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抗病毒领域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研究进展摘要: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感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IFN具有毒副作用小,高剂量仅有一般生物制剂的常见反应,抗原性弱,可反复应用等优点。
随着IFN基因工程产品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将大大提高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免疫;生物学特性;1 干扰素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IFN蛋白家族基于它们的基因序列、染色体定位和受体特异性[2]分为3型,即Ⅰ型、Ⅱ型和Ⅲ型干扰素,Ⅰ型包括IFN-α、β、ω、ε、κ [3]、δ、τ、δ[4]等,但IFN-δ、τ、δ只在猪、牛、反刍动物和鼠体内检测到,在哺乳动物中IFN-α/β是多基因家族,IFN-α包括25个以上的亚型[5]。
Ⅱ型干扰素由单基因家族IFN-γ构成,又称为免疫干扰素。
Ⅲ型干扰素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与Ⅰ型干扰素关系密切,称为IFN-λ[6-7],研究认为Ⅲ型干扰素有特殊的生理学功能[8]。
干扰素本身并非直接抗病毒物质,其抗病毒作用体现在多方面。
IFN对于病毒复制的任何阶段都具有靶向作用,包括穿入、转录、RNA稳定性、翻译起始、成熟、装配和释放过程。
2 干扰素的研究意义近年来,国际反病毒和抗癌研究领域,在自然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物质,作为一种天然抗病毒蛋白质干扰素人类开发更多的关注。
干扰素将成为一个21世纪的反病毒,防癌,其中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
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抗病毒药物的第一选择是,对肝炎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约为20%-30%。
干扰素有什么作用

干扰素有什么作用干扰素是一种天然的免疫调节剂,它在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增长、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首先,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而干扰素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病毒感染部位的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在感染初期就能够诱导产生大量抗病毒蛋白质,这些抗病毒蛋白质能够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感染。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杀伤效应,提高细胞对病毒的抵抗能力,从而有效地抑制病毒感染的扩散和复制。
其次,干扰素在抑制肿瘤增长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干扰素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作用。
另外,干扰素还能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促进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
这些作用使得干扰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干扰素可以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活性,调节免疫反应的平衡,在免疫病理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活性,提高抗体的产生能力,并增强其他免疫细胞对外界病原体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中的炎症反应,帮助机体恢复和调节免疫平衡。
总之,干扰素在抵抗病毒感染、抑制肿瘤增长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的研究和应用为人类战胜病毒感染和肿瘤等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干扰素的认识和利用也将不断深入,为人类的健康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可能。
干扰素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干扰素片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干扰素片的介绍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
干扰素片则是一种口服的制剂形式,方便患者在家中自行服用。
干扰素片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和肿瘤治疗有重要作用。
2. 干扰素片的作用干扰素片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作用:2.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片能够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
它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减少病毒对机体细胞的侵害。
因此,干扰素片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等。
2.2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片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它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促使肿瘤细胞进入凋亡。
此外,干扰素片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因此,干扰素片常被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等。
2.3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片能够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反应更加有效。
它可以增加抗体的产生,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
因此,干扰素片常被用于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3. 干扰素片的功能主治根据干扰素片的作用,它可以用于以下几种疾病的治疗:•乙型肝炎:干扰素片可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炎症,降低肝功能损害。
•丙型肝炎:干扰素片和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提高治愈率,改善肝功能。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干扰素片能够激活机体免疫反应,清除人乳头状瘤病毒,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白血病:干扰素片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刺激肿瘤细胞凋亡,提高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黑色素瘤:干扰素片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转移,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乳腺癌:干扰素片和其他化疗药物合用,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复发和转移。
4. 结论干扰素片是一种方便患者自行服用的制剂形式,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干扰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什么是干扰素?干扰素(Interferon)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在机体抵抗病毒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干扰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使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干扰素主要由机体的细胞在感染病毒或其他刺激物后产生,可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起到抗病毒、抗癌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2. 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提高机体细胞对病毒入侵的抵抗力,从而阻止病毒在体内的增殖和传播。
它能够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防止病毒复制,并增加细胞对病毒的识别能力,启动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对机体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
它能够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阻止肿瘤血供的形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它还能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识别能力,提高免疫杀伤活性,对某些肿瘤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3. 干扰素的功能主治干扰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功能和主治包括:•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
它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增强免疫功能来减轻病毒感染的症状,并降低病毒复制的风险。
•抗肿瘤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慢性髓性白血病、乳腺癌等。
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增强免疫杀伤活性,改善患者的预后。
•免疫调节治疗:干扰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免疫调节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
它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4. 干扰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干扰素治疗在一些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包括:疲劳、食欲不振、发热、肌肉关节疼痛、抑郁等。
在使用干扰素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物学指标,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剂量和治疗方案。
干扰素的功能和分类

⼲扰素的功能和分类⼲扰素的药理作⽤主要包含以下⼏个⽅⾯:1、抗病毒作⽤:⼲扰素是⼀种⼴谱的抗病毒制剂,对RNA病毒和DNA病毒都有抑制作⽤。
它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是通过作⽤于细胞表⾯受体,使细胞产⽣抗病毒蛋⽩从⽽阻断病毒的繁殖。
同时⼲扰素还可以直接激活免疫细胞,同时也可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过程,在机体早期病毒感染期间,就可以抑制病毒的⽣长和繁殖2、抗肿瘤作⽤:⼲扰素可以抑制细胞分裂,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更明显,它的抗肿瘤作⽤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管⽣成等3、免疫调节作⽤:⼲扰素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它能够增强⾃然杀伤细胞和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起到调节免疫的作⽤,同时还可以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的⾃⾝稳定功能等。
4、其他作⽤:⼲扰素还具有抗菌,抗寄⽣⾍,抗纤维化等作⽤⼲扰素的“家谱”根据不同⼲扰素所传递信号的受体不同,通常将⼲扰素分为3个主要类型:Ⅰ型⼲扰素、Ⅱ型⼲扰素和Ⅲ型⼲扰素,他们的“神通”不尽相同:1、Ⅰ型⼲扰素:这类⼲扰素是⽬前临床上抗病毒治疗的主⼒,也是最常⽤的⼀类抗⽣素。
根据不同的理化性质和⽣物学特性,Ⅰ型⼲扰素⼜可以分为α和β两类,这两类⼲扰素分别来源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分裂的作⽤。
同时根据个别氨基酸的不同,IFNα⼜分为IFNα-2a、IFNα-2b及IFNα-2c等⼏种亚型,它们的抗病毒效果基本相同。
IFNβ也可分为IFNβ-1a、IFNβ-1b两个亚型。
I型⼲扰素被⼴泛应⽤于肝炎,多发性硬化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2、Ⅱ型⼲扰素:也叫IFNγ,它来源于T细胞,通过作⽤于T细胞和巨噬细胞⽽发挥显著的细胞免疫调节作⽤,但它的治疗潜能可能有限,⽬前临床研究仅限于慢性⾁芽肿性疾病,⾻硬化病等的治疗。
研究结果显⽰,Ⅱ类⼲扰素的抑制肿瘤效应强于Ⅰ型⼲扰素,IFNγ作为机体内主要的巨噬细胞刺激因⼦,它能够多⽅⾯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能够提⾼免疫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引言:重组人干扰素(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获得的人类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以来,重组人干扰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重组人干扰素的作用机制和功效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重组人干扰素的种类和作用机制重组人干扰素主要包括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个亚型,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增强等作用。
1.1 α-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α-干扰素主要由多种细胞产生,如白细胞、纤维细胞等。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活化和增强免疫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NK细胞活性,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T细胞的杀伤作用,抑制病毒蛋白合成等。
1.2 β-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β-干扰素主要由纤维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病毒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抑制病毒蛋白合成,阻止病毒RNA复制,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T细胞的杀伤能力等。
1.3 γ-干扰素的作用机制γ-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和NK细胞产生,其主要作用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细胞杀伤作用,对病毒感染和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具体机制包括: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提高细胞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细胞的杀伤功能等。
二、重组人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2.1 抗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制作用。
直接作用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DNA或RNA复制,减少病毒基因产物的合成;间接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清除病毒感染的肝细胞。
临床应用重组人α-干扰素可明显改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指标,减少病毒复制,降低肝癌发生率。
2.2 抗丙肝病毒作用重组人α-干扰素和重组人γ-干扰素对丙肝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干扰素调研报告

干扰素调研报告干扰素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作用,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调研报告旨在深入了解干扰素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调研内容1. 干扰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干扰素可分为α、β和γ三类,根据不同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特点,其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α、β型干扰素主要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γ型干扰素则主要用于免疫治疗。
2. 干扰素的应用现状目前,干扰素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在抗病毒方面,干扰素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被运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性感染。
在抗肿瘤方面,干扰素具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
3. 干扰素的副作用和安全性尽管干扰素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干扰素治疗可能导致乏力、发热、肌肉疼痛、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因此,合理的剂量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4. 干扰素在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干扰素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突破干扰素的生产工艺、改进干扰素的缺点以及开发更高效的剂型。
未来,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调研结论1. 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治疗等领域。
2.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抑制肿瘤生长等多种作用机制。
3. 干扰素的应用现状丰富多样,但其副作用需要引起重视。
4. 未来,干扰素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剂型的改进,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药产品,在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相关行业从业者而言,需要深入了解干扰素的分类、作用机制、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的作用特点
干扰素是一类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和作用特点。
以下是干扰素的一些主要作用特点:
1.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通过激活细胞内的抗病毒机制来抵御病毒感染。
它可以增加细胞中抗病毒蛋白的合成,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阻碍病毒的生命周期。
2.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它可以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抗原呈递和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增强T细胞的活性,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
3.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它可以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供血,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4. 抗炎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过程中的组织损伤。
它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调节炎症细胞的活性,降低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干扰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和效果可能因不同类型的干扰素而有所差异。
此外,干扰素也可能具有一些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干扰素时需要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医学指导和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病毒性肝炎最佳使用剂量(用法用量)
适应症 慢性乙型肝炎 急慢性丙型肝炎 规格 300IU、500IU、 600IU 300IU、500IU、 600IU 剂量及常规使用方法 皮下或肌肉注射,3-6×106IU/日,连 用四周后改为3次/周,连用48周以上。 皮下或肌肉注射,3-6×106IU/日,连 用四周后改为3次/周,连用48周以上。
阻止病毒生物合成(碘苷、阿糖胞苷、无环
鸟苷)
阻止病毒成熟(利福平)
阻止病毒释放(异喹啉类)
增加宿主抗病毒能力(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抗肿瘤、提高免疫的循证依据
•干扰素竞品同效分析 •科室应用卖点提炼(肝病、呼吸、皮肤、儿科) •100IU、300IU、500IU临床推广学术支持
肝病科室应用
三大关键证据证明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用药
1 2 3
病毒性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 毛细支气管炎 疱疹性咽峡炎
4 5
6
流行性感冒
手足口病
400X电镜活性碳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粒径小于5um, 可替代雾化吸入剂观察其在肺内的分布。
《干扰素α2b缓释微球及干粉吸入剂的研究》梅兴国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吸入肺部的活性炭主要分布在较大气管及支气管中,肺泡 内部有黑色物质,肺部边缘隐约显现黑色,说明部分活性 炭已经进入肺的内部。
干扰素
抗RNA病毒: 抗HIV病毒:齐多夫定
抗流感病毒:金刚烷胺、扎纳米韦、奥塞米韦
抗DNA病毒: 抗疱疹病毒:阿昔洛韦、伐昔洛韦、西多福韦碘苷、阿糖腺苷
抗乙肝病毒: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
病毒的繁殖过程与抗病毒作用环节
直接抑制或杀灭病毒(丙种球蛋白)
阻止病毒穿入与脱壳(金刚烷胺)
《病理生理学》P246页
6、“干扰素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因其具有干 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故称干扰素。”
《医学免疫学》P62页
干扰素广谱抗病毒询证医学证据A级
共识+指南 17本疾病治疗指南
1、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11) 2、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3、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治疗专家共识(2012)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性病
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 性心肌炎、流行性腮腺炎、乙型脑炎等。
3、六版药理学——第四十八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P489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主要在 肝和肾发生生物转化。
史上最权威、最广谱、最强大的抗病毒药
北京地坛医院-病毒性肝炎-池频频
1、7.8%患者实现彻底治愈的抗病毒药物, 乙肝患者的希望首选!
干扰素在抗乙肝病毒治疗中最大优势!
• 第一,大部分是母婴传播或者生命早期传播,很容易产生 免疫耐受,而且很容易慢性化,发生肝癌、肝硬化的机会 也多。 • 第二,乙肝患者大部分有家族聚集性,而且有母系传播的 历史。 • 第三,这样的病人多半有免疫耐受。所以单纯用病毒抑制 很难取得很好的结果,对于我们国家的乙肝患者,如果没 有其他特殊的情况,首选应该是干扰素类治疗。
方案作为《中国丙肝防治指南》
推荐的首选方案
利分能治疗病毒性肝炎优势(六条)
1.属生物广谱抗病毒,乙肝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 状疱疹病毒、腺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均有疗
效;
2.α -2b型干扰素源于人体白细胞,属人体内源性物质之一; 3.中和抗体率明显低于α 2a型干扰素; 4.是人体白细胞经病毒刺激后,诱生的所有干扰素中出现最早、数量 最多的亚型; 5.其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只对病毒起作用,不影响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 6.采用无菌冻干粉针剂型,剂量准确,稳定性高,便于运输保存。
用药方法简单 • 用药方法简单、方便 • 减少肌注所带来的痛苦 • 用药经济
治疗方案
【患儿治疗方案一】:
<1岁患儿20IU/d,>1岁患儿30IU/d,肌肉注射;同时给予利分能
50IU/d压力泵雾化吸入治疗。15-20分/次。疗程:5-7天。 【患儿治疗方案二】: 若患儿出现咽充血,口腔内散发性小疱疹或溃疡时可采用重组人干扰 素a一2b 100IU加入0.9% Nacl溶液5mL配成溶液后,用棉签蘸此溶液涂 压口腔粘膜疹处20s左右.更换棉签后再涂压,连续2—3遍,1日2次,涂 压后半小时内禁止进食或饮水,疗程3~5天。 【成人治疗方案三】: 利分能300IU或500IU+50ml水,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15-20分/ 次。疗程:3—5天。
•干扰素抗病毒、抗肿瘤、提高免疫的循证依据
•干扰素同效竞品分析
•科室应用卖点(肝病、呼吸、皮肤、肿瘤)
•100IU、300IU、500IU临床推广学术支持
史上最权威、最广谱、最强大的抗病毒药
1、六版内科书——第十二章 慢性肝炎首选用药 P433 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可500万单位皮下 注射或每日一次1000万单位每周三次,连续6个月。 2、六版药理学——第四十四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 P443
急性肝炎趋向恢复小三阳
恢复期传染性低
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 未感染,无免疫力
抗病毒保肝、降黄、降酶、抗病毒
治疗病毒性肝炎常用药: 1、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 2、免疫调节药物:胸腺法新、丙种球蛋白、白细胞介素-2 3、保肝:肌苷、益肝灵(水飞蓟素)、复合磷酸酯酶制剂
4、缓解炎症:甘草甜素
5、降酶:联苯双酯、五味子、垂盆草 6、退黄: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茵陈制剂 4、肝细胞解毒药;硫普罗宁、谷胱甘肽 5、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B
4、《微生物学与免疫学》P248页“干扰素具有广 谱高效的抗病毒作用;具有抗肿瘤活性;具有免疫 调节效应细胞的功能。” 5、“干扰素可增强内毒素对抗巨噬细胞的作用,
增加TNFα 、IL-1、IL-6的释放和黏附分子的表达;
促进PMN 和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诱导IL-2、IL12、IL-18的产生。”
利分能与口服抗病毒药物比较
核苷酸类似物: • 没有确定周期,有可能 5年或者10年,甚至更 长 • 治疗1年的e抗原血清转 换率为12%—21% • 很少出现表面抗原血清 转换率(一种接近治愈 的状态) 干扰素: • 治疗周期一般为48周 • 普通干扰素治疗乙肝的e抗 原血清转换率为12% • 干扰素约7.8%的患者可以 实现表面抗原消失。
呼吸系统病毒感染过程
细菌
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呼吸系统病毒感染的感染过程
病毒
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病毒可直接感染细胞,导 致: 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纤毛脱落、功能损害。
呼吸系统病毒感染的感染过程
寄生于呼吸道的细菌 就会乘虚而入,进入 隆突以下,进入粘膜 下,引起细菌感染。
呼吸系统病毒的感染过程
病毒
的鸡胚绒 毛尿囊膜块,仍然放入这个孵化箱内,孵化到第二天取出,接着,埃萨克斯又
取来一些致病力较强的活的流行性感冒病毒,放在从孵箱内取出的膜块上,希望这些活的 病毒对膜块细胞发动“功击”,结果发现,不但没有攻击力,而且这些活的病毒繁殖被明 显地阻止,纷纷夭折。
干扰素的种类与来源
传统的干扰素生产方法是从人血液中的白细胞内提取的,每300L血液 只能提取出1mg干扰素。1980-1982年,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大肠 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了干扰素,从每1kg细菌培养物中可以得到 20-40mg干扰素。从1987年开始,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干扰素进入了 工业化生产,并且大量投放市场。
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与细菌的分裂特点不同,呼 吸道病毒每6-8个小时就传 一代,而不是一个分裂为两 个,一个病毒平均可以复制 出10000个子代病毒!!!
呼吸系统病毒的感染过程
病毒
一个呼吸道上皮细胞通常只 被一个病毒感染,这10000 个子代病毒会寻找10000个 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感染。
雾化吸入适应症
10、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
11、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 12、EASL 乙肝诊治指南(2009)
13、美国慢乙肝指南(2009)
14、AASLD丙型肝炎临床指南(2009) 15、肾癌NCCN指南2011 16、慢性髓行白血病(CML)治疗指南 17、治疗黑色素瘤NCCN指南
•干扰素抗病毒、抗肿瘤、提高免疫的循证依据
2、育龄、未婚、青少年首选的乙肝抗病毒药物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临床专家共识2007版
3、药物经济学最高、临床疗效最好、耐药性最低的抗病毒药物
丙型肝炎治疗的金标准
以循证医学为原则,参照国
内外研究成果制订
中国丙肝治疗与世界最先进
治疗理念保持同步
PEG-IFN
+RBV(利巴韦林)
现在已经知道,病毒确实非常小例如黄热病病毒的直径只有1/50微米,而1微米 只1/1000毫米,普通病毒的大小只有一般细菌的1/1000
50年之后,在当时的医学界普遍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一种病毒感染某些细胞后,会 对另一种病毒的繁殖起着干扰作用。1957年英国人埃萨克斯,及瑞士人林特曼,进行了一 次举世闻名的实验,既证实了这种现象,并且找到了产生这种干扰现象的“主人”——干 扰素。
埃萨克斯的实验室窗儿明亮。一天,他取来了一管流行性感冒病毒,放在本生灯的火焰
上烤热加温,将这些病毒都一一杀灭,让它们都失去传染的活性。然后,埃萨克斯取来一 种物质,叫作鸡胚绒毛尿囊膜块,是鸡胚胎里的一种东西。将灭活的流行性感冒病放在这 种膜上,一起放入37℃的孵箱里孵化几个小时,取出后将这些膜块去掉,另外再放入新鲜
《干扰素α2b缓释微球及干粉吸入剂的研究》梅兴国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雾化吸入来自床治疗优势起效快、疗效好
• 雾化后形成1-5μm小颗粒 • 直接与病变部位接触 • 提高局部药物的浓度 • • •