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命运的表现

合集下载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

论《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一、本文概述《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笔下的一部深刻描绘社会悲剧与个体命运纠缠的杰作。

作品以女主角苔丝为中心,细腻展现了她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大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不幸。

本文旨在探讨苔丝悲惨命运的根源,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深入剖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多重因素。

文章将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以及道德观念等多个维度展开论述,以期对苔丝的命运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苔丝悲剧命运的探讨,本文旨在引发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维多利亚时代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

二、苔丝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中,苔丝的命运之源可以追溯至她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

苔丝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贩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她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她的父母,尽管深爱着女儿,但却无力为她提供一个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

在生活的压力下,他们只能寄希望于苔丝能够借助婚姻改变家庭的困境,这无形中为苔丝的未来铺设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苔丝的成长环境也充满了挑战。

她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辛,还要应对社会对贫困家庭的偏见和歧视。

她的纯真和善良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这也为她日后遭遇的种种不幸埋下了伏笔。

在苔丝的成长过程中,她缺乏足够的关爱和引导,这使得她在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常常显得无所适从。

在这样的家庭与成长环境下,苔丝的命运似乎早已注定。

她的纯真和善良成为了她最大的软肋,使她在面对世俗的丑恶时,无力抵抗。

而她的家庭背景则成为了她无法摆脱的枷锁,使她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因此,可以说苔丝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是她悲惨命运的根源之一。

然而,尽管苔丝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她的坚韧和勇敢却让人深感敬佩。

她在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时,从未放弃过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她的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虽然对个体的命运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个体的坚韧和勇气同样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苔丝

苔丝

《苔丝》被世界公认为哈代所有作品中最伟大、最具艺术魅力的小说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成功运用。

哈代所选用的自然意象,多具有悲剧色彩,这无疑增强了该小说的悲剧氛围,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刻的含义。

在这部小说中,哈代运用象征的手法,把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与情感和大自然联系起来,以自然为背景衬托人物命运,成为该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动物意象在苔丝一家生活窘迫时,她的父母让她去拜望当地的“本家”乡绅西蒙·德伯一家并借机寻求帮助。

当苔丝离家准备去她那所谓的远房亲戚那里寻求帮助的时候,作者写道:“那时正是昏夜未去、曙色未来之际,树林子里还静悄悄的,只有一只先觉的鸟儿,声音嘹亮地歌唱起来,好像是坚定地相信,至少自己知道正确的天时,但是别的鸟儿,却一个都不敢做声,好像同样坚定地相信,它把时间弄错了。

”(张若谷75页第三段)这是苔丝与鸟兽之间的第一次命运联系。

这只先觉的鸟儿已经感觉到她此途的后果,就如她此行去“认本家”并非她本人的意愿而是被逼无奈一样。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当苔丝被亚雷糟蹋时,书中第112页中描写道树上的鸟儿正酣睡着:“他们头上,有围场里从上古一直长到现在的橡树和水松,树上栖着轻柔的鸟儿,打那夜最后的一个盹儿……”[这些打盹的鸟儿象征着纯真善良的苔丝在遭到糟蹋时毫无反抗能力,只能乖乖受缚。

倘若鸟儿将她吵醒,也许又会是另一番结果。

但是,这些鸟,和她一样,本性如此纯真和温驯,在她受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安静。

这也造就了她一生悲剧的开始节中,她的命运多次与鸟儿联系在一起。

当苔丝被亚雷糟蹋时,树上的鸟儿正酣睡着:“他们头上,有围场里从上古一直长到现在的橡树和水松,树上栖着轻柔的鸟儿,打那夜最后的一个盹儿……”(张若谷 112页第四段)[这些打盹的鸟儿象征着纯真善良的苔丝在遭到糟蹋时毫无反抗能力,只能乖乖受缚。

倘若鸟儿将她吵醒,也许又会是另一番结果。

但是,这些鸟,和她一样,本性如此纯真和温驯,在她受缚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安静。

德伯家的苔丝爱情与命运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爱情与命运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爱情与命运的悲剧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经典小说《苔丝·得·厄维尔》中的主人公。

她是一个天真善良、勇敢坚强的女性,她的爱情与命运之间交织出一幕幕悲剧。

本文将通过分析苔丝的爱情和命运,探讨她所面对的挑战以及她的成长过程。

苔丝的爱情经历充满了波折和痛苦。

她最初爱上了托马斯·哈代的表兄弟安吉尔·克莱尔,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与富家女结婚,而将苔丝抛在了一旁。

苔丝对他的爱情是真挚而无私的,然而却得不到回应,这使她备受打击。

她曾试图逃避自己对安吉尔的感情,但内心深处的爱意始终无法掩盖。

当苔丝最终在一次事故中受伤后,安吉尔才后悔自己的选择,但却为时已晚。

苔丝的命运同样充满了磨难和不幸。

她出身于农村贫困家庭,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渴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社会的阶级差异和常规的道德观念使得苔丝无法逾越自身的身份和地位。

她在回到故乡德伯后,被迫成为家族的佣人,受尽凌辱和不公。

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不公正待遇后,终于选择了逃离这个压抑和恶劣环境。

她的命运似乎无法逆转,她在追求幸福过程中总是遭遇挫折和痛苦。

然而,正是在这一系列的遭遇中,苔丝逐渐成长并展现出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气。

她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软弱少女,而是变得坚定、独立和自信。

她通过艰苦的努力,成功地独立谋生并养活自己。

她的成长过程显示出一个女性在逆境中挣扎并追求自由和尊严的形象。

苔丝深受社会和家庭限制,但她从未失去对幸福的渴望和对爱情的执着。

在小说的结尾,当苔丝得知安吉尔已经娶了她的姐姐,她选择了坚强地过上自己的生活,并带着对未来的希望离开了德伯。

她表现出的勇气和坚持展示了她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欲望,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苔丝的命运虽然是悲剧的,但她所经历的痛苦和挫折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也让读者深深地为她所遭受的不公和不幸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总结起来,德伯家的苔丝的爱情与命运交织成了一幕悲剧。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

浅析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摘要】苔丝与简爱是两位具有不同背景和性格的女性,她们在命运中有着相似的悲剧遭遇。

苔丝是一个天真无邪、单纯善良的乡村女孩,简爱则是一个坚强独立、充满正义感的内心强大女性。

两人在各自的环境中经历了爱情的起伏和命运的挑战,最终都遭受到了严酷的命运打击。

苔丝和简爱的命运对比反映出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和现实的残酷。

她们的故事唤起人们对于社会不公的警醒,呼吁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和呵护。

苔丝与简爱的悲剧命运最终成为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引发了对于社会道德和伦理的探讨。

她们在风雨中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黑暗面。

【关键词】。

1. 引言1.1 苔丝与简爱的背景介绍苔丝与简爱都是英国文学中著名的女性角色,分别出现在小说《苔丝》和《简爱》中。

苔丝·德贝维尔是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苔丝》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贫穷的农家女孩。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孤儿女教师。

苔丝出生在一个小农村,家境贫困,生活艰难。

她渴望摆脱贫困,追求自己的幸福。

简爱从小失去父母,被送到寄养家庭,经历了孤儿的痛苦。

她独立坚强,渴望获得自由和尊重。

苔丝和简爱都有坚强的意志和追求幸福的渴望,但由于社会的限制和不公,她们的人生遭遇了许多磨难和挫折。

她们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剧性,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束缚。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苔丝与简爱的初遇、爱情经历、人生境遇以及命运对比,来揭示她们悲剧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

1.2 苔丝与简爱的性格差异苔丝与简爱的性格差异在她们的命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苔丝是一个极端天真和单纯的女孩,她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和美好的向往。

相比之下,简爱则是一个坚强、独立和现实的女性,她对生活有着清晰的认识和理智的判断力。

苔丝的性格使她容易被外界的诱惑和欺骗所困扰,她对自己的遭遇和经历常常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与亲密爱人接触时,苔丝往往表现得过于天真和易受伤害,她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在爱情中更容易受到伤害。

苔丝写作手法

苔丝写作手法

苔丝写作手法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艺术手法和特色:
1. 现实主义:哈代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详细描绘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农村的生活和社会环境,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人物命运。

2. 对话详述:哈代通过丰富的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得角色更加生动和立体。

3. 环境描写:哈代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他通过对自然景色、季节变化和地理位置的细腻描绘,创造出强烈的氛围和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变迁。

4. 人物刻画:哈代擅长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更注重揭示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道德挣扎,如苔丝的纯洁与悲剧命运。

5. 象征手法:《德伯家的苔丝》中广泛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如自然
景色、颜色、泪珠和动物等都具有象征意义,这些象征元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映衬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命运。

6.环境叙事:哈利用环境来推动故事发展和人物成长,例如苔丝在遭受人生打击后的痛苦和重生,这些转变往往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通过这些艺术手法,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人物形象,探讨了性道德、社会阶级、命运和人性等主题,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苔丝从一个乡村女孩成长为一个经历种种挫折的女性的故事。

苔丝的悲剧成因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苔丝的出身就决定了她的命运。

苔丝出身于农村贫苦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喜欢酗酒、爱赌博的农民,母亲则是一个柔弱无助的女人。

这样的家庭环境决定了苔丝从小便要承受很大的生活压力,她要照顾家务,照料家人,过着贫困困苦的生活。

这种贫困生活使得苔丝从小就缺乏了良好的教育和正常的成长环境,她的心灵和情感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苔丝的纯真天性也成为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苔丝自小在福利委员会的幼儿园长大,长大后成为给哈代家族做女佣的女仆。

她天真纯洁,善良善解人意,然而这样的性格却遭到了很多人的伤害。

她对世界的无邪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在酸雨一般的现实面前显得太过玻璃般脆弱,她最后因为对爱情的迷蒙与追求而陷入了深渊,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终点。

苔丝的仁慈和善良也成为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故事中,苔丝对待他人总是满怀善意和同情心,她对家里的老大人失去了现实的希望,她对父亲的深情孝心,她对爱情的全部投入,她慈爱的对待哈代家族的儿童,都体现了她的善良与仁慈。

这样的善良和仁慈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却被人利用和践踏,她最终遭受的伤害也正是因为她过分的信任和仁慈。

苔丝的不甘沦为命运的牺牲品也使她走向了悲剧。

苔丝一直都对自己的命运抱有不甘,她并不愿意沦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然而命运却对她一直并不友好,她不得不承受种种的被动和伤害,最终导致了她的身心崩溃。

苔丝身上的女性特质也成为她悲剧的原因之一。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展现出了女性的纯真、温柔、坚韧和牺牲,但这些美丽的品质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苔丝的女性身份注定了她只能成为被动的牺牲品,她的命运被男人的利益所左右,最终导致了她沦为悲剧的结局。

苔丝形象的分析与悲剧命运的解读

苔丝形象的分析与悲剧命运的解读

苔丝形象的分析与悲剧命运的解读苔丝(Tess)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苔丝·达布维尔的命运》中的女主角,她的形象是该小说中的核心。

苔丝的命运揭示了一种无法逃避的悲剧,她的经历和性格展示了社会与命运的残酷真相。

通过对苔丝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她的悲剧命运。

首先,苔丝是一个美丽而智慧的少女。

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中,却有着非凡的美貌和聪明才智。

她的美貌与灵性使她成为时代的象征,吸引了许多男人的注意。

然而,正是这种美丽和智慧最终导致了苔丝的悲剧命运。

她的容貌成为了她的负累,社会对于外貌的偏见和对女性的歧视阻碍了她的发展和幸福。

其次,苔丝的个性特点也为她带来了悲剧。

她是一个善良纯洁,忠诚坚强的女性。

她对待感情真挚而执着,对待自己奋发向上,但却经常受到他人的伤害和背叛。

她的善良和纯洁让她成为了社会道德和观念的牺牲品,她所面对的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价值观触碰的社会。

苔丝的悲剧命运还与她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关。

她出生在一个卑贱的家庭,贫穷和社会地位使她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和资源。

她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不公正待遇,这进一步削弱了她的信心和勇气。

最重要的是,苔丝的命运受到了性别歧视和社会规范的限制。

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的地位被严重压抑,他们缺乏独立和自由的权利。

这使得苔丝在情感和家庭选择上受到了强烈的束缚和控制。

她的痛苦和命运最终来自于对传统观念的局限,以及对女性价值的不公正评判。

通过对苔丝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命运是社会的产物,她的遭遇是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

哈代通过苔丝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社会不公和性别歧视的严重性,揭示了个体与社会力量的悲剧冲突。

正是这种冲突和压迫最终导致了苔丝的悲剧命运。

通过这个悲剧命运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思考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命运。

苔丝的故事是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对于社会不公和个体权利的关注。

我们应该努力争取平等和自由,不被社会压迫和规范束缚。

苔丝悲剧

苔丝悲剧
2009-08-27 17:16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苔丝个人的性格与命运、环境、社会的冲突,从而造成了个性的毁灭 一、 命运悲剧 苔丝的悲剧首先是命运的悲剧。苔丝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并且是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一个美丽但是身份低下的女性,在维多利亚时代,性别与出身给这个纯洁而勇敢地追求幸福的姑娘带来的只能是厄运。而作者似乎要为了突出这种命运的不可违抗性,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穿插了大量的偶然性因素。在《苔丝》中,哈代作为一个农家孩子,她是朴质、善良、能干的小姑娘,从小就帮助家里干活并且干得比别家的孩子都不赖。同时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作为家中的长女,她打小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并且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这一切。这样的一个女孩的生活本应是幸福而美满的,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很大的玩笑。故事从她的善良、负责任的天性开始,她在深夜主动提出为酗酒的父亲赶车送蜂蜜,却在困倦中不小心与一辆邮车相撞,把家中唯一的一匹生计工具——“王子”撞死了,这让她有一种负疚感。而在此之前,他的父亲回家的路上获知了: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氏的后裔。牧师劝告他:德伯家已经没落,不要再做任何无谓的工作。但是却在犹豫中没有清楚地告诉他:亚历克?德伯家是假冒的德伯世家。于是虚荣的德伯执意要女儿去亚历克家认亲,从此攀上一户好人家,全家人也跟着享福。高洁的苔丝本不愿意却认亲,却因心有愧疚,只好硬着头皮去认亲。结果在德伯家惨遭不幸,从此开始了她悲壮的人生道路。遭遇了此厄运,她本来是要远走高飞的,却在落难后才遇见了心仪的对象安吉尔。两人一见钟情,苔丝也尝试过拒绝,但是都没有成功,两人终于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谈婚论嫁的地步。苔丝无奈之余,婚前怀着负罪感给安吉尔写了一封忏悔信,希望能得到安吉尔的原谅,但是无独有偶,信被塞到了地毯下面,安吉尔没有看到,这又开始了她的另一个大灾难:安吉尔远走他乡。苔丝从此贫困交加,再加上父亲的死,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这个长女身上,在混乱和无奈中,她又重回到了亚力克身边。当了她的情妇。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安吉尔又回来了,并且是带了忏悔的心情回来的,他希望能得到苔丝的谅解,却得知妻子已作了他人的情妇。而苔丝此时悔恨交加,认为一切的恶果都是亚历克所为,在愤恨中把他杀死,但是自己也没有免遭到法律的制裁,被送上了绞刑架。 在苔丝的身上,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命运对人物的嘲笑,苔丝是天命或宿命的牺牲品;同时,作者也稍微夸大了偶然性在人们生活里的作用,例如老马的死;苔丝跟亚历克的相遇成为她生活中的转折点;苔丝在与安吉尔结婚前夕写给他的信产生了悲剧的误会;安吉尔最后的悔改返回等等。但是这种命运的描写却也是真实的,在当时的社会不乏这样的例子,正如劳伦斯所说:“哈代的感情、他的直觉、他对美感的掌握……是非常伟大和深刻的。”○1 二、 社会悲剧 照哈代所说,人类悲剧的基础在于个人跟相敌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更广泛一些说,就是人类跟残酷无情的大自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令人可悲地无法解决。哈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由于同传统的伦理观或道德观相抵触,总是以悲剧结束。虽然小说中的人物的爱情在他们自身的范围内或许是成熟的、道德的,但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言,却又是不成熟的、不道德的。 在《苔丝》出版后,曾被攻击为“不忠,不贞,诲淫”,因为在维多利亚的时代,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而三角恋爱关系以及离婚、外遇、婚外关系之类,也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苔丝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的牺牲品,她的整个一生都是在强迫和暴力下生存,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丝的是正当的,因为她不能自卫。在作品中,哈代试图把苔丝和安吉尔平等:他们同样在青年时代都“陷入了罪恶”。但是,这个有着光明理想、先进的文明思想的人,口口声声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目光狭小的小市民特征。因为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这种事并不认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会制度下的奴隶吃亏。而最后,当苔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自卫时,从那个同样的“刑律”观点看来,“一个纯洁的女人”就变成罪犯了。因为苔丝不属于有产阶级,从她出生之日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剥夺了她过象人的生活的权利,现在又剥夺了她所残余的唯一的东西——她的生命,命运对她的“戏弄”算完结了。 三、 性格悲剧 哈代曾说:“悲剧。简单地讲,可以这样说: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的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2 苔丝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她集人类美貌、善良、聪慧、勤劳、坦诚、坚贞于一身,是个纯情高洁的乡村田园姑娘。哈代正是怀着这样的激烈的感情来描绘苔丝的,她被奉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说:“这是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评价。”可见苔丝在哈代心中的高洁形象。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突显的女性,她的不幸正是那种表现了她的性格力量的事件造成她的不可避免的堕落——她的纯洁致使了她的轻信与单纯:她因为责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却不小心撞死了“王子”从而迫于无奈而去相亲,虽然她一开始就意识到亚历克的不轨图谋,但是她却过于天真大意。对于亚历克对她的帮助:教她吹口哨等都还心存感激。在事发那晚,只因想避开别人的“语战”,竟大意地跳上亚历克的马车,还挨着他睡着了;当她发现亚历克使诈却没有决意离开;同时对亚历克送给父亲和弟妹礼物而产生负债感,这一切都是她的纯洁所致,给了亚历克以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厄运之中。一位这样轻信的姑娘,她势必会既丧失名誉,又失去自己的爱人,这也是她不理解的,她的爱人安吉尔怎么能够不象她爱他那样,同样无私地爱着她。但是,倘若她不是这样纯朴,这样无用心地天真,她不会这样爱着安吉尔,她能够猜到她的爱情是怎样的结局,她也不会深有负罪感受,更不会说出自己的秘密,悲剧也决然不会发生。但是,她也不为之苔丝了,也决然不会引发我们的恐怖和怜悯之情。 苔丝还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她的反抗性,这是她身上的另一个杰出的闪光点,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三个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这种反抗性却不够彻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对亚历克敢恨,对安吉尔敢爱,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旧礼教。她蔑视和否定宗教,但当宗教约束与自然天性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对它发出了质问,她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击石”。但是尽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运,仍然逃脱不了当时普遍女性的下场。她不自觉地从宗教观出发考虑问题,她无法摆脱世俗观念的阴影,封建礼教压迫着她。她恪守那个时代的准则,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打下地狱最低层,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安吉尔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尔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尔的文明轧得粉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亚历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绝,而没有从此甘于认命,但是考虑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边;她认为自己对于安吉尔的爱是有欠缺的,她没有为安吉尔守身如玉,在临死前,她请求安吉尔娶她的妹妹为妻,因为“凡是我的长处,她一样地不短,可是我的坏处,她却一点没有……”她一直在旧有的道德圈边缘徘徊,在她这种不断地抗争、妥协、堕落到最终的坚决反抗中,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东西被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撕裂的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试图分析英国杰出作家哈代在《苔丝》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和揭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不仅仅把环境当作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而是把环境作为与人物心态、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部分。

关键词: 环境描写; 心理活动; 性格环境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

从环境中, 往往可以预见到人物的命运, 窥见出人物的性格。

在《苔丝》( Tess) 这部作品中, 环境更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哈代并不仅仅把环境当作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而是把环境作为与人物心态、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部分。

因此, 在《苔丝》中, 哈代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把环境描写同女主人公苔丝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肥沃的、绿意葱茏的田野”到“悬石神庙”, 把悲剧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苔丝》一书第一处主要环境描写出现在苔丝出场前。

作者不惜笔墨, 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苔丝的家乡黑原谷( the Vale of Blackmore) , 显然是为了给苔丝的出场做铺垫。

这里的田野是“浅绿色”的, 天空是“蔚蓝”的, 连“大气也清澈透明”, 分明是苔丝性格的写照———纯洁,未涉人世。

而当苔丝身穿白袍出场欢舞后回家看到的却是“由一枝蜡烛照耀着的幽暗愁苦的景象”, 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 与“白色袍子, 花束, 柳条”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也许是苔丝命运从此走向不幸的一个预兆。

哈代的象征手法在此也初露端倪。

川特里奇( Trantridge) 是苔丝人生女旅途第一站。

苔丝在川特里奇的杜伯维尔( D'Urbeuville)家的猎宛( Chase) 与阿历克·杜伯维尔( Alecd'Urberville) 相识, 这可说是她一生不幸的起源,因此, 哈代对杜伯维尔家的描写也颇费了一番苦心。

这座“纯粹为享乐而建造的乡间别墅”几乎全新,“是那种跟长青树鲜明对比的大红”。

在西方文学中, 红色经常被作为是血、暴力、情欲和罪恶的象征。

事实上, 在杜伯维尔大厦的经历也的确是苔丝“年青生命中的光谱中的一道血红色的光”( 《苔丝》孙法理译, 译林出版社2000 年1 月,第33 页)虽然这座大楼绿树掩映, 玫瑰盛开, 但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有毒的野草总是跟名花纠缠; 甜蜜的鸟儿歌唱处便有毒蛇咝鸣。

”在这看似宁静的气氛中, 苔丝的悲剧已经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而在苔丝遭遇不幸的那个晚上, 更是夜色深沉。

这不仅反映了苔丝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幕, 也是对苔丝所处的那个残酷、无情的世界的写照。

苔丝离开川特里奇, 回家途中, 路上所见的是狂热的教徒用朱红色的大字写的教义, 这对受辱的苔丝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此之后, 即她在家中休养的日子里, 书中仅有一两处简单的景物描写, 或是“雾气朦胧的破晓”, 或是烦闷的田野, 正如苔丝此刻的心灵, 迷茫, 无望, 到了这里, 景物的描写已经把人物的心情、命运巧妙地呈现了出来, 表现出苔丝在社会习俗压力下, 在自我鄙薄的痛苦中挣扎的情形, 悲剧的气氛强烈地凸现出来。

然而,哈代又给了苔丝新生的希望。

她第二次离家是在“一个麝香草馨香弥漫, 鸟儿们孵化着幼雏的五月清晨”,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充满了希望,苔丝的命运也似乎出现了转机。

但是, 苔丝是在走向“一片石楠丛生的辽阔而荒凉的高地”。

( 第91页) 如果联想到哈代惯用的象征手法, 敏锐的读者会注意到这一场旅途不过又是把苔丝推向另一场悲剧罢了。

虽然在苔丝的眼中, 艾格登牧场( Egdon Farm) 是生机勃勃的, 但哈代仍然不动声色的在景物中揭示了一些“恶兆”:“这佛鲁姆河( the Floom) 的水却清澈得如同福音传播者所见到的生命之水, 迅疾得如同流水的影子⋯⋯”( 第92 页) 根据《新约》, 任何不贞不洁的东西都不能流入这条生命之河, 把这种说法同苔丝的处境相联系起来, 这里显然有强烈的暗示。

当苔丝下到谷底, 在平原上行进时,“很像一只落在广阔无垠的弹子台上的苍蝇”。

可见苔丝的命运仍然没有改变。

在那个充满了陈规陋习的社会里, 苔丝渺小如一只苍蝇对社会即使有所反抗, 也是无济于事的。

等待她的, 仍然只是不幸。

的确, 即使在苔丝最欢乐的时候, 厄运的暗影仍然没有放松她。

书中有一处描写苔丝和安琪儿·克莱尔( Angel Clare) 到车站去送牛奶, 这一段路对苔丝也许是最幸福的一段旅途了, 因为在路上, 安琪儿大胆的向她求婚了。

然而哪怕是在这个时候, 她们周围的景物也不是令人愉悦的:“那路被艾格登荒原黝黑的陡坡衬托成一条灰色, 往多少英里外延伸。

艾格登荒原顶上是一丛丛, 一排排枞树, 倒齿形的树梢像有雉垛的塔楼,高踞于一座座有黑色大门的魔法城堡之上。

⋯⋯河流水洼上水银样的光泽不见了, 从一张张巨大的明镜变作了表面像矬子一样的黯淡的铅板。

”( 第164 页)这一段描写, 读者领略到的不是明媚的风光, 而是略带阴森的荒原风景。

这也是苔丝心情的反映: 甜蜜, 但更多的是恐惧与不安。

苔丝命运中的那根悲剧的弦又在暗暗地拉紧了。

在苔丝向安琪儿坦白后, 安琪儿走在她身边的影子是“黑糊糊的”, 令她觉得“凶险可怕”, 连她们走过的桥都现出“五个大张着嘴的桥洞”。

命运已经赤裸裸地露出了真面目, 正在吞没着苔丝。

然而,《苔丝》中最扣人心弦的环境描写是关于苔丝到燧石顶村( Flintcomb-Ash Village) 劳动时的景象。

这是苔丝命运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深爱的丈夫离她而去, 生活无处着落, 来到燧石顶村后, 又面临着艰辛的劳作, 意图报复的雇主。

哈代对苔丝的工作场景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因此整片农场变作了一片荒凉的黄色, 一片没有颜色,有如一个从下巴到前额只有一层皮而没有五官的面孔。

天空同样也是模糊一片, 只是颜色不同, 在蒙蒙的白色里什么都没有。

⋯⋯两张脸之间一无所有, 只有两个妇女像苍蝇一样在黄脸上爬来爬去。

”( 第252 页)哈代所用的颜色是极其单调的, 但所造成的心灵撞击却远远超过任何绚烂的颜色。

荒凉的田野正如苔丝的心灵: 寂寞、凄凉。

而苔丝在这里又一次被比做是“苍蝇”, 这既是对苔丝个人微不足道, 受命运拨弄的又一次强调, 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靠近了悲剧的真谛: 在此书中, 苔丝一直是作为纯洁、美丽的化身存在的, 而此刻, 即使是苔丝, 也不得不像苍蝇一样挣扎求生。

鲁迅说过,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哈代这里的环境描写显然给鲁迅这句话作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在没有口眼的苍天下,苔丝再美好也是枉然, 她只能是一个被迫害, 被摆布的人。

哈代选用景物是精心, 谨慎的。

在《苔丝》一书的结尾, 苔丝是在“献牲台”上被捕的。

献牲台( the Pillar) 是远古时期为向太阳献祭而建的, 这在书中曾特别提到。

这也就意味着苔丝是无辜的受害者,但她的牺牲在“社会习惯势力代表者们眼里却是确保人类利益的需要”, 因为在他们眼里, 苔丝是一个不贞不洁的人。

然而, 就哈代而言, 他却把苔丝当作“奉献给神灵的无辜牺牲品”———只有纯洁的事物才有资格做供品。

因此,“献牲石”是哈代对社会习俗的一个大胆抨击。

许多评论家说过,“自然景物也是哈代小说中的人物”。

确实, 在《苔丝》一书中, 几乎每一处景物, 每一种颜色, 每一个地点都有其内在的含义。

在书中, 哈代用了许多颜色来描绘自然景色。

比如, 从一开始, 充满生机的“浅绿色”, 到后来预示着血腥不祥的“大红”, 再到“荒凉的黄色”,“蒙蒙的白色”, 可以说, 苔丝所处的地方,背景颜色也就是苔丝心态及命运的折射。

因此在这部讲述苔丝一生悲惨遭遇的书中, 虽然也有阳光明媚的时候, 更多的确是凄风苦雨。

在她向安琪儿坦白时,“一个巨大的暗影在她的身后升起, 投射到墙壁和天花板上去”, 这也表明了哈代的意向: 清新的颜色和希望是联系在一起的, 而阴郁的颜色却是不幸的象征。

此外, 苔丝活动的地点的风景地貌和她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的。

黑原谷的美丽和僻静实际上也就反映了苔丝纯洁的心灵。

而川特里奇是一个风俗不良的地方, 与之相伴的是大红的猎苑, 尘土飞扬的庸俗舞会———这一切都在暗示川特里奇是给苔丝带来污点的地方。

苔丝和安琪儿相识在艾格登农场, 因此这里风光秀丽。

然而, 这里又是苔丝另一场悲剧开始的地方, 美丽的风景也就常常夹杂着令人不安的因素:“生命之河”,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等, 无一不在预示着苔丝厄运的到来。

苔丝只身到燧石顶村工作时, 心情郁闷凄凉, 与之相应的景色也变成了黄色的荒原, 苍白的天空。

可见环境反映心态, 心态赋予环境灵气。

而苔丝作为阿力克的玩物来到桑德波恩( Sandbourne) , 哈代笔下的这座城市虽然美丽, 却是没有内涵, 浮华不实的,是一个“幻美的奇镜”和“寻欢作乐的城市”。

这与苔丝的处境多么相似。

最后苔丝在“献牲台”上被捕, 更是哈代巧妙的安排, 说明了苔丝只是社会陋俗中一个无辜的牺牲者而已。

哈代的景物描写造诣很深, 真正发挥了环境对小说的作用。

“他的描写不但是彼时彼地人物情绪和心境的外化, 而且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和流动着的美感, 使主体和客体, 人物和自然景物达到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人物的思索和情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平衡, 交流和调整。

”《苔丝》中的环境描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哈代在苔丝中, 着力创作的是苔丝这样的“纯洁的女人”, 因此, 他在书中所作的一切, 比如塑造了一群性格各异, 形象丰满的人们, 这些都是对苔丝起了一个众星捧月的作用。

自然, 书中的环境描写也是为了表现苔丝的性格, 为暗示她的命运而存在的, 是经过哈代精心设计的。

当然, 苔丝的形象也因此变得丰满。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 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 正如神像不能没有庙宇来安顿一样。

”哈代的环境描写是他的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他的书中, 景物描写往往如他自己所言的, 是“一片风景加一个人的灵魂”, 体现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交会和契合, 为他的小说增添了许多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1]黑格尔.美学[M].北京: 商务出版社1979, 1.[2]黎舟, 阙国虬.茅盾与外国文学[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1.[3]莎士比亚.鲁克受辱记[M].译林出版社, 2000.[4]曾令富.象征与神话原型: 德泊家的苔丝[J].外国文学评论, 1994( 4) .[5]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与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