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命运的表现

合集下载

浅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浅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116神州教育浅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严冬旋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附城中学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小说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它是构成小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因素。

马克思说过:“任何人都不是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

”不管是在真实的生活中,还是在小说的虚拟世界中,离开环境的人物是不存在的。

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当然,这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仅是为了交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更多的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是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性格和命运的烘托和影射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我们如果在对小说的阅读中,没办法充分认识小说刻画的环境的话,也就失去了认识小说人物的可能性。

所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舞台,对小说人物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笔者就以教学中常见的小说为基础,从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的关系出发,谈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几点作用。

一、小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场所和人物身份人物活动离不开环境。

人物活动在学校里,就应该有学校环境的描写;人物活动在严冬里,就应该有寒冷环境的描写;人物活动在繁华街市里,就应该有相应的喧嚣景物的描写。

就环境本身而言,其最基本的意义就在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揭露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引申出人物的身份。

如《边城》开篇就描写了湘西美丽而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俗:“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为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

”短短几句就将边城的温柔、美丽、平静、远离喧嚣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给读者耳目一新的审美享受,而且准确地交代了主人公翠翠生长的环境及其活动场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关系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关系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关系分析在小说中,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作家通过描写和刻画人物形象,往往能够更加深入地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背景。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首先,人物的性格特征往往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同,塑造了人物的不同性格。

以经济落后的农村为背景的小说中,人物往往表现出勤劳朴实、淳朴朴素的性格。

例如《家》这部小说中的巧家母亲,她的性格勤劳朴实,对家人倾注了所有的爱与关怀。

而在城市背景下的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往往更为复杂,表现出现代都市的喧嚣和竞争。

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其次,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作家通过人物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悲剧。

在贫困的社会背景下,人物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和压力。

他们或因为贫穷而受尽苦难,或因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遭受歧视。

例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他出生在贫苦的环境中,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艰苦的劳作,最终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通过描写这些命运的转折点,作家能够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能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作家通过刻画人物的行为和思想,传达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态度。

一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例如《1984》中的温斯顿,在极权主义社会中仍不愿屈从,追求自由和真理。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作家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人物形象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发展,也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命运。

社会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直接地塑造了他们的命运轨迹。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封建社会的变革中经历了家族的衰落和宦官的权势,最终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通过人物的发展和变化,作家透露了社会变革对于个人命运的重大影响。

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对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描绘,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场景。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不仅可以营造出一种氛围和情感,更能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环境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在一个荒凉的沙漠中,主人公为了生存不得不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这种艰苦的环境会让他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而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主人公可能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变得浮躁和自私。

因此,通过环境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其次,环境描写还可以突出人物的命运和遭遇。

在某些情况下,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物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战争等。

这些事件不仅会给人物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会在心理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通过环境描写,作者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痛苦和挣扎,从而加深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最后,环境描写还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风貌和文化背景。

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有所不同。

通过环境描写,作者可以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

同时,环境描写也可以反映出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

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

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一、正面品质1. 坚强勇敢- 狂风呼啸着,像一头愤怒的野兽在山林间肆虐。

大树被吹得东倒西歪,枝叶漫天飞舞。

在这一片混乱之中,他独自站在山顶,衣服被吹得猎猎作响,发丝凌乱地贴在脸上。

但他的眼神坚定无比,如同那穿透乌云的阳光,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

那狂风就像命运给他的重重考验,而他就像扎根在这山顶的磐石,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展现出无比的坚强与勇敢。

2. 善良淳朴- 村子里的小路坑洼不平,路边的草丛里还散落着一些破旧的农具。

他家的小院就在村子的东头,四周用矮矮的篱笆围着。

院子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虽然都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那简陋的环境里,处处透着一种质朴的气息。

他就站在院子中间,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手里拿着刚摘下来的新鲜蔬菜,准备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

这个小院和他这个人一样,简单、纯净,散发着善良淳朴的光芒。

3. 勤劳刻苦- 天还没亮,整个小镇都被黑暗笼罩着,只有街边那盏昏黄的路灯在闪烁。

菜市场里已经传来了忙碌的声响,他的摊位就在菜市场的角落里。

周围弥漫着各种蔬菜的清香和鱼腥味。

他熟练地摆放着新鲜的蔬菜,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在这清冷又略显杂乱的环境中,他忙碌的身影显得那么勤劳。

他日复一日地在这个简陋的菜市场里辛勤劳作,用自己的双手努力改善生活,那环境仿佛是他勤劳刻苦品质的背景板。

4. 高洁正直- 竹林里,竹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线。

地上铺满了枯黄的竹叶,却不见一丝杂乱。

他一袭白衣,漫步在竹林间。

周围的竹子修长而挺拔,就像他那高洁的品格。

这清幽的竹林环境,与世隔绝般的宁静,正如同他正直的心,不被世俗的污浊所沾染,在这一片绿意盎然的纯净世界里,他的高洁正直如同那竹林中的清风,徐徐吹拂着每一个角落。

二、负面品质1. 贪婪自私- 在那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杂物。

角落里,他正蜷缩在一堆财宝旁边。

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

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

悠美纯洁的童年归依《边城》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命运的切合内容提要:《边城》的环境描写实际上是沈从文童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在1934年的桃花源式的追忆和理想化的提升,是一次悠美的纯洁的童年归依。

环境当然不能决定一切,但对人格、人物命运的影响是潜在而巨大的。

湘西幽美的环境给沈从文的童年一个极好的印象,甚至在他颠沛在外的一生中愈益明亮深刻。

作品中那一个远离大都市的世界和作者坎坷生世及遭遇的现实互为表里,在淳静中必然有了一层淡淡的哀愁之雾笼罩着,这便与悲剧性的人物命运有着诗意般的吻合,这也是作品之所以诱人的深刻之处。

关键词:环境描写人物命运切合一、颠沛流离的人生境遇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902年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

因家境衰落,14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

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

这使他的思想感情和劳动人民有某种共通之处。

黑暗的现实和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萌发起他对现存秩序的怀疑与失望,然而又找不到改变它的良好的方法,苦闷与躲避与些微的抗争的心理交织在一起,这些对他日后的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1924年他以休芸芸笔名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一方面在颠沛流离中为了生活,另一方面更为了理想,为了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影响人改造人,改造日渐堕落的社会。

真像是“临近日暮的悲哀了,还对着晨唱着欢乐的歌”(浩阳《晨鸟》)的一只鸟。

因此,他写作很勤,是当时作品数量最丰的作家之一。

他是《晨报》、《新月》刊物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可惜1949年停笔,他已出版了50多种集子。

作品以小说为主,计有短篇小说200余篇,中长篇10余部,还有散文、诗歌、文艺评论等。

沈从文曾经与丁玲、胡亦频合编过《中央日报》、天津《益世报》、北平《经世报》等的文艺副刊。

此外,他还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穷人一课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穷人一课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穷人一课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穷人一课》这样的作品中,环境描写不仅为人物形象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生存境况及内心世界。

本文将探讨环境描写在《穷人一课》中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并剖析环境描写对人物性格、思想、命运等方面的影响。

环境描写帮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知人物的生存环境。

在《穷人一课》中,通过对贫困地区、破旧屋舍、拥挤街道等环境的描述,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人物所处的贫困环境对其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作者通过对一处破败的民居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长期处于贫困境况下的压抑和挣扎,进而产生对其命运的深刻同情。

环境描写不仅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知人物的生存环境,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可信度,使读者更容易对其投入。

环境描写通过细节的描绘为人物形象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作者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如破旧的衣物、破败的家具、拥挤的生活空间等,展现了人物所处环境中的种种压力和挣扎。

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人物形象的鲜活感,同时也使人物更具有代表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通过环境描写,读者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其行为和情感,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人物形象的多面性。

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穷人一课》中,环境描写通过展现社会的不公、贫困的压迫等,有效地勾勒出了人物的坚韧、执着和不屈的性格,使其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

环境描写也为人物的命运赋予了更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使其形象更加符合逻辑和真实。

通过对环境的真实描写,读者更容易相信人物面对困境时所做出的选择和行为,更深刻地感受到其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多变。

可以明显看出,《穷人一课》中的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环境描写,读者能够更真实地感知人物的生存环境,加深对其命运的理解和同情;环境描写也为人物的性格、思想和命运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必然性,使其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主要有衬托心理、承上启下、渲染气氛、预示命运、暗示主旨等。

一、衬托心理借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通过描写与人物某种心理的色调一致的景物,烘托人物心情。

如《羚羊木雕》中的“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冷冷的”月光与“我”的伤心的色调是一致的,恰当地从正面衬托出“我”的心情。

反衬就是描绘与人物心理的色调截然相反的景物,从反面烘托人物的心情。

如以“哀景”写“乐”和以“乐景”写“哀”,皆属此类。

★解题要诀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是为了衬托人物心理的标志有二:1.该环境描写所在的段落中,或其前一段或其后一段有对人物相关的心理(情绪)的描写;2.所描写的环境表现出来的色调与人物心理相一致。

【讲中有练】爱,有时是一种错误①在朝霞甩下的水袖里,忽地有了一片晃眼的色彩,温柔地旋开细嫩的花瓣,在秋天里微微地颤动,草地一下子灿烂起来。

②父亲催促我快些,我也只好收回眼神,奔向学校。

③一天很快在挂念中过去了,再见到它们时,太阳在遥远的地方正在落下。

那些花儿,褪尽了初绽的青涩,在夕阳里灼灼地期盼着。

高大的棕榈投下灰暗的影子,而花儿们却如同太阳一般抵抗着黑暗,在影子里依旧晃眼。

④父亲笑着问我:“喜欢么?太阳花很漂亮呢!”⑤太阳花?怪不得让人那样喜欢,多可爱啊!⑥很快,我的窗台上也有了一盆太阳花,茂密的叶子托着玲珑的花蕾,隔着玻璃窗,冲着我甜甜地笑。

相信过不了多久,我的窗台就会如同清晨的阳光一样灿烂,而我也将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彩霞,每天,每夜。

我细心地浇水,呵护,太阳花在我满怀的期待中成长。

⑦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

转眼就临近期末考试了,以学习为主的我并没有发现自己遗忘了什么。

⑧终于考完了,我扔下书包,亲近着久违的蓝天、阔别的草地,可心里总有块地方空着,似乎是我忘记了什么。

我开始清理房间,准备过一个快乐的寒假。

拉开窗帘的一刹那,我像是忽然清醒起来,窗台上本该有一片彩霞——我的太阳花!可是,一切都不一样了:它的枝条枯黄,唯一的一个花蕾凋零了,低垂着脑袋。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与环境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内涵和形象。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既可以是人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也可以是环境对人物的塑造与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首先,环境对人物的塑造与影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环境的不同特点和条件会对人物的性格、行为和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成长与命运与贾府这个特殊的环境密不可分。

贾府的奢华和荣华让贾宝玉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渐渐丧失了纯真和真实。

而在《老人与海》中,海洋环境对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海洋给予了他勇气和坚持,同时也给予了他艰难和孤独。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与影响。

其次,人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人物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会表现出不同的适应能力和改变能力。

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在社会环境的压迫下,不断努力适应和改变自己,最终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

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在面对社交环境的压力时,通过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真爱,成功地适应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与改变能力。

此外,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还可以体现为人物对环境的探索与改造。

在文学作品中,有些人物不满足于环境的现状,他们积极地探索和改造环境,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比如,在《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埃斯梅拉达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探索和改造,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

而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通过对钢铁工业的改造和建设,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人物对环境的探索与改造的力量。

综上所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之一。

环境对人物的塑造与影响,人物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以及人物对环境的探索与改造,都是人物与环境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命运的表现
环境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

从环境中,往往可以预见到人物的命运,窥见出人物的性格。

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中,环境更是其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哈代并不仅仅把环境当做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是把环境作为与人物心态、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部分。

因此,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巧妙地运用象征的手法,把环境描写同女主人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肥沃的、绿意葱葱的田野”到“悬石神庙”,把悲剧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

《德伯家的苔丝》一书第一处主要环境描写出现在苔丝出场前。

作者不惜笔墨,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苔丝的家乡黑原谷,显然是为了给苔丝的出场做铺垫。

这里的田野“浅绿色”的,天空是“蔚蓝”的,连“大气也清澈透明”,分明是苔丝性格的写照-纯洁,未涉人世。

而当苔丝身穿白袍出场欢舞后回家看到的却是有“由一支蜡烛照耀着的幽暗愁苦的景象”,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与“白色袍子,花束,柳条”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也许是苔丝命运从此走向不幸的一个预兆。

哈代的象征手法在此也初露端倪。

川特里奇是苔丝人生旅途第一站。

苔丝在川特里奇的德伯威尔家的猎宛与亚力克相识,这可说是他一生不幸的起源,因此,哈代对德伯维尔家的描写也破费了一番苦心。

这座“纯粹为享乐而建造的乡间别墅”几乎全新。

“是那种长青树鲜明对比的大红”。

在西方文学中,红色经常被作为是血、暴力、情欲和罪恶的象征。

事实上,在德伯维尔大厦的经历也的确使苔丝“年轻生命的光谱中的一道血红色的光”[1]p.33虽然这座大楼绿树掩映、玫
瑰盛开,但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有毒的野草总是跟名花缠绕;甜蜜的鸟儿歌唱处便有毒蛇的咝鸣。

”在这看似寂静的气氛中,苔丝的悲剧已经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而在苔丝遭遇不幸的晚上,更是夜色深沉。

这不仅反映出苔丝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幕,也是对苔丝所处的那个残酷的、无情的世界的写照。

苔丝离开川特里奇,回家的途中,路上所见的狂热的教徒用朱红色的大字写的教义,这对受辱的苔丝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此之后,即她在家中修养的日子里,书中仅有一两处简单的景物描写,或是“雾气朦胧的破晓”,或是烦闷的田野,正如苔丝此刻的心灵、迷茫、无望,到了这里,景物的描写已经把人物的心情、命运巧妙地呈现了出来,表现出太死在社会习俗压力下,在自我鄙视的痛苦中挣扎的情形,悲剧的气氛强烈的地凸现出来。

然而,哈代又给了苔丝新生的希望。

他第二次离家是在“一个香草弥漫、鸟儿孵化着幼雏的五月清晨”,一切显得那么美好,充满了希望,苔丝的命运也似乎出现了转机。

但是,苔丝是在走向“一片石楠丛生的辽阔而荒凉的高地”。

[1]p.91如果联想到哈代惯用的象征的手法,敏锐的读者会注意到这一场旅途不过又是把苔丝推向里一场悲剧罢了。

虽然在苔丝的眼中,艾格登牧场是生机勃勃仍然不动声色的在景物中揭示了一些“恶兆”:“这佛鲁姆河”的水却清澈的如同福音传播着所见到的生命之水,迅速的如同流水的影子……(第92页)根据《新约》,任何不贞不洁的东西都不能流入这条生命之河,把这种说法同苔丝的处境想联系起来,这里显然有强烈的暗示。

当苔
丝的命运仍然没有改变。

在那个充满了陈规陋习的社会里,苔丝渺小如同一只苍蝇对社会即使有反抗,也无济于事的,等待她的,仍然只是不幸。

的确,即使在苔丝最欢乐的时候,厄运的暗影仍然没有放松她。

书中有一处描写苔丝和安琪儿到车站去送牛奶,这一段路对苔丝也许是最幸福的一段旅途了,因为在路上,安琪儿大胆的向她求婚了。

然而哪怕是在这个时候,她们周围的景物也不是令人愉悦的:“那路被艾格登”荒原黝黑的陡坡衬托成一条灰色,望多少英里延伸。

艾格登荒原顶上是一丛丛,一排排枞树倒齿形的树梢像有追到的塔楼,高踞于一座座有黑色大门的魔法城堡之上。

……河流水洼上水样的光泽不见了,从一张张巨大的明镜变作了表面像矬子一样的暗淡的铅板。

”这一段描写,读者领略到的不是明媚的风光,而是略带阴森的荒原风景。

这也是苔丝心情的反映:甜蜜,但更多地是恐惧不安。

在苔丝向安吉尔坦白之后,安吉尔走到他身边的影子是“黑糊糊的”,令她觉得“凶险可怕”,连她们走过的桥都显出“五个张大着嘴的桥洞”。

命然而,《德伯家的苔丝》最扣人心弦的环境描写是关于苔丝到燧石顶村劳动时的景象。

这是苔丝命运中的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深爱的丈夫离她而去,生活无处着落,来到燧石顶村后,又面临着艰辛的劳作,意图报复的雇主。

哈代对苔丝的工作场景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因此整片农场变作了一片荒凉的黄色,一片没有颜色,有如一个从下巴到前额只有一层皮而没有五官的面孔。

天空也是模糊一片,只是颜色不同,在蒙蒙的白色里什么都没有。

……两张脸之间一无所有,只有
两个妇女像苍蝇一样在黄脸上爬来爬去。


哈代所用的颜色是极其单调的,但所造成的心灵撞击却远远超过任何绚烂的颜色。

荒凉的田野正如苔丝的心灵:凄凉、寂寞。

而苔丝在这里又一次被比作是“苍蝇”,这既是对苔丝个人微不足道、受命运拨弄的的又一次强调,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靠近了悲剧的真谛:在此书中,苔丝一直是作为纯洁、美丽的化身存在的,即使是苔丝,也不得不像苍蝇一样挣扎求生。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哈代这里的环境描写显然给鲁迅这句话作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在没有口眼的苍天下,苔丝在美好也是枉然,她只能是一个被迫害,摆布的人。

哈代选用景物是精心,谨慎的。

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的结尾,苔丝是“献牲台”上被捕的。

献牲台是远古时期为向太阳献祭建的,这在书中曾特别提到。

这也意味着苔丝是无辜的受害者,但她的牺牲在“社会习惯势力代表者们眼里却是确保人类利益的需要”,因为在他们眼里,苔丝是一个不贞不洁的女人。

然而,就哈代而言,他却把苔丝当做“奉献给神灵的无辜牺牲品”-只有纯洁的事物才有资格做供品。

因此,“献牲石”是哈代对社会习俗的一个大胆抨击。

许多评论家说过,“自然景物也是哈代小说中的人物”。

确实,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几乎每一处景物,每一种颜色,每一个地点都有其内在的含义。

在书中,哈代用了许多颜色来描绘自然景色。

比如,从一开始,充满生机的“浅绿色”,到后来预示着血腥不祥的“大红”,在到“荒凉的黄色”,“蒙蒙的白色”,可以说,苔丝所处的
地方,背景颜色也就是苔丝心态级命运的折射。

因此在这部讲述苔丝一生悲惨遭遇的书中,虽然也有阳光明媚的时候,更多的确是凄风苦雨。

在她向安吉尔坦白时“一个人巨大的暗影在她身后升起,投射到墙壁和天花板上去”,这也表明了哈代的意向:清新的颜色和希望是联系在一起的,而阴郁的颜色却是不幸的象征。

此外,苔丝活动的地点的风景地貌和她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的。

黑原谷的美丽和僻静实际上也就反映了苔丝的纯洁的命运。

而川特里奇是一个风俗不良的地方,与之相伴的是大红的猎苑,尘土飞扬的庸俗舞会-这一切都在暗示川特里奇是给苔丝带来污点的地方。

苔丝和安吉尔相识在艾格登农场,一次这里风光秀丽。

然而,这里又是苔丝另一场悲剧开始的地方,美丽的风景也就常常夹杂着令人不安的因素:“生命之河”,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等,无一不在预示着苔丝厄运的到来。

苔丝只身到燧石顶村工作时,心情郁闷凄凉,与之相应的风景也变成了黄色的荒原,苍白的天空。

可见环境反应心态,心态赋予环境灵气。

而苔丝作为亚力克的玩物来到了桑德伯恩,哈代笔下的这座城市虽然美丽,却没有内涵,浮华不实的,是一个“幻美的奇镜”和“寻欢作乐的城市”。

这与苔丝的处境多么相似。

最后苔丝在“献牲台”上被捕,更是哈代巧妙的安排,说明了苔丝只是社会陋俗中一个无辜的牺牲者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