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故事教案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

范仲淹的故事优秀教案第一章:范仲淹简介1.1 了解范仲淹的生活背景出生年份:989年出生地:苏州吴县家庭背景:父亲范墉为官员,母亲谢氏1.2 学习范仲淹的成就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岳阳楼记》作者1.3 探究范仲淹的品质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忠诚为国,廉洁自律仁爱宽厚,体恤百姓第二章:少年时期的范仲淹2.1 学习范仲淹的童年经历家庭贫困,丧父随母亲改嫁,改姓朱自学成才,恢复本姓2.2 探讨范仲淹的勤奋精神刻苦读书,通晓经史投奔亲戚,继续学业考取进士,步入仕途第三章:范仲淹的政治生涯3.1 了解范仲淹的政治成就治理苏州,改革盐法担任宰相,推行新政反对腐败,选拔贤能3.2 分析范仲淹的政治理念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忠诚为国,廉洁自律强调政治改革,提高国家实力第四章:范仲淹的文学成就4.1 学习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岳阳楼记》:描绘岳阳楼美景,表达忧患意识《渔家傲》:抒发边关将士壮志,呼吁国家安宁其他诗文:关注社会现实,提倡道德品质4.2 探讨范仲淹的文学风格豪放激昂,寓意深远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倡导道德品质,传递正能量第五章:范仲淹的军事才能5.1 了解范仲淹的军事贡献戍边抗敌,稳定边疆调整兵力,加强防御提出“守内需安外”的军事策略5.2 分析范仲淹的军事思想强化边防,防御为主选贤与能,提高军队素质注重民心,团结抗敌教学评价: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对范仲淹的一生有一个全面了解,包括他的生活背景、政治成就、文学才华和军事才能。
学生还应该能够领悟到范仲淹忠诚为国、勤奋好学、仁爱宽厚的品质,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六章:范仲淹的教育理念6.1 学习范仲淹对教育的重视提倡儒家思想,注重人才培养创办学校,提高教育水平强调道德教育,培养合格公民6.2 探讨范仲淹的教育实践兴办私学,选拔优秀学生重视家庭教育,传承优良家风倡导尊师重道,尊重教育工作者第七章:范仲淹的民生关怀7.1 了解范仲淹关注民生的举措治理水患,保障农田灌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关爱弱势群体7.2 分析范仲淹的民生理念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疾苦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倡导社会公平,消除贫富差距第八章:范仲淹的道德品质8.1 学习范仲淹的道德观念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关爱他人,乐于助人8.2 探讨范仲淹的道德实践倡导廉洁自律,反对腐败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关注社会风气,提升道德水准第九章:范仲淹的历史影响9.1 了解范仲淹的历史地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的典范受到后世尊崇,成为名人楷模影响深远,传承千年9.2 分析范仲淹的历史贡献政治改革,提高国家实力文学创作,丰富文化遗产教育理念,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才第十章:总结与反思10.1 回顾范仲淹的一生从小家贫困到为国家效力政治、文学、军事、教育方面的成就传承优良品质,成为民族精神象征10.2 反思如何学习范仲淹学习范仲淹的勤奋精神关注社会现实,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教学评价: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范仲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了解他在政治、文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贡献。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共5篇]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13ede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2.png)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范仲淹的故事》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1、课文内容《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但能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句。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介绍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苦学、划粥割齑、拒肴、闭门不出。
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
本课通过突出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3、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可以读懂课文内容,但由于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因此“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
综合这一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可以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仲淹的故事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仲淹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家庭背景,了解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能够理解《岳阳楼记》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了解范仲淹所扮演的历史角色和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读懂《岳阳楼记》中的文章,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家庭背景,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
2.教学难点:领会《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表达的情感,了解范仲淹的人生信仰和历史作用。
三、教学策略教师引导+互动问答+合作探究+个性化思维导图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介绍“四大文化名楼”之一的“岳阳楼”,让学生了解该楼的历史背景、位置和文化地位,并提问“岳阳楼”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引导学生思考。
2.检查预习(5分钟)让学生通过课前阅读,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事迹,并思考为什么范仲淹会被学者誉为“千古文章之盛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合作阅读(15分钟)结合范仲淹的生平和事迹,学生阅读《岳阳楼记》,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范仲淹的文章讲述了什么?他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范仲淹会写这样一篇文章?4.个性化思维导图(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绘制范仲淹的人生历程和文章核心内容的思维导图,并辅以文字解释。
5.小组讨论(10分钟)同组学生将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汇报,进一步交流和讨论范仲淹的生平和文章的思想内容,并通过教师引导,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达。
6.课堂展示(10分钟)学生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和理解。
其它学生可以就彼此的想法进行互动和讨论,达到知识汇聚的效果。
7.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讲解范仲淹的历史作用和影响,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范仲淹的思想和情感对于我们今天的影响。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主要事迹;(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家的认识和了解;(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范仲淹的人生经历;(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范仲淹的相关史实,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3)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感;(2)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的敬业精神,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范仲淹的生平和主要事迹;2. 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3. 范仲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价值;2. 范仲淹的政治主张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资料;2. 学生预习相关内容;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主要事迹;(2)提问:你们对范仲淹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范仲淹的品质和成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展示(1)展示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如《岳阳楼记》等;(2)分析范仲淹的文学风格,品味其文学价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范仲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6. 课后作业(2)选择一首范仲淹的诗词进行鉴赏,写一篇赏析文章。
六、教学延伸1. 开展范仲淹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范仲淹的文学魅力;2. 组织学生参观范仲淹纪念馆,了解范仲淹的历史事迹;3.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剖析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及其历史价值。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范仲淹的故事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3篇〕篇1:《范仲淹故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二、三部份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感悟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3、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领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朗读指导法质疑法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交流法、朗读感悟法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1、指名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范仲淹又理解了多少呢?二、学习第三部份1、学习第七自然段〔1〕指名读第7自然段。
考虑:有范仲淹实现他的抱负吗?〔2〕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再读感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学习第六自然段〔1〕齐读第6自然段。
〔2〕提问范仲淹还有怎样的志向和抱负呢?〔3〕品读、感悟:“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
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三、学习第二部份过渡:文章举了哪些事例讲范仲淹要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而刻苦学习的?只身苦学、划粥割齑、谢绝佳肴、闭门不出〔一〕品读、感悟学习第二自然段“只身苦学”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能感动你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体会。
2、指名反应。
3、出示重点句(1)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2)范仲淹非常珍惜这珍贵的学习时机,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理解废寝忘食〕4、归纳学习方法:读、画、写、说〔二〕利用上面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3、4、5自然段1、出示自读要求〔1〕读:小组内一起朗读3、4、5自然段〔2〕画、写:找出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体会。
〔3〕说:同桌或小组内讨论你的答案并说出理由。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设计

《范仲淹的故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感受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贡献。
2. 通过学习范仲淹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的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精神。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对历史名人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范仲淹的生平简介:出生、家庭背景、官职历程等。
2. 范仲淹的主要事迹:断案如神、贪污受贿、苏州治水、边境防御等。
3. 范仲淹的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4. 范仲淹的故事:断案如神、诚信为本、以身作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名言警句及其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范仲淹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名言警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范仲淹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精神品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范仲淹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操作法:设置情景剧,让学生扮演范仲淹,践行其精神品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生平:详细讲解范仲淹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他的成长历程。
3. 分析事迹:分析范仲淹的主要事迹,引导学生学习他的精神品质。
4. 品味名言:讲解范仲淹的名言警句,让学生体会其内涵。
5. 故事分享:分享范仲淹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他的高尚品质。
6.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范仲淹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7. 情景剧:设置情景剧,让学生扮演范仲淹,践行其精神品质。
8. 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践行范仲淹的精神品质。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范仲淹生平事迹、名言警句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范仲淹精神品质的理解和践行情况。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情景剧表演、作业完成情况等。
3. 评价指标: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道德素养等。
小学语文范仲淹的故事教案及说课稿

小学语文范仲淹的故事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范仲淹的故事》。
b.理解课文大意,感知范仲淹勤奋好学、品德高尚的形象。
c.学习课文中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a.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
b.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c.通过课堂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的情感。
b.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b.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c.范仲淹勤奋好学、品德高尚的形象感知。
2.教学难点:a.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a.利用多媒体展示范仲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b.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课文朗读与理解a.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b.教师辅导,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
c.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课文分析a.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b.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
4.课堂展示a.学生自选角色,进行课文故事表演。
b.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高表达能力。
5.课后作业a.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b.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范仲淹的故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需要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范仲淹勤奋好学的形象。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将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将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的情感,以及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的品质。
范仲淹的故事优秀教案

范仲淹的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主要事迹,感受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2. 通过学习范仲淹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勇于担当的品质。
3. 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范仲淹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 范仲淹的故事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对范仲淹事迹的理解和评价。
2. 将范仲淹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和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范仲淹的了解。
Step 2: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范仲淹的故事。
2. 学生填写学习单,记录范仲淹的主要事迹和品质。
Step 3: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2.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范仲淹的故事所体现出的品质和精神。
Step 4: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出示有关范仲淹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范仲淹的行为。
Step 5:联系实际(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范仲淹的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行动计划。
Step 6: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范仲淹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表明自己的学习收获。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范仲淹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范仲淹的精神,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范仲淹的故事,还培养了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勇于担当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范仲淹的故事》的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范仲淹的故事》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美德为题材,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领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专题。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课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范仲淹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名著名句。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主要讲述范仲淹少孤,家贫,读书十分刻苦。
介绍了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分别是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
第三部分讲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从政以后是如何施展自己的志向及后人对他的赞颂。
本课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和教材特点,在第一课时已经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水平: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3)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想象文中描写的场面。
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
(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从课文结构与内容来看,学生能够读懂课文内容,但因为学生身处优越的家庭环境,大多缺乏刻苦学习的品质,时常有常立志而无长志的心理,所以“理解并体会范仲淹的精神”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的写作水平比较薄弱,所以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
综合这个系列学情,我精心设计了各部分教学环节,相信能够突破难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
著名心理学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1)诵读古诗,走近范仲淹;
(2)读中感悟,想象说话,感悟其精神;
(3)依据资料,交流汇报,学习其品质。
四、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这堂课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达的机会,展示的舞台。
五、说教学设计
(一)课前诵读古诗,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之前,首先全班齐诵范仲淹的三首诗词,分别是《江上渔者》《渔家傲•秋思》《岳阳楼记片段》,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范仲淹杰出的文学才华,从而产生想更多地了解他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经历的兴趣。
(二)课始回顾复习,为细读课文,感悟体会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复习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第二个问题是课文讲了范仲淹的哪几个小故事?四个小故事既是课文的重点
部分,又是体现范仲淹精神的重点篇章。
回顾复习是为细读
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其精神。
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受范仲淹的精神。
教学时,分三步实行:
第一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令人感动的句子。
第二步全班交流阅读感受。
交流环节采用“以学定教、随机点拨、趁势朗读”的教学方式。
第一个故事“只身求学”,如果学生说到“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这个句,我就引导他们在感受的同时发挥想象,想象范仲淹独自一人在外求学,还会有哪些情况出现,他又会怎样解决呢?从而引导学生用句式“——了,就用——————”,感情朗读中体会范仲淹只身求学的艰苦。
最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只身求学如此的艰难,但范仲淹苦读诗书不曾放弃,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一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二个故事“划粥割齑”,如果学生说到“划粥割齑”这个成语,就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语句实行理解,并且就“凌晨鸡鸣即起”积累成语“闻鸡起舞”,就“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积累成语“废寝忘食”,从而体会范仲淹生活的艰苦,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同学们,生活如此的艰苦,范仲淹攻
读诗书始终不曾松懈,你可知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第二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三个故事“拒绝佳肴”,就好友与范仲淹的对话引导学生想象,范仲淹如何“好意难却,只好接受”好友的美味佳肴;当食品变质时,对于范仲淹的回答好友又会有何感想,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此时范仲淹又会怎么说。
第三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第四个故事“闭门不出”,师生对话让学生换位体验,当全城轰动之时,范仲淹为什么不为所动。
第四次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
整个教学过程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有详有略,并注意感情朗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力求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读中悟,悟中感,感中得。
第三步学习六、七自然段,领悟文章的写作特点。
首先教师语言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之后,教师不急于
做出判断,转入第六自然段的学习“有人以前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教师出示范仲淹说的话,学生读后谈感受,这时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留下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
然后教师追问:“此时,在我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个一心为国,全心为民的一代名家范仲淹的形象,你是怎么了解到人物的这些品质的呢?”从而总结出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的写作特点。
最后理解后人赞颂范仲淹的诗句。
(四)拓展延伸,学习其品质。
首先采用交流汇报资料的方式,了解历史上名人胸怀天下、刻苦读书的故事,或者交流关于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其次教师总结谈话,以《少年中国说》中诗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全班齐诵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微型教案。
我抓住课文重点,采用简洁的文字,设计本课的板书,使人一看便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总来说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坚持“培养水平,陶冶情操”的教学理念,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课程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课堂永远都有遗憾,但有遗憾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进步,我愿在各位老师的协助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体现生命价值的绿洲!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