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曳.(yè)兵数罟

..(cùɡǔ)洿.(wū)池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yǎng)序C.孝悌.(dì) 饿莩.(piǎo) 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ɡ)天下不可胜.(shēnɡ)用

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答案:A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

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答案:D

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者B.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

..之始也王道:以仁义治天下

解析:或:有的人。答案:A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黎民

..不王..不饥不寒B.养生

..食肉矣D.然而

..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

者,未之有也

解析: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答案:A

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

D.②④⑤

解析:①项的“鼓”、②项的“王”、③项的“树”、④项的“衣”都属于活用,用排除法,选出A项。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C项“之”都是助词“的”;A项①这样,②形容词词尾;B项①表转折,②表承接;D项①在,②引出对象的介词。答案:C

7.选出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河东凶亦然. A .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B .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 .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 .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

解析: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转折;“然”都是代词,译为“这样”。答案:C

8.对下列两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野芳发.而幽香?????

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解析:①中的“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中的“发”指开花;③中的“焉”是语气助词;④中的“焉”是兼词,于之(到您这里来,来这里归顺您)。答案:D

9.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树之以桑

B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 、B 、C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 项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

10.下列句子中加线部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王好战,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来说说其中的道理。

B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着算起来还不到一百步。

C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于生与死都没有什么遗憾。

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解析:B 项“直”通“只”,应为“只是不到一百步罢了”。答案:B

二、能力提升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6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对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B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少:更减少

C.王好战

..无憾丧死:死亡,安葬..,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D.养生丧死

解析:丧: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答案:D

1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⑦D.①③/②④/⑤/⑥/⑦解析: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代词,代事作宾语/代词,代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D

13.选出完全表达孟子“仁政”观点的一项()

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④

解析:①指出梁惠王的想法不正确,③④说的是结果。答案:C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方式不是好方法,从而告诉他要实行仁政。

C.“不违农时”的意思是:不耽误种庄稼的季节。语段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说,种庄稼不耽误季节,打的粮食就吃不完。而“五十步笑百步”则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同。二者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D.本语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运用排偶句式。第一次使用三组排偶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是“王道之始”;第二次使用四组排偶句式,则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

解析: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答案:B

1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解析:(1)注意关键字两个“食”,“检”,“涂”,“发”的翻译。(2)注意关键字“于”“刺”“兵”的翻译,语序的调整。

答案:(1)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2)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16.为什么孟子认为梁惠王不可以“望民之多于邻国”?用文中一个形象的比喻句回答,并加以解释。

解析: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围绕“仁政”去思考。答案:“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用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还不是真正的“仁政”。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

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注】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⑥重器:指贵重的祭器。⑦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天下信之,东面

..而征东面:面向东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

解析:“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答案:B

1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⑥是动天下之兵也

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

D.③④⑥

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答案:A 1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解析:B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答案:A

20.翻译画线的句子。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2)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答案:(1)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2)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

【参考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

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您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而且还不施行仁政,这就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大王您赶快发出命令,放回燕国老老小小的俘虏,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再和燕国的各界人士商议,为他们选立一位国君,然后从燕国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还可以来得及制止各国兴兵。”

三、高考热点

21.一辆较为拥挤的无人售票车在某车站停靠后,一位老人和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挤上了车。假如你是这辆无人售票车的司机,请你就此引用孔孟的仁爱色彩的名句,作爱心提示,让大家给老人、妇女提供一个好的乘车环境。爱心提示的话语要文明得体。

解析:注意名言、称谓语、感谢语、请求语。

答案:乘客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或“人皆可以为尧舜”等),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每位的义务,请帮助我们照顾好车厢内的老弱乘客,谢谢!

22.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解析:根据横线前面一句话的内容,来填写符合人物的人格。答案:③④①②23.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请模仿这种用法,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含有比喻的话。分别对小王和其母亲进行劝说。

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独立”打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16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的基础。

(1)对小王,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出去“闯荡”一下的想法固然好,但“独轮车”不好掌握方向,也容易翻车,更何况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驾驶经验的“司机”。

(2)孩子是风筝,早晚要“飞”的,不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跑到九霄云外去。

24.以《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的“爱民”思想为话题,仿照示例中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忧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答:答案:孟子奔走天下,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5.文中有“数罟不入洿池”的话,《史记》中也有“网开一面”的说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滥采滥伐,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请针对这一共识拟写一条公益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形式工整,20字以内。答案:(示例)呵护环境,取用有度;持续发展,希望无限。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答案 1.解析:A.“涂”通“途”,B.“属”通“嘱”,D.“见”通“现”。 答案:C 2.解析:A.古义:庄稼收成不好。今义:心肠狠,暴躁。B.古义:更加。今义:增加。C.古义:耽误、错过。今义:抢、强取。 答案:D 3.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 4.解析:A.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 5.解析:于:到。 答案:C 6.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C 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 7.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 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 8.答案:(1)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地利不如人和 (4)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9.解析:D项和例句的“胜”都是“尽”的意思。 答案:D 10.解析:例句和C项表示肯定语气。A项表停顿,B项表疑问,D项判断句标志。 答案:C 11.解析:D项的“之”是代词,其余是助词。

答案:D 12.答案:(1)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种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 (2)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3)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13.答案: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则必悦其亲/悦亲有道/自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14.解析:“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答案:(1)身处下位的人(臣子)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的信任,也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 (2)极端真诚而不能使人感动的人,是没有过这样的事的,不真诚是不能感动人的。

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孟轲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南的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南。黄河以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体,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交战激烈了,(就有士兵)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这样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鸭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以仁政统治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 古今异义 1.寡人 ..之于国也。 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寡人之于国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②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 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③,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④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⑤有饿莩⑥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注】①凶:谷物收成不好,指荒年。②加:更,再。③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密网不入深池。④庠序:古代的乡学。⑤涂:通“途”,道路。⑥莩:同“殍”,饿死 的人。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谷不可胜食也胜:超过 B.勿夺其时夺:违背 C.然而不王者王:称王D.王无罪岁罪:归咎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0.依据文本,下列不属于孟子的思想与主张的一项是() A.加强军备,使百姓高枕无忧。 B.让利于民,使百姓休养生息。 C.重视教化,使百姓通情达理。D.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直······耳”、 “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点 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是谁的名言呢?孟子的!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进孟子,学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检测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译: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译: 4:直不百步耳直—()译: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 凶:古义:()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是亦走也。 走:古义:()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今义:谷子 7.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今义:重量单位。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今义:保养身体。 9.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今义:年 1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可以:古义:()今义:1.一个连词2.行 词类活用(在括号内填入活用类型,并解释每句当中的加点字词) 1 以下都属于()用法: 填然鼓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无罪岁: 2 以下都属于()用法: 养生丧死无憾也: 3 以下都属于()用法: 谨庠序之教: 4 以下都属于()用法: 养生丧死无憾:

【判断句】 1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句子中()表判断 译文: 2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句子中()表判断 译文: 3 非我也,岁也 句子中()表判断 译文: 【倒装句】 一、以下句子都属于()句型又称()句型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正常语序: 译文: 2 申之以孝悌之义 正常语序: 译文: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正常语序: 译文: 二、以下句子都属于()句型 1 鸡豚狗彘之畜 正常语序: 译文: 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常语序: 译文: 【固定句式】 1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句式: 译文: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句式: 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作者:付灵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D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 ..不王者(这样却)..丧死无憾(保养生命)D.然而 3.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D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 C ) 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C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6.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C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7.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C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夹杂。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多义词辨析 【王】然而不王者:读 wàng,名作,动称王; 梁惠王曰:读 wáng,名词,君王; 【食】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 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 【时】不违农时:名词,季节 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 【以】请以战喻:介词,用 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 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赵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则】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树之以桑】 一般“树”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植 【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词语古今异义 【河内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更,再,副词 今义: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 古义:有人,有时 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今义:兵器 古义:战士,士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逃跑 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 古义:尽 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 古义:细、密 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 古义:种植,动词 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同意认可 固定句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有的……有的……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以民为本,统治者要养民、教民。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本文紧紧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边一线索展开论述。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本文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孟子用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他跟其他的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喜好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历年考题及解析 1、(2007.10,多选21)下列议论文,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有 A.《寡人之于国也》 B.《秋水》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论毅力》 E.《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答案为ABD。 [解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善用比喻。如“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秋水》中,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彻。《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以例举典型的历史事实阐明观点。《论毅力中,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说理的逻辑力量也使道理显得深入浅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演说主要采用对比论证方法,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2、(2008.4,词语解释26)邻国之民不加少 答案:加:更。 3、(2007.10,词语解释27)黎民不饥不寒 答案:黎民:老百姓。 4.(2007.4,词语解释2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答案:涂:通“途”,道路。 5、(2008.4,简析36)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氏至焉。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贫富悬殊,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B.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答案:对比法,类比法。 C.这段话的中心旨意是什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 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 2.学习《孟子》善于比喻、排比说理和气势充沛的写作特色。 3.把握孟子“王道思想”的中心“仁政七条”。 【能力目标】 1.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掌握 “直······耳”、“是······也”、“是何异 于······”等句式,提高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筛选并提取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观 点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分析讨论“仁政七条”的现实意义,感受现在的美好生活,颂扬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兵、胜”文言实词,“衣、树”等词类活用,“直······耳”、“是何异于······”特殊句式的翻译,孟子的“仁政”思想。这是重点。 2.理解并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这是难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课本、教案 【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对唐诗宋词不陌生,但是你对先秦诸子百家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诸子百家里“儒家”一个重要人物的作品。这个人是谁呢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你们来猜猜好吗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买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⑦范增数目项王(多次) 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滕王阁序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3小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3.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5.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6.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7.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8.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10、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 通过孟子的名言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 同学们,请你续写下列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 之;。”“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民为贵,,君为轻。” 你知道以上这些睿言智语,出自何人之手吗?告诉你吧,它们均出自素有“亚圣”之称的孟轲之手,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凝聚在儒家宝典《孟子》一书中。手捧经典,你能“善养吾浩然之气”;拜读经典,你将拥有政治家的胸襟。与先贤交流,你将具有贤人的睿智;与圣人对话,你将拥有舌战群儒的辩才。四、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阅读下列材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 《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种信念在封建社会叫民本主义;另外,“仁政”这种以民为主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默写测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察邻国之政,。,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不违农时,。,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 5.,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7.百亩之田,,;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考默写中的《劝学》 1(10 年江苏卷) (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 。 2(10 年陕西卷) (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10 年福建卷) (2)吾尝终日而思矣,。 4(10 年安徽卷) (1)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5 (09 年全国卷Ⅱ) (1),;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6(09 年江苏卷) ⑵,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09 年天津卷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09 年福建卷) 故木受绳则直,。 9(09 年安徽卷)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功在不舍。 10(09 年四川卷) 荀子《劝学》说:“;。”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1(09 年ft东卷) (4)故不积跬步,。 12 (08 全国卷Ⅱ) (1)登高而招,,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13.(08ft东) (4)君子生非异也,。 14(08 广东) (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15 (07 全国Ⅰ) (1)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6 (07 安徽)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17 (07 四川)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06 北京) (1)《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劝学》理解性默写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古文知识 (一)重点注释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之,主谓之间取独。于,对于。尽心焉耳矣,(算是)尽了心啦。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于,到。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其,指河内。 4、河东凶亦然: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亦然,也是这样。 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考察邻国的当政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察,考察。政,当政者。之,结构助词,的。无如,没有像…。之,这样。者,句末语助词。 6、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加少,更少。加,更。之,的,结构助词。 7、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我用打仗做比喻。好战,喜欢打仗。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8、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模拟鼓声。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9、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经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10、弃甲曳兵而走: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或,有的人。1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因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以,因为。则,那么。 1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直,只是,不过。是,这,代词。 14、”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之,主谓之间取独。无,通“毋”,不要。 1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谷,粮食的统称。胜,尽,完。1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网不进池塘,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数,密。罟,网。洿,深。1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就会用不完。斤,锛子。以,按照。18、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养生,供养活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1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句式 2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树,种植。衣,穿。21、鸡豚狗彘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豚,小猪。彘,猪。畜,畜养。之,助词。无,通“毋”。2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23、谨庠序之教:认真兴办学校教育。谨,谨慎。庠、序,都是学校。教,教化。24、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反复陈述。悌,敬爱兄长。义,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寡人之于国也》的体例是() A.记叙文 B.议论文 C.说理散文 D.诗歌 2.《孟子》的作者为() A.孟子 B.孟子与其学生 C.司马迁 D.刘向 3.《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选自() A.《战国策·齐策》 B.《论语·季氏》 C.《庄子·秋水》 D.《孟子·梁惠王上》 4.《寡人之于国也》所体现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为() A.治国之礼,为政以德 B.以民为本,实行王道 C.以法治国,奖励耕战 D.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凶”字的含义是() A.凶恶 B.战乱 C.恶狠 D.灾荒 6.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形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7.孟子的政治思想是( )

A.王道 B.霸道 C.大同 D.小康 8.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9.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实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 A.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0. 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这种表现方法是( ) A.铺垫 B.对比 C.反衬 D.象征 11.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 ) A.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12.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辩论手法的是( ) A. 孟子 B.孔子 C.庄子 D.李斯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 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重点:学习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掌握“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篇散文看似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分明,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整体感知,学习孟子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从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我们能够看出这是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一次对话,对话就有一个话题,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们之间谈话的“话题”? 明确: 民之加多 2、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明确: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第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第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第5、6、7段) 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民不加多”的疑惑。(1)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民不加多”的原因。(2—4)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使民加多”的措施。(5—7) 三、合作探究,感悟孟子的论辩技巧及其思想 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明确: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2、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临国之政比较,为什么孟子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

以战喻”? 明确: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五十步笑百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之君无所作为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接下来,孟子把“仁政“的实施分为“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个阶段。关于“王道之始”,我们借助于两个问题来思考。 (1)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当采取了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呢? 明确: 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说活着的人能得到供养,死去的人能得到安葬(有足够的木材打造棺材)。这样,百姓生而无忧,死而无憾,就是王道的开始。 5、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回答) 明确: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是王道之成。 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美好的社会前景。 四、小结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才能得民心,得天下。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知识讲解

寡人之于国也 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文中文言词汇;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高清 作家作品及思想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下》 孟子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写作背景 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梁惠王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 字词汇总 字音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弃甲曳(yè)兵涂(tú)有饿莩(piǎo)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无(wú)失其时谨庠(xiáng)序之教 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悌(tì)之义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通假字 1.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

《寡人之于国也》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2、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孟子表达民本思想的名句导入。 二、以读促悟 1、找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1—4段。 明确:想要朗读得生动,有角色感,需要把握角色性格及心理 2、梁惠王的形象分析 明确:梁惠王——治下饿殍遍野却自我感觉良好,自私又自负 3、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及孟子形象 明确:虽然梁惠王移民移粟,但这小恩小惠与邻国国君相比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有智慧,胸有成竹 4、诵读指导: 明确:读出梁惠王的轻浮自负及孟子的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三、明王道,解仁政 1、总结孟子给出的“使民增多”的具体措施 2、小组探究: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的区别 明确:王道之始只是保民温饱,是生存底线;而王道之成还需让百姓吃好穿暖,接受教育 3、总结儒家的王道思想 明确:保民——富民——教民 虽然王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核心却是“以民为本”。 PPT介绍当时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 4、自由朗读5—7段,想象孟子谈及王道主张时的神态及语气

明确:自信、期待的神态,慷慨激昂的语调(语速应适当加快,情绪应饱满、自信) 四、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圣人虽已逝,千载有余声。虽然孟子早已不在,但他的思想却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请大家联系现实,看看孟子的思想能给今天的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孟子启示我们……) 结语:今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忧黎民的长者,一位浩气长存的智者。虽然孟子的主张在当时被忽略被遗忘,虽然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实现孟子当初的理想,但我们可以一起努力,一直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这个美好的愿望可以在我们手中、在你们手中实现。 教学反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寡人之于国也》是一篇语录体文章,非常适合朗读,因此我以读为线设计了此次教学。课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如分角色朗读、教师示范朗读、个别朗读、齐读等,通过读的方式串联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

寡人之于国也复习题及答案

《寡人之于国也》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弃甲 ..曳.兵.()供.养() 孝悌() 庠序() 饿莩()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河内凶()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数罟不入洿池() (4)谨庠序之教() (5)申之以孝悌之义()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7)非我也,岁也() (8)斯天下之民至焉() 3.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十者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之有也。 (4)___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树之以桑D.谨庠序之教 5() A.尽心焉耳矣B.弃甲曳兵而走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 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B.王道之始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鸡豚狗彘之畜 8.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非我也,兵也 9.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