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第三章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3.1分析并阐述古代泉州港从兴盛到没落的原因1、排外风潮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
中断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因为色目人是外国人,所以排外风潮盛行,直接影响泉州的对外交流。
2、市舶司迁移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福建将市舶司设置在泉州,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
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
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3、倭寇为患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
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
」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
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
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4、地理的变迁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
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
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
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
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
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3.2分析并阐述现代泉州港发展存在的问题1.周边港口竞争加剧,政策环境不具优势。
世界最大的古港口泉州

世界最大的古港口泉州世界最大的古港口泉州港古代称为“刺桐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港口,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海边。
初建吋,其城四周植刺梧桐树甚多,故又名刺桐港。
港内有泉州、安海、围头、深沪等湾,岸线曲折,而临大海,可停泊众多巨轮。
唐朝时,它与厂州、扬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港。
至南宋建部临安今杭州后,因港大湾好,临近首都,得以迅速发展,直至元代。
史载,当时港上帆林立,商贾云集,印度、印尼、菲律宾、阿拉伯、,意大利等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1.5万余艘船只,都通过此港贸易往来。
他们以珍珠、玛瑙、香料、木棉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铁器、药材,商人、旅行者、传教士数以万计。
上百年间它繁荣程度超过国内外其它的港口。
世界最大的古港口泉州港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世界千年航海史上独占400年鳌头的“世界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名气遍布全球。
《马可波罗游记》里认为可以与亚利山大港齐名,甚至更加宏伟。
正是这座港口,宋元时期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造就了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造就了这座古城,促成了整座城市多元的文化。
地理: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南临台湾海峡,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地处闽东山地中段和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中段。
地形地貌泉州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戴云山主体部分,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
气候泉州地处低纬度,东临海洋,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水文泉州境内溪流多达34条,总长1620公里,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4.56亿立方米,水电蕴蓄量达43万千瓦。
历史周测及答案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12.20世纪70年代,不少义乌农民开始沿街摆摊,小商品市场悄然兴起,但那时小商品交易还被视为“投机倒把”。80年代,小商品市场从“地下”转入“公开”,这一转变说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超前
C.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党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局部调整
10.《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A.发展资本主义私营经济
B.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合理调整其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D.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直接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3.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①两者主要目的分别是改善外交关系与发展国内经济
②两者都起到了开拓市场、助推经济的作用
③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互促进
④两者都具有经济体制改革性质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6.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材料中“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自给自足
B.集约经营
泉州港口情况调研报告

泉州港口情况调研报告泉州港口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福建省重要的港口之一。
本次调研报告将对泉州港口的情况进行分析。
泉州港口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优越,距离台湾仅有200多公里,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大陆通往台湾海峡的重要门户港口之一。
其背靠福建的经济发达区域,与上海、广东、香港等港口形成对接,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泉州港口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涵盖了集装箱、能源、散装货物、油品、粮食等多种货物和业务范围。
其中集装箱业务是其核心业务之一。
港口配套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货物装卸设备和大型堆场。
港口还有较大规模的港口保税区和经济特区,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投资。
在港口管理方面,泉州港口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引入了科学的信息化系统,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
港口作业效率高,货物通关速度快,船舶滞留时间短。
港口还积极推行“绿色港口”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在港口运营过程中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泉州港口在国内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泉州港口与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合作关系,出口货物主要以纺织品、鞋类、机械设备等为主。
港口与台湾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十分活跃,台湾企业在泉州港口设立了分支机构,并进行工业制造和贸易活动。
尽管泉州港口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港口的吞吐能力相对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和优化。
其次,港口的货物多样化程度较低,需要拓展更多的业务领域。
最后,港口与内陆交通的连接不够便捷,需要加强港口与铁路、公路等交通形式的衔接。
综上所述,泉州港口作为福建省的一座重要港口,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前景。
港口在管理、环保和贸易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泉州港口的支持和投入,推动港口的进一步发展。
刺桐·刺桐诗·刺桐港(陈自强)

1920年,廖仲恺先生受孙中山先生之命,往闽南召陈炯明护法军回粤讨伐桂系军阀,途经泉州,目睹泉州的荒凉萧条。不禁感叹:“河山梦觉成古今,骑鹤缠腰几人去?除却冬青无别树。颓垣断井,荒烟蔓草,凄切城乌吁!”(《青玉案·泉州道中纪见》)新中国成立以后,泉州旧貌换新颜。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在实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迅猛发展。今天,一个现代化的集工贸、旅游、港口为一体的海湾型的大泉州,正在台湾海峡西岸崛起。泉州市政府“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给古老的刺桐港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至2001年,万吨以上深水泊位已有十个,货物吞吐量达2100万吨,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它已跻身于国家大港之列。这正是:刺桐花谢又花开,重振雄风展新姿!在那刺桐花开的季节,如果你沿着古刺桐港的遗迹寻找当年的辉煌,并亲临于刺桐花红古港新貌之中,你一定会产生元代云南诗人张翥来泉州游览时的那种浪漫情怀:
“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早在唐代,泉州城内外已经普遍种植刺桐树,呈现了“猗猗小艳夹通衢,晴日熏风笑越妹”的景象。唐大中年间,诗人陈陶游闽中时,路过泉州,为这旖丽的景色所倾倒,作《泉州刺桐花咏》六首。前面所引诗句皆出自于此。他极力赞颂刺桐花的旖丽,抒发了迷恋之情:“石氏金园无此艳.南都旧赋乏灵材。只因赤帝宫中树.丹凤新衔出世来。”“不胜攀折怅年华,红树南看见海涯。故国春风归去尽,何人堪寄一枝花。”晚唐诗人王毂也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抒写了泉州刺桐花给人的美感与乐趣:“南国清和烟雨辰.刺桐夹道花开新。林梢簇簇红霞烂,暑天别觉生精神。”正因为刺桐花令人心旷神怡,使人陶醉钟情。所以,另一位晚唐诗人曹松在《送友人归泉州》诗中风趣地提醒友人:“帝京须早人,莫被刺桐迷。”
元代之泉州港继南宋而极盛,是世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1276年,泉州权势人物、阿拉伯血统的大海商蒲寿庚弃宋投元。不久,元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提举司,恢复海外交通贸易。元世祖旨令蒲寿庚等人招谕海外诸国,“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这样,迅速出现了“胡贾航海踵至”的局面。泉州港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东至高丽,西至非洲东海岸,“梯航万国”。每天有大量的进出口商品在这里集散、起运。许多使节、商人、传教士和旅行家从这里登岸、出洋。1292年,马可·波罗取道泉州出海回国,他在游记中把刺桐港与世界著名的埃及亚历山大港作了这样的比较:“运到那里的胡椒数量非常可观,而运往亚历山大港供应两方各地需要的胡椒就相形见绌,恐怕不过它的百分之一。”1342年,伊本·拔图泰来到我国,
中国城市建设史题库及答案【范本模板】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①第一次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目的是将殷商顽民管制于成周。
第二次,解放后,在洛阳西部发现东周时代夯土城墙址可能即为周王城,其部分以为涧水冲毁,部分在涧水西岸,文化遗址多为东周及春秋时代,与该城建于西周不符,故可推断进行了第二次筑城高潮.②主要城市: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③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顽民。
4: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经途九轨指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
②影响:1“旁三门,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
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秦统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纷争局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
实行有益于全国统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措施.如: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及郡县制度;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促进其发展。
建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在政策上重农工商业的发展,各国都成虽被拆除,但这些城市依旧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淄博,邯郸,寿春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琅琊,芝罘等.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①建国之初,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泉州古街调研报告

泉州古街调研报告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古街。
为了了解泉州古街的现状和问题,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首先,泉州古街的整体面貌还算良好,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
比较有名的古街有开元寺街、侨乡装饰城、泉州古博物馆附近的尚文街等。
这些街道上有很多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如寺庙、府邸和民居,石板路和古树环绕,给人一种宜居、宜游的感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泉州古街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商业化趋势加剧。
为了吸引游客和商家,一些古街过度商业化,满目琳琅的商品和餐饮业开始占据了街道上的每个角落,给人一种商业化过度的感觉。
其次是历史文化的保护不足。
虽然很多古街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但许多建筑物的维护和保护工作并不到位,一些古建筑面临着倒塌和损坏的风险。
再者是交通问题。
由于车辆和行人的增加,一些古街面临着交通拥堵的问题,行人在狭窄的街道上很难行走,给古街游客体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对于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几个解决办法。
首先是加大历史文化保护力度。
政府应该加强对古街建筑的维护和保护,加强对商业化过度的限制,鼓励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提高古街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次是改善交通状况。
可以在古街周边建设停车场,并限制车辆进入古街,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提高人们对古街的访问便利性。
再者是推动古街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引入创意产业、开设非遗工坊等方式,将古街转型为旅游景点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推动古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泉州古街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古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措施,让古街成为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价值。
泉州港(古剌桐港)

泉州港(古剌桐港)泉州港古称剌桐港。
唐代为中国南方四大商港之一,自宋代建立市舶司以后,对外交通贸易更为兴盛,前后达400余年。
当其鼎盛时期,曾与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
元末内乱,古港中落,但历代遗留下来的交通史迹颇多,为全国城市所少有,故泉州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①。
泉州在先秦时代,是古闽越族活动的地区。
自1974年南安县发现石器,铜器史迹文物,以后又发现一批先秦文物,足以证明。
泉州文化在先秦曾受到西周文化的影响。
到了六朝,汉族南移开发泉州,泉州文化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古剌桐港以“海上丝绸之路”著名中外,它是宋元时代中国瓷器遗址发现最多的地方,这充分反映了宋元泉州海外交通繁荣景象②。
从文献上来讲,元人吴澄说,“泉,七闽之都会也。
蕃货运物异宝珍玉之所渊薮,殊为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之最③。
“张星烺曾到泉州调查访问,看到清净寺碑记,所记人名、地名、正和伊本、巴都所记相符,于是得出“当宋元之世,泉州为世界第一商埠”的结论④。
中国称泉州为“剌桐城”,始自宋代,南宋诗人“剌桐为城石为笋”诗句可资证明。
外国人在宋时,有阿拉伯人沙德 (SAID) ,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剌桐港”代替泉州港⑤。
然则,为什么泉州会称为“剌桐城”呢?据明《八闽通志》的记载:五代留从效归顺南唐,南唐封他为“晋江王”,他就把泉州域重加版筑,绕制剌桐树,后人遂称泉州城为“剌桐城”,简称“桐城”。
清《泉州府志》载:“初筑城时,环植剌桐”,故名“剌桐城”⑥。
这种说法,早为宋人所接受⑦;明清人也沿用此说,如明何乔远诗有“宋泉南外剌桐新”⑧,阿拉伯人沙德,在13世纪时在他著的游记先始用“剌桐城”称泉州,元初从欧洲远途而至的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亦以“剌桐”称泉州。
⑨①庄为玑,《古剌桐港》,内容提要。
②同上,冶4。
③元吴澄《吴文正公文集》卷十六,“逆姜曼卿赴泉州路序”。
④张星烺,《泉州访古记》,见《地学杂志》1928年第4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3.1分析并阐述古代泉州港从兴盛到没落的原因
1、排外风潮
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
中断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因为色目人是外国人,所以排外风潮盛行,直接影响泉州的对外交流。
2、市舶司迁移
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福建将市舶司设置在泉州,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
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
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3、倭寇为患
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
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
」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
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
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4、地理的变迁
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
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
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
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
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
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3.2分析并阐述现代泉州港发展存在的问题
1.周边港口竞争加剧,政策环境不具优势。
在泉州港周边有厦门港、莆田港及福州港等具有较大竞争力的港口。
其中,厦门港2006年货物吞吐量7792万吨,集装箱401.3万TEU,在省内优势明显,尤其是整合漳州部分港区资源后,拥有生产性泊位124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有40个,优越的港口条件和港口通关环境吸引着泉州、江西等周边地区货源,发展潜力及发展动力十分强大,是泉州港发展壮大需要直面的竞争对象。
福州港近年来加大港口投资建设力度,港口保持着较快发展,外贸航线较多,辐射范围较广,也是泉州港外地货源的有力竞争者。
而共处湄州湾的莆田港目前虽然总量较少,不过发展迅速,近年来加大港口码头建设,港口条件不断改善,尤其是即将建设的向莆铁路使莆田港的腹地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将改变目前湄州湾南北岸港口发展格局。
由此可见,泉州港口发展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
此外,政策环境
弱势加大了泉州港发展的难度。
如厦门港拥有独立关区,争取港口政策、改善通关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是国家主要港口、拥有对台直航、特区税收等诸多政策。
比如在税收方面,厦门港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享受特区政策仅为15%,而泉州港的税率为33%(2008年实行新税率也要25%),泉州港口企业的发展成本明显高于厦门。
中海物流因企业税负问题于2003年初将福建总部从泉州迁往厦门就是一个例证。
在通关环境方面,因泉州港不是独立关区,在改善通关环境方面往往落后于厦门,在港口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泉州大部分外贸经由厦门港进出口便可见一斑。
[5]
从港口等级规模来看,福建形成以福州为核心港的北部港群和以厦门为核心港的南部港群,整个港口地域空间分布呈“双核”结构。
从港口的地域空间分布来看,福州港、厦门港分别位居福建沿海一线的南北两侧,分别比较靠近浙江、广东两省,这些条件对泉州港都是现实的威胁。
[6]
2、港口功能结构单一,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港口的功能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货物装卸与转运功能,这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商业功能,即港口发挥着货物集散、转运及部分储存的作用;三是工业功能,突出表现在港口与临港工业的互动发展。
目前,泉州港口功能大多停留在装卸、堆存上,港口功能结构较为低下。
在工业功能方面,泉州主要是体现在石化产业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商业功能方面,尤其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表现在远洋航线较少、港口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
泉州远洋航线专业报关行和从事外贸的船货代公司屈指可数,而厦门则拥有50家以上专业报关行、500家以上船货代公司。
港口商业功能较差也是泉州港口外向度较低、大量外贸货物经由厦门出口的重要原因。
3、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网络缺乏纵深,港口经济腹地偏小。
虽然我市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为港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不过很难适应泉州亿吨大港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交通网络缺乏纵深,尤其是缺乏铁路干线,拓展西部省份港口经济腹地困难重重。
在公路方面,泉三高速公路仍在建设中,这也将是泉州港口腹地向西拓展的渠道,而厦门高速公路发达,可快捷延伸至广东、江西等地。
在铁路方面,泉州目前仅有漳泉肖铁路,缺乏向西便捷通道,而厦门则拥有鹰厦、龙厦等铁路干线,拥有便捷的出省通道,在海铁联运方面具有泉州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厦门目前已拥有“赣州—厦门”及“鹰潭—厦门”两条海铁联运线路,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提升了厦门港对江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虽然我市也采取系列措施推介泉赣海铁联运,提升泉州港口的竞争力,但海铁联运的交通成本目前仍高于厦门,与厦门港争夺江西等中西部省份货源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从最新的(2009中国f福建)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福建省内9地市的竞争力排名来看,厦门各项指标领先全省,经济实力最强城市,泉州的整体竞争力明显处于下风。
福建省交通厅重大项目(JY2006001)的研究人员,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福建6各港口的等级规模进行了分析。
借以综合反映各港在地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分析的结果如下:福建省港1:1体系可以分为4各等级,但是在截集水平0.79&1t;A<=0.83时,仅可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福州港、厦门港;第二层次包括泉州港、普田港、漳州港、宁德港。
这一结论与《2009中国(福建)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排名是今本符合。
所以泉州市产业集群支撑能力和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6]
4、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港口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泉州港不是国家主要港口,港口建设资金得不到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仅能依靠本市自有资金的有限投入。
“十五”期间,全市港口建设资金额仅为9.4亿元,约为厦门港40亿元的23%、深圳港156亿元的6%,与两港的投入差距很大。
2006年泉州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投入10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投资总额,不过仅为厦门26.5亿元的37.7%。
2007年泉州计划投资仍为10亿元,厦门高达30.6亿元。
在“十一五”期间,泉州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60.6亿元,厦门港则为145亿元人民币,港口建设投入差距又被拉大。
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且布局分散,导致了港口吞吐能力总体增长不快且运能分布不合理。
据统计,泉州港2006年设计吞吐能力仅为3177万吨,而实际吞吐量已达5135万吨,存在着较大的缺口,港口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航道航标锚地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缺口依然很大。
[5] [5]《打造现代化泉州港的思考与建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颜福仁[引用日期2017-6-11]
[6]翁清光,陈培健等,福建省港13经济腹地的定量研究Ⅲ.亚热带资源与环境,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