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有何借鉴和启发?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有何借鉴和启发?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大萧条,对于中国有何借鉴和启发?1、从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状况来看,我国目前经济现状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存在很多接近的地方。
1)经济发展阶段与增长模式相近。
A. 首先,处在较为相似的发展阶段。
日本从1955年到1973年保持18年之久的长期高速增长。
1968年,日本从数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
上世纪70年代初,GDP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人均GDP是4000美元。
实际上,70年代初日本已经完成工业化目标,跨入了成熟阶段的门槛,要比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还要前进一步。
但是,从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质量上看,当时日本仅仅是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体制下,实现了大路货生产的世界一流水平。
一些高端的产品,比如计算机、高级精密仪器、精密机床、高级汽车等还无法和美国、欧洲相比。
B. 其次,增长模式也差不多,都比较粗放。
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牵引。
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率在1973年和1974年曾高达20%。
外贸出口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年~1974年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又达到17%。
这一点和我国现在的状况也比较类似。
C.再者,就是严重的公害问题。
日本由于长期追求高速增长,结果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公害的泛滥,以至于在70年代初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公害诉讼;事件。
我国现在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比日本当时的状况还要糟。
2) 面临的国际环境比较接近A. 首先,是对美贸易顺差增大并在外压之下汇率升值。
自1965年以来,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升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一年增长了约4倍。
在这种背景下,日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提高日元汇率。
1971年8月中旬,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突然宣布美元对黄金不挂钩,要求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各国货币升值,结果导致布雷顿森体系崩溃。
初中历史大事年表(全)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30000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距今约5000~4000年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商(约前1600~前1046年)约公元前1600年,汤朝灭夏,商朝建立西周(前1046~前771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前770~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战国(前475~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秦(前221~前207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刘邦攻入咸阳秦亡西汉(前202~9年)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9年西汉灭亡东汉(25~220年)公元25年东汉建立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三国(220~280年)220年魏国建立。
东汉灭亡。
221年蜀国建立222年吴国建立西晋(266~316年)266年西晋建立,魏亡。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东晋(317~420年)317年东晋建立383年淝水之战南北朝(420~589年)420年南朝宋建立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先秦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山顶洞人进入民族公社时代距今七千至五千年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春秋后期孔子在世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公元前206~前202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60年代的两路口70年代的民生路,重庆这几条老街道你认识几个

60年代的两路口70年代的民生路,重庆这几条老街道你认识
几个
1997年,解放碑大什字被改造成中国西部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民权路、民族路和邹容路这些老街道都被囊括在这一片崭新的土地之下。
一组老照片,带我们回到过去的老街道。
上世纪70年代渝中区民生路,路口边上是曾作为重庆酒店业标杆的重庆宾馆。
位于民族路的会仙桥街。
上世纪初期,人们在这里填了池塘,拆了桥,后来还修起重庆地标性建筑会仙楼。
上世纪60-70年代,解放碑步行街。
图片正前方的是重庆最大的糖酒类零售商店红旗糖果店。
解放初的民生路,在这条数百米长的道路两侧街巷中,有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中华书局、世界书局、新生命书局、北新书局和儿童书局等数十家书店。
上世纪60年代的两路口街道,路旁是当时的重庆标志性建筑——山城电影院。
解放前的较场口四贤巷,穿着长衫的路人和挑夫在石灰市菜市场穿梭。
上世纪70年代两路口街道一景,王家坡缆车搭载着居民在这个陡坡上上下下,缓解了居民的爬坡上坎之苦。
1955年的渝中区民族路,1941年建立的建国银行在街道上相当
醒目。
上世纪60年代的解放碑柴家巷,道路另一边的建筑是解放碑原交电大楼,在当时矮小房屋之中,此建筑令众多重庆人神往。
上世纪40年代的民生路,街道两旁商店众多,商品极其丰富。
一条不可考的街道,长衫、挑夫、两旁的商店,你知道这里是哪里吗?。
中国品牌发展史

中国品牌发展史
中国品牌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进行了经济改革开放,开始引入国外品牌和技术。
以下是中国品牌发展的一些关键时刻和里程碑事件:
1.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入国外品牌,如可口可乐和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进入为中国的品牌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意识。
2. 199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自主品牌,如海尔、联想和金立。
这些品牌开始逐渐在国内市场上崭露头角,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3. 2000年代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事件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品牌的发展。
中国企业逐渐开始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声誉。
4. 2010年代: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和OPPO开始在全球市场上崭露头角,成为国际手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此外,一些中国品牌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也有显著的发展。
5. 当代: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消费升级,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加强。
一些中国品牌如华为、海尔、小米等成为全球知名品牌,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占据重要地
位,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认可和成功。
总体来说,中国品牌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国外品牌到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品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份额,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
七十年代物价

70年代物价我在网上神游时看到一篇文章是讲70年代的物价的,摘自如下。
上世纪70年代初在山西大同、榆次,记得物价极其稳定,多少年都不变,但是许多商品是凭票供应。
日常用的咸盐、酱油、醋、豆腐都是8分钱一斤。
馒头5分一个,烧饼7分一个,红糖月饼一毛一个,以上三种均收粮票2两。
猪肉分三级,分别是7毛8、8毛7、9毛4一斤。
冬储大白菜每斤5厘到1分。
标准粉一斤1毛8分5 。
牛奶2毛6一斤。
理发也是2毛6。
洗澡是5分。
饭店的东西也便宜,白皮面8分一碗,3两粮票,桃花面三毛八一碗,3两粮票,那可是一碗十分好吃的面,一种很大的碗,面是近半尺长的刀拨面,相当于现在半斤面条,上面有一块大约一寸宽二寸长的烧肉、两个炸丸子及调料汤。
过油肉、苜蓿肉都是4毛3一盘。
汽水1毛一瓶,冰淇淋1毛5一盘。
后来工作原因去了北京,哪里物价也不高。
豆汁3分、米粥3分、卤火烧1毛2一碗,肉包子1毛一个、啤酒1毛一杯。
在合成纤维厂食堂,炒素菜5分一个、炒肉菜1毛一个,茶蛋1毛一个,粉肠1毛一段,特别好吃的烧茄子2毛一盘、汆丸子2毛5 一碗,小香槟3毛3(退瓶1毛5)一瓶。
冰棍3分一根,冰糕5分一根,雪糕1毛一根。
北京的饭店只要是让中国人进去的,价格也完全可以接受。
带肉的水饺1块4一斤。
全聚德烤鸭8块一只,东风市场(东来顺)涮羊肉2块一盘,考羊肉串2毛一串,莫斯科餐厅奶茶3毛一杯,烤鸭加苹果3块8一份。
那时作者是学徒工,工资是每月23块,加上10块补助,共33块。
一般工人一级工33块8,二级工38块5。
很多人一直在怀念以前的物价,其实是怀念错对象了,举例说猪肉那时是7毛8-9毛4一斤,现在了是10-13元一斤,翻了大概17倍。
而工资了那时二级工38块5,算是中收入了。
如果把工资翻17倍,也才644.5。
我想各位看官基本明白了。
其实我们应该怀念的是什么了,是那时的房子。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20世纪初~20世纪末90年代末◇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11.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1~6 巴黎和会◇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1922.10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1922.12 苏联成立◇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31.9.18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件◇1933.1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1933.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1937.7.7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938.9 慕尼黑会议◇1939.9.1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1941.12 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6 中途岛战役◇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4.6.6 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5.5.8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9.2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945.10 联合国成立◇1947.8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1948 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1947.3 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1948 美国开始“马歇尔计划”◇194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1955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56 匈牙利事件◇1959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1960 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20世纪60年代初~1973 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7 欧洲共同体成立◇1968 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973 第四次中东战争◇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解体◇1993 欧洲联盟建立◇1999 科索沃战争。
藏地山南的四大神山

藏地山南的四大神山雅拉香波、贡布日、海不日与曲果日并称为西藏山南的四大神山,这4座山各具神性。
其中,雅拉香波和贡布日同藏民族的起源息息相关;海不日神山则见证了“上师仁波切”莲花生的无量神威;而被称为“西藏幸福之源”的曲果日,从古至今始终被神秘笼罩。
雅拉香波神山被“封神”的历史至少有1500年在山南乃东县东南部,一座银色的雪峰傲立天际,阳光下山峰熠熠生辉,折射出万丈光芒,这就是山南地区最著名的神山——雅拉香波。
雅拉香波是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一座孤立的大山,海拔6636.8米,山顶冰川终年不化,宛如巨大的水晶宫殿。
在藏传佛教中,雅拉香波是一座地位显赫的神山,它声望很高(仅次于阿里地区的冈仁波齐),晋升神格的时间也极为久远——上世纪7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敦煌发掘出了一批唐代古藏文手卷,里面多次提到雅拉香波,并正式称它为“斯巴大神雅拉香波”。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雅拉香波“封神”的历史至少已有1500年。
与西藏其他神山不同,雅拉香波在藏民心中有着别样的意义:雅拉香波孕育出了藏民族的母亲河——雅砻河,在河流两侧的丰腴土地上,藏族先民繁衍生息,渐成聚落。
后来,人们在雅拉香波边上修建起了雍布拉康宫殿供赞普居住。
这座被誉为西藏第一座宫殿的雍布拉康,历经千年,至今依然高耸山顶,和雅拉香波一起,俯瞰着雅砻河谷的土地和人民。
贡布日神山:神猴与罗刹女的传奇故事单从藏族的神山传说来看,贡布日神山也许是“派头”最大的一座。
在传说中,这座紧邻山南首府泽当的神山由四位大神合力托起——东面马王、西面神相、北面孔雀、南面灵龟,山离于地,被神仙“供养”。
有了众神的加持护佑,贡布日山自然非同一般。
贡布日神山最高海拔为4472米,在接近山顶、海拔4060米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的洞穴——猴子洞。
洞不大,高仅2.5米,深还不到7米。
别看猴子洞其貌不扬,里面却隐藏着整个西藏最有名的“神猴与罗刹女”的故事。
相传在上古时期,一只名叫强久森巴的神猴在洞中修行,数百年中坚持不辍。
中国工业发展简史

中国工业发展简史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工业处于落后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相差甚远。
这时,全国上下一片建设重工业、发展国防工业的热潮,大力推进钢铁、机械、航空、船舶等工业的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工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工业问题。
这时,中国实施了“大跃进”计划,推广“人民公社”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借助这种方式加快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因此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但是,大规模的人民公社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并行进行,却产生了巨大的浪费和矛盾,导致经济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使得工业也逐渐进入了困境。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工业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中国开始转变发展方式,不再以重工业为主导,而是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在加强轻工业和农业的同时,逐步扩大了服务业的规模,使得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得到了一个相对平衡发展的机会,消除了70年代初经济发展瓶颈和工业生产问题,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上世纪80和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迅速发展,工业现代化建设得到了极大的推进。
政府开始大力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引进国际资本,开拓市场化的经济途径,全面促进了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加入WTO 后,推进了贸易自由化和减少对外贸易壁垒,帮助工业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实现了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总之,自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发展始终在探索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从重工业时期,到轻重结合的发展,再到市场化经济的开展,中国工业经历了一段较为复杂的发展历程,不断的吸取教训,锤炼思想,砥砺技术,使得中国工业向阳更加迈进,进一步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全无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饰)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
这对怀抱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雯饰)带来了巨大压力,她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饰)与父亲的相见。
因此夫妻二人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
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工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因为患病已经不认识自己。
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唐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本片是张艺谋导演加盟乐视影业后的第一部作品,被编剧邹静之誉为苦心之作崔明慧:刚才你和我们看到张艺谋的新片子《归来》,你是对哪一段觉得最有深刻的影响,为什么?李安:比较结尾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比较有尾劲,潺潺叙述过来,没有看到刚才的很夺目的画面,它都是很平静的,而且非常的切实,比我们现在舞台还要平实的灯光,非常的细致,演员的表演,对一般的观众可能会比较沉闷,对我看是不会的,它有它非常精彩的,非常内敛的,这种戏到结尾力道慢慢才出来。
我觉得是突出了人的压抑跟自由这个观念,在结尾的时候有几个画面让我非常深刻,我觉得不光是那个时代的人,剧种的景,只要是做人,每一个人都有那种压抑跟无可奈何,还有对于我们自我的存在,我觉得这其实是一部很好的存在主义的一个电影,记忆到底是什么?人一直在变,社会在变,我们的印象,我们的记忆到底是什么东西。
最后几个画面里,我非常感动今年的清明,过得如此漫长。
在京进修、忙碌,我错过了给外公外婆扫墓。
妈妈总说,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我三十来年的成长时光里,总是映射着来自故去的光影与记忆。
外婆来自皖西大别山脚下一个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抗战时期在六安的师范学校与外公相识相恋。
40年代,在上海复旦新闻的前身进修毕业后,外公留沪选择加入国民党。
解放前夜,外公热情响应共产党号召,帮助中共说服大批国民党左翼人士、积极策反其留在大陆、迎接解放。
解放后,他加入安徽日报,之后于合肥四中、九中成为高中语文教师。
这样的背景、这样的经历,在那个年代是复杂的也是危险的。
随后的一次次运动,外公外婆历经艰辛,他们的家庭也遭受风吹雨打。
从60年代开始,家人逐渐分离:外婆成为地主分子,远赴定远农村接受改造,外公成为历史反革命在农垦学校接受教育;大姨以优异成绩在合肥师范毕业却被迫在巢湖农场下放,比大姨小11岁的我年幼的妈妈跟随大姨也开始了农场生活;舅舅年幼时帮助外公搬砖谋生,之后在肥东开始了下放时光。
一个家庭,四分五裂了近20年,在80年代到来的前夕才陆续团聚。
为此,这个韩氏家庭一家五口特地在照相馆里照了一张全家福,外公郑重地给相片取名叫做——“帰来”。
聚散别离,于我的家族而言,是以时间的名义来面对和遭遇的,远非停留在那些后来的件件作品里。
我虽80生人,但是在这个家庭里,从小听着外公外婆回忆往事,听着妈妈细述家庭的变迁,所以很早就明白了“团圆”和“历史背景”这些抽象又特别具有政治含义的词汇。
我很早就看懂了《牧马人》、《芙蓉镇》、《小街》这样的影片,知道了朱时茂、丛珊的爱情是那样的艰苦而又隽永,刘晓庆、姜文的情缘是那样的患难与共,郭凯敏、张瑜的依恋与分离是那么的让人心酸,知道了《人到中年》影片里,潘虹是怎样的苦闷与无奈。
是时代,是时代给予了人们历经磨难后学会了隐忍,懂得了珍惜。
在我看来,经历过那些时代考验并且依旧认真、乐观、坚强、耿直活着的人,都是伟大而值得尊敬的。
外公外婆“们”如是,大姨妈妈舅舅“们”亦然。
外婆去世已经24年了,外公也离开我们三年多了。
那个时代早就远离我们很久很久。
逝去的不会再来,也决不能让它重来;“帰来”的,我们更不该放手,需要好好珍惜。
过不了几日,张艺谋新片《归来》即将上映。
前两日张艺谋与李安在美国对话,张艺谋说,《归来》题材在变成电影剧本的过程里非常艰辛和痛苦,因为现实的原因,很多问题还不能触碰,只能采取倒叙的方式绕道进行。
即便这样,依旧让观看过试片的李安与斯皮尔伯格感动不已,甚至潸然泪下。
不清楚影片上映时,会有多少人去观看去思考,会有多少人去回忆去反思。
时下,我们最匮乏的就是反思。
面对过去,面对那些荒唐却又撕扯着每个家庭的年代,在某种引领下,不少人选择了遗忘和禁语。
从这一点上来说,张艺谋是勇敢的,一部《活着》,让他在20年前就被贴上了“禁片”导演的标签,在现在又选择了相同题材的故事并把它投放在银幕上。
时代的确改变了不少,但是,归来的思考却还远远不够。
我不清楚我这一代人,身上流淌着的故去岁月的血液还有多少,成长岁月里妈妈的回忆与讲述究竟能换回多少人的思考与敬畏。
至少,我有。
逝去兮,不复还;归来兮,不放手。
归来的,也许会越来越多,也可能会越来越少。
至少还有曾经的谢晋、巴金。
《芙蓉镇》里,曾经打人的人在浩劫之后依旧高坐庙堂,曾经卑劣的人发疯后依旧以“运动了”的呓语恫吓百姓;幸好,坚守与向往明天的刘晓庆还是盼来了姜文的归来。
面对历史,如果我们选择性遗忘,就会失去敬畏,就可能再度迎来悲剧的循环;面对历史,如果我们放下惩戒,真诚面对,就可以走向充满自豪的明天。
小说在残酷的西北饥荒中展开叙述,又通过“欧米茄”手表构建劳改生活环境,由行贿邓指去看女儿电影交代冯婉喻和家庭背景,在监狱反思中穿插回忆焉识留住恩娘、避冯婉喻去留学,内战前后的教授生涯,情人韩念痕和重庆牢狱之灾,逃狱后冯家遭受的牵连。
在线性描写中插入今昔对比,把焉识的内心悔恨和煎熬直接呈现。
严歌苓笔锋逆转,在邓指的家庭伦理上,让陆焉识的内疚情怀再次升华,并未小说最终陆焉识在子女中找不到位子,悄然的出走埋下伏笔。
对小说结构的成熟运用,让《陆犯焉识》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臻于完善。
作为原著小说爱好者对电影《归来》的几种可能性的推测:1、西部电影如《红高粱》般粗狂豪放。
从越狱开启,逃亡过程的惊险和黑色幽默可完全展现。
2、女性挽歌如《大红灯笼高高挂》。
写女主角冯婉喻的结婚,忍辱负重、勤俭持家、离婚到等待陆焉识归来到痴呆。
3、近现代史如《霸王别姬》,在民国新思潮、抗战、内战、解放改造、文革、平反等事件中穿插陆焉识和冯婉喻的一生爱恨。
4、心灵救赎如《肖申克的救赎》,在监狱中思考人生,深化对人生的体验。
5、小资悲剧如《围城》,讲点知识分子不食人间烟火的文人相轻,在残酷现实面前,职业梦碎和家庭分割的晚景凄凉。
6、红白玫瑰如张爱玲小说的床前明月光和墙上蚊子血的对比。
男人在风花雪月的放纵和稳定家庭的最后归宿。
7、待续……作者:方希(专栏作家)试映厅里,前前后后坐着十几个人,时不常能听到吸鼻子和抽取纸巾声。
灯光亮后,小厅里有短暂的沉默,好像大家都没有调整好表情,如何在一部电影里沉吟徜徉,转而到日常社交中的微笑寒暄。
这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我特别能理解,喜欢这部电影的朋友对票房略表担忧。
也正因为它并不轻松,我觉得它的口碑和气息能筛选出彼此寻找的观众。
轻松是一个随时点击看视频排行榜和追英美剧就可以实现的诉求,而一个不轻松得恰到好处,可供不同阅历背景的人生发联想的电影,就像一棵长在后脊梁上的植物,生于血脉之中,无法连根拔起。
不少观影的作家和影评人,不约而同地说到这部电影让他们哭泣。
也许因为之前看过未定型的剧本,对过程结局有些准备,我流泪的地方不多,这部电影不让我意外,它让我沉默。
看完之后的几个小时里,我无法正常地提起它,不是因为它让我震撼,而是它让我有难以自制的恍惚。
陆焉识的归来,他遭遇的是妻子对面不相识,这种选择性的遗忘,是病,但病的缘由,是无限的怀念、愧疚和忠贞。
他和妻子之间隔着二十年的时光,二十年后他们面对面站立,依然彼此深爱,但妻子永远记住的是那个还没对她造成伤害的丈夫,是一段无法打捞的记忆,陆焉识面对的是一个回不去的家,一个拒绝接纳,但始终在等待他的避难所。
陆焉识和冯婉喻,像那幅著名的画,他们是一体两面,一个永远站在今天回望被修改的过去,一个站在现在,努力要和身边人一起走进莫测的未来。
他们紧紧依靠,却相隔千里。
陆焉识的归来,都失去了身份,既失去了当下的身份,也失去了历史的身份。
不管是逃跑,还是回归,他都是车上滚落的石子,他能够抓住的,是一次漫长而艰苦卓绝的回归的努力,而回不回得去,被定位到哪里,由不得他。
事实上,在他的一生中,什么都不由他说了算,他和妻子,两个知识分子,莫名的,无辜的,毫无选择的,承担了一个时代的残酷和荒诞。
这是一部难度极大的电影,人物精简到极致,冲突集中在一处,可能煽情的环节,都抽掉,连音乐都退到不能再退,嘤嘤咽咽,细碎的,唠叨的,讲述两个人的半辈子。
一些地方你仿佛预感到,好像要浓墨重彩了,忽地一下,戛然而止,真正撞响钟声的,是心里的回味。
这不大像一部张艺谋的电影,但看完之后,你又会觉得这就是张艺谋,用一种平常话的方式讲述灾异和无奈,而不是用咆哮和尖叫,越见得对过去的批判和承担。
整个电影克制但不局促,通过演员细腻和高超的演绎自然形成一条流动的水渠,除了在电影开始一个小时左近有点出神之外,整部戏深深将人扣住。
巩俐和陈道明的表演让人心折,尤其是巩俐的表演,极为惊艳。
她的表情从茫然到下意识流露的敦厚教养,每一帧情绪的游动都不轻疏。
这部戏里的熟脸极多,一些只有几句话的角色,都由大演员担纲,每个人的表现,恰到好处而不逾矩。
街道主任把农场来人顺手挂在冯婉瑜家墙上的雨具摘下来,放在地上,这一个甚至会让人忽略的小动作,为她的所有行为做了最合适的铺垫和解释。
看过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人会对这部电影感觉亲切,不是因为它重现了小说,而是它在人物的逻辑上构建了一个新的故事。
就如同在一座已经完善的雕塑上嫁接了一个部件,浑然天成,又独立成章。
没有看过小说的人,它的精彩也够回味良久。
它是一段低声的吟唱,一枚深水炸弹,会让你在恍惚中被击中,在一个模糊的位置起爆,你可能无法精确追溯它的来处,但这并不重要。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张莉(天津师大学者)我们熟悉的张艺谋电影符号化的东西突然不见,所有的渲染都远去,久已成型的审美趣味削弱了。
《归来》的导演是陌生化的张艺谋,他为自我做了一次减法,进行了艰难的自我蜕变。
当然,那种独属于八十年代电影人的现实情怀依然浓烈,看得出,这是困境之下的张艺谋尽最大可能回视内心的创作。
这几乎是一部不可能完成的电影。
仅就小说《陆犯焉识》的故事构架而言,里面有许多场景都无法实现。
每位小说读者都能预见,《归来》是有难度的创作,它要在极为狭窄的空间里完成挑战。
面对题材敏感、处处是雷区的故事,张艺谋和他的团队在“不可能”中完成了“可能”。
《归来》别开路径,从小说的结尾处起笔。
小说变成前史,是隐藏的冰山。
只从陆焉识“归来”说起。
家已不是家。
陆焉识几乎不可能再重建他作为人的完整生活。
尽管不可能,但他还是要尽其可能,完成他有尊严的情感生活。
陈道明是幸运的,这位优秀的演员终于在大屏幕上遇到了一个如此贴近他精神气质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