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辨析_对以赛亚_伯林_两种自由概念论_的分析与批评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内容摘要作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伯林为自由一词做出过最为经典的诠释——提出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区分,并为消极自由进行辩护。
本文通过对伯林的消极自由理论的展开和分析,旨在探讨伯林自由论题所呈现出的逻辑上的紧张和矛盾,并试图发现造成伯林这种思想紧张的原因。
伯林明确划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试图澄清自由一词的本来含义,认为我们在政治生活中应该坚守消极自由的底线。
对理性主义一元论所可能导致的集权主义的担忧,使他拒斥各种积极自由的理论。
因为在他看来,积极自由即便不是集权主义的直接依据,也为集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借口。
消极自由不仅值得捍卫,也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价值多元世界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面对各种不断冲突着的价值,没有人可以替我们抉择,我们不得不进行选择。
人类的价值之所以是多元与不可通约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并没有稳固的本性。
在柏林看来,人类并非是基于固有的本性去进行价值选择,相反是因为在各种价值互相冲突的生活实践中人的不断选择才塑造了其本性。
然而伯林论题的紧张也是明显的:伯林在坚持消极自由的同时极力的批判理性,那么一个不能理性自主的主体如何去实现在价值多元下的价值选择?如果价值是多元的而自由只是诸多价值的一种,那么消极自由又如何具有优先性?伯林自由论题的紧张体现出他对现代性的既反省又认同的立场,对启蒙主义理想既警觉批判又赞许同情的审慎立场。
也许对于伯林来说,人的选择能力源于我们每个人具体的生活体验,而与任何抽象的理性主义无关。
伯林的自由论题体现得并不是精巧的理论建构而是一种现实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态度。
在政治构建和法制推动中首先应该考量的是具体的生活体验而不是建构什么理论体系,也许是伯林给予我们最大的忠告。
关键词:自由主义、消极自由、积极自由、价值多元论1AbstractAs the most prestigious liberal think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lin has made themost classic interpretation of freedom. He puts forwar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egative freedom and positive freedom, and defends negative liberty. This article purports to explore the logical tension and contradiction presented by Berlin’s theory of freedom, and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which Berlin is tense. Berlin clearly differentiates both concepts of freedom, and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 “freedom”, moreover, he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bottom line of negative freedom should be adhered to. Considering that monism of rationalism may lead to authoritarianism, he rejects various theories of positive freedom. In his view, even if positive liberty is not the direct basis of totalitarianism, it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excuse for totalitarianism. Negative liberty is not only worth defending, but also is upset because we live in a multi-value world. Confronting the continuing conflicting values, we had no choice but to choose for ourselve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which the values of human are diverse and incommensurable is that the nature of human in not solid. In Berlin’s view, it is not the inherent nature on which human bases to choose, on the contrary, it is the constant choosing when confronting diverse self-conflicting values in living practices that shapes its nature.But the tension of Berlin’s thesis is also significant: Berlin sticks to negative freedomwhile he criticizes rationality critically. Then how can an irrational autonomous subject realizethe value option in pluralistic social values? If the values are pluralistic and freedom is just akind of them, then how negative freedom takes priority? Berlin’s tension for the thesis of freedom shows his reflection on and identity with modernity as well as the prudent stance ofboth criticism and sympathy for the Enlightenment Theory. Perhaps for Berlin, a person’s choosing ability depends on our specific life experience 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bstract rationalism. Berlin’s thesis of freedom doesn’t embody elaborate theory construction, what it embodies is realistic common senses and outlook on life. Maybe the best advice Berlin givesto us is the first priority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political and promoting legal system is the specific life experience rather tha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Keywords: liberalism;negative freedom;positive freedom;value pluralism2目录引言 (1)(一)研究意义 (1)(二)研究综述 (3)(三)论述思路 (5)一、伯林与自由主义传统 (6)(一)古典权利论自由主义 (7)(二)理性自我导向的自由主义 (9)(三)应对时代之回应 (12)二、两种自由的划分 (13)(一)两种自由划分的提出 (13)(二)积极自由的内涵 (15)(三)消极自由的内涵 (21)(四)两种自由间的张力 (23)三、从价值多元论到消极自由 (26)(一)价值多元的含义 (26)(二)价值多元论的依据 (28)(三)价值多元与消极自由的紧张 (31)结语 (35)致谢 (38)参考文献 (391)引言(一)研究意义作为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以赛亚·伯林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
消极自由与社会自由之辩_以赛亚_伯林与黑格尔的自由概念之比较_张胜利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消极自由与社会自由之辩———以赛亚·伯林与黑格尔的自由概念之比较张胜利(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摘要:以赛亚·伯林和黑格尔是不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对作为政治哲学核心概念之一的“自由”都有着自己重要的阐释。
以赛亚·伯林对自由做了著名的两种区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这种区分和阐释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并被普遍接受;黑格尔则认为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并从形而上的角度区分和阐释了三种自由: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和社会自由。
两者在出发点和阐释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分歧。
关键词:消极自由;积极自由;社会自由;伯林;黑格尔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29(2014)04-0095-05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自由思想家之一的以赛亚·伯林以其丰富的历史感和鲜明的现代情怀对自由做了著名的两种区分。
他对消极自由有着偏执般的坚守,而对积极自由始终保持着特别的警惕和怀疑。
黑格尔是康德启始的思想启蒙运动的顶峰,他对德国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黑格尔论述了精神及其发展的过程,指出精神的实质是自由,并在《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和《法哲学原理》中,对“自由”概念作了独特的阐释。
一、以赛亚·伯林的两种自由众所周知,以赛亚·伯林有一篇基于就职演讲的文章即《两种自由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伯林认为在人类历史中,自由一词的含义和定义变化多端。
他只考察了其中最核心的两种,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第一种是消极自由,是“免于……”的自由(freedom from),关注的是不受别人干涉和阻碍,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与行动的那个领域是什么,以及这个领域的界限在哪里;第二种是积极自由,是“去做……”的自由(freedom to),关注的是受自我推动的自我实现。
[1]170其实这种划分并不是伯林的首创,在他之前已经有了类似的阐述。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_评伯林的_两种自由概念_

2006年 第10期兰 州 学 刊No.10 2006 总第157期Lan zhou xue kan General.No.157・哲学研究・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评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余宜斌(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摘要] 本文认为,消极自由并不具有终极的价值,它应当被视作是积极自由得以实现的手段。
消极自由的范围是由积极自由来决定的。
伯林的多元主义也并不能作为消极自由的理论基础,因为多元主义包容了非自由的价值观念,而且,积极自由与一元论、极权主义并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
本文的最后结论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间并不能割裂开来,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关键词] 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强制;一元论;多元论[中图分类号]B0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6)10-0018-03作者简介:余宜斌,男,安徽宁国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是政治哲学与政治学理论。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所要阐明的中心问题是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服从与强制问题。
这个问题在伯林的学术思考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
作为一个亲历过极权主义统治的思想家,他和哈耶克等人一样希望找寻极权主义的根源。
这篇演讲就是他关于极权主义的思想的结晶。
在伯林的这篇著名的演讲中,他试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极权主义的根源在于人的思想当中。
这种思想就是一元论的思维方式与一元论的价值观。
并且,他认为一元论的产生与倡导积极自由是一致的,因此,为彻底消除极权主义,只能倡导消极自由和多元主义。
对于伯林的这篇演讲,学术思想界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伯林的这篇文章是继密尔之后对自由的最有力的辩护;另一些人则指出伯林在这篇文章中暴露出了他的自由主义与多元主义之间的内在冲突。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他的两个自由概念、一元论以及多元论观念,进一步深入探讨多元论与消极自由,一元论与积极自由的关系,并指出多元论所存在的矛盾。
一、消极自由1.伯林首先讨论了消极自由。
论柏林的两种自由概念

1958年10月31日,以赛亚•伯林在在牛津大学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就职演说,这就是著名的《两种自由概念》(Two Concepts of Liberty)。
该文随后被印成单行本发表。
在这篇文章中,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即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与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
这种区分在学界产生了热烈的讨论,成为二十世纪政治哲学的经典论题。
伯林在文章一开始便意味深长地指出,思想观念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说:“令人惊讶,因为在近代历史上,也许从不曾有这么多人——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的观念以及生命,被狂热的社会与政治学说所改变,有时甚至被猛烈翻搅。
”纵观二十世纪,这句话对于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两次世界大战、意识形态冲突等事件,可谓真实的刻画。
经济学家凯恩斯亦有名言:“…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正确也罢,错误也罢,其力量之大,常人往往认识不足。
事实上可以说统治这个世界的舍如此之思想几无他也。
实干家们,自信可在相当程度上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者,往往已沦为某一个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奴隶。
掌权的狂人们,自称可从虚空里听获神音天意者,其狂悖骄妄则常常是从几年前尚存学界的某个不入流学者的思想中提炼浓缩而成。
”【邹恒甫译自《通论》第四章】一、消极自由的概念作为政治哲学家的伯林最为著名的贡献就是对“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区分,正是集中阐述了这一问题,《两种自由概念》遂名扬天下,当之无愧地被喻为当代政治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单篇论文。
不过,最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却不是伯林。
“消极自由”是古典自由主义的一贯立场。
从霍布斯以降,密尔、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大卫.休谟、杰里米.边沁等英国古典政治思想家皆倡导“消极自由”的概念,即免除强权干涉或法律限制的自由(伯林称唯有霍布斯与边沁是最为纯粹的消极自由主义者)。
而“积极自由”的观念也古已有之,从卢梭、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到马克思等欧陆思想家皆属于这一思想传统,最早明确提出这一概念的则是T. H. 格林【T.H.Green,1836~1882】[1]。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辨析——对以赛亚·伯林“两种自由概念论”的分析与批评

作者: 李石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3-59页
主题词: 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以赛亚·伯林
摘要: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在《自由的两种概念》一文中,对“消极自
由”和“积极自由”这两个自由概念进行了区分。
他将“消极自由”定义为个人行动不受他人干涉的区域;“积极自由”则意味着个人的生活和选择是由自己而不是任何异己的因素所决定。
与此同时,在对积极自由概念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伯林激烈地反对积极自由理论。
本文拟在辨明“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就伯林对“积极自由”概念的错误理解予以力所能及的评析。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摘要:弗洛姆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与政治意义。
其自由概念的实质是通过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来反对外在权威,提倡通过人自身发展与社会条件的改善实现真正的自由,孜孜以求人的自由发展。
伯林的自由概念的实质则是阻止权威的入侵,摆脱任何形式的束缚,体现对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不可侵犯的神圣信仰。
伯林在《自由论》中对弗洛姆的“积极自由”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积极自由”最终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人自由的丧失,而只有“消极自由”才能确保人的自由和权利。
弗洛姆从人的发展与潜能实现的角度认为,“积极自由”在逻辑上已包含了“消极自由”,“消极自由”是实现“积极自由”的必要条件,但只有“积极自由”才能保障人之自由的全面实现。
这是弗洛姆对伯林等西方自由主义的最好回应。
弗洛姆的“积极自由”更符合人的本性,更能代表人类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关键词:埃里希弗洛姆;以赛亚伯林;消极自由;积极自由;自由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3?A58?A5弗洛姆一生执着于诊断和剖析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以此来反对极权主义与各种非理性权威,呼吁通过爱与生产性工作,改善现代人之自由的经济、政治、心理等条件。
弗洛姆的自由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范畴,他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区分同时具有着重要的伦理与政治意义。
与伯林的两种自由相比,二者在外延与内涵上虽不尽相同,但在理论价值取向上却有着相通之处。
本文通过对弗洛姆与柏林的不同致思路径的分析,对二者自由思想做一简单比较,以彰显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伦理与政治意义。
一、弗洛姆与伯林自由思想的不同致思路径西方自由主义对自由问题的探讨一直沿袭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传统,“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之争,则是这两种传统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近现代自由思想的发展始终。
具有思想史家与思想家双重身份的以赛亚伯林,通过对自由思想史的考察,明确系统地提出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两个范畴,并以此展开了自己的论述。
《自由论》

《自由论》听书笔记伯林界定自由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在一定的限度内,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不受干涉;而这个限度,就是私人与公共的分界线。
“消极自由”的倡导者认为,一个人,确切的说,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必须有一个私人领域,在那个领域中,他可以不受别人的干涉,可以免除强权的强制;在那个领域中,他有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
消极自由的重要性:伯林认为,在所有倡导“消极自由”的思想家中,穆勒对这种自由的意义说得最棒。
穆勒指出,人们必须要有一个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空间,才能发展出完整的人格。
如果一个人不能过他愿意过的生活,那么他就不会有自发性和原创性,不会有心灵的活力和道德的勇气,更不会有天才的显现。
如果人人都是如此,那么真理就不会显露,文明就不会进步。
消极自由的疆界:法国思想家本杰明·贡斯当的说法最有代表性。
他指出,公民的权利包括五个主要方面,分别是个人自由,这个是相对公权力来说的;宗教自由,也就是信仰自由;意见和公开表达的自由,也就是言论自由;另外两个,是享受财产的自由,还有不受任何专断权力控制的保障。
这份清单,基本上已经得到了现代世界的共识。
积极自由:你利用理性主动规划、达成目标的时候不受阻碍的自由,积极自由关注的是自我实现。
“积极自由”这边倡导者,认为一个人,想要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就必须摆脱非理性的控制,达到理性的自我;在理性的引导下,能够领会自己的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并且成功地实现它们;自由应该包含在符合理性的行为和生活中,按照理性来生活,方才符合人真正的本质。
积极自由的概念,从本源上就和理性这个概念挂钩。
“积极自由”的危险:1、不成为其他人的奴隶,却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2、在意见和行动冲突时,把别人变成自己的奴隶,其结果是,一个人的积极自由在扩大的过程中,侵犯了别人的自由,在最坏的情况下,积极自由完全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它最终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奴役。
伯林认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是对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解释,而是对于生活目标的两种存在深刻分歧而且不可调和的态度”。
比较和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比较和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即“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是对当代自由主义的积极自由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
20世纪下半叶,以赛亚·伯林开始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
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决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
这种自由是“去做……的自由”。
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
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
按照伯林的分析,这两种自由的区分对应于两个逻辑上相互区别的问题。
如果有人问:“是谁控制我?”这一问题的答案将说明“积极自由”的内容。
一些人能不能回答:“我控制我自己”,这就是积极的自由。
如果有人问:“其他人在多大程度上干涉我?”答案将说明的是“消极自由”的内容。
有人会回答:“很少”,这就是消极自由。
消极自由涉及的是机会,积极自由涉及的是能力和资源。
前者涉及的是“有多少扇门是向我敞开的”;后者涉及的是"我的活动空间有多么大”,即:自主的能力或利用资源的能力。
当一个人正在做想做的事的时候,他是积极自由的;当没有人干涉他的时候,他是消极自由的。
伯林还认为,手段不构成对自由的限制。
因为手段是与自由的运用有关,而不是与自由的拥有有关。
如一个人太穷或太无知而不能利用他得到的自由,那么并不能说没有自由。
门仍然对他开着,虽然他不能走出去。
不可否认,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都是任何有尊严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较之消极自由来说,积极自由更常遭到人们的滥用。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逃避的问题。
“一个社会为这两个问题所做的答案便可以决定这个社会的性质是自由的还是专制的,民主的还是暴政的,世俗的还是宗教的,私有的还是共有的等等。
这两个概念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道德上均被歪曲过,并向其反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8 - 03- 01 作者简介: 李石, 女,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博士后。
¹ 罗尔斯所指的基本自由包括: 1. 政治自由 ( 参与选举和 政府工作 的权利 ) ; 2. 言 论自由; 3. 良心的自 由和思 想的自由; 4. 持有私有财产的自由; 5. 免于无理由的拘留和逮捕的自由。 ( R aw ls, 1999: 53)
/ 自由 0 是西方政治哲学中最 为核心 的概念之一, 它既是 / 自由主义 0、 / 个人 主义 0 理 论 建 构 的 基 石, 也 是 / 集 体 主 义 0、/ 国家主义 0 意图实现的目标。然而, 从古希腊柏拉图所 理解的 / 自由是 理性对 灵魂中激情和欲望 的驾驭 0 到当今 罗尔斯 所论证 的 社会 正 义 的 原 则应 优 先 考 虑 的 / 平等的自由 0 等, ¹ 对于 / 自由 是什么? 0 的问 题, 各 式 各样 的 思 想 流 派 一 直 争 论 不休。
除此之 外, 伯林 还对两种 不同的消 极 自由理论进行了比 较。伯林论 述到, 一 些 哲学家乐观地相信, 在人类社 会中, 人 们 活动的目的 会自动地 相互协调; 而另一 些 哲学家却认为不同的人 有不同的动机 和愿 望, 人们为了达到 自己的目的, 总是处 于 相互争斗之 中。持第 一种观点 的哲学家 包 括洛克、亚当 # 斯密和穆勒等 人, 他们 相
# 54#
信社会的和谐和进步与为 个人保留一片不 受干涉的自由 空间是 不相矛盾 的。而持第 二种观点的哲学家 ( 如霍布斯等 ) 则认为, 为了防止人们 的互相 争斗和伤 害, 每个人 的自由行动都 应该受 到法律的 制约。虽然 这两类哲学家 的理论 进路完全 不同, 但他 们都一致认为, 个人生 活中应该 有一部分 免受法 律、规章制度、国家政策 等社会因 素的制 约。伯林对这 一结论极为 赞赏, 他 论述道: / 个人自由应该有一个无论如何都 不可侵犯的最 小范围, 如果这些 范围被逾 越, 个人将会发觉自 己身处的范 围, 狭窄 到自己的天赋能力甚至无 法得到最起码的 发挥, 而唯有这些天赋得到最起码的发挥, 他才可 能追求、甚至 才能构想, 人类认为 是善 的、对 的、神 圣 的 目的。0 [1] ( P2) 然 而, 在上述 / 消极自由 0 概念的 基础上, 对于 如何在私人生活和公共权 威之间划定界限 的问题, 消极 自由理论 家内部则 展开了无 穷无尽 的争论。这些 争论, 实际 上可以被 看作 是 政府 与 个 人之 间 的 一种 / 讨 价还 价 0。这样 的 过程, 必将 在现 实 生活 中继 续, 直至平衡。
政治学研究
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辨析
) ) ) 对以赛亚 # 伯林 / 两种自由概念论 0 的分析与批评
李石
[北京大学, 北京 100871]
关键词: 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 以赛亚 # 伯林 摘 要: 以赛亚 # 伯林 ( Isa iah Ber lin) 在 5自由 的两种概念 6 一 文中, 对 / 消 极自由 0 和 / 积 极自由 0 这两个自由 概念进行了区分。他将 / 消极 自由 0 定义为个人行 动不受他人 干涉的区域; / 积 极自由 0 则意味着个 人的生活和选择是由自己而不是任何异己的因素所决定。与此同时, 在对积 极自 由概念的错误理解的基础上, 伯林 激烈地 反对积 极自由理 论。本文 拟在辨 明 / 消极自 由 0 和 / 积 极 自由 0 两个概念的基 础上, 就 伯林对 / 积极自由 0 概念的错误理解予以 力所能及的评析。 中图分类号: D0911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7511 ( 2008) 06- 0053- 07
பைடு நூலகம்# 53#
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第七卷 # 第六期
政治学研究
于两种自由 概念的理 论建构, 在此基础 上 指出伯林对 / 积极自由0 概念的错 误理解 和论断。
一、伯林对 / 消极自由 0 概念的建构
伯林将消极自 由定义为 / 不受 他人的 干涉0 ( the absence of interference by other hum an agent) 。伯林认为, / 自由是一个人 们可以不受他人干涉地行动的区域 0。为了 准确地把握这一概 念, 伯林还 指出, 只 有 他人蓄意地对人们的行 动予以干涉和 妨碍 才可以算作 是自由的 缺乏。非 人为的原 因 所导致的个人行动受阻 的情况不能算 作自 由的缺乏, 而只能 算作能力的 欠缺。比 如 说, 一位因疲劳而无 法完成一 万米长跑 的 人, 并不缺少自由, 而仅仅是 体力上或 意 志上的能力不济。又比如说, 突如其来 的 坏天气、沙漠中的 缺水、灾荒 中的食物 匮 乏等恶劣 的自然 条件 对人 们行 动的 限制, 也不能算作是个人自由的丧失。总而言之, 只有 / 人为地对个人行动的蓄意干涉 0 才 剥夺 了个人 的自由, 而不 是任何 / 障 碍 0 都会使人们丧失自 由。与此同 时, 伯林 还 指出, 在与消 极 自由 概 念相 对 的意 义上, 如果在个人本该可以按 照自己的意愿 行动 的领域中, 个人的行 动受到了 他人或政 府 的过 分 干 涉, 我们 就 可 以 说 个 人 遭 到 了 / 专制0 ( coercion) 。 (在下文中, 本文将用 N F 代表伯林使用的 / 消极自由0 概念。)
20世纪中叶, 作为资本主义主 流意识 形态的自由 主义, 日 益受到战 后社会主 义 国家和第三 世界民族 主义运动 在经济、政
治、军事、思想文 化等方面的蓬 勃发展带 来的冲击。作为对当时盛行的打着 / 自由 0 招牌的左派极 权主义 思潮的回 应, 以赛亚 # 伯 林 ( Isa iah B erlin) 在 1958 年的 文章 5自由的两种 概念 6º 中提出, 应 该对自由 的两个概念) ) ) / 消极自由 0 和 / 积极自 由 0 ) ) ) 进行区分。在这一区分的基础上, 伯林不但宣称 / 积极自由 0 概念是极权主 义统治的理论基 础, 并对 / 积极自 由 0 概 念进行了猛烈 的抨击。这一 / 两种自由概 念论 0 的 提 出, 再 一 次 激 起 了 学 者 们对 / 自由是什么? 0 以及 / 有多少种自由? 0 等 问题的热烈讨 论。本文 将首先分 析伯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