"顶旁2线"的主治病证均未标注"对侧"。
通过查询考证相关资料,参考焦氏头针定位与主治,笔者认为"顶旁1线"和"顶旁2线"应当分别主治"对侧"腰腿和上肢的瘫痪、麻木、疼痛等病证。
【总页数】4页(P46-48)
【关键词】针灸学;教材;国家标准;头针;主治
【作者】田开宇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21
【相关文献】
1.胸部床旁数字化X线摄影与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的比较分析 [J], 王继刚
2.顶枕部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J], 王年华;徐立新;贾若飞;阙思
伟;冷海斌;聂猛;梅涛;王俊;钟晨
3.头针顶颞前后线等部位治疗中风100例临床观察 [J], 周建伟
4.胸部床旁数字化X线摄影与床旁计算机X线摄影的比较分析 [J], 王继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头针第四章-第一节头部经络

第四章头针与头部经络和腧穴的关系第一节头部经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其中,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及前额部,手足少阳经行于侧头部,手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及项部,督脉则纵行于项部、后头部、头顶及面部。
在六阴经中又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行于头面部。
以上诸经不仅在生理上与头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病理上也与头部密切相关。
一、十二经脉1.足阳明胃经【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小,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联络脏腑】胃、脾、心、小肠、大肠。
【主病】《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主治】以治疗胃、肠疾病为主,如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食欲不振等,以及头、面、鼻、口、齿病症、热病、精神病和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病变。
2.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联络脏腑】膀胱、肾、心脑。
【主病】《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脑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踹(腨)、脚皆痛,小指(趾) 【主治】本经治疗头项、目、鼻、腰背疾患,热病,神志病,背俞穴主治各相不用。
”关脏腑和所连属的组织器官疾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疾病。
3.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灵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从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联络脏腑】三焦、心包【主病】《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头针课件ppt

强头针的治疗作用,提高疗效。
头针的国际交流与推广
国际学术交流
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国际论文等方式,加强头针的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同时可以邀请国外专家 学者前来交流学习,促进头针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
培训和普及
通过开展国际培训班和研讨会等形式,向世界各地推广头针技术,提高头针的国际知名度。同时可以编写相关教材和 宣传资料,方便国外学习者学习和了解头针。
运动系统疾病
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 突出等。
其他
如美容养颜、调节亚健康状态 等。
02 头针的穴位与操作方法
头针穴位分布
01
头针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部各个区 域,包括前头部、后头部、两侧 头部等。
02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 用,掌握好穴位分布是进行头针 治疗的基础。
头针操作流程
消毒
对头部皮肤进行消毒,防止感 染。
国际合作研究
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头针研究项目,推动头针的国际合作与发展。通过合作研究,可 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促进头针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基础研究
加强头针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 深入探讨头针治疗疾病的原理和 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 科学和可靠的依据。同时需要关 注头针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问题 ,为头针的广泛应用提供保障。
头针的原理与特点
原理
头针通过刺激头部穴位,激发经络之 气,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调整脏腑功 能,达到治病养生的效果。
特点
头针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 显著等特点,适用于多种常见疾病的 治疗和预防。
头针的应用范围
01
02
03
04
内科疾病
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痛、 腹泻等。
头针操作注意事项包括

头针操作注意事项包括
1. 确认头针位置:在进行头针操作之前,应该先确认头针的正确位置和方向,避免头针针对错误结构或目标区域,或者头针方向反向而导致操作失败。
2. 预防感染:头针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卫生控制,避免感染风险。
医护人员必须先进行手部消毒,使用无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3. 稳固固定:头针操作后,需要稳固地将头针固定,以避免头针松动或脱落,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4. 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头针操作一般是辅助治疗手段,需要与其他治疗措施配合使用。
医护人员应该对治疗计划全面评估,确保头针操作与其他治疗措施的配合,在病患身体恢复和治疗效果上达到最优效果。
5. 定期检查和更换:在头针操作后,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情况和头针的状态,及时更换头针和处理异常情况,以确保病患的治疗进程正常运行。
头皮针

二、生物电磁波效应
针刺治疗的作用是双向的和往复的调节,无论是兴奋还是抑制,是增生还 是不足,皆能使其恢复正常。
针刺首先造成机体局部损伤,而产生生物损伤电流,同时对生物磁场亦会 造成影响,若同时给予适当的,有规律的“带气运针”以加强周期性的反复 刺激,可促使局部的生物损伤电流和磁场发生震荡与运动,而形成一种蔓 延与扩散的电波与磁波,通常合称为生物电磁波,向身体的其他部位传播, 激发机体产生相应物质,主要是内分泌素和神经递质,以供急(激)需要。
二、顶区
9.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 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如麻木、疼痛、瘙痒等。
上1/5治下肢感觉异常; 中2/5治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头皮针就是充分作用于生物通道的有形通路和无形通路,而达到医疗与康 复效应的目的。
三、板块效应
颅骨由顶骨、额骨、颞骨及枕骨等组成,通过人字缝、冠状缝与矢状缝,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予以结合,形成不同位置的板块。这3个结合缝隙下面 有板障静脉,还有部分神经、血管,也透过缝隙,穿透颅骨而广泛分布在 头皮组织内,就如同地球板块一样。而对头皮针治疗区的刺激,所造成的 生物电磁波,可以透过矢状缝、板障静脉、硬脑膜、蛛网膜、蛛网膜下腔、 脑脊液、软脑膜,而达到颅脑深部,可直接影响大脑皮质等脑组织与脑细 胞的代谢,可以影响到大脑皮质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的运动、感觉、情志 及内脏功能等,都会产生一定的调整作用。
四、生物全息原理
全息生物学的理论核心是全息胚,认为头皮、人的手掌、第二掌骨、足底 以及耳朵等相对独立的局部及各肢体系统都是全息胚,都包含着全身各脏 腑器官的生理、病理信息,它们的定位宛如人体的一个缩影。全息胚学说 打破了生物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绝对界限,提示了它们的统一性。
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 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的理 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 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 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 在《素问 • 脉要精微论篇》中就指出“头为精明 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 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 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有关头针治疗各种疾病,《内经》有所记载,后 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 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就更多了。
运针法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 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 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这一速度对初 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 时间。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 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 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 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 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这 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 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 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 0.l寸,动作要求迅速。 出针法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 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头针

头针(scalp acupuncture),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就指出"头为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有关头针治疗各种疾病,《内经》有所记载,后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
目前头针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多年实践,对头针穴线的定位、适应范围和刺激方法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头针已成为世界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推广和交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于1984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上正式通过。
本书对头穴线标准线的名称和定位的编写,依据《方案》内容。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兹将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一)额中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二)额旁1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三)额旁2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脂溃疡、肝胆疾病等。
(四)额旁3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时调整针刺方向与深度,要保证针体刺入帽状腱
膜下。 4、留针时不要碰撞针柄,以免发生弯针和疼痛。
如局部有疼痛、瘙痒、沉重感,而无法忍受时,
可将针向外提使异常感消失。
四、头皮针的作用原理
(一)头皮针的经络理论基础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均上行于头面, 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
经痛、胆绞痛、胃痛、痛经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症。
还可用于肢体麻木等。 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
(二)注意事项
1、囟门和骨缝尚未闭合的婴儿及孕妇不宜针头针。 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
不宜针刺。
3、头皮针刺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行针 时要注意针下感觉,如有阻力感或局部疼痛时,要
(二)头皮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
1、能使脑电波指数和电压上升,并改善起不对称性。 2、能引起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脑血流图改变。 3、能改善中风偏瘫病人的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4、可以迅速改善瘫肢的肌电和皮温,而且有皮肤电位的改变。
5、能加强对血浆中环核甘酸的调节,有宜于记忆力的提高增强短时记忆。 以上作用说明头皮针治疗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并具有改善其 病理状态的作用。
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三次, 然后缓慢退回原处。
(2)进插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
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三次, 然后缓慢退回原处。
(三)留针与出针
头针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毫针刺法是一致的。
在留针期间,常采用长时间动留针法。
二、头皮针操作方法
(一)进针法 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的毫针,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以 免刺入毛囊引起疼痛。 1、快速进针法 用速刺法或挟持进针法,以15-30度角快速透皮,然后将针推 入帽状腱膜下。 2、快速推针法 进针后,用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下端, 沿皮将针快速推入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 1、快速捻转手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采用快速捻转法,要求 200转/分左右,持续2-3分钟,或用提插法或提插加捻转法等手法行针。其 特点在于速度快、频率高,较易激发针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有效刺激 量,从而使患部出现气至病所的感觉。 2、抽添手法:
(1)抽体法:针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指紧捏
目前是以头皮针标准治疗线作为刺激 部位,其特点为头上分区,区上定经,经 上选穴,采用穴位透刺方法。
一、头皮针刺激部位
(一)额区
1、额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神庭穴向下刺1寸。 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
2、额旁1线
部位:属足太阳经,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 内眦,自眉冲穴向下刺1寸。 主治:肺、心等上焦疾病
2、感觉区 部位:运动区向后移1.5cm。 主治: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的感觉障碍;
中2/5治疗对侧上肢的感觉障碍;
下2/5治疗对侧面部感觉障碍偏头痛
颞颌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
3、舞蹈震颤区 部位:运动区向前平移1.5cm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症。 4、血管舒缩区 部位:舞蹈震颤区向前平移1.5cm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部位:属足少阳经,在头颞部,
自率谷透曲鬓穴。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等。
(四)枕叶
1、枕上正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头枕部,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 自强间透脑户穴。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2、枕上旁线 部位:属足太阳经,在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 与之相距0.5寸。 主治:同上。 3、枕下旁线 部位;属足太阳经,在头枕部, 在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垂直线, 即玉枕透天柱穴。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
主治:腰褪足病症。如下肢瘫痪、麻木、疼痛。
5、顶旁2线 部位:属足少阳经,在头顶部,顶旁1线
外侧0.75寸。自正营穴沿经向后
刺1.5寸(正营透承灵)。 主治:肩臂手病症。如上肢瘫痪、麻木、 疼痛。
(三)颞叶
1、颞前线 部位:属足少阳经,在头颞部,自颔厌穴透悬厘穴。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等。 2、的临床应用
(一)头皮针的适应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失语、球麻痹、小儿脑瘫及 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 2、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癔病、考场综合征、老年性痴呆和小 儿先天愚型等。 3、疼痛和感觉异常: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背痛、坐骨神
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前神聪透
悬厘穴。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 3、顶颞后斜线 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百会透曲鬓穴。 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 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的疾患。
4、顶旁1线 部位:属足太阳经,位于顶中线外侧1.5寸,自通天穴向后刺1.5寸 (通天透络却)。
4区 6区
。
焦氏头针
两条定位线: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
前后 正中线 眉枕线
1、运动区
部位:上点-前后正中线中点后移0.5cm 下点-眉枕线与鬓角发迹前缘的交点 主治: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的运动障碍; 中2/5治疗对侧上肢躯干的运动障碍
下2/5治疗对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构音障碍等。
两点线连为运动区
视区
向下引3cm长直线。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
平衡区
12、胃区 部位;瞳孔直上发迹处为起点,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 2cm长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 13、胸腔区
部位:胃区和前后正中线之间,发迹上下各2cm长直线。
主治:胸部不适。 14、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 2cm长直线。 主治:盆腔疾病。 15、肠区
5、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 2cm直线,共4cm长。 主治:眩晕、耳聋、耳鸣。 6、言语二区
言语二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cm处,引一条平
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cm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7、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一4cm长直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8、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引一条垂直线和与该线 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条线 主治:失用症
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颠。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
人体的经气 通过经脉、经 别、及皮部等 联系集中在头 面部。
由于经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 孺养全身。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治疗线,不仅 可以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还可以治疗脏腑病症。从 而说明头与人体经络脏腑器官在生理、病理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晕听区 运用区 晕听区
9、足运感区 部位:前后正中线中点左右旁开1cm,向后引 3cm长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感觉障碍,急性腰扭伤 皮层性多尿、夜尿。 10、视区 部位: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中点,左右旁开1cm, 向上引3cm长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
11、平衡区 部位: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中点,左右旁开3.5cm,
第五节 头针
概念:头皮针又称头针,用毫 针或其他方法刺激头部经络腧穴, 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头皮针治疗疾病的机理,目前归纳为 两种学说:
一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 投影区,能直接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
二是机体功能综合调节作用,即刺激头
穴,通过调节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而达
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3、额旁2线
部位:属足少阳经,在额旁1线的外侧, 直对瞳孔,自头临泣穴向下1寸。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
4、额旁3线
部位:位于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眼外角, 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向下刺1寸。 主治:膀胱等下焦疾病。
(二)顶区
1、顶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 百会透前顶穴。 主治:腰腿足病症。 2、顶颞前斜线
胃区 生殖区 胸腔区
部位:生殖区向下引2cm长直线。
主治:肠及下腹部疾病。 16、肝胆区 部位:胃区向下引2cm长直线。 主治:肝胆疾病。
肠区 肝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