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早期电影美学风格探究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

中式大片的美学探究与思考——以电影《影》为例《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装武侠片,上映后广受好评。
影片不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权谋与爱情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中式大片的独特美学风格。
通过对《影》这部电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从影片的视觉表现上来看,《影》充满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
在画面色调上,导演采用了古典的黑白色调,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古朴、典雅。
同时,影片中大量运用了传统中国风格的服饰、建筑和道具,如清代宫廷服饰、古代宫殿、汉唐风格的家具等,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魅力。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表现,使观众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中国,感受到了独特的历史气息。
其次,影片的动作场面和戏剧性表现也是中式大片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艺谋擅长创作夸张、激烈的动作场面,将中国武术的精髓融入到电影中,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
特别是在打斗场面中,影片采用了慢镜头和快剪辑的手法,让戏剧性更加突出,视觉效果更加震撼。
这种对武术的精湛表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彰显了中国功夫电影的魅力和影响力。
此外,《影》这部电影还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做出了很多创新。
影片通过双重身份的设定,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和复杂情感,令人陷入思考和沉思。
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值得一提,她们不仅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娇媚,更是在权谋和复仇中展现了果断和勇敢,成为了故事的关键角色。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和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使影片更加富有内涵和情感。
总的来说,通过对电影《影》的美学探究与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中式大片这一电影类型的独特魅力。
影片在视觉表现、动作场面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在全球化的影视市场中,中式大片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让中式大片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美学——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

MING RI FENG SHANG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艺术美学——以《大红பைடு நூலகம்笼高高挂》为例
文|赵 扬
摘要:张艺谋是中国当代电影史不可回避的艺术 家。他的美学观念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 的一种电影理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张艺谋导演在世界电影舞台上不断获得奖项,凭 借这些优秀作品成为当代中国成功的第五代导演 领军人。电影评论人对于张艺谋导演评价褒贬不 一:有些电影评论人认为张艺谋成功进军世界影 坛是归于迎合西方文化审美观念,学习模仿西方 电影艺术技法。对张艺谋部分电影持否定态度, 认为张艺谋电影情节不符合中国历史背景,违背 了国人的心愿,丑化了中华民族,丢失了中国电 影的本土特色。笔者认为,张艺谋电影的成功, 不仅仅是西方电影艺术和西方美学思想结合的成 果,更重要的是张导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民族文化 的关注和深刻的导演情怀。所以本文笔者将从《大 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这两部笔者最喜欢 的电影来对张导的电影中艺术美学的现象进行浅 析。这两部影片有对中国传统民俗的展示、有当 代中国生态历史题材的展示,无论哪一部类型的 题材,都是张艺谋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神情关 注。 关键词:美学观念;创意美;造型美;艺术美学
一、张艺谋美学观念形成原因 我们知道张艺谋导演的美学观念:悲剧意
识、女性切入、民俗烘托、色彩修饰。那么张艺 谋导演的美学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张艺谋的家 庭和时代对他美学观念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 用,通过查阅资料,笔者了解到,张艺谋的家庭 经历了中国的两个时代——新旧时代。张艺谋的 父亲和两个伯父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解放 的前夕,张艺谋的大伯逃到了台湾。张艺谋的父 亲因为“军衔”和哥哥的原因,被打上了“反革命” 的帽子。这也为年幼的张艺谋带来了巨大的心理 压抑。从小被排挤的张艺谋内心是压抑、扭曲的, 这也是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多是悲剧意识覆盖的 原因。
张艺谋《影》的美学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镜头运用:通过镜头的切换和 剪辑,张艺谋成功地营造出一 种独特的视觉节奏,使电影更 具艺术感。
演员表演:演员的精湛表演为 叙事节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使故事更加生动和真实。
04
电影《影》的主题美学
章节副标题
人性的探索
主题: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角色塑造:通过角色的性格、行为展现人性的多面性 情节设置:情节转折表现人性的变化与不可预测 视觉效果:画面与色彩运用反映人性的心理状态与情感变化
情感
情感传递: 通过情节和 细节,传递 电影所要表
达的情感
情感共鸣: 引发观众的 情感共鸣, 让观众感同
身受
情感层次: 通过多层次 的情感表达, 让观众深入 思考电影的 主题和意义
叙事节奏的把握
剧情推进:张艺谋通过情节的 起伏和转折,巧妙地控制着叙 事节奏,使观众始终保持紧张 感。
音乐与画面:音乐与画面完美 融合,为叙事节奏增添了更多 的层次和深度,使观众更加沉 浸于电影的氛围中。
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观众更加深入地 理解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音乐对氛围的营造
音乐与画面结合,营造出 独特的视觉效果
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强化 电影的东方韵味
音乐节奏与剧情发展相呼 应,增强情感表达
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为 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审美 体验
03
电影《影》的叙事美学
章节副标题
故事情节的构建
叙事结构: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展现故事情节 情节设置:悬念迭起,通过不断反转和高潮迭起吸引观众 角色塑造:个性鲜明,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展现人物性格 主题表达:深刻挖掘人性与社会现实,通过故事情节的构建传达思想内涵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

探析《影》的东方叙事美学《影》是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影片,该影片在2018年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影片中的东方叙事美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张艺谋独特的导演风格。
一、空间美学: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影》的每个场景都十分精致,充满了富有东方古风的美感。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黑白空镜头,其空间美学的特点是强调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动态性。
电影中建筑物、衣服、道具等元素都强调流动感与柔和之美,恰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自由流畅之美。
在中国传统叙事艺术中,空间被视为一个流动和有机的整体。
张艺谋通过深入挖掘空间的特性,将其转变为一个基于演员表演和场景动态变化的舞台,从而使电影更富有韵律感。
影片中武士道场的士兵匍匐而行,似乎在追求空间的节奏性和流畅感,这体现了张艺谋对空间美学的深度理解和运用。
二、人物美学:借鉴传统美学禅学思想在《影》中,人物形象非常精致。
主要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敛、含蓄和婉约的风格。
张艺谋在人物造型方面借鉴了传统美学禅学思想,将各种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从服装和化妆到动作和表演,将这些元素无可厚非地融合起来,表现出一种东方的美感。
人物形象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优雅舞蹈的美感。
影片中的顾准,嬉笑窃道,飘逸、柔和,整个人形象饱含中国古典女性的柔美之美,像一只薄纱轻轻飘荡,恍若不是凡人。
这种优美的表演方式,不仅相信更多的人物角色在影片中展现出来,而且把电影表现与传统文化的链接恰到好处。
三、符号美学:巧妙运用东方文化符号《影》巧妙地采用了中国文化符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东方叙事美学中的重要元素。
其中包括了典型的帝王八卦和九宫格等元素,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符号和词汇,不仅起到了象征意义,而且赋予了电影更多东方古典文化的神秘感和思辨性。
例如:《影》中用九宫格的图案做了非常多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四百九十年变节六势,而这六势又叫‘六仪式’。
其中的指令是基于皇帝已知的八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八卦哲学息息相关。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作品风格及分析首先,张艺谋的作品风格鲜明,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他喜欢使用鲜明的色彩,以及强烈的情感和动作表达来营造戏剧性的效果。
他以其精心构造的场景和精美的镜头抓住观众的眼球,带领观众进入他创造的独特世界。
例如在《活着》中,他使用了大量的鲜红色和黑白对比的视觉元素,来突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状态。
而在《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则运用了精美的服装和场景构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与融合。
其次,张艺谋的作品经常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
他倾向于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的命运,揭示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他将个人的故事与社会、历史的背景融为一体,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入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在《红高粱》中,他通过对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描绘,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封建习俗和家庭关系的变迁。
而在《鬼子来了》中,他则通过对日本侵华行为的揭露,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和破坏。
此外,张艺谋的作品常常使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和主题。
他借助符号和视觉元素,以及动作和表情,来暗示人物心理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他使用了大量的红色元素,象征着权力和财富的欲望,以及对红灯笼一族的控制和压迫。
而在《菊豆》中,他则通过大量的视觉符号和对比,来表达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边缘和束缚。
最后,张艺谋的作品还常常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深入浅出地融入到其作品中,使得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例如在《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运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武术和戏剧元素,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在《十面埋伏》中,他则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人性的复杂性相结合,创造了一个独特而令人深思的作品。
综上所述,张艺谋的作品风格鲜明,他善于运用鲜明的色彩和情感表达,以及精心构造的场景和镜头来吸引观众。
他经常通过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以及使用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深入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美学

011[摘 要] 从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出现,到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问世至今,电影的彩色化毋庸置疑为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斯托拉罗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导演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各个颜色都能被赋予多种含义。
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优秀电影导演,对色彩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不断突破与尝试和钟爱红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我风格。
随着时间线对张艺谋电影中红色色彩的运用进行梳理,探讨其反映出的张艺谋的电影美学。
[关 键 词] 中国美学;张艺谋;红色运用浅析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美学王梦蜓张艺谋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中依然活跃的中坚力量,色彩美学一直在其电影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中国电影从发展之初就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1]。
张艺谋在其电影中不断尝试变迁中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尊重电影艺术的同时,张艺谋又兼顾电影商业性,在不断摸索中,不断突破自己并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以红色为面叙事的时期善用红色的评价是许多人能脱口而出的——关于张艺谋电影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特别重视对色彩的运用,而红色作为一种直观的、有冲击力的、带有民族特性的颜色一直备受张艺谋的青睐。
红色在电影画面中通过场景或道具,在与情节紧密结合的同时表达了不同的象征意义。
1984年,张艺谋在为《黄土地》做摄影师时,红色就大量穿插在作为电影主色调的黄色中,张艺谋对中国化的东方色彩的钟情初见端倪。
1988年上映的《红高粱》作为张艺谋的处女作,井喷式地体现了这一点。
从开头的声音先出,随着旁白出现的映入观众眼帘的第一幕,就是九儿带红花,被红线挽面随后被戴上红盖头的画面,而随后坐在轿子里的九儿扯下盖头时,整个电影画面没有一点空隙地被鲜艳的红色填满,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奠定了整个影片的色彩与感情基调,等到了晚上,画面在室外纯蓝、纯黑与室内身着红衣、靠着红被子、燃着红蜡烛的九儿身上来回切换,至冷至暖的强烈颜色对比隐喻着人物压抑、紧张以及决心反抗的心理状态。
论述张艺谋早期电影的美学风格

影评论述张艺谋早期电影的美学风格廖颖云 西南交通大学摘要:张艺谋无疑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艺术多样,成就最为出色的代表,也是中国导演中具有世界声誉的出色代表。
张艺谋早期电影美学风格将颜色与剧情相结合,即颜色突出情节,到色彩与民俗的融合。
张艺谋通过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使他的影视作品呈现出艺术多样性的特点从而使他成为了第五代导演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美学风格;张艺谋;《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一、色彩的张扬《红高粱》作为张艺谋的第一部正式之作,就以开合纵横的大气为我们创造了一场视觉盛宴。
其称为视觉盛宴的原因主要为:《红高粱》不仅是导演单纯的在讲述故事。
在叙述情节上,张艺谋想表达的内容,通过各种直观的色彩进行视觉上的冲击。
视觉是电影艺术的一大特色,相比其他传播手段,电影能让导演将自己的想法糅杂在画面中,糅杂在各种场景的布置中——即将自己的风格融入在画面里。
张艺谋在《红高粱》中对红色的大胆运用。
一开场新娘出嫁的情形,红色的盖头、红色的花轿、红色绣花鞋、红色太阳。
满眼的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影片的结尾时,“我”爷爷牵着我的手站在高粱地里。
“奶奶”安详的躺在血泊中。
而高粱地早已被抗日牺牲的村民的鲜血染红。
此时太阳升起,鲜红的血液逐渐变成深红,充斥整个画面。
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被红色笼罩,但是每一处的红都有它自己的美学意义。
前半部分的红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激情。
而影片后半部分的红色,充满暴力与血腥。
不管是阳光,还是尸体横布的血泊,大片的红色都给观众一种无形的压力。
《菊豆》故事发生在杨家的染坊,在本片中,这座染坊是中国封建男权意识的象征,用青色这样的冷色调正显示了它的严酷。
而天青在影片开始的几次出场都是在这种色调的笼罩之下,正是突显了他寄人屋下的那种隐忍和懦弱。
菊豆在影片的开场穿的是黄色的上衣,而天青从染布器械的齿轮缝里注视她的背景色调也是黄色。
这种色调暗示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隐藏着菊豆和天青在性欲上的蠢蠢欲动。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_750

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探索作者简介:奂菲(1991.5-),女,汉族,甘肃省甘南州人,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一.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张艺谋的作品中描写得女性大多是悲剧式的。
他与第一代谋女郎巩俐合作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电影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类似于鲁迅的小说,鞭挞封建社会的落后愚昧以及残酷制度下艰难生存的人们。
《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中国传统社会一夫多妻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具有很强的象征寓意,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某种心情,对于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里,在这种无处可逃的空间中,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
二.象征性的承载物贯穿全剧张艺谋的电影中总会有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贯穿始终,他代表着电影中人物命运的发展与兴衰。
例如,在《活着》中,皮影戏的使用,与主角福贵的人生起伏进行了有机的对位结合,从而展现出更深刻的内涵和主题。
皮影在电影一开始只是纨绔子弟福贵的娱乐消遣物,到后来福贵家道中落,皮影成为了福贵谋生的工具,大炼钢铁时期,福贵用之前学的皮影戏功夫为工人们加油打气,到了文化大革命皮影又被统统销毁,只留下了装皮影的箱子,皮影的命运的一波三折也暗示福贵人生的跌宕起伏。
《活着》被公认为是张艺谋电影水平最高的一部,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他对人生的表现和对电影本质的探索更为深刻和贴切。
这种贴切,就反映在“皮影戏”的使用上。
此外,在他的黑色幽默喜剧《三枪拍案惊奇》中,张艺谋将“二人转”、“陕西油泼面”、“年画”以及“春晚”的小品式表演融在了一起,套用一个具有悬念性的故事,使得整部电影散发出了特立独行的特点。
这种“文化道具”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张艺谋电影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高能的颜色叙事我们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色彩,是一种具有强烈暗示意味的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在他的电影作 品中,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象征着生 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人们称他为 “偏爱红色的导演”。在所有色彩中,刺激 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 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
4、“新民俗”或“伪民俗”
民俗的运用是张艺谋的影片中所表现的象征手法,是引 导他走向成功、创造电影神话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张艺 谋的电影中所出现的众多民俗往往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的 民间文化及地域特色。在这些“民俗”中有的是在中国 存在、并且流传至今的真实民俗,有的是张艺谋为了造 型与传达情感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可是不得不说在民 俗这件华丽外衣的支撑下,张艺谋的电影给与我们新的 东西,无论是在视觉奇观上,还是在主旨的表达上,民 俗在影视中获得了新的审美意义。每个国家的电影都要 凸显其国家的文化内涵,中国也不例外。中国需要那些 反映现实都市生活的本土电影,同样也需要那些反映民 族文化的电影。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有在民族 性中,电影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和支点。
张艺谋突破传统的视觉冲击始于《黄土地》(1984)
张艺谋对自己的色彩艺术也不吝赞誉之词: 两年以后,你会把(《英雄》)故事都忘 了,但一些画面你会记住,你会记住那些 颜色: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 在翻卷打斗;水平如镜、美丽的湖面上, 有两个男人在水面上像鸟和蜻蜓一样飘忽, 交流武功……”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1991历史的叛逆、个
性的宣扬
第二阶段:1992-2000现实的历史、历
史的现实
第三阶段:2002至今 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的 宏大影像叙事
张艺谋电影类型
一类是形式主义风格:《红高粱》、《大红灯笼 高高挂》、《菊豆》、《有话好好说》等; 一类是唯美式风格:《满城尽带黄金甲》、《十 面埋伏》等; 一类是写实主义风格,《秋菊打官司》、《一个 也不能少》等。
在张艺谋的一系列影片中,到处可见对民俗文化的运用, 可见他对中国民俗有着特殊的情结。譬如由张艺谋摄影 陈凯歌导演的影片《黄土地》中迎亲仪式、婚礼场面、 黄土地、黄河、锣鼓、祈雨等民俗,这些浓彩笔的描写 占据了影片的三分之一;由莫言小说改编的《红高粱》, 导演没有把重点描写在“我爷爷”“我奶奶”的抗日壮 举上,而是较多描绘了送亲仪式、颠轿、红高粱、祭酒 神等仪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鲜红的大灯笼,以 及那些点灯、吹灯、封灯以及搓脚的民俗;另外还有 《活着》中的皮影的描述;《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包 梁布、挡棺布”; 《菊豆》中杨金山死后全套的葬礼 仪式:摔盆、抱灵牌、挡关;《秋菊打官司》中为婴儿 办满月酒的热闹场面上,影片展现了虎头鞋、长面、钻 馍圈等等。似乎每部影片,张艺谋都给与一定的空间展 示民俗文化,使得张艺谋的影片“中国味”特别的浓厚, 我想这或许是其影片在国外被众多知名人士行赏的理由 吧。
张艺谋早期电影风格
1、电影题材不重复 2、悲剧的重复 3、色彩的运用美学 4、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5、符号化人物女性、男性、专制者 6、“新民俗”或“伪民俗”
1、电影题材不重复
《红高粱》表现的是人性的解放与张扬; 《菊豆》表现的则是人性的压抑; 《活着》用朴实的手法拍平常人的故事; 《有话好好说》一部非常轻松的城市荒诞轻喜剧 ;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20世纪初大上海黑社会题材;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以一今一 古,一实一虚 两个故事完成了“张艺谋进城”的转移。 《一个都不能少》选择了乡村教育题材; 《我的父亲母亲》渲染普通人的爱情。
唯闻其声 不见其人 男权欲望与夫权威严 强化 批判封建主义
6、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没有一部其他的张艺谋的电影具有《活着》这样深刻 的内涵。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 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宿命论人生观。 一部以“活着”命题的电影,在片中却用死亡来诠释。 片中给观众带来伤感的应该就是福贵看着春生、女儿和儿 子的死亡。死亡在片中带着浓浓的黑色幽默色彩。
巧妙的运行中与观众形成对流,即观众与影片内容本 身的对流,让人体验到一种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
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一般来说,色彩直接 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象绷 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 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色彩是情感的象征,它渗 透了电影人的主观意念,会对观众产生某种激情 ,电影 作品的色彩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应用。
创作评价
这是张艺谋炮制得最好的一部片子,一部活生生的中国现、当代野史, 因为正史的缺如,更显出了它的超常价值。 张艺谋对小说中不少情节作出了“留有一线”的改变,例如对原著中 一些直接攻击社会主义时代的场景的删减,如三年自然灾害。对几个 主要配角命运的修改,如把有庆的死因由替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改 为交通意外。但张艺谋之所以对这些尖锐的部分作出弱化的改变,更 可能的原因是他个人出于谨慎而对政治风险作出的考虑,而不是因为 他认为小说原著反映的情节过于血腥、尖锐,所以有所不认同。从情 景的血腥程度来说,有庆死于交通意外的镜头远比因输血过多而死要 血腥。 张艺谋把这些情节改变后,同时却插入了不少有所指的情节,例如凤 霞的死中本没有王教授这一角色,又如镇长,提到的“砸锅造钢”制 子弹解放台湾的情节,张艺谋悄然地把镇长的原话改成张狂的笑语, 故意制造出讽刺的效果。 电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当年通过赌博赢取福贵祖屋的龙二在建国初 因抗法和破坏国家财产而被判处死刑,福贵感慨着自己的“幸运”。 虽然龙二的死是因为其违法抗法,他被枪毙也是死有余辜的,而福贵 如果当年继续保留着祖屋 ,那他难免也会成为一个冷酷自私的刻薄 地主。 而且这样的剧情描写更显示出了这种乱世年代,世事无常。 年轻时的人生选择造就了今天相反的命运结局。
2、悲剧的重复
悲剧的力量就是如此强烈和通透,因为人 物的设置命运的安排而有着叠加和累计的 效果,让人震撼至深。
3、色彩的运用美学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往往 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 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动的变化使观众感受某种超出故 事情节之外的内容。
5、符号化人物女性、男性、专制者
张艺谋电影所塑造的女性形象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恩怨怨、是是非非
大红灯笼——贯穿始终的标志性审美意象
陈老爷到哪位太太那里过夜,哪里便屋里屋外点燃大红灯笼 无论哪位太太被老爷冷落,大红灯笼便会封掉。如四太太颂莲 为了争宠,谎称自己怀孕,结果被老爷发现,就受到封灯惩罚
影视美学系列讲座(二)
——张艺谋早期电影风格探究
张艺谋——中国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
“第五代导演”,指20世纪80年代从电影学院 毕业的一批导演,他们经受过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年代,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 特别敏锐,力图寻找新的角度,给中国影坛造 成了巨大冲击。 主要代表人物 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吴子牛、 田壮壮、黄建新、李少红、胡玫等
作品一览
主要成就:
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三次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 三次入围奥斯卡和五次入围金球奖 三次金鸡奖和六次百花奖最佳影片 金鸡奖和百花奖最佳男演员 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2008年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新中国60年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