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第三章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3.1分析并阐述古代泉州港从兴盛到没落的原因

1、排外风潮

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中断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因为色目人是外国人,所以排外风潮盛行,直接影响泉州的对外交流。

2、市舶司迁移

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福建将市舶司设置在泉州,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3、倭寇为患

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4、地理的变迁

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3.2分析并阐述现代泉州港发展存在的问题

1.周边港口竞争加剧,政策环境不具优势。

在泉州港周边有厦门港、莆田港及福州港等具有较大竞争力的港口。其中,厦门港2006年货物吞吐量7792万吨,集装箱401.3万TEU,在省内优势明显,尤其是整合漳州部分港区资源后,拥有生产性泊位124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有40个,优越的港口条件和港口通关环境吸引着泉州、江西等周边地区货源,发展潜力及发展动力十分强大,是泉州港发展壮大需要直面的竞争对象。福州港近年来加大港口投资建设力度,港口保持着较快发展,外贸航线较多,辐射范围较广,也是泉州港外地货源的有力竞争者。而共处湄州湾的莆田港目前虽然总量较少,不过发展迅速,近年来加大港口码头建设,港口条件不断改善,尤其是即将建设的向莆铁路使莆田港的腹地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将改变目前湄州湾南北岸港口发展格局。由此可见,泉州港口发展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此外,政策环境

弱势加大了泉州港发展的难度。如厦门港拥有独立关区,争取港口政策、改善通关环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是国家主要港口、拥有对台直航、特区税收等诸多政策。比如在税收方面,厦门港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享受特区政策仅为15%,而泉州港的税率为33%(2008年实行新税率也要25%),泉州港口企业的发展成本明显高于厦门。中海物流因企业税负问题于2003年初将福建总部从泉州迁往厦门就是一个例证。在通关环境方面,因泉州港不是独立关区,在改善通关环境方面往往落后于厦门,在港口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泉州大部分外贸经由厦门港进出口便可见一斑。[5]

从港口等级规模来看,福建形成以福州为核心港的北部港群和以厦门为核心港的南部港群,整个港口地域空间分布呈“双核”结构。从港口的地域空间分布来看,福州港、厦门港分别位居福建沿海一线的南北两侧,分别比较靠近浙江、广东两省,这些条件对泉州港都是现实的威胁。[6]

2、港口功能结构单一,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港口的功能一般包括三方面:一是货物装卸与转运功能,这也是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商业功能,即港口发挥着货物集散、转运及部分储存的作用;三是工业功能,突出表现在港口与临港工业的互动发展。目前,泉州港口功能大多停留在装卸、堆存上,港口功能结构较为低下。在工业功能方面,泉州主要是体现在石化产业上,有待进一步提高。商业功能方面,尤其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表现在远洋航线较少、港口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缓慢。泉州远洋航线专业报关行和从事外贸的船货代公司屈指可数,而厦门则拥有50家以上专业报关行、500家以上船货代公司。港口商业功能较差也是泉州港口外向度较低、大量外贸货物经由厦门出口的重要原因。

3、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网络缺乏纵深,港口经济腹地偏小。

虽然我市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立体交通体系,为港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不过很难适应泉州亿吨大港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交通网络缺乏纵深,尤其是缺乏铁路干线,拓展西部省份港口经济腹地困难重重。在公路方面,泉三高速公路仍在建设中,这也将是泉州港口腹地向西拓展的渠道,而厦门高速公路发达,可快捷延伸至广东、江西等地。在铁路方面,泉州目前仅有漳泉肖铁路,缺乏向西便捷通道,而厦门则拥有鹰厦、龙厦等铁路干线,拥有便捷的出省通道,在海铁联运方面具有泉州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厦门目前已拥有“赣州—厦门”及“鹰潭—厦门”两条海铁联运线路,降低了物流成本,也提升了厦门港对江西等中西部地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虽然我市也采取系列措施推介泉赣海铁联运,提升泉州港口的竞争力,但海铁联运的交通成本目前仍高于厦门,与厦门港争夺江西等中西部省份货源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从最新的(2009中国f福建)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福建省内9地市的竞争力排名来看,厦门各项指标领先全省,经济实力最强城市,泉州的整体竞争力明显处于下风。福建省交通厅重大项目(JY2006001)的研究人员,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福建6各港口的等级规模进行了分析。借以综合反映各港在地域范围内的地位和作用根据分析的结果如下:福建省港1:1体系可以分为4各等级,但是在截集水平0.79&1t;A<=0.83时,仅可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福州港、厦门港;第二层次包括泉州港、普田港、漳州港、宁德港。这一结论与《2009中国(福建)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排名是今本符合。所以泉州市产业集群支撑能力和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6]

4、建设资金投入有限,港口发展后劲不足。

由于泉州港不是国家主要港口,港口建设资金得不到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仅能依靠本市自有资金的有限投入。“十五”期间,全市港口建设资金额仅为9.4亿元,约为厦门港40亿元的23%、深圳港156亿元的6%,与两港的投入差距很大。2006年泉州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投入10亿元,超过“十五”期间投资总额,不过仅为厦门26.5亿元的37.7%。2007年泉州计划投资仍为10亿元,厦门高达30.6亿元。在“十一五”期间,泉州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60.6亿元,厦门港则为145亿元人民币,港口建设投入差距又被拉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且布局分散,导致了港口吞吐能力总体增长不快且运能分布不合理。据统计,泉州港2006年设计吞吐能力仅为3177万吨,而实际吞吐量已达5135万吨,存在着较大的缺口,港口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航道航标锚地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资金不足,缺口依然很大。[5] [5]《打造现代化泉州港的思考与建议》国家统计局泉州调查队颜福仁[引用日期2017-6-11]

[6]翁清光,陈培健等,福建省港13经济腹地的定量研究Ⅲ.亚热带资源与环境,2008(3)

从泉州港的兴衰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

从泉州港的兴衰看中国古代海外贸易 摘要: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悠久的海外交通史。泉州的全面开发始于唐朝,唐代开埠,泉州成为当时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闻名于世,马可波罗将之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泉州港逐渐没落,昔日“市井十洲人”、万国国旗飘扬的繁盛之景不再。 关键词:泉州港、海外贸易、东方第一大港、古代商业 泉州位于福建省的东南部,靠山向海。河流以戴云山为中心,呈叶脉状向四周分布,分属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溪流多达35条。海岸线曲折蜿蜓,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14个港口。山的磅礴,水的灵秀,泉州兼而有之1。泉州港地理位置优越,且港阔水深,避风避浪,利于船只停泊,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奠定了基础。 一、泉州港的兴起 公元520-527年间,天竺高僧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建造寺翻译梵文佛经,这是迄今已知泉州最早的海外交通例证。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渐弱,吐蕃侵占了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则由于战事频繁,丝绸等商品产量减少,商人亦不愿冒险远行。当时,由于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技术的提高,航海业得到了发展。当清脆的驼铃声逐渐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汹涌的波涛中又出现了新的贸易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早期的主要运输物品是丝绸,后期则以瓷器为主,分东海航线和南航航线,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起点。唐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南方对外贸易大大需求增加,朝廷也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保护海上通商贸易。唐朝大和八年,唐文宗下令保护到广东、福建通商贸易的外国商人,并且委派官员经常加以督察,强调不能加重税务,以保护贸易自由。泉州港因其腹地经济的发展及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迅速,与三佛齐、流求、越南、阿拉伯等地的商品互通有无,有力地促进了港口经济的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来到泉州定居,出现“船到城添外国人”的景象,唐朝政府亦在港口设参军事对港口贸易及来华使节和商人进行管理,泉州地方财政也由此获利2。 1桐源居士“中国百年风水与泉州人文地理”学术报告2010年12月11日 2荣亮任志宏袁晓莉《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航海》2011年06期

泉州港港口设施

泉州港港口设施 泉州港沿海港口码头都是利用自然驳岸进行装卸作业,后渚港则是通过江中过驳(小帆船) 原始作业。1980 年以后,相继建成并投产10 万吨和3500 吨级石油专用码头、5000 吨级粮食专用码头、5000吨级客货码头、10000吨级杂货码头、1000吨级对台贸易码头和200?500吨级过驳码头和杂货码头。 (一)港区码头 后渚港区:3500 吨级石油专用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30 万吨,长度65 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 米,结构型式为引桥钢筋混凝土高桩式。 500 吨级2个泊位(带联接桥)浮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10万吨,长度74米。码头前沿 设计水深罗零-5.0 米,结构型式为方舟。 500 吨级过驳码头2 个泊位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12 万吨,码头长度102 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5.0 米,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引桥式。 3000 吨级杂货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20 万吨,长度124 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 米,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引桥式。 5000吨级客货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近期为1 6万吨,远期为20万吨。码头年设计客运进出数:近期为 4 万人次,远期为 5 万人次。码头长度151.186 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0 米,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引桥式。 5000 吨级粮食专用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30万吨,长度133 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0 米,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引桥式。 泉州内港:200 吨级3个泊位杂货码头 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10万吨,码头长度105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3.0 米,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引桥式。 500 吨级3个泊位过驳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15 万吨,码头长度149 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4.0 米,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引桥式。 靠泊能力,120 吨4 个泊位驳岸1 条。 祥芝港:500 吨级2个泊位过驳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10万吨,码头长度75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7.0 米,结构型式为重力墩式。 崇武港:1000 吨级对台贸易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12 万吨,码头长度85 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5.5 米,结构型式为重力式。 梅林港:1000 吨级杂货码头 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10 万吨,码头长度78 米。码头结构型式为突堤式。 东石港:300 吨级2个泊位杂货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10万吨,码头长度94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3.8 米,结构型式为高桩栈桥式。 安海港:230 米石砌驳岸1 条。 石井港:1000 吨级对台贸易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12 万吨,码头长度85.8 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5.0 米,结构型式为重力式。 肖厝港:1 万吨级杂货码头1 座。年设计通过能力34 万吨,码头长度191 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10.0 米,结构型式为重力式。10 万吨级石油专用码头 1 座。 辋川港:石砌驳岸 1 条。 水头港:石砌驳岸 1 条。 泉州湾秀涂锚地抛设 3 个万吨级浮筒附:泉州市辖区码头一览表 泉州市辖区码头一览表

2019年福建省泉州市乍港中学高二地理联考试题

2019年福建省泉州市乍港中学高二地理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1. 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读“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 c→b→d→a→f→e B. b→a→c→d→f→e C. a→b→c→d→e→f D. d→c→b→a→f→e 19. 下列世界遗产中形成原因和丹霞山相同的是 A. 武夷山 B. 庐山 C. 黄山 D. 泰山 参考答案: 18. A 19. A 18. 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所以,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在低洼处有沉积物堆积,对应c。然后经b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砂砾岩层。沉积岩层在干热气候下,变成红色岩石,对应d。受内力作用影响,岩层隆起抬升,对应a。受风化等外力作用,垂直节理发育,对应f。再受流水、风等外力侵蚀,形成丹霞地

貌,对应e。A对,B、C、D错。 19. 武夷山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地质时期沉积的巨厚的红色岩层,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片红色群山,世界遗产中形成原因和丹霞山相同的是武夷山,A对。庐山、黄山、泰山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断块山,是花岗岩地貌为主,B、C、D错。 2. 麦德龙股份公司是德国最大、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超市集团,是世界第一的现购自运制商业集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目前,麦德龙在全球开设了544家商场。麦德龙总部要查询旗下商场在中国的分布情况,需要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 B. CIS C. CPS D. EMS 4. 麦德龙的物流配送中心与运输车队的合作密切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技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参考答案: 3. B 4. C 3. RS获取和辨别信息,主要用于环境、资源、农业等;GIS用于信息加工,查询、空间分析、评价等,广泛用于商业分布,交通、城市规划的等,GPS用于军事、旅游、导航等。题中查询在中国的商场的分布,结合GIS的应用,故本题选B。 4. 一般来说,车辆的定位和导航需要应用GPS技术,而车辆信息与配送中心的联系需要应用GIS技术,故本题选C。 3. 俄罗斯城市索契成功申办2014年冬奥会。读图,回答问题。 28. 索契附近山地冬季积雪多有利于设置滑雪场地,主要原因是( ) A. 地处中高纬度 B. 地处西风迎风坡 C. 沿岸寒流影响 D. 亚洲冬季风影响 29. 索契冬季气温较P城市高,最主要原因是( )

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第三章分析泉州港古今衰落的原因 3.1分析并阐述古代泉州港从兴盛到没落的原因 1、排外风潮 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中断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因为色目人是外国人,所以排外风潮盛行,直接影响泉州的对外交流。 2、市舶司迁移 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福建将市舶司设置在泉州,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3、倭寇为患 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4、地理的变迁 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3.2分析并阐述现代泉州港发展存在的问题 1.周边港口竞争加剧,政策环境不具优势。 在泉州港周边有厦门港、莆田港及福州港等具有较大竞争力的港口。其中,厦门港2006年货物吞吐量7792万吨,集装箱401.3万TEU,在省内优势明显,尤其是整合漳州部分港区资源后,拥有生产性泊位124个,万吨级以上的泊位有40个,优越的港口条件和港口通关环境吸引着泉州、江西等周边地区货源,发展潜力及发展动力十分强大,是泉州港发展壮大需要直面的竞争对象。福州港近年来加大港口投资建设力度,港口保持着较快发展,外贸航线较多,辐射范围较广,也是泉州港外地货源的有力竞争者。而共处湄州湾的莆田港目前虽然总量较少,不过发展迅速,近年来加大港口码头建设,港口条件不断改善,尤其是即将建设的向莆铁路使莆田港的腹地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将改变目前湄州湾南北岸港口发展格局。由此可见,泉州港口发展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环境。此外,政策环境

浅析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兴盛

浅析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兴盛 泉州在世界对外贸易的历史上占据着举重若轻的一页,其在中世纪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对外贸易交流港口。早在南朝时期(公元 6 世纪)泉州港便有大船与南洋通商往来的记载。随着人口的逐渐向南越迁徙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泉州的社会经济日益繁荣,影响力在唐朝有了较大的提升。泉州港在宋元时期翻开了它在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逾趋繁荣,尤其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贸易臻于鼎盛,成为“东方第一大港” ,时人说,这里“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绵于是乎集” 。世界著名的旅行家,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于公元1291年冬来到泉州,他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支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摩洛哥旅行家伊宾?拔都他也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经海路来到泉州, 他说:“余见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数。”认为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然而面对这段辉煌的历史,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兴盛的表现以及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它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为开发、振兴泉州港,贯彻泉州市政府打造“亿吨大港” 的方针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兴盛的表现宋元时期,泉州港内“风墙鳞集” , 云帆遮天,海舶穿梭奔忙,城南 频江码头,昼夜不停装货卸货,市场上终日熙熙攘攘,当时泉州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出名,它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贸易港口,在世界贸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可见当时泉州港的对外贸易是十分兴盛的,主要表现在:

(一)和泉州贸易往来的国家越来越多 宋元之际,泉州港海外交通的发达冠全国之首。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云:若欲船泛外国买卖,自泉州便可以出洋。 (二)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枢纽 出口:根据《诸蕃志》的统计,宋元二代泉州港的海销产品非常丰富,包括陶瓷器、丝绸、绢帛、铜、铁、铅、锡、金、银、钱币、铁器、漆器、糖、酒、茶叶、朱砂、樟脑、荔枝等六十多种,其中以丝织品和瓷器为主要输出物品。 进口:宋元时期,从泉州港进口的商品逐渐增多,这些货物刚幵始时多数是供统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如《诸蕃志》中统计有:乳香、珠贝、玳瑁、犀角、象牙、珍珠、玛瑙等。但是随着贸易往来的增加,生产和生活资料源源而来,如:棉花、贝纱、吉贝布、人参、胡椒、豆蔻、椰子、白砂糖、波罗蜜等。 二、宋元时期泉州港对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泉州港在宋元时期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这从它在对外贸易兴 盛的表现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从南宋至元代中叶,泉州港就执全国海外交通贸易之首达百年之久,这个奇迹的出现是有许多原因的: (一)泉州内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其对外贸易的兴盛提供了得天 独厚的优势 位于中国福建的泉州是古代著名的港口,它倚山面海、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坐落于晋江下游北岸,东临大海,与台湾仅一水相隔。泉州湾海岸线曲折漫长,不淤不冻,海域辽阔,水道深邃。 (二)泉州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宋廷南迁,加速了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崛起 一个贸易港口的兴盛,要有一个安定的社会政局作后盾。社会安定,生产才会

浅谈海西建设背景下泉州港口的发展(定稿)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01 届毕业论文浅谈海西建设背景下泉州港口的发展 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年级:专业:国际商务指导教师:胡秀珠职称:副教授 2011年05月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本人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2011年5月

浅谈海西建设背景下泉州港口的发展【内容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给泉州港口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海西建设的大背景下,泉州港口稳步发展,货物吞吐量不断提高,周边经济区相继形成。但是,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提速,泉州港口的不足之处日益明显。如何改善泉州港口在福州、厦门的夹击下的发展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强与海峡西岸的经济交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泉州港口应该积极扩展经济腹地,提高企业管理经营水平,充分发挥泉州在两岸交流与合作中的积极作用,为泉州港口开辟了更广阔的科学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强大的发展动力。港口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加快泉州港口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海西建设港口经济区合作

浅谈海西建设背景下泉州港口的发展 一、泉州港口发展的优势 (一)港口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福建省大陆海岸线长 3324千米,居全国第二位,天然的港口是发展港口经济的基础。泉州港主要分布在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泉州湾是泉州港区中心所在。泉州港海岸线长427KM,占全省的14%,其中深水岸线37.6,航道的水深平均深于15M 以上。且泉州港位于福建中部,处在台湾海峡西岸,距离台湾最近。因此,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 (二)港口区经济发达,产业多样化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的经济迅速发展。近年来,陆续形成了以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等为主的一大批优势企业,其经济产量居福建省首位。再加上,泉州外商投资型企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港口货物生成量大,且有良好的经济腹地作为货源,对泉州港口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港口吞吐量稳步提高,对台优势显著 随着港口基础设施条件的逐步改善和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建港口吞吐量迅速增长,港口已成为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统计,2008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74亿吨,比上年增长14.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42.52万,比上年增长8.2%。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显现,2009年1-2月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随后,国家政策的实施,吞吐量缓慢回升。至2010年,泉州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8450万吨,集装箱136万标箱,年均增长率为15.86%和16.64%。十一五期间,泉州港后渚、石井两个作业区陆续开展对金门货物直航,货物量占全省对金、马、澎的75%,有力地促进了海西经济区的发展。 二、泉州港口发展的劣势 (一)港口物流意识不强,人才流失 在海峡西岸三个主要港口中,厦门港、福州港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但是与厦门港,福州港相比,泉州港在港口物流方面处于劣势。由于区位优势不同,使得泉州港口物流发展不如厦门与福州,并受到厦门与福州的挤压。厦门是经济特区,福州是省会城市,

泉州地名

一。泉州的别名——刺桐的由来 刺桐是泉州的别称泉州港称为刺桐港泉州城称为刺桐城这个名称既来自于环城遍植的刺桐同时又来自于泉州的对外交通。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由于古时泉洲海外交通关系而移植来我国东南沿海 的广东福建一带。。五代的泉洲已遍植刺桐当时晋江王留从效初建泉州城时环城种植的刺桐极忘茂盛因而泉州又称呼为“刺桐”城这个在历史文献上记载不少。泉州港别称为刺桐港又因为中外交通而名扬海外最早记述“泉州港”的是十三世纪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由泉州回欧洲时他的记述中称“泉州港”为“刺桐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来泉洲的人最多他们译为:mcdine tza ytun 前一字为"城市"之最多后一字则为"刺桐"的音译因此刺桐港别称一直沿用至尽 泉州地名小故事(2) 聚宝街 在泉州东南角的聚宝街在800多年前是中外商人集市贸易的地方宋元时代泉州的海外交通极其兴盛发达,刺桐港跃居为"世界最大的两个贸易港之一";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据文献记载当时有107个国家和地区跟我国通商贸易。各国商人架着巨轮,冒着风浪,远渡重洋驶进刺桐港后,便在新桥溪停泊卸货,货物卸后,即在临港口的一条街上与华人交易。宝石、珍珠、翡翠、玛瑙等各种奇珍异宝摆满了整条街光彩熠熠,耀人眼目.于是有了"聚宝"这个雅致名称。 聚宝街的南段,有个十字路口,地名字叫车桥头,这是因为这里原来有一座桥,桥上总是车来车往的缘故.至于北端的横街,则因为它横穿聚宝街和南门兜而得名。泉州有句老话:南门兜,挤烧包。就是形容这里当时繁华的景象. 南门兜是通往古城的必经之路,平时已经够热闹的了,加上货轮一到,商人们蜂拥而至,扛的扛、挑的挑,熙熙攘攘、摩肩擦背,多象在"挤烧包"啊. 【泉州地名趣谈】 ——与历史名人有关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地名中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痕迹,且蕴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名。如: 洪衙埕棗在菜巷内西向.洪承畴降清后被封为三边总督,他的府第建于此,故名。 通天巷棗在菜巷南段东向,洪承畴之弟洪承畯.愤其兄降清,在其府第对面建一座通天宫,祀奉宋代抗金名将张巡、许远.许远的塑像怒容满面,伸出右手直指洪府。“通天”与“滔天”谐音,寓有怒责洪承畴罪恶滔天之意。其地因称通天巷。 都督第棗在北门街东侧。明代抗倭名将都督俞大猷在此建府宅,人称“都督第”。附近猷与俞大猷有关的地名还有:“模范巷”,在都督第南,俞大猷有一营有功士兵驻此,人称为“模范”,故名;“营房街”,在北门文胜巷东段,是俞大猷兵营所在地,故名;“破柴巷”,在都督第与模范巷之间,因兵营食堂设在这里,士兵常在巷中劈柴,故名。 执节巷棗在一峰书院东南侧文胜巷东向,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工部郎中诸葛廷瑞,奉使赴金国吊祭病逝的金世宗完颜雍。他坚持将按礼仪行事,不辱使命。宋光宗因他执节有度,屡加重用.绍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真德秀奏请

古代泉州港盛衰的重要原因

古代泉州港盛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晋江市平山中学杨通评 泉州古港有一千五百多年对外开放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是我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宋元时代更以“刺桐港”之称闻名于世,被誉为中世纪“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令人叹息的是,千年古港泉州港现如今却沦为一个地方性港口。 那么,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的呢? 兴盛原因: 元代是泉州港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泉州是当时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也是元代福建最大的城市,其人口规模超过了作为福建行政中心的福州。 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发展海外贸易,任用蒲寿庚,大力发展泉州的海外贸易,形成以泉州为中心的海外贸易体系。其时泉州为中外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中外商人大多在此交易。泉州还辟有色目人居住的专区,这些外国商人为泉州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泉州出现了一个由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组成的、渐趋中国化的独特的穆斯林社会。蕃民的到来也为泉州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泉州成为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道教等诸多宗教的汇总地。 衰落原因: 但到了元末,泉州发生亦思巴奚兵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波及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区。叛乱长达近十年之久,对泉州、兴化一带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死伤无数,尤其在那兀纳统治泉州期间大肆搜刮财产和奸淫民女,屠戮泉州汉人,对泉州社会造成重创。兴化路三县在战争中有超过2万民众死亡,4万多座房屋被焚毁。 亦思巴奚兵乱带来了严重的福建人族群间的仇视和对立,汉人对色目人的仇恨在亦思巴奚兵乱被平定后开始发泄出来,陈宗海部队占领泉州后开始报复,针对色目人,进行了3日的大屠杀,许多未牵涉此案的色目人遇害,甚至有汉人因为长着高鼻深目或卷发而被误杀的,也有盗墓鞭尸的行为出现,蒲寿庚家族坟墓被掘开,其家族成员更是多有酷刑之后被杀的。

泉州最新背景分析

市场背景分析: 1、行政区域: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0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地理位置:北纬24°22’—25°56’,东经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总人口774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现代泉州交通发达,已形成晋江机场、福泉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泉州绕城高速公路(在建)、福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漳泉肖铁路,泉州港、石狮港、肖厝港等为骨干支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税收政策: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免征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按其售房收入减去购房价款后的余额征收营业税。自然人房屋交易时,转让住房的,按转让收入额的 1.5%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转让非住房的,按转让收入额的 1.5%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收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收土地增值

泉州港口经济发展调研报告(2007年)

泉州港口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闽台文化2007-10-14 21:37:53 阅读188 评论0 一、泉州市港口经济发展的特点 泉州拥有非常明显的港口资源优势。泉州港海岸线长427公里,可供建港的深水、中级、浅水岸线长近64.7公里,主要分布在湄洲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共可建设泊位150个,其中深水泊位99个,理论总吞吐能力可达3.09亿吨。其中,湄洲湾南岸港区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优良深水港区之一,水深深于l0米的海域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主航道可以满足10万吨以上大型船舶航行的需要;斗尾作业区20米以上深水岸线长达7.7公里,是我国能够建设30万吨级泊位码头的重要天然良港。 泉州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各地市之首,辖区内经济活跃,物流需求旺盛。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和市场条件,泉州港加快发展步伐,今年1-9月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801.09万吨,完成集装箱61.20万标箱,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高出10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1、形成共识,科学指导港口经济发展。 泉州市高度重视港口经济发展,实施“以港兴市、港城联动”战略,出台了《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港口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港口工作会议,并根据需要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沿海县(市、区)在财力、物力上优先支持和保证港口发展。 泉州港口经济发展站位较高,提出建设亿吨大港和全国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作为发展目标,形成以泉州中心港区和湄洲湾南岸新港区深水泊位为主体,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码头群。至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量分别突破1亿吨和200万标箱。泉州市相关部门已经编制或正在编写《泉州港总体规划》、《泉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泉州市临港工业发展及空间布局规划》和《泉州市港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及2015年规划》等专题规划,加强对港口经济发展的引导。 2、港口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泉州港分为秀涂、石湖、围头、斗尾和肖厝等作业区,现拥有42座64个泊位,形成较强的码头装卸能力,其中肖厝作业区已经建成1个5万吨集装箱码头、2个6万吨杂货码头、1个7万吨级多用途码头、1个5万吨级专用煤码头;石湖作业区已经建成1万、3.5万、5万吨泊位各1个;鲤鱼尾作业区建成1个海洋液体化工5万吨级码头。此外,石井作业区还有一些客运码头,加强与金门的人员交流。泉州各港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疏港通道。漳泉肖铁路直达泉州主要港口,沿海大通道和正在建设的福厦铁路,把泉州的码头串在一起,为货物的快速集、疏、运、配、送提供极大的便利。泉三高速公路的建设,直接把泉州港口的经济腹地延伸到三明、龙岩和南平。 泉州继续加大港口投资力度,今年全市港口建设计划投资9.7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5

宋元时期泉州港输入产品和输出产品

宋元时期泉州港输入产品与输出产品考 一、输入产品: 1、宋代 宋:金、银、钱、锡、杂色帛、磁器、市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非、镔、铁、玳瑁、玛瑙、车渠、水精、番布、苏木等。据《宋会要》、《宋史.食货志》记载。进口商品—宋代从海外各国输人的货物达四百种以上、下面是常见于记载的品类。 宝货:象牙、犀角、真珠、珊瑚树、翠毛、龟简、玳瑁、人参、麝香、龙涎、猫儿睛、碾花琉璃等; 香料:乳香、金颜香、笃褥香、安息香、蔷薇水、沉香、笺香、速暂香、黄熟香、生香、植檀香、降真香、麝香木等; 药物:龙脑、没药、血竭、苏合香油、桅子花、肉豆蔻、没石子、苏木、木香、白豆蔻、胡椒、荜橙茄、阿魏、芦荟、腽肭脐、茯苓、白附子、石决明等; 布帛:蕃布、吉贝布、丝布、色丝布、驼毛布、织金软锦、兜罗锦、大小布等; 杂货:槟榔、槟榔酒、椰子、椰子酒、波罗蜜、松板、罗板、杉板、乌樠木、镔铁、水晶、魏黄、黄脂、水银、鹦鹉、榔心覃、螺头等。(《泉州港考古与海外交通史研究》) 从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的船舱中,发现有大量的香料木(经初步鉴定有降真香、檀香和沉香等),还有胡椒、槟榔、乳香(经色谱鉴定是属于东非索马里类型的乳香)、龙涎、玳瑁等,这些物品多数产自占城、三佛齐,这是宋代泉州海商贩运进口商品的重要物证。(《泉州港与古代海外交通》) 从船舱中出土的遗物看,如出土数量最多的香料木和胡椒等,都是我国从南洋诸国进口的大宗货物。《宋会要辑稿》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从占城运进泉州的商品,仅香药一项即有沉香等七种,共六万三千三百三十四斤,术渭六十斤之多。《马哥波罗行记》曾记载:“欧洲人未至以前,香料交易,全由中国人为之。中国人贩此种香料于印度,重载而归,尤以胡椒之额为最巨。”又说:“爪哇产黑椒、肉豆落、革登茄及其他种种香料。……刺桐及蛮子商人在此大获其利。”

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

航海NAVIGATION 42续几年出现“蕃舶罕至”的情况。而此时的泉州港海外贸易却如日中天,朝廷政策的扶持使其继续发展,成为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积山”的繁荣海港,市舶司的设置亦提上日程。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为适应泉州海外贸易发展需要,泉州市舶司设立,泉州港正式开放。但终北宋一朝,泉州港势头虽盛,但由于起步较晚,泉州的地位依然未能赶超广州,贸易“惟广最盛”6,但无可否认,泉州港已开始步入重要贸易港口的行列。 南宋时期,由于都城迁往杭州,泉州接近京城,政治地位提高,宋政府又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加上泉州地区本身的外贸型经济结构的补充促进,泉州港迅速发展,港口贸易活跃。自泉州港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和品种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总数达三百多种。据《宋会要辑稿》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从占城运进泉州的商品仅香料一项就有7种共63334斤之多。泉州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和国家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以及东非北非等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7。与之相适应的是贸易额的迅速上涨。据李军研究,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市舶一年的收入即相当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1128-1134年)7年的总和,贸易额接近广州。南宋中期,泉州贸易更是发展迅猛,此是泉州市舶收益已基本赶上广州。至南宋末期,泉州海外贸易额完全超过广州,而一度兴盛的广州则失去了第一大港的地位8。当然在此期间,泉州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南宋后期,由于地方官“征榷大苛”,泉州的对外贸易曾一度萧条,宋廷对此极为重视,采取种种措施终于使泉州港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两宋时期是泉州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泉州港经过三次飞跃,于南宋末年赶上并超过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南宋时期的泉州侨民云集,他们主要 今泉州古有泉南、鲤城、刺桐城之称,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之东南海滨晋江、洛阳江入海口处,扼晋江下游,为江海交汇之所,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泉州港港湾曲折,水深港阔且其避风条件好,临江面海适于泊船,具有优越的港区条件。自唐景云二年(711年)设泉州城治以来,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在历朝历代的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港口的带动使泉州迅速发展起来。至宋代,泉州港进一步发展,与当时的国际大港广州港并驾齐驱,同时也给封建王朝带来了莫大的利益。元代是泉州港历史发展中的鼎盛时期,泉州港的发展超过广州港,跃居全国首位,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当时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宋元以降,泉州一直是州、郡、府、署的所在地,辖有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等五县,还曾一度辖有永春、德化、莆田、仙游、长泰、龙溪、台湾等地。明清以降,由于禁海政策的实施、市舶司的迁治及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等因素的影响,泉州港趋于衰落,其繁荣境况再难重现。受此影响,泉州在全国的影响力亦大不如前。一、泉州始设及泉州港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今泉州地区开发较晚,汉以前的史书对泉州未有明确记载。据厦门大学蔡保全考证,汉以前此地主要是以捞贝为主的渔猎采集经济,六朝时才转为农业与手工业并举的生产经济形式1。晋“永嘉之乱”后,北民南迁,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作技术,促进了泉州地区的开发,其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当始于此,历史上闽南地区的第一个郡级行政单位南安郡建治。隋唐一统,政治上的稳定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泉州由初步开发转为全面发展。开皇九年即有泉州之建制,但此时的泉州为今福州,唐初的泉州亦是今福州地。一直到景云二年(711年),泉州(今福州)改称为闽州,而武荣州改称为泉州(今泉州),泉州才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这一时期,泉州内陆腹地经济得到了开发,为开港做了准备。唐贞元、太和、元和年间曾大修水利,凿塘水灌溉农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其属县的采矿及冶炼业、陶瓷业、丝绸业也得到很大发展,进一步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兴盛。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州治东迁,由南安丰州迁至今泉州市区所在地,极大地便利了海陆交通。泉州虽开港较晚,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在8世纪中叶之前业已具备了开港的条件2。 泉州港区包括围头、安海、石井、后渚等地,泉州为主要外港;另有小兜、石湖、法石、宝林斯处设有军寨。泉州港还有福州、漳州两处外围港口3。唐初由于与西北突厥等民族发生战争,西北路上丝路受阻,通过海上丝路进行的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兴起了一批沿海港口。滨江面海的泉州港因其腹地经济的发展及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发展迅速,外番贡使也多由此登陆,进一步繁荣了泉州港,使其迅速崛起为唐代四大对外贸易海港之一。泉州港与三佛齐、流求、越南、阿拉伯等地的商品互通有无,有力地促进了港口经济的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来到泉州定居,出现“船到城添外国人”4的景象,唐朝政府亦在港口设参军事对港口贸易及来华使节和商人进行管理,泉州地方财政也由此获利。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受安史之乱影响时局动荡,福建由于偏安一隅未受太大影响,泉州地方割据政权重视发展海外贸易,地方财政亦仰仗于此。泉州在王闽政权及留、陈二氏的积极经营下延续了唐初以来的全面发展局面,王氏政权在发展福州港的同时大力发展泉州港,泉州港的海外贸易比唐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招徕海上蛮夷商贾的重要口岸5,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二、宋元时期的繁荣与鼎盛 入宋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完全阻断,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泉州在对外交流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北宋初期,泉州港较其前代虽依然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此时其地位并未领先广州等历史悠久的古港之上。这从当时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初置于广州及两浙路却迟迟未在泉州设置即可看出,其时的大港为广州港和明州港。北宋中期,广州港出现中衰迹象,在仁宗天圣年间曾连 The Cultural of Navigation 文化博览 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荣亮 任志宏 袁晓莉

同在湄洲湾,莆田秀屿港的发展不如泉州肖厝港的原因

同在湄洲湾,莆田秀屿港的发展不如泉州肖厝港的原因 泉州港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数量较多的优良港口,海岸线427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等4个港区,有沙格、福炼油码头、后渚、石湖、围头等16个作业区,96.4公里航道,其中,万吨以上泊位13个,最大泊位达10万吨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港口建设取得新发展。 1、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攀升。“十五”期间,泉州港口从2102万吨增加到4046万吨,平均增速达18.8%。2006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5135万吨,增长26.9%,在全国排名第16位,比2005年上升两位,与第15位的湛江港相差不到300万吨。2007上半年,从全省扣除河砂后港口吞吐量排名来看,泉州港仅次于厦门港排名第二,比福州港高出990万吨。 2、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迅猛。2001年全市集装箱吞吐量仅为22.6万TEU,2006年则将近83.9万TEU。从增速来看,“十五”期间集装箱吞吐量平均增速31.8%,2001-2006年6年平均增速为32%。可见,泉州港集装箱业务健康发展,增长迅猛。 3、外贸吞吐量比重偏低、发展步履维艰。2006年全市外贸货物吞吐量660.6万吨,占吞吐总量的12.9%;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为3.3万TEU,仅占4.0%。从发展动态看,2002-2006年外贸货物吞吐量平均增长2%,外贸集装箱则起伏不定、增势不明显,这与同期港口整体发展态势极不相称。这反映出泉州港外贸航线起步晚,国际航线少,发展困难重重。 4、港口对全市GDP贡献有限。泉州港口及其关联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不足4%,与其他港口城市,如厦门占GDP的比重高于10%,香港占GDP的比重高于35%,相比差距较大。可见,泉州港口经济尽管发展较快,但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态势仍不相适应。比较泉州港口发展的优劣,才能进一步制定对策,加快泉州港口发展,实现亿吨大港的目标,乃至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泉州港肖厝港区是海西规划建设的三大主枢纽港之一,近年来随着泉港石化基地的迅猛发展和对台石化产业交流合作的持续升温,肖厝港区的开发建设也进入快车道,目前投入使用的码头泊位有万吨至10万吨级码头5座,还有一批千吨级码头,去年实现港口吞吐量1500万吨。 今年来,大型码头建设全面提速。4号泊位将建成一个10万吨级集装箱多用途泊位,项目预计今年10月份将投入试运行。此外,泰山10万吨级石化仓储码头、联合石化新建5万吨级码头也将在年底前竣工,同时有方通石化5万吨级、东港石化5万吨级等一批码头正在加紧建设中,全部投产后港口年吞吐能力可突破5000万吨。肖厝港区物流有限公司的戈铭发副总经理介绍说,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寻求与台湾相关港口的合作,推动两岸港口物流产业的直接对接。 港铁联运拓展海西物流通道 近日,在肖厝港务公司7万吨散杂货码头港铁联运作业现场,通过漳泉肖铁路通港支线,1000多吨进口铁矿石在数小时内从堆场直接装车运往福建三钢集团。该港务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良好的港口配套条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司码头吞吐量不降反升。而且,通过漳泉肖铁路通港支线,肖厝港区的货源腹地已延伸至闽中、江西、湖南等地,同时也使上述地区拥有了便捷高效的贸易口岸。 除漳泉肖铁路通港支线外,向莆铁路泉港连接支线也正在规划建设中,这将进一步完善泉港口岸园区港铁联运配套,形成规模港口经济。近年来,泉港区高起点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港口物流园区,区财政投入近2亿元集中建设口岸园区,开通运行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系统,加快“24小时电子口岸”建设,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整体运作能力。口岸园区拥有福建省唯一的检验检疫国家级石油化工检测中心实验室、泉州关区唯一的保税仓库,目前正积极向上争取物流中心和保税区政策;台湾海峡水域船舶溢油应急反应设备中心库、福建省海事局泉州海巡基地和湄洲湾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工程等“三大海事工程”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