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之壮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壮族传统农耕节气与习俗

壮族传统农耕节气与习俗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华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农耕节气与习俗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节气及其意义、农耕习俗和传统庆典等方面介绍壮族传统农耕节气与习俗。
一、节气及其意义壮族历法中有24个节气,其中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
这些节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壮族人民将每个节气视为农事活动的重要门径,他们根据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取得丰收的希望。
比如,在立春之日,壮族人民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新一年的农作物能够顺利成长。
而在谷雨节气,壮族人会组织田园祭典,祈求雨水能够及时降临,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二、农耕习俗1. 祭祀仪式在壮族传统农耕习俗中,祭祀仪式占据着重要地位。
每年的元月十五日,壮族人会进行丰年祭祀活动。
他们会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摆放祭台,供奉祖先和神明,表达对过去一年丰收的感恩之情,同时也祈求来年的农作物能够丰收。
2. 农耕仪式在农事活动中,壮族人民还有一些特有的农耕习俗。
比如,在开春之际,他们会进行开耕仪式,即扒地仪式。
这个仪式会在田间地头举行,壮族人会穿着传统服饰,手持农具,伴随着鼓乐和歌舞,共同耕种土地。
这一仪式象征着开春的到来,也寓意着希望农作物能够茁壮成长。
3. 农耕戏曲壮族还有一种特有的农耕习俗,即农耕戏曲。
这是一种通过戏曲形式来表演和传承农耕文化的艺术形式。
壮族人民会编排剧本,选派骨干演员,在庙宇或庄稼地进行演出。
这些戏曲作品往往以农耕活动为背景,通过歌舞、对白、杂技等方式,传达农耕知识和生活智慧。
三、传统庆典壮族人民还通过一系列的传统庆典来庆祝农事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丰收的到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壮族芦笙节、踢球节和盘玩节。
1. 壮族芦笙节壮族芦笙节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庆典之一。
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进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
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
1984年在南宁进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
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快乐。
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
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牛魂节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
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
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王诞日,当时由于陆地岩石暴露,黄土望不到边,尘沙充满,严峻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牛王奉命从天上来到人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生,侵凌田禾。
因此被罚留在人间吃草。
但天上并没有遗忘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由于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
仆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
牛栏外安个小矮桌,摆上供品,点香烛,祭祀牛魔王,人们还要唱山歌,唱彩调,庆祝牛的生日。
莫一大王节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抵抗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
柳江、龙江两岸的壮族群众把他奉为祖先,在神龛上有写有他的神位。
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
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静。
大祭非常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进行盛大的仪式。
供品用两牲,即一头猪,一头牛。
祭祀的方法也很非凡,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
十二道菜也不能同时做,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送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与聚餐,礼成。
春节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
壮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

壮族的节日习俗有什么1、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壮族的春节习俗育汉族相同,于此不再多说。
但是在正月初一初二,凡是有来客,就必须要吃粽子。
2、陀螺节: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陀螺节,是每年举行一次的体育盛会。
陀螺,是一种游戏,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
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
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
它的“头”要圆滑。
“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
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
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
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3、吃立节:正月三十日左右“吃立”壮语意为“欢庆”。
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
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
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4、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陇端节,是壮族人相聚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最适合找对象。
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
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
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5、娅拜节:四月属兔那一天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
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
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
壮族传统节日壮年的风俗

壮族传统节日壮年的风俗壮族传统节日壮年的风俗壮年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
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谓)。
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
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
祭毕,将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
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禁内外人出入。
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琴,纵情欢娱。
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串寨对歌作乐。
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不过壮年的壮族村寨,则以春节为大年,其活动与当地汉族相同。
节日简介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农历新年之际,都要停工休息,并杀猪祭祖,置办富有民族特色的饮食。
壮年关于壮年的来历,相传社王原系孤儿,自幼在壮乡乞讨长大,力大无新年正月初一,要让小孩到河滩边牵“石牛”新年正月初一,要让小孩到河滩边牵“石牛”穷,能除邪降魔。
后来妖魔作祟,壮乡遭难,人们四处逃散。
社王不忘壮人养育之恩,驱魔消灾,护田守寨,使壮人重返家园安居乐业。
当人们欢庆丰收之日,社王才在寨边大树下依棚栖息不,时值农历十一月三十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开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护。
节日起源贵州省从江县的壮族,历史上是从广西迁来。
据说这里的祖公在迁来前,广西的祖公曾要求他们以后每逢春节和七月半要回老家看看。
此后这儿人口增多,年年往还,很难周全,所以决定提前到12月初一日过年,以便于分散在两地的亲人团聚,就形成了提前一个月过春节的“壮年”。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春节、陀螺节
壮族的传统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
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
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
有盘歌(或称“猜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
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
传说唐代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创造了声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歌谣,歌颂人们从事劳动和爱情的幸福,揭露上层统治者的贪婪与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壮族人民的传颂,被称为“歌仙”。
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而且唱歌的地点也比较固定,这种集体唱歌的特定场所叫“歌圩”。
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时期,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教活动,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
每到圩日,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
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传统节日壮族是中国众多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在壮族人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下面将介绍几个代表性的壮族传统节日。
1. 赛龙舟节赛龙舟节是壮族人民庆祝端午节的重要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
赛龙舟是相互竞争的示范竞赛,参赛的龙舟由一支队伍划桨驱动,队伍成员需要协调配合,以最快的速度划船。
此外,南宁市也会举行国际性的赛龙舟活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
2.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黎族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人民会举行瑶族、苗族等其他民族的联谊活动,以庆祝节日。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服装,跳上壮族舞蹈,演唱壮族歌曲,品尝传统美食等。
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和互动的时刻。
3. 壮族花山节壮族花山节是一个以祭祀山神为主题的传统节日。
在花山节期间,人们会将花朵和鲜花放置在山地上,祈求丰收和幸福。
此外,花山节还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表演,如歌舞、诗朗诵等。
壮族花山节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活动,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4. 壮族壮年节壮族壮年节是一个庆祝男子成年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壮族男子会进行传统的成年仪式,接受族人的祝福和祈福。
壮年节还包括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观赏。
人们还会穿上盛装,演唱传统歌曲,分享美食,共同庆祝这一重要的时刻。
总结壮族传统节日展示了壮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节日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重要活动,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通过参与和了解壮族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美丽多元的文化。
壮族民族节日

-壮族民族节日一、迎新火和桃新水二、药市三、达旺节四、吃立节五、祝寿节六、鱼花节七、娅拜节八、五谷庙节九、霜降节十、双喜节十一、三月三十二、牛魂节十三、蚂蛎节十四、花朝节十五、歌圩迎新火和桃新水名称:迎新火和桃新水时间:农历除夕意义:年俗祈求来年兴旺和丰收内容:广西壮族独特的年俗。
除夕夜,家家火塘彻夜不熄,越烧越旺,叫做迎新火。
预示来年兴旺、温暖、吉祥。
初一凌晨,人们便点着火把,挑着水桶,叫着"勒勒勒……"的声音,去河边挑回新年的第一担水,叫做挑新水。
去得越早,来年庄稼长得越好,猪长得越快,因此人人都争挑第一担水。
天还没亮,整个山寨已水光四起,"勒勒勒"的呼声从四面八方传来,人们用辛勤的劳动,来祝愿新的一年取得更大丰收。
药市名称:药市时间:夏历五月初五意义:集市风俗内容:流行于广西靖西县城和安德、龙临等村镇的壮族岁时风俗。
相传夏历五月初五,为药仙下凡日,所买中草药特别有效,当地药农土医为了卖个好价,便趁此机会将药材集中上市,任人选购,形成节俗。
达旺节名称:达旺节时间:农历七月二十日意义:祭祀活动内容:壮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广西马山、平果、都安一带。
相传,达旺是一位漂亮的壮族姑娘,十分喜爱那些专吃害虫的麻雀,可是土司却十分讨厌麻雀。
一天晚上,土司派人到各处捕杀麻雀,达旺知道后,摇醒了自己屋后树上的麻雀,让它们飞走,气急败坏的土司把达旺抓了起来,见达旺十分漂亮,就威逼她做妾,达旺宁死不从,七月二十日惨遭杀害。
麻雀见自己的救命恩人被杀害了,齐心协力把她的尸体抬到月亮上。
下葬前,麻雀们围着她哭了七天七夜,竟把她哭话了。
达旺就留在月亮上了。
是日,当地群众家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待月亮升起时人们供上鸡爪、鸭腿,并让小孩对月亮吃掉,以此来告慰月亮上的达旺姑娘。
吃立节名称:吃立节别称:大年、过晚年时间:农历正月三十日意义:庆祝活动内容:壮族传统节日。
又称"大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之壮族的传统节日大全导读:本文是关于少数民族之壮族的传统节日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我国少数民族壮族有哪些传统节日?收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铜鼓节
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
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方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
比赛往往通宵达旦。
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
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蛙婆节
东兰、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俗称蚂拐节。
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有“请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仪式。
整个节日活动以赞颂蛙神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的功绩贯穿始终,为乐神娱伯歌舞盛会。
人们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只青蛙奉为神圣,抓获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拥戴,并成为当年主持祭蛙仪式的首领。
现代蛙婆节已演变成群众娱乐节庆活动和歌会,故又有“蚂歌会”之称。
吃立节
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或“补过春节”。
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
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农具节
花婆节
壮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壮族始祖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
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
所有的人都是从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没有生育的妇女,是日要到野外采花来戴,以求花婆神赐花送子。
若日后怀孕,为使小孩出生后有灵魂,须请师公到野外念经求花,还要在路边小沟做架桥仪式,把花从桥上接过来。
小孩出生后,要在产妇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
此俗现已淡化。
三月三歌节
壮族的传统节日。
亦称三月歌圩。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
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
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
一般为峒场坡地。
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
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
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
州的鱼峰山等处。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
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
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牛魂节
药王节
亦称药师节。
壮族传统节日。
传说药王是壮医药神。
他发现药草,为人治病,还向众人传授种药、采药、治病的知识。
昔时壮族地区各较大村寨都立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
如桂北一带的壮族此日上山采回乌桕、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煮水洗澡。
以为此举可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
靖西县的壮族则在这天开设药市,专卖各种草药,买者踊跃。
传说此日之药有特效。
此外,各家各户还包三角粽,在屋里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边插艾草,以示驱邪逐疫。
吃新节
壮、侗、苗等民族传统节日。
又称开青节、新米节。
每年农历六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尽相同。
届时,水稻和玉米已开始成熟,人们取少许新谷米,煮干饭加菜过节。
若稻谷未成熟,就分别在自家的几块上摘回稻穗,将其谷浆捏撒在饭锅里,以示尝新。
有的地方还以新米饭、酒肉酬祭农神。
有的则以村寨为单位,在田间地头或山坡聚集宴饮,高歌起舞,竟日方休。
据说此节习俗来源于人们对农神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为一般的民间节日。
莫一大王节
桂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
也称五谷庙节。
每年农历六月初二举行。
传说是日为莫一大王诞辰,因其拯救壮人有功,且保佑五谷丰收,壮族人民感其恩德,故于村前建庙宇、在家中立神位供奉。
每年行小祭,供祭鸡、鸭、猪肉;隔六年一大祭,大祭必全村寨集资杀猪宰羊。
届时每家派一人参加,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祭仪,由村寨头人主持,请道公诵经祈祷。
祭时按一年12个月,分别将猪和牛的肉、肝、肠、骨头等不同部位做成12道菜,逐一摆在供台上。
待12道菜供齐,即可焚纸行礼。
祭毕,将每道菜平均分给各人品尝。
晚上,举行对歌、唱戏等娱乐活动。
擂背节
桂西一带自称为“布侬”的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语称为“呤勾到”,意为吃新谷和青年男女交际。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家家户户宰鸡杀鸭,做豆腐,蒸新米饭,供祭祖宗,合家欢宴,并用米饭喂狗和猫,以示不忘其守家捕鼠之劳。
晚饭后,青年男女穿新装,相聚在村旁的地坪上,举行擂背活动。
男女互相挑逗嬉戏,你踩我脚,我擂你背。
老人小孩也来围观助兴,满场欢声笑语。
按习俗,男先拍女背,表示男先看中女方;若女先擂男背,表示女方爱上了男方;若双双互擂,表示互相爱慕。
于是便互相追逐跑出场外,到村头寨边去对歌,吹木叶,互诉爱慕之情,临别互赠情物,确定恋爱关系。
尝新节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时举行。
一般各家各户单独过,也有请邻近亲友一起聚会的。
是日,家家户户都用新米煮饭,并杀鸡宰鸭备猪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灵,酬谢其护佑丰收。
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回绿稻叶供在神龛上,并供上饭菜果品,然后烧香、点亮油灯。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狗唤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加上各样菜肴喂狗。
待狗吃饱后,全家人才围坐聚餐。
传说最早的谷种是狗带来的,为了感谢狗的功劳,尝新节必让它先吃。
跳岭头节
桂西南钦州一带壮族、汉族民间传统节庆习俗。
又称“跳岭头”。
多在中秋节前后十余天内举行,个别地方在农历三月或十月间。
为当地仅次于春节的节庆活动。
因其活动多在村边岭上举行而得名。
届时,各村屯竭塘捕鱼,家家户户宰鸭设筵,祭祖敬神。
同时还请“岭头队”(师公)到村边岭上进行舞祭活动。
师公戴着面具,表演“抛偈”(舞蹈)和“唱格”(歌舞);一些地方还兼有武术和“斗法”(民间魔术)表演。
表演程序为安坛、请神、收禁、歌舞等。
歌舞过程均有鼓乐伴奏。
清道光年间《钦州志》有载。
今已由原来的宗教酬神祭仪演变为民间娱乐活动。
壮年
壮族新年,时间比春节早一个月。
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壮族村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
从十二月初一开始,村寨之间便进行规模盛大的集体互访,会亲饮宴,对歌作乐;青年男女则开展社交活动,小伙子们成群结队走村串寨“闹姑娘”,对歌择偶。
这些活动延续至十二月初七前后结束。
关于壮年的来历,相传社王原系孤儿,自幼在壮乡乞讨长大,力大无穷,能除邪降魔。
后来妖魔作祟,壮乡遭难,人们四处逃散。
社王不忘壮人养育之恩,驱魔消灾,护田守寨,使壮人重返家园安居乐业。
当人们欢庆丰收之日,社王才在寨边大树下依棚栖息不,时值农历十一月三十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社王,便把十二月初一定为开年旦日,就地修社王棚祭以祈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