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护理

多元文化护理
多元文化护理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护理人际沟通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发达,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的接触和交往日益增多,出现了多种文化背景的人共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体系。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同样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中,如何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更好地和病人进行沟通,提供多元文化护理,以满足病人身心、社会、文化及发展的健康需要,实施整体护理,对护理专业来说是一大挑战。

第一节多元文化护理的相关概念

(一)文化和多元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是社会中每个人所具有的。

民族文化是民族团体多年逐渐形成的一种共有的信仰、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由于各个民族所在地域、环境、规模等因素制约,各个民族文化显示出千差万别。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民族的人的交流增多,导致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多元文化即杂居一起的多种民族各具有的不同文化共同存在于同一社会环境中的。

(二)多元文化护理

多元文化渗透到护理专业之中,而导致了多元文化护理的产生。多元文化护理是护理人员按照不同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分层次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健康需要的护理服务。

多元文化护理是社会进步和护理学科发展的产物。

中国是东方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它们也影响着中国护理。中国的伦理要求子女孝顺父母并照顾公婆,对集体要关心,对一般人要仁爱,强调护士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病人如亲人,护理病人时一切从病人利益出发。如为了减轻病人对疾病的顾虑,医护人员一般不把不治之症的真正诊断或不良预后告诉病人,只通知家属。在病人住院时,子女往往要求陪伴以照料病人,这些是与西方国家不同的。

中国人民对中医、中药有一定的信仰,我国的护理教育在护理专业课程中普遍设置了中医基础知识,常用中成药及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按摩等课程。同时,中国又是个具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蒙古、维吾尔、西藏族等民族集中的地区,当地的护士学校把一般中、西医学课程改学蒙、维、藏族的不同医学,并要求护士要了解和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如斋戒日的饮食及临终护理等不同风俗,所以多元文化介入中国护理从护理职业的开始就出现了。在那时,护理人员就有一定的认识,要针对不同需要的病人给予适当的护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与更多国家的医务界来往增多,才使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以及临床护理逐步地步入正轨。近几年来,随着专科护理的发展,护理新技术不断涌现,护理科研逐步发展,护理学术交流不断增多,尤以国际间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外籍专家来华讲学,护士外出进修,开阔了眼界,也带进了多元文化,对护理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节文化背景

一、文化背景的含义:文化背景是一个人生活在其中的,由特定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和信仰所组成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是后天他人教会的或自己学会的。人们一旦接受和运用这样的文化,那么与这一特定文化一致的价值观也就同时形成了。它影响着人的信仰、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及处理各种事物的态度,也影响个体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和求医方式。文化背景中,尤以文化遗产和文化素质的影响最突出。例如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影响着许多中国人解释和治疗疾病。对流行性感冒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认为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中医的理论认为应用一些中成药就可治愈,而在欧美,就被认为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再如,西班

牙人认为“邪风”是引起疾病的根源,因此在这种文化素质的驱使下,他们给新生儿带上帽

子,防止风从耳朵吹入引起疾病。

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一)文化背景影响个人的行为、价值、习惯、健康与疾病的概念和求医的态度

一般来说,东南亚和中国人信仰中医,用中药、针灸治疗疾病。印第安人、吉普赛人则喜欢用他们自己部落的草药治疗疾病。西藏民族人患病时,喜欢到喇嘛庙求喇嘛、活佛治病。日本人信奉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认为疾病由于冷、热、阴、阳失调而致,采取“祛邪固本”,阴阳平衡原则治疗疾病。而生长在美国阿拉接契地区的人以“宿命论”来对待健康问题,一般情况下生病是不去求医的。

在护理实践中,护士要善于和不同文化模式下的服务对象进行沟通,了解他们对健康的观念、求医方法、生活习惯及传统的治疗疾病方法,发现护理服务的异同性,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二)不同的文化模式的人对疼痛的反应也不同由于个体不同的文化模式,对待疼痛的反应也不同。例如:某些英国人认为疼痛时大喊大叫是价值观念系统里所不允许的,所以他们往往采用忍受的态度,保持安静,不会轻易为了解除疼痛而去求医;而某些意大利人,则认为疼痛影响他的康宁和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必要寻求医疗帮助解除疼痛。所以,护士在观察疼痛时要注意个体文化差异,通过病人的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表达,判断病人对待疼痛的态度,真正了解疼痛的程度和病情变化。

(三)文化价值的冲突

文化价值的冲突在当今社会是种较普遍的现象,这种冲突可以产生压力,不能适应时就可导致健康问题。文化价值冲突可以出现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人之间,也可以出现在同一民族中不同年龄个体之间,因为文化素养不同,反映出对事物的看法不一,理解差异及采取行动不同。通常所说的“代沟”就是文化价值冲突的体现。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素质的人。为了更好地进行个体化的护理,避免由于护患之间文化、行为模式差异影响护理效果,在评估病人时要讲究沟通策略,理解他们对健康、疾病的文化信仰和价值概念。

第三节文化休克一、文化休克的含义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由于一个人试图了解或适应另一不同文化人群时所感受到的不适应、无助和一定程度的惘然现象。文化休克现象是人们从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文化环境产生的一系列精神紧张综合征。它表现为生物、心理、情绪三方面的反应,常见的症状有焦虑、恐惧、沮丧、绝望。每个人都有过诸如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或学校、调换新的工作单位,住进医院等经历,都感受过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病人住院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应、不习惯,甚至会产生恐惧心理,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休克现象。文化休克是影响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因素。

二、引起文化休克的原因

(一)沟通交流

沟通交流的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两方面的不同的沟通交流的模式。两种模式均可以引起个人的精神紧张,即使是同一种语言也会因方言、音调和地区习惯用法的不同,使人感到困惑。我国有56个民族,大江南北方言甚多,虽说都是汉语,但在语言沟通上也可造成文化休克。同样,在非语言沟通交流中,也可因为文化模式的不同而出现精神紧张。

(二)日常生活活动的差异

当一个人离开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到另外一个陌生的环境,他的日常生活和某些习惯性活动发生了变化。如因公出差到另一个城市,常常需要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及日常工作生活活动习惯,去竭力适应新的环境。有时在适应过程中总会感到不顺心、不如意的烦恼,这样的感受就是他在克服日常生活不便而造成的文化休克。

(三)孤独

孤独感常常伴随沟通交流障碍而来的,主要对新的陌生环境感到生疏,与家人分离,感到孤单、无助,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

(四)风俗习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自己的习惯、风土人情等,当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就必须了解新的风俗习惯,接受并适应与己不同的风俗习惯。

(五)态度与信仰

每个文化群体之间其态度、人生的价值和行为是不同的。态度和信仰是受其文化模式影响。例如:儿童腹泻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根据WHO最近统计,每年约5百万至7百万人死于腹泻,腹泻与贫困、营养不良、感染有关。口服补液疗法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经济的手段,但这种治疗方法往往不被人所采用,尤其是贫困国家或地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经验,他们认为口服补液剂是腹泻的“燃料”会加重腹泻。

三、减轻文化休克的沟通策略

(一)文化休克的分期

按个体出现文化休克的程度分为四个阶段:1.兴奋期个体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有一种新奇的感受和了解周围环境的欲望。如对于一个旅行者,他很愉快地观光,有愿望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当地的语言、生活习惯,并能按计划地执行他的旅行计划。对于住院病人,他希望了解负责自己治疗的医生、护士及同室病友的情况,并希望了解自己将接受怎样的治疗。

2.清醒期当个体意识到自己将在新的环境中作比较长期的停留,他必须调整和改变自己的种种习惯去适应新的环境,所以有受挫折感。甚至由于不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等闹出一些笑话或处于尴尬状态,会感到自我形象及自我概念的受损。对新环境的迷惑和对旧环境的依恋是文化休克综合征中最难度过的阶段。

3.转变期个人开始学习适应新环境的行为模式,开始了解熟悉新环境,交朋友,尽可能参加新环境内的日常生活,当地节日庆祝活动,对发生社交性错误不再认为是对自我的损害而满意地学习新的规则。

4.工作期在此阶段,个人认为生活在新环境与所熟悉的旧环境一样安全、舒适,能自然地“入乡随俗”了。一旦离开这已经接受或适应的新环境而回到旧环境,会重复由熟悉环境到陌生环境的过程,反而感到不适。(见图8-1)

(二)住院病人的文化休克

病人因病住院,从熟悉的家庭文化环境到陌生的病房文化环境,造成病人不适应,应对能力下降,而出现一系列精神紧张症状。这种住院病人出现文化休克的原因如下: 1.沟通交流障碍在医、护、患言语交流中经常听到一些生疏的医学术语,如备皮、灌肠、骨穿、腹透等。还有对医生的忙碌、护士的穿梭病房、医护的表情等一些非语言交流的错误理解,都会给病人造成一种紧张气氛。

2.个体差异 (1)性格特征:性格开朗的病人善于与人沟通与交流,对文化环境的改变适应能力强。性格内向的人,对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弱。(2)年龄:儿童生活方式和习惯尚未形成,对生活形式的适应快,对文化环境适应能力强。中老年人的文化模式已经形成,制约适应新环境的因素较多。(3)患病的经历:首次患病、首次住院的病人对医院及治疗十分生疏,极易产生文化休克。长期患病或易患病的病人,对医院环境及治疗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体验,有一定的适应医院文化环境的能力。(4)个体的支持系统:文化环境的改变,亲属、朋友所提供的帮助越大,给予病人的心理支持越大,病人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病人陷入文化休克的程度越严重。(5)日常生活差异:医院的环境的布局不同于家庭;医院的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的探视、作息制度都使病人难以适应。

3.风俗和习惯每个人所在的民族和地区风俗和习惯形成的文化特征,与医院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会程度不同地产生文化休克。病人需淡化原有角色来承担病人的角色,适应医院的环境,改变以往的一些生活习惯。

4.孤独人在平时与环境的交往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与周围环境的整体感。由于住院,病人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整体性受到破坏,与家人、朋友、同事分离,孤独感油然而生,住院限制了病人的社交范围,更显孤独。这种由于住院产生的孤独感,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了文化休克。

5.态度和信仰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病人入院后,往往习惯用自己已有的态度体系去看待和处理医院内的各种事情,从而加剧了文化休克。病人及家属如有宗教信仰,也影响病人对医院生活的适应。

6.自信和自尊人在健康的情况下,往往具有强烈地表现自我的性格,力争自主,不依附别人。住院后需要别人的照顾,这种变化使病人失去信心和自尊,产生心理负担。

(三)减轻住院病人文化休克的沟通策略

护士和病人的接触最多,是帮助病人减轻或解除文化休克的最重要的成员。护士应针对病人出现文化休克的原因,和病人进行有效沟通,减轻或解除各种引起病人文化休克的紧张因素。

1.要做好入院介绍,减少陌生感和压力,使病人尽快熟悉病房环境、医院制度、工作人员、设备等,加快对环境的适应。

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病人交流,对某些诊断、治疗名称、医院用语、医学术语进行必要的解释。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病人的心理护理,正确地理解病人的要求,尽早识别文化休克的表现,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病人需要。

4.尊重病人,用病人习惯的尊称称呼病人,尊重病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5.提供合理的健康教育,如手术前教育,操作检查前介绍,出院指导等。

第四节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沟通策略

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理人员要经常面对不同民族与国度、不同语言与风俗、不同宗教信仰等多元文化因素的病人,护士既要为其提供适合共性需要的护理服务,又得体现能适应个体文化背景需要的特殊性护理服务。为了适应、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护理需要,在进行护患沟通过程中,护士除了了解、学习不同文化的民族行为方式,重点研究其不同传统习惯与照顾方式,并运用这些知识为不同民族或国度文化的人进行共性和各异的护理外,还必须掌握一些沟通策略,这样才有利于护患沟通,也是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病人得到满意护理服务

的重要保证。

一、交流方式因人而异

交流是实施多元文化护理的前提,提高护士交流技巧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在语言交流上,护士不仅要加强外语学习,而且要加强母语中方言的学习及对不同的知识结构的人学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欧美人见面爱问好;中国人喜欢问饮食起居;西方人谈话涉及面广,如气候、爱好等,但触及个人及家庭的隐私时则缄口默言;东方人传统观念强,爱涉及家庭生活体验。在交流用语上,在我国对老年称呼往往以“老”表示尊重;而西方老年人则不愿意称呼“老”,因为他们忌讳“老”,认为自己还没有到老的程度。在非语言交流上,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和法国人谈话时,喜欢用手势帮助信息的表达,而中国人却不同。即便是同样的手势或非语言行为,表达的意义却不同。中国人习惯于用点头表示同意或对,摇头表示不同意或不对,而斯里兰卡、印度、尼伯尔、巴基斯坦等一些国家的一些地区,摇头表示同意;在讲标准英语的人群中,讲话时眼光应正视对方,这意味着诚实,给人以信任感,而在东方文化中,讲话时老盯着对方的眼睛会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还有,尽管有些非语言的交流

表达的意思一样,但表达的方式不同,如西方人用拥抱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送行离别,而中国人则习惯用深情的握手;西方人耸耸肩,一摊手表示不知道,无可奈何,中国人则摇摇头,

缄口无语。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要有意识地注意病人交流方式的差异。应注意倾听,耐心诱导,从言谈中捕捉谈话的契机,了解病人的病情和心理,因势利导,从中选择收集病史资料和发现护理问题,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二、安排合适的个人空间

由于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空间距离的要求,个人空间是围绕一个人个体的区域范围,并指此人占据或意识到的周围区域。人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不完全一致。空间的概念与个体平时生活和工作习惯以及适应的空间大小有关,对于适应了较宽敞办公或居住环境的人来说,搬迁到窄小、拥挤的空间肯定会不适应。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家都习惯了一人接着一人排队上公共汽车,在公共汽车里,也是人挨着人;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出现这种情形,也许会感到很不自在或很别扭,也只好“入乡随俗”了。一般来说,东方人喜欢与人交流,喜欢群居;而西方人,个人隐私感强,好独居,人际交往距离也相对较远。

护士在护理不同民族的病人时,应考虑到个人的空间问题,在交谈距离和病室安排上应有别,如果护理人员忽视了空间因素也可导致沟通失败。如在和美国人交谈时,距离就应该远一些,和巴基斯坦人交谈时距离就应该近一些。中国人住院大多安排在大房间,便于病友交流;西方人住院宜安排比较宽敞的单人房间。如一例62岁的男性美籍南韩人,中风后遗症入院接受针灸治疗,护士把他安排在两人间的病室。病人入院后一直闷闷不乐,后经责任护士与之沟通,才知道病人希望病室宽敞、舒适。护理人员克服困难提供了10余平方米的单间,病人仍因面积不够理想而遗憾。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病人对住院条件要求增高,要求住单间的越来越多。各级医院为了满足病人的文化需求,开设了特殊病房、家庭病房、母婴同室病房等,体现了多元文化的护理。

三、按照不同社会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实施护理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某种文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特定的世界观,世界观支配其行动,这种现象称为文化约束。不同民族、阶层的文化约束,使每个人以自己特有文化角度来看待和处理事物。所以护士要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约束,按其文化背

景及风俗习惯,做到有的放矢的护理。

(一)注重价值观念

由于一个人的文化行为受其家庭文化的影响,东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如中国人忽略自立能力的培养,病人生病时一切生活护理由家属或护理人员全部“包办代替”,使病人产生依赖思想。而西方人在成长过程中很注重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护士在护理病人时应评估病人在价值观念上的不同,不要损害病人的自尊心。

(二)应尊重不同民族饮食习惯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如西方人喜欢吃生、冷食物,在他们看来这些食物可增进健康,而东方人则认为这些食物可能是致病的原因。回族、维吾尔族、塔吉克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禁食猪肉、死物、血液,每年9月戒斋,戒斋期间从黎明到日落要禁食水,护士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夜间加餐、输液的方法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不同地域的病人口味也有差异,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说法,护士如果在饮食中注意满足病人的这些要求,对病人疾病恢复是十分有利的。

(三)尊重病人的民族习俗

在多元文化护理人际沟通中,尊重病人的民族习俗是最重要的。如日本人忌讳数字“四”,认为四是死的谐音不吉利;在信仰基督教的欧美国家“13”这个数字常常与耶稣殉难日联系在一起,禁忌“13”,乘飞机、乘船不愿意选择13日,认为是不详之兆。护士可以在说话

和安排床位时应尽量避开这些数字。有的民族手术前准备不宜刮阴毛,在不影响治疗的条件下,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有的民族在术前要进行祈祷,护士要提供必要的场所。并且病人祈祷时要注意尽量回避,也不要来回走动,尤其是病人的正前方。不同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开斋节、圣诞节等,在这些传统节日,护士如果送上一束鲜花,或送上一个慰问卡、圣诞卡,亲切地道一声祝福,不仅可以增进友谊,还可驱散他们的思乡之情,心灵的慰藉可以缩小彼此之间的文化距离。

四、正确处理时间观念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时间的观念不同。有的人着眼于现在,有的人着眼于未来,护士应根据不同民族的人的时间观念、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与护理、治疗程序。欧美人注重将来胜于现在,护士在护理时应注重整体效应,病人入院时,将各种安排事先编入日程,告之本人以取得合作。而另一些国家的人认为目前胜于将来,他们认为时间是灵活的,可以调整的,一切事可等他们来了再开始。护士应看到是他们观念上的误导产生的结果,不可以认为这种人懒惰而鄙视他们,需要

护理上耐心引导。

各国文化护理

随着护理科学在近代医学中的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不断增多,在学习和互访之间,让我国的护理工作者开阔了眼界,增进了和国外同行的友谊,从而促进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使护理专业越来越国际化。但是在相互的交流与学习汇总中,我国的护理工作者根据护理工作的临床需要更注重的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但于临床工作息息相关的却是各个种族、宗派之间最基本的文化差异,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忽略了这些,那么护士轻则被会投诉到医院,当地法庭,或当地的护士管理局,重则会吊销执照,终身不得从事医疗护理工作。那么这些文化差异究竟都有那些不同,为什么病人会如此维权?在这里,为大家予以小结,如果在我们的临床护理中遇到类似问题,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妥善的处理。

亚洲人:交流语言包括中国话,日本语,韩语,越南语和英语。直接的目光接触和触摸头部是不礼貌的。大多数成员注重家庭观,遵照传统的惯例,珍惜家族荣誉,早期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男人在家庭中起到重要的角色。宗教包括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饮食或患病治疗时,注重阴阳平衡,阴的食物是冷的,阳的食物是热的,一个吃了热食物的病人容易引起热性疾病,如果吃了冷的食物,那么就容易引起冷性疾病。常见疾病有高血压,心脏病,癌症,乳糖不耐受和地中海贫血。治疗中避免直接的触摸病人头部,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明确的回答病人的问题及病人所期望的健康护理效果。保持灵活性,避免用强硬的态度,可以通过中药,针灸,食物来协助治疗。鼓励家庭人员参与治疗。?欧美人(白裔):交流语言包括民族语言和英语。沉默可能在不同的地点用来表示尊重或不尊重。时间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守时是很重要的,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人他们是不会有很大耐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握手是一种很正常的问候。注重各自的小家庭发展,患病后有坚忍的毅力去承受一切。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常见的疾病有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和各种急慢性损伤。临床护理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肢体语言,因为出现疼痛他们可能会忍着,所以要特别注意。尊重私人空间。?美国黑裔:他们能够使用标准的英语和黑裔英语,可能在发音,语法,词汇上有些差异。点头不意味着同意。集中性的目光接触可能会被认为是粗暴的或侵袭性的行为。非语言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个人问题首先是被避免询问的,否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人身侵犯。没有很严格的时间观念,因为他们认为友情比时间更重要,所以时常会迟到。重视亲情友情,老人会受到尊重,单亲家庭较多。宗教信仰主要依赖于教堂教会。常见疾病有镰状细胞贫血,高血压,心脏病,癌症,乳糖不耐受和糖尿病。在开展护理工作时,首先应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流,保持灵活,鼓励家属参与治疗。?西班牙人:交流语言包括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习惯用文字来表达,另外,

保密性也是相当重要的。戏剧性的肢体语言用来表达激动的情绪或疼痛。对家庭成员,朋友,熟人习惯性的接触,比如握手,拥抱,是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注重核心家庭。宗教包括天主教,福音教,耶和华鉴证会和摩门教。常见疾病有乳糖不耐受,糖尿病,寄生虫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在护理工作开展前与病人家庭成员讨论病人的治疗过程和方案,可以找个牧师来协助治疗。保护病人隐私。可以选用其他治疗,比如中草药治疗,咨询信仰宗教疗法治疗者等等。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耶和华鉴证会的成员由于宗教信仰的缘故不能接受输血,或吃带血的食物及血制品。在病人特殊情况下,不能为了急救而擅自为病人输血。否则,即使挽救了病人生命,那么医护人员同样会被起诉或投诉。?所以,了解一些基本的宗教信仰,习惯,文化差异是我们护理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一课。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人口流动频繁,跨国界的科学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这些现象意味着跨世纪的文化必然是多元文化,跨世纪护理人才必需掌握多元文化护理,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需求,按照不同特点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护理。本文就护理的多元文化特征,如何开展多元文化护理进行探讨。

1.护理的多元文化特征

1.1.护理学科理论体系的多元文化特征。文化是一定历史、地域、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综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导致不同的社会发展。多元文化即多民族文化,由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国、各地区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文化社会。护理学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是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知识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社会发展,护理学已逐步形成以人为中心,研究自然、社会、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进行整体护理的学科。理论体系涉及的面广,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而且呈动态变化,随社会需求和医学体系的不断改变而改变。

1.2.多元化的临床护理类型。现代护理理论主要是以西方文化和医学理论为基础,目前广泛应用的护理理论和模式也多由国外引入,如护理程序、整体护理模式等。由于中国的几千年文明史,传统医学至今仍在不断地应用与发展,对护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临床护理中,除了西医护理外,还存在着我国特有的护理类型—中医护理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目前,在中医院内,基本上都是实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兼容性。

1.3.护理职能任务、工作内容的多元性。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健康概念都对护理工作提出了多层要求,由原来单一的疾病护理转向全面的整体护理,护理不能仅局限于医院而需走进社区、家庭。护理职能的范畴包括治疗、预防、保健、康复,赋予护士教育、管理、研究等多种任务及角色,甚至在死亡不可避免的条件下,提供高质量的临终护理等。从而要求护士文化知识的全面性、多元性。

1.4.护理对象的多元化。护理工作的对象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的文化背景包括教育程度、个人经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对健康和生命的不同认识,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对悲伤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对护理的不同需求。

2.如何开展多元文化护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1.更新护理观念,改变护理教育模式。以疾病为中心的观念是生物医学教育模式的直接产物[1].目前,我国中、高等护理教育已纳入现代护理模式内容;部分医院和医院的部分病区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护理模式还占相当比重,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护理教育模式。将护理教育与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结合起来,对培养护理人才标准、知识结构、具备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除了进行医院内疾病护理,还要有社区保健、健康教育意识并掌握其内容。具备一定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并能用中

西医结合护理手段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从多元文化观念出发,对目前的教育模式、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评估及考核标准有一个较全面的研究与改革。

2.2.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相结合,开展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医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医护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中医的理论基础也与西医截然不同。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相结合的前提是了解二者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互补部分。中医护理具有两个特点:整体观与辨证施护。其中整体观与系统化整体护理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对人类健康、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思想,可谓异曲同工。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的辨证所施行的护理原则和方法。而辨证施护的有效完成离不开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二者互补的共同结果,包括利用现代仪器设备观察病情,对生命体征的监护以及在实施护理程序过程中所运用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等。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如穴位注射、拔火罐、穴位按摩、针灸等简便易学又行之有效,能减轻病人痛苦、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是西医护理操作所不可替代的。将中西医护理的特长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应用,对提高护理的价值和地位是有一定影响和作用的。

2.3.增加人文知识,了解与研究不同民族的健康及疾病观、护理保健手段。自古以来,文化与医药便有不解之缘,医药源于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文化体系,对健康与疾病、生死观、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例如彝族以十二属相轮回记日,十二属相是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并永世不灭的,所以到现在还未发现彝族使用十二属相的动物,如虎骨、蛇胆、牛黄等作为药材,可能是避免犯忌。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有特定的斋戒期,有法定的节日并享受假期。一些民族的饮食习惯与居住的地理环境有关,如藏族嗜肉食、浓茶以御寒、助消化。因此,要想对不同民族提供相应的护理,就要深入研究不同民族的习俗,了解他们的需要,以人文、地理等知识来缩短相互间的差距,达到有效沟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多元文化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要开展这一高层次的护理,在提高思想认识、确定研究范围、加强教育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的探讨,以加速现代护理的发展,尽快与国际护理接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