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传统节日“娅拜节”
妇女的节日有哪些

妇女的节日有哪些中国民间女性节日古代的妇女节我国古代的妇女节有两个:一个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另一个是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
明、清时代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那时每到五月初一至初五,不仅小闺女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就连出嫁了的女子也在这几天回娘家看望双亲。
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特别是黄河流域,民间的风俗一直把这一天称做“女节”。
妇女们在这一天夜晚,在院子里摆设一些果品等,向织女祈祷,同时进行女红比赛以示“乞巧”。
四川广元女儿节四川的广元,唐代称利川,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乡。
利川妇女历年都要在武则天生日那天集会,祈求全家平安幸福。
1988年,经广元市人大批准,正式将每年农历的九月二十一日定为广元女儿节。
苗族的姐妹节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怒族的仙女节云南怒江州的怒族群众信奉仙女,每年农历三月十五都要为仙女过节。
节前,先选几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作为仙女洞。
到节日这天,人们上山采杜鹃花,带上祭品和酒器到仙女洞中祭祀,兴高采烈地度过节日。
侗族的姑娘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湘黔桂侗族妇女的节日。
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的杨姓家族。
节日这天,凡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到娘家与自己的姐妹做乌饭、乌饭糍粑,唱歌说笑欢度节日。
节后,这些出嫁的姑娘回夫家时还要带些乌饭糍粑,分送给亲友,共享节日佳肴。
壮族的娅拜节广西者宁、索乌的壮族每年4月属兔的那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48条鱼,到娅拜山上祭奠壮族传说中的妇女娅拜,礼仪十分隆重。
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百姓与压迫他们的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
众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定名娅拜山。
每年到她遇难那一天,壮家人都要祭奠她,表达怀念之情。
藏族的女儿节甘肃文县的藏族,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是他们的“女儿节”。
壮族的资料

简介1990年人口1548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
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壮族艺术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礼仪介绍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
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中央政府确认,我们国家的民族共有56个。
因为汉族相对人口较多,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而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国家习惯上称其他民族为“少数民族”。
壮族壮族文化概要:壮族姑娘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在数量上仅次于汉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省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西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拥有灿烂的文化。
壮族以传统的农业、纺织业、印染业、手工艺业为主。
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称之为“僮族”。
1965年,在周恩来的倡议之下,“僮族”改称为“壮族”。
壮族在汲取本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技艺等特点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族的节日文化:壮族比较隆重的节日有春节、“三月三”歌节、陇端节、七月十四、中元节、吃立节、蚂拐节、娅拜节、莫一大王节、牛魂节、霜降节和陀螺节等。
其中春节、“三月三”歌节、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节日与汉族的节日很相似。
壮族在"三月三"歌节、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都要举行聚会唱歌活动。
除此之外,壮族在农历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五之间会举行祭祖活动。
壮族的饮食文化:壮族五色糯米糕壮族一直有一日三餐的习惯,壮族居住的地区盛产玉米、大米,所以他们的主食就是玉米、大米,薯类食品。
壮族人喜欢用糯米制做各种糍粑、糕饼、粽子等食品,壮族人喜爱吃野味、昆虫等。
他们擅长炸、烤、卤、腌、炖等烹饪方法。
特色菜有:盐风肝、白切狗肉、火把肉、壮家烧鸭、辣血旺、宁明壮粽、状元把、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等。
壮族每家都会酿制红薯酒、米酒、木薯酒。
他们都喜欢吃猪、鸭、牛、鸡、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鱼生、蛇肉等。
但是壮族是一个十分爱护青蛙的民族,有专门的“敬蛙仪”,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
壮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任何一个人到了壮族村寨,这里的人就会认为你是全寨的客人,每一家都会轮流请你吃饭,有的时侯一顿饭能吃好几家呢!平日里,壮族也有相互请客的习俗,比如一户人家有喜事就会请全村的人来吃饭。
壮族是怎么过春节的_春节

壮族是怎么过春节的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民族文化融合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文化。
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壮族是怎么过春节的,欢迎大家阅读。
壮族春节习俗的介绍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节期。
它是壮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制作糕点、杀猪、包粽子、放鞭炮、穿特殊的服装。
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
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作叉烧肉等等。
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炖整鸡。
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
壮族过春节的习俗: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
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
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
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
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壮族过春节的习俗:陀螺节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
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
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
它的“头”要圆滑。
“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
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
民族节日有哪些

民族节日有哪些一、壮族—三月三。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主要分布区,三月三是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壮族最为典型。
三月三又叫做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
这一天是以唱歌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祖的节日,因此又叫歌圩节、歌婆节。
三月三是壮族祭祖的日子。
这一天壮族人家都要带着准备好的祭品,如肉食、糕点、香烛和纸幡到祖先坟上祭祖。
摆好供品,行祭拜之礼。
二、藏族—雪顿节。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著民。
雪顿节是藏传佛教以及西藏地区生活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一般在藏历的6月举行。
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
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自为“晒佛节”。
每年雪顿节,都会举办隆重的晒佛仪式,耗牛赛,歌舞表演。
三、蒙古族—那达慕。
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多信奉藏传佛教,建有内蒙古自治区。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
“那达慕”意思是“娱乐”和“游戏”。
每年夏、秋季节举行。
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马赶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
四、维吾尔族—肉孜节。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肉孜节是中国新疆地区的主要节日,肉孜节又叫做开斋节,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封斋1个月,这段时间禁绝饮食、房事和一切非礼行为,洗涤罪过。
开斋节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成年回族穆斯林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换上自己喜爱的衣服,然后到清真寺参加会礼。
而后,走亲访友,相互祝贺,邀请亲戚乡邻到家,进行款待。
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传统节日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在壮族人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下面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壮族传统节日。
1. 赛龙舟节赛龙舟节是壮族人民庆祝端午节的重要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
赛龙舟是相互竞争的示范竞赛,参赛的龙舟由一支队伍划桨驱动,队伍成员需要协调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划船。
此外,南宁市也会举行国际性的赛龙舟活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黎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的联谊活动,以庆祝节日。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服装,跳上壮族舞蹈,演唱壮族歌曲,品尝传统美食等。
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和互动的时刻。
3. 壮族花山节壮族花山节是一个以祭祀山神为主题的传统节日。
在花山节期间,人们会将花朵和鲜花放置在山地上,祈求丰收和幸福。
此外,花山节还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表演,如歌舞、诗朗诵等。
壮族花山节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活动,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4. 壮族壮年节壮族壮年节是一个庆祝男子成年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壮族男子会进行传统的成年仪式,接受族人的祝福和祈福。
壮年节还包括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赏。
人们还会穿上盛装,演唱传统歌曲,分享美食,共同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总结壮族传统节日展示了壮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节日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活动,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通过参与和了解壮族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美丽多元的文化。
壮族民族节日

-壮族民族节日一、迎新火和桃新水二、药市三、达旺节四、吃立节五、祝寿节六、鱼花节七、娅拜节八、五谷庙节九、霜降节十、双喜节十一、三月三十二、牛魂节十三、蚂蛎节十四、花朝节十五、歌圩迎新火和桃新水名称:迎新火和桃新水时间:农历除夕意义:年俗祈求来年兴旺和丰收内容:广西壮族独特的年俗。
除夕夜,家家火塘彻夜不熄,越烧越旺,叫做迎新火。
预示来年兴旺、温暖、吉祥。
初一凌晨,人们便点着火把,挑着水桶,叫着"勒勒勒……"的声音,去河边挑回新年的第一担水,叫做挑新水。
去得越早,来年庄稼长得越好,猪长得越快,因此人人都争挑第一担水。
天还没亮,整个山寨已水光四起,"勒勒勒"的呼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来祝愿新的一年取得更大丰收。
药市名称:药市时间:夏历五月初五意义:集市风俗内容:流行于广西靖西县城和安德、龙临等村镇的壮族岁时风俗。
相传夏历五月初五,为药仙下凡日,所买中草药特别有效,当地药农土医为了卖个好价,便趁此机会将药材集中上市,任人选购,形成节俗。
达旺节名称:达旺节时间:农历七月二十日意义:祭祀活动内容:壮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广西马山、平果、都安一带。
相传,达旺是一位漂亮的壮族姑娘,十分喜爱那些专吃害虫的麻雀,可是土司却十分讨厌麻雀。
一天晚上,土司派人到各处捕杀麻雀,达旺知道后,摇醒了自己屋后树上的麻雀,让它们飞走,气急败坏的土司把达旺抓了起来,见达旺十分漂亮,就威逼她做妾,达旺宁死不从,七月二十日惨遭杀害。
麻雀见自己的救命恩人被杀害了,齐心协力把她的尸体抬到月亮上。
下葬前,麻雀们围着她哭了七天七夜,竟把她哭话了。
达旺就留在月亮上了。
是日,当地群众家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待月亮升起时人们供上鸡爪、鸭腿,并让小孩对月亮吃掉,以此来告慰月亮上的达旺姑娘。
吃立节名称:吃立节别称:大年、过晚年时间:农历正月三十日意义:庆祝活动内容:壮族传统节日。
又称"大年"。
壮族简介

三、壮族的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 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 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 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 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 用鱼塘深可染 成黑布,用薯莨 可染成棕 色布。 壮 族服饰 各有不同, 男子、女子 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 子的头饰, 各具特色。
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
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
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
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
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五、壮族的文化艺术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 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 “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 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 月 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 万人以上参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 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四、壮族的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 族,其村落广西龙脊的壮族山寨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 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 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 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 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 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 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 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
6、壮年
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 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 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 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 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 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 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 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祭毕,将 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 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 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 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 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 琴,纵情欢娱。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 串寨对歌作乐。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 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 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 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传统节日“娅拜节”
娅拜节,广西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奠祭壮族妇女娅拜。
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这位具有传奇色彩、不屈不挠的的女英雄娅拜。
节日习俗
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
节日来源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
她的事迹非常悲壮感人。
在很久以前,壮族兄弟经常受到官府的奴役和蹂躏。
娅拜和丈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领头起义。
在一次战斗中,娅拜的丈夫英勇阵亡。
娅拜决定为丈夫报仇雪恨,起义的士兵非常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一致拥护她当首领。
这位女将武艺高强,善舞双刀,杀得敌人大队人马横尸遍野,血流成河。
有一次胜利后,娅拜乘胜追击,追得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
夕阳西下,她以为敌人已逃远,就
到小河中去洗澡。
谁知,娅拜刚走下水,就被隐藏在树林中的几个溃兵发现并将她杀害了。
当乡亲们发现娅拜的尸体后,将她捞上岸,埋葬在山顶,此后这山就改名为娅拜山。
每年娅拜牺牲这天,壮族军民都要来到她的坟前拜祭。
这样,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娅拜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