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精神品格】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孔子专题》 素材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孔子专题》 素材

道统永垂千古文明共仰圣人一一孔子导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执着寻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他传道受业,孜孜以求一心渴望恢复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

面对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他践行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知其不可而为之。

当他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天地之间,他已经站成了一种理想、一种品格、一种信仰。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一【知人论世】1. 人物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孔子正直、好学、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

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还险些丧命,但仍并不灰心,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他的高尚品格,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2. 人物生平(1)家世渊源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病足,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又娶颜徵在,当时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而颜徵在还不到二十岁,生孔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生活艰难。

孔子十七岁时,母亲颜徵在去世。

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鲤享年五十岁。

孔鲤生子孔伋,字子思,享年六十二岁,著有《中庸》,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2)流离一生未成年时期的艰难岁月:三岁丧父,十五岁立志做学者,十七岁丧母。

青壮年时期:十九岁,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为妻。

二十岁时,孔子开始当“委吏”,管理仓库。

二十一岁,孔子开始当“乘田”,管理畜牧。

孔子的思想和品格

孔子的思想和品格

孔子的思想和品格展开全文林语堂孔子的哲学精义,我觉得是在他认定“人的标准是人”这一点上。

设非如此,则整个儿一套儒家的伦理学说就完全破产,亦毫无实行的价值了。

儒家整套的礼乐哲学只是“正心”而已,而神的国度正是在人心之中。

一、孔子思想的特性时至今日,还能有人热中儒家思想吗?若说是有,岂非怪事?其实这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著,而对善念一般人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

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

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这个问题是直接指向现代的中国人,而挥之不去,也无从拒绝的。

因为现代甚至有些中国人,经留学外国,思想已趋成熟,他们对儒家所持的态度与观点,都显得心悦诚服。

由此我认为儒家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说有其普遍性的。

儒家思想的中心性与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

在孔子去世后数百年间政治混乱思想分歧的时期,儒家思想战胜了道家、墨家、法家、自然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学派。

在两千五百年内中国人始终奉之为天经地义,虽然有时际遇稍衰,但终必衰而复振,而且声势益隆。

与儒家思想抗衡者,除道家在纪元后第3至第6世纪盛行之外,其强敌莫过于佛教,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

佛教虽无玄妙精微,在儒家人道精神及知识论的阐述上,也只能予以修正,然后即将重点移至儒家经典所已有之某些观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视,但也并不能将儒家思想根本推翻。

这也许是纯由于孔子个人多年来的声望地位使然,但是儒家心中非凡的自负,对本门学说精当之信而不移,因而鄙弃佛教理论而侧目视之,或者始予宽容,当时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

儒家也以平实的看法否定了庄子的神秘思想,也以此等平实的思想鄙弃了佛教的神秘思想。

今天,儒家思想遇到了更大的敌手,但并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与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会思潮,这种西方文明全是工业时代所引起的。

儒家思想,若看做是恢复封建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在现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之前,被人目为陈旧无用,若视之为人道主义文化,若视之为社会生活上基本的观点,未免失当。

孔子的精神境界(上)

孔子的精神境界(上)

孔子的精神境界(上)作者:陶继新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7年第07期孔子生于公元前551 年,于公元前479年去世。

2500 年之后,他的思想和精神,仍然在中国大地乃至世界上流传。

这就是伟大思想的穿越时空性和高贵精神的永恒性。

孔子的思想与精神究竟伟大在哪里?一、生命不断飞跃作为生命个体,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具备之后,就应当在提升精神品质上下工夫。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如何,主要不在于物质财富的多寡,而在于精神与心灵的丰盈与否。

孔子一生并不顺利,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

但他的精神生命却一直在飞速地发展着。

孔子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除十五岁到三十岁这十五年的变化外,此后的每十年的生命都是一层层往上走的。

这就印证了马斯洛的主张,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确实能够感到“我还有潜能尚未实现,因此,只要我活着,就还可以变成不同于现在的样子”。

古今中外很多先哲的生命,几乎都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因为他们都能够保持自我内向的平衡与外向的动力。

孔子为什么十五岁“志于学”呢?大家知道,《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对此,一般的解释说,只要主动地给我送十条干肉,我就会收他做学生进行教诲的。

我不同意这种解释。

其实,束脩,除十条干肉解释外,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束带修饰。

古十五岁入学,入学必用束脩,因指入学为束脩。

郑玄注《论语》说,束脩,“谓年十五以上”。

如果说交十条干肉才能上学的话,他的弟子颜回、子路等一些家境特别贫寒的人就上不起学。

孔子“有教无类”,就含有不分贫贱,都可进行教育的意思。

他主张人人都应受到教育,从而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随母亲颜征在迁居曲阜阙里,过着十分贫寒的生活,所以他说自己是“少也贱”。

但在母亲的教育下,他从小即开始了求学之路,几乎无所不学。

孔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

孔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

孔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孔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读后感范文(精选3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读后感篇1这本书讲了孔子当时已经成名,所以他周游列国,到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

有一天,他碰到三个小孩挡住了他的去路。

当孔子问他们为什么不让路时,一个叫项橐的小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孔子对项橐产生了兴趣,一连问了他几个问题。

项橐都对答如流。

而项橐提出的问题,却让孔子无言以对。

孔子被项橐深深折服,愿为项橐的弟子。

从此,项橐一举成名!孔子的精神也被天下人所称道……读了这本书我深深感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人都会有他(她)的看家本领。

正如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就比如我的奶奶吧,她才上过一年小学,所以,当我问她作业的时候,她总是傻乎乎地反问我:“这些字怎么读啊?”而这时候,我就会嘲笑她了。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她也是一个专家。

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咳嗽和鼻涕一起来访,去医院打了几次吊针都不见效。

当爸爸妈妈无可奈何之际,奶奶来到了。

她见了我这副样子,立刻从她的“百药箱”中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然后都放进锅里,熬了一个多小时,一碗稠稠的,黑黑的,看起来十分难喝的东西放在了我面前。

她软硬兼施地逼我喝了这碗茶,神奇的是,喝完后,睡了一觉,咳嗽与鼻涕竟跟我说再见了!自此以后,奶奶就被我们封为“凉茶专家”了!所以说啊,我们周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应该虚心、不耻下问地向周围的人学习!连孔子这么有名的人都能拜师,那我们呢?孔子读后感篇2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中晚期的鲁国。

孔子本来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之所以能蜚声海内外,完全得益于他对知识的渴求,对学问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的母亲带年幼的孔子来到了鲁国的国都曲阜,靠亲友的接济和给别人做零活度日。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中国有影响,对国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孔子的精神品格有哪些

孔子的精神品格有哪些

孔子的精神品格有哪些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

那么你想了解这位圣人的精神品格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感兴趣,就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了!精神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着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浅析司马迁笔下的孔子形象

浅析司马迁笔下的孔子形象

浅析司马迁笔下的孔子形象作者:赵丽吕秀兰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5期摘要:本文主要以《史记·孔子世家》为材料,从继承和弘扬古代文化、从政原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品格、作为普通人的孔子等方面分析司马迁笔下的孔子形象,以便更好地了解孔子的历史贡献、处世态度、性格特点及人格魅力。

关键词:《史记·孔子世家》六艺孔子孔子本是一介布衣,司马迁破格将其列入记载王侯贵族的“世家”。

《史记·孔子世家》是我们看到的第一篇比较系统完整的孔子传记,它详细记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及成就,包括他的身世与出生、求学与从政经历、创立儒学与传道授业、周游列国、整理古代文献等方面,线索清晰,重点突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面性的孔子形象。

本文撷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加以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孔子是继承和弘扬古代文化的传道者;是“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士人;是为了救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理想者;是有着普通人情感和缺点的凡夫俗子。

一、继承和弘扬古代文化孔子在继承和弘扬古代文化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整理“六艺”。

《太史公自序》说:“周室既衰,诸侯恣行。

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1]3310可见,司马迁之所以把孔子列入世家,是因为孔子“垂六艺统纪于后世”。

联系下文“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2]1938,以及《史记·滑稽列传》所说:“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3]3197可知,“六艺”指的是儒家所尊奉的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整理“六艺”,除了冀图恢复周代王道政治以对当时社会拨乱反正,还希望借此为后世制定统治法则,使儒家学术成为纲纪永远流传下去。

关于孔子的心得体会简短

关于孔子的心得体会简短

关于孔子的心得体会简短(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关于孔子的心得体会简短关于孔子的心得体会简短(优秀10篇)关于孔子的心得体会简短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关于孔子的心得体会简短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关于孔子的心得体会简短(优秀10篇)】,供你选择借鉴。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可编辑版】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可编辑版】

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礼合一‎即凡而圣细读‎《论语》,感悟孔‎子之“道”,真切‎体验圣学真精神。

‎我们不难发现,孔‎子“道”之真义不‎过“仁礼合一”“‎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二语‎而已。

就主要内涵‎来说,孔子之“道‎”要在“仁礼合一‎”;由哲理精神而‎论,孔子之“道”‎要在“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

也即是说,孔‎子的“仁礼合一”‎之“道”本身彰显‎着一种“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深邃哲理。

‎“仁礼合一”与“‎即凡而圣”也正是‎孔子儒学之精神所‎在。

孔子这种圆融‎贯通“道德自觉与‎道德规范”“超越‎理想与生活日用”‎的生命的学问,正‎是当代学人创构“‎生活儒学”所亟待‎开发的宝贵精神资‎源。

众所周知,‎孔子的思想起点是‎礼,其创立儒学源‎于补礼、纠礼的致‎思路向。

周文疲敝‎,礼乐不兴,孔子‎欲兴亡继绝,接替‎斯文,就必要对“‎礼”有一番因时制‎宜、损益革新的处‎理。

孔子之为孔子‎者,就在于他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了‎“礼”背后那个更‎为重要的根本——‎“仁”,为古老的‎礼乐文化重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当‎然,“述”礼“作‎”仁虽是孔子创立‎儒学的基本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仁‎、礼简单拼凑相加‎就自然化生儒学,‎言礼不及仁,非儒‎也;言仁不及礼,‎亦非也;仁礼和合‎,真儒之谓。

因此‎,孔子虽把“仁”‎界定为礼之本,但‎并为因仁而废礼,‎一方面以仁释礼,‎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礼来外化仁、落实‎仁。

仁、礼不偏废‎,内外合为一;“‎仁”是内化的“礼‎”,“礼”是外化‎的“仁”,两者和‎谐互动、感通为一‎。

如果仁不外化为‎礼而落实于日用常‎行间就不能实现其‎价值,此其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同样,如果外在‎的礼失去了内在之‎仁作支撑,那么礼‎就流于形式、虚文‎,此其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可见,仁与‎礼构成孔子之“道‎”的一体两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仁”之要在于‎使“礼”合乎主体‎内在的心性情感,‎而不至于流于空有‎其表、形式僵化的‎所谓“吃人的礼教‎”;“礼”之要则‎在于将主体内在的‎情感化作外在的力‎量,落实于具体的‎社会关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精神品格】
【精神品格】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
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
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
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
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着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
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
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
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
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
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
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
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
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
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
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相关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